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精品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教案:《回延安》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柳如是重逢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人们逆流而上,顽强地生存和思想的力量,弘扬了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熟练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
2.培养学生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通过引入课文《回延安》的标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2.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记忆。
a.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在多大地方重逢?b.为什么杨昌济能够认出新娘来?c.杨昌济和新娘的心情有什么变化?d.通过杨昌济和新娘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三、词汇学习(20分钟)1.教师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汇,让学生解释其词义,并进行讲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词语练习,以巩固所学词汇的记忆。
a.同学们,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杨昌济用来形容新娘的词语吗?b.那么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表达杨昌济内心情感的词语吗?四、写作练习(30分钟)1.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假设你是杨昌济,请你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写一篇感人的状物描写,描述你是如何认出新娘来的。
注意使用恰当的描写词语和句式,让读者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
五、情感教育(10分钟)1.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写作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到长征中,人们顽强的生存和思想的力量。
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教案
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教案一. 教材分析《2 回延安》是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回到延安后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延安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
但对于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此外,学生可能对毛泽东这位伟人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他的文学作品可能接触不多,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
2.难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历史背景、革命传统等相关资料。
2.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延安的风景、革命遗址等。
3.视频: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延安的革命历史纪录片等。
4.作业: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回延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改进以下几点:
1.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更多地关注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1.课文朗读与感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2.学习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如“断壁残垣”、“破茧成蝶”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与写作特色: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描绘延安的过去与现在,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4.激发爱国情怀: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加强对重点难点的讲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2回延安》,掌握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能运用到日常表达与写作中,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对革命历史的探究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2回延安》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有过回到故乡的体验?”(举例说明)这种感觉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人贺敬之的情感世界,探索延安的红色之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第2课回延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
【情境导入】故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在外奔波多年回到故乡,人们的心情该是多么兴奋和激动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出生在山东枣庄却与延安有着不解之缘的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他回到阔别十年的圣地延安时的心情和感受。
【新课解读】一、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读准字音。
搂.定(lǒu)白羊肚.手巾(dǔ)糜.子(méi)脑畔.(pàn)油馍.(mó)一盏.盏(zhǎn)2.把握字形。
气chuǎn(喘) 眼kuànɡ(眶) 羊ɡāo(羔)满yáo(窑)里3.理解词义。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革命的足迹。
二、初步感知——理解内容1.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分为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抒写久别后重回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展示革命征程。
3.小结: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赞延安4.提问: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讨论、明确: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教案
2 回延安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课前准备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教学过程(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
(板书: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温暖记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诗歌共分为五小节,这五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小节:阔别十年重回延安;第二小节:追忆当年战斗生活;第三小节:亲人相见话延安;第四小节:喜看延安今繁华;第五小节:颂延安光辉历史。
2.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情感的线索是什么?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
【细读课文,仔细品味】1.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抓”“贴”等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
“唱”“笑”“招”具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强烈、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想念。
2.第二节中,“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相送、今日远迎的深深情意。
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由此自然过渡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案
2 回延安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
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多媒体展示)《回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 学生质疑预设:(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怎样读这首诗?(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5—20分钟)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②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们这样读?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习成果。
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听视频范读。
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
人教版(2017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回延安》这首诗歌的情感表达、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如革命精神、民族自豪感等。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感受,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回延安》这一诗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个地方,或者了解一个地方,让你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和感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贺敬之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这个创作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通过对诗中具体描绘的景象进行分析,如“红旗飘飘”、“延河滚滚”,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怀念和崇敬。
《回延安》精品教案(朗读激趣式诗歌教学模式)(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精品教案(朗读激趣式诗歌教学模式)(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朗读激趣式诗歌教学模式简介:《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学习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朗读激趣式诗歌教学力求使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在教师引导下炼字品句感知诗词图画美,通过简介背景来理解诗情。
设计思路主要采取朗读激发兴趣模式教学。
必须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特别是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学生对于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更多的去了解延安的历史和陕北的风土人情。
诗人贺敬之的经历与创作的特色,也要进行前期的调查。
可以说这节课上得成功不成功,关键看前面的铺垫和课上朗读的细致指导。
这无疑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备背景,备朗读,备情感。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
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量;3、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2、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课前准备欣赏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相关视频,了解陕北风土民情。
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圣地延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请学生欣赏“信天游”歌词,谈一谈信天游。
小结“信天游”的基本特点: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贺敬之:(学生查找和交流作者的经历成就,能更好的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是一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到故乡延安,与故乡人民共同生活、战斗的经历。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
课文语言朴实、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革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能力;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体会,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资料,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频,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回延安 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回延安》这首诗,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感受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绘。
3. 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
1. 《回延安》的背景和主题介绍。
2. 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3. 朗读训练和讨论学习。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介绍《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初步阅读:让学生初步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3. 讲解: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朗读训练: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5. 讨论学习:让学生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以及通过朗读训练和讨论学习获得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
1.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重点:通过朗读训练和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朗读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教案
2 回延安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预习卡第1课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
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板书文题)二、披文入情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
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
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③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精品教案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民风民俗文化,醉人的社戏、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回味悠长的灯笼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贺敬之的《回延安》,诗人以“回”字切题(诗人想延安——回延安——想再回延安),诗作内容丰富,从诗中场景精选后点染式呈现(翻过宝塔山,趟过延河水,走进老乡家,再看延安城),同时以大量笔墨书写激情(喜极而泣,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情(欣喜若狂,日新月异的延安城)、豪情(豪情万丈,永不磨灭的延安魂),一个“情”字贯穿全诗。
同时,作为有志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贺敬之在借鉴了“信天游”这种地方民间文艺口语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将以描写男女情感居多的信天游,升华为采用陕北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如:《回延安》《南泥湾》,歌颂勤劳的老区人民,歌颂日新月异的延安变化,歌颂火热的革命浪潮,情真意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红色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三、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歌颂生生不息的延安魂。
2.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3.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回延安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回延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历史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延安》。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延安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小学生,你去延安会有什么感受?Step 2 学习课文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延安的重要景点或事件,例如:延安窑洞、延安整风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景点或事件的特点和意义。
Step 4 思考与表达1. 教师提问:你觉得延安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引用课文中的句子。
Step 5 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延安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进行修改和润色。
3. 学生选择一篇优秀的短文进行朗读。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朗读和讨论,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和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品主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需要教师指导。
举例:讲解课文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脉络。
(4)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在探讨主题思想时,可能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举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顺畅等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回延安》这篇课文的热情。他们在学习诗歌内容、分析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主题思想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讲解,逐步把握课文的主旨,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于一些具体的描写和表达方式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内容理解和修辞手法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背景了解和主题思想探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2课回延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中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实践活动的组织: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写作练习的设置较为简单,学生完成起来没有太大难度。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总结环节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课堂总结,并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以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2.修辞手法的讲解:在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我尽量通过具体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同学对这些修辞手法仍然感到困惑,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手法。
3.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开放性和趣味性的讨论话题,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回延安》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诗歌情感的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发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但引导情感表达方面,我意识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下语文-《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难点】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方法】朗读、启发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指名)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
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检测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羊羔羔(gāo)搂定(lǒu)白羊肚(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眼眶(kuàng)树梢.(shāo)满窖.(jiào) 脑畔.(pàn)2、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
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
教材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以民俗为主题。
从情感上要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建立文化自信。
从语言形式上,要引领学生关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会品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上课班级学生在学习《回延安》之前,已经完成了本单元的《安塞腰鼓》的学习,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和精彩动词形容词初步有了独立品析的能力。
加之学生已经学过《关雎》《蒹葭》《木兰诗》等传统民歌作品,对于比兴、回环反复的艺术手法有了初步体会。
《回延安》作为民歌信天游,首先继承了中华民族诗歌从民歌中来的传统,与诗经南北朝民歌一脉相承。
我们在引领学生关注独特的表现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勾连古今,联系学过的古诗。
目的让学生能独立分析民歌中比兴、排比反复、拟人夸张等常见语言形式。
同时可以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民歌的群文阅读中,拓展视野,熟悉形式特点,更建立对于民歌民俗的热爱。
教学目标:
1. 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表现、分析民歌中丰富细腻的情感。
2.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对民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赏析。
3. 在古今中外的民歌对比阅读中培养对民歌的热爱,建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能独立品析各种民歌中比兴、排比反复、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诵读表演、群文对比、情景创设。
教学准备:
录播教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作者在这首民歌中表现了对于延安的什么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就来研究破解这个秘密。
二、我读我精彩
1.放声朗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民歌,体会感知。
2.圈点批注。
在打动自己的诗句边上进行圈点批注,要求读出丰富的情感,读出表达形式的独特。
从情感和形式两个角度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赏析。
3.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各自对于精彩语言的品析。
4.小组通过讨论确定本小组要诵读的两到三小节民歌,确定朗诵重音停顿等变化,并安排一位同学负责分享赏析。
5.小组展示诵读和赏析,师生互动,共同发现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6.总结民歌形式特点:感情热烈、奔放自由;独特的民俗风情;
比兴手法、各种修辞(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三、群文阅读对比深化
1.课内民歌古今对比阅读。
阅读《木兰诗》《蒹葭》《关雎》,发现与《回延安》之间的共同点。
民歌是中华诗歌的源头活水。
2.民歌中外对比阅读。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美国民谣歌手鲍比迪伦,我们阅读一下他的经典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发现与民歌之间的共同表现技巧。
3.欣赏2016年春晚的民歌表演《华阴老腔》,独立赏析歌词,建立文化自信。
4.师生总结:从民间出发,可以歌可以文,就是民歌,更是诗歌。
民歌带着独特的民俗特色,文学技巧。
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越是世界的!
四、我写我精彩
设想二十年后再回到母校,你的心情如何?尝试着用今天学习到的民歌技巧来创作几句民歌,表现你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诗歌
2.模仿课文,创作一首民歌,赞美我们的学校。
注意模仿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