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
全球化第一波(1492-1800)
肇始于哥伦布远航开启新旧世界间的贸易。
动力性因素:国家和实力。也就是说,当时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取决于一国的实力以及其应用形式,即一国有多少人力、马力、风力和后来蒸汽动力。在这一时期,受到宗教影响或帝国主义影响(或两者的结合),国家和政府利用暴力推倒壁垒,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核心的问题:我的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何种地位?我如何走出国门,利用我的国家的力量和其他人合作?
全球化第二波(1800-2000)
中间曾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
动力性因素:跨国公司。
前半阶段:铁路和蒸汽机,运输成本下降。
后半阶段:电话、电报、电脑、卫星、光纤电缆和互联网,通讯成本下降。
全球经济诞生和成熟,各国之间有充足的商品和信息的流动,出现了真正的全球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套利。
主要的问题:我的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何种地位,它有哪些机遇可以利用?我怎样通过我的公司同他人开展合作?
全球化第三波(2000-)
动力性因素:个人的能力。
之前的全球化都是以欧洲和美国的人和公司作主体的。虽然中国在18世纪的时候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经济体,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塑造者却是西方国家、公司和探险者。未来的全球化则将越来越多地不仅是被个人驱动,而且是被
各种各样的人所驱动,并不仅仅局限于西方人和白种人。
全世界每个角落、各种肤色、各个人种都可以参与其中。
主要的问题:在当今全球竞争机会中我究竟处在什么位置?我可以如何与他人进行全球合作?
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影响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主要讲授三个问题:
一、冷战后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布雷登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
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
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为: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
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各国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
美国在战后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
(2)美、日、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开始了一个低速发展和激烈动荡的新阶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级化方向发展。美、日、西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冷战结束。
1975年举行的第一次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Summit)是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1975年11月,美、日、英、德、意六国在法国首次召开会议,1976年加拿大应邀与会)
导致经济格局调整的原因之一:
美国经济的式微:
◆朝鲜战争后经济增速下降,经济危机频发。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导致庞大赤字和巨额债务。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问世,该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诞生以及经济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向国家干预占统治地位的巨大变革。
所谓凯恩斯主义是以需求管理为核心, 以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为前提, 主张借助国家职能作用, 增加有效需求, 刺激投资, 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缓解经济危机。
◆越南战争加剧了经济的负担。
1954年日内瓦会议决议,法国政府承认越南独立。越南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裂,越南民主共和国由越南共产党执政,越南南方在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的统治之下(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市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
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美国耗费了至少2500亿美元。美军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去弹药700万吨,而在越战期间用去弹药近1500万吨。
1965—1966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但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陷入困境,国防开支负担不断加重,1967年经济增长率降到2%。1970年美国经济增长则完全陷于停顿。
导致经济格局调整的原因之二: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16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
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使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当时人口接近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3,拥有当地60%的土地。)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1949年7月20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发起。
1859年开凿,1869年峻工。由于埃及的资金短缺,运河成为英法的私产。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至6月10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10月24日)
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埃及总统萨达特向以发动闪电进攻。历时18天。
导致经济格局调整的原因之三:
1973年-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的事件, 给世界经济以巨大冲击。西方各国经济停滞、通货膨胀攀升、汇率波动频繁。
面对困境, 西方政府渴望加强相互的协调与合作, 而先前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能有效地促进各国的协调。于是, 寻找新的协调机制便被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由西方七国主导向20国集团国家磋商转变。(英、德、法、日、加拿大、美、意)
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
所谓“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是2003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起的,邀请中国、墨西哥、埃及、南非等12个国家领导人与八国集团的首脑进行非正式对话,共同探讨解决全球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
20国集团领导人第一次金融峰会于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
传统“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0年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将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秩序开始新一轮调整。
2008 年金融危机对七国集团的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提升了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2009 年9月25日二十国集团宣布,二十国集团将取代七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主要协调和协作机制。
二十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