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大地构造:以岩石圈和地壳上大型构造为研究对象(如造山带、地台、褶皱带、大陆裂谷、岛弧、边缘海、洋中脊等),是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后没有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地槽:地表强烈下降并逐渐被沉积物所充填的拗陷(也称地向斜),是地壳上最活动的构造带。正地槽:出现在地台的边缘,呈线状延伸,具有比较强的活动性;准地槽:出现在地台内部,活动性较弱,发育不甚完全。优地槽:远离克拉通,以强烈的火山活动为特色,特别是以发育基性熔岩和蛇绿岩为特点。在造山运动中地槽内有岩浆活动,岩石也受到变质。冒地槽:靠近克拉通出现,没有或几乎没有火山活动。
地台结构:显著呈双层结构,下构造层呈基底岩系,由经过褶皱和变质的前寒武系组成;上构造层为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以沉积较薄、构造变形微弱和岩石未变质为特点。两构造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结晶基底:地台的双层结构中的下构造层有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称为基底;岩石受到中、深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比较普遍的基底为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只受到浅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不发育。主动大陆边缘:是指汇聚型大陆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环太平洋沿岸的大陆边缘属于这类构造环境。
俯冲型造山带:通过板块间的俯冲作用形成的板块汇聚的产物,分为西太平洋型(岛弧型,即有弧后盆地发育)和安弟斯型(无弧后盆地发育)两类。
陆内造山带:发育在大陆内部、远离同时代板块边界的构造活动带。它发育在前期已稳定的克拉通盖层基础之上,有明显的构造变形和强烈的岩浆活动,但是缺乏蛇绿岩套及其他指示洋盆存在的深水沉积,区域变质作用微弱。中国中生代的燕山造山带和新生代的天山造山带都是陆内造山的典型实例。
走滑盆地:当走滑断层旋向与斜列或弯曲向相同时,形成局部拉张作用可产生的盆地。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在冲断负荷作用下克拉通地壳因挠曲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周缘前陆盆地:位于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前陆与腹陆,可分别称为前陆盆地、腹陆盆地。前陆盆地代表为喜马拉雅造山带南侧印度的恒河盆地、北阿尔卑斯盆地。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之后的挠曲盆地,如安弟斯地区、北美晚中生代—新生代落基山盆地。前陆盆地的一般特征(1)前陆盆地以克拉通边缘为基底。(2)盆地内沉积表现为向造山带前缘加厚的楔形棱柱体。(3)下伏前陆变形带或以前陆冲断带与造山带相邻。(4)向造山带不但沉积变厚,也变形加强;而向克拉通一侧沉积厚度小、变形弱,常出现前陆隆起。(5)盆地内以碎屑沉积为主,物源主要是造山带,部分来自克拉通。特征沉积组合为河流—三角洲相和浅海相,深海沉积少。(6)沉积速率大。有利于油气富集。反转构造:构造低地转变为构造高地,指的是控盆地断裂性质的转变而使盆地发生变化。由正断层活动转变为逆断层活动称为正反转,由逆冲层活动转变为正断层活动则称为负反转。转换断层:由洋中脊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是岩石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
磨拉石建造形成:在地槽发展后期阶段(造山后阶段)形成,由于地槽的褶皱隆起,使山脉受到剧烈剥蚀,形成的补偿性拗陷,因而在山前和山间的坳陷中形成了快速堆积。
混杂岩形成:混杂堆积是俯冲板块上被仰冲板块刮下来的沉积物,多是浊流沉积和远海沉积及部分蛇绿岩套,也可混入陆壳物质,主要由岩崩、滑动、滑塌、碎屑流和重力流等沉积方式形成,是汇聚板块边界特殊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两种构造背景之下。另外还有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混杂岩称为构造混杂岩,通常基质和岩块经历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
蛇绿岩:蛇绿岩套——包括超基性岩、辉长岩、岩墙群、枕状岩流和硅质岩等一整套规则层序的复杂岩石组合。是贴附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上的洋壳碎片。形成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弧
前盆地﹑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等构造环境。现在大陆上发现的蛇绿岩﹐多数是大陆裂解或弧间扩张的产物。
走滑型盆地:大型走滑断层活动而造成的盆地,称为拉分盆地或走滑盆地。
走滑型盆地成因当走滑断层旋向与斜列或弯曲向相同时,形成局部拉张作用可产生拉分盆地。(1)叠覆叠覆或称侧接是大致平行的两条平移断层之间的不连续部位,这一部位可以出现拉张状态,从而形成拉分盆地。随着拉分的继续,叠覆量增大。盆地多经历过S型至菱形盆地的发育。(2)断弯作用:由于走滑断层的弯曲,局部会产生拉张作用,从而形成拉分盆地。(3)离散断层段的扭动:走滑断层发生离散时,也会在主断层弯曲部位、撒开部位和与其它断层斜接和交汇部位产生拉张作用而形成拉分盆地。剖面上表现为负状构造。(4)由逃逸或挤出及块体旋转而引起的拉分。区域性挤压中,块体的逃逸或挤出往往沿一条大型平移断层发生,会造成逃逸或挤出块体的后方形成拉分盆地,也会在这一边界走滑断层上形成拉分盆地。
走滑型盆地主要特征(1)沉降速率快。拉分盆地在形成的初期常因快速沉降而形成早期非补偿深水盆地(2)常从S型向菱形盆地演化(3)沉积中心、沉降中心及相带沿边界断裂朝一定方向迁移(4)大型断裂活动下,可以有岩浆活动,高的热流背景。
两种拉分盆地:拉分盆地:右阶右行走滑断层带的岩桥区或左阶左行走滑断层的岩桥区;a、对称式发展的走滑拉分盆地;b、不对称式发展的走滑拉分盆地。
a b
板片断离诱发的地质作用:1、碰撞型造山带中,俯冲中大陆岩石圈板片与原相连的大洋岩石圈板片的断离,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引起的快速抬升。2、在自重下,会发生俯冲的冷地幔的断离而沉入软流圈中。同时上部岩石圈因突然失去了重的支撑物而增大地壳的浮力,加之软流圈的补充上涌,会导致地壳的上升,从而在此拆沉造成了造山带的隆升和旁侧高原的形成。而随后的软流圈的上涌,又造成后造山伸展。
中国碰撞造山带:1.天山—兴蒙造山带:包括天山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蒙古造山带、大兴安岭造山带、吉黑造山带等。总体上围绕西伯利西板块南缘分布(塔里木、中朝板块之北),由西向东呈弧形展布,为古亚洲洋闭合的产物。造山时间从早古生代至中生代,造山带内包裹着巴尔喀什、准噶尔、雅干、锡林浩特、松辽、佳木斯等大小不等的许多地块,所以整个造山带平面上呈支离破碎。2.秦祁昆造山带:包括东、西昆仑、阿尔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大致呈东西向延伸,为秦岭洋或古特提斯洋闭合中形成的,但于塔里木、中朝板块之南(华南板块之北),横贯中国东部,也称为中央造山带,西昆仑、阿尔金、祁连造山带主要是加里东造山带;东昆仑、秦岭、大别、苏鲁则是印支期造山带,部分人认为加里东期有造山,地貌上多高山。3.青藏—滇西造山带:由北向南包括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唐古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喜马拉雅及滇西的横断山(三江)造山带,总体上呈围绕印度板块向NE突出的弧形,由北向南造山时代变轻,巴颜喀拉造山带为印支期,唐古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造山带为燕山期,喜马拉雅造山带为喜山期,横断山是一个复合造山带,主体为印支期,在喜山期强烈活动,这些造山带后期隆升强烈,出现了世界屋脊。4.西太平洋造山带:主要展布在日本—台湾—菲律宾岛弧上,为喜山期造山带。东北地区中生带晚期出现其内带。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晚期所表现的活动大陆边缘可能为外带特征。总体为NE向延伸。
弧后盆地形成:岛弧靠大陆一侧的深海盆地,由于板块间的俯冲作用,岛弧裂离大陆或岛弧本身分裂而形成弧后盆地。弧后硅铝层上的裂陷盆地、边缘海盆地及弧间盆地等就是这种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