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讲解:第七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讲解:第七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第七章 心身疾病目 录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掌 握 熟 悉 了 解 重 点 难 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诊疗对策。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心与身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分类;各学派所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各种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基本的干预措施。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②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1.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2. 中世纪时代(500—1540年)3. 文艺复兴时代(1500—1700年)4. 19世纪现代实验基础医学迅速发展(四)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随着对心身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心身疾病概念的无限扩展,造成疾病分类方面的混乱,于是各种疾病分类系统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中。

七讲心身疾病常识

七讲心身疾病常识

三、常见心身疾病
1. 冠心病 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
称“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多种原因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心脏供血 缺乏,缺血缺氧的一种心脏疾病。 发病原因: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 糖尿病、A型人格。
2. 消化性溃疡
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胃溃 疡是指保护胃黏膜和损坏胃黏膜的各种因 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胃 壁的自我消化。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直接与 胃相连的小肠局部黏膜发言、溃疡。
C型人格特征
1.过分克制、忍让、屈服、压抑内心的愤怒、怨 恨。 2.倾向于悲观消极、产生失望、抑郁、无助感。 3.不善于宣泄和表达严重的焦虑,过分压抑自己 的不良情绪,尤其是竭力压抑原本应该发泄的愤 怒情绪。
而与此相应的是一系列退缩的表现,如屈从 于权势,过分自我克制,回避矛盾,姑息迁就, 忍耐、谦让、宽容、依顺,为取悦他人或怕得罪 人而放弃自己的需要,容易满足等。
5. 癌症
也称恶性肿瘤,是基因突变、免疫功能降 低,使正常细胞癌化变异的结果。
恶性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
四、预防
1. 心境乐观,心胸宽大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 的不利影响;
2.健全人格,正确认知各种生活事件,进行 有效的应对;
3.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矫正各 种不良行为;
4.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学习心理放松 的技术。
B型人格者那么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 何事皆处之泰然。
但B型人格的人容易产生酸葡萄心理, 对外界心怀不满但不表露。久而久之,在
酸葡萄心理的作用下内分泌开始渐渐紊乱, 导致胃酸量增大,进而导致胃溃疡出现。
B型人格特征
1.未有上述任何一项A型人格特质在身上可以发现。 2.从未感到被时间所迫,亦未因时间不够用而感到厌烦。 3.除非万不得已,不在别人面前自夸。 4.万事逆来顺受,不对别人产生敌意。 5.消遣时,尽兴而返。 6.消遣时,即身心松弛,心旷神怡,与世无争。 7.休息而无罪反感。 8.不易为外界事物所扰乱。 9.不了了之,很容易使自己放下未完成之事而稍作休息 或另觅生活之情趣。

【医学PPT课件】常见心身疾病

【医学PPT课件】常见心身疾病

2.动脉病变 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大、中动脉发生粥样 硬化。动脉病变引起的合并症有:
糖尿病性肾病:肾小动脉硬化 肾功能衰竭。
肾小球硬化、肾盂肾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增生性视网膜病。
3.神经系统病变 肢体疼痛,感觉障碍、神经细胞变性等。
4.糖尿病性昏迷 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所致。
5.其他:肢体坏疽 皮肤溃烂,关节肿胀等。
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素中毒症状 女多于男。 好发年龄20-50岁。
1. 病理变化:
大体:甲状腺弥漫性肿大 切面灰白,质实。
镜下:滤泡增生——特征性改变。
上皮高柱状,有乳头形成。 胶质稀薄,可见吸收空泡。 间质血管增生充血 淋巴细胞浸润。
表双 面侧 光甲 滑状
腺 对 弥 漫 性 肿 大 , 质 软 ,
【医学PPT课件】常见心身疾病
一、甲状腺肿 非毒性甲状腺肿 毒性甲状腺肿
二、糖尿病
甲状腺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甲状腺素合成、释放与调控
过程 无机碘转化为有机碘 合成碘化甲状腺球蛋白 缩合成T3和T4 吸收、释放或循环利用 调控 下丘脑 TRH 垂体 TSH
一、甲状腺肿
(一)非毒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大,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
1. 发病机制
缺碘 致甲状腺肿物的作用 高碘
缺碘 致甲状腺肿因子 高碘 遗传和免疫
外源性 药物、食物影响 过氧化酶
内源性 摄取钙增加
酶的缺陷

甲状腺素合成减少
→TSH增多
↓ 滤泡上皮增生
2. 病变:
增生期:新生小滤泡形成,胶质含量少;
胶质贮积期:滤泡扩张,充满大量胶质,
I型:青少年多见,约占10%,β细胞明显减 少,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易合并酮症甚至 昏迷,胰岛素治疗有效。

应激与心身疾病ppt课件

应激与心身疾病ppt课件
社会和文化的,构成了心理应激源。
✓ 把应激看作是一种反应,认为心理应激是紧张性刺激物作 用于人的结果,在应激状态下,人不仅产生生理反应,而 且也发生心理或行为反应。
✓ 应激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 或调节的需求之时。
应激与心身疾病
4
第二节 过程的模式
• 应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输入、中介、反应和结果。 心理应激过程的模式如图:
✓ 身体的生理反应主要是大脑通过
➢ 植物神经系统
➢ 下丘脑-腺腺垂-靶腺轴

免疫系统
进行调节的。这些生理反应又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着神 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尽可 能从心理应激所造成的紊乱中恢复过来。
应激与心身疾病
9
应激与心身疾病
10
• 结果
✓ 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 用,使人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
✓ 内科心身疾病 ✓ 外科心身疾病 ✓ 妇科心身疾病 ✓ 小儿科心身疾病 ✓ 眼科心身疾病 ✓ 口腔科心身疾病 ✓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 皮肤科心身疾病 ✓ 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
✓ 长期的超强度的应激则使人难以适应,最终损害 人的健康。
应激与心身疾病
11
• 生理反应的个体差异:
• 有不同类型的强度的生理应激反应。一个人的生理反应的 类型与强度取决于:
✓ 应激源的性质与特点
✓ 他本人的身体特点,包括遗传素质、身体健康状况、身体 器官的脆弱性、年龄和性别等
✓ 情绪反应的性质、强度及影响情绪反应的心理因素,如人 格、信念、对应激源的认识评价,以往的应对经验、应对 能力、应对能力、应对方式、行为类型和自我防御等
• 本章将介绍心理应激的概念,所引起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应激同人的健康和疾病间的关系,应激的心理调节。

心身疾病 ppt课件

心身疾病 ppt课件

家庭 支出
49
(3)环境因素_自然灾害
地震
洪水
飓风摧毁的房屋
50
战争--“海湾战争综合 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 PTSD)
51
恐怖事件--美国9’11事件
52
恐怖事件--俄 罗斯学校人质 劫持事件
53
( ) 环 境 因 素 空 气 污 染 3 _
泰姬陵
北京沙尘暴
54
空气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三)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 病基础,又能改变许多疾病的过程。
62
(四)脆弱器官生理变 化
生理始基: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 机 体的生理特点。
甘油三酯高——冠心病 胃蛋白酶高——胃溃疡 尿酸高——痛风症状
63
(四)脆弱器官生理变 化
1、只有生理始基,没有心理社会刺 激,不会发病 2、有心理社会刺激,没有生理始基, 也不会发病 3、有心理社会刺激和生理始基,但缺 乏特征的心理特征,即对社会生活 有较强的“心理免疫”力,也不会发 病。
心身疾病
1
内容
一、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分类 三、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四、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理论分析 五、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六、常见的心身疾病
2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概念

心身疾病是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 中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 疾病的总称。
3
一、心身疾病概述
58
情绪
4、文化性应激源 (culture stressor)

文化性应激源主 要源于社会文化环 境的改变,如语言、 风俗、信仰、社会 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59
(二)认知评价

医学心理学7心身疾病课件

医学心理学7心身疾病课件

第七章心身疾病作者:张宁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杨世昌 单位:新乡医学院目 录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掌 握熟 悉了 解重 点 难 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诊疗对策。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心与身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分类;各学派所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各种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基本的干预措施。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2.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②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1.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2. 中世纪时代(500—1540年)3. 文艺复兴时代(1500—1700年)4. 19世纪现代实验基础医学迅速发展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四)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随着对心身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心身疾病概念的无限扩展,造成疾病分类方面的混乱,于是各种疾病分类系统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中。

第七章 心身疾病思维导图

第七章 心身疾病思维导图

第七章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概述
诊断与防治原则
诊断原则
治疗原则
预防
心身疾病概念在发生,发展与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有明确的病理基础,器官出现了形态学改
变或组织改变的躯体疾病
发病机制
心理学机制
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认知理论
生物学机制
神经生理学机制
神经内分泌机制
神经免疫学机制
生活方式,遗传和环境
常见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生物学机制
疾病行为特点
健康行为教育和辅助治疗
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胃肠病
肿瘤及其心理问题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经前期情绪障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反应
心理社会干预
神经性皮炎
雷诺病
糖尿病
哮喘。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随着医学科学得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得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得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得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得心理行为,产生一定得生理反应,持久得、过重得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就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得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得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即使某些单纯得生物因素引起得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

对心身疾病得研究已成为21世纪得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得发生就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得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与)改变生理活动,引起相应得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

其中心理因素既可以就是主要病因,又可以就是重要诱因,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来说,存在个体差异、(一)病因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就是引起心身疾病得主要五大生物因素。

此外,还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养失衡、性别、年龄、血型等、原生理始基就是指机体具有发生疾病得某种病变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冠心病得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则就是在有病理改变得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得难易程度、2、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

人们在特定得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得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得认知、评价,激起一定得心理应激,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得情绪反应,如焦急、愤怒、忧伤、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失望等;或者表现出各种不良得行为模式、生活习惯、道德品行等,如A型行为模式(急躁好胜、事业心强、有强烈地竞争意识、易怒等)易导致冠心病;吸烟易导致肺癌等。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心理康复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心理康复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字数2.0万)学习目标1.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方法。

2. 熟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反应。

3. 了解: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法。

4.能运用心理康复技术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有调查统计表明,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患者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占有比例高达30%以上,各发达国家调查统计心身疾病发病率则高达60%。

对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

现在,心身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已成为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并列的第三类疾病,心身医学及心身相关的理念作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精髓。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展。

现在,广义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指凡是躯体疾病或功能性障碍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

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人格特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

5.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心身疾病
治疗原则:心身同治
心身疾病的预防
❖ 矫正不良个性: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等 ❖ 矫正行为问题: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
型行为等 ❖ 减少压力与心理刺激 ❖ 出现情绪问题及时疏导、调控 ❖ 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
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更应注 意加强心理预防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 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 ②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 ③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经历的逆境、心理创 伤可以由于神经可塑性的原理而在情绪记忆有关的神经环路中 留下痕迹,成为某些疾病易感的素质特点或潜在的“病灶”。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 1、消化系统:功能性胃肠病、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肠 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心因性多食或贪 食症,慢性胰腺炎等。
❖ 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等。 ❖ 3、循环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 4、神经系统:肌肉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 5、内分泌、代谢系统:糖尿病,肥胖症等 ❖ 6、骨骼肌肉系统:全身肌痛症,书写痉挛等。 ❖ 7、泌尿生殖系统:神经性多尿、阳痿等。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 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 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
❖ 门诊与住院病人中1/3患有身心疾病 ❖ 人群的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在10%-60%之间。 ❖ 心身疾病在内科病人中所占比例很高,内分泌科占75.4%,
❖ 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于1980年将这类躯体疾病正式命名为 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第7章 神经与运动系统心身疾病(2011)

《心身医学》第7章 神经与运动系统心身疾病(2011)

二.偏头痛
7.偏头痛的治疗 7.偏头痛的治疗 2)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 A.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啶每日30毫克, A.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啶每日30毫克,尼莫 30毫克 钙离子拮抗剂 地平每日90毫克; 地平每日90毫克; 90毫克 B.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每日30 120毫克; B.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每日30~120毫克; 30~ 毫克 C.其它 C.其它 二甲麦角新碱,初时每日0.5毫克, 0.5毫克 二甲麦角新碱,初时每日0.5毫克,一月内渐增 至每次7毫克,每日4 至每次7毫克,每日4次。
临床心理学专业课程
心身医学
第七章 神经与运动系统心身疾病
应用心理学系
头痛
头痛的概念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局限 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 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廓和 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 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 70%以上的人有过头痛历史 以上的人有过头痛历史。 70%以上的人有过头痛历史。
二.偏头痛
5.偏头痛的触发 5.偏头痛的触发因素 偏头痛的触发因素 雌性激素的波 雌性激素的波动 的波动 部分日常行為习惯:睡眠习惯的变化 日常行為习惯 部分日常行為习惯:睡眠习惯的变化 环境因子 闪烁的光 因子: 的光线 环境因子:闪烁的光线、噪音 心理性触发因素 害怕、 触发因素: 心理性触发因素:害怕、壓力等等 物質因素 酒精, 因素: 物質因素:酒精,巧克力等
1)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痛侧眼球活动障碍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痛侧眼球活动障碍 2) 偏瘫型偏头痛——儿童期发病 偏瘫型偏头痛——儿童期发病 3)晚发型偏头痛—45岁以后发作 晚发型偏头痛—45岁以后发作 4)基底型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多见,先兆症状—视觉和脑干 基底型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多见,先兆症状— 5)偏头痛等位发作—多见于儿童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梦样状态等 偏头痛等位发作—多见于儿童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护理心理学 - 第7章 心身疾病

护理心理学 - 第7章 心身疾病

B型行为
按部就班 随遇而安 从容不迫 享受生活 生活就是享受
冠心病
``
3、行为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行为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以及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它们 往往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条件下形成。
``
课堂测试
你是A型行为类型么?
A型行为类型问卷
冠心病
``
(二)心理干预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
``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征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心理干预对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Friendman(1982):心肌梗死患者接受
未接受心理干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显著
1、A型行为的矫正:
主要采用
认知重建技术:再评价和自我矫正
认知行为疗法 自我控制技术:对环境的控制和对个人行为的调节
松弛训练:将松弛反应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生物反馈治疗、想象疗法、书画练习、音乐欣赏
2、社会支持疗法:提供行为矫正的反馈信息,有利于矫治进行
家庭
社会
关心 帮助 监督
医院
同事
派出 所
父母
战友 叔伯姑 舅姨
媒体
个人
兄弟 姐妹
同学
老师 学校 院系
3、综合性心理治疗:
对冠心病病人出现的多种情 绪问题,可采用多种方法
合理情绪治疗 积极暗示 放松训练 书画练习 音乐欣赏等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7.4心身疾病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7.4心身疾病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第七章婴幼儿心理健康第四节心身疾病(一)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专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病程的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呈现躯体症状的躯体疾病而言。

比如: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阳痿、神经性皮炎、偏头痛等。

(二)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1、应激的致病作用2、儿童的个性和心理反应类型的影响3、家长的态度对患儿病情的影响(三)躯体疾病对心理的影响1、对学习技能的影响2、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3、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四)婴幼儿常见的心身疾病1、哮喘70年代,普遍认为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过敏源刺激,支气管痉挛、气流受阻这样一种功能性疾病。

80年代末迄今,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免疫学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公认。

(1)病因过敏体质,致敏源和心理因素。

(2)治疗避免接触致敏源;药物治疗;适当的体育锻炼;心理疗法。

2、肥胖症(祥见第四章)3、复发性非器质性腹痛(1)诊断至少3个月内有3次以上腹痛发作.,根据病因排除,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精神性RAP似乎与紧张,忧虑或抑郁有关。

它的病理生理还不清楚,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是相对的,对RAP敏感的患者似乎很容易紧张,可能是由于家里的事情(如最近生病,经济问题,分离和丢失)或学校的事情(如担心自己的表现,与教师和同学间的相互关系)。

RAP 本身又因新的问题(如经常的缺席,被同学孤立)或与以前存在的问题相混合(如同胞间的对立)更加引起紧张。

器质性RAP是由于器官功能失调,最常见的是肠道炎症,慢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寄生虫(尤其是在流行区),泌尿道疾病和镰状细胞病。

对青春期女孩应考虑盆腔炎和卵巢囊肿.。

功能性RAP是体质和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导致的无疾病器官发生异常或功能改变。

(2)矫治应针对情绪障碍进行心理治疗。

4、呕吐、腹泻、便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随着医学科学得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得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得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得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得心理行为,产生一定得生理反应,持久得、过重得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就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得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

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得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

即使某些单纯得生物因素引起得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

对心身疾病得研究已成为21世纪得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得发生就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得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与)改变生理活动,引起相应得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

其中心理因素既可以就是主要病因,又可以就是重要诱因,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来说,存在个体差异。

(一)病因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就是引起心身疾病得主要五大生物因素。

此外,还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养失衡、性别、年龄、血型等。

原生理始基就是指机体具有发生疾病得某种病变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冠心病得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则就是在有病理改变得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得难易程度。

2、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

人们在特定得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得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得认知、评价,激起一定得心理应激,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得情绪反应,如焦急、愤怒、忧伤、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失望等;或者表现出各种不良得行为模式、生活习惯、道德品行等,如A型行为模式(急躁好胜、事业心强、有强烈地竞争意识、易怒等)易导致冠心病;吸烟易导致肺癌等。

3、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得变革;生活、学习、工作及环境得改变以及宗教信仰、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

都可以影响到个体得认知、评价,对个体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作用,进而产生特定得心理应激导致心身疾病得发生。

总之,心身疾病得病因就是多方面得,某一方面得因素可导致不同得心身疾病,某一种心身疾病又就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得结果。

(二)发病机制1、神经系统得中介作用神经调节就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得主要方式,通过各级神经中枢对刺激产生相应得生理反应,利用反馈控制系统使之更趋完善、准确,以维持人体正常得生理功能。

业已证明,情绪中枢在丘脑,情绪反应得调节整合中枢与自主神经高级中枢在边缘系统与丘脑下部。

大脑皮质就是人类最高级神经中枢,产生各种认知、评价、情感、人格、情绪等心理活动,又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

而内脏器官得生理活动直接受自主神经得支配。

因此,人类得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就是可以相互作用得,有心理活动必然产生生理变化。

任何应激源(stressor)得刺激经过丘脑,一方面上传至大脑皮质,产生认知评价等心理活动,通过反馈机制再作用至丘脑产生情绪。

另一方面,借助网状结构传至丘脑下部、边缘系统,引起情绪变化与内脏相应得生理反应。

若持续时间过久或刺激强度过大就可能导致相应器官发生器质性损害。

2、内分泌系统得中介作用由于内分泌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得控制。

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得,而人体得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得维持都与内分泌系统得调节有关。

因此,当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中枢时,必然引起内分泌系统生理功能紊乱,使体内各内分泌腺(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分泌激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疾病得发生。

如紧张、恐惧一方面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丘脑下部-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激活,分泌大量得激素(ACTH与皮质醇等);另一方面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胰岛系统得激活,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最后导致糖尿病得发生。

3、免疫系统得中介作用免疫力降低就是心身疾病发生得重要诱因。

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上得递质与激素受体受神经内分泌系统得影响。

紧张得心理应激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力。

综上所述,应激源一旦被认知评价,即通过以上三个中介作用转化为生理反应。

由此可见,三者之间就是有机得统一体,不能完全地把它们分割开来。

二、心身疾病得特点与常见类型(一)心身疾病得特点1、心身疾病得发生、发展及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有明确得关系。

2、具有遗传或性格缺陷等易感素质,常有相同或类似疾病得家族史。

3、具有明确得器质性躯体疾患,常伴有情绪障碍。

4、心身疾病得防治主张采取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相结合得综合措施,可望取得满意得疗效。

(二)心身疾病常见类型心身疾病种类繁多,各个系统器官均可发生。

常见得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雷诺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偏头痛、肥胖症、神经性皮炎、恶性肿瘤等。

第二节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旧称高血压病(hypertension disease)就是指病因不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病变基础得全身性疾病,常累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就是我国最常见得血管疾病,也就是最早确认得心身疾病之一。

多发于中老年人,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正常人得血压有一定幅度得生理性波动,随着年龄得增长,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会有不同程度得升高,但舒张压得升高不显著。

因此,在判断高血压时,舒张压得升高更具有临床意义。

参照WHO标准,我国成人高血压得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18、6kPa)与(或)舒张压≥90mmHg(12、0kPa)。

高血压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hypertension)。

前者病因未明,后者原发病因明确,常为某些疾病(肾炎、肿瘤等)得一种体征。

根据临床特点原发性高血压又可分为良性高血压(benign hypertension)与恶性高血压(malignant hypertension)。

也分别称缓进型高血压(chronic hypertension)与急进型高血压(accelerated hypertension)。

恶性高血压(急进型)少见,好发于青壮年,起病迅速, 血压(尤其就是舒张压)迅速而显著得升高,舒张压常>130mmHg(17、3kpa)。

病变主要发生在肾与脑,病变基础为增生性小动脉硬化(hyperplasticarteriolosclerosis)与坏死性细动脉炎(necrotizingarteriolitis)。

患者常于一年内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所致得尿毒症或脑出血、心力衰竭。

本节仅对良性高血压进行探讨。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一) 病因原发性高血压得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心理、社会、生物等多因素有关。

1、心理因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常表现为长期不良得心理状态与不良情绪反应(焦虑、抑郁、悲伤等);容易紧张、激动、具有内向得人格特征;不良得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如吸烟、高盐饮食等)。

这些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个体得认知评价,产生相应得生理变化,进而导致心身疾病。

2、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民族、职业、宗教等社会因素,通过影响人们得心理活动而产生疾病。

3、遗传因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在同一家族中发病率较高。

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存在多基因遗传缺陷,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AGT)编码基因有多种缺陷,且其子代可获得此缺陷基因得拷贝。

另外,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有高血压家族史但血压正常者得血清中发现一种能抑制Na+-K+-ATP酶活性得激素样物质。

与血压升高有一定关系。

4、其她年龄、低钙饮食、肥胖、糖尿病、肾内分泌失调等在原发性高血压得发病过程中可能有一定得关系。

(二)发病机制目前不十分清楚,各种学说从不同侧面进行阐释,现归纳如下:1、心理社会因素某些不良得心理社会因素(如精神紧张、易激动等),影响大脑皮层得认知、评价,产生异常得情绪与生理反应,导致大脑皮质得功能发生紊乱,对皮质下各级中枢,特别就是血管得舒缩调节失控,致使血管收缩作用明显占优势,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2、神经-内分泌系统得激活通过(1)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激活,皮质醇、皮质酮、醛固酮等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与肾小管O得重吸收增加,从而血压升高。

(2)中枢神经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对Na+、H2系统激活,分泌大量得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加强心肌收缩力,全身细小动脉发生收缩,血压升高。

(3)中枢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液量减少,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肾素将血液中得血管紧张素原分解为血管紧张素I,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可直接作用于细小动脉,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升高;O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另外,血管紧张素Ⅱ与Ⅲ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使Na+、H2压升高。

近年来临床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血压,正就是基于此机制。

3、其她多基因遗传缺陷可引起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增加。

而激素样物质使膜离子转运异常,使细胞内Na+、Ca2+浓度升高,细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SMC)收缩加强,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增加,血管反应性加强,血压升高。

二、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良性高血压(benign hypertension)起病较隐匿,早期多无典型症状,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约占原发性高血压得95%,晚期常死于脑出血、心肌梗死。

根据病程发展可分为三期:(一)功能障碍期就是高血压得早期,此期得基本病变就是全身细动脉与小动脉发生间歇性痉挛,临床血压表现为间歇性升高,血管痉挛时血压升高,痉挛解除后血压又可恢复正常,但心血管系统、脑、肾等器官无器质性改变。

患者偶有头晕、头痛等症状。

据临床资料显示,头痛多见于早晨,枕部较重,活动后可缓解。

经适当心理治疗与护理,调整心身状态或休息,血压可恢复正常。

(二)动脉病变期此期病变主要表现为细、小动脉硬化。

1、细动脉硬化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表现为管壁玻璃样变性,这就是良性高血压得基本病理改变。

可累及全身细动脉,但病变最严重且具有诊断意义得就是肾脏入球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