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https://img.taocdn.com/s3/m/d713f213f242336c1eb95e99.png)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
又名:石牙、仙蟾、合蛇、蚧蛇、蛤蟹、大壁虎、对蛤蚧、蛤蚧天。
原动物蛤蚧居于山岩坡壁、石洞裂缝、树洞及房舍顶部,昼伏夜出,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本品药材性状: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
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中间被额鳞隔开,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
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
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
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
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散有紫褐色疣鳞,腹部鳞片方形,镶嵌排列。
气腥,味微咸。
规格等级:商品以对为单位,原应按雌雄为对,捆在一起。
现多以一只长尾、一只短尾配成对出售。
要求全尾,按尾长不同分为5种规格。
特装:全尾,尾长9.5cm以上;5对装:全尾,尾长8.5~9.49cm;10对装:全尾,尾长8~8.49cm;20对装:全尾,尾长7.5~7.9cm;30对装:全尾,尾长7~7.49cm。
本品味咸,性平;归肺、肾经。
功能:补肺益胃,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中医临床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痉平喘,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抗炎,抗应激,降血糖,激素样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影响。
其乙醇提取液有性激素样作用,能加强白细胞的移动力,增强肺支气管和腹腔吞噬功能;水煎液有显著提高小鼠的耐缺氧和耐高温能力,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常见补虚药——蛤蚧
![常见补虚药——蛤蚧](https://img.taocdn.com/s3/m/e959287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f.png)
常见补虚药——蛤蚧【出处】出自《雷公炮炙论》。
1.《雷公炮炙论》:凡使须认雄雌,若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
2.《海药本草》:谨按《广州记》云,蛤蚧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投一获二。
《岭外录》云,首如虾麻,背有细鳞,身短尾长,旦暮自鸣蛤蚧,人采之,割腹,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
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
彼人用疗折伤。
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一般,并宜丸散中【拼音名】Há Gé【英文名】T okay【别名】蛤解、蛤蟹、仙蟾、蚧蛇、大壁虎、【来源】药材基源: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kko gecko Linnaeus采收和储藏:每年5-9月捕捉,捕后将其击昏,挖去眼球,除去内脏,用竹片撑开胸腹壁,用纱布擦干血液。
然后用2条扁竹条将四肢平行撑起,再用长于蛤蚧全身1/2的扁竹条将头尾轻轻撑直,用文火烘干,将大小相同的2只合成1对,用线扎好。
【原形态】蛤蚧,为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cm左右,体长与尾长略相等或尾略长。
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端圆凸;耳孔椭圆形,约为眼径之半;上唇鳞12-14,第1枚入鼻孔。
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
通身被覆细小粒鳞,其间杂以较大疣鳞,缀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呈六角形,四肢指、趾膨大,成扁平状,其下方具单列皮肤褶裂,除第1指趾外,均具小爪,指间及趾间仅有蹼迹。
雄性有肛前窝20余个,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
躯干及四肢背面砖灰色,密布橘黄色及蓝灰色斑点;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腹面白色而粉红色斑。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山岩罅隙或树洞内,也见于人家屋间。
比昆虫、小形蜥蜴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栽培】生活习性,蛤蚧性怕冷、怕热、怕风雨,喜栖息于山岩石隙,树洞或屋檐墙壁上,昼伏夜出,常见雌雄成对活对。
喜食活饵,主要捕食昆虫类。
蛤蚧有冬眠习性。
中药蛤蚧药用标准
![中药蛤蚧药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dc35a3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0.png)
中药蛤蚧药用标准中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蛤蚧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为了保障中药蛤蚧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相应的药用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中药蛤蚧的定义、药用特性、质量标准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探讨中药蛤蚧药用标准。
一、中药蛤蚧的定义蛤蚧,又名蛤壳、蛤玉、珍珠蛤等,是扁形动物觐蚕的化石化石,主要分布于山东、福建、广西和台湾等地。
蛤蚧呈三角形,贝壳光滑,色泽呈乳白色,质地坚硬,质轻,可人工打制成各种形状的药材。
二、药用特性1. 化湿驱邪:中医认为蛤蚧具有温中化湿、行气止痛的功效,能够帮助人体排除内湿、湿气等有害物质,起到清热除湿、散寒祛湿和驱邪祛风的作用。
2. 润燥通便:蛤蚧能够润燥肠道,促进排便,具有通络活血、软坚化滞的功效。
适用于便秘、痔疮等肠道疾病的辅助治疗。
3. 补益肝肾:蛤蚧还具有补益肝肾、润燥滋阴的作用,能够改善肝肾不足引起的相关疾病症状,如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
三、质量标准为了保障中药蛤蚧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是必要的。
以下为中药蛤蚧的质量标准要求:1. 形态指标:蛤蚧应呈乳白色,贝壳光滑、完整,无杂质、破损或异味。
大小均匀,形状为三角形或椭圆形。
2. 含水率:蛤蚧的含水率应控制在10%以下,以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3. 药效成分:蛤蚧中主要活性成分为大量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氧化钙、镁、锌等。
质量标准要求蛤蚧中活性成分的含量符合国家药典的规定。
4. 重金属残留:蛤蚧作为一种生物药材,其重金属残留是关键的安全指标。
质量标准要求蛤蚧中重金属残留物的含量不得超过国家药典规定的限量标准。
四、安全性中药蛤蚧的安全性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蛤蚧的安全性,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并对蛤蚧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监控。
1. 急性毒性试验:通过对动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评估蛤蚧对动物的毒副作用和剂量安全范围。
2. 慢性毒性试验:通过长期观察动物在一定剂量下对蛤蚧的摄入,评估蛤蚧对动物的慢性毒性影响,如致癌性和生殖毒性等。
蛤蚧的性味与功能主治
![蛤蚧的性味与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4507bc5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9.png)
蛤蚧的性味与功能主治蛤蚧(学名: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又称“蜣螂”,是昆虫纲鳞翅目蠊蠓科的一种昆虫,属于无翅亚目的物种。
蛤蚧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和两广地区。
蛤蚧的体形扁平,表面布满粗糙的鳞片,颜色呈红褐色或黑褐色,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蛤蚧的性味与功能主治。
性味蛤蚧具有一定的气味,味道较为苦涩。
根据中医药理论,蛤蚧的性味为咸、寒。
咸味有清热化痰,寒性则有凉血解毒的作用。
因此,蛤蚧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用于治疗与热毒有关的疾病。
功能主治蛤蚧具有多种药用功能,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的治疗:1.清热解毒:蛤蚧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疾病,如咽喉肿痛、口疮溃疡等。
蛤蚧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减轻炎症症状,有助于加速伤口的愈合。
2.凉血止血:蛤蚧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出血症状,如崩漏、衄血等。
蛤蚧可以通过凉血止血的作用调节血液循环,减少不正常的出血现象。
3.消肿散结:蛤蚧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适用于淋巴结肿大、乳腺增生等疾病。
蛤蚧可以通过调节细胞的内环境,增强细胞的再生能力,从而缓解肿胀和散结。
4.抗过敏:蛤蚧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适用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蛤蚧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过敏反应,缓解相关症状。
5.改善血液循环:蛤蚧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适用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头晕、四肢发麻等症状。
蛤蚧可以通过调节血液黏滞度和血管张力,促进血液的流通,改善相关症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功能主治仅为传统中医药理论认可的作用,具体使用时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使用方法蛤蚧可作为中药材,常用于药饮或煎煮。
一般来说,蛤蚧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药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使用方法:•煎煮:将适量的蛤蚧与其他中药材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中小火煎煮约30分钟,滤去渣滓后即可服用。
煎煮时注意保持火候和时间的掌握,确保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提取。
蛤蚧的药用功能主治
![蛤蚧的药用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b09f1eb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8.png)
蛤蚧的药用功能主治1. 蛤蚧简介蛤蚧,又称金蛤、蛤黄、蛤黄子或黄穗蛤,是一种常见的软体动物,属于双壳纲蛤蜊科。
蛤蚧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是一种贝类,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2. 蛤蚧的药用功能蛤蚧作为一种中药材,有多种药用功能,主要用于以下方面:2.1 清热利湿蛤蚧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缓解湿热引起的一些疾病。
例如,蛤蚧可以用于治疗湿疹、痈疽疮肿等疾病,可以减轻病症,并促进伤口愈合。
2.2 补血养颜蛤蚧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对于一些虚血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蛤蚧可以补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皮肤质量,达到养颜美容的效果。
2.3 益肝补肾蛤蚧还具有益肝补肾的作用,可以改善肝肾功能,增强肝肾的排毒功能。
蛤蚧可以用于治疗一些肝肾虚弱引起的疾病,如肝肾不足、贫血等。
同时,蛤蚧还可以帮助调节人体内的水盐平衡。
2.4 抗菌消炎蛤蚧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喉咙炎等。
蛤蚧含有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起到抗菌消炎的效果。
2.5 润肺止咳蛤蚧还可以润肺止咳,对一些具有痰湿阻滞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蛤蚧可以清除肺部的痰湿,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3. 蛤蚧的主治应用蛤蚧的药用功能使其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疾病,蛤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应用:•对于湿热引起的一些皮肤疾病,可以将蛤蚧煎汤外洗,或者用鲜蛤蚧研成泥敷患处;•对于血虚引起的一些疾病,可以将蛤蚧煮粥食用,或者与其他补血药材合用;•对于肝肾虚弱引起的一些疾病,可以将蛤蚧用酒煎服;•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将蛤蚧煮汤饮用,或者用蛤蚧研成粉剂外敷。
4. 注意事项虽然蛤蚧具有多种药用功能,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一般不宜服用蛤蚧;•蛤蚧性寒,有些体质较寒者不宜过多食用;•使用蛤蚧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过量。
蛤蚧的介绍蛤蚧的功效作用
![蛤蚧的介绍蛤蚧的功效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9cdb7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7.png)
蛤蚧的介绍蛤蚧的功效作用蛤蚧,中药名。
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
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什么是蛤蚧?蛤蚧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蛤蚧的资料,欢迎阅读。
蛤蚧的介绍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归肺、肾经。
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主治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相关配伍1、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
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
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
(《圣济总录》独圣饼)2、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
桑根白皮一两(锉)。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
忌苋菜。
(《太平圣惠方》蛤蚧丸)3、治产后气喘,气血两脱:人参二两,熟地二两,麦冬三钱,肉桂一钱,苏子一钱,蛤蚧二钱,半夏三分,水煎服。
(《辨证录》蛤蚧救喘丹)用法用量3~6g,多入丸散或酒剂。
炮制采集加工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炮制方法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润后,烘干。
本品形如蛤蚧块,微有酒香气,味微咸。
生长环境居于山岩坡壁、石洞裂缝或树洞中。
昼伏夜出。
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
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
蛤蚧功效作用
![蛤蚧功效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940f1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2.png)
蛤蚧功效作用蛤蚧(学名:Mytilidae)是一种贝类动物,其壳形成了一种广受好评的中药材,被广泛地应用于传统中医,尤其是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
蛤蚧具有许多功效和作用,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1. 清热解毒:蛤蚧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对于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可以通过清除体内产生的热毒,减轻炎症的程度,并促进口腔、咽喉等部位的伤口愈合。
2. 散结消肿:蛤蚧也被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特别是盆腔炎、宫颈炎等疾病。
它具有散结消肿的作用,可以舒缓因局部淤血、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促进病灶恢复。
3. 清洁排毒:蛤蚧具有一定的清洁排毒功效,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泄物的排出,有助于改善便秘问题。
同时,蛤蚧还可以刺激尿液的产生,帮助排除体内的尿毒素,对于治疗尿路感染有一定的帮助。
4. 润肺止咳:蛤蚧具有一定的润肺止咳作用,对于干咳、痰少、引起的咳嗽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可以润燥化痰,舒缓咽喉,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减轻咳嗽的频率和程度。
5. 补虚养血:蛤蚧还具有一定的补虚养血作用,特别是对于血虚引起的身体虚弱、面色苍白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它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养分,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6. 抗生素作用:蛤蚧中含有一种称为“蛤蚧素”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它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对于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蛤蚧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是一种价值较高的中药材。
它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清洁排毒、润肺止咳、补虚养血等方面的治疗。
然而,在使用蛤蚧时,需要注意适量使用,并请医生或中药师的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对于过敏体质、怀孕、哺乳期的女性以及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人群,应谨慎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反应。
每日中药8:蛤蚧
![每日中药8:蛤蚧](https://img.taocdn.com/s3/m/4f98c33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e.png)
每日中药8:蛤蚧每日中药8:蛤蚧蛤蚧又称大壁虎、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
《本草纲目》认为蛤蚧有补肺虚劳、益阴助精的功效。
古今诸多医家认为蛤蚧常与人参配合运用,可增強益气补虚之效。
又因蛤蚧属血肉有情之物,其补精滋髓的功效十分明显。
现代中医学者尝用于阳痿早泄、尿频遗精、虚寒羸瘦等肾虚病症,因而素与鹿茸齐名媲美。
蛤蚧四大功效:补肺润肾、定喘止嗽、益精助阳、温壮元阳。
历代中医临床多用蛤蚧止咳定喘,治疗“肾不纳气,肺气上逆之咳喘”,其中蛤蚧定喘丸便是古代医家治疗此类疾病的传统名方,历经数百年临床实践,疗效卓著。
延至今日,中医用于治疗老慢支咳喘病的药方依然有采用蛤蚧作主药。
现代研究:蛤蚧内的有效成分有性激素的作用,平喘作用,免疫增强作用,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
《本草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
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
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
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功效分类:补益药。
科属分类:壁虎科。
别名:蛤解、蛤蟹、仙蟾、蚧蛇、大壁虎。
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肺经;肾经。
功能:益肾补肺;定喘止嗽。
主治:肺肾两虚气喘咳嗽,虚劳咳嗽;咯血;肾虚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研末,1-1.5g;或入丸、散。
应用: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
本品兼入肺肾二经,长于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咳,为治多种虚证喘咳之佳品。
常于贝母、紫苑、杏仁等同出,治虚劳咳嗽,如蛤蚧丸(《圣惠芳》)。
禁忌:内有瘀热者不宜。
《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蛤蚧 - 常用选方1、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继)。
蛤蚧中药标准
![蛤蚧中药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79e5e9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5.png)
蛤蚧中药标准一、基源与分布蛤蚧,学名Mesabolylodes temporalis,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
二、历史沿革蛤蚧在中药学上被归为动物药,具有补肾壮阳、止咳平喘、活血化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阳痿、咳喘不止、跌打损伤等疾病。
自古以来,蛤蚧就被视为中药材中的珍品之一,其药用价值备受肯定。
三、药材性状蛤蚧呈扁平的板状,头呈三角形,有复眼,背部有明显的脊椎骨棘突起,腹部有足四对。
体表光滑,呈深棕色或橙黄色,尾部有明显的尾脂腺。
蛤蚧的雄性个体具有一对睾丸,而雌性个体具有一对卵巢。
四、鉴别方法鉴别蛤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状鉴别,要选择形状完整、体表光滑、色泽鲜艳的个体;二是性别鉴别,雄性个体具有一对睾丸,而雌性个体具有一对卵巢;三是鳞片鉴别,蛤蚧的鳞片质地坚硬,呈重叠排列,可用于分辨真伪。
五、检查方法在采收和加工蛤蚧时,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
主要包括对药材的形状、颜色、鳞片质地等方面的检查,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真伪。
六、浸出物与挥发油蛤蚧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有机酸、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此外,蛤蚧还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成分,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对蛤蚧的浸出物和挥发油进行分析和提取,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七、炮制方法蛤蚧的炮制方法主要包括清洗、干燥、切制等步骤。
炮制后的蛤蚧可以增强其药效和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炮制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化学溶剂等物质,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八、药性论述蛤蚧的药性属于温补类,能够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肺平喘等作用。
在临床应用上,蛤蚧常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阳痿、遗精、尿频尿急等病症,也常用于治疗哮喘等疾病。
蛤蚧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增强免疫力、抗炎、抗疲劳等作用。
九、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蛤蚧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在临床应用上,蛤蚧常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阳痿、遗精等疾病,也常用于治疗哮喘等疾病。
蛤蚧是什么中药?
![蛤蚧是什么中药?](https://img.taocdn.com/s3/m/3e51802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7.png)
蛤蚧是什么中药?蛤蚧是一种名贵而味美的动物药,有“仙蟾”之称。
中医将其列为补虚药中的补阳药类。
性味归经:咸,平,归肺肾经。
功效: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
应用:1用于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对肾不纳气之喘,尤为有效,如人参蛤蚧散。
2.用于阳痿。
古代常把蛤蚧视为“房术要药”,认为它助阳益精,大有奇功。
《顾玠海槎录》写道:“蛤蚧,牝牡上下相呼,累日情治乃交,两相抱负,自堕于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觉,以手分劈,虽死不开,乃用熟稿草细缠,蒸过,炼为房中之药,甚效。
”用法:蛤蚧往往是雌雄一起交接时被捕捉,市售药店都是雌雄一对捆绑在一起,过去用药就强调一起入药效果最好,同时蛤蚧的尾巴易断,但再生能力亦强,且再生尾巴比较粗,常认为尾巴药力最强。
所以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说“入药肆须雌雄两用最灵”,清代名医黄官绣说得好:“即非相抱时捕之,功用亦同,但其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
”现代研究已证实,蛤蚧尾的药效高于体部。
古人用蛤蚧要求去头足,广西名中医王三虎治疗顽固性哮喘,重者每天一对,轻者2天一对,既不炮制,也不去头足,每每出奇制胜(王三虎《经方人生》)。
蛤蚧水煎服,每日3~7g;研末服用每次1~2g,一日三次;浸酒服用1~2对。
先介绍国医大师朱良春用蛤蚧的经验方两则:1 朱氏甲方参蛤散:方用蛤蚧1对,红参20克,北沙参20克,紫河车24克,麦冬12克,化橋红12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日服2~3次,症状改善后每日1次。
主治顽固虚喘属肾不纳气者。
2 朱氏补肾丸:方用蛤蚧1对,熟地黄、菟丝子、金樱子、巴戟天、肉苁蓉各45克,紫河车3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每日早晚各服6克。
主治肾阳虚衰所致的阳痿,滑精。
现在说说我个人的食疗方:将蛤蚧一对,洗净,不去头足,撕成小碎片,用干净纱布包裹好,与排骨或筒子骨(半斤至一斤)一起炖汤,炖熟后,去蛤蚧,吃肉喝汤。
肉味鲜美,男女老少皆可食用,每周一到两次。
尤其适合久病虚喘,经常感冒咳嗽属肺肾不足者。
蛤蚧中药材
![蛤蚧中药材](https://img.taocdn.com/s3/m/753a625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e.png)
蛤蚧,中药名。
为壁虎科壁虎属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效。
主治肺肾不足,久咳虚喘,劳嗽咳血,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遗精等。
中文名称蛤蚧别名蛤解、蛤蟹、仙蟾、蚧蛇、大壁虎性味归经味咸,性平;归肺、肾经药材分类动物医保类型医保(蛤蚧、酒蛤蚧)声明蛤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滥捕。
目录功效作用临床应用加工炮制保存方法药材鉴别功效作用功能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主治主要用于肺肾不足,久咳虚喘,劳嗽咳血,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遗精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研末,1-1.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风寒或实热咳喘忌服。
化学成分含有胆固醇、脂肪酸、磷脂成分为磷脂酸,还含有18种游离氨基酸及12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1、激素样作用:蛤蚧提取物(GEH)具有双向性激素样作用。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蛤蚧提取物(GEH)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蛤蚧醇提取物对氯化乙酰胆碱所致哮喘有明显的平喘作用。
4、抗氧化的作用:蛤蚧尾部和体部提取液能显著地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剂的含量和活性,并且尾部提取液的作用较体部强。
5、抗衰老的作用: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对人体抗衰老机能可能有增强作用。
6、抗炎作用:蛤蚧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具有抑制炎症前期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和水肿等作用。
7、此外,蛤蚧尚有抗应激、降血糖、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等作用。
毒理作用蛤蚧醇提取物135g/kg灌胃给药,未见小鼠毒性反应。
蛤蚧乙醇提取物腹腔注射,72小时内小鼠LD50为5.24g/kg。
小鼠灌服蛤蚧眼匀浆或乙醇提取物(相当于成人剂量50,100,200倍)以及蛤蚧脑匀浆(相当于成人剂量50倍),犬灌服蛤蚧头乙醇提取物(相当于成人剂量50,100,200倍),观察72小时,活动、进食均未见异常反应。
相关论述1、《海药本草》: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中药蛤蚧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药蛤蚧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205621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4.png)
中药蛤蚧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中药蛤蚧(Scientific name:Testudinis Carapax et Plastrum)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和药用价值的传统中药材。
它是一种由龟鳖纲物种蛇颈龟(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巴氏甲鱼(Chinemys reevesii Gray)或异国龟鳖纲物种蛇颈龟(Chinemys pyramidata)的骨板与胸腹板制成的中药材。
蛤蚧性寒、味咸,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用于调和阴阳、清热解毒等疾病的治疗。
蛤蚧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包括清热、解毒、软化痰涎、化瘀、生肌、滋阴养血等。
首先,蛤蚧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认为,蛤蚧能够清除热毒,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能力。
因此,蛤蚧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
蛤蚧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氨基酸,这些物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从而达到抗感染的效果。
此外,蛤蚧还具有软化痰涎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蛤蚧被认为是一味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材。
它可以调和脾胃功能,促进消化液和唾液的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帮助消化食物。
同时,蛤蚧还可以通过增加血液循环和维持气血平衡,调节肺部水液代谢,减少分泌物的产生,从而缓解咳嗽、喘息等症状。
蛤蚧还有化瘀、生肌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蛤蚧被认为是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它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分解和清除血液中的瘀血,从而改善气血不畅所导致的瘀血症状。
蛤蚧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磷等营养素,这些物质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增强皮肤的弹性和光泽。
此外,蛤蚧还具有滋阴养血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蛤蚧被认为是一种味甘、性寒的滋养血液的药物。
它可以通过滋阴补血,调节肝肾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机体的衰老过程。
蛤蚧中含有的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够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蛤蚧可以作为中药材进行煎煮、炖煮和炒制等多种食用方式。
首先,煎煮是最常见的蛤蚧食用方式之一。
蛤蚧功效与作用
![蛤蚧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e5ac7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5.png)
蛤蚧功效与作用蛤蚧,又名蛤蜊蚧,是一种地道的中药材,拥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蛤蚧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蛤蚧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蛤蚧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体肾脏功能,提高阴精的生成和储存,增强人体的生殖能力和性功能。
此外,蛤蚧中还含有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可以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对肾脏和肝脏的保护作用非常明显。
其次,蛤蚧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蛤蚧中含有一种称为蛤蚧素的成分,具有镇咳化痰的作用。
蛤蚧能够有效地治疗喉咙肿痛、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对于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也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蛤蚧还含有镇痛成分,可以缓解咳嗽引起的胸痛和腰酸背痛等不适感。
再次,蛤蚧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蛤蚧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这些成分可以促进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改善大脑功能,产生镇静安神的效果。
蛤蚧对于失眠、多梦、焦虑、烦躁等神经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获得高质量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疲劳和压力。
最后,蛤蚧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蛤蚧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因此,蛤蚧对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腔溃疡、急性咽炎等具有积极的疗效。
同时,蛤蚧中的一些成分还具有利尿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预防尿路感染和结石等疾病。
总之,蛤蚧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肾、止咳化痰、镇静安神、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在应用时,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提高药效。
但是,由于蛤蚧性寒,所以不宜过量食用,孕妇和体质虚弱者应慎重使用。
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获得最佳的药效和疗效。
中药蛤蚧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药蛤蚧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eb4b2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1.png)
中药蛤蚧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中药蛤蚧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蛤蚧的功效1、治疗肺结核蛤蚧是可以补肺定喘的中药,可以治疗虚喘、气短促、劳嗽、咳血等病症,它能清肺热,也可以消除肺部炎症,患上肺结核后可以用蛤蚧加山药、党参、麦冬、百合一起制作成粉末,然后用蜂蜜调制成蜜丸使用,疗效是非常好的。
2、治疗腰痛对于肾虚引起腰痛,用蛤蚧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把蛤蚧切成小块,放入白酒里面浸泡,密封两个月后取出药酒饮用,每次喝一小杯,每天喝两次,对肾虚引起的腰痛有很好的疗效,经常饮用还可以保持年轻活力,延缓衰老。
蛤蚧的一些相关配伍1、蛤蚧补骨脂粉配方:蛤蚧、补骨脂。
做法:把蛤蚧用酒炒好之后烤干,然后磨成细粉,补骨脂也一样磨成粉,把两者混合备用,每次取适量用温酒送服。
功效:温肾、补阳,用于治疗肾虚阳痿、肾虚腰痛、遗精、尿频。
2、蛤蜊人参粥配方:蛤蚧、人参、糯米。
做法:把蛤蚧用黄酒和蜂蜜浸泡然后炙熟,把人参和蛤蚧都制作成粉末,糯米加水煮粥,加入人参和蛤蚧粉拌匀空腹食用。
功效:有大补肺气、平喘止咳的作用。
可以治疗肺虚或肾亏虚所致的喘咳或水肿。
蛤蚧泡酒正确做法1、干制:将蛤蚧头的枕部用力背轻轻一击即死。
挖去眼睛,然后将蛤蚧腹面朝上,用铁钉将蛤蚧头钉于解剖板上,左手持蛤蚧尾臀部,拉直身躯。
2、右手持利刀从蛤蚧肛门处起,部开胸、腹部,直到喉后方,然后撑开胸、腹壁,取出内脏,用布把血液擦干。
用4根粗约0。
4厘米的竹签,长短依据内侧。
3、第一根插在左肩到右胯部;第三根经过胸部,插入两前肢,直至趾端;再用一根粗约0。
8厘米的竹签从头的吻部直尾尖。
最后取一矩形竹征,0。
1厘米厚,长约等于展开的蛤蚧胸、腹体壁宽,宽约等于胛窝下方到鼠蹊部的尺寸,把竹片安插在胸腹体壁的内壁,展开体壁。
处理后,置于硫磺火炉上用文火焙干,即可包装。
4、一种是将干制的蛤蚧,用淡盐水洗去污物,削去体表的鳞片,去掉体壁内的竹片,待晾干水后,整体浸泡于60度的粮食酒中,贮藏100天以上即成。
蛤蚧的性味功能主治
![蛤蚧的性味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743109b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1.png)
蛤蚧的性味功能主治一、蛤蚧的性味蛤蚧,中药名。
属于简单动物门软体动物纲软体目蛤蚧科蛤蚧属动物。
药用的是干燥的蛤蚧。
蛤蚧的主要性味为咸、寒。
二、蛤蚧的功能主治据中医理论,蛤蚧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蛤蚧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治疗火热症状,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蛤蚧中的成分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对抗感染起到一定的作用。
2.消肿排脓:蛤蚧具有消肿排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淋巴结肿大、疮疖肿痛等疾病。
蛤蚧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消除炎症,减轻肿痛。
3.化痰止咳:蛤蚧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
蛤蚧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
4.安神止痛:蛤蚧具有安神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蛤蚧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镁等,具有养血安神的功效。
三、蛤蚧的应用根据以上的性味功能主治,蛤蚧可以用于以下方面的治疗:1.感冒发热:蛤蚧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症状。
可以将蛤蚧研磨成粉末,加入水中服用,还可以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
2.口腔溃疡:蛤蚧具有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
将蛤蚧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搅拌,用来漱口,可以有效缓解口腔溃疡的症状。
3.淋巴结肿大:蛤蚧具有消肿排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淋巴结肿大。
可以将蛤蚧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状,敷于患部,每天多次更换。
4.咳嗽痰多:蛤蚧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咳嗽痰多的症状。
可以将蛤蚧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服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
5.焦虑失眠:蛤蚧具有安神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可以将蛤蚧研磨成粉末,与其他中药配伍煎服。
需要注意的是,蛤蚧是中药材,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四、总结蛤蚧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化痰止咳、安神止痛等功能的中药材。
根据不同的病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应用,如内服、外用等。
然而,对于每一种药物的应用,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剂量、用法用量使用。
【中药学堂】蛤蚧
![【中药学堂】蛤蚧](https://img.taocdn.com/s3/m/144f2a5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79.png)
【中药学堂】蛤蚧蛤蚧来源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
相关名蛤蚧、蛤解、蛤蛇、蛤蚧尾、全蛤蚧、仙蟾、蛤蟹、石牙、多格产地主产于广西龙津、大新、百色、容县等地。
云南、广东、福建等省亦产。
广西、江苏等省区已人工养殖。
进口蛤蚧产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捕捉,5-8月为主要捕捉季节,剖开腹部,取出内脏,拭净血液(不可水洗),再以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将大小相近的两只合成1对,扎好。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
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
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
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
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
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
气腥,味微咸。
饮片蛤蚧为不规则的片状小块,表面灰黑色或银灰色,有棕黄色斑点及鳞甲脱落后的痕迹。
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
脊椎骨和肋骨突起清晰。
气腥,味微咸。
酒蛤蚧本品形如蛤蚧块。
微有酒香气,味微咸。
性味归经咸,平。
归肺、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味咸性平,药力平和,入肺、肾经。
既补肺益肾,治肺虚咳嗽与肾虚作喘;又补肾阳、益精血,治肾阳不足及精血亏虚。
功效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主治病证(1)肺虚咳嗽,肾虚喘促。
(2)肾虚阳痰,精血亏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研末,每次1 -2g;浸酒,每次1 -2 对。
使用注意本品滋补助阳,故风寒、实热及痰湿喘咳者忌服。
故事“蛤蚧”始载的说法至今一般有三种:第一种:载于宋代的(开宝本草),这种考证已经被1961年出版的《中药志》等多数文献所承认并被引用。
中药“补阳药”——蛤蚧
![中药“补阳药”——蛤蚧](https://img.taocdn.com/s3/m/458237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6.png)
中药“补阳药”——蛤蚧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
主产于广西、广东,进口蛤蚧主产于越南。
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本品气腥,味微咸。
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除去鳞片及头、足,切成小块,生用或酒制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咸,平。
归肺、肾经。
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之功效。
用量煎服,3~6克;多入丸散或酒剂。
使用注意:咳喘实证不宜使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蛤蚧味咸,肺痿血咯,传尸劳疰,服之可却。
三、临床应用1.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本品入肺肾二经,长于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咳,为治多种虚证喘咳之佳品。
治虚劳咳嗽,常与川贝母、紫菀、苦杏仁等同用;治肺肾虚喘,可与人参、贝母、杏仁等同用,如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
2.肾虚yáng痿,遗jīng本品质润不燥,补肾助阳兼能益精养血,有固本培元之功,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yáng痿遗jīng,可单用浸酒服,或与益智仁、巴戟天、补骨脂等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磷脂类成分:溶血磷脂酰胆碱,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脂肪酸类成分:月桂酸,豆蔻酸,花生酸,亚油酸,硬脂酸,油酸,花生四烯酸,棕榈酸,棕榈油酸,亚麻酸。
本品还含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2.药理作用蛤蚧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乙醇提取物均可促进幼年大鼠的胸腺萎缩,还能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水溶性的部分则只能使雄性小鼠的睾丸增重,表现为雄激素样作用;脂溶性的部分则对雌性小鼠的子宫及雄性小鼠的睾丸都有增重作用。
其提取物对小鼠遭受低温、高温、缺氧等应激刺激有明显保护作用。
此外,本品还具有平喘、抗炎、降低血糖、抗肿瘤及延缓衰老等作用。
蛤蚧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蛤蚧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1a6f1ac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7.png)
蛤蚧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蛤蚧,又名蛤蚧虫,是一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它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常被用于中医药中,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蛤蚧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下:性味•性味:咸、寒•归经: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蛤蚧具有以下主要的功能和治疗作用:1.清热解毒:蛤蚧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2.活血化瘀:蛤蚧可以活血化瘀,对于瘀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瘰疬、跌打损伤等有一定疗效。
3.散结消肿:蛤蚧具有散结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等疾病。
4.补肝肾:蛤蚧可以补肝肾,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主治应用蛤蚧可以应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 痛经•症状:月经期间腹痛、痛经不适•治疗方法:将蛤蚧研成粉末,每次服用3克,每日2次。
2. 喉炎•症状:喉咙疼痛、声音嘶哑•治疗方法:取蛤蚧10克,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煮至汤剩一半,每日温服两次。
3. 扁桃体炎•症状:扁桃体发炎、咽喉疼痛•治疗方法:将蛤蚧研末适量,加入温开水搅拌均匀,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
4. 淋巴结结核•症状:淋巴结肿大、疼痛•治疗方法:将蛤蚧研末适量,加入适量的纱布包扎,敷于肿大的淋巴结上,每日更换一次。
5. 乳腺增生•症状:乳房胀痛、肿块•治疗方法:将蛤蚧适量研末,加入温开水搅拌均匀,用温水泡脚同时饮服。
6. 腰膝酸软•症状:腰膝酸软无力•治疗方法:将蛤蚧研末适量,加入黄酒调匀,每日早晚服用一次。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蛤蚧具有一定的寒凉性质,孕妇应慎用。
•过敏者禁用:对蛤蚧过敏的人禁止使用。
•儿童用量:儿童用量应减半。
以上就是关于蛤蚧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详细介绍。
蛤蚧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使用时应注意适量,遵循医嘱,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个人的身体反应。
如果有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
蛤蚧功效与作用
![蛤蚧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795b1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8.png)
蛤蚧功效与作用蛤蚧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多种疾病。
它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作用,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润肺止咳等功能,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体系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蛤蚧的功效与作用。
一、蛤蚧的基本情况蛤蚧,学名Glehnia littoralis,属于伞形科植物。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等地,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
蛤蚧的外形呈长圆柱形的纺锤状,表面黄褐色或灰白色,有斑纹和纵裂纹。
它的茎部粗壮,多分枝,长约20-60厘米。
叶片互生,呈心形或卵形,具有粗锯齿状的边缘。
花小而白色,集中生于化伞状的花序中,果实是两裂的坚果。
二、蛤蚧的化学成分蛤蚧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皂苷、挥发油、生物碱等。
其中,皂苷是蛤蚧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药用效果。
三、蛤蚧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蛤蚧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中暑、痢疾等热毒病症。
它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降低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 化痰止咳:蛤蚧含有丰富的黏液质,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
它可以改善肺部痰液的排出,减轻咳嗽、气促、咳痰等症状,对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润肺止渴:蛤蚧具有润肺止渴的作用,适用于因糖尿病、消渴等原因引起的口渴、咽干等症状。
它可以滋润肺部,改善口干、喉咙干燥、大便乾燥等症状,对于降低血糖、保护心脑血管有一定的帮助。
4. 补气养阴:蛤蚧被认为是一味滋补药材,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
它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它还可以滋阴养血,改善贫血、头晕眼花等症状。
此外,蛤蚧还具有利尿、抗过敏、增强骨骼健康等作用。
它可以促进体内的水分代谢,加速废物的排出,有助于肾脏的排毒功能。
它还可以减轻过敏反应,降低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同时,蛤蚧中富含的钙、磷等矿物质,可以增强骨骼的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
四、蛤蚧的应用蛤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应用于临床医学,包括汤剂、丸剂、煎剂、浓缩汁液等。
蛤蚧滋阴养肺缓解嗓子干燥
![蛤蚧滋阴养肺缓解嗓子干燥](https://img.taocdn.com/s3/m/8cec24b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3.png)
蛤蚧滋阴养肺缓解嗓子干燥蛤蚧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滋阴养肺的功效,能够缓解嗓子干燥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嗓子干燥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见健康问题之一,尤其是在空调房间、干燥环境下长时间使用声音的职业人士。
本文将以蛤蚧作为主题,介绍其滋阴养肺的功效以及如何使用蛤蚧来缓解嗓子干燥的方法。
Ⅰ. 蛤蚧的滋阴养肺功效蛤蚧,又名枯龙蚌,为蚌类动物,是一种传统的滋阴养肺中药材。
蛤蚧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尤其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对滋养肺经、补充体力有很好的效果。
蛤蚧具有滋阴养肺的作用,可以缓解人体干燥问题。
蛤蚧含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形成黏液,起到润滑喉咙、缓解嗓子干燥的作用。
此外,蛤蚧还具有清热、补肾、益气的功效,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Ⅱ. 如何使用蛤蚧缓解嗓子干燥1. 蛤蚧煮水饮用:将适量的蛤蚧清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煮10分钟后将煮汁取出,趁热饮用。
蛤蚧煮水可以有效润滑喉咙,缓解嗓子干燥的不适感。
2. 蛤蚧搭配天然植物:将蛤蚧与滋阴养肺的天然植物相结合,如麦冬、知母等,共同煮水饮用,可以增强滋阴养肺的效果,并且有助于缓解嗓子干燥的症状。
3. 蛤蚧炖煮食用:将蛤蚧与滋阴清热的食材一同炖煮,如石斛、银耳等,可以制作成滋阴润燥的汤品,对缓解嗓子干燥效果更佳。
4. 蛤蚧口服药物:市面上也有一些蛤蚧口服药物,可以根据药师的建议来选择适合个人情况的口服药物,缓解嗓子干燥的症状。
总之,蛤蚧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滋阴养肺的功效,能够缓解嗓子干燥的问题。
在使用蛤蚧时,可以选择煮水饮用、搭配天然植物、炖煮食用或者口服药物的方式,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避免吸烟等也是缓解嗓子干燥的重要措施。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
又名:石牙、仙蟾、合蛇、蚧蛇、蛤蟹、大壁虎、对蛤蚧、蛤蚧天。
原动物蛤蚧居于山岩坡壁、石洞裂缝、树洞及房舍顶部,昼伏夜出,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本品药材性状: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
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中间被额鳞隔开,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
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
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
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
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散有紫褐色疣鳞,腹部鳞片方形,镶嵌排列。
气腥,味微咸。
规格等级:商品以对为单位,原应按雌雄为对,捆在一起。
现多以一只长尾、一只短尾配成对出售。
要求全尾,按尾长不同分为5种规格。
特装:全尾,尾长9.5cm以上;5对装:全尾,尾长8.5~9.49cm;10对装:全尾,尾长8~8.49cm;20对装:全尾,尾长7.5~7.9cm;30对装:全尾,尾长7~7.49cm。
本品味咸,性平;归肺、肾经。
功能:补肺益胃,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中医临床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痉平喘,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抗炎,抗应激,降血糖,激素样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影响。
其乙醇提取液有性激素样作用,能加强白细胞的移动力,增强肺支气管和腹腔吞噬功能;水煎液有显著提高小鼠的耐缺氧和耐高温能力,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蛤蚧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
谓“味咸,平,有小毒。
主久肺劳传尸,杀鬼物邪气,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本草图经》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木间,今岭外亦有之。
首若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色黄如土,长四、五寸,尾与身等,盖守宫、蝘蜓之类也。
故杨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言其鸣自呼其名也。
药力全在尾,人捕之,则自啮断其尾,因得释去。
巢穴多依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楼间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长柄两股铁叉,如粘黍黐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脑,一股著尾,故不能啮也。
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药亦须两用之。
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蛤蚧所含化学成分有肌肽、胆碱、肉毒碱、鸟嘌呤、蛋白质、胆固醇等。
还有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等18种氨基酸,其中甘氨酸、谷氨酸含量最高,红点蛤蚧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黑点蛤蚧高许多。
钙、磷、镁、硅、钠等25种元素,其中钙、磷含量最高,与肾关系密切的Zn、Sr、Fe、Ca、Mg、Ba等含量丰富。
磷脂酰乙醇胺含量最高71%、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胆碱等5种磷脂类成分,另有胆固醇酯、甘油酯、糖脂以及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亚麻酸等21种脂肪酸,后4种含量较高。
另分出一具抗炎活性多肽,以及肌酸、正交硫和硫酸钙。
古本草中有药力在尾之说,据范玉林等报道,蛤蚧尾中锌与铁含量均高于蛤蚧体,特别是锌含量比蛤蚧体高42倍多。
睾丸中含大量锌,机体缺锌时,精子的生成及其运动性能降低。
因此蛤蚧具有激素样作用,尤其是蛤蚧尾比蛤蚧体作用强,与其含大量锌元素是有关的。
尾中13种游离氨基酸,与蛤蚧体相比,缺少丙氨酸和半光氨酸。
但其它8种必须氨基酸量均高于体,精氨酸高达约2倍,作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高1.38倍,提示蛤蚧尾滋补作用较蛤蚧体强。
实际饲养中可采取断尾取药和促进其再生尾的措施。
用60%的乙醇可将蛤蚧中大部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说明民间习惯用米酒炮制蛤蚧是合理的。
用水煎煮也能提取部分有效成分,这与民间采用将新鲜蛤蚧蒸服法一致。
蛤蚧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原动物仅来源于壁虎科大壁虎一种,由于连年捕杀,药源锐减,商品供不应求,各地用类似品混充的现象较为普遍。
壁虎形似大壁虎而小,两者同隶壁虎属,因而动物形态极为相似,特别是大壁虎之幼体往往不易区别,加之壁虎制得的商品酷似蛤蚧而小,因此,今市贩以“小蛤蚧”之称来混充蛤蚧,使人误以为是蛤蚧之幼体,因而造成收购和使用上的混乱。
壁虎虽与蛤蚧亲缘相近,但据历代本草记载和现代研究,两者的功效不同。
因此由壁虎或多种壁虎制得的商品均不应称“小蛤蚧”与蛤蚧相混淆。
从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和现代各地反映的情况看,误用其它动物作蛤蚧的现象一直存在。
如《证类本草》在蛤蚧项下有“……口含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的药性鉴别的记载。
其它本草也有类似的记载。
由此可见,以其类似品混充的现象,从古至今都有发生。
同属动物及易混品:(1)中国壁虎,又名天龙、守宫、壁宫、壁虎、爬壁虎;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扁片状,全体褐灰色,体内多无竹片支撑,常将脊椎骨与肋骨连同筋膜剔离于体缘,躯干部长4~6cm,头颈部约为躯干的2/3,躯干部宽4~6.5cm(包括剔离出来的肋骨部分),略呈正方形,可见肋骨16~18对,尾长5~6.5cm,头较扁,呈长椭圆形,吻端钝圆,两眼凹陷成窟窿,两颌密生细齿,剔出肋骨者,背面呈薄膜质,韧性,半透明状,背部有褐灰色相杂的斑纹,其间散有较大的黑褐色与灰白色疣鳞,腹鳞较大,圆形,覆瓦状排列,四足具5趾,且具瓣状吸盘,尾细,或可见深浅两色环带,气腥,味微咸;用于中风瘫痪,风湿关节痛,附骨疽,瘰疬,试用于食道癌;本品在广西部分地区充蛤蚧药用,在乌鲁木齐市有些民族草药摊所售“蛤蚧”为本品;(2)多疣壁虎,又名小蛤蚧,形状极似蛤蚧,但个体较小长(带尾)12~13cm,尾长短于体长,展开胸腹宽8~9cm,头扁平,鼻孔近吻端,无眼睑,两眼干瘪内陷,上下颌有细密牙齿,体较薄,内面可见脊椎和肋骨,背部鳞片极细,前方及枕部均有疣鳞,腹部鳞片稍大,头、体、尾及四肢背面灰褐色,腹部黄白色,气腥;一般认为吻鳞不切鼻孔,体长在30cm 以上者为大壁虎,即蛤蚧,如吻鳞切鼻孔,体长在20cm 以下者则为多疣壁虎或无蹼壁虎,即所谓小蛤蚧;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在广西、四川、湖南、河南、安徽、北京及东北等地均有发现;(3)无蹼壁虎,干燥体呈扁片状,长12~15cm,背腹宽4~5.5cm,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头颈部椭圆形,扁片状,两眼凹陷成窟窿状,口内有同型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端圆,吻鳞与鼻孔相切,耳孔小,上唇鳞每侧9~12枚,通身被覆细小的粒鳞,枕部及躯干两侧有少数散布的疣鳞,胸、腹部鳞片稍大,呈覆瓦状排列,尾背鳞片排列近环状,背部呈灰黑色,腹部黄褐色,内面灰白色,背部正中具有稍凸起的柱脊,两端有细似线状的肋骨,四肢除第一指、趾外,均具小爪,指、趾间无蹼迹,指、趾膨大,有单行皮肤褶襞,尾细、常有深色与浅色相间的横纹,气腥,味微咸;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4)睑虎(壁虎科),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扁片状,长14~16cm,背腹宽6~7cm,尾长略短于体长之半,头颈部椭圆形,扁平状,两眼凹陷成窟窿状,口内具多数同型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端圆,吻鳞不切鼻孔,其后鳞缘正中有一鳞沟,上鼻鳞较大,左右1片,中间被3枚鼻间鳞隔开,具可活动眼睑,耳孔较小,上唇鳞每侧10~12枚,通身被覆粒鳞,其间杂以显著的大疣鳞,疣鳞在背部排列成8~9纵行,胸、腹部鳞片稍大,呈覆瓦状排列,头背部呈灰褐色,颈枕部有“Λ”形浅色纹带,背部有3条浅色与褐色相间的横带,纹带间杂以不规则的深浅两色斑纹,腹部浅黄褐色,四肢指、趾不膨大,无吸盘及蹼,末端具宽短的爪,其爪在3枚较大鳞片之间,尾略短粗,具5~6个浅色环纹,气腥;分布于海南、广西,越南也有分布;(5)喜山鬣蜥(鬣蜥科),又名鬣蜥、西藏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不规则扁平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10~15cm,背腹部宽5~9cm,尾长16~20cm,头稍小而略扁,两眼微凹陷,具发达的眼睑,口内具有同型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钝圆、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耳孔圆形,鼓膜裸露,上唇鳞每侧10~12枚,第1枚不入鼻孔,眼下方至鼓膜上方有一行棱鳞,枕部及鼓膜下方和颈侧有锥鳞,头部鳞片大小不等,光滑或微具棱,背中部、尾及四肢鳞片较大,且具强棱,背侧鳞片较小,其间未杂以大鳞,腹部鳞片略大,稍呈斜方形,前后肢5指、趾均具爪,爪较长,无蹼及吸盘,全体呈灰褐色,可见深色的横斑及斑点,气特腥,味咸;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国外克什米尔也有分布,全体用于肾虚阳痿;脑外用于敛疮生肌,是一种地方性使用药材,多自产自销;(6)变色树蜥,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不规则条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长6~8cm,腹背部宽2~3cm,尾长18~24cm,头相对较大,头背无对称大鳞,有活动眼睑,口内有异型齿,背部深灰褐色,背中部具1列明显的鬣鳞,腹部灰棕色,腹鳞斜方形,尾细长,稍扁,灰棕色,爪发达,钩状,无蹼迹;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全体用于小儿疳积,腰腿疼痛,血虚体弱;(7)马鬃蛇,全长25~30cm,尾长超过体长,头部前端尖,呈三角形,吻钝圆,颈较细,全体棕褐色,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趾较指长,指、趾端均有钩爪,尾如鞭状,末端尖细;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全体用于风湿骨痛,小儿疳积;(8)蜡皮蜥,除去内脏的干燥体称红点蛤蚧,全长40cm左右,尾长近体长的2倍,体壁和四肢用钉固定撑开干燥(亦有用竹片支撑干燥)头部较短,劈成片状,眼小,闭合,耳孔裸露,上下颌有多数细小牙齿,上颌前端有两枚大型牙齿,背面可见到肋骨和脊柱突起,前肢较短,后肢长而粗壮,指、趾狭长而细,均具爪,尾粗壮,中段以后逐渐变细,呈鞭状,盘卷于腹面,头颈部及尾背部鳞片较大,均起棱,背部鳞片细小,呈细颗粒状,镶嵌排列,体背灰黑色,密布橘红色圆形斑点,体两侧有条形横向的橘红色斑纹,四肢背侧灰黑色,腹部及四肢腹面均呈灰白色,尾部淡褐色,气腥;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肉用于小儿疳积,销华南一带;(9)山溪鲵(小鲵科),除去或未去内脏的干燥体呈条形,全长10~15cm,头近圆形或椭圆形,扁平,长略大于宽,头顶较平坦,吻端圆阔,口内具同型细齿,无异型大牙,口裂达眼后角下方,唇褶极显著,掩盖部分下颌,皮肤光滑,无鳞,可见黑色细点状斑纹,四肢较短,指、趾均具4指,无爪,蹼有吸盘,指、趾末端有黑色的角质鞘,尾部明显侧扁,尾腹鳍在后端显著,气腥,味微咸;分布于西南及甘肃,全体用于肝胃气痛,血虚脾弱,面色萎黄;(10)东方蝾螈(蝾螈科),又名水狗子,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不规则条状,体形较小,头颈部及躯干长4~6cm,腹背部宽1.5~2.5cm,尾长,不具鳞片,头呈钝圆形,有活动眼睑,背部黑褐色,腹侧黄棕色至红棕色,有明显的黑褐色斑点,尾短,稍侧扁;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全体用于烧、烫伤;(11)中国瘰螈,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呈扁平状,长约12cm,宽约5cm,背面黑色,内面棕色,头颈部椭圆形,扁平,顶部有密集疣粒连绵成嵴棱,枕部有一凹陷,两眼都下陷成窟窿,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口裂在眼后角的后端,掰开口唇,上下颌有细齿,舌小近圆形,躯干的腹部已剖开并展开,背面皮肤粗糙,布满疣粒,正中有一稍突起的脊柱,椎节约略可数约10余个,内面脊柱和肋骨清晰,黄棕色,肋骨斜向下排列,渐次变短,但胸部两侧肋骨不相接,不能形成胸廓,附肢两对,前肢较后肢稍短,无蹼,前肢有指4,后肢有趾5,指、趾均扁,尾侧扁,两侧有斜形棱;分布于安徽、浙江、广东、广西;(12)贵州疣螈,除去或未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性状与红瘰疣螈相似;(13)大凉疣螈,与红瘰疣螈很相似,惟本品体侧结节状瘰疣12~16个,体色略淡,背黑褐色,四肢及尾部略淡呈米黄色;分布于四川;(14)红瘰疣螈,又名土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长10cm余,扭转,屈曲,头部近圆形而扁平,头顶略凹入,呈不规则倒“V”字形嵴棱,吻端钝圆,鼻孔小,近吻端,腹背横宽2~4cm,尾侧扁,末端钝,长4~8cm,四肢较短,皮肤粗糙,无鳞片覆盖(是与爬行纲种类的主要区别),背部正中有一明显嵴棱,自枕部延至尾基部,两侧各有14~16枚球形瘰疣,全身密布疣粒,头背枕部、眼、颞部、体背均为黑色,四肢、尾、头部及背脊、瘰疣为棕黄色或棕红色,四肢较短,前肢4指,后肢5趾,均无爪、蹼及吸盘,尾明显侧扁,气腥,味微咸;分布于云南,去内脏全体用于小儿疳积;(15)丽斑麻蜴(蜥蜴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海南;全体用于瘰疬,癫痫,小便不通,咳嗽痰喘;(16)石龙子(石龙子科),又名守宫、蜥蜴、山龙子、四脚蛇、中国石龙子、中国石龙蜥;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呈条形,头颈及躯干部长约8~10cm,尾长14~15cm,头部钝圆,吻端圆凸,两眼凹陷,具活动眼睑,下眼睑具小鳞,上鼻鳞左右各1片,彼此相切,鼻孔介于2枚鼻鳞间,额顶鳞2枚较大,彼此相切,耳孔明显,鼓膜深陷,背鳞平滑,无棱,环体中段鳞有22~24行,肛前具有1对大鳞,腹部鳞近圆形,四肢5指、趾均具钩状爪,尾细长,体背灰褐色或黄褐色,可见3条浅灰色纵纹或深色斑纹,腹部黄褐色,气腥,味微咸;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四川、贵州、云南;全体用于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