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萝卜》

合集下载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中英文版)**English Version:**"Reflections on Wang Zengqi"s Radish"Wang Zengqi"s "Radish" is a delight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short story that encapsulat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ountrysidelife.The narrative, with its simple yet profound language, painting a vivid picture of the daily struggles and pleasures of the common people, ha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ordinary life of a farmer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radishes, which serves as a metaphor for life"s complexities.Radishes, to the protagonist, are not merely a source of sustenance; they represent his hopes, dreams, and the harsh realities of his existence.Wang Zengqi"s meticulous descriptions of the radish planting, tending, and harvesting processes reflect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rural life and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What moves me the most is the story"s celebration of the human spirit.Despite the hardships, the protagonist never loses his enthusiasm for life.His love for radishes symbolizes his resilience and unwavering optimism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This sentiment resonates with readers, reminding us that life, like radishes, is a mix of bitter and sweet, and one must cherish both.The narrative also offers a critique of the rapid modernization that was sweeping through China during the time the story was written.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traditional values and the simple joys of life.Wang Zengqi"s portrayal of the protagonist"s connection to the land and his radishes serves as a gentle reminder of the price we pay when we disconnect from our roots.In conclusion, "Radish" is not just a story about a vegetable; i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life,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embracing both the bitter and sweet.Wang Zengqi"s narrative has left me with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beauty found in simplicity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human spirit.**中文版本:**《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汪曾祺的《萝卜》是一篇既有趣又发人深思的短篇小说,它浓缩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精髓。

高中语文《萝卜》ppt课件1

高中语文《萝卜》ppt课件1
穿心红萝卜: 家乡(江苏)三四寸长、外表紫 红色、里面紫红纹生吃
紫萝卜:泰州扁圆形、皮色乌紫、肉嫩白色 青 萝卜淮安、天津 “吃萝卜喝热茶”
心里美萝卜:北京甜、脆生吃 白萝卜: 青萝卜:
名称 产地 特点 吃法
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这段作者是怎样描写杨花萝卜的?
正面描写了杨花萝卜的样子、颜色、口味等 特点。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 都像演 员一样 ,为了 合乎剧 情而认 真地表 演着。 61、所谓英雄,其实是指那些无论在 什么环 境下都 能够生 存下去 的人。5、心情 就像衣 服,脏 了就拿 去洗洗 ,晒晒 ,阳光 自然就 会蔓延 开来。 阳光那 么好, 何必自 寻烦恼 ,过好 每一个 当下, 一万个 美丽的 未来抵 不过一 个温暖 的现在 。
诵读课文第26段。
理解句子:“萝卜所惠于中国人者亦大矣”。
启发引导:作者是从哪几方面,采用什么方法
告诉读者的?从这段里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种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的?
解答:从两方面:1.中国萝卜的种类多; 2.吃法多种多样。
采用比较的方法:1.与美国的小红萝卜 比。
2.与南朝鲜的心里美
(2)作者反复说这种萝卜好吃,为什么这样 说,是不是太啰嗦了?
诵读课文第15段。描写了家乡的穿心红萝卜, 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突出写了什么?
解答:是从三个方面描写的。
外形:“粗如黄酒盏,长可三、
四寸。”
颜色:“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
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
间,”“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
吃法:生吃。
20、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 的种子 ,便成 不了事 业家。 21、追求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
22、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 延时间 最不费 力。 23、上帝助自助者。

汪曾祺散文《萝卜》

汪曾祺散文《萝卜》

汪曾祺散文《萝卜》(2)汪曾祺散文《萝卜》和谐美有评论家从意象上概括汪曾祺是“美丽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美,美在和谐。

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

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

散文《午门》中,记述了他夜晚独自站在午门下面的广大的石坪上万籁俱寂满天繁星的况味:“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所以,在右派劳动改造的日子里,汪曾祺照例会成为“喷波乐多液的能手”,还居然奉命画出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以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这《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第二人”。

汪曾祺的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根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

他认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皙(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他在《<戏联选萃>序》中,颇欣赏贵阳江南会馆戏台的对联:“花深深,柳阴阴,听隔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楼更鼓,好缓缓归。

”“这样的对看戏无功利态度,这种曾点式的对生活的无追求的追求,乃是儒家正宗。

”所以,他对生活才有这样亲切的态度。

他的《故乡的食物》系列及《四方食事》系列让人毫不怀疑他是个“美食家”,几乎是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他的最后一篇遗稿,也是为即将写而未写成的《旅食集》的题记,这篇题记的末尾写道:“活着多好呀。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是的,活着就是山,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泥土。

汪曾祺散文《人间滋味》

汪曾祺散文《人间滋味》

汪曾祺散文《人间滋味》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

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四季萝卜,一年到头都有。

可生食、煮食、腌制。

我们家乡有苦瓜,叫做癩葡萄,是放在瓷盘里看着玩,不吃的。

有一位诗人请我下小馆子,他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

鳜鱼刺少,肉厚。

蒜瓣肉。

肉细、嫩、鲜。

清蒸、干烧、糖醋、做松鼠鱼,皆妙。

汆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汤鸭汤。

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做瓜;而另一种很“像”是瓜的东西,在北方却称之为“西葫芦”。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山西人爱喝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

老友面:酸笋肉丝汆汤下面。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

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

广东人爱吃甜食。

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

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

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

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

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

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

——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

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

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杆。

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

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

我们那里叫“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

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

冬苋菜是中国古代重要蔬菜。

吴其浚(濬jùn)《植物名实图考》认为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里面提到的“采葵持作羹”中,葵即是指冬苋菜。

汪曾祺《萝卜》教案

汪曾祺《萝卜》教案

3萝卜
汪曾祺
教学目的
1. 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在平平常常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了解课文状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描写对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情趣盎然,生活气息浓郁。

3.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内容厚实,知识丰富。

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将课文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萝卜和萝卜的各种吃法一一填入表中。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线索,最后让学生认真体会文章的结构特色。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与方法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将文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萝卜和萝卜的各种吃法一一填入表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第三教时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萝卜的读后感

萝卜的读后感

萝卜的读后感《萝卜》读后感。

《萝卜》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萝卜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勤劳、朴实和乐观的品质。

这篇散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的美好和农民的坚韧。

散文开篇,作者就以萝卜为切入点,描述了农村人民对萝卜的种植、收获和食用。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萝卜的形态和味道,让人仿佛嗅到了农村的清新和朴实。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仅展现了农村人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农作物的热爱,更表现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让农村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韧,这种品质令人钦佩。

除了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作者还通过对萝卜的品种、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的介绍,向读者展现了农作物的丰富多样和农业的多姿多彩。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仅展现了对农作物的热爱,更表现出了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村文化的传承。

正是这种对农业的热爱,让农村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依然保持着朴实和勤劳,这种品质令人感动。

通过《萝卜》这篇散文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的美好和农民的坚韧。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农作物的知识,更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朴实和乐观。

正是这种朴实和乐观,让农村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品质令人敬佩。

通过对《萝卜》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的美好和农民的坚韧。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农作物的知识,更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朴实和乐观。

正是这种朴实和乐观,让农村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品质令人敬佩。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萝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的美好和农民的坚韧。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农作物的知识,更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朴实和乐观。

正是这种朴实和乐观,让农村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品质令人敬佩。

希望我们都能向农村人民学习,保持乐观、勤劳,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Wang Zengqi"s "Radish",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vivid portrayal of the ordinary yet essential vegetable in Chinese cuisine.It"s not just a mere description of radish, but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simplicity and authenticity of life.在阅读汪曾祺的《萝卜》之后,我深受其生动的描绘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对中国菜系中这一普通却至关重要的蔬菜的描述,更是对生活朴实无华和真实本质的深刻反思。

The narrative style, laced with wit and humor, makes the story engaging and delightful.Wang Zengqi"s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radish as a metaphor for human nature is both thought-provoking and enlightening.叙述风格幽默风趣,使得故事引人入胜、愉悦人心。

汪曾祺将萝卜作为人性隐喻的独特视角,既发人深省,又颇具启示。

Each character in the story is as distinctive as the radish itself, with their own flavors and textures.Through these characters, the author weaves a tapestry of life that is rich in detail and full of humanity.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如同萝卜一般独具特色,拥有各自的味感和质地。

【精品文档】萝卜,汪曾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word范文 (18页)

【精品文档】萝卜,汪曾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word范文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萝卜,汪曾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篇一:汪曾祺介绍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经历汪曾祺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起,汪曾祺先后有20多本小说、散文专著问世,还出版了《汪曾祺文集》和《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写的反映家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

自己满意亦为评论界、读者称道的作品有《陈小手》,反映光明生活的《职业》,表现下放张家口劳动的《葡萄月令》和京剧《沙家浜》等,可谓“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于1939年离开故乡出外求学,直到1981年10月才回到久别的高邮,此后又于1986年10月、1991年9、10月间再次回邮讲学探亲。

魂萦故乡、情系故乡,对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表现了极大的热忱和关爱,家乡人的心目中,汪曾祺为人为文,确实是“文章秋水芙蓉,处世和蔼可亲,无意雕言琢句,有益世道人心。

美丽的萝卜 雅洁的情趣——汪曾祺《萝卜》赏析

美丽的萝卜 雅洁的情趣——汪曾祺《萝卜》赏析

美丽的萝卜雅洁的情趣——汪曾祺《萝卜》赏析
顾连梅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

"!文亦如此。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小品《萝卜》,以日常之萝卜为题材,介绍了各地萝卜的名称、特征、吃法以及有关萝卜的风俗。

阅后,深深为其文风的淡雅,情调的温馨所打动。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顾连梅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一个美丽的梦境——对《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的情感分析 [J], 牟玉珍
2.美丽的“胡萝卜”——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设计 [J], 沈业凡;
3.《白象似的山峦》和《腌萝卜》对比赏析 [J], 刘培红
4.刘心武《美丽的胡萝卜》欣赏 [J], 刘国林
5.NO.3萝卜寨,消失在天边的一朵美丽的云 [J], 平措扎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汪曾祺的萝卜 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 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读了汪曾祺的《萝卜》,呐,真的特别好听哩!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农民伯伯种萝卜的事情。

农民伯伯呀,种的萝卜又大又白,吃起来脆脆的,咔嚓咔嚓的,超好吃!我觉得汪曾祺写得特别有意思,他把萝卜都写得像有生命一样,能说话、能笑,真是太神奇啦!
我最喜欢的是,文里面讲到萝卜是怎样从小小的种子,变成了大大的萝卜,像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我也想以后像农民伯伯一样种菜,看看萝卜会不会变得又大又美。

嗯哼,觉得汪曾祺爷爷写的文章特别简单,可是又很温暖,让我感到心里暖暖的,像喝了妈妈泡的热牛奶一样,嗯,软乎乎的,特别舒服。

读完《萝卜》之后,我觉得生活里的小事情也可以特别美好,不一定要大大的事情才能让人开心。

就像那根小小的萝卜,也能给人带来好多好多的快乐呢!
—— 1。

萝卜

萝卜
3.丰富的民俗文化. 作者饶有兴趣地介绍萝卜的各种吃法,地域不同..吃法也就不一样了. 例: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氽羊肉汤-----” “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 “杨洲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 “几个艺术家吃奶油蘸萝卜.喝伏特加” “日本人爱吃萝卜.好像是煮熟.蘸酱吃.”
生字词注音解抵(
di
)制 )腌( yan
zhàn 汆(cuan )汤 槟榔(láng )蘸( )
浏览课文并思考:文章共写了哪几种萝卜?它们各有 什么特征?它们各有什么吃法?
萝卜名称
杨花萝卜 (小水萝卜) 穿心红萝卜 紫萝卜 青萝卜 心里美萝卜 白萝卜 特 征 吃 法 ——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 ——生嚼、凉拌、拍水萝卜、汆羊肉汤、烧制 ——生吃 ——生吃
思考:普通的萝卜在作者的笔下显得趣味
盎然,对萝卜的这充满情趣的描写体现出 作者怎样的感情?萝卜在不同地域的 各种吃法又反映了什么呢? (请举例说明)
1.浓浓的家乡情: 作者在叙写各种萝卜的时候.始终不忘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穿心红萝卜在作者笔 下显的美妙 无比,比较中外的萝卜后.作者认为“中国的为最好”. 2.浓浓的生活味. 作者创作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从生活出发.特写萝卜.时时都注意与自己的生活 紧紧的联系 起来.与老百姓的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这也表现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的特点. 如“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 (杨花萝卜) “每年秋末.就有泰洲人来卖萝卜.却是女的.-----沿街吆喝-------” (紫萝卜) “一到星期日.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 (青萝 卜) “哎-----萝卜.赛梨来----------” (心里美萝卜)
——粗如酒盏、长三四寸、深紫红色 ——扁圆形、皮色乌紫、肉嫩白 ——皮色为青色 ——甜、脆、多汁

汪曾祺散文精彩摘抄

汪曾祺散文精彩摘抄

汪曾祺散文精彩摘抄
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思想深邃。

以下是汪曾祺散文中的一些精彩摘抄:
1. “人间草木”系列散文中,汪曾祺对植物的描绘充满诗意,同时也寄托了深沉的情感。

他笔下的植物不仅具有自然的美丽,还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

2. 在“自得其乐”系列散文中,汪曾祺通过讲述自己的生活琐事和人生经历,展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他强调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3. “故人往事”系列散文中,汪曾祺回忆了曾经交往过的人和他们的故事,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记录了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历史片段。

他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彩。

4. “四方食事”系列散文中,汪曾祺以美食为主题,不仅介绍了各地的特色美食和小吃,还通过食物的变迁和传承,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演变。

他对于美食的描述生动细致,引人入胜。

5. “散文三篇”系列中,汪曾祺分别以“萝卜”、“豆腐”、“韭菜”为题材,通过这些日常食材的描绘,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这些食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以上是汪曾祺散文中的一些精彩摘抄,这些文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汪曾祺的萝卜 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 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Wang Zengqi"s "Radish", I was captivated by the simplicity and profoundness of this narrative.It"s a testament to how a seemingly ordinary object can evoke a myriad of emotions and memories.在阅读汪曾祺的《萝卜》之后,我被这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朴实与深邃所深深吸引。

这篇文章证明了,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如何能够唤起无数的情感与回忆。

The story"s protagonist, a radish, becomes a vessel for the author to explore the intricacies of human experience.It"s a reflection of the beauty in everyday life, often overlooked but Full of meaning.故事的主角,一颗萝卜,成为了作者探索人生复杂性的载体。

它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却充满意义的美好。

Wang"s narrative is both humorous and poignant, intertwining personal anecdotes with philosophical musings.He manages to transform a humble radish into a symbol of nostalgia, longing, and the passage of time.汪曾祺的叙述既幽默又感人,将个人轶事与哲学沉思交织在一起。

人间滋味汪曾祺摘抄赏析

人间滋味汪曾祺摘抄赏析

《人间滋味》是汪曾祺的一部经典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

在这部作品中,汪曾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都在他的描述下变得生动而美味。

以下是从《人间滋味》中摘抄的一段赏析:“萝卜原来是这样一种东西!这是家里常吃的东西。

都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其实萝卜是很干净的。

看起来,萝卜是很笨重的东西,但萝卜是很漂亮的。

萝卜花是紫的,叶子是绿的,根是白的,你看它多鲜明。

萝卜吃起来有点甜味,脆生生的,水多,很有“咬劲”。

它不大,也不粗,不像别的萝卜,大得可以拿到街上去卖。

但是这样的萝卜放在嘴里嚼,或切成丝、切成片吃,都很可口。

我们家吃萝卜,总是吃得很干净,最后要拿开水过一下。

我们那里吃萝卜,是就着热茶吃的,茶要喝得很酽。

冬天屋里生着炉子,父亲或母亲拿了铁壶,在炉子上把茶烧得很开,灌在茶壶里,然后各个斟上一杯,很响地呷着。

有时我们姐弟也斟上一杯,但总是喝得很少,因为要留着肚子吃萝卜。

有时父亲说:“你们喝一点茶吧,这么凉的萝卜,别伤了胃。

”我们就都端起茶杯来大大地呷一口茶,把茶杯顿得咯咯响。

一家人坐在炉子边,吃着,喝着,谈着。

那是多么舒服,多么温暖!”这段文字中,汪曾祺通过对萝卜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对食物的敬畏。

他笔下的萝卜不仅是食物,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家庭的温暖和回忆的载体。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能够闻到萝卜的清香,感受到那种与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和幸福。

汪曾祺的散文风格独特,他的文字从容闲淡,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旧日快乐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

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品味到了食物的美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人间草木萝卜读后感

人间草木萝卜读后感

人间草木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写萝卜,那可真不是干巴巴地介绍萝卜的品种、长相啥的。

他就像个亲切的邻家大爷,拉着你坐在小板凳上,开始唠这萝卜的故事。

你看他写萝卜,感觉萝卜都不是普普通通的菜了,而是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小精怪。

他提到那种心里美萝卜,名字就特别逗。

“心里美”,这萝卜不仅外皮青绿地包着,切开里面是姹紫嫣红的,就像萝卜界的“闷骚型选手”。

这心里美萝卜吃起来也是一绝,脆生生的,带着微微的甜,就像在你嘴里开了一场清甜的小派对。

我就想着,以前的人可真会发现啊,给萝卜取这么个贴切又俏皮的名字。

而且汪曾祺写萝卜,还写了好多萝卜的吃法。

什么萝卜炖羊肉啊,那画面感一下子就来了。

我仿佛能看到锅里咕噜咕噜地炖着,萝卜吸饱了羊肉的汤汁,变得软糯又入味,羊肉呢,也被萝卜的清甜中和了膻味。

这时候的萝卜和羊肉,就像一对完美的搭档,在锅里共舞,最后跳进人们的碗里,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还有萝卜干,普普通通的萝卜被晾晒成萝卜干后,就有了另一番风味。

嚼起来有嚼劲,带着一种阳光和岁月的味道。

读着这些关于萝卜的文字,我就觉得汪先生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

他能从小小的萝卜身上看到这么多的乐趣和意义。

在他眼里,萝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让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就像萝卜一样,虽然平常,但要是细细品味,也有着无穷的魅力呢。

这萝卜就像一把小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生活细微之处美好的门,让我知道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只要用心对待,都能发现其中的小确幸。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先生写萝卜,那真叫一个妙。

就好像他把萝卜从土里连根带叶地拎到你眼前,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呢。

读这篇文章啊,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在菜市场里闲逛的小馋猫,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萝卜。

汪老写萝卜的种类,什么心里美啊,象牙白啊,我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这些萝卜的模样。

心里美,光听这名字就觉得这萝卜肯定是个“甜心”,切开一看,红得像火,绿得像翡翠,就像一个精心打扮的小彩球。

而且啊,汪老写萝卜的吃法,那可真是让我这个吃货口水直流。

凉拌萝卜丝,简单却又透着清爽,想象着那脆脆的口感,带着点微微的辣味和萝卜本身的清甜,感觉自己的舌头都要欢呼起来了。

还有萝卜炖肉,萝卜吸饱了肉的汤汁,变得软糯,肉呢,又染上了萝卜的清香,这两者一搭配,就像是一对完美的搭档,在锅里开一场美味的派对。

汪老的文字就像萝卜一样实在又有趣。

他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就这么朴实地把萝卜的事儿给你一一道来。

他写萝卜,又不只是在写萝卜,我觉得他是在写一种生活态度。

就像萝卜一样,普普通通的,但是能给生活增添很多滋味。

无论是在富贵人家的餐桌上,还是在普通老百姓的粗茶淡饭里,萝卜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安安静静地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萝卜都多了几分敬意。

下次去菜市场看到萝卜,估计我都要像看到老朋友一样,忍不住多买几个回家,按照汪老写的法子,好好做一顿萝卜大餐,让萝卜的美味在我的舌尖上跳舞呢。

汪曾祺《萝卜》原文

汪曾祺《萝卜》原文

汪曾祺《萝卜》原文萝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

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

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

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

杨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

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

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

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

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

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

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

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菠。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佐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蜇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的拍水萝卜也不错,但宜少入白糖。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杨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

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

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烧小萝卜。

她吃了赞不绝口。

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嫩,不糠;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

她说台湾没有这种小萝卜。

我们家乡有一种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间,若是横切开来,正如中药里的槟榔片(卖时都是直切),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故名穿心红。

卖穿心红萝卜的挑担,与山芋(红薯)同卖,山芋切厚片。

都是生吃。

紫萝卜不大,大的如一个大衣扣子,扁圆形,皮色乌紫。

据说这是五倍子染的。

看来不是本色,因为它掉色,吃了,嘴唇牙肉也是乌紫乌紫的。

里面的肉却是嫩白的。

这种萝卜非本地所产,产在泰州。

每年秋末,就有泰州人来卖紫萝卜,都是女的,挎一个柳条篮子,沿街吆喝:“紫萝——卜!”我在淮安第一回吃到青萝卜。

汪曾祺谈吃散文

汪曾祺谈吃散文

汪曾祺谈吃散文汪曾祺谈吃散文引导语:汪曾祺是一位风雅独特的美食家,之前与著名作家陆文夫被人称为“南北人文美食家”。

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谈吃散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进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

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

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

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

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

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

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

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

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

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

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

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

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后来我读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浚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

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

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

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

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

萝卜汪曾祺阅读答案

萝卜汪曾祺阅读答案

萝卜汪曾祺阅读答案做阅读题要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下面是整理的萝卜汪曾祺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萝卜汪曾祺阅读答案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

地里的白菜很规整,成排挨着。

萝卜长得有些凌乱,但长得很好,它们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

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

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看见有个生疏人手上使着劲,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

老栓听到萝卜断裂的那种脆响,他皱着眉头说,哎。

老栓猜想生疏人长得尖嘴猴腮,其实没有。

那个生疏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

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

生疏人说,噢,你家的?老栓说,当然是我家的。

生疏人甩着手上的泥土说,我有点口渴。

老栓说,我家地里没人。

生疏人说,我就拔个萝卜。

老栓说,你没打招呼,你拔得倒热乎。

要是生疏人顶嘴,他们或许会发生点什么。

但生疏人从地里走出来,和气地说,我给你钱。

这时候,老栓才发觉生疏人的肩膀上挂着两个黑乎乎的东西。

老栓知道那是两个照相机。

老栓看到生疏人用萝卜叶擦掉手上的泥巴,然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

老栓说,我不要钱,我家不缺这几块钱。

生疏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

老栓说,你们这些城里人,做事没个道理。

生疏人递来一根烟,讨好说,老伯,你抽根烟。

老栓没接烟,嘀咕说,你们这号闲人,时常背着相机往这边跑。

生疏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

生疏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

老栓说,我就晓得。

生疏人拿着萝卜往石头上砸,把萝卜砸成两截后,张嘴就咬,看起来,他的确渴坏了。

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

生疏人说,噢,这叫摄影。

老栓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

生疏人把萝卜嚼得咯噌响,他边嚼边说,我就喜爱这种安静的地方。

老栓说,鬼才喜爱安静!这样说的时候,老栓发觉他长着一对斗鸡眼,他的眼珠,就像两只蝌蚪,用劲往中间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萝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

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

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

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

杨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

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

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

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

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

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

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

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
鼻涕拖;
油炒饭,
拌萝菠。

(注:我的家乡萝卜为萝菠。

)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蜇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的拍水萝卜也不错,但宜少入白糖。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杨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

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

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烧小萝卜。

她吃了赞不绝口。

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嫩,不糠;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

她说台湾没有这种小萝卜。

我们家乡有一种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间,若是横切开来,正如中药里的槟榔片(卖时都是直切),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故名穿心红。

卖穿心红萝卜的挑担,与山芋(红薯)同卖,山芋切厚片。

都是生吃。

紫萝卜不大,大的如一个大衣扣子,扁圆形,皮色乌紫。

据说这是五倍子染的。

看来不是本色,因为它掉色,吃了,嘴唇牙肉也是乌紫乌紫的。

里面的肉却是嫩白的。

这种萝卜非本地所产,产在泰州。

每年秋末,就有泰州人来卖紫萝卜,都是女的,挎一个柳条篮子,沿街吆喝:“紫萝——卜!”
我在淮安第一回吃到青萝卜。

曾在淮安中学借读过一个学期,一到星期日,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

后来我到天津吃过青萝卜,觉得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

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

五十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天华景听曲艺。

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

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处所无。

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吃萝卜喝茶,此风亦为别处所无。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

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

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

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

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

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

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

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

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张家口的白萝卜也很大。

我参加过张家口地区农业展览会的布置工作,送展的白萝卜都特大。

白萝卜有象牙白和露八分。

露八分即八分露出土面,露出土面部分外皮淡绿色。

我的家乡无此大白萝卜,只是粗如小儿臂而已。

家乡吃萝卜只是红烧,或素烧,或与臀尖肉同烧。

江南人特重白萝卜炖汤,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

白萝卜耐久炖,久则出味。

或入淡菜,味尤厚。

沙汀《淘金记》写幺吵吵每天用牙巴骨炖白萝卜,吃得一家脸上都是油光光的。

天天吃是不行的,隔几天吃一次,想亦不恶。

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甚佳。

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

北京东华门大街曾有外地人制萝卜丝饼,生意极好。

此人后来不见了。

北京人炒萝卜条,是家常下饭菜。

或入酱炒,则为南方人所不喜。

白萝卜最能消食通气。

我们在湖南体验生活,有位领导同志,接连五天大便不通,吃了各种药都不见效,憋得他难受得不行。

后来生吃了几个大白萝卜,一下子畅通了。

奇效如此,若非亲见,很难相信。

萝卜是腌制咸菜的重要原料。

我们那里,几乎家家都要腌萝卜干。

腌萝卜干的是红皮圆萝卜。

切萝卜时全家大小一齐动手。

孩子切萝卜,觉得这个一定很甜,尝一瓣,甜,就放在一边,自己吃。

切一天萝卜,每个孩子肚子里都装了不少。

萝卜干盐渍后须在芦席上摊晒,水气干后,入缸,压紧、封实,一两月后取食。

我们那里说在商店学徒(学生意)要“吃三年萝卜干饭”,谓油水少也。

学徒不到三年零一节,不满师,吃饭须自觉,筷子不能往荤菜盘里伸。

扬州一带酱园里卖萝卜头,乃甜面酱所腌,口感甚佳。

孩子们爱吃,一半也因为它的形状很好玩,圆圆的,比一个鸽子蛋略大。

此北地所无,天源、六必居都没有。

北京有小酱萝卜,佐粥甚佳。

大腌萝卜咸得发苦,不好吃。

四川泡菜什么萝卜都可以泡,红萝卜、白萝卜。

湖南桑植卖泡萝卜。

走几步,就有个卖泡萝卜的摊子。

萝卜切成大片,泡在广口玻璃瓶里,给毛把钱即可得一片,边走边吃。

峨嵋山道边也有卖泡萝卜的,一面涂了一层稀酱。

《萝卜》拓展——永远的汪曾祺
初夏。

1997年5月28日。

风很清丽,掠过八宝山的每一个树梢,树梢咧咧地作响。

不绝如缕的《天鹅》曲,像一片忧伤的云,在蓝色的天空中流淌;又像是一叶孤独的白帆,随着水波愈行愈远。

曾祺先生就在这片云中,就在这叶白帆中,他远行去了。

红色的玫瑰,黄色的玫瑰,它们被摘成花瓣雨,纷纷飘落,它们覆盖着那个平静的躯体,成为他的披肩与霓裳,就这样,飘着云,踏着海,去了。

曾祺先生一生步履从容,却在人不经意间猝然而走,这好像应证了他一生不愿惹人麻烦的性格。

曾祺先生总是对我说:我死不了的,你放心吧。

七十岁时他写道:“看相的说我能活到九十岁,那太长了!不过我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的病,再对付十年,大概还行。

”他真的连自己都没有准备以这样突如其来的方式告别大家。

好比我们以急促的脚步赶至海边,茫茫天边,只剩了白帆远影。

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这决定了汪曾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长期的平民化生活使他特别敏感于生活的细节。

他总是睁着一双睿智的眼睛,来看待并关注生活的冷冷暖暖。

终于苦涩地感到什么叫庸俗的赵宗浚(《星期天》),“跟着谁,傍着谁,一心甘当二路角”的云致秋(《云致秋行状》),世代没有能力飞出去的高北溟(《徙》),都给他带来过无尽的感慨与忧伤。

他的作品无一不忠实于现世生活,就像他对我说过的:没有生活的启发,我就写不出。

弥作珍贵的是,汪曾祺没有沉湎生活,历经世俗,由俗而脱俗,在混沌的沧海世事中,世俗一次次洗尽铅华。

读过《日规》《云致秋行状》、《异秉》、《落魄》,你不得不沉浸到百味人生中去。

清贫勤俭而性情孤僻的学者蔡德惠死了,严格方正、不讲情面的高教授“心里很难受”,照例每个星期六晚饭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高教授忽然想到:“蔡德惠要是每花在情人家里,“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爱得天昏地暗。

情意正浓,钱袋却瘪了,宋侉子“就说一声,‘明天我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骏马,没影儿了。

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不妨引用北京作家凸凹的一段话:“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