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我国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合集下载
拜阿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ppt课件
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 高胆一固次醇危、险吸评烟、估糖尿病、高血压、肥胖
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应 每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 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
“Know you risk”
有效的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措施
改善生活方式
抗栓治疗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降糖
调脂
Total 10 10 10 8 8
8 7 7 5 2
中国专家共识 建议: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使用原则
•权衡获益大于风险是使用根本原则 •未来十年心血管风险大于10%的高危人群 •30岁以下的人群因缺乏一级预防证据,不 推使用 •80岁以上老人获益增加,但胃肠道出血风 险也明显 增高,应仔细权衡获益-风险比并 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Lancet. 2005 ;366(9493):1267-78.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唯一推荐的抗血小板药物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稳定
急性期
(多种危险因素)阿司匹林(确诊的血栓性疾病)
CAD
阿司匹林禁忌时氯吡格雷替代
ACS/PCI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阿司司匹匹林林++G氯P,吡阿格司雷 PCI 匹林+氯吡格雷+GP
ASP 75mg~150mg
严重血管性事件风险下降12%
缺血性卒中风险下降14%
非致死性心梗风险下降23%
ATT:抗栓协作组 6个一级预防试验; N=95000例受试者; 阿司匹林 vs.安慰剂
Lancet 2009; 373: 1849–60
阿司匹林是最有效的医学预防措施之一
美国临床预防措施分级
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应 每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 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
“Know you risk”
有效的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措施
改善生活方式
抗栓治疗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降糖
调脂
Total 10 10 10 8 8
8 7 7 5 2
中国专家共识 建议: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使用原则
•权衡获益大于风险是使用根本原则 •未来十年心血管风险大于10%的高危人群 •30岁以下的人群因缺乏一级预防证据,不 推使用 •80岁以上老人获益增加,但胃肠道出血风 险也明显 增高,应仔细权衡获益-风险比并 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Lancet. 2005 ;366(9493):1267-78.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唯一推荐的抗血小板药物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稳定
急性期
(多种危险因素)阿司匹林(确诊的血栓性疾病)
CAD
阿司匹林禁忌时氯吡格雷替代
ACS/PCI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阿司司匹匹林林++G氯P,吡阿格司雷 PCI 匹林+氯吡格雷+GP
ASP 75mg~150mg
严重血管性事件风险下降12%
缺血性卒中风险下降14%
非致死性心梗风险下降23%
ATT:抗栓协作组 6个一级预防试验; N=95000例受试者; 阿司匹林 vs.安慰剂
Lancet 2009; 373: 1849–60
阿司匹林是最有效的医学预防措施之一
美国临床预防措施分级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38页PPT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四ppt课件
• 很多高血脂患者并没有特殊的症状, • 事实上,高血脂是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 。高脂血症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发三 类疾病:一是心脏疾病,包括心脏动脉硬化、冠 心病、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二是脑血管疾病,主 要是脑血管硬化导致脑血栓、脑出血;三是肾脏疾 病,肾动脉硬化很容易引发尿毒症。为了预防上 述心脑肾疾病的出现,降血脂治疗不可忽视。
11
误区9:降胆固醇治疗可以减少心肌梗死,但 会增加脑出血。 可诱发癌症 • 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已经得了这一结论 ,胆固醇降低不会增加非心血管病,如癌 症等的死亡率。大量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 ,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治疗不仅可以显著 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显著降低缺 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且不会增加脑出血 • 他汀的出現具有划时代意义。可与青霉素 发明相媲美
2
血脂异常干预
• 高血脂的防治误区
3
误区1“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是多吃少动 的生活方式导致的
• 胆固醇异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病 。它虽然与饮食运动有一定关系,但并不 是只要忌口、多运动就能解决的。在导致 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素 中,年龄、性别、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 素不可改变。在可以改变的因素中,引起 严重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 LDL-C(低密度脂蛋白)过高。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 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四
(二)血脂异常干预
• 血浆胆固醇水平与发生冠心病风险之间呈线性相关 • 血胆固醇每增加1 mmol/L,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25% • 血脂异常是我国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人群归因危 险度为11.4%; • 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可显著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约30 % ,降低卒中约30%, • 控制血脂水平可使我国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减少 约10% 。
2024年版《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更新临床实践与指南
本次共识更新旨在根据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针对心力衰竭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和指导。
共识制定方法与参与专家
方法
通过收集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专家经验和意见,制定共识。
参与专家
来自心血管病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参与了本次共识的制定和评审。
共识主要内容与亮点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对共识的详细内容进行深 入解读,包括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方法、一级预 防策略、临床实践推荐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医生 和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
02
心衰的定义、分类、 发展阶段
心衰的定义
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有 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氧供不足的 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代谢综合征是一组 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代 谢异常的症候群。
与心衰的关联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肥厚,从而增加心衰风 险。
预防策略
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 膳食纤维摄入,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心肌损伤标志物
• 肌钙蛋白(cTn):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用于心衰的病因诊断和预后评估。
超声心动图
• 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可测量心脏各腔室大小、室壁厚度、射血分数等,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
X线胸片
• 心脏形态和肺淤血情况:X线胸片可观察心脏大小、形态及肺 部血管纹理,了解是否存在肺淤血等心衰表现。
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 成。
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 的心脏问题。
本次共识更新旨在根据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针对心力衰竭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和指导。
共识制定方法与参与专家
方法
通过收集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专家经验和意见,制定共识。
参与专家
来自心血管病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参与了本次共识的制定和评审。
共识主要内容与亮点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对共识的详细内容进行深 入解读,包括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方法、一级预 防策略、临床实践推荐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医生 和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
02
心衰的定义、分类、 发展阶段
心衰的定义
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有 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氧供不足的 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代谢综合征是一组 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代 谢异常的症候群。
与心衰的关联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肥厚,从而增加心衰风 险。
预防策略
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 膳食纤维摄入,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心肌损伤标志物
• 肌钙蛋白(cTn):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用于心衰的病因诊断和预后评估。
超声心动图
• 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可测量心脏各腔室大小、室壁厚度、射血分数等,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
X线胸片
• 心脏形态和肺淤血情况:X线胸片可观察心脏大小、形态及肺 部血管纹理,了解是否存在肺淤血等心衰表现。
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 成。
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 的心脏问题。
最新《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解读二幻灯片课件
急接性受期急接性受再再灌灌注注治治疗疗患患者者1 1
在CPACS研究5年后进行的
患
者
中国ACS诊疗模式现状调查发
比
例
现,急性期接受再灌注治疗的
(
)
ACS患者比例较之前有所提高,
但比例仍然较低。
%
研究背景: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三级和二级医院,2010年4月-2010年8月期间向各医 院负责ACS诊疗的科室负责医生邮寄统一的调查问卷,收回1009份,进行统计分析。
高危患者出院时指南推荐用药比例
400.2015.015.013
随访至1年,除了β阻滞剂, 其他指南推荐药物的使用都有 降低,最显著为氯吡格雷 (下降25%)
Bi Y, et al. Am Heart J. 2009;157(3):509-516
ACS治疗的现状小结
➢ 我国ACS患者血运重建比例低,多使用非血运重建治疗
400.2015.015.006
高润霖,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6):2521-2522
ACS治疗
目录
CPACS研究:国内接受血运重建患者比例低
12h内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比例
介入治疗患者占最终诊断为ACS患者总 数的38%2
中国ACS 临床路径研究( CPACS) ,一项前瞻性注册登记研究,于2004 年9 月- 2005 年5 月间在全国18 个 省市,51 家医院之间开展,共入选了2 973例ACS 患者,对于入选患者的诊断、危险因素及诊疗经过等信 息进行采集,并将研究结果与指南进行比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肌坏死标记物水平 升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从中国新版心血管预防指南看心血管一级预防PPT课件
我国成人心血管健康水平调查2015: 绝大多数合并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素,一级预防刻不容缓
2015年,一项对我国96,121例成人(≥20岁)调查发现,理想心血管健康(4项危险因素+4 种健康行为全部合格)人群仅占
0.2%,绝大多数合并CVD危险因素
4项心血管健康因素包括 1. 不吸烟 2. 未经治总胆固醇<200mg/dl 3. 未经治血压<120/80mmHg 4. 未经治空腹血糖<100mg/dl
从新版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看防治未来
.MKT.01.2018.4986
主要内容
• 反思中国ASCVD流行现状——危险因素增加使CVD越治 越多 • 国外实践经验——从治到防,跳出越治越多的怪圈 • 迎接ASCVD从治到防的拐点——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重磅更新
ASCVD已成为我国首要死因
新指南强化预防为先理念(2): 构筑全民预防体系
全社会共同参与
筛查
治疗
诊断
管理
不局限于 高危个体 全体居民 均可享受 一级预防 带来的获 益
建立以生活方式改善为基础,从筛到管的、全民一级预防体系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2
更优的评估工具,更好的筛查预防
2017版较2011版精简了风险评估工具,增加了余生风险评估,筛查高危人群 更加准确全面
我国健康政策强调预防为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心血管病等重大慢性病相关的过早死亡率(%)
/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更新,助力我国 心血管病预防
• • 为了减轻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促进心血管疾病预防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时隔6年,重磅更新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最新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策略PPT课件
血压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考虑使用阿司匹林(JNCT)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50岁以上,血清肌酐中度升高或10 年总心血管风险大于20%的高血压病人有益。(中国 高血压防治指南2006)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稳定(<150/90mmHg),合 并一项高危因素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 2006)
高血压患者简易评估法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降糖
调脂
降压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收缩压下降 10mmHg
冠心病风险下降>20% 卒中死亡风险下降 30%
降脂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LDL—L每降低 1mmol/L
冠心病发生风险下降20% 卒中发生风险下降20%
降糖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HbA1C每 降低1%
心梗下降>14% 卒中下降12%
体检早期发现癌前病变,精神心理一级预防:不 让致癌因素长期接触;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 断、早治疗;三级预防:治疗,或减轻痛苦,提 高生活质量或临终照顾。
生活方式干预显著降低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生活方式 干预
女性卒中风险 下降 55%
男性冠心病风险 下降 27%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改变生活方式
常用降脂药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
胆酸螯合剂等。在使用降脂药时要注意: (1)当血脂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 药为主时,应以使用他汀类药物为主。(2) 当以甘油三脂升高药为主时,应以使用贝特 类或烟酸类药物为主。
D:控制血糖。在初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当 中,有半数人已存在心脑血管疾病,1/3的人已 存在高血压,2/3已存在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的 卒中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
悄悄的杀手 隐形杀手 甜蜜杀手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50岁以上,血清肌酐中度升高或10 年总心血管风险大于20%的高血压病人有益。(中国 高血压防治指南2006)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稳定(<150/90mmHg),合 并一项高危因素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 2006)
高血压患者简易评估法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降糖
调脂
降压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收缩压下降 10mmHg
冠心病风险下降>20% 卒中死亡风险下降 30%
降脂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LDL—L每降低 1mmol/L
冠心病发生风险下降20% 卒中发生风险下降20%
降糖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HbA1C每 降低1%
心梗下降>14% 卒中下降12%
体检早期发现癌前病变,精神心理一级预防:不 让致癌因素长期接触;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 断、早治疗;三级预防:治疗,或减轻痛苦,提 高生活质量或临终照顾。
生活方式干预显著降低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生活方式 干预
女性卒中风险 下降 55%
男性冠心病风险 下降 27%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改变生活方式
常用降脂药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
胆酸螯合剂等。在使用降脂药时要注意: (1)当血脂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 药为主时,应以使用他汀类药物为主。(2) 当以甘油三脂升高药为主时,应以使用贝特 类或烟酸类药物为主。
D:控制血糖。在初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当 中,有半数人已存在心脑血管疾病,1/3的人已 存在高血压,2/3已存在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的 卒中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
悄悄的杀手 隐形杀手 甜蜜杀手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解读一PPT课件
•
9
平均期望寿命
•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 2010年宁波市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9.43岁。男性平均期 望寿命是 77.29岁,女性是81.78岁。主要 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 、呼吸系疾病、 损伤和中,心脏病。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 高的是肝癌、肺癌、胃癌、食道癌和结直 肠肛门癌。
10
• 据市疾控中心统计,2011年,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 80.37岁,首次突破80岁。与2010年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 命79.43岁相比,增加了将近1岁。
可达84.77岁。
•
据了解,2011年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已达
到82.51岁,比2010年增加了0.38岁;浙江省杭
州市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为80.89岁,比2010年
增加了0.22岁。从期望寿命的角度看,我市已经
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人群死因构成中 八成多死于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
• 我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显 :位于前4位的死因 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 心脏病,均属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占我国 群死因构成已从1973年的53%上升 至目前的85%。每年有约370万人因慢性非 传染陆疾病过早死亡。
• 男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机动车交通事故等成为危害男 性健康的主要杀手。2010年男性死亡率为641.43/10万, 远远高于女性死亡率493.34/10万。此外,65岁以上老年 人损伤中毒(伤害)比例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交通事 故、意外跌落、自杀等。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较2009年 明显升高,主要死亡原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和肿瘤 。
• 2010年我区居民期望寿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期望寿命为 80.89岁,其中男性为79.12岁,女性为82.88岁。
8
9
平均期望寿命
•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 2010年宁波市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9.43岁。男性平均期 望寿命是 77.29岁,女性是81.78岁。主要 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 、呼吸系疾病、 损伤和中,心脏病。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 高的是肝癌、肺癌、胃癌、食道癌和结直 肠肛门癌。
10
• 据市疾控中心统计,2011年,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 80.37岁,首次突破80岁。与2010年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 命79.43岁相比,增加了将近1岁。
可达84.77岁。
•
据了解,2011年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已达
到82.51岁,比2010年增加了0.38岁;浙江省杭
州市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为80.89岁,比2010年
增加了0.22岁。从期望寿命的角度看,我市已经
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人群死因构成中 八成多死于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
• 我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显 :位于前4位的死因 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 心脏病,均属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占我国 群死因构成已从1973年的53%上升 至目前的85%。每年有约370万人因慢性非 传染陆疾病过早死亡。
• 男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机动车交通事故等成为危害男 性健康的主要杀手。2010年男性死亡率为641.43/10万, 远远高于女性死亡率493.34/10万。此外,65岁以上老年 人损伤中毒(伤害)比例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交通事 故、意外跌落、自杀等。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较2009年 明显升高,主要死亡原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和肿瘤 。
• 2010年我区居民期望寿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期望寿命为 80.89岁,其中男性为79.12岁,女性为82.88岁。
8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二
22
14
• • •
二、靶器官的损害 (T0D). 1、左心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或X线 。 2、动脉璧增厚 :颈动脉超声IMT>0.9mm或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表现 . 3、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 (1. 3~1 . 5md/dL) ,女性 107~124umo /L (1. 2~1 . 4mg/dL) 。 4、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30~300mg/24h。白蛋白/肌酐比:男 >2.5mg/mmol,女>3.5mg/mmol。
19
(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G-LMT) • C-IMT≥0.9 mm确定为内中膜增厚。在测量C-IMT 之前,应先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选择 没有斑块处测量C-IMT。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C-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 的独立预测指标。C-IMT每增加0.1mm,患者发 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1%。该指标可用于评 估整体心血管危险水平。
•
•
15
• 糖尿病 • 糖尿病空腹血糖≥ 7. Ommol/L (126mg/dl) • 餐后血糖≥ 11. 1mmol/L (200mg/dl)
16
•
1、脑血管病 :缺血性卒中、脑出血 、短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充血性心力衰竭 . 3、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受损、血清肌酐、男 性>133umol/L (1. 5mg/dL) 、女性>124umol/L (1. 4mg/dL) 、蛋白尿 (>300m9/ 24h) 。 4、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盘水肿 。
2
3
性别不同,用表有区别
你可以看到有连个相似的表,分别以性别为区分,男性一个表,女性一个表,这是由于男 性与女性在临床上的指标有部分差异的缘故,所以要区别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 IMPACT 美国,1980-2000
IMPACT 芬兰,1972-92
IMPACT 芬兰,1982-97
危险因素
其它
N Engl J Med 2007;356:2388-98
冠心病死亡减少(%)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国际众多指南推荐一级预防
对下肢动脉疾病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其阳性预测 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99%,总准确率为98%。
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 应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项目之 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10年发病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险度评估表(男性)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10年发病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险度评估表(女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ABI
ABI: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 压的比值,小于0.90为异常。
ABI值 ≦0.4 0.4~0.9 0.9~1.3
>1.3
意义 血流严重 血流减少 正常 下肢动脉僵
减少
硬度增加
8种已知的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个体未来发生心肌 梗死危险的把握度为90%,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吸烟、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体型、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 果和精神紧张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
高血压 吸烟 1.6亿 3.5亿
被动吸 血脂
烟
异常
5.4亿 1.6亿
糖尿病 肥胖 超重 4000万 6000万 2亿
VS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11%;三级预防—9%;血运 重建—5%
危险因素控制对冠心病死亡减少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献最大
美国,1968-76 新西兰,1975 美国,1980-90
IMPACT 苏格兰,1975-94 IMPACT 新西兰,1982-93 IMPACT 英格兰和威尔士,1981-
2002《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ACC/AHA 1997 1997年ACC/AHA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
ACC/ASA2006 2006年ACC/ASA《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WHO2006和ESC2007 2006年WHO和2007年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均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ACCP 8 2008年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专门设置了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部分
心脑血管疾病仍是我国首位死亡原因
08年我国疾病死亡病因
50
疾
病 40
死
亡
率 30
构
成 比
20
(
10
)
0
城市
农村
%
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心脏病 脑血管病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行病学现状
目前我国新发卒中200万人/年,死亡100多 万人/年;现患卒中700万人
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年,现患心肌梗死200 万人
——《 2007中国心血管病年报》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我国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其它, 18.8
糖尿病, 3 高胆固醇血 症, 11.4
高血压, 34.9
吸烟, 31.9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行病学现状
重视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
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
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 一次危险评估
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应 每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 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重视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概念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 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 制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 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
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 疾病(以冠心病和卒中为主)
心血管疾病危险初筛工具
➢ 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 ➢ 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 ➢ WHO/ISH风险预测图 ➢ 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模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一个工具:心血管发病风险评估模型
三个指标:ABI、C-IMT、PWV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美国一级预防获益—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冠 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 献率最大
项目 胆固醇水平
收缩压 吸烟量
下降程度 0.34mmol/L
5.1mmHg 11.7%
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 24 20 12
IMPACT 芬兰,1972-92
IMPACT 芬兰,1982-97
危险因素
其它
N Engl J Med 2007;356:2388-98
冠心病死亡减少(%)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国际众多指南推荐一级预防
对下肢动脉疾病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其阳性预测 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99%,总准确率为98%。
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 应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项目之 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10年发病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险度评估表(男性)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10年发病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险度评估表(女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ABI
ABI: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 压的比值,小于0.90为异常。
ABI值 ≦0.4 0.4~0.9 0.9~1.3
>1.3
意义 血流严重 血流减少 正常 下肢动脉僵
减少
硬度增加
8种已知的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个体未来发生心肌 梗死危险的把握度为90%,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吸烟、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体型、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 果和精神紧张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
高血压 吸烟 1.6亿 3.5亿
被动吸 血脂
烟
异常
5.4亿 1.6亿
糖尿病 肥胖 超重 4000万 6000万 2亿
VS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11%;三级预防—9%;血运 重建—5%
危险因素控制对冠心病死亡减少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献最大
美国,1968-76 新西兰,1975 美国,1980-90
IMPACT 苏格兰,1975-94 IMPACT 新西兰,1982-93 IMPACT 英格兰和威尔士,1981-
2002《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ACC/AHA 1997 1997年ACC/AHA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
ACC/ASA2006 2006年ACC/ASA《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WHO2006和ESC2007 2006年WHO和2007年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均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ACCP 8 2008年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专门设置了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部分
心脑血管疾病仍是我国首位死亡原因
08年我国疾病死亡病因
50
疾
病 40
死
亡
率 30
构
成 比
20
(
10
)
0
城市
农村
%
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心脏病 脑血管病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行病学现状
目前我国新发卒中200万人/年,死亡100多 万人/年;现患卒中700万人
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年,现患心肌梗死200 万人
——《 2007中国心血管病年报》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我国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其它, 18.8
糖尿病, 3 高胆固醇血 症, 11.4
高血压, 34.9
吸烟, 31.9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行病学现状
重视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
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
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 一次危险评估
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应 每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 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重视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概念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 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 制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 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
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 疾病(以冠心病和卒中为主)
心血管疾病危险初筛工具
➢ 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 ➢ 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 ➢ WHO/ISH风险预测图 ➢ 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模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一个工具:心血管发病风险评估模型
三个指标:ABI、C-IMT、PWV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美国一级预防获益—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冠 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 献率最大
项目 胆固醇水平
收缩压 吸烟量
下降程度 0.34mmol/L
5.1mmHg 11.7%
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 24 2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