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儒家创始人孔子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中庸” 的本意是: “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 之。”也就是去除偏激, 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来!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最高的吧!人们缺乏这种 道德已经很久了。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互为表里”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有礼无仁 ——矛盾激化 有仁无礼 ——模糊上下尊卑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3)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日本、朝鲜、越南)
3.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
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受到了启发、借鉴和鼓舞
孔子虽非帝王,但 历代帝王皆以孔子 的思想治国,故敬 奉为先帝,特做帝 王像
山东曲阜祭孔仪式
对当今世界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思考讨论:追寻身边的孔子
孔子离我们而去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 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 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一般 人并不追究它的来源,但你若有兴趣去追寻,就会发 现,它原来出自孔子之口!请试着收集时下与孔子有 关的人生格言。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儒家文化创始人 ------孔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慷慨悲歌的人生历程
1.孔子生平介绍
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前479年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件PPT40页
4、孔子的政治活动:从政失败,周游列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曾
夹谷之
任
会
鲁
国
司
寇
第9页,共40页。
从政失败
孔子在鲁国的活动
孔子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 (王室总管)。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 专管全国建设。不久调任司寇,相当于 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摄相事。
第35页,共40页。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2、下列有关孔子“中庸”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是对“仁”的学说的否定 C.将“仁德”置于首要地位
D.认为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
第36页,共40页。
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礼的含义
第20页,共40页。
1)“礼”的思想:
含义:“- 周礼”--指心-尊西的尊等周建级立名分的制以分度封. 制和宗法制为核
A.强调因材施教
B.强调社会管理者的榜样作用
C.体现了孔子的高尚道德情操
D.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37页,共40页。
5. 儒家思想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需要而不断发 展变化。“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简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平介绍
[简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平介绍【员工思想】孔子生平介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生平介绍,供大家参考!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
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
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
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
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
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 子》 知识清单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知识清单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尽管家境不如从前,但他自幼勤奋好学,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
他立志要恢复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为此,他一生周游列国,致力于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和道德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等。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一理念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成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施行仁政。
他反对苛政和暴力,主张通过道德的感化来引导人民。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
他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的教育方法也非常独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一生收徒众多,其中有“七十二贤”闻名于世。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言论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
“礼”是社会的规范和秩序,他主张人们要遵循各种礼仪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的表现。
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推崇。
他的“仁”“礼”“德治”等理念,为人类的道德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_课件
——《论语·颜渊》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理解深化] 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 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 身文教四个阶段。
[探究点 2] 思想观点、政治主张 情境材料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探究思考 (1)材料隐含了孔子怎样的核心政治主张? 答案 主张:建立仁、礼结合的理想社会。
(2)消极: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 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人民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 很大的消极影响。
[历史观点]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要懂得尊重、珍惜、保护我国古代文化;其次,我们 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最后, 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 粕,把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接纳。这主要是
由于
(B )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
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即孔丘,名丘,字仲尼,谥号为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临沂市曲阜周村的一个贵族家庭。
少时孤贫,12岁孤身穷游,求学问道,24岁开始做私塾训课,传授学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身份贵贱,只要有学识、有才能,都可以受到尊重。
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他认为仁是人之本性,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智是发展自身能力的途径,信是维系人际信任的纽带。
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认为皇帝是天意之选,要顺天命才能保国家的安稳。
他主张“君子”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要勤于修德养品,追求道德至善。
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礼让为贵,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的弟子编纂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历代帝王推崇为楷模。
他的形象和思想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留下了深远痕迹,也为世界上其他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以上是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Ⅲ、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 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 定社会秩序。)
Ⅳ、意义:
积极意义:
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
关系,爱护人民;
1、孔子的青少年时代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 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 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 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 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 前551年,孔子出生,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 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 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 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 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 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qi)官氏之女为妻, 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 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个人修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5、晚年献身文教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 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思考:从以上论述中,你如何理解“中庸之 道”的现实意义?
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 《易》《乐》《春秋》等典籍
《诗经》书影
《尚书》书影
《周礼》书影
《春秋》集传大全
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 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 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 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 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 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 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 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 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 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 返回了卫国。
▲ 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 宋、郑至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 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
▲鲁哀公三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 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 笑曰:“然哉,然哉!”
有教无类
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教育思想,并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 2.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4.注重因材施教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孔子的 故乡。其中最著名的为驰名中外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大成殿——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
▲ 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派人去迎 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 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 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 师徒围困在半道,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 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 一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论据素材
三一文库()〔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论据素材〕导语: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议论文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论据素材▲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2、挫折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3、理解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
人教版选修四 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57张PPT)
接连出现了两件对孔子不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夹谷 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 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与骏马。鲁定 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 朝政,不见孔子。二是鲁公郊祭,按惯例,仪式结 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 这次却有意没有给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失意的 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 侯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 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
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就是 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是内向 性的追求。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学说是以“仁”释“礼”,“仁”、
“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 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 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 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 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 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 镳了。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典 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仁”的表现: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对于统治阶级: “内圣外王”
——仁政、“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 视,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认识:
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将和谐 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
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授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的名言: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孔子简介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 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 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 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 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 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鲁, 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 校,当在此前后。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 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 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孔子治理中都(今汶 上县)一年,有点政绩,被升为小司空,公元前 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 鲁国大治。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开始了周游列国 的旅程。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 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 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 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 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 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 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 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 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伟大思想家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伟大思想家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及他的伟大思想,并解析其对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的生平与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人物。
他出生在鲁国的范县,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在古代社会中,这并不是个人成就的阻碍。
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由母亲扶养长大,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责任感。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旨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对于道德、教育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以其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1. 孔子的思想基础孔子的思想建立在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基础上。
他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内心品质和行为决定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主张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和谐共融。
2. 孔子的政治观念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治理和道德领导的原则。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整个国家。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仁爱和公正为基础,充分发挥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互动,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 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一套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人际交往和道德观念,提倡“教学相长”的原则。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学说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并且在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和政治体制影响孔子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互动和责任,为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他的思想为中国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历史名人孔子要事迹1200字以上
历史名人孔子要事迹1200字以上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1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而《论语》又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作为一名思想界的巨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顶峰,除了与他自身的学识和领悟能力有关以外,还与他背后的女人有关。
我们都了解孔子的一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王勃的《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里的“鲤”,就是指孔子的孩子孔鲤,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
《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
‘鲤退而学礼。
”他日:来日。
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
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
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了,孔子是有老婆孩子的。
那么,孔子的老婆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自古被称为圣人,圣人的妻子在历史上没有什么记载,应该推测,他的妻子是个温柔贤惠的人,她一生为孔子生下一儿一女。
孔子的老婆叫丌官氏,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
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19张PPT)
之。”
——《论语》
材料五:“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仁爱、关怀、体谅、包容
问题探究: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仁”的含义?( 对他人、
对统治者、对自己)如何实现?(材料五、六——忠恕)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 即“爱人” ,并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为“仁”,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 “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 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 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 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 的目的。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 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子 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 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五者 的出发点,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
材料四:“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在法
国巴黎召开的会议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 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问题探究:四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试结合所 学知识并联系现实总结其影响。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 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 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 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 如果有人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思想家通过他
们的存在、人格和学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最大?……德国哲学 家卡尔·亚斯佩尔斯在其著作《伟人》中,将这些伟大的人物 压缩为四人,即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传承礼乐文化,实现礼治社会。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影响:(1)孔子提出“礼”的思想,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2)提出“仁”的思想,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3.孔子的一生主要有哪些重要活动?(1)学习礼乐(15岁)(2)收徒讲学(30岁)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3)从政生涯(51岁)官:中督宰——司寇;政治主张:加强,削弱抑制结果:从政失败(4)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5)晚年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文化★孔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
试述其主要活动1、从政:担任中督宰,司寇;周游列国2、教学:“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二、孔子为什么要开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有何影响?1、孔子开创儒家思想的原因:①背景:春秋时期是的时期,充满的矛盾。
违背行为司空见惯。
表现为: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目的:孔子决心恢复,传承和改善。
2、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礼、仁、中庸A.礼——是政治概念....①礼的地位:是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②礼的含义:③关于礼的做法:克己复礼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评价: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
B.仁——属于伦理概念....①仁的地位:②仁的含义:③ 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④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仁爱有等级。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搜狗百科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搜狗百科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孔子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 野合”。
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 孔子世家》说。
)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早年经历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
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
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国学三圣之一,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个人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个人生平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意思是:小的时候很穷,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
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
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
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
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人民版]自己用
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怎样的 理想社会? 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立,有仁爱 但仍有差别的温情社会
------体现了中庸思想
把伦理规范的“仁”和政治范畴的 “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中庸(调整的方法) (属于哲学
概念)
3)中庸之道 ——实现仁的方法
1.中庸的含义: (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源自, 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 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 家与哲学家。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 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 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 伦理宣言》
第一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 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生平事迹)
1、青少年时代
2、齐国岁月 3、从政鲁国( 51—54岁:从政生涯,人生辉煌)
4、周游列国(55—68岁:颠沛流离)
5、晚年结局( 68—73岁:落叶归根)
各级之间不越位。
为什么要正名?
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 礼坏乐崩,为了维护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做到尊 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
2)“仁”的思想——核心
A、仁:仁者爱人 亲亲(爱家人) →朋友 →乡人 →国人 →天下人 ——爱有差等(差别) B、“忠恕” 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推己 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及人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 瑞典物理学家、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体现了“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体现了“仁”?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追寻身边的孔子
孔子离开我们已二千多年了, 孔子离开我们已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已化作 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 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 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 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会 发现它原来出自孔子之口! 发现它原来出自孔子之口!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为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宝贵限性:
维护奴隶制等级制度
总
评:
世界伟大思想家之一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21世纪生存下去 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年前, 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周游列国图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 》《书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 》《易》《乐》《春秋 等典籍。 春秋》 《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 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大思想家) 开创儒家思想(大思想家)
1.产生背景 1.产生背景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 肯尼亚
儒家文化创始人 ——孔子 ——孔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创始人孔子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通过下列三个方面的讲述,来引导学生对东方的先哲──孔子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并继承其思想财富:了解孔子的生平,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是分析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前提。
如果没有对有关孔子基本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探究历史上的孔子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被尊崇、其思想被不断衍射、传播的历史,无法探究孔子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孔子的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人本社会、和谐社会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思想较为深刻,文字图片资料均较为丰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材料,结合社会实际,调动学生思维,发动学生讨论,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道德素养、政治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教育。
本课引言由文字和孔子像两部分组成,介绍孔子与其弟子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对孔子的治国方略表达得明明白白,即通过礼仪教化建立一个和谐、繁荣的国家。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看孔子像,说出与孔子有关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从而总结出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然后,结合前言部分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初步总结孔子的治国方略,并让学生简要分析孔子的治国方略与它受到后世尊崇的关系,从而导出新课。
第一目“追求礼乐的一生”教材主要讲述了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等几个阶段。
(1)自学礼乐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
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
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
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
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
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
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
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
山即称“尼山”,位于曲阜城南)。
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
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
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
”孔子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6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
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儒家的思想特点。
(2)从政失败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
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意思是,假使有人用我治理政事的话,一年的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有成效。
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
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
直到51岁,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
后来,他“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周游列国孔子从政下野后,见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55岁时,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直到68岁时返回鲁国。
(4)献身文教孔子希望从政,长期未能实现,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
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他自己勤奋学习、融会贯通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后来即使在做官期间,他也未停止办学。
在周游列国期间,他一方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开展流动教学。
晚年回到鲁国后,孔子开始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孔子生平的文字材料,并归纳出孔子的生平大事和孔子在哪些方面对中华民族作出过巨大贡献。
教学中还应重点提示学生记住“六经”的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第二目“开创儒家思想”教材先分析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然后分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礼”、“仁”和礼与仁的关系,“中庸”等思想的内涵。
(1)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继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从而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教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而通过这一实例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2)“礼”的思想“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礼”,即周礼,他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要求“克己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
(3)“仁”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
“仁”就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尤其要爱惜民力。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体察民情,他反对施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主张“爱人”,目的是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当然,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不过,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孔子能提出“爱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
政治上提倡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要实副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
(4)“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提倡“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
他要求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这就算有了仁德。
做到这一步,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人民也因受到恩惠而消除其反抗斗争。
其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
他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在孔子眼中,“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
后来,北宋的程颐加以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一阐释是切中肯綮的。
“中庸”是强调“过犹不及”和“恰如其分”的思想论。
要求在认识事物时,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如夫子所说:“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个“适中合宜的地方”不一定是两极端之中点,一旦把它机械地固定在中点处,就犯了“折中主义”的错误。
在处理问题时,“中庸”要求不要偏袒于某一种倾向,或与某一种人完全一致,而认为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
也即所谓“和而不同”。
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灵活性,完全服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就是说,君子对任何的事或人,好恶取舍,都没有固定的成见与办法,“无可无不可”,但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
而他所谓的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
可见,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灵活性,其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的,这种思想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
北宋程颢说:“中则不偏,常则不易,惟中不足以尽之,故曰中庸。
”这句话正说明了中庸思想所含的“不易”这一形而上学特点的重要性。
但孔子中庸思想的着重点仍在于强调其方法上适度与平和的性质,及运用这种方法时所必须具有的灵活性。
建议教师在分析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时,通过给学生讲述能够体现孔子思想的故事和言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主动分析探索。
如通过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学生分析“仁者,爱人”的思想。
第三目“古代大教育家”教材主要讲述了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人”和把学生培养为“君子”。
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和注重言传身教等教育思想,还讲述了孔子整理的文化典籍和他的门人将孔子的思想整理为《论语》。
(1)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夷狄都可以接受教育。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夷狄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2)教育的目的、目标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
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即孔子所说的:“若藏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由于“不欲”含有“克己”之意,按“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不欲”含有可达仁之意,故可解释为“仁”。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其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