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又名:石牙、仙蟾、合蛇、蚧蛇、蛤蟹、大壁虎、对蛤蚧、蛤蚧天。原动物蛤蚧居于山岩坡壁、石洞裂缝、树洞及房舍顶部,昼伏夜出,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本品药材性状: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中间被额鳞隔开,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散有紫褐色疣鳞,腹部鳞片方形,镶嵌排列。气腥,味微咸。

规格等级:商品以对为单位,原应按雌雄为对,捆在一起。现多以一只长尾、一只短尾配成对出售。要求全尾,按尾长不同分为5种规格。特装:全尾,尾长9.5cm以上;5对装:全尾,尾长8.5~9.49cm;10对装:全尾,尾长8~8.49cm;20对装:全尾,尾长7.5~7.9cm;30对装:全尾,尾长7~7.49cm。

本品味咸,性平;归肺、肾经。功能:补肺益胃,纳气定喘,助阳益精。中医临床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痉平喘,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抗炎,抗应激,降血糖,激素样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影响。其乙醇提取液有性激素样作用,能加强白细胞的移动力,增强肺支气管和腹腔吞噬功能;水煎液有显著提高小鼠的耐缺氧和耐高温能力,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蛤蚧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谓“味咸,平,有小毒。主久肺劳传尸,杀鬼物邪气,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本草图经》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木间,今岭外亦有之。首若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色黄如土,长四、五寸,尾与身等,盖守宫、蝘蜓之类也。故杨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言其鸣自呼其名也。药力全在尾,人捕之,则自啮断其尾,因得释去。巢穴多依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楼间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

乃以长柄两股铁叉,如粘黍黐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脑,一股著尾,故不能啮也。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药亦须两用之。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蛤蚧所含化学成分有肌肽、胆碱、肉毒碱、鸟嘌呤、蛋白质、胆固醇等。还有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等18种氨基酸,其中甘氨酸、谷氨酸含量最高,红点蛤蚧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黑点蛤蚧高许多。钙、磷、镁、硅、钠等25种元素,其中钙、磷含量最高,与肾关系密切的Zn、Sr、Fe、Ca、Mg、Ba等含量丰富。磷脂酰乙醇胺含量最高71%、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胆碱等5种磷脂类成分,另有胆固醇酯、甘油酯、糖脂以及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亚麻酸等21种脂肪酸,后4种含量较高。另分出一具抗炎活性多肽,以及肌酸、正交硫和硫酸钙。

古本草中有药力在尾之说,据范玉林等报道,蛤蚧尾中锌与铁含量均高于蛤蚧体,特别是锌含量比蛤蚧体高42倍多。睾丸中含大量锌,机体缺锌时,精子的生成及其运动性能降低。因此蛤蚧具有激素样作用,尤其是蛤蚧尾比蛤蚧体作用强,与其含大量锌元素是有关的。尾中13种游离氨基酸,与蛤蚧体相比,缺少丙氨酸和半光氨酸。但其它8种必须氨基酸量均高于体,精氨酸高达约2倍,作为第一限制

性氨基酸——赖氨酸高1.38倍,提示蛤蚧尾滋补作用较蛤蚧体强。实际饲养中可采取断尾取药和促进其再生尾的措施。

用60%的乙醇可将蛤蚧中大部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说明民间习惯用米酒炮制蛤蚧是合理的。用水煎煮也能提取部分有效成分,这与民间采用将新鲜蛤蚧蒸服法一致。

蛤蚧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原动物仅来源于壁虎科大壁虎一种,由于连年捕杀,药源锐减,商品供不应求,各地用类似品混充的现象较为普遍。壁虎形似大壁虎而小,两者同隶壁虎属,因而动物形态极为相似,特别是大壁虎之幼体往往不易区别,加之壁虎制得的商品酷似蛤蚧而小,因此,今市贩以“小蛤蚧”之称来混充蛤蚧,使人误以为是蛤蚧之幼体,因而造成收购和使用上的混乱。壁虎虽与蛤蚧亲缘相近,但据历代本草记载和现代研究,两者的功效不同。因此由壁虎或多种壁虎制得的商品均不应称“小蛤蚧”与蛤蚧相混淆。

从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和现代各地反映的情况看,误用其它动物作蛤蚧的现象一直存在。如《证类本草》在蛤蚧项下有“……口含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的药性鉴别的记载。其它本草也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见,以其类似品混充的现象,从古至今都有发生。

同属动物及易混品:(1)中国壁虎,又名天龙、守宫、壁宫、壁虎、爬壁虎;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除去内脏的

干燥全体呈扁片状,全体褐灰色,体内多无竹片支撑,常将脊椎骨与肋骨连同筋膜剔离于体缘,躯干部长4~6cm,头颈部约为躯干的2/3,躯干部宽4~6.5cm(包括剔离出来的肋骨部分),略呈正方形,可见肋骨16~18对,尾长5~6.5cm,头较扁,呈长椭圆形,吻端钝圆,两眼凹陷成窟窿,两颌密生细齿,剔出肋骨者,背面呈薄膜质,韧性,半透明状,背部有褐灰色相杂的斑纹,其间散有较大的黑褐色与灰白色疣鳞,腹鳞较大,圆形,覆瓦状排列,四足具5趾,且具瓣状吸盘,尾细,或可见深浅两色环带,气腥,味微咸;用于中风瘫痪,风湿关节痛,附骨疽,瘰疬,试用于食道癌;本品在广西部分地区充蛤蚧药用,在乌鲁木齐市有些民族草药摊所售“蛤蚧”为本品;(2)多疣壁虎,又名小蛤蚧,形状极似蛤蚧,但个体较小长(带尾)12~13cm,尾长短于体长,展开胸腹宽8~9cm,头扁平,鼻孔近吻端,无眼睑,两眼干瘪内陷,上下颌有细密牙齿,体较薄,内面可见脊椎和肋骨,背部鳞片极细,前方及枕部均有疣鳞,腹部鳞片稍大,头、体、尾及四肢背面灰褐色,腹部黄白色,气腥;一般认为吻鳞不切鼻孔,体长在30cm 以上者为大壁虎,即蛤蚧,如吻鳞切鼻孔,体长在20cm 以下者则为多疣壁虎或无蹼壁虎,即所谓小蛤蚧;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在广西、四川、湖南、河南、安徽、北京及东北等地均有发现;(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