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判断句

合集下载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1)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我马维骐。 尔惟旧人。
语气词“也”
一、用于结尾 “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也可用于非判断句的句尾。 (一)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
示深信不疑。如: 蔓难图也。
(二)表示命令的句子。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家》)
(2)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也。”
(1)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
年》)
(2)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者,……”
(1)天下者,高祖天下。(《史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 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4.“……,……”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但“是”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 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乃至近代,文言文中 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采用先秦的形式。
为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 副词“乃”、“即”或语气词“维”、 “惟”等。如:
2、关于句子结构与句式的研究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突出特点是不用判断词“是”,而用
名词、代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
而母,婢也。(名词+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名词性词组+也)
表示否定判断,则在判断句的谓语之 前加上“非”字。
楚虽大,非吾也。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1.“……者……也。” (1)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8
(5)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谓语前 面加上“乃”、“即”、“皆”、“必”、“诚”、 “亦”等副词,加强肯定判断的语气。 例如:
《战国策·赵策》:“吾乃梁人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留侯世家》:“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 《战国策·赵策》:“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 国。”
17
《孙子兵法·势》:“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
《韩非子·难言》:“以智说愚必不听, 文王说纣是也。”
《战国策·魏策》:“若士必怒,伏尸二 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
18
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是”有时被当作判 断词使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仍作代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 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 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例如:“北京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王老师是重庆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 “不”字,例如:“封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11
但在古汉语中,用来复指前面所述之 事的代词“是”、“此”,有时也可不用; 这样,看起来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 上仍是判断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12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这是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 省略之后并不影响文意表达。这种情况在对话 中较多。例如:
9
(6)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 谓语前面加上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非”的作用是否定整个谓语,译成“不是”, 但“非”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例如: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 判断句
▪ 一、句子的分类 ▪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
分出的句子种类 是不同的。
▪ 根据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 句、感叹句;
▪ 根据语气还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 定句;
▪ 根据结构的繁简,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 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名词
谓语句)、描写句(形容词谓语句)、 叙述句(动词谓语句).
六、“是”字在判断句中 的使用
▪ 先秦汉语中,“是”字是指示代词,作用 和“此”一样,常作主语。如: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 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 3、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为”字在判断 句中的使用 p247
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实义动词,被称作古代汉语 的“万能动词”。甲骨文意为:役象劳作。一般 不看作判断词,只有极个别应看作判断词。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算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变为,成为 ▪ 至于赵之为赵,赵之子孙侯者:建立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作为 ▪ 大家请看教材p202《长沮桀溺耦而耕》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3:表示较复杂内容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
策·冯谖客孟尝君》 ▪ 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
课堂作业
说明下列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1、张骞,汉中人也。 2、秦,虎狼之国。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南冥者,天池也。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 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 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 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 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 问齐使)婴儿子,北宫之女的名字。环瑱 (tiàn),耳饰品。出,施行。於(音乌) 陵,地名。索交,结交。
(以上判断句表示比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带着百辆 车乘的是声势显赫的使者)
❖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将军。(白居易《轻 肥》。朱紱,本指古代官服上的红色蔽膝, 这里指绯衣;紫綬,紫色丝带,古代高官员 的服饰。) (判断句表示复杂的语义关系)
有时“ 者”字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而这个 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前文所不曾提及或者突然出现的。
六、主语+否定词+名词性谓语(+也)
❖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 ❖ 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 管仲非周公旦。(韩非子·难二) ❖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 问》。合,纠合,这里指诸侯间的盟会)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 主。族庖,普通的厨子。折,犹“斫”)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 也。(韩非子·五蠹。士,同“仕”,出仕。橐,音驮, 寄寓,这时指寄食于权门)
❖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 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形式如下:一、肯定形式:1、不用判断词,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也)例如:王,人君也;斶chu51四声,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严斶面折齐宣王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冥:古义黑,五行中以黑代水,故本义水。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有时候“也”字可不用(——者)如: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者”“也”都不用。

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二、否定形式: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非——也)例: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韩非子》(官:职责。

败:社会的败坏风气。

韩非子引孔子讲学)三、省略形式:“也”字必不可少判断句的主语句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应承上文而省略。

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四、附加形式: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和“即”或语气词“维”和“惟”例如:是乃狼也。

《左传》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我马维骐。

《诗经》尔惟旧人。

《尚书》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问题:乃、即、和维、惟的异同同:1、都不是判断词2、都可以加在谓语前面3、还常常和副词非结合起来使用异:1、经常出现的时间不同:加乃、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的较多。

加维、惟的先秦常见,后代不多见。

2、词性不同:乃、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出现了判断动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作用和“非”相近都是加在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

维、惟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1、乃、即、则:副词,加强判断。 副词,加强判断。 、 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如:①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2、为: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 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夫 ?(论语 子路从而后) 论语子路从而后 子?(论语 子路从而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论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非: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不”。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 魏策)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策
4、先秦时代,“是”字一般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 、先秦时代, 字一般是指示代词, 语。 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 天论) 。(荀子 天论 [“是”复指主语 是 复指主语]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战国策 魏策三) ②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 魏策三) [“是”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也”还在。] 还在。 是 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史记 刺客列传 [“是”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是 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但 未脱落。 “也”未脱落。]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 封禅书 。(史记 封禅书) [“是”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也”脱落,完全表判 脱落, 是 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 断] “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 是 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 谓语后“ 脱落; 副词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幺、属于什幺的句式。

1判断句的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1判断句常见用法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

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docx

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docx

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句式。

其特点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

也就是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体结构往往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主语,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

翻译时一般译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不是什么”。

判断的标准是翻译中是否有判断词“是”或“不是”。

一、判断句常用形式1.用“者”或“也”表示肯定的判断。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

该句是用“……者,……”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轸,是游说的人。

”③此晋国之宝也。

该句是用“……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这是晋国的宝物。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余本非文人画士。

该句是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可译为:“我原本不是文人画士。

”3.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该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翻译时,可根据语意的需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直接补出“是”作判断,可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二、判断句常见错误1.“者”或“也”的形式虽为判断句常见的形式,但并非一用“者”“也”就是判断句。

例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这两句都不是判断句,①句中的“者”可译为“……的人”,②句中的“者”可译为“……的原因”。

2.副词“乃”“则”“即”“皆”等有时也表判断,但这种情况一般较少见。

如果是判断句,句中有“者”或“也”,则“者”“也”表判断;如果句中没有“者”或“也”,而翻译时又必须译出“是”或“不是”,则用副词来表判断。

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该句是判断句,但表判断的是句末的“也”,句中的“则”是为了加强语气,可译为“就”。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 置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是、 之” ,以示区别。 “是、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一般不译。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 楚)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③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恼七零八落人仰马翻,祝你新春快乐马到成功,
前景广阔一马平川。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
二十七章“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 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 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④某名人参观完自贡恐龙博物
馆后留言:
“能到自贡恐龙博物馆一游,
何幸之有!”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
(三)“为”字被动句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 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 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 夜以继日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 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⑴ 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 “谁、何、奚、安、 孰、胡”等。⑵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尤 其是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前置,容易被我 们忽视。如: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复合被动句

判断句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判断句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判断句名词解释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表达判断、陈述或说明的句子,主要用来陈述或判断某个事物或事件的性质、状态、情况等。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通常由两个成分组成,即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句子的主要主体,谓语则用来表达判断的内容。

二、判断句的分类
古代汉语判断句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肯定判断句:用来表达肯定的判断,例如“他是一个好人”。

2. 否定判断句:用来表达否定的判断,例如“他不是一个好人”。

3. 疑问判断句:用来表达疑问的判断,例如“他是不是一个好人?”
4. 反问判断句:用来表达反问的判断,例如“他怎么会是一个好人呢?”
三、判断句的语法结构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语法结构比较简单,通常由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主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或短语等,谓语则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动词或形容词构成。

在判断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用“是”、“不是”、“为”、“非”等助词来连接。

四、判断句的语义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表示判断:用来表明对某个事物或事件的性质、状态、情况等的判断。

2. 表示陈述:用来陈述某个事物或事件的性质、状态、情况等。

3. 表示说明:用来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解释、说明或阐述。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活用形式:
1.主谓结构:例如"日出东方"、"人生若梦"等,其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主动、被动、使役、趋向等一系列不同的关系。

2.主谓宾结构:例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不定式、动词性短语等。

3.主谓宾补结构:例如"命运如同手中的骰子,无法掌控"、"我坚信你一定能行"等,宾补能够补充、限定宾语或主语的含义。

4.主谓状结构: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心旷神怡兮康复乐"等,状语能够描述主语、谓语的状态、行为或特征。

5.结果状结构:例如"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笑一笑,十年少"等,结果状语通过形成因果关系,表示其中一种结果。

6.主谓定结构: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等,定语对主语、谓语进行修饰或限定。

这些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常见活用形式,不同形式的句子能够通过丰富的语法成分、词语搭配和表达手法,传达出丰富多样的意义。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 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 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如: ➢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 夫鲁,齐晋之唇也。(《左传·哀公八年》)
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 ➢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 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 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 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 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 句的否定用“非”。
返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返回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
“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表 Fra bibliotek判断。返回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 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 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 1、表达比喻内容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2、变化形式: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D.“者”、“也”均不用的: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止谤》)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⑧、席方平,东安人。

答:⑤,不是用“者也”式表判断句。

2、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 “为”字式: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使人为冠。(战国策·齐策) ❖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元)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 判断动词“是”的早期用例
汉代:
a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说苑·辨物)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诚”、“实”、“尽”、“素”、“固”、 “良”、“必”、“真”、“又”、“本”、 “盖”、“其”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左·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 滕,小国也。 (二)表示等同关系: 梁父即楚将项燕。 (三)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四)压缩的判断句 百乘,显使也。 夫战,勇气也。 (五)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一)否定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加强肯定语气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是皆秦之罪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三)带有各种语气词的判断句: 此亡秦之续耳。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黄帝人耶,抑非人耶? 子非三闾大夫与? 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
五、判断句和“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吾师也。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
思考题
判断动词“是”是何时通过何 种方式产生的?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Nhomakorabea 一、定义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的一种句子形式。
练习:判断题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二)“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从意义上看,判断句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句子),即判断主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从句型上,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性成分做谓语的句子。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也(某,某也)例:A、张骞,汉中人也。

B、王,人君也。

2、主语+者+谓语+也(某者,某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语+者+谓语(某者,某)例:A、兵者,不祥之器。

B、陈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谓语(某,某)例:A、荀卿,赵人。

B、夫鲁,齐晋之唇。

5、主语+副词+谓语(+也)(某,非某也)例:A、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B、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6、谓语+也(某也)例:A、隐者也。

B、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

”谷阳曰:“非酒也。

”主语(名词)后面的“者”是个指示代词,表示复指,意思是这个人,这件事,又起提示强调作用。

句尾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

三、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一)指示代词1、做主语例:是社稷之臣也。

2、做前置宾语例:寡人是问。

3、复指前置宾语例:唯命是听。

(二)判断词(汉代以后出现,仿先秦文言不用)例:A、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B、此必是豫让也;(三)形容词例:A、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B、魏其言是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复指代词“是”演变为后来的判断词,其原因是具有判断意味。

例: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是”做判断词来用,汉代就有了。

例:此必是豫让也。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1、“为”多数都为普通动词例:A、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B、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C、余为伯侯,余尔祖也。

2、“维(惟)”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例:A、百日维新,维新变法、B、尔维旧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主语+谓语 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五)主语+副词+谓语(+也) 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苏秦连横约從)
五、文言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表示类属关系。 董狐,古之良史也。 (二)表示等同关系。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三)表示比喻。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四)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五)表示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四、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谓语+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 (二)主语+者+谓语(三)主语+者+谓语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三、“是”字判断句的产生与发展 判断动词“是”在战国后期开始出现,如: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3》) 东汉的“是”字句已走向成熟,主要表现为当时注解家常 用“是”字句变换早期的判断句。如《诗·鄘风·柏舟》: “实维我仪。”郑笺:“实是我之匹。” 判断动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详教材P245)。如: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 荀 子·仲尼) 比较: 比较 :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此天下之通义也。(说 苑·臣术)
第一节 古汉语判断句 一、什么叫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 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二、文言判断句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系词“是”(也称为判断 词)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否定的判断要在“是”的前面 加上否定副词“不”。 文言判断句则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 词“也”帮助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