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88ce45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3.png)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是特定地理区域的生物群体。
它们的组成和结构是研究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群落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等。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了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从组成和结构两个方面介绍生物群落的特点和意义。
一、生物群落的组成1. 植物植物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数量和种类对于决定生物群落的特点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两类,它们的根系、茎干、叶片和果实都是生出生态学家关注的方面。
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的植物会适应不同的生长条件,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例如,在热带雨林中,高大的树木密集生长,形成茂密的树冠,这是由于热带雨林环境温度高、降雨充足,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支持植物生长,而在荒漠地区,植物生长条件恶劣,沙漠植被少量而稀疏。
2. 动物动物是另一种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传播种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植食性和肉食性动物之间的互相依赖使得动物种群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时,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在草原上,羚羊等草食性动物数量众多,它们可以控制植被生长,维持草原的健康生态。
而在热带雨林中,食虫兽、猿猴类动物的数量较多,它们可以帮助传播植物种子,促进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3. 微生物微生物虽然数量相对较小,但对于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参与传播病原体等。
细菌、真菌、原生生物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参与养分循环过程,帮助植物吸收养分,还可以定居在植物根系周围,形成生态共生关系。
同时协同参与分解枯萎植物等病原体,维持生态平衡。
二、生物群落的结构1. 群体组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数量和构成、每种物种的数量、同一种物种的个体数量等方面。
不同物种数量和个体密度的变化对于生物群落稳定性和动态平衡有着直接影响。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dc670cc6c85ec3a86c2c5bc.png)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生存,需要对异质性环境不断地去适应;反之,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生态学名词解释94364
![生态学名词解释94364](https://img.taocdn.com/s3/m/ff539aa95022aaea988f0f5d.png)
第一章绪论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要素,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生态因子中对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因子。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生物种: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
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表型:物种适应环境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种的可塑性: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
阿伦定规律:恒温动物身体凸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一定空间中所有个体的组合。
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生物初中教材第六章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物初中教材第六章生态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0398245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3.png)
生物初中教材第六章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在初中生物教材的第六章中有着详细的介绍。
本章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平衡的维持、环境污染与保护。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圈和非生物圈因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物群落由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居住的范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
非生物圈因素包括水、土壤、气候等。
二、生态平衡的维持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调节,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
这种平衡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来实现的。
例如,食物链中的捕食者数量受到食物来源的限制,而猎物数量受到捕食者的控制。
此外,水循环、氮循环等物质循环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污染与保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主要的环境污染形式。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工业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和执行严格的排污标准来减少工业排放。
2. 推广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加剧气候变化。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 提倡节约资源。
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对环境的破坏。
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和用纸等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4. 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
只有人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才能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总结起来,生态与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https://img.taocdn.com/s3/m/51135a1ce2bd960591c67735.png)
森林群落的演替一、裸地(一)裸地概念和类型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
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
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
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
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
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
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
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347d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b.png)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态学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温周期现象二、重要知识点1、环境概念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三、重要知识点1、种群动态(重点)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三种类型意义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四种学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四、重要知识点1、生活史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2、繁殖成效繁殖价值(了解)亲本投资3、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基础生态学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基础生态学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e226864d4d8d15abf234e01.png)
森林群落常以树木胸高(1.3m处)断面积计算。
(3)频度(frequency)
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常按包含该种个 体样方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计算:。
频度=某物种出现样方数 / 样方总数 × 100%
通常将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级——频度为1%~20%;B级——频度为21~40%; C级——频度为41%~60%;D级——频度为61%——80%;E级——频度为81%~ 100%。 Raunkiaer的标准频度图解:
• (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 种入侵和定居。
中度干扰假说是在研究潮间带群落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
(2). 群落交错区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
•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
edge effect and ecotone
(3) 群落交错区
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 力地区。森林与非森林群落的交错地带为森林线; 还有乔木线,单株树木都不能生存的地带。
中度干扰假说 4.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4 岛屿与群落结构
4.1 生物因素
1 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由于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因此,竞争在生物群落结构
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类之间。
同资源种团(guild)是指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同资源种团内的种间竞争十分激烈,它们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如果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的种就可能取而代之。
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da77d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9.png)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是生态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一、生物群落的组成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和特定时间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依赖的各种生物种群集合。
生物群落的组成因素包括物种种类、物种数量、物种的相对丰富度和多样性等。
物种的相对丰富度是指在物种组成中,每个物种的数量对总数量的比例。
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的复杂程度,包括物种的数量、丰富度和均匀度。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种类可以分为两类:指示种和伴生种。
指示种是指在生物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物种。
伴生种是指在生物群落中不占有重要地位,但可以与其它物种相互依存共存的物种。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传递的,因此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种类、数量和相对丰富度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营养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几个特征:伴生关系、食物链、物种分布和生境。
伴生关系是指同一个生境内的一种或多种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共生、互利和互竞等关系。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食物链的存在和变化对物种的生存和繁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物种分布涉及主要因素为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将对不同物种的生存和定居产生重要影响。
生境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因素,如阳光、水的平衡、土壤等,生境的差异将极大地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物种群数量的分布。
生物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生物群落的伴生关系和食物链把营养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食物网,以维持物种之间的相对平衡和生存的依赖关系。
三、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因素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度、生物群落的结构等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6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6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46271690066f5335b812105.png)
常用的为两因素的综合优势比(SDR2),即在密度比、盖度比、 频度比、高度比和重量比这五项指标中取任意两项求其平均 值再乘以100%, 如:SDR2=(密度比+盖度比)/2×100%。
三、种间关联
❖ 在一特定的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在一起的次数比期望的 更频繁,它们就具正关联;如果它们共同出现的次数少于期 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标,常用单位面积干重表示(g/m2)。 7. 体积(volume)——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1. 优势度(dominance)—— 表示一个种在 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具体定义和测度指标目前尚不统一: 一些学者认为盖度和密度为优势度的度量指标。 也有的认为优势度即“盖度和多度的总和”或“重量、盖度
公式表示: d=N/S
式中:d——密度; 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S——样地面积。
•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 个体数的百分比。
• 密度比(density ratio):某一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 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测定方法: 以m2或km2为单位随机选定若干样方(sample plot),通过 对样方物种的计数来统计和计算整体区域的种群密度
• 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林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 种。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其中优势层的优势 种(此处为乔木层)常称为建群种。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 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第六章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物种多样性](https://img.taocdn.com/s3/m/efdadfc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0.png)
第六章物种多样性第六章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种。
⽣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命的总和,是40亿年来⽣物进化的最终结果。
它是多样化的⽣命实体群的特征。
每⼀级⽣命实体基因、细胞、种群、物种、群落、⽣态系统等都存在着多样性。
⽣物多样性是⼀个描述⾃然界多样性程度的内容⼴泛的概念,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因此它具有区域性。
⽣物多样性⼀般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基因⽔平、物种⽔平,⽣态系统⽔平和景观⽔平,相应地有四种⽣物多样性(马克平1993,张⾦屯1999)。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也叫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种内的多样性是物种以上各⽔平的多样性的最重要的来源。
遗传变异、⽣活史特点、种群动态及其遗传结构等决定或影响着⼀个物种与其它物种及其环境相互作⽤的⽅式。
基因是⼀种遗传信息的化学单位,它能从上⼀代传到下⼀代。
遗传多样性⼤都发⽣在分⼦⽔平和基因⽔平,并且都与DNA的理化性质紧密相关。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物种⽔平上的⽣物多样性。
它是⽤⼀定空间范围物种数量和分布特征来衡量的,这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是指⽣物圈内⽣境、⽣物群落和⽣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态系统内⽣境差异以及⽣态过程的多样性,这⾥⽣境主要指⽆机环境,如地貌、⽓候、⼟壤、⽔⽂等。
⽣境多样性是⽣物群落多样性甚⾄是整个⽣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
⽣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多样性。
从物种组成⽅⾯研究群落的组织⽔平或多样化程度的⼯作已有较长的历史,⽅法也⽐较成熟。
景观⽣物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它主要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态系统相互配置,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多样化。
这⼀类⽣物多样性也逐步得到⼈们的重视,因为它的研究对⼟地利⽤规划、农林牧合理配置、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项⼯作有指导意义。
(整理)海洋生态学
![(整理)海洋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d2010749482fb4daa58d4bc0.png)
海洋生态学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三个优先研究的领域:①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天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原因和结果;②生态多样性,决定生态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探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原理和技术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1,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并且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的转移到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3,生态平衡: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4,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假说:认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到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成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者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总会通过其成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三大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级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倒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浮游生物的重要性:①它们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②是水团和海流的指示种;③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矿产资源。
3,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的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348611e40975f46527d3e119.png)
基本概念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3、种群: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4、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5、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6、生物群落: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7、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8、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9、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只是他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0、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立即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
12、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13、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中,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14、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生物群落高考知识点
![生物群落高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189b0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c.png)
生物群落高考知识点生物群落是由一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演替的基本单位。
生物群落的形成与组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物种相互作用等。
在高考中,生物群落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来看看生物群落的主要知识点。
1.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分类生物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根据群落的特征和组成,可以将生物群落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森林群落、草原群落、湖泊群落、海洋群落等。
每个生物群落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2. 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生物量等方面。
物种组成是指生物群落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种类和数量。
种间关系是指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等。
生物量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总质量,它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生产力和物质循环的情况。
3. 生物群落的功能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生物群落能够维持物种的多样性。
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各不相同,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其次,生物群落能够参与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连接,实现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循环。
最后,生物群落能够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生态服务,如水源保护、气候调节和土壤保持等。
4. 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生物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生物群落逐渐取代另一个生物群落的过程。
演替过程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生演替是指在没有土壤的基岩上进行的演替过程,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已有土壤的地区进行的演替过程。
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会发生改变,从先驱群落逐渐过渡到气候顶极群落。
5. 生物群落的保护与管理生物群落的保护与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措施。
保护生物群落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关键物种、生态重要地区和生态敏感区域。
同时,对生物群落进行合理的管理,如恢复生境、控制外来物种和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等,有助于促进生物群落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e56d8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7.png)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相互关联的各种生物个体群体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它由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功能、稳定性和物质能量流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首先,生物群落的组成主要由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成。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特定生境中的角色、地位和所占据的资源利用方式。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它们通过对不同资源的利用来减少互相竞争,实现共存。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生物群落。
例如,在一个水体生态系统中,鱼类、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
其次,生物群落的组成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水分条件、土壤条件等。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不同。
例如,在热带雨林中,气候潮湿温暖,植物繁盛,动物种类多样,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而在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此外,生物群落的组成还受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互作用包括捕食与被捕食、竞争、共生、拮抗等。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调节个体数量,维持群落的稳定性。
竞争可以限制物种数量,避免物种过度繁殖。
共生关系有助于物种之间的互助互利,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拮抗关系则通过互相抑制的方式控制物种数量。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生物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
此外,生物群落的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生物群落的结构指的是各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
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等。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群落中物种的种类数目和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越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越强。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越高,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增强,影响群落的稳定性。
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演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演](https://img.taocdn.com/s3/m/939cd5c889eb172ded63b7c0.png)
(二)、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
相似性系数(index of similarity):是测量群落间或样方(plot) 间种类组成上的相似程度的指标。
2c S 100 ab
其中: a:样方1中的种类数 b:样方2中的种类数
c:两个样方共有的种类数
三、平行群落与生态等值
1、平行群落(parallel communities): 即生态上和分类上 很相似的种常在不同海区的同一类型的底质中出现。这 些平行的生物群落常由同一属的种类占据优势地位,它 们具有相似的生态位。
视研究范围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生物集合。
生物群落的界限:界限明确;界限不明确。
生物群落的属性:只有在群落水平上才表现出来的属性,包括:
1、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2、控制群落特性的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3、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丰盛度(relative abundance); 4、群落的营养结构(trophic structure)、空间结构(space structure)和群落的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 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相互适应-- 相对稳定
外界因素变化或者内部矛盾爆发--生态演替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具有一些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群体特征 1、一个群落中的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2、群落与其环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3、群落中的各个成员对于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是不等的; 4、群落具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5、群落结构松散性和边界具有模糊性; 6、群落的演替特征。
H ' Pi * log 2 Pi
i 1
S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d5aa87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a.png)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性质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可定义为在相同时间及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定义1902年,瑞士学者 C.schroter首次提出了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他认为,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1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上正式决定采用群落生态学这个科学名称。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发展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动物群落学研究晚于植物群落学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整合研究是群落生态学发展趋势之一。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意义由于群落的发展而导致生物的发展,因此,对特定生物进行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攻击”其生物本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生态学重要性。
群落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回答群落的整体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态学发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
但是对于生物群落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论学派和机体论学派的争论至今未休。
群落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动、植物种类?它们为什么像现在这样分布着?它们之间是怎样发生着相互作用的?这是群落生态学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三、群落的性质关于群落的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派绝然对立的观点,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象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学派。
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fa9f14cfe4733687e21aabc.png)
生态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主要杂志3、生态学研究的途径?三个主要途径:理论的Theoretical、室内的Laboratory、野外的Field这三种途径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
复杂的生态学问题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途径,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不同生态学家的团结合作。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耐受限度:生物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活(Survival),生长(Growth)和繁殖(Reproduction)。
物种所能存活的环境因子的上下限即是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4、驯化: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的阶段性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同,但各具重要性。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不足,增加二氧化碳来补充。
第三章种群1、种群:特定空内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生态学中,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2、年龄金字塔、年龄锥体或年龄结构: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
3、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 m),即内禀增长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做法是,逐渐扩大样方面积,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样方内植物种类也在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称为最小面积(如前图所示)
通常,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越大,最小面积如我国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为2500m2,北方针叶林为400m2,落叶阔叶林为100m2,草原灌丛为25-100m2,草原为1-4m2。
群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即随着气候季节型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温带草原地区动植物的季相变化
三、群落的垂直结构
(一)植物群落的成层性
即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
成层结构的意义:
自然选择的结果,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率
成层性的复杂程度指示生态环境的良好程度
(二)动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个体论学派反对将群落比拟为有机体的依据是:如果将植物群落看成是一个有机体,那么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这很大的差异,
(三)折衷观点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派学者都未能包括全部真理,并提出目前已经到了停止争论的时刻了,这些学者认为,现实的自然群落可能处于自个体论所认为的到机体论所认为的连续谱中的任何一点,或称Gleason-Clements轴的任何一点。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
(群落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
Braun—blanquet和Nichols以及Warming
(将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种)
英国生态学家A.C.Tansley
(种群生存的独立性与依赖性)
(二)个体论学派
个体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H.A.Gleason
前苏联的R.G.Ramensky和美国的R.H.Whittaker均持类似观点
(三)叶片大小、性质和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LAI)
(四)同资源种团
概念
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被称为同资源种团,他们在种群中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同资源种团作为群落的亚结构单位
(五)生态位
二、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群落的外貌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
群落的外貌决定于群落优势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
三、群落的性质
关于群落的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派绝然对立的观点,
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象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
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学派。
(一)机体论观点
生活型谱
植物生活型谱将一个地区的植物按阮基耶尔的生活型标准分类,再列表比较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这便称为生活型谱。
一个地区的生活型谱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在潮湿的热带地区,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在干燥炎热的沙漠和草原地区,一年生植物最多;在温带和北极地区,地面芽植物居多。
动物生活型
动物生活型研究得较晚,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美国生态学家S·C·肯迪将动物按形态分为包壳型、珊瑚型、辐射型、双壳型、蜗牛型、蜂蝓型、蠕虫型、甲壳型、昆虫型、鱼型、蛇型、飞鸟型和四足兽型。还有更细的分类,如有的学者将四足兽型再按照行为方式分为游泳型、掘土型、奔跑型、攀援型和飞翔型。
植物生长期的长短,复杂的物候现象是植物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周期性变化着的生态环境的结果,它是生态-生物学特性的具体体现。
时间的成层性在不同的群落类型有不同的表现。
群落中时间性层片的形成,应该看作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在生境的利用方面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达到了对时间因素的充分利用。
专题:群落结构
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外貌;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形成群落环境;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定的动态特征;
一定的分布范围;
群落的边界特征;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生态学重要性。
群落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回答群落的整体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态学发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对于生物群落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论学派和机体论学派的争论至今未休。群落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动、植物种类?它们为什么像现在这样分布着?它们之间是怎样发生着相互作用的?这是群落生态学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鸟类学中常用的攀禽、走禽、涉禽、游禽、鸣禽、猛禽等即属按行为分型。
(二)层片
层片概念
层片的特征
层片与层
概念
层片一词系瑞典植物学家H.Gams(1918)首创,他将层片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同种个体的组合,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很明显,H.Gams的第一级层片指的是种群,第三级层片指的是植物群落。现代群落学研究中一般使用的层片概念,相当于H.Gams的第二级层片。
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
动物群落学研究晚于植物群落学
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整合研究是群落生态学发展趋势之一。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由于群落的发展而导致生物的发展,因此,对特定生物进行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攻击”其生物本身。
法国植物学家J.布朗-布朗凯(1932)沿用C.劳恩凯尔的分类原则,但将一切植物都包括进去,而且还考虑各类植物的生境特点,提出了更全面的分类系统。他把植物分为10大生活型类群:①浮游植物(包括大气中、水中和冰雪中的浮游植物);②土壤微生物(包括好气的和嫌气的);③内生植物(包括石内、植物体内和动物体内⑤水生植物(包括漂浮、固着和生根的);⑥地下芽植物(包括真菌、根寄生等);⑦地面芽植物(包括叶状体和生根的);⑧地上芽植物(包括匍匐苔藓、枝状地衣、垫状的、禾本型的、灌木和半灌木等);⑨高位芽植物(包括矮高位芽、大高位芽等);⑩树上的附生植物。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定义
1902年,瑞士学者C.schroter首次提出了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他认为,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1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上正式决定采用群落生态学这个科学名称。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发展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要素
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一、群落的结构要素
生活型(life form)
层片(synusia)
叶片大小、性质及叶面积指数
同资源种团
生态位
(一)生活型
生活型概念
Raunkiaer的植物生活型系统(分类标准、分类)
生活型谱
层片与层
层片是群落的三维生态结构,它与层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质的区别,例如,森林群落的乔木层在北方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但热带森林中可能属于若干个不同层片,一般层片比层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例如,常绿夏绿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中的乔木层都含有两种生活型,再如,草原群落中羊草、大针茅和防风属于同一层次,但羊草是根茎禾草层片,大针茅是丛生禾草层片,而防风则是轴根杂类草层片。
层片划分
群落的不同层片是由属于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的个体组成,例如,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有五类基本的层片所构成:第一类是常绿针叶乔木层片,组成成分主要是松属,云杉属,冷杉属等植物,第二类层片是夏绿阔叶乔木层片,主要组成成分有槭属,椴属,桦属,杨属,榆属等,第三类是夏绿灌木层片,第四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第五类是苔藓地衣层片。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的结构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的定义
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的性质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可定义为在相同时间及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群落成员型划分
优势种和建群种
亚优势种
伴生种
偶见种或稀见种
专题:群落类型单优群落
共优群落
多优群落
混优群落
寡优群落
优势种和建群种的区别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析技术的基础
(一)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一)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1.多度(Drude多度等级)
2.密度(密度与分布格局,相对密度,密度比)
3.盖度[基盖度(草原/森林)、相对盖度,盖度比,郁闭度】
4.频度(Raunkiaer频度定律)
5.高度
6.重量(生物量/现存量)
7.体积(森林材积)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1.优势度
2.重要值
3.综合优势比
三、种间关联
(一)关联性质
(二)关联计算及表示
(三)关联分析与群落性质
(一)关联性质
正关联
负关联
他从温度、水分等基本生态因子出发,以植物体渡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寒或干旱)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即以更新芽(休眠芽)
距离土表的位置高低及芽的保护特征为依据,把高等有花植物分为5大生活型类群。
①高位芽植物,
②地上芽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
④地下芽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
法国植物学家J.布朗-布朗凯的生活型类群
计算步骤:2×2列关联表
计算关联系数
统计检验
计算结果可用半矩阵或星系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