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导论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导论八
1.我国最早的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市雏形大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和“天人合一”、亦即三个基本观念——整体观念、区域观念以及自然观念。
3.19世纪末西班牙人马塔就提出“带型城市”理论打破传统城市“块状”形式的固有模式。1922年法国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他写的《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写的《阳光城》中主张用高层低密度的办法来解决城市中心区的拥挤问题。他还主张采用高架立体式的道交通系统。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广亩城市”设想主张采用极低的居住密度来安排居住用地。在城市内部结构方面法国人戛涅尔于20世纪初提出的“工业城市”设想第一次吧现代城市的功能在用地上做了明确的划分并且是各种不同功能的用地通过道交通格有机的联系起来。
4.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所产生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5.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速度快且呈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
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有以下特点:(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总规模有较大增加城市化发展成就巨大;(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阶段性特征明显;(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基本上是积极、合理、有序的;(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城市化发展尚处在较低水平;(5)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为明显。
7.1918年芬兰沙里宁提出“有机分散”理论是为缓解由于功能过分剧中所致的各种城市问题。
8.20世纪6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分析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密集现象时援用希腊城邦名称将之命名为“Megaloolis”即大城市连绵区。
9.我国当前城市形态布局大体可概括有三个特点(1)向动态多样化发展;(2)我国一般城市建设用地总平面比较集中紧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较大绿地空地较少;(3)许多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10.城市中心区是涉及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它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域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综合服务空间并在
空间特征上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
11.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模式认为城市的中心应该是CBD城市是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向四周发展。
12.城市住区的理念:(1)城市住区是人类聚居在城市画地区的居住地;(2)城
市住区是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3)城市住区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城市住区是住房与住区建设的总和也是城市文化主要的积累和创造因为城市住区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其形态、纹理等是经过高度的筛理具有各自的文化价值所以城市住区是城市文脉的主要表现也是城市生态多样化的表现。
13.1926年由佩里在纽约区域规划报告中提出的邻里关系理论对住区规划影响较大其要点有五:(1)通过式交通(如干道等)不应穿越邻区而应成为它的边界;(2)邻区内道采用尽端式或曲蛇形的氏以保证住区安宁;(3)邻区规模以支撑一个小学为基础(3000~5000人);(4)保证小学服务半径在800m以内;(5)邻区中心应以小学和其他服务设施如广场、绿地等为中心。
14.城市住区规划理念:(1)体现主体性;(2)体现社会性:(3)体现生态型;(4)体现现代性。
15.景观空间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有所不同定义为空间、场所和领域。空间是由三维尺度数据限定出来的实体;场所的三维尺度限定比空间要模糊一些通常没有顶面或底面(有心理因素);领域的空间界定更为松散是指某个生物体的活动影响范围。110m所谓的“广场尺度”。
1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功能系统其中绿色植物具有核心的作用。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和人工植被为地表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17.救灾通道是灾难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
18.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危机:以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为代表的著作。195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杜姆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为系统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英国著名生态规划学家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充分结合自然进行设计并创造了科学的生态设计方法。
20.城市衰退的典型类型:城市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衰退其衰退类型可大致的分为三种情况。(1)物质性老化;(2)功能性衰退;(3)结构行衰退。
21.简.雅柯布1961年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和死》从美国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出发调查了美国根据现代城市理论建造城市的弊端对大规模改建进行了尖锐地批评。
22.城市道的功能和等级:(1)快速;(2)主干
;(3)次干;(4)支。
23.影响小城镇规划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1)区域整合思想;(2)中心地理论;(3)城乡融合论;(4)可持续发展论;(5)融贯综合方法。
24.城市规划的实质:什么是城市规化:(1)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2)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手段。(3)城市规划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4)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5)城市规划是一门空间艺术。
25.为体现《城市规划法》规定的“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论述题:
1.在影响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以下几个将具有特别的作用:
(1)多化的趋势;
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到家庭
构成的多样化如今的世界正在步入一个多化的时代。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在居住、工作、游息、交通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还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特别是要满足普通百姓以及弱势人群的需求更加体现对于人的关怀。在这一种形势下城市的发展很难以一种或几种模式加以概括而是呈现出丰富多彩、更为人性化的发展势头人们也将面对更多、更自由的选择。
(2)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时空概念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区位因素在城市选址和布局中的地位受到挑战而技术因素正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人们工作、居住、出行和各种活动的方式也都将因此发生变化进而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由于工程技术、材料和各种设施的进步人们已经有能力建造比现在层数更高、容积更大、跨度最宽、形式更新颖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可以建设地下城市、海上城市、甚至“空中城市”。人们也完全有条件在小城市甚至农村享受与大自然一样的生活便利。
(3)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自然资源的约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城市发展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的环境意识成为城市规划最主要的价值观。更节约资源、更“清洁”、更适宜居住的“绿色城市”或“可持续发展”城市将成为全球性的目标“城市与大自然共存”这将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归宿。
(4)人文要素的重新认识。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要求人的精神生活也要相应的发展有些还要先期发展否则社会不能稳定更难言持续发展。因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全面教育的普及、历史文化的保护、都将在城市中体现出来城市规划就必须更加重视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因
素。
2.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各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具有一种普遍的规律性。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得到了世界上城市研究学者的广泛认同。经过实证研究他提出就一国或一地区而言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分成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的初期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和高水平城市化基础上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用曲线描述大致城s型曲线。
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和农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城市人口比重需较长时间才能增长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推进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比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就从百分之三十左右上升到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城市化进入到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大城市走向郊区化甚至逆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过程是以前一阶段为基础有序转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一样除非特殊的历史或经济因素的出现否则城市化发展过程一般是不可逆转的也不可跳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