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六:原因类材料题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题原因背景类的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题原因背景类的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de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de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de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de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1、答题de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de段和不同de句上标出不同de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de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de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de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de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de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de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de特点是比较de范围具有确定性。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历史答题模板
掌握规律,赢在文综高考一、历史分析“公式”答题模式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政治+文化+⋯⋯济二、历史内容=经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经济结构、布局+,,业+手工业+商业济制度+经⑴、古代经济政策+(农济=经役+人身+,,政策+土地+租税+赋济政策=总①、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业经②、农+布局+,, )织+矿冶+陶瓷+,, )(技术=(纺经济③、手工业贸+外贸+,,+边④、商品经币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化+经展+,,化+经济重心变济方式扩济成份比例变济结⑤、经构、布局=经、手工业、商业各业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先分析总济的措施,如均展情况。
如唐朝经方面分析经济发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工具的改进,兴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田制、租佣调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增长的丝等;手工业织、陶瓷、造纸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济趋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体发等。
从总展等。
济发经济+,,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⑵、近现济=经代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原料+劳力+经金+市场①、经展要素=技术济发+资;西部开发提供力、技术济发如19 世纪后半期美国经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断模式等。
历史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一、如何答好背景、条件、原因类非选择题1.历史背景=(国内+国外)(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治+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历史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的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的分析与北京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二、如何答好过程、内容、状况类的非选择题1.过程(趋势):历史事件按其时间顺序,可分为开始、发展、结局。
趋势是历史事件的总体走向。
例如:是加强、还是减弱,是上升、还是下降等。
2.内容(措施):(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3.状况:从在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习俗、风气,或者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社会状态等来归纳。
三、如何答好评价、评述、认识、启示类的非选择题1.题型解读:“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历史特点题答题原因类
历史特点题答题原因类模板1.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① 国家长期的统一,社会比较安定。
② 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③ 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 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
⑤ 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细化,促使人们通过交换互通有无,促进商业发展。
模板2.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① 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② 思想解放运动引领了社会的发展。
③ 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补充:① 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② 统治者重视教育,选用贤才。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③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
(备注:特指改革开放后)模板3.反侵略战争胜败的主要原因① 战争的性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 领导阶层政治军事策略的运用。
③ 斗争能否取得广大军民的支持,英勇斗争,这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④ 双方的实力与当时的国际环境。
(备注:决定战争的胜败是要看这四大因素的综合情况,并不是具备其中的一条或两条就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模板4.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① 14、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定下来,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聚集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 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 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④ 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科学技术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
模板5.工业发展的因素① 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 经济发展的促进。
③ 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④ 领导者的正确政策和政策的持续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本国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⑤ 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
模板6.改革成败的原因(1)改革成功的原因:① 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历史原因类答题模板
历史原因类答题模板近年来,历史原因类题目在各类中考、高考以及其他考试中占据重要位置。
这类题目常常要求考生以较长的篇幅论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等的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尝试给出一种较为全面且不单调的历史原因类答题模板,以供读者参考。
一、引入背景在回答历史原因类题目之前,首先应引入背景信息,明确要阐述的事件或现象的大致情况,例如: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割地,导致中国的国家面临空前的危机。
这一背景引入部分应简要明确,为后续论述奠定基础。
二、历史背景在此部分,应对事件或现象的历史背景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背后的各种因素。
例如: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时代,政治制度落后,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等。
这一部分可以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支持,以增加深度和可信度。
三、内部原因在此部分,可以分析事件或现象内部的原因,即是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事件的发生或现象的出现。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政策等方面。
例如:清朝政府腐败、封建余孽严重、经济闭塞等内部原因都为列强的侵略提供了机会。
这一部分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论述,展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外部原因在这一部分,可以探讨事件或现象的外部原因,即与中国发生事件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国家的行为或政策。
例如: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殖民等行为是中国陷入危机的重要外部原因。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策、制度等,突出外部因素对事件的重要影响。
五、综合原因在这一部分,可以综合分析内外部原因对事件的综合影响。
可以探讨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以及各自的重要性。
例如:内外部原因交织,使中国的危机更加深重,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部分可以着重突出深度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六、总结最后,给出一个简洁、明确的总结。
可以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复杂性、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等。
例如:事件或现象的发生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危机之中。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
历史材料题解答万能模板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1、三读材料,获取信息。
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人物等),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弄清楚考查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知识,分清材料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还是相互补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井用笔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句子,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分层,有些材料较浅显的,可以先看提问,再带着提问看材料并确定有效信息。
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出处、注悉。
2、分析提问,明确要求。
从提问情况看,一般有四种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提问时,应注意某一提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提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
有的提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问题;有的提问是以上一问的回答为基础的;有的提问要求根据几则材料回答,在审题时要注意,在审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和限制性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遗翻和疏忽。
3、紧扣提问,认真作答。
第一,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回答,即注意答题依据和限制性条件,如提问为“根据材料……”,那么,答案主要来自相关材料;如提问为“根据所学知回答”,那么,答案主要为所学课本知识;如果没有规定答题的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来定,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完整版)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非选择题篇一轮复习进行的怎么样啦?大家都说需要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历史君不辛劳苦总结了一下,大题类型多,材料杂,但无外乎材料和论述两大类。
方法也多,但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
这些方法同学们要看,择其善者而从之!大题常见思维模式1、模式1:模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2、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3、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4、模式4: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5、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6、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7、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8、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9、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10、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11、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12、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历史答题模板
掌握规律,赢在文综高考一、历史分析“公式”答题模式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六:原因类材料题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六:原因类材料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高考历史简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简答题模板如何分析历史背景1.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 政治背景【政居,制度,体质,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历史条件侧重有利条件。
注意【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分析改革,变法失败的原因1. 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 改革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的贯彻。
3. 新旧势力力量的对比。
4. 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 生产力因素。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2. 生产关系因素。
【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土地政策,农名起义等】3. 上层建筑因素。
【制度,政策,宗教文化等的】4. 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 社会环境因素。
【国家是否统一稳定等】6. 地理条件的因素。
等等如何回答问题“说明了什么”1. 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者倒退作用?2. 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3. 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去这股咋,而且要进一步的创造条件。
如果是必然,说明这种斗争根本无法实现。
是空想。
分析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三个方面:1. 历史因素,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2. 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3. 主观因素,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评价历史人物两方面:积极。
消极。
标准和原则7点:1. 生产力标准2. 人名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 阶级的观点。
4. 时代的观点。
既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肯定,反之否定。
非现代观点。
5. 不要以偏概全。
6. 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 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分析历史事件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完整版)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完整版)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1.历史背景类:分为国内和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其中经济背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政治背景包括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文化背景包括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
历史条件则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原因分为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两类,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
原因深度则分为直接、主要、根本三种,其中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以及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则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政策、方针等方面考虑,客观原因则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考虑。
4.根本原因类:针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种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反作用、经济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类:分为直接、主要、根本三种。
其中直接动机是解决当前面临的危机或问题,主要目的是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根本目的则是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不同还是异同,然后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影响或意义包括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以及深远影响。
其中经济影响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政治影响包括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文化影响包括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判断成败依据包括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三种。
成败原因则包括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方面,其中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素质等都是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在分析原因的层次性时,考生需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
一般而言,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直接原因等价于“导火线”。
(3)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
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
(4)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5)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6)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则是直接原因。
实战演练1.(2019全国卷I·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2.(2019全国卷I·46节选).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
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9分)3.(2019全国卷II·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
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
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4.(2019全国卷II·46节选)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
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
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6分)5.(2019全国卷II·47节选)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
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
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
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成。
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
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6分)6.(2019全国III卷44节选)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6分)7.(2019全国III卷45节选)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
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
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
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
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8分)8.(2019全国III卷46节选)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
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
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
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
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
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
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
“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9分)9.(2019海南卷·2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经济民主,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情况下,谈自由民主是奢侈的。
正如有人所言,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太多了,在他们看来,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贫富悬殊无法避免,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平,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他们以中间路线号召颇有声势的力量,但时人评论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后大部分中坚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摘编自《新路》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民主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4分)10.(2019海南卷·24节选)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
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