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 张雪门 张宗麟
【活教育】陈鹤琴现代儿童教育学说
![【活教育】陈鹤琴现代儿童教育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b87c032a3968011ca3009160.png)
多元智能理论
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创造了智力测验,用来 测量人的智力的高低。许多心理学家先后提出“智能”概 念。(1921年陈鹤琴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教育 测验》) 1983年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 理论。 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 2.数理逻辑; 3.空间;4.身体-运动 5.音乐; 6.人际; 7.内省; 8.自然探索 (加德纳在 1995年补充);9.存在(加德纳后来又补充)
幼稚教育之新趋势(1927年)
(一)注重自由活动的新趋势; (二)注重户外生活的新趋势; (三)厘定课程的新趋势; (四)规定标准的新趋势; (五)研究幼稚生心理的新趋势; (六)幼稚园与一年级之联络。
现代儿童教育学说发展路径
• 强调教育目标,以社会为中心;反映统治者意志;社 会责任; 伦理道德阶
教育即生长
□儿童的成熟与否,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我 们应当用儿童的成熟阶段来衡量儿童。就儿童的 立场来说,未成熟便是一种生长之力,积极的力, 以往人们每以为教育在引发儿童的能力。现在杜 威提出,儿童自身的力亦即教育之力,儿童生活 之所在,也就是儿童能动的生长之所在。(教育 即生长。)——陈鹤琴
野,丰富儿童实际经验;“从做中学”。教育的社会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部分
陈鹤琴现代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南陈北张”A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 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 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主要教育贡献:
□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研究著作 《儿童心理之研究》 □中国第一本现代家庭教育著作 《家庭教育》 □中国第一个幼稚教育实验中心 南京鼓楼幼稚园 □《幼稚教育》刊物 □中华儿童教育社 □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 江西省立幼师及国立幼专 □“活教育”现代教育学说 □特殊儿童教育 □创建南京师范学院
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
![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994574b33687e21af45a9ed.png)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是2001年7月国家正式颁布。
《纲要》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1989年)制订的,是指导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科学纲要。
它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现实,在充分吸纳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力求体现终身教育、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尊重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师生共同成长等先进的观念。
它的颁布标志着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启动,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纲要》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则;第二部分为:教育内容与要求;第三部分为:组织与实施;第四部分为:教育评价。
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一些阐述。
一、总则总则中一共有5条。
它具体说明了《纲要》总的目标要求。
这里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是指为个人提供一生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一种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一个局部问题或过度环节,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时期,而应该贯穿人的整个一生。
教育应该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从幼儿到老年,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这里的终身教育不仅是对幼儿而言,当然也是对我们教育者所要求的。
“教育资源”《纲要》特别强调幼儿园应该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育资源是指对幼儿教育和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在自然中,在社会中,在幼儿园里,幼儿教育的资源是丰富多样、源源不断的。
5学前教育简史 (第五章 近现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5学前教育简史 (第五章 近现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09ce80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2.png)
1941年9月,张宗麟接到上海地下党的通知,不得不离开上海,来到新四军淮南 二师驻地工作,在江淮大学任秘书长。
北京解放后!张宗麟曾任北京军管会教育部接管部副部长、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中央教育部成立后!他担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 直到1976年!他因脑中风病逝!享年77 岁。
张宗麟(1899—1976),浙江绍兴人,他四岁便开始识字 读诗,1915年小学毕业,并顺利考取了绍兴的浙江第五师范学 校,两年后转入位于宁波的浙江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回 自己的母校——绍兴敏勇小学任教。
1921年秋,张宗麟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经扩建 后更名为东南大学)教育系,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第二节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 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儿童观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幼稚园教学兴起了一场学习和效仿西方的改 革浪潮,该时期内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儿童中心主义”备受国内外学者 们认可,张雪门也是其中一位。
三、 幼稚园行为课程
₪ 课程内容源于生活经验又高于生活经验 ₪ 课程目标既重视儿童个体身心发展,又关注社会需求 ₪ 课程应综合而不分科 ₪ 课程实施强调儿童在“做中学”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父亲 为经营杂货店的商人,家中共有6个孩子,陈鹤琴 是最小的一个。陈鹤琴6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 困;8岁时入私塾,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5岁时 在姐夫的资助下进入了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办的 杭州蕙兰中学。在此期间,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 的学习机会,每天坚持读书十几个小时,时刻把 “勤学”和“钻研”装在心里,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幼教思想研讨会在宁波召开
![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幼教思想研讨会在宁波召开](https://img.taocdn.com/s3/m/aa5d402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e.png)
作者: 一未
出版物刊名: 幼儿教育
页码: 24-24页
主题词: 张宗麟 张雪门 陈鹤琴 思想研讨会 幼教事业 幼教师资 奋斗一生 儿童观 海滨城市平民教育
摘要: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幼儿教育思想研讨会于1991年11月在海滨城市宁波召开。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吉林、四川等14个省市的7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为大会提交了60余篇论文。
与会同志指出,对我国现代四位著名教育家的幼儿教育思想进行研讨,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
这四位教育家都诞生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但他们都为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一生。
陶行知来自农村,了解农村,从“行”中体验到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先改造农村,他提倡并推行平。
国开学前教育概论形考5
![国开学前教育概论形考5](https://img.taocdn.com/s3/m/4a05a8b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0.png)
形考51.名词解释:学前儿童答:学前儿童顾名思义指进入小学教育前的儿童。
学前儿童就是出生至六七岁的儿童,包括婴儿和幼儿。
2.名词解释:发展适宜性原则发展适宜性是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在1987年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在发展适宜性原则的指导下,教育者应该实施发展适宜性的教育,发展适宜性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年龄适宜性,个性适宜性,文化适宜性。
3.名词解释:幼儿园环境答:幼儿园环境的概念,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展开。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指的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一切条件,包括幼儿园的内部环境,以及来自外部的家庭、社区、自然等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总和。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主要指的是幼儿园场域中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条件,指“幼儿本身以外的、影响幼儿发展或者受幼儿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件”。
4.名词解释:家园合作共育答:家园合作共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将自身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支持与配合,通过彼此参与,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双向互动活动。
家园合作共育是两个同样肩负着幼儿人生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它使得来自两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
5.皮亚杰在学前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皮亚杰在学前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有:①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②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人们在编制课程和提供教材时须考虑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③皮亚杰强调活动的重要性,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
④皮亚杰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关注儿童的游戏。
6.请简述学前儿童的特点。
答:学前儿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2具有巨大发展潜能,3自主构件的学习个体,4发展具有差异性。
7.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答:(1)环境空间割裂,缺乏整合意识。
《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实训指导
![《当代西方学前教育发展》实训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89d6ce5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4.png)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实训任务一主题演讲: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实训目的:以演讲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兴趣,强化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前教育思想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实训考核指标:表4-1 考核评价体系(主题演讲: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实训时长:60分钟活动准备:活动手册、纸、笔、实训任务表、多媒体设备、自己搜集与整理的学习资料。
实训过程:1.活动准备(1)老师说明本次演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要求本次演讲活动以个人形式参加,每个人都需要自拟一份演讲稿,字数要求为1000-1500字。
演讲主题为:我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四位学前教育专家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生平及主要学前教育思想,学生围绕老师要求的演讲主题,自拟演讲题目,文体不限,演讲时间为5-10分钟,演讲可以辅助多媒体进行。
(2)学生拟写演讲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教材书上关于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生平及主要学前教育思想内容外,还应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图书馆相关书籍等途径广泛搜集与整理相关演讲内容,认真准备演讲稿,做到主题明确、立意新颖,关于选定演讲教育家的生平及学前教育思想应准确严谨,内容丰富充实。
2.活动开始(1)按照学生所选演讲角度不同,分为四个演讲小组,即:陶行知组、陈鹤琴组、张雪门组、张宗麟组,演讲按照上述顺序依次进行。
(2)教师为演讲活动评委,按照《演讲评分表》进行打分。
(3)在每个演讲小组学生全部演讲结束后,老师针对本组学生演讲情况进行点评,并带领学生总结该演讲小组所代表的学前教育家的生平及学前教育思想,填写《学生实训表》。
3.活动结束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对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主要学前教育思想掌握情况。
反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后续改进措施。
表4-2 学生演讲评分表表4-3 学生演讲实训任务表。
学前教育史题目汇总及答案
![学前教育史题目汇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2bf65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1.png)
学前教育史题目汇总及答案一、单选题1、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是()A 福禄贝尔B 蒙台梭利C 陈鹤琴D 陶行知答案:A解析:福禄贝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2、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A 宫廷教育B 家庭教育C 社会教育D 学校教育答案:B解析:在我国古代,学前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以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
3、提出“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A 陶行知B 陈鹤琴C 张雪门D 张宗麟答案:B解析: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4、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是()A 感觉教育B 日常生活练习C 纪律教育D 自由教育答案:A解析: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通过感觉教育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5、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是()A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B 《幼儿园暂行规程》C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答案:A解析:1904 年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二、多选题1、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包括()A 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B 游戏理论C 恩物D 协调原理答案:ABCD解析: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内在的本能展现,强调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发明了恩物,还提出了协调原理。
2、陈鹤琴的“五指活动”包括()A 健康活动B 社会活动C 科学活动D 艺术活动E 语文活动答案:ABCDE解析:陈鹤琴的“五指活动”涵盖了儿童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语文。
3、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有()A 以儿童为中心B 重视感官训练C 混龄教育D 教师是观察者和引导者答案:ABCD解析:蒙台梭利教育法尊重儿童的自主性,通过感官训练开发潜能,实行混龄教育,教师更多地发挥观察和引导的作用。
4、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包括()A 以家庭教育为主B 注重道德教育C 内容简单D 宗教色彩浓厚答案:ABCD解析:在古代西方,学前教育主要在家庭中开展,重视道德培养,教育内容相对简单,且受到宗教的较大影响。
张雪门、张宗麟、陈鹤琴、陶行知
![张雪门、张宗麟、陈鹤琴、陶行知](https://img.taocdn.com/s3/m/5fb015cd6f1aff00bed51ebd.png)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张宗麟,乳名德保,以学名行,绍兴袍谷人,生于江苏宿迁县(现称宿迁市),2岁时随父母回绍兴原籍。
主要著作有《幼稚教育概论》、《给小朋友的信》、《乡村教育经验谈》、《幼稚教育论文集》(与陶行知、陈鹤琴合著)、《乡村小学教材研究》、《幼稚园的演变史》等。
192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协助陈鹤琴创办我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成为中国第一个男性幼稚教师。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1]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
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
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1]后担任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1]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陈鹤琴是我国第一位引进西方教育的先驱者。
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
精选最新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3篇
![精选最新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86cb3d0975f46527d3e1e0.png)
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课程设计包括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观等。
“行为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适应生长的一切有价值的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生活就是教育。
而“行为课程”就是指孩子们在学前教育机构生活的实践,它强调的是以儿童行为为中心,注重行为的实践,并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和能力,拟定中心活动,配合实际教材,如扫地、种植、挑水、拔草等进行教育活动的实践。
因此,在张雪门看来,教师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实际行为,要常常运用来自生活的力量。
他认为,教师若真的这样做了,那就是行为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
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何为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
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
行为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
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拖驮环境的能力。
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代表不了实际行为。
”从张雪门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让儿童在亲身的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价值。
《中国幼教百年》观后感
![《中国幼教百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691340a33d4b14e852468f7.png)
《中国幼教百年》观后感百年沧桑,百年辉煌,中国幼教发展已经经过了百年风雨的洗礼,百年中国幼教的道路就如同雪山上奔腾而下的激流,有时经过了荒芜的原野,也有时经过青绿的丘陵,穿过峡谷,流过平原,一往无前的奔向大海。
《中国幼教百年》呈现了中国幼儿教育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一百多年来凝聚了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的心血,记载了无数的继往开来、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动人故事,高扬几代幼儿教育工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儿童、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教育领域变革的背景,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和政治变化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经济、文化多方面侵略我国,但是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传到了中国。
由于中国传统的学前教育职能主要有家庭来承担,以及自然经济和封建社会制度的限制,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学前教育机构。
我们从视频中了解到最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幼儿教育机构,都是由外国教会创办的,到1902年,西方教会已经在中国建立了6所幼稚园。
例如英国长老会创办于1898年的厦门鼓浪屿日光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西方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这是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中国所没有的。
西方教会也最早在中国创办幼师培训班。
无论西方教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最早在中国建立了开拓了国人的眼界,让当时的中国人了解了,原来幼儿教育是多么重要,而且也让父母们明白,原来还可以这样教育孩子。
在《百年中国幼教》中,在短短不到240分钟的视频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第二集《奠基者》,这个部分带着我们走进了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中国的教育家们为了中国幼儿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我们可以更为细致地了解到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和张雪门等一大批现代教育家不顾政治环境的恶劣和经济状况的困难,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他们一方面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又不断地进行本土化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适应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思想,为中国化和科学化的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宗麟
![张宗麟](https://img.taocdn.com/s3/m/c8409c55f01dc281e53af09b.png)
社会化课程的内容
(1) 关于生活卫生、家庭邻里、商店邮局、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和名胜古迹 等方面; (2) 日常礼仪的学习和演习; (3) 节日和纪念日活动; (4)身体的认识活动和基本卫生活动; (5) 健康和清洁活动; (6)认识党旗、国旗和总理形象的活动; (7) 各种集会和社团活动。
实施社会活动时应做到
感谢观看
(1) 多注意动的工作,为儿童提供充分的动的机会; (2) 鼓励幼稚生多与自然界接触, 保持他们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3)要多注意儿童个体的小社会, 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4) 多注意饿饿儿童的直接经验。
幼稚园课程编制注意要点
(1)幼稚园的课程不能用科目来编制; (2)教师对幼稚园的课程要有一个通盘计划, 在充分 观察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基础上,决定课程内容; (3) 每一个课程单元, 长短不拘, 但要段落分明; (4) 教师的责任是拟订大纲, 预备教材, 指导儿童进 行活动, 而不是强迫儿童去做, 也不是代替儿童去做。
课程的本质是活动
与陈鹤琴、张雪门的课程本质观相比,张宗麟 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更为宽泛。他指出,“幼 稚园课程者, 由广义的说之, 乃幼稚生在幼稚 园一切之活动也。”(集,31)它包括“一切教 材, 科目, 幼稚生之活动。”(同上)关于幼稚 园课程的划分, 他认为有两种情况。
一是按照儿童的活动划分,课程包括五个方面:
幼稚园课程的来源
(1)儿童自发的活动; (2) 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3) 儿童与人事界接触产生的活动; (4) 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 合乎儿童需要的部 分。
怎样厘定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的课程应有什么特点? 张宗麟认为, “生活便是教育, 整个的社会便是学校。”这是 厘定一切学校课程的总纲领。幼稚园课程的厘定也要根据一 般的课程标准, 但是, 由于幼稚生的生理与心理还不成熟, 厘 定课程时还应注意以下四点:
陶行知 陈鹤琴 张雪门 张宗麟 孙铭勋 戴自俺 凌秋鹗的教育
![陶行知 陈鹤琴 张雪门 张宗麟 孙铭勋 戴自俺 凌秋鹗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0911d5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8.png)
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孙铭勋戴自俺凌秋鹗的教育陶行知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
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
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陈鹤琴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
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人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
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
张雪门张雪门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行为课程理论。
所谓课程,在张雪门的早期思想中将它理解为经验,他在《幼稚园的研究》中提到:“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
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他强调“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世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
”所以他认为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不能完全将自然和社会割裂开来,这不符合幼儿的实际。
另外他认为“幼儿园的课程,须根据儿童自己的直接经验”,也就是要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编制课程。
关于行为课程的方法,张雪门认为应该采用单元教学法,认为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不同内容有机结合,这一点与陈鹤琴的教育方法相似。
张宗麟与陈鹤琴、张雪门的课程本质观相比,张宗麟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更为宽泛。
他指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集,31)它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
”(同上)关于幼稚园课程的划分,他认为有两种情况。
陈鹤琴教育思想简析
![陈鹤琴教育思想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427afdcc22bcd127ff0c1f.png)
陈鹤琴教育思想简析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鹤琴离美回国,任南京高师教授。
可以说,整个现代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所有开创性工作,几乎都是由他着手完成的。
即便是现在,当我们探讨学前教育领域内的任何重大问题时,总是能在陈鹤琴先生的著作里找到相关的论述。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丝毫看不出这些论述的陈旧迹象,倒更像一盏盏明灯,照映着我们当下的工作。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他所有新教育实践的结果。
他的足迹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为这个体系添砖加瓦,使之日臻完善。
笔者认为这个体系有三层结构,即先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活教育”理论。
另外,在1919—1949年的背景下,陈鹤琴先生也非孤军奋战。
他的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与之并肩作战的同仁,他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石。
一、儿童不是“小人”——陈鹤琴的儿童观(一)传统儿童观的谬误从陈鹤琴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所预设的对儿童的看法也有相当的了解。
尤其是通过国内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和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陈鹤琴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应现代的情形了。
”(《陈鹤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标卷数及页码)究其根源,当然是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使然。
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
……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卷,P1)应该说,在“五四”之后,对旧儿童观的批判,陈鹤琴虽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专业者的立场上,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还有建设。
(二)儿童心理之研究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
浅谈张宗麟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谈张宗麟的学前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7552ee5ee06eff9aff80760.png)
张宗麟一生专注幼教事业,他认为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是培育人才的基础,但又是最不被国人重视的环节,同时痛心的看到这一领域被外国人把持,因此他不顾社会的轻视,家庭的阻挠,成为我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中当幼儿教师的第一人。
20年代的中国,幼儿教育问题很多,张宗麟一方面赴各地调查研究,一方面协助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等实验基地从事研究。
1927年他任南京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幼教视导员,在次期间受到革命影响,认为当时的幼教只为富人服务,所以他开始从事乡村幼稚教育的研究。
张宗麟的幼稚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对幼儿园课程本质的探讨,以及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编制方面的研究很有贡献。
(一)课程的本质是活动与陈鹤琴、张雪门的课程本质观相比,张宗麟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更为宽泛。
他指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集,31)它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
”(同上)关于幼稚园课程的划分,他认为有两种情况。
一是按照儿童的活动划分,课程包括五个方面:(1)开始的活动,即幼稚生初入园时必须养成的习惯,也就是人生最基本的习惯,如放手巾、认识教师和同学,以及初步的礼节等;(2)身体活动,既强健身体的习惯与技能,如各种卫生习惯、跑步、跳、爬等;(3)家庭的活动,如反映家人之间的关系、礼仪,以及家庭事务的活动;(4)社会活动,即养成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种节日、同伴关系的活动等;(5)技能活动,是培养儿童适当表现自己的活动。
另一种是按学科划分课程。
具体划分为音乐、游戏、故事、谈话、图画、手工、自然、常识、读法、识数等十个科目。
其中每一个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项目。
如音乐包括听琴、唱歌、节奏动作、弹奏乐器,游戏包括个人游戏和团体游戏,故事包括听、讲和表演,图画包括自由画、写生画和临摹画,手工包括纸工、泥工、缝纫及竹木,读法包括认字、短句故事等。
“总之,无论以儿童活动分类或以科目为课程之单位,教师决不可拘泥于某时当教何种课程,致使贻削足适合履之讥也。
张雪门教育思想
![张雪门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4d05f056c175f0e7cd13777.png)
• 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 应该 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 1. 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 需要 • 2. 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 标准 • 3.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 段的需要 • 4.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 能力
•
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 张雪门构建活卫生、家庭邻里、商店邮局、 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和名胜古迹等方面;
(2) 日常礼仪的学习和演习;
(3) 节日和纪念日活动; (4)身体的认识活动和基本卫生活动;
(5) 健康和清洁活动;
(6)认识党旗、国旗和总理形象的活动; (7) 各种集会和社团活动。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实施就成为十分关键的一环。张宗麟从 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寻找理论根据,提出了应遵循的教育学原则和心 理学原则: (1)将学校生活与实际生活打成一片;
发展中国幼教事业奋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过
程中,他写下的幼教论著达60万余字(这些论 著由其女儿张沪整理成《张宗麟幼儿教育论
集》),其教育思想对我国幼教界产生了广泛
而积极的影响。对我国现代幼教的发展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
60年代, 他对课程的
本质有了新的理解, 提出了“行为课程” 的概念。
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 张雪门认为, 可以构成儿童课程来源的 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 • 1. 儿童自发活动; •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升的活动;
• 3. 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剩生的活动;
•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 而合于儿童的需 要者。
•
•
教育目的
早在本世纪30年代,张雪门就曾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 把中国的幼稚教育分为4类: 培植
培养
发展
改造
张雪门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陶行知与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的深厚友谊
![陶行知与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的深厚友谊](https://img.taocdn.com/s3/m/bb6f79da4b35eefdc9d333bb.png)
作者: 戴自俺
出版物刊名: 幼儿教育
页码: 7-8页
主题词: 张宗麟 张雪门 陈鹤琴 幼教事业 中国教育界 晓庄学校 新教育评论 生活教育 幼教师资 孙铭勋
摘要: 在本世纪的中国教育界,有四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在事业上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亲密合作,共求进步;他们的高尚风范在幼教领域中反映得尤为显著;他们对幼儿教育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幼儿教育的先驱。
这四位教育家是谁?就是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
笔者生而有幸,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师从、追随四位先生研习、从事幼儿教育,对他们在幼教事业上的亲密合作的种切,记忆犹新。
现就四位先驱的深厚友谊作一概述,旨在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近现代学前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谈谈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的特色及价值,并谈谈对学前教育的改革的借鉴意义
自1903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教育家。
其中,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三位浙籍教育家无疑是三座丰碑。
尽管这三人的经历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三人有相近的文化底色,均矢志于中国化学前教育的探求,由此构成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陈鹤琴认为,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
陈鹤琴认为,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
为此,他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
他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
"他又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
......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
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去教他。
总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
"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天天接触到的,应当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
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 1891~1973), 浙江鄞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
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 特别是幼稚园教育。
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是中国幼稚教育第一代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其最大的特色就在
于“生活化”、“行为化”、“本土化”。
那什么是课程?行为课程又是呢?
1929年,张雪门在《幼稚园的研究》中就提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
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同时明确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
在1966年的《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他正式提出了行为课程,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因此,行为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就是“生活”,同时张雪门先生所说的“生活”概念不是抽象且不可捉摸的,他把“生活”与“行为”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从行为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遵从幼儿发展的身心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承认儿童的能力。
要求教师在在雨中的主导地位,而并非是权威的。
这是一种理想的师幼关系,也是当今的幼儿教育中所一直追求的目标。
张宗麟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宗麟(1899~1976),浙江绍兴人,我国三十年代的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
他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位当幼儿园教师的男大学生。
他在幼儿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
张宗麟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著作, 其女张沪编为《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张宗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
他认为,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因为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性交往。
而且,“幼稚园的一切活动,由广义说来,都是‘社会’。
其中最有独立性的只有‘自然’,但是幼稚园的‘自然’决不是‘纯粹的的自然研究’,必定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元件。
’
在《幼稚园的社会》中,张宗麟认为,社会化的幼儿园课程与社会领域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的。
他指出,幼儿园应该建立社会化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的一切活动,从广义上讲都是“社会”。
他指出,“我们需要的孩子,决不是只会吃,只会个人享受的孩子。
我们需要的是能为孩子们共同享受,能注意他的四周事物的孩子。
为着这种关系,幼稚园里都应该含有‘社会’的意味。
”然而,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社会”的意味,并不等于要抹杀社会领域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也无法掩盖社会领域课程的独特性。
那什么是“社会”?
“社会”既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是指幼儿的社会生活、社会学习或对社会学科的学习。
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张宗麟指出,“社会”包括最广,凡历史、地理、家庭、职业、卫生、风俗人情、伟人事迹、各国人的生活等都可在内。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由广义来说,都是“社会”。
张宗麟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涵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儿童“社会性”发展这一心理学范畴,而指向更广阔、更自由的社会生活学习。
关于社会领域课程的价值取向,张宗麟认为,幼儿的自由生活应与成人社会生活的协调统一。
张宗麟倾向于尊重幼儿的自由生活。
但他也强调,教育要在尊重儿童自由生活的基础上,
帮助儿童适应成人的一些社会生活。
因此可以说,张宗麟的思考和探索凸显了儿童本位、个人取向的价值观。
但同时,他也很好地处理了儿童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之间的关系,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和互补。
三人在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要寻求的是中国化的学前教育之路,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在实质内涵上是相似的。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要求以社会生活中的活材料、活方法,来培养“活学生”。
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上,主张以“整个教学法”的思路,按照“五指教学”的模式,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的学前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幼儿的经验“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简言之,行为课程就是要用幼儿的行为、经验来构建幼儿园的课程,这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异曲同工。
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构建与陈鹤琴的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紧密相联,颇具特色的是他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思想在幼儿教育之路上始终引领着我们,为我们指明方向。
在幼教改革之路上,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学会主编《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1987年11月
2、《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3、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
4、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5、《张雪门先生纪念专集),台湾1974年版。
6、张宗麟《幼稚园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