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轮复习 选择题 附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某某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某某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某某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某某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解析】《某某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X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X安作《某某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某某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某某单科·4)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A.太尉 B.皇帝C.郡守、县令 D.丞相【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解析】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与选用啬夫无关,故A项错误;皇帝直接任命地方郡守和县令、县长,与选用啬夫无关,故B项错误;郡守、县令选用啬夫管理司法和赋税征收,故C项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选用啬夫无关,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及答案1-1a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及答案1-1a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B.禹建立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帝王C.大禹功绩卓著,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D.原始社会被奴隶制王朝所取代答案 D解析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夏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国王,说明了中国社会进入王朝时代。

故选D项。

2.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C.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D.世袭制度并不严密答案 C解析A、B两项符合史实,但均与材料无关。

根据“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当时有严密的世袭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但嫡长子继承制还未确立,故D项错误,C项正确。

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这最能说明()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 D解析从题干情境看,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故D项正确。

4.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对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

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 项正确。

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B.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C.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D.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答案 A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西周分封体系的特点。

高中必修一历史选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必修一历史选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必修一历史选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练习及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1. 题目: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秦朝实行了郡县制- B. 唐朝实行了分封制- C. 宋朝实行了郡县制- D. 明朝实行了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宋朝实行的是路、州、县三级制,明朝实行的是内阁制。

2. 题目: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 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但并未实现民族独立。

3. 题目: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新文化运动主张文言文- B. 新文化运动主张白话文- C. 新文化运动反对科学- D. 新文化运动反对民主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科学和民主。

#### 二、多项选择题1. 题目: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印刷术答案:A B C D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四项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题目: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甲午战争- D. 五四运动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甲午战争和五四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但不是近代史的开始。

#### 三、判断题1. 题目: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的政治局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按货价计算,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领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高享有同等关税特权。

这表明中国A.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国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清政府主动开放进程加快D.取得关税“最惠国待遇”2.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A.瑞金B.延安C.北平D.西柏坡3.历史学家李学勒在解释某一制度时说:“它是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来的‘邦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该制度应为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世袭制4.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上述材料表明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5.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C.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6.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的目的是A.分割权力B.出台法律C.选拔人才D.监督政府7.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这主要是指A.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B.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C.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D.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8.“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个考查,通过试题卷的检测,还能找出他们在学习上的一些遗漏的地方。

所以,你准备好了做这一份试卷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以供大家去学习。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对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的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B.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一个世界体系C.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D.亚非国家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2.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本原则是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B.前提是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C.根本目的是为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D.具体政策是争取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支持,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是A.制定外交原则产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4.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A.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5.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的B.处理两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只适用于亚非发展中国家D.是解决民族间争端的原则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什么问题时产生的?A.西藏问题B.外蒙古问题C.台湾问题D.港澳问题7.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8.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与苏联的建交B.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C.1952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9.新中国政府的代表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亮相的国际会议是A.雅尔塔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开罗会议11.半个世纪过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当年倡导发起这五项原则的国家中没有16.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与苏联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高一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卷(含答案)

高一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卷(含答案)

高一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卷(第一单元——第六单元)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处四个时期。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2.右图告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 )A.毛遂自荐B.立军功授爵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3.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

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4.对近代西方法律,有人曾这样评价:“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毫无疑问,其他国家的法律著作也同样如此。

”材料最能说明( )A.罗马法就是欧洲法B.英、法、德三国法律相同C.罗马法对西方各国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D.世界近代法律制度具有一致性5.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史上的重大创举,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代表,关于这一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四年一任,由全国选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B.国会参众两院代表选民的意志,掌控美国立法大权C.由于国会拥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的行政须向国会负责D.联邦体制体现了民主和共和的原则6.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反封建性B.民主性 C.普选制D.法制化7.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总带答案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总带答案

中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汇总带答案1. 公元前 21 世纪, 禹之子启夺得王位, 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 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2.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 在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亲密相关(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C. 郡县制 D. 行省制 3. 老子, 姓李名耳。

近年来, 许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

这一现象受下列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 ) A. 世袭制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4. 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 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 , 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官员干脆由皇帝任免 D. 书同文, 人同伦 6.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心的三个官职。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常设官职④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7. 从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 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分封制的废除 B. 宗法制的消亡 C. 刺史制的建立 D. 内阁制的形成 8. 《汉书地理志》言: 秦并兼四海, 以为周制微弱, 终为诸侯所丧, 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实行的措施是( )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推行三公九卿制 D. 推广行省制度 9.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 (西汉永始四年前后) 记载: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 侯国十八, 邑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1.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

到战国晚期,魏国人士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希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

“九州”的出现说明A.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 B.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C.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D.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2.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A.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皇帝制代替郡县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3.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

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

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加强了君主专制B.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C.导致了国家分裂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4.唐代三省布局示意图如下,中书和门下两省位于皇城内,尚书省位于长安城中心。

由此可知,唐代三省布局A.加剧了中枢机构的不稳定性 B.形成了三省分权制衡体制C.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5.《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置院使二员。

同知二员,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一员。

”据此可知该机构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 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 D.是管理边各少数民族的机构6.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00多件。

经过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发现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这表明,在商代()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无法得出行政上的管理关系,故A项错误;殷墟妇好墓里发现新疆玉,只能说明西域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得出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所以答案选B 项,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武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四郡。

据此可知()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

3.(2021·山东滨州高三6月模拟)《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项。

4.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防范匈奴的侵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1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线索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图示解史分封制实际效能及影响二、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评价进步性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局限性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2020·某某一模)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X。

《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

这反映了当时( C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X,“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A项;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X,但不能体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排除D项。

2.(2021·某某期末)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解析]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秦朝统一前是七国并立,那时候诸侯当权,也就是所谓的贵族统治(诸侯就是贵族),之后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秦朝,并且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制。

而三公九卿制就是官僚政治性质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因此选A项;B项不符合“不考虑世袭和教育”,排除;秦朝建立专制主义制度前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不是分权政治,排除C项;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中央无法直接控制诸侯国,不属于地方分权,排除D项。

3.(2021·某某某某期中)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名为宰相,应总理朝政,但皇帝的诏令可直达九卿,九卿上表奏章也无需通告三公;九卿承皇帝的诏令,既可以本职兼领他职,又可以在两职或多职之间权责渗透。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单元综合训练(三)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单元综合训练(三)_含答案

单元综合训练(三)一、选择题1.(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28)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

这表明()A.中国主权的丧失B.天朝体制逐步崩塌C.中西方地位平等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答案 B解析从材料“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可以看出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了冲击,天朝体制逐步崩塌,故B项正确。

2.(2018·北京新东方高三联考模拟,16)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 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 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

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答案 D解析这一时期英国对外扩张的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扩张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指的是黑奴贸易,不涉及中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控制中国海关,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

3.(2018·北京精华学校高考考前测试,16)1853 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

”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A.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B.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C.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答案 D解析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出四川、广东的食盐价格就一定便宜,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并不能说明其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故B项错误;1853年太平军的活动范围波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而允许“私盐”入楚,并不能起到封锁经济的作用,故C项错误;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军在长江流域活动频繁,从而影响了官盐的贩运,所以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故D项正确。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1

必修1 专题2 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0·山东日照)青岛的五四广场以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其标志性雕塑被称为“五月的风”。

这是因为( )A.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地B.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中心地C.和青岛有关的问题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D.青岛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而命名的解析: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山东问题”未得到解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而青岛的主权问题是山东问题的主要内容,C项正确。

五四运动的爆发地在北京,运动的中心先在北京后转到上海,A、B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显然错误。

答案: C2.(2010·北京海淀期末练习)1923年12月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日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有一题目是:“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中国?”结果,回答国民革命的有725票,而其他选项的票数不足30票。

这里的“国民革命”是指( ) A.开展工人运动,夺取全国政权B.反帝反军阀,谋求中国的统一C.发动工农革命,实行武装割据D.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解析:“1923年12月”这个时间是解题关键。

中国共产党吸取二七惨案的经验教训,认为需要团结革命力量;而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经历斗争屡次挫折,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而打倒列强除军阀,更是符合人民的心声,一场国民革命势不可挡,它是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答案: B3.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

这里“特殊的旗帜”是指(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D.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解析:1923年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努力地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以联合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主要目标。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单元综合提升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单元综合提升_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
A.使苏俄政权避免了被扼杀危险B.解决了俄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14.(2021·山东高三专题练习)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
A.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B.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模式
C.列宁是最了解俄国国情的领袖D.工业发达国家不易发生革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论述题
15.(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二模)十月革命纪念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一1937年,为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解放》周刊刊载社论:“苏联的诞生和发展史,真的给了我们中国人很好的榜样。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的,当这个共和国初诞生的时候,它是怎样击退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怎样克服了国内经济落后的困难!”1938年11月7日,《解放》周刊刊载文章:“世界上一切帝国主义者认为苏维埃制度只能存在三天,至多三个月。工农大众无以比拟的伟力与不屈不挠的坚决性,伟大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与斯大林克服重重困难,苏维埃共和国已度过它的二十一周年。”
A.苏俄政策的务实性B.新经济政策已萌芽
C.列宁主张和平夺权D.国家垄断工业生产
13.(2021·广西高三二模)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接受德国苛刻的条件,立即签订条约,退出“一战”。在遭到党内多数人的反对和签约谈判一度破裂的危急关头,他最终说服了党内同志,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交出了次要的利益而保存了根本的利益”。列宁这一举措
4.(2021·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四月提纲》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但在具体内容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等,而是仅限于土地改革、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专题六第1讲 雅典民主政治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

专题六第1讲 雅典民主政治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

雅典公民的标准: 祖籍雅典、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 男子;妇女、奴隶、外邦人、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
问题思考:有学者提出,古希腊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 独特的政治发展特点,即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不赞同。 原因: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经济、人文、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只是因素之一,其决定性因素是 经济因素。
三、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 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②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 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③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 大会。④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⑤国家一切官职向 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 制”。⑥雅典国家实行陶片放逐法来监督国家国家公职人员。
军事才能,排除A项。尽管古希腊非常注重公民演说能力的培养,但材料没有涉及成
为古代雅典官员是否应当具备“演说能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是否纳税”可知,
城邦非常注重公民应尽纳税义务,但“是否纳税”不等于是否拥有“丰厚财力”,也
无法推知丰厚财力是否能成为古代雅典官员的前提条件,排除C项。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结论] (2)权利:①各阶层的公民均可以参加公民大会;②发放津贴让贫穷 公民能够参政;③公民大会讨论的议题经过演说和辩论,最后由公民投票 表决。 义务: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课堂练习 1.(2020·全国Ⅰ卷,32)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 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 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 审理案件等”可知,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公民可以直接行使司法权,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雅典和罗马司法行为的对比,没有体现雅典职业法官的情况,故A项 错误。根据“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负责解释法律”“而在罗马, 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等信息可以看出,雅典和罗马司法解释的主 体不同,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陪审团维护雅典公民的法律权益,并非维护所 有人的法律权益,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4)单元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2.‚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

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表1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6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致事‛的现象反映‎了2A .君主专制的‎消弱B .宗法制的消‎亡C .中央集权加‎强D .分封制的巩‎固 8. 有人这样说‎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A .限制君权B .消弱相权C .实行君主立‎限制D .废除三审六‎部制9.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 .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买‎国B .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国民党从新‎诠释了三民‎主义D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0.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州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第5讲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1第5讲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必修一专题二第5讲一、选择题1.(2015·山东师大附中一模)“在1912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

西式的民主制度马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

”文中的“他们”是指导学号04430139()A.维新派B.革命派C.立宪派D.中国共产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本题关键是题干的时间“在1912和1913年”和“民国能够运转”。

依据所学可知,这里的他们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B项符合题意;民国实行共和政体,而A、C两项都主张君主立宪制,故排除;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所以应选B项。

2.(2015·海南模拟)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国纪年的变革导学号04430140()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的成果。

依据所学,辛亥革命是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改用阳历”便是其形式上西化的表现之一,故A项正确。

已深入人心、得以实现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史实不符,故B、D两项错误。

改用公历属于西化的表现,故C项的表述错误。

3.(2015·启东中学期初)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

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导学号04430141()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②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③照搬西方体制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因实际的需要而与时俱进 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29.马歇尔计划“删掉”了杜鲁门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因此,“各国共产党如果反对这个计划,就无异站到赞同饥饿、贫穷、自暴自弃和混乱的地位上去了”。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
A.宣传手段更隐蔽更精巧 B.反共意识明显不够强烈
A.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B.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7.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地方武将统兵导致割据 B.中央政府有效制约地方
28.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以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 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爆发时间
原因
结果
1948年6月
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
1949年5月苏联宣布解除封锁
1958年
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
以苏联让步完结
1961年
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
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
A.柏林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B.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的地位
C.尽力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D.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B.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C.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D.世界局部战争日益加剧
35.1947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放松价格管制、平衡政府预算、保持金融稳定、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和其他贸易管制。这些承诺
C.更关注欧洲民众的生计 D.旨在安抚共产主义势力
30.冷战期间不少历史学家批评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对抗的危险。而冷战结束时,赞扬北约和华约具有避免冲突升级的能力成为学术时尚。这反映了
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战的爆发 B.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
C.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D.意识形态决定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A.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 B.宣扬了民主政治理念
C.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 D.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
22.陈独秀赞同欧洲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普遍看法,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而落后的农民应顺服地跟从。他的这一思路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D.有利于正确认识革命的性质
24.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A.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初步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 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3.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12.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材料表明军机处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超出了君主控制的范围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
25.抗战爆发后,象征着民族国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被引入根据地。1946年元旦,延安各界欢庆新年,全城屋顶飘扬着国旗。之后的“二七”纪念日、元宵节,不论是中共控制牢靠的巩固区还是新解放的地区,悬挂国旗俨然是根据地节日庆祝必不可少的元素。这说明
5.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 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
6.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本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B.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D.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19.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A.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33.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中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3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说明
9.元代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1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政体缺乏制约机制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23.1927年2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
A.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
C.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 D.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20.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
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21.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这说明辛亥革命
1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A.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 B.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D.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18.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等。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2.周代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经产生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这表明周代分封
A.追求人的政治平等 B.女权得到有效伸张 C.理性精神逐渐丰富 D.强调天赋人权原则
16.“巴力门(议会)上下二院,君有举措,诏上院,上院下下院;民有从违,告下院,下院上上院。国中纳赋,必会议乃成。法律定自两院,君相不能行一法外事。”据此可知
A.英国君主仍有一定的权力 B.光荣革命的成果受到挑战
C.德国皇权受到了法律保障 D.德国议会已拥有立法权限
4.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私人侧近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唐朝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14.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这表明雅典
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 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C.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 D.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
15.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里,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也清晰地表达了奴隶制违背自然法的观点。材料表明罗马法中
A.抗战结束后,共产党仍服从国民党统治 B.国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象征
C.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努力维护国共合作 D.根据地人民对内战没有任何准备
26.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