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四字成语故事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四字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21df8e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c.png)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四字成语故事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书里关于寓意故事的成语一鸣惊人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草木皆兵东晋时,终日饮乐,项羽下令凿沉渡船,若与楚国敌对.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每天吃饭时都要 ... 一下苦胆,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察发现的弊病全部修正,果然一战成功6,谈起用兵之道,故有“背水一战”的说法3,表示不留退路,一鸣惊人,四面楚歌楚汉相争时,故有“草木皆兵”的说法2,前秦皇帝符坚率大军入侵东晋,明地里派兵修整入栈道.退避三舍春秋时,暗里却将大部队调遣到废弃以久的陈仓道,一飞冲天,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后大败.揭杆而起秦末时:“我若为晋国国君,冒死进谏,陈胜吴广不堪忍受,回国途中他感到极度恐惧,大收其效。
”果然,背水为阵,民怨四起,涣散项羽的军心,韩信让军队在夜间吟唱项羽故乡的楚歌,觉得山上的树木都是东晋的追兵.破釜沉舟秦末:“有一大鸟,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9,背水一战楚汉相争时,三年不飞,吴越相争,激励自己不忘国耻10,韩信率兵攻打韩国,几乎亡国,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说法5,不久庄公就重临朝庭,砸碎锅灶,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明修栈道,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意在断绝退路,庄公说,逼迫军队拼死进攻。
4,重耳信守诺言,逃亡楚国,起义时没有旗帜,晋国公子重耳落难,最后大获全胜,越王勾践大败,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围困楚霸王项羽,幼读兵书.卧薪尝胆春秋时期,但勾践并不死心,终于在大泽乡起义,就用竹竿代替,暗渡陈仓楚汉相争时,应承楚王说,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刘邦讨伐项羽,如数家珍,偷袭项羽7,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
”后楚晋果然发生战争,果然退兵九十里8,终日以柴草不床,羽色艳丽,三年不鸣1。
2. 人教版一二年级有哪些成语故事百折不挠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
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https://img.taocdn.com/s3/m/1cad37491711cc7931b716ee.png)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10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收藏起来,平时的时候多让孩子记一记,相信一定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0c3c4d9f705cc175527093d.png)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杯弓蛇影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eb902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d.png)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泰然自若宋金交战时,金人羊艾在进攻汴梁的战斗中牺牲,他才气无双的弟弟颜盏门都继承了哥哥的事业,开始了军旅生涯。
金朝都统完颜杲准备进攻饶风关,派门都带六十名骑兵做先遗队。
作为侦察员,门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展露了他的军事才华。
完颜杲非常欣赏他的临危不惧。
金朝天眷初年(公元1138年),宋朝定国军节度使李世辅与他的父亲被金军俘虏,父亲被杀,李世辅投靠西夏,伺机报杀父之仇。
一次,李世辅设下家宴,邀请完颜杲来做客,为了不打草惊蛇席间以献甲胃为名劫持了完颜杲。
门都看到情形危如累卵,冒死逃了出来,带援军救出了完颜杲。
门都性情忠厚,谨小慎微,制订作战计划特别缜密周到。
他遇事沉着冷静,有敌人突然进犯,即使矢箭如雨落下,他仍泰然自若,像平时一样布置计划发出命令。
门都又有豪侠心肠,对待士兵宽宏大量,因此他的队伍军心稳定,任何情况下都有良好的秩序,士兵们也死心塌地跟随着他。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2少见多怪东汉时期,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骆驼,有一天,他外出时偶然看见一头牲口,背上长着两个好大的肉疙瘩,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然后他便情不自禁地大声叫道:“啊哟,大家都来看哪!瞧这匹马,他的背肿得多高呀!”其实他看到的是一头很普通的骆驼。
骆驼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这人没有见过,才觉得奇怪罢了。
因为他只看到过马,还认为那是匹“怪马”呢。
所以,东汉的牟融在赫赫有名的《牟子》一书中说:“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骆驼言马肿背。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及注释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bfbd5e3f5901020207409c9e.png)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及注释,有趣又好记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成语大全成语故事成语出处成语注解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成语大全成语故事成语出处成语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ff0883f1168884868762d69f.png)
谜语: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苦心经营的柏梁殿遭到火灾焚毁,他十分伤心这座香气扑鼻的宫殿,就召集群臣商议再建宫室,勇之献策要建一座更大的房子来制服灾魔。于是继续用香柏建造章宫,宫内设置千门万户,规格远远超过未央宫,气势非常宏伟。
2、歪歪扭扭
3、பைடு நூலகம்高兴兴
4、漂漂亮亮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成语汇总成语注解、成语故事大全(收藏)
1、千门万户
千门万户qiān mén wàn hù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众多
解释:
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例子: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中。(清·卢道悦《迎春》诗)
人教版小学一~~六年级成语故事相关知识
![人教版小学一~~六年级成语故事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4a7341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a.png)
人教版小学一~~六年级成语故事相关知识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侥幸,想不劳而获。
《拔苗助长》道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三年级上册P33《闻鸡起舞》晋朝主人公:祖逖(tì)、刘琨道理: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P115《刻舟求剑》道理: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知道跟着情事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三年级下册P138《画龙点睛》南北朝梁朝主人公:张僧繇(yóu)道理:比喻做文章、讲话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点明要点,精辟、生动、有力。
P38《惊弓之鸟》魏国主人公:更羸道理: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P50《买椟还珠》郑人买楚人珠宝还道理: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寓言故事P34《南辕北辙》道理:目标和行动相反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
P34《亡羊补牢》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四年级上册P38《胸有成竹》北宋主人公:文与可道理: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P119《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三国时期吴国主人公董奉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四年级下册P97《手不释卷》三国时期主人公:吕蒙(孙权、鲁肃)道理: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P137《鹏程万里》远古大鸟飞行的路程万里之遥更多。
比喻前程远大。
五年级上册P155《大公无私》春秋主人公:祁黄羊、晋平公道理: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孔子知道了说大公无私P75《水滴石穿》宋主人公:张乖崖道理: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五年级下册P148《入木三分》东晋主人公:王羲之道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的,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P89《程门立雪》宋主人公:杨时道理: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
六年级上册P74《竭泽而渔》春秋主人公:晋文公狐偃道理: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而应该目光长远从长计议。
人教版小学成语故事
![人教版小学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be162d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a.png)
人教版小学成语故事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积累素材、了解历史、通达事理。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小学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
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
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
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
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
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
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
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
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
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
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小学1-6年级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1-6年级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30335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8.png)
小学1-6年级成语故事意义的动态建构可以揭示成语和成语理解中所涉及到的思维过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小学1-6年级成语故事小学1-6年级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古代有一种跟笙相似的乐器叫做竽,吹奏起来很动听。
齐宣王特别喜爱听竽的大合奏。
宫廷里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常给国王演奏。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也混进了这个乐队。
演奏的时候,他学着别人的样子双手捧着竽,摇头晃脑,装着在吹奏的样子。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谁也没有发现,他同样得到齐宣王的奖赏。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
这位新国王恰好相反,喜欢听竽的独奏。
他把乐队的人找来,叫他们一个一个地演奏。
南郭先生看到这种情况,怕真象暴露,犯欺骗国君的大罪,中途悄悄地溜走了。
小学1-6年级成语故事:如鱼得水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片地方。
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作别人的军师。
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诸葛亮。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这么诚恳,最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
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孔明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非常快活。
”小学1-6年级成语故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
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
小学的阶段教材中成语故事
![小学的阶段教材中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b18657bcc17552706220860.png)
小学阶段教材中成语故事1、闻鸡起舞:(祖逖)。
2、刻舟求剑:(过江人),3、惊弓之鸟:(更羸)4、买椟还珠:(郑国人)5、画龙点睛:(张僧繇)6、胸有成竹:(文与可)7、杏林春满:(董奉)8、手不释卷:(吕蒙)9、鹏程万里:(鲲)10、水滴石穿:(张乖崖)11、大公无私:(祁黄羊)12、程门立雪:(杨时)13、竭泽而渔:(雍季)14、入木三分:(王羲之)15、响遏行云:(薛谭秦青)16、邯郸学步:(燕国青年)。
17、舍本逐末:(赵威后)课外阅读积累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投笔从戎(班超)多多益善(韩信)凿壁偷光(匡衡)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七步成诗(曹植)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负荆请罪(廉颇)完壁归赵(蔺相如)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图穷匕现(荆轲)杀妻求将(吴起)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暗渡陈仓(韩信)乐不思蜀(刘禅)背水一战(韩信)纸上谈兵(赵括)叶公好龙(叶公)精忠报国(岳飞)铁杵成针(李白)精兵简政(李鼎铭)南柯一梦(淳子棼)东施效颦(东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赴汤蹈火(晁错)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惊弓之鸟(更羸)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胸有成竹(文与可)言过其实(马谡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萧规曹随(萧何、曹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三国演义》常见故事主人公:▲望梅止渴(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关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大意失荆州(关羽)▲空城计(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草船借箭(诸葛亮)▲桃园三结义(刘备、张飞、关羽)▲舌战群儒(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摩肩接踵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渑池相会精卫填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成语故事含义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成语故事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e5c5d18bdaef5ef7ba0d3c4b.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成语故事含义三上第33页闻鸡起舞(祖逖)含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启示:有志之人当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第115页刻舟求剑含义:舟:船。
求:寻找。
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意愿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就会失败。
故事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三下第50页买椟还珠含义: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内在实在可笑,;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珠宝。
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应分清主次,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
第138页画龙点睛(张僧繇)含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近义:锦上添花、点石成金启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主题,可以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四上第38页胸有成竹(文与可)含义:这个成语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
“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
但“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十分有把握。
启示: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第119页杏林春满(董奉)含义:杏林春满指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四下第97页手不释卷(吕蒙)含义: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书不离手、爱书如命反义词: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第137页鹏程万里含义: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
小学语文必背成语故事合集
![小学语文必背成语故事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9048452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6.png)
小学语文必背成语故事合集一、半途而废东汉时有一个人叫乐羊子,他远离家乡,外出求学。
只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
乐羊子的妻子一见到他就用刀割断了织机上的绢帛。
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问她为什么这样做,他妻子说:“刚刚求学一年,还没有学成就停了下来,就如同我割断这绢帛一样。
”乐羊子深感惭愧,又重新回去读书。
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
[成语释义]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二、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人们叫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徒弟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成语释义]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三、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成语释义]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四、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成语释义]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五、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成语故事集锦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成语故事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214b3e2a852458fb760b5606.png)
小学成语故事集锦闻鸡起舞:原意指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胸有成竹:北宋大画家文与可画竹子的故事,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杏林春满:三国时期,著名医生董奉的故事,赞扬医术高明。
【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华佗在世手不释卷:释:放;卷:书。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的故事,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告诉我们每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之奋斗。
/s?q=%E4%BA%94%E5%B9%B4%E7%BA%A7%E4%B8%8A%E5%86%8C&ie=utf-8&src=wenda_link水滴石穿:宋朝县令张乖崖的故事,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
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大公无私:春秋时祁黄羊的故事,比喻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在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程门立雪:北宋时进士杨时的故事,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入木三分:书法家王羲之练字的故事,: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竭泽而渔:竭:尽。
渔:捕鱼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雍季的故事,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响:声音。
遏:阻止。
出自古籍《列子·汤问》,薛谭师从著名歌唱家秦青学习唱歌的故事。
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近义词:东施效颦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小升初(人教版)课本成语典故汇总(TQ版)
![小升初(人教版)课本成语典故汇总(TQ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68580be87101f69e31953f.png)
课后成语典故(三~六年级)闻鸡起舞(原文见教材P33)三上二单元(网查)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刻舟求剑(原文见教材P115)三上七单元(网查)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买椟还珠(原文见教材P50)三下三单元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
画龙点睛(原文见教材P138)三下八单元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胸有成竹(原文见教材P38)四上二单元(网查)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杏林春满(原文见教材P119)四上六单元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手不释卷(原文见教材P97)四下五单元“手不释卷”它讲的是孙权、光武帝和吕蒙三人刻苦学习的事。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小学语文80个常用成语故事讲解
![小学语文80个常用成语故事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79ff7dfa26925c52cc5bfc7.png)
1、专心致志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道听途说古时候,有个齐国人叫毛空。
他告诉一个叫艾子的人说:“有一块肉从天上落下来,它长三十丈,宽十丈。
”见艾子不相信,他就改口说:“那就二十丈吧。
”看艾子还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说:“那就十丈吧。
”艾子问:“肉掉在哪里了?”他答不上来了,只得承认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注释]道、途:路。
[提示]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481f2429284ac850ac024265.png)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三上:闻鸡起舞(祖逖)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三下:买椟还珠(郑国人)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三上:闻鸡起舞(祖逖)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三下:买椟还珠(郑国人)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
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上:胸有成竹(文与可)文与可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满(董奉)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史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
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
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
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
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
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
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
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四下:手不释卷(吕蒙)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
”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鹏程万里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
它的背长达几千里。
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
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
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五上:水滴石穿(张乖崖)张乖崖担任崇阳县令,一个官吏从钱库出来,张乖崖看见他头发旁的头巾下有一枚铜钱,就盘问他,他说是钱库中的。
张乖崖就下令用棒打他。
那个官吏愤怒地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值得说的,你竟然棒打我。
你(虽然)能打我,可你不能杀我!”张乖崖又提笔写下判语,说道:“一天一枚铜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枚铜钱;用绳子来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石头,(时间长了)石头会被水滴穿。
”说完,张乖崖亲自拿着剑,走下台阶,当众斩下他的头,然后又去申台府自首。
崇阳人到现在都还流传着这一故事。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祁黄羊)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公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
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五下:程门立雪(杨时、程颐)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入木三分(王羲之)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
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六上: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
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
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
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秦青、薛潭)战国时期, 有个喜欢唱歌的青年,名叫薛潭。
他听说秦青很会唱歌,就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挽留,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
席问,秦青按着节拍,慷慨悲歌。
歌声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
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边,并且再也不敢说回家了。
“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六下:邯郸学步(燕国寿陵人)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