苏武传: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
苏武传叙事艺术特点
苏武传叙事艺术特点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传世之作,以其精湛的叙事艺术而闻名于世。
苏武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苏武艰苦卓绝的历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苏武的深刻揣摩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苏武传的叙事艺术特点。
苏武传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了苏武的形象。
通过对苏武形象的细致描绘,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苏武的坚毅、智慧和人格魅力。
例如,苏武在北方草原的生活中,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待遇,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不屈服于困境。
这种形象的刻画使读者对苏武的人格魅力产生共鸣,感受到他的伟大和坚韧。
苏武传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感,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故事以苏武被贬至北方草原为起点,以苏武回到中原的终点,通过一系列的曲折和起伏,展现了苏武在北方的艰辛和奋斗,以及他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壮丽场景。
这种叙事结构使整个故事具有紧凑的连贯性,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回味。
苏武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具体。
作者通过对苏武生活的描写,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亲眼目睹了苏武的遭遇和奋斗。
例如,苏武被贬至北方草原后,他的生活艰苦而充满挑战,但他依然坚守信念,努力适应环境。
这些描写细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苏武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苏武传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情感描写,赋予了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
苏武传不仅展现了苏武的坚韧不拔和忠诚,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智慧。
通过对苏武和其他人物的情感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思考,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思考。
苏武传以其精湛的叙事艺术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了苏武的形象;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感,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具体;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情感描写,赋予了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
《苏武传》人物形象塑造略谈解析
对语言的描写也是生动活泼,富有技巧。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逎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以归汉?”凭苏武这两 句话,就足可见他的忠贞,宁死也要保全自己爱 国的气节。传中丰富的语言技巧也是其一大特色, 并且这种语言特色也可以看出苏武善于辞令,能 说会道的品性。比如当李陵劝降苏武时说道“愿 听陵计,勿复有云。”而苏武则以“愿勿复再言” 进行反击。不仅体现了苏武的语言风格,更表现 了其坚定的爱国情怀。
在侧面烘托上,班固也运用的得心应手,将 苏武的形象塑造的更加丰满。
卫律和李陵都归降于匈奴,两人都希望通 过自己的游说来使苏武归顺于他国。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 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于此。苏君近 日降,明日复然。”卫律的贪图富贵从侧面反 衬出苏武视钱如粪土,不屑荣华富贵的高尚品 格。李陵虽说是被迫降于匈奴,但从他反抗的 无奈,痛苦的情绪上,更突出了苏武始终坚持 自己信念的不易。“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 以老母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最 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 陵与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粘衿。
《苏武传》成功地塑造了苏武崇高的 爱国情怀以及他高尚的情操,然而他的性 格之所以能够如此栩栩如生,主要归功于 班固成功的用运了一些艺术手法。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是《苏武传》人 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艺术手段。直接描写主 要体现在苏武的语言和动作上,其中四大 细节尤其描写的生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而间接描写则是通 过苏武与卫律的对比来展现的。
苏武忠君爱国,宁死不肯投降于他国。 他的这种气节,自始自终都不曾改变。从 刚开始张胜告诉苏武,虞常谋反匈奴事件 败露后,苏武两次自杀的举动,以及后来 卫律,李陵劝降都不太奏效,甚至被发配 牧羊,但始终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可见 其对汉朝的拳拳爱国之心。除了这两次自 杀之外,《苏武传》又通过“武不动”, “武不应”,“武骂律”以及“武不可胁” 这四大情节写出苏武的大义凛然,高尚的
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仅供参考:
1. 对比衬托:作者善于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将不同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进行对比,以突出苏武的忠诚、坚定、不屈不挠等品质,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苏武的人格魅力。
2. 细节描写: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对苏武的言行举止进行深入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苏武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苏武的形象。
3. 侧面烘托:作者通过描写周围人物的反应和评价,从侧面烘托出苏武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苏武的特点和品质。
4. 语言描写: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苏武的智慧和口才,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苏武的性格特点。
5. 心理描写:作者通过对苏武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表现出苏武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苏武的形象。
综上所述,《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作者通过这些手法将苏武的形象塑造得生动、立体、感人,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苏武的忠诚、坚定、不屈不挠等品质。
苏武传人物形象及特点
苏武传人物形象及特点
《苏武传》是一部描写汉代大臣苏武的传奇小说,小说以苏武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境界和品德风范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苏武这一历史人物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干的大臣,在《苏武传》中,则被塑造成了一位具有坚定意志、顽强毅力和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
苏武在外交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和智慧,他在面对匈奴使者的压力下,始终保持着镇定的态度,坚持了正义的立场,最终取得了胜利。
苏武在遭遇困境时,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他在流放异地的艰苦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坚定的爱国之情。
苏武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也得到了许多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高度评价。
他的清廉正直、忠诚爱国、才华出众等品质,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苏武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遗产,被广泛地传颂和传承。
总之,《苏武传》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传奇小说,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1 -。
《苏武传》艺术特色(1)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苏武传》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值得称道的是班固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
这对照、映衬分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
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当苏武完成了送回留汉的匈奴使者和厚赂单于的任务,正欲归汉之时,适遇缑王与虞常谋反匈奴的突发事件。
副使张胜与虞常有旧,卷入其中。
因谋反事发,虞常被捕,张胜知难于隐瞒,只得告之苏武。
苏武料此事必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而被张胜、常惠所止。
在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之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得救而未死。
苏武伤愈之后,紧接着就是“会论虞常”和再度逼降,虞常被斩,张胜心惊,当卫律“举剑欲击”之时,“胜请降”。
反观苏武,在卫律“复举剑拟之”的生死关头,却是“不动”。
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匈奴的威逼之下,贪生请降。
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
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卫律因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还汉之时,延年因罪全家被捕,卫律逃奔匈奴,被封为丁零王。
此次虞常与缑王合谋反叛之事,因涉及张胜,引出“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一幕。
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卫律先是以言相逼:“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
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
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这种无耻之尤的言行,苏武终于无法按捺而痛斥卫律。
对比描写―――《苏武传》中的个性化表现手法
对比描写―――《苏武传》中的个性化表现手法:漆朝晖安徽六安一中(237009)苏武出使匈奴,在孤独绝望中,保持人格国格独立完整,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进行坚忍不拔地灵魂坚守,持节不屈在中国历史上铸就了爱国主义精神丰碑。
《苏武传》中苏武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呼之欲出,这主要是因为班固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描写的表现手法。
文章首先用三个叛徒形象与苏武形成对比。
但是三个叛徒形象并非贴个叛徒标签那么简单,虽同为叛徒,但形象特征各异,在同苏武的对比描写中尽显苏武忠贞本色。
文章在刻画叛徒张胜形象时,成功地与苏武进行了对比,苏武一行完成出使任务正欲回国时,恰逢缑王与虞常谋反匈奴的意外事件,副使张胜与虞常在汉相知,“私候胜”,虞常与缑王等密谋反叛,而且跟张胜说到“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居然“许之”,作为一国之副使竟然糊涂至私会反复无常的汉之叛将,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对比苏武,一直把国家利益和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张胜实乃鼠辈,紧接着,作者把苏武张胜连续对比,东窗事发,张胜不得不如实报告苏武,苏武首先不是责备张胜,而是想到此事必牵连自己,“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苏武想到的是国家,是怎样保全国家荣誉,毫不犹豫准备自杀殉国,被张胜常惠制止。
后来,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再次引佩刀自刺。
苏武伤愈后,“会论虞常”,卫律逼降,卫律精心设计的逼降方案,先斩虞常,准备造成一种心理震慑,然后“举剑欲击之”,张胜心惊,请降。
我们看文章的精彩描写“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张胜贪生怕死,无气节,无是非标准,猥琐形象在苏武作为国之脊梁的高大形象的对比下,英雄愈见其高大,高山仰止,可歌可泣,成为历史上耀眼的人格标杆!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描写卫律和苏武,刻画了卫律无耻的叛徒嘴脸,彰显了苏武高尚的人格,卫律当年因李延年案叛逃匈奴,被封为丁灵王,卫律在匈奴封王重用,忘却为汉臣食汉禄的应尽忠心和节操,还自鸣得意地表白“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心,富贵如此!”还肩负单于使命劝降,“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苏武传之人物形象分析
苏武传之人物形象分析
苏武传,是唐朝大文豪杜牧的著名诗篇,以史实为根据,详细描写了勇猛的苏武的壮举和发迹历程。
在这篇作品中,杜牧尤其突出地展示了苏武的形象:他是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宁静和吏,勇敢坚强,热心而又顽强的英雄。
苏武的最大个性特征非勇力莫属。
他在诗中被描绘成一个坚强而精明的军官,他自觉选择了较炽热和艰险的一条路,不惜自己的生命,冲锋在战斗中第一个冲进去,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拯救官兵,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誉。
他在宝石寨一役中对叛军的主力部队首先发起的冲击表现出勇猛不凡,以极快的速度侵入敌人阵地,迎头击倒正在拦截的叛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体现了他敢作敢当的性格。
苏武还个性张扬,性情温和,他会勇敢地横插偶得,毫无所惧地发牢骚,以实时反映艰苦形势;他也可以安宁让步,推延时机,不假思索地把出征事宜放在心里,在内心深处拥有着宽容知恩的天性,这是苏武的内心勇气和莫测的包容力。
苏武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写作传统,把朴素的英雄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综观苏武传,我们不但能看到英雄的豪情与勇气,也能感受苏武精明勇敢、忠贞不渝、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这也是杜牧用一篇诗篇,将中国文化精华表达得如此透彻的原因之一。
苏武传: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
古往今来,有多少 人受苏武精神鼓舞 着,又有多少人将 这种民族精神流传 和发扬呢?你能说 说看吗?
解读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岳飞抗金。 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 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 持抗日。
你呢?是否想过要把苏武的 精神注入到你的血脉之中?
请按照“感动中国十 大人物”的方式为苏 武写一段颁奖词。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 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 以前两度要自杀, 后来又想方设法要 活下去。这是否矛 盾?为什么?
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 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 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 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苏武:为国效命,忠 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李陵对表现苏武的作用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 懦弱,意志不坚,矛盾, 痛苦。
苏武:以国家利益为 先,忠贞不渝,坚韧 不拔,无怨无悔。
苏武形象总结
•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 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 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忍不拔。苏武 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 的真君子!正因为如此,苏武才更加具有 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他的名 字,也成为了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代名 词。
苏武牧羊:苏武精神的民间传颂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 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 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 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 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 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 威。
《苏武传》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妹妹:
班超(投笔从戎) 班昭(续写《汉书》)
《汉书》 《两都赋》 《咏史诗》
作品----
史书: 辞赋: 诗: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 宋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列传 表 表 书 志
•纪传体
<汉书>:本纪
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 渴饮 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共服汉德威。
1)苏武和张胜——张胜见利忘义,在 匈奴剑下丧失骨气,屈膝投降,反衬 出苏武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2)苏武和卫律——卫律贪图名利,投 降匈奴,并且为虎作伥,作威作福, 逼迫苏武投降,对这种卖国求荣的 叛徒嘴脸的揭露,更突出了苏武崇 高的民族气节。
3)苏武和李陵——李陵出征匈奴,矢尽粮 绝,不得已而降。他先晓之以“空自苦无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 陈述苏武出使后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和不幸; 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 最后指出汉高祖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 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 但苏武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不顾,坚 贞不屈。这使李陵敬佩并自感惭愧,因而 更衬出了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位列将: 位:官位;位置、地位(今) 列:一般的,普通的;排列(今) 亲近: 亲近的侍臣;动词,靠近 (今) 诚甘: 真诚实意 欲降武: 使动,使……投降 至诚: 无比真诚;至:极、极点 喟然: 叹气的样子
《苏武传》
06
苏武传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阅读体验
文化价值
阅读《苏武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领略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意义
《苏武传》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通过描写苏武的人生历程 ,展示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文学魅力
《苏武传》作为古代文学经典,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学价值 让人陶醉。
心得感悟
忠诚与信仰
苏武对汉朝的忠诚与信仰贯穿了他的一生,无论是身处异国他乡还是面 对各种诱惑,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忠诚与信仰不仅是个人的品 质,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家族荣誉
苏武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的行为举止都直接关系到家族的荣誉。在面 对各种困境时,他始终维护家族的尊严,并为家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03
《苏武传》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苏武传简介 • 苏武传内容概述 •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 苏武传的思想内涵 • 苏武传的影响与价值 • 苏武传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01
苏武传简介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的动荡。
人物背景
苏武作为汉朝的一位忠诚的官员,被派往匈奴作为使者,身处异国他乡,面对 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民族利益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出使匈奴,他的行为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在面对各
种矛盾和冲突时,他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的立场上,为维护民族利益而努
力。
民族精神
不屈不挠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生活充满了 艰辛和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不屈不 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
体现。
忍辱负重
苏武在匈奴期间,受到了各种严 酷的考验和磨难,但他始终能够 以坚强的意志和忍辱负重的精神 面对困境,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
巧用课文---用《苏武传》复习人物描写方法及论据定向表述
《苏武传》一个材料多种用法----材料的定向表述。
1.富贵不能淫:卫律在劝降苏武时,现身说法以功名利禄来诱惑 苏武,但苏武毅然拒绝(降臣卫律对苏武威逼利诱,苏武义正言 辞,誓死不从)。
2.威武不能屈: 在卫律杀鸡敬猴的威胁下,张胜降了匈奴,苏武却 在卫律剑架脖子的威胁下,仍然不肯投降,甚至大骂卫律叛主背亲。
10.忠于自己的祖国;在茫茫的孤岛上,他舍弃了任何东西,惟独 没有放弃那双紧握旌节的手,尽管旌节上的毛都脱落,但他依然 每天拿着,早晚都不曾放开过。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二、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在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以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 来塑造主人公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 邪之别。这种对照、映衬分别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 同的场合。
两种对照:
①在谋反事发之时,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苏武:忠于国家,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丰满立体的苏武,他面对威 逼利诱,大义凛然、不卑不亢、忠贞不渝,他忠君爱国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坚韧不拔、爱憎分明。他的刚强不屈、忠 于国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忠义精神空前绝后、光耀千古。 他之所以能坚持操守,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
巧用课本
《苏武传》 人物描写分析 及论据定向表述
《苏武传》是篇很典型的文章,作者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 一个空前绝后、光耀千古的人物形象,使之妇孺皆知。文 中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都很详尽。唯有人物描写中的心理 描写有缺,其他都具备了。读熟了《苏武传》,文中词法 句法自然不在话下,阅读理解做到塑造人物形象手法时也 能驾轻就熟。且苏武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作为议论文的 基本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这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呢?可见我们读通、读懂、读好一篇典型的课文,胜过刷 几套试卷。
苏武传知识点
苏武传知识点《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经典传记,记载了苏武在出使匈奴期间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他始终坚守民族气节的感人故事。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作者与作品《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
班固继承父业,历时二十余年,修成这部重要的史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频繁。
为了缓和双方关系,汉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
三、苏武的人物形象1、忠贞爱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多年,但始终心系大汉,不向匈奴屈服。
他手持旄节,牧羊北海,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2、坚韧不拔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苏武忍饥挨饿,却依然坚持生存。
他的坚韧意志令人钦佩。
3、有气节、有操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苏武毫不动摇,坚决捍卫汉朝的尊严和自己的人格。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2、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2)发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③恐前语发被揭发3、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3)我丈人古义:长辈今义:岳父4、词类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拄着(3)武能网纺缴网:名词作动词,结网(4)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2)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2、倒装句(1)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何以”应为“以何”)(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谁为”应为“为谁”)六、文章结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和缘由。
第二部分:详细叙述苏武在匈奴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包括被扣押、流放北海等。
浅谈《苏武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
创新平台《苏武传》出自《汉书》,记叙了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却被意外扣留的经历。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武牢记自己的使命,历尽种种艰难,最终荣归故里。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忠心耿耿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呢?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苏武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
一、正面描写1.动作描写《苏武传》是一篇史传文。
作者以历史人物的故事为素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创作出这篇文章。
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作者采用了相应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动作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展现其性格特征。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帮助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通过动作描写塑造了苏武的形象。
汉武帝时期,北方的匈奴频频与汉朝发生摩擦,双方争斗不断。
后来,匈奴向汉朝示好,放回了羁押许久的汉朝使臣,汉武帝也派遣苏武护送匈奴使臣回到匈奴。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肩负着维护两国和平的重任,同时他本人也代表着朝廷,所以,他到达匈奴之后,一直谨言慎行。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副中将张胜与虞常(原本是汉臣)等人谋反,事情败露后又被匈奴的单于擒获。
事态发展到如此地步,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汉朝的使臣。
单于爱惜苏武的才华,想让他归降,因此派同样身为降臣的卫律去说服苏武。
当着卫律的面,苏武“引佩刀自刺”。
从苏武这一果决的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确实是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这一动作既显示了苏武对汉朝的忠诚,也展现了他的坚毅不屈。
苏武试图自尽,又被卫律救活。
等苏武痊愈之后,卫律试图再次劝说苏武归降,并当着苏武的面杀了虞常。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当虞常将剑指向苏武时,苏武面不改色,岿然不动。
这一细节既显示了苏武的气节,也表明苏武心中毫无愧疚之意(他并未参与谋反之事)。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即使是受到死亡的威胁,他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在被匈奴单于幽禁的那段时间里,单于原本想将苏武放置于冰天雪地之间,迫使他屈服,他却“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捍卫了身为汉朝使臣的尊严,展现了凛然的风骨和傲气。
简析《苏武传》中的衬托手法
《苏武传》是一篇史传文,由汉代班固所作,主要记录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后的经历——为了和匈奴通好,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后苏武被扣留在匈奴长达十九年后才被放回,“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文章的语言精炼,将史家的笔法和文学语言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见识到了苏武的高风亮节和爱国热情,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标杆。
以下将从“衬托”这个角度来分析苏武是如何在单于处心积虑的逼迫下,卫律和李陵劝降的压力下坚决不降的,更加展示了苏武的凛然高节。
“衬托”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近或者对立条件,借助一种事物来陪衬或者突出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包括“正衬”和“反衬”。
在《苏武传》一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卫律、单于和李陵这三个人衬托了苏武誓死不降的决心。
单于先是派卫律审讯苏武,然后自己再亲自上阵游说,最后派李陵去说服,均无果,成为了这次劝降过程中意志的败者,成就了苏武的高风亮节。
有的学生可能会好奇:单于是匈奴高高在上的君王,为何非要招降苏武呢?还三番五次地去派人劝降?又为何没有在劝说无果下直接杀了他。
抛开当时大汉和匈奴的社会背景,仅教材解析CAI JIE XI从课文中来分析的话,可以看出单于对苏武有钦佩之感,欣赏其高尚的节操,颇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如苏武在引刀自裁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里借助单于的话以及单于感念其精神未曾杀害苏武更加衬托了苏武的大义。
下面,笔者就谈谈衬托手法在《苏武传》中的运用。
一、卫律威逼利诱,衬托出苏武的不慕名利卫律是汉朝的叛徒,“汉武帝甚怨卫律”。
虞常以此为契机,拉拢张胜(苏武的副使)参与自己的反叛。
事情败露后,牵连到了苏武。
于是,单于让卫律去审讯苏武,劝其投降。
苏武却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丢了气节,就算侥幸不死,以后又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卫律又从武力上震慑苏武一行人,“举剑欲击之”,吓得副使张胜马上投降了。
但是苏武并不害怕。
《苏武传》之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学生佳作2: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 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 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 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 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 卫了民族的尊严。
教学小结
通过学习《苏武传》第二部分,我们本堂 课着重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苏武的性格 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 忠贞不渝的爱国英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 时,我们也领略和学习了课文塑造人物的艺术 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拿次要人物作对比映衬等。
灵魂的抉择 节气的坚守 ——大汉苏武
《苏武传》
之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1. 学习与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手法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展开合 作探究学习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及其伟 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各小组认真预习和仔细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8自然段)后所提质疑集中展示:
其二
李陵和苏武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 懦弱矛盾 意志不坚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 坚忍不拔 忠贞不渝 无怨无悔
学生探讨:(4)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 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 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 坚贞的民族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 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 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 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指导学生总结归纳:苏武的形象特征以及《苏 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明确: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 渝、坚韧不拔,始终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铁 骨铮铮的硬汉子,忠贞爱国的真君子形象。 主要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 格特征。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拿次要人物作对比。
《苏武传》人物形象塑造略谈
卫律和李陵都归降于匈奴,两人都希望通 过自己的游说来使苏武归顺于他国。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 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于此。苏君近 日降,明日复然。”卫律的贪图富贵从侧面反 衬出苏武视钱如粪土,不屑荣华富贵的高尚品 格。李陵虽说是被迫降于匈奴,但从他反抗的 无奈,痛苦的情绪上,更突出了苏武始终坚持 自己信念的不易。“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 以老母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最 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 陵与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粘衿。
《苏武传》成功地塑造了苏武崇高的 爱国情怀以及他高尚的情操,然而他的性 格之所以能够如此栩栩如生,主要归功于 班固成功的用运了一些艺术手法。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是《苏武传》人 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艺术手段。直接描写主 要体现在苏武的语言和动作上,其中四大 细节尤其描写的生动,而间接描写则是通 过苏武与卫律的对比来展现的。
李陵起初通过自己的游说使苏武投降, 到后来佩服他的节操,甚至最后自惭形秽。 又一次从侧面突出了苏武至死不渝的爱国 热情。传中苏武与李陵临别时,陵起舞, 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 奴。路穹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通过李陵 后悔归降的细节,说明苏武始终坚信自己 信念的正确性。
《苏武传》通过苏武的一次 次反抗,其形象不断的丰满,不 断的得到升华。我们不得不感叹 其人格的高尚和伟大的民族气节。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北海边 羁留十九年 渴饮血 雪地又冰天 饥吞毡 野幕夜孤眠
心存汉社稷 历尽难中难
梦想旧家山 心似铁石坚
兀坐塞上
时听笳声
入耳心痛酸
苏武忠君爱国,宁死不肯投降于他国。 他的这种气节,自始自终都不曾改变。从 刚开始张胜告诉苏武,虞常谋反匈奴事件 败露后,苏武两次自杀的举动,以及后来 卫律,李陵劝降都不太奏效,甚至被发配 牧羊,但始终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可见 其对汉朝的拳拳爱国之心。除了这两次自 杀之外,《苏武传》又通过“武不动”, “武不应”,“武骂律”以及“武不可胁” 这四大情节写出苏武的大义凛然,高尚的 气节以及临危不惧的品格。
《苏武传》教案(第三课时)
《苏武传》教案(第三课时)《苏武传》教案(第三课时)静风凝海第三课时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一、详略得当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精炼提示】目的在于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1.找出课文中描写苏武的相关语句“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武不应。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复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
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
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3.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苏武传艺术手法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艺术手法概述 • 《苏武传》中的艺术手法分析 • 《苏武传》中艺术手法的运用效果分析 • 《苏武传》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背景介绍
苏武传的创作背景 作者及其创作年代
苏武传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目的和意义
研究苏武传艺术手法的目的
传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通过运用抒情手法,可以传达作者的 情感体验,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情感 表现力。
03
CATALOGUE
《苏武传》中的艺术手法分析
对比手法
苏武与李陵对比
一个忠诚不渝,坚韧不拔;一个屈节投降,意志不坚。这种 对比在文章开头就进行了阐述,突显了苏武的坚定品质和李 陵的动摇性格。
苏武前后对比
陋嘴脸。
幽默手法的运用则让读者在紧张 的情节中得到放松,增强了读者
的阅读体验。
悬念与伏笔手法的运用效果
悬念与伏笔手法在《苏武传》中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增强故事连贯 性和提高阅读体验的作用。
通过设置悬念,使得读者对故事发展充满期待,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伏笔手法的运用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紧凑,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文化内涵
苏武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和灵感,促进了影视 作品的多样化发展。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传承优秀文化
苏武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艺术手法传承了中 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后人
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精神
苏武传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如忠 诚、勇敢、坚韧等品质,激励了 无数后人为国家、为民族奋斗, 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精神财富。
苏武传叙事艺术特点
苏武传叙事艺术特点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传记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展现了苏武的传奇故事。
以下是苏武传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
1.精彩的情节设计:苏武传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将苏武在西域的遭遇以及与匈奴的对峙生动地展现出来。
故事中充满了紧张、悲壮和感人之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细腻的人物塑造: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苏武被描绘为忠诚、坚毅和仁爱的楷模,而匈奴人则被描绘为残暴、野蛮和贪婪。
这些形象的对比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独特的叙事技巧:苏武传采用了回忆和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苏武的经历。
通过苏武自己的回忆,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他作为一个俘虏的困境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并坚守信仰。
这种叙事方式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力量。
4.多样的文学手法:苏武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
比如,对苏武经历的描写中夹杂了大量插叙和议论,增加了故事的分量和力度。
同时,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作品更加丰满和有趣。
5.关注历史背景:苏武传在叙事过程中,不仅仅关注苏武个人的故事,还着重描绘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
通过描
写匈奴和汉朝的对立以及官僚体制的腐败等细节,作者反映了
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
总的来说,苏武传以其精彩的情节、细腻的人物塑造、独特
的叙事技巧、多样的文学手法和对历史背景的关注,展现了一
个传奇人物的英雄故事。
这些特点使得苏武传成为中国古代文
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触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为国效命,忠 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李陵对表现苏武的作用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 懦弱,意志不坚,矛盾, 痛苦。
苏武:以国家利益为 先,忠贞不渝,坚韧 不拔,无怨无悔。
苏武形象总结
•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 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 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忍不拔。苏武 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 的真君子!正因为如此,苏武才更加具有 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他的名 字,也成为了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代名 词。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 重负国。”欲自杀。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 汉!”引佩刀自刺。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为连 坐?” \不动\不应\骂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 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 操持,节旄尽落。
从苏武的言行和细节当中可以看出 他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艺术手法三:
副使张胜 叛徒卫律 降将李陵 对 比 映 衬
张胜对表现苏武的作用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 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 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 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 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 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对表现苏武的作用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 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古往今来,有多少 人受苏武精神鼓舞 着,又有多少人将 这种民族精神流传 和发扬呢?你能说 说看吗?
解读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岳飞抗金。
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 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 持抗日。
你呢?是否想过要把苏武的 精神注入到你的血脉之中?
请按照“感动中国十 大人物”的方式为苏 武写一段颁奖词。
苏武传
——班固《汉书》
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 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 传记体的一般写法: 人名,籍贯,品行综述;
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作者评说。
历史上的苏武
苏武——
(前140年 —前60年)
艺术手法一:详略得当
详写
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写
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这样写的作用是?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 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 以前两度要自杀, 后来又想方设法要 活下去。这是否矛 盾?为什么?
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 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 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 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突出苏武的
崇高的民族气节、 强烈的爱国意识、 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艺术手法二:
用语言、行动、细节 来刻画人物 在典型环境下 表现人物
自然环境
天雨雪\北海上无 人处\廪食不至
北海苦寒之地——冰 天雪地,廪食不至
社会环境
张胜
屈降
卫律
逼降
出使匈奴因突 发事件被扣
劝降 李陵 生杀 单于 之权
语言、行动和细节描写
苏武牧羊:苏武精神的民间传颂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 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 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 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 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 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