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对处理的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对处理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8a63c3887c24028915fc323.png)
卵巢韧带
卵巢
I 型子宫内 膜异位囊肿
图5 I型 囊肿较小,与卵巢紧密粘连 型 囊肿较小,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I IA型 继发性内膜异位囊肿 型
(Secondary endometriomas)
内异症临床病理形态
-----颇为复杂,类型未臻统一 颇为复杂, 颇为复杂 •腹膜型 腹膜型 •卵巢型 卵巢型 •深部结节型 深部结节型 其组织发生、临床病理表现, 其组织发生、临床病理表现,甚至治疗等有 所不同 有的学者还提出它们是三种有区分的疾病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镜下病变
腹膜内病变
图3 腹膜子宫内膜 异位症的演变
腹膜下病变
典型病变 早期病变
丘疹型 黑色皱缩斑块
愈合病变
红色囊泡型 白色纤维化
镜下病变(Microscopic Lesions)
• 指肉眼无明显异常表现,描扫电镜和组 指肉眼无明显异常表现, 织学研究表明有两种情况: 织学研究表明有两种情况: – 一是腹膜内病变,上皮细胞及纤毛细 一是腹膜内病变, 胞代替了间皮 – 二是腹膜下病变,可以找到内膜腺体 二是腹膜下病变, 和间质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病 变 分 布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1920年Cullen创作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部位简图 年 创作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部位简图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根据内异症的病理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根据内异症的病理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4步(Step)比4期(Stage)更合适,即镜 步 ) 期 )更合适, 早期、进展和愈合四种类型( 下、早期、进展和愈合四种类型(Type) )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https://img.taocdn.com/s3/m/5cd5b23ca21614791611281c.png)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享|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5日点击数:4137 次字体:小大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宫腔被粘膜覆盖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
EMT以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为主要表现,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0%~15%,占痛经妇女的40%~60%。
在不孕患者中,30%~40%合并EMT,在EMT患者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40%~60%。
该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
绝经后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故EMT 是激素依赖性疾病。
EMT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浸润和种植生长能力。
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最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以侵犯卵巢和宫底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子宫直肠陷凹、腹膜脏层、阴道直肠膈等部位,故有盆腔EMT之称。
一、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异位子宫内膜的来源,目前有多种学说。
1.种植学说妇女在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倒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其他部位,并在该处继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EMT。
但已证实90%以上的妇女可发生经血逆流,却只有10%~15%的妇女罹患EMT。
剖宫产手术后所形成的腹壁瘢痕EMT,占腹壁瘢痕EMT的90%左右,是种植学说的典型例证。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手或大腿的皮肤和肌肉发生的EMT可能就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的结果。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都是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经血逆流、炎症、机械性刺激、异位妊娠或长期持续的卵巢甾体激素刺激下,易发生化生而成为异位症的子宫内膜。
4.免疫学说免疫异常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种植、粘附、增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免疫杀伤功能减弱,粘附分子作用增强,协同促进异位内膜的移植。
子宫内膜异位症ppt
![子宫内膜异位症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63fad2cf84b9d529ea7a11.png)
U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T
患者女,26y,剖腹产史,产后2年出现腹壁软组织影,经期疼痛
左下腹壁软组织影,大小约3.6x2.2cm,病灶与左侧腹直肌分界不清, 平扫CT值约43.6HU,增强后约70.3HU
腹股沟区的异位病灶
右侧腹股沟区见团块状等/稍短T1、长T2、压脂高信号影,内可见点状/条索状低信号影,境界 较清,大小约7.0×4.9×9.2cm
CDFI:巧囊壁可伴少许血流信号,囊内无血流信号存在
US
MRI
左侧附件区可见不规则囊状短T1长T2信号,增强未见强化
巧克力囊肿
深部浸润型(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
➢指病灶浸润深度≥5mm的内异症 ➢包括位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阴道直
(2)前后壁型:子宫不对称增大,病变局限分布于整个前壁 或后壁肌层,内膜和宫腔线前/后移
(3)局 灶 型:即子宫腺肌瘤,子宫可正常大小或不规则增大,病灶范 围可辨,周围肌层回声正常,但与正常肌层之间没有清 晰界限
弥漫型
子宫肌层回声普遍增高,呈分布不均粗颗粒状
后方回声栅栏状衰减,致使子宫肌层回声普遍降低
多因素、多步骤学说广被关注
临床表现
(1)盆腔疼痛: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以及性交痛等 (2)不育:25%~50%的患者合并不育 (3)盆腔包块:20%~40%的患者合并卵巢内膜异位囊肿 (4)盆腔检查:双侧宫骶韧带、子宫直肠窝或后穹隆触痛 结节
临床表现
(5)侵犯特殊器官:肠道内异症常有消化道症状如便频、便秘、便 血、排便痛或肠痉挛,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 膀胱内异症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
(1)腹壁切口下疤痕组织增厚 (2)腹壁切口下脂肪层或肌层内可见低回声,边界模糊,形
【女性疾病与对策(一)】子宫内膜异位症(3)
![【女性疾病与对策(一)】子宫内膜异位症(3)](https://img.taocdn.com/s3/m/02c06451804d2b160b4ec0f2.png)
子宫内膜异位症(3)四、免疫学说:有人认为在妇女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月经期经输卵管流入腹腔的内膜细胞为主的局部免疫系统所杀灭,若局部免疫功能不足或逆流腹腔内的内膜细胞数量过多时,免疫细胞不足以将杀灭,即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也有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红斑狼疮或其它自身免疫疾病史者为无该病患者的两倍。
从实验结果表明,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lgG及抗子宫内膜自身抗体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子宫内膜中的lgG及补体C3沉积率亦高于正常妇女,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既可有体液免疫,即B细胞应答反应增强,亦可有细胞免疫,即T细胞免疫功能不足。
上述免疫功能的异常是内膜异位的原因,还是内膜异位的结果仍有待确定。
五、遗传因素:Simpson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级亲代(女性)中患有同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然而并未有发现与该病相关的特异性HLA抗原存在。
子宫内膜异位的人为因素1。
人工流产手术,子宫腔与盆腔、腹腔的压力不平衡,子宫内膜组织被吸入盆腔和腹腔。
2。
剖腹产手术,子宫内膜组织随羊水可能留在手术切口处和盆、腹腔各处,一旦时机成熟,子宫内膜就会生长。
3。
经血逆流、阴道闭锁粘连,子宫内膜组织不能随经血顺利地排出,就只好从输卵管逆流向盆腔和腹腔。
4。
多次生产,子宫内膜层的损伤使子宫内膜组织可以到达子宫肌层,为形成一种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提供方便。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程度区分一、轻度(1)以散在的病灶种植,卵巢触痛,正常大或略大,但无明显的内膜囊肿形成。
(2)粘连轻微或不明显,子宫、卵巢均活动。
二、中度(1)卵巢单侧或双侧有多个病灶,卵巢增大或有小的内膜囊肿形成,但囊肿直径不超过3厘米。
(2)输卵管、卵巢有粘连。
(3)有明显的散在病灶硬结,可触及触痛结节。
三、重度(1)卵巢子宫内膜大于3厘米(单侧或双侧)。
(2)盆腔粘连明显。
(3)子宫直肠凹封闭,片状增厚,伴触痛结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https://img.taocdn.com/s3/m/0a22ec2784868762cbaed50e.png)
子宫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
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
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
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
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
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1921年由Sampson提出,将EMs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膜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地临床分期及分型地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地临床分期及分型地进展(一)](https://img.taocdn.com/s3/m/8a97705758fafab069dc02c7.png)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
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
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
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
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
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 1921年由Sampson提出,将EMs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内膜期。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046af1f852458fb770b56e6.png)
2、一定要行三合诊检查,了解后盆腹膜是否光滑, 有无结节,仔细分辨双侧骶韧带有无挛缩、上吊、 变硬,是否伴结节及触痛;双侧附件有无包块; 子宫直肠凹内、直肠阴道隔内有无痛性结节, 结节与直肠壁的关系。了解直肠前壁与子宫后壁 的粘连程度。
3、对于侧穹窿及宫旁侧盆壁病灶,应仔细了解病灶 与直肠及输尿管的关系。
CA125 升高一般不超过10倍 CA199 敏感度低于CA125 卵泡抑素、抗子宫内膜抗体 SI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在DIE中高于表浅型及非内异症
诊断和确诊 基本确诊: 病史+三合诊/双合诊+影像学(B超、MRI)
确诊: 病理诊断
治疗方法
▪ 手术 ▪ 药物 ▪ 手术+药物 ▪ 药物+手术+药物?
四、CT检查:不能清晰显示肠管形态,通常联合应用水 灌肠
六、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在DIE的诊断上有局限性(腹膜下的深层浸润) 但腹腔镜可以观察宫骶韧带有无变粗、缩短、结节, 子宫直肠凹是否变浅或消失,子宫与直肠是否粘连, 肠壁是否僵硬、有无结节。 优点:可以直视下取材送病检。
七、血清学标志物
药物治疗适应症 1、多次手术后复发。 2、各种原因需延期手术的病例。 3、病变广泛,估计手术切除困难。但术前用药有争
议。 4、术后用药可延缓复发,延长疼痛缓解期。
5、对症状不严重且不合并不孕或者是卵巢内膜异位 囊肿者,药物治疗是首选。
DIE手术治疗 手术是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治疗策略。 腹腔镜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必须考虑术者经验) 不同类型的DIE治疗方式不同。
深部性交痛、慢性盆腔疼痛(疼痛程度是腹膜 型和卵巢型 的3-5倍) 不孕 结节及包块 对周围器官压迫浸润所致的继发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定位超声诊断分期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子宫内膜异位症定位超声诊断分期及临床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a927f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1.png)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策略
预防策略
加强术前评估,识别高危因素;规范手术操 作,减少组织损伤;术后给予药物治疗,降 低复发率。
处理策略
对于轻度并发症,如疼痛、发热等,给予对 症治疗;对于重度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需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同时加强抗感染治
疗。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重要性
01
患者教育
02
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浸 润和周期性出血的妇科疾病。
发病原因
可能与遗传、免疫、内分泌、炎症等因素有关,导致子宫内膜细 胞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种植和生长。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 经异常和不孕等。
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可分为卵巢 型、腹膜型、深部浸润型和其他 部位型。
超声造影技术
超声造影技术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血 液的回声信号,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子 宫内膜和异位病灶的血流情况,提高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定位技术在手术治疗中价值
术前评估
定位技术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病灶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 要依据。
术中导航
定位技术能够在术中实时导航,帮助医生准确找到病灶并进行切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超声诊断技术将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提高诊断准确性
未来,超声诊断技术将与人工智能、三维打印等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诊断体系, 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超声诊断技术将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技术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02
超声诊断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应用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https://img.taocdn.com/s3/m/6df4a5bd312b3169a551a400.png)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我国约有10%~15%的育龄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此病由于发病原因复杂,常被人戏称为“谜一样的疾病”。
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所导致的,要想完全治愈就必须应用激素类药物、手术或放射等方法进行治疗。
与西医相比,中医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经验较多。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是由气滞血瘀、寒凝痰阻、肝肾亏损、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属于痛经、癥瘕(即实性及囊性包块)、不孕等病症的范畴,可以分为气滞血瘀型和肾虚瘀结型两种类型。
在治疗此病时,只要以活血化瘀为主、温肾养精为辅辨证施治就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中医是如何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有婚久不孕、经期不准、行经小腹胀痛难忍、经血异常(量少、质稠、色暗红)、经期乳房胀痛、舌暗、有瘀斑、脉涩或弦涩等症状。
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应坚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原则,可选用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女科》)加减进行治疗。
其方药组成是:白芍15克,当归、丹皮、香附各12克,山栀、柴胡、川郁金各9克,白芥子、黄芩各6克,生甘草3克。
在月经来潮前的第5天至月经期的第2天,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3次服完。
若患者乳房胀满的症状甚于痛,可在此方中加入川楝子9克。
若患者乳房疼痛的症状甚于胀,可在此方中加入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各12克,乳香、没药各6克,全蝎(吞)1.5克。
若患者小腹胀痛的症状加重,可在此方中加入红藤、败酱草各12克。
若患者在月经期由于剧烈的腹痛而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吴茱萸、半夏各9克。
若患者的经血中出现血块,且有块下痛消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茜草根12克,蒲黄、槐花、刘寄奴各9克。
若患者伴有小腹胀坠或肛门疼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川楝子12克,姜黄9克。
若患者在月经期出现小腹发冷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艾叶、小茴香各9克。
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热荐]
![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热荐]](https://img.taocdn.com/s3/m/485cd0fa50e2524de5187e67.png)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热荐]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一个疾病,也是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详细了解的一种疾病。
事实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中医的辩证治疗也是很有效果的。
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1、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不孕,经前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元胡15g灵脂15g,丹皮10g,乌药15g,香附15g,炙甘草10g。
若气滞为主,胀甚于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为主,痛甚于胀,加用蒲黄15g,重用五灵脂20g;疼痛剧烈加全蝎3条,三棱15g,莪术15g;有癥瘕加血竭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术15g;月经量多加蒲黄15g,茜草159,三七面10g(冲服)。
2、寒凝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块下痛减,形寒畏冷,面色苍白,痛甚则呕恶,或不孕,舌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15g,干姜15g,元胡15g,灵脂15g,没药15g,川芎10g,当归20g,蒲黄15g,官桂15g,赤芍15g。
若腹痛甚剧,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
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
![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a4a5d0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7.png)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孕等,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
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广泛、形态表现多样、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严重的粘连,而症状、体征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且由于其激素依赖性,治疗后易于复发。
二、流行病学特点目前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为1∙4%〜10%,而在痛经、性交痛、经量多和不孕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增加5倍。
事实上,内异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除非找到一种可靠的、无创的、可应用于大样本非选择性人群的检查方法。
内异症的高发年龄为25〜34岁,而其严重程度则与年龄无关。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初潮年龄早(W1.1.岁)、月经周期短(≤27d)>经量大、生育少、哺乳时间短、BMI低等,均会增加内异症发生的风险,而口服避孕药是否会增加内异症的风险则是有争议的,宫内节育器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无关。
免疫系统异常增加罹患内异症的风险,研究表明,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内异症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同时有癌症家族史,特别是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内异症的风险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内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生内异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8倍,中隔子宫等苗勒管发育异常的患者,内异症的发生风险增加,这说明内异症的发生有其基因及分子基础。
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也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胎儿期暴露于高雌激素环境会导致成年后内异症发生风险增加,摄入酒精、咖啡、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加患内异症的风险,适当运动可以降低风险,而高强度运动则明显增加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
三、病因学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详。
"经血逆流”是发病机制之一,但90%的女性均有经血逆流,内异症的发病率却仅为10%,异位子宫内膜要能生存、生长并引起病变和症状,必须通过黏附、侵袭、血管生成三步曲才能完成,因此,盆腹腔环境的改变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教学课件ppt
![子宫内膜异位症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26d8e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0.png)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 良好的心态等。
如有病情变化或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07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手段,包括加强宣传 教育力度,普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知识,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 认知和重视程度。
宣传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常见症 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以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自我保护 能力。
学生互动与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如 何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和提问。
THANK YOU.
0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 和间质)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 润并反复出血。
2
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如脐、膀胱、 肾、输尿管、肺、胸膜、乳腺,甚至手臂、大 腿等处。
3
最常见于卵巢和宫骶韧带,也可侵犯直肠阴道 隔。
发病机制
01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多种学说,如经血逆流种植学说、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等。
病因学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经血逆流、淋巴及静脉播 散、医源性种植、遗传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出现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月经异常等症状。部分患 者还可能出现不孕、贫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合血清CA125检测、超声检 查、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段,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诊断。
新版中医单病种—子宫内膜异位症
![新版中医单病种—子宫内膜异位症](https://img.taocdn.com/s3/m/73a7b7e9fc4ffe473268abc7.png)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定义】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两者均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异位所致,临床上常可两者并存,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对卵巢激素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在此分而述之。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官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并受卵果激象的影响而发生周期性改变(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育等,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没炳变或局限性病变,称子宫腺肌病。
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15%~40%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半数合并子宫肌瘤。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痛经”“不孕症”“薇瘕”“月经不调”崩漏”等范畴。
【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一)临床症状下腹痛和痛经、不孕、性交不适、月经异常、其他特殊症状(肠道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腹痛、腹泻、周期性少量便血,膀胱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尿频、尿痛、周期性尿血,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瘢痕处周期性疼痛,肺部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经期咳嗽、咯血及气胸)。
(二)体征子宫均匀性增大,子宫后位固定,一侧或双侧附件触及活动度较差的包块,直肠子宫凹陷、宫骶韧带、子宫后壁下段、阴道后穹窿等部位触及触痛性结节,子宫颈、阴道壁、瘢痕子宫处可见隆起的紫蓝色斑点或小结节。
(三)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值测定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诊断率,并可作为疗效评估和复发预测的指标。
(四)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一般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脏器粘连,囊壁较厚,且粗糙不平,囊内为密集细小强光点反射或不规则反射。
早期病灶超声诊断多无特殊发现。
盆腔CT及MRI对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深部浸润病变的诊断和评估有一定意义,但费用昂贵,不作为初选的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评分标准
![子宫内膜异位症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2ad05c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a.png)
子宫内膜异位症评分标准如下:
根据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腹腔镜诊断内异症的评分系统,即腹膜、卵巢病变的大小及深浅,卵巢输卵管黏连的范围及程度,以及直肠子宫陷凹封闭的程度进行评分,可以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4期。
1.一期:微小病变(1~5分)。
2.二期:轻度病变(6~15分)。
3.三期:中度病变(16~40分)。
4.四期:重度病变(大于40分)。
对于症状轻或没有症状的轻微病变,可以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随诊观察即可。
如果有生育要求,可以在保留生育功能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者,即三期及以上的患者,并且无生育要求,可以考虑进行子宫和双附件切除以及病灶清除手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完整版)PPT课件
![子宫内膜异位症(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9a15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7.png)
日常护理建议
保持会阴部清洁
每天用温水清洗会阴部,保持清洁,可以 减少感染的风险。
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可以减轻身体 负担,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 防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注意事项
化疗
对于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 症,医生可能会推荐化疗 来缩小肿瘤体积。
手术治疗
保守手术
保留子宫和卵巢的手术治疗,通过切除异位内膜组织来治疗 疾病。
根治手术
切除子宫和卵巢的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
辅助治疗
物理治疗
如热敷、按摩等,可缓解疼痛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心理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帮 助。
相关知识点回顾与总结
重点回顾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和分类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机制
异位内膜的来源和种植学说 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总结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 妇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和复发率
异位内膜的种植和扩散是其主 要发病机制,而遗传、免疫、 内分泌等多个因素均可能参与 其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诊断
主要症状
继发性痛经
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和腰骶部, 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 大腿,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
。
腹部包块
盆腔检查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 ,直肠子宫陷凹、宫底韧带或 子宫后壁下方可扪及触痛性结 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处触及囊
实性包块,活动度差。
不孕
内异症患者不孕率高达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性变
崔 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妇科肿瘤中心
• 1925年,Sampson首次报道了卵巢子宫内膜异 位症恶变的病例。 • 1988年,不典型内异症-细胞异型性、核/浆比 例增加、细胞密集、复层或簇状 • 但迄今为止报道多为少量病例,估计恶变率低 于1%。 • 子宫腺肌症发生恶变则更为罕见,可形成肌壁 层的子宫内膜腺癌,肉瘤或癌肉瘤 • 异位子宫内膜腺体恶变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 典型病变型 又称囊肿型。异位内膜在卵 巢皮质内生长、周期性出血,以至形成单 个或多个囊肿,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 肿。典型情况下,陈旧性血液聚集在囊 内形成咖啡色粘稠液体,似巧克力样,故 俗称卵巢“巧克力囊肿”。但如出血新 鲜,囊内液也可为暗红色,稀薄状。
• 囊肿大小不一, 一般直径 多在5—6cm以下,但 最大者直径可达25cm左右。表面呈灰蓝色。囊 肿张力大、囊壁厚薄不均,易反复形成小的破 裂,破裂后囊内容物刺激局部腹膜及卵巢呈炎性 反应,导致卵巢破裂处与周围组织粘连,这种粘 连多发生在子宫后方、阔韧带后叶及盆侧壁,致 使卵巢固定在盆腔内,活动受限。几乎所有卵巢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手术剥离时均发生破裂。 如较大的囊肿由于外力或自发形成较大的破口, 多量囊内容物流入盆腹腔,则可出现腹膜刺激 症状,引起急腹症。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
• 色素沉着型 既典型的蓝紫色或褐色腹膜异位 结节,术中较易辨认 • 无色素沉着型 为异位内膜的早期病变,较色 素沉着型更常见,也更具生长活性,表现形式 多种多样。发展成典型的病灶约需6~24个月依 其外观又可分为 • 红色病变 多认为是疾病的开始阶段,病灶多 由内膜腺体或细胞构成,富于血管,病变活跃 • 白色病变 多为出血被吸收后形成的瘢痕组织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1)
• 分布于盆腔腹膜和各脏器的表面,以子宫骶骨 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和子宫后壁下段浆膜最为 常见。这些部位处于盆腔较低或最低处,与经 血中的内膜碎片接触机会最多,故为内异症最 好发部位。在病变早期,病灶局部有散在紫褐 色出血点或颗粒状散在结节。随病变发展,子 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直肠子宫陷凹变浅, 甚至完全消失。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亦分为二 型:
• 传统上,病理学家要求腺体和间质都存 在并伴有月经周期的证据(存在组织出 血或富含含铁血黄素的巨嗜细胞)才能 确定诊断。现通常认为确诊需要有2种以 上的成分。但典型的组织结构可因异位 内膜反复出血被破坏而难以发现,故临床 上常出现临床所见与病理报告不一致的 现象
子宫内膜异位症 显微镜下诊断要点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1)
• 约80%患者病变累及一侧卵巢,50%患 者同时波及双侧卵巢。卵巢的异位内膜 病灶分为两种类型: • 微小病变型 为位于卵巢浅表层的红色、 蓝色或棕色等斑点或小囊,病灶只有数毫 米大小,常破裂致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 手术中刺破后有粘稠咖啡色液体流出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
综合Sampson和林崧的诊断标准: • 找到原发良性异位子宫内膜的证据; • 排除肿瘤是从其他部位浸润或转移而来; • 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同时存在; • 必须在显微镜下见到良性异位子宫内膜 向恶性移行的证据。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处理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处理目前与 卵巢癌的治疗原则相同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病理变化
• 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 而发生周期性出血 • 病灶局部反复出血和缓慢吸收导致周围 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出现紫褐色斑点 或小泡 • 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实质性瘢痕结节 或形成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型
• • • • • • • • • •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50%-60%)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症(>70%) 深部结节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 消化道子宫内膜异位症(5%-15%) 泌尿道子宫内膜异位症(2%-4%) 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3.5%) 胸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他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
以下情况应注意恶变的可能:
• 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直径大于10cm或短 期有明显增大的趋势; • 于绝经后复发,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 呈持续性腹痛; • 影像学检查发现卵巢囊肿内有实质性或 乳头状结构,或病灶血流丰富; • 血清CA125水平过高(>200kIU /L) • 不明诱因的破裂
卵巢内异症恶变病理诊断标准
• 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体以外发 现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或两者都存在, 伴或不伴有富含含铁血黄素的巨嗜细胞 • 由于出血来自间质血管 , 在镜下见到内膜 间质细胞有时较腺体更具确诊意义 • 卵巢表面的异位内膜组织多可见到腺体 组织。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除典型者外,由于囊壁 受压严重,内层上皮结构常被破坏,因而最不易 获得组织学证据。有时仅可在囊壁内层找到少 许立方上皮,间质部分或全部被含铁血黄素巨 嗜细胞代替;甚至镜下看不到内膜上皮及间质, 仅见到含铁血黄素细胞,此时仍应考虑内膜异位 囊肿的诊断 • 肉眼正常的盆腔腹膜,在镜下发现子宫内膜的 腺体和间质称为镜下内异症。镜下内异症可能 在内异症的组织发生和治疗后复发方面起重要 作用。有报道在正常腹膜活检中,有10%~15 %妇女有镜下内异症
热色试验(heatcolor test,HCT)
• 将可疑病变部位加热,其内的含铁血黄素 则呈现出棕褐色
深部结节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 直肠子宫陷凹内的异位内膜向直肠阴道 隔发展,在隔内形成包块,并向阴道后 穹隆或直肠腔凸出,但极少穿透阴道或 直肠粘膜层
异位内膜组织显微镜下4种成分
• • • • 子宫内膜腺体 子宫内膜间质 纤维素 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