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1)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二、关于精气血津液神与藏象学说 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是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 质根底;同时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 在体内的代谢,又依赖脏腑正常的 生理功能。因而,精气血津液神学 说与藏象学说关系尤为密切,是藏 象学说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关于神的概念:
1.含义: 广义: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
种变化。 狭义:指精、气、血、津液
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2、表现:
〔1〕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 能量转化,以及废物排泄。
饮食物
食物残渣 水谷精微
糟粕 气血津液
气化
津液
汗
尿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 动所 产生的变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那么能 出矣〞。
〔四〕 固摄作用
1.含义: 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 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 和控制 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其在 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固摄,指控制,统摄,约束之意。
2.作用表现:
〔1〕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 行,防止溢出于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控 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其有节 制的排出,防止其过多排出和无 故流失。
〔三〕 防御作用
1. 含义:气有卫护肌表,抗御外邪侵入 的作用。防御,防卫抵御之义。 2 . 作用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剌法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病理表现: 〔1〕易感受外邪而发病,“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
〔2〕防御功能减弱,病后难愈。
如庄子所说:“人之生,气 之聚也〞。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血津液神课件
精能生血 血可化精 精血同源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
化源相同:
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 由水谷精
津 血
微化生
互
功能相同:
脉中津液可渗出脉外化为津液, 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
化
滋润濡养
病理: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思考
❖ 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几脏有关?各起何作 用?
❖ 气和血在生理方面的关系如何? ❖ 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二者在生理上的联
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化
➢ 含义: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 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 形式:
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 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 生成与代谢等
气的功能
➢ 分 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 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气的分类
卫 气
➢ 含 义: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又称“卫 阳”。
➢ 生 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 气)
➢ 分 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 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布散全身。
系如何? ❖ 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是什么?在生理方
面如何体现出来?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气的功能
温煦作用
使人体维持相对恒 定的体温
温
有助于各脏腑经络、
煦 作 用
形体官窍进行正常 的生理活动
有助于精血津液的 正常施泄、循行和 输布
病理表现: 畏寒喜暖、 四肢不温、体温低下、 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 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 迟缓等。
第三章 气血津液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水液代谢也都赖气之推 动而完成。
(二)温煦作用:阳气气化生热,温煦人 体的作用。
(三)防御作用:气有卫护肌肤,防御邪气 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 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以驱邪外出。
(四)固摄作用: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具有 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丢失的作用。
血液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血液要充盈 脉管系统的完 整而通畅 全身各脏腑发 挥正常生理功能, 特别是与心、肺、 肝、脾四脏的关系 尤为密切。 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 1、心主血脉 2、肺朝百脉 3、脾主统血 4、肝主藏血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是营养,二是滋润。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 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 润颜色,充营卫,精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 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在血 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 还可见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 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
(一)津液的生成 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故精微(津液), 一起上输于脾,通过“脾气散精”作用而布 散全身。
(二)津液的输布 脾气散精 肾主津液 三焦决渎 肝主疏泄 肺主行水
(三)津液的排泄
1、汗、呼气 2、尿 3、粪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津的质地较为清稀,其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液的质地较为稠厚,其营养作用较为明显。 (二)化生血液 《灵枢· 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 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齿为血。”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灵枢· 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 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为气,天 热衣厚则为汗。”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津 液
概念: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中清
而稀者叫津,浊而稠者叫液。
生理功能: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 津的功能:一是散布周身,滋润和充养脏腑、 肌肉、经脉、皮肤等;二是组成血液,不断补充 血中的水分。
液的功能:一是填精补髓,即滋养内脏,充养
第三章 气血津液
概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 持其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不断运动的、极 其细微的物质;血,是循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气、血、津液
既是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产物,又是脏腑、经络
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学说:研究其生成、输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5)固摄作用 控制和统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丢失。 如:统血,节制汗液与尿液,固摄影精液。 (6)营养作用
气的来源:
一是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
二是后天水谷之精气,源于水谷,经脾胃的运 化而生成。
三是经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气的分类(根据气在体内的分布及作用):
元气 、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
卫气:宗气中的慓悍部分,其性慓悍滑疾,善 于游走窜透。行于脉外,具有温煦脏腑、腠理、 皮毛和开盍汗孔的作用(防御作用)。 脏腑之气:泛指脏腑的功能,如肺气、脾气、 心气、胃气等。
第二节 血
血液生成: A 来源于水谷精微,脾胃为生化之源; B 营气入心脉化生血液;
C 精血可以相互化生(“精归于肝而化清血”)。
功能之气:脏腑、经络等组织的功能活动。
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畜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血液的循环,津液输布都要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一、填空题1. 精是人体生命的( ) 。
2. 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 ) 中。
3. 精是神化生的( ) 。
4. 气的运动称作( ) 。
5. 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简单地归纳为( ) 四种基本形式。
6. 气的运动保持正常状态,称之为( ) 。
7.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 ) 。
8.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 。
9. 元气是通过( ) 而流行于全身的。
10.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又称为( ) 海。
11. 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 ) 的运化功能。
12. 血具有( ) 和( ) 两方面功能。
13. 津液是机体( ) 的总称。
14. 津液有( ) 血液浓度的作用。
15.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 ) 和( ) 来完成的。
16.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 。
17. 神寓于( ) 之中。
18. 精、气、神三者称为人身之( ) 。
19. 气为血之( ) 。
20. 血为气之( ) 。
21. 大失血导致气的涣散不收,称为( ) 。
22. 精与血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 ) 。
23. 津液与血液之心互相渗透转化称为( ) 。
24. 神可以( ) 精与气。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5. 由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之为( )A. 先天之精B. 后天之精C. 肾精D. 水谷之精E. 生殖之精26. 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贮藏于(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27. 肾精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依靠于( )A. 肾阳推动B. 肾阴滋润C. 天癸促发D. 脾胃运化E. 肝气疏泄28. 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 )A. 精B. 气C. 血D. 津E. 液29. 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哪组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A. 心肝脾B. 心肺肾C. 脾肺肾D. 肝脾肾E. 心脾肾30. 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 )A. 气机B. 气化C. 升降出入D. 气机调畅E. 阴阳转化31. 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属于气的哪项功能( )A. 推动B. 温煦C. 凉润D. 防御E. 中介32. 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 凉润B. 中介C. 推动D. 防御E. 固摄33. 控制人体体液有规律地排泄和分泌,属于气的哪项功能( )A. 推动B. 凉润C. 温煦D. 防御E. 以上都不是34. 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的感应和传递,属于气的哪项功能( )A. 调控B. 防御( )C. 温煦D. 中介E. 固摄35. 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 元气B. 宗气C. 营气D. 卫气E. 脏腑之气36. 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 )A. 心气B. 宗气C. 脾气D. 卫气E. 营气37. 称为水谷之悍气的是( )A. 谷气B. 清气C. 宗气D. 营气E. 卫气38. 逸出脉外的血称为( )A. 血府B. 瘀血C. 离经之血D. 坏血E. 以上都不是39. 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功能的是( )A. 脾B. 心C. 脉D. 气E. 三焦40. 在津液的生成中,最为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 脾肺B. 脾胃C. 脾肾D. 肠胃E. 肺肾41. 《素问·厥论》中称“为胃行其津液者”,是指( )A. 肝B. 肺C. 肾D. 脾E. 三焦42. 对津液输布代谢的影响最为重要的腑是( )A. 胃B. 小肠C. 膀胱D. 大肠E. 三焦43. 布散于体表,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是( )A. 气H. 水C. 精D. 津E. 液44. 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 )A. 心肝肾B. 心脾肾C. 脾肝肾D. 脾肺肾E. 脾胃肾45. 称为“神之宅”的是( )A. 精B. 脏C. 腑D. 气E. 形46. 称为“形之主”的是( )A. 精B. 神C. 气D. 血E. 脏47. 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功能,说明了气与血之间的什么关系( )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能养气48.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哪一项病理变化( )A. 气血两虚B. 气随血脱C. 气不化水D. 气不摄血E. 气随津脱49.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A. 气与津液B. 气与血C. 血液与精D. 血液与津液E. 以上都不是50. 血虚引起气虚病变的理论根据是( )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 C. 气为血帅D. 血能养气E. 血能载气51. “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是哪一项理论的实际应用( )A. 精血同源B. 气血同源C. 肝肾同源D. 津血同源E. 血汗问源52. 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勺主宰是( )A. 气B. 血C. 肾D. 神E. 心( 二)A2 型题53. 患者,年老体弱,少气声低,小便清长,尿次频数,甚至有余沥不尽,夜间尤,证属( )A. 气失凉润B. 气失防卫C. 气失固摄D. 气失温煦E. 气失感传54. 患者,半月前下肢创伤大出血,经手术治疗后,精神疲惫,失眠多梦,健忘,证属( )A. 血不养气B. 血不化神C. 血不濡筋D. 血不载气E. 以上都不是55. 患者,下肢浮肿两月余。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气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精气、气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
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
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贡: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贡;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戎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
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戎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
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怛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
而精、血、津液有贡: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概述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既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重点: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气的分类及其组成、分布、功能。
第一节 精【知识点表解】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夫精者,身之本也”狭义之精:藏于肾的、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 先天之精贮藏于肾 主藏于肾 后天之精经脾气转输至各脏腑,化为脏腑之精—→供给脏腑生理活动之需。
分藏于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生殖之精的化生和施泄与肾的闭藏、肝的疏泄、脾的运化有关。
即人体之精利用转化、消耗和排泄精华物质、布散全身,濡养脏腑。
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脏腑之精;a、脾——转输到各脏—后天之精b、肾精化气——元气——三焦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肾的封藏、肝气的疏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先天之精肾精后天之精精是生命的本原。
化生肾气以促进生殖精气天癸生殖机能(二)濡养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之精化生障碍五脏之精也衰肾精有损——生长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表现肺精不足——呼吸障碍、皮肤失润无泽肝精不足——拘挛、掉摇或抽搐(三)化血精足则血旺。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精气血津液神ppt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 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 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
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
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 之精的成分。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与阴气:维持体温恒 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精血津液的贮 藏运行输布)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祛邪外出。阳气抵御 和祛除阴邪,阴邪抵御和祛除阳邪。)
固摄作用(精血津液及汗尿唾)
中介作用(信息的载体)
2024/2/14
中医基础理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3精气血津液神(1)
• genuine qi真气
• source qi原气; 元气
• 中气middle qi
• 卫气defense qi
• visceral qi脏气
• stirring qi of the kidney region肾间气 动
– Stir = to move one's hand or an implement continuously or repeatedly through (a liquid or other substance)
• source qi 元气、原气 • genuine qi,真气 • ancestral qi宗气(pectoral qi ) • nutrient qi营气 • defense qi 卫气
Source Qi and Genuine Qi 元气和真气
• Formation
– They are both formed from innate qi and acquired qi
Concept
• Qi is the basic element that constitutes the cosmos and, through its movements,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produces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human body and life activities.
gate
•门
– 命门life gate – life gate fire命门之火 – qi gate气门
• another name for sweat pore也叫汗孔
fire
•火
– 虚火deficience fire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完整ppt课件
(2)宗气
A、宗气的生成和分布:
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宗气
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
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积于胸中,出 于喉咙,以 贯
心脉,而行呼吸焉)。
B、生理功能:
a、行呼吸:宗气上走吸道,推动肺的呼吸;
b、行气血: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A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B、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升(自下而上) 降(自上而下) 出(由内向外) 入(自外向内)
完整版ppt课件
7
C、气运动的意义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都必须 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而精 、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 行流动,以濡养全身。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他们之间的 互相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
流运行;
C、资先天:后天资先天;
完整版ppt课件
19
(3)营气
A、生成与分布:
精华部分化生
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营气。
在脉中运行全身
B、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 b、营养全身
(4)卫气
A、生成与分布:
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卫气。
不受脉道约束,运行于脉外.
B生理功能:a、防御外邪入侵
b、温养全身
c、调控腠理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的
排泄。
完整版ppt课件
20
营气与卫气的联系、区别:
精气血津液神 ppt课件
四、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 用
1.含义:气能激发和促 进人体 的生长发育 及各脏腑 经络的生 理功能。
2.推动作用——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保证
3.调控作用——维持生命活 动的稳定有序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
(二)相关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二)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意 义:血液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 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 和滋润作用, 以维持各脏腑组 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
证了 人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理体现:血色 红润、肌肉壮实、 皮肤 和毛 发润泽、感觉灵 敏、运 动自如。
机理: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 固摄作 用。 体现于脾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
生理:气摄血,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病理:气不摄血则出血
治疗:补气摄血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机理: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 液的濡
养。 生理:血足则气旺 病理:血虚则气虚 治疗:养血益气
2.血能载气
机理: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 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含 义:由谷气与自然 界清气相结合而积 聚于胸中的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称为“气海”又名 膻中。
生 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 所化生的水 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相结合 而成。
分 布: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 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 布散全身。
3.营 气
含 义:行于脉中
而具有营养作 用
(五)津能载气
❖ 机理:气的运行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会漂浮失 散而无所归。
第三章气血津液
二、胃(仓廪之官,太仓)
(一)受纳、腐熟水谷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治病当以固护胃
气为要务,成为“补土派”理论依据。 (二)主通降
胃气以降为和,以通为用。
三、小肠 (受盛之官)
(一)受盛化物 清:水谷精微
(二)泌别清浊
浊:糟粕
清——水分 浊——残渣
尿 粪便
临床治疗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
四、大肠 (传道之官)
五脏:心、肺、脾、肝、肾 脏腑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中空”似腑,“藏精气”类脏,故曰奇恒之腑。
第一节 五脏
一、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一)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固摄液态物质—防止血、津、 精无故流失
(四)固摄作用 固摄冲任—防止胎漏、滑胎 固摄内脏—防止内脏下坠
气、血、津、精的化生和代谢 (五)气化作用 气、血、津、精的相互转化
水谷物的消化、吸收、排泄
第二节 血
一、概念 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
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血的生成及运行 (一)生成
督、任、冲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 为“一源三歧” 。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功 能关系密切,有“冲为血海,任主胞宫” 之 说。
4.带脉:环行腰腹,约束纵行诸经。
在体合骨(主骨,生髓,通脑) 在窍为耳和二阴(开窍于耳及二阴) 其华在发 (二)系统联系 在液为唾 在志为恐 在腑合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
第二节 六腑 一、胆(中正之官,中清之腑)
(一)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贮存于胆。
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精液 习题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一、选择题(一)A型题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2.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A.温煦作用B.推动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3.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元气B.宗气 E.营气 D.卫气 E.动气5.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6.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A.推动功能B.温煦功能C.固摄作用D.气化E.营养作用8.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A.气的推动作用B.气机C.气的防御作用D.气的固摄作用E.气化9.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主要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A.推动与温煦 D.防御与固摄 C.推动与固摄 D.中介与推动 E.温煦与凉润10.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A.中气B.营气C.卫气D.元气E.宗气11.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A.卫气B.宗气C.中气D.元气E.营气12.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是:A.中气B.营气C.卫气D.水谷精气E.脏腑经络之气13.与视、听、言、动的强弱关系最密切的气是:A.元气B.卫气C.宗气D.谷气E.营气14.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血脉D.三焦E.肝15.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A.气机不畅B.气结C.气闭D.气逆E.气虚16.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17.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心肺肾E.肝脾肾18.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A.营气B.卫气C.元气D.宗气E.谷气19.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是:A.宗气B.谷气C.卫气D.元气E.营气20.一身气机的枢纽为:A.脾胃B.心肾C.肺肝D.脾肾E.以上均非21.出现恶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减退: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3.“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4.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5.形成多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是气的哪一项失常: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气机E.气化26.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精B.气C.血D.津E.液27.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A.肝B.心C.脾胃D.肺E.肾28.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A.精B.气C.血D.津E.液29.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A.脉管B.经络C.腠理D.三焦E.分肉3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不是31.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32.与血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33.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34.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35.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A.心气 D.肺气 C.中气 D.肝气 E.脾气36.与血液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37.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38.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药物的机理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39.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A.皮肤B.孔窍C.肌肉D.关节E.血脉40.在机体内,除______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A.胃液B.肠液C.血液D.泪液E.唾液41.液的灌注部位,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A.脏腑B.骨节C.孔窍D.脑E.髓42.下列哪一脏或腑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A.脾B.胃C.肺D.小肠E.大肠43.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何脏腑的综合作用而完成:A.心肝脾肺三焦B.心肝脾肾三焦C.肺脾肾肝三焦D.心肝肺肾三焦E.肺脾肾心三焦44.与津液输布最不相关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5.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A.汗B.尿C.粪D.呼气E.呕吐物46.气逆导致吐血的生理学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47.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48.临床上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49.临床上治疗多汗、漏汗时,可采用补气之法,其机理在于:A.气能行津B.气能摄津C.气能生津D.津能载气E.津能生气50.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以哪一组脏腑最为重要:A.心肝肾B.肺脾肾C.脾肝肺D.肺肝胃E.心肝肺5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A.气逆B.气陷C.气结D.气滞E.气脱52.喻昌所论的“内气”是指: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53.“上气海”是指:A.息道B.膻中C.丹D.心E.肺54.营气通过何种途径循行于全身:A.十二经脉B.十二经别C.十四经脉D.十五别络E.任督二脉55.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气是:A.元气B.真气C.营气D.卫气E.宗气56.五脏之真精是何气之分体:A.先天之精气B.水谷精微C.后天之精气D.营气E.元气57.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须的条件:A.心气充沛B.血液充盈C.脉道通畅D.三焦通利E.肺肝脾功能正常58.《读医随笔》称为“动气”的是:A.肾气B.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59.下列哪一项所论不妥:A.气虚则血少B.气旺则血充C.血虚则气少D.血足则气旺E.气不运则血不存6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气不摄津的范畴:A.多汗B.多尿C.漏汗D.遗尿E.遗精61.“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A.肝肾同源B.乙癸同源C.津血同源D.精血同源E.以上均非62.临床上气的异常导致血的失常时,下述哪一项不妥?A.血虚B.血脱C.血燥D.血瘀E.出血63.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肺B.心与脾C.肺与脾D.肺与肝E.肝与脾64.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65.津液排泄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汗B.尿C.粪D.呼气E.以上均非6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是:A.滋润和濡养作用B.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C.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D.排泄代谢产物E.以上均非67.“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生气68.营气与卫气的共同特点:A.来源相同B.性质相同C.特点相同D.分布相同E.功能相同69.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先天与后天方面B.性状与分布方面C.生化与运行方面D.功能与结构方面E.以上均非70.下列哪项属于气机失调:A.气逆B.气陷C.气滞D.气结E.以上均是71.禀受于父母的原始生命物质,称为:A.生殖之精B.先天之精C.后天之精D.脏腑之精E.肾精72.一身之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A.心脾肾B.心肺肾C.心肝肾D.脾肺肾E.肝脾肾73.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A.气机B.气化C.气逆D.气脱E.气闭74.气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称为气的:A.推运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75.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肾精B.元气C.脏腑之精D.水谷之精E.生殖之精76.了解脏腑精气充实与否的重要标志是:A.气B.血C.神D.津液E.形体77.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称为:A.津血同源B.精血同源C.气血同源D.血汗同源E.肝肾同源78.人体内何为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A.心B.肾C.神D.血E.气79.下面哪一项指的是“神之宅”:A.形体B.脏腑C.肾精D.血脉E.宗气80.“形之主”指的是:A.脏腑B.神C.肾精D.气E.津液81.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通常补气,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养气E.血能载气(二)B型题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人的生长发育靠气的:2.使津液变成汗、尿是气的:3.多尿是与气的哪项功能失常有关: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对脏腑的功能活动起激发、推动作用的是:5.主司腠理开合的是:6.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的是:A.润泽肌肤B.化生血液C.温煦脏腑D.充养脑髓E.化生神志7.营气的作用是:8.津的生理功能是:9.液的生理功能是:A.肝B.心C.脾D.肺E.肾10.津液的生成不足,主要责之于:11.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12.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A.肺脾肾B.心脾肝肾C.心肺肝脾D.脾肺肾肝E.心肺脾肾13.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14.与血的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15.与津液的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脾胃B.肺C.心D.肝E.肾16.一身气机的枢纽是指:17.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的是:18.可以疏通和调畅气机的是:A.气机不畅B.气滞C.气逆D.气陷E.气结19.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20.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郁滞不通时,称为:21.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体内者,称为: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22.气的由下向上运动太过,称为:23.气的上升不及而下降太过,称为:24.气的由里向外运动太过,称为: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2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26.积于胸中之气称为:27.水谷之悍气是指:A.心B.肝C.脾D.肺E.肾28.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29.能助心行血的是:30.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是:A.心B.肝C.肺D.肾E.脾胃31.血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32.津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33.对津液的输布起主宰作用的是:A.气虚血少B.气虚血瘀C.气虚出血D.气随血脱E.血虚气亏34.气生血功能失常可见:35.气行血功能失常可见:36.气摄血功能失常可见:A.气虚B.气脱C.气滞D.气闭E.气逆37.血虚可导致:38.大失血时可导致:39.水液停滞可导致: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调控作用40.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指气的:41.控制着津液排泄是指气的:42.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是指气的:(三)D型题1.气的生成过程中,尤其重要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胃E.肾2.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何作用间的协调平衡: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3.宗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肾中精气B.水谷精气C.自然界清气D.脏腑之精气E.先天之精气4.宗气的主要功能是:A.主管语言B.温煦肢体C.调节心脏的搏动D.走息道以行呼吸E.贯心脉以行气血5.血液的组成成分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精E.津液6.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A.心主血脉B.肝主藏血C.脾主统血D.肺朝百脉E.肾主封藏7.气的主要来源是:A.先天之精气B.后天之精气C.阴阳之精气D.五行之精气E.天地之精气8.人体之气生成的主要条件是:A.脏腑功能正常B.物质来源充足C.精气充足D.血液充足E.津液充足9.气机升降的枢纽是:A.肝B.胆C.脾D.胃E.肾10.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A.气滞B.气逆C.气郁D.气结E.气脱11.元气充足必须依赖何脏腑之气正常:A.心气B.肝气C.脾气D.肺气E.胃气12.与宗气生成有关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13.与宗气的分布密切相关的是:A.心B.肝C.脾D.肺E.肾14.营气分布全身,主要通过的途径是:A.十二经脉B.十二经别C.手足三阴经D.手足三阳经E.任督二脉15.各类气中,具有阴阳相随关系的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D.中气16.血的生成主要依赖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中介作用E.固摄作用17.在血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主要作用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肾E.胃18.津液的生成主要关系到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9.津液的排泄主要关系到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营养作用20.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之品是因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21.可以形成血行瘀阻的是:A.气逆B.气陷C.气滞D.气脱E.气虚22.气血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气为血之帅B.血为气之母C.气能生血D.血能养气E.气随血脱(四)X型题1.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A.精B.气C.血D.津E.液2.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A.先天禀赋B.后天饮食营养C.自然环境D.肺肾的功能E.脾胃的功能3.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脾B.胃C.肺D.肾E.三焦4.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A.固摄血液B.固摄汗液C.固摄唾液D.固摄二便E.固摄精液5.人体气化失常,可影响到:A.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B.饮食物的消化吸收C.汗液的排泄D.体温的相对恒定E.大、小便的排泄6.气机失调可导致:A.血液上逆B.血液外溢C.血行迟缓D.津液停滞E.小便异常7.气的分类依据是:A.基本含义B.功能特点C.生成来源D.分布部位E.历代医家的共识8.与元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有:A.肺B.肾C.脾D.胃E.三焦9.宗气的盛衰关系到:A.呼吸的强弱B.血液的运行C.视听的正常D.腠理的开合E.津液的布散10.卫气的功能有:A.温分肉B.肥腠理C.司开合D.充皮肤E.生津液11.与血液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A.心B.肝C.脾D.胃E.肾12.参与血液运行的脏腑组织有:A.心B.肺C.肝D.脾E.脉13.血液运行必备的条件是:A.营气充沛 D.津液滑利 C.血流充盈 D.脉道通畅 E.脏腑功能正常14.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A.心的主血B.脾的统血C.肝的藏血D.肝的疏泄E.肺朝百脉15.与津液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脾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16.与津液的输布有密切关系的是:A.肺B.脾C.肾D.肝E.三焦17.与津液的排泄有密切关系的是:A.肺B.脾C.肾D.膀胱E.三焦18.在津液代谢过程中,以哪三脏作用最为重要:A.肺B.脾C.肾D.肝E.心19.津液的正常排泄途径是:A.汗B.呼气C.尿D.粪E.呕吐物20.津主要分布于:A.血脉B.肌肉C.皮肤D.脑髓E.孔窍21.液主要灌注于:A.骨节B.脏腑C.脑髓D.肌肤E.孔窍22.津液的功能是:A.润泽肌肤B.滑利关节C.充养脑髓D.充养血脉E.寓神养神23.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24.血的营养滋润的作用体现在:A.面色红润B.肌肉丰满壮实C.皮肤润泽D.毛发乌黑光泽E.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25.生殖之精的化生与施泄有度,依赖于:A.天癸促发B.肾气封藏C.肝气疏泄D.脾气运化E.以上都对26.人体之精的功能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繁衍生命B.濡养C.化血D.化气E.化神27.一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哪些作用:A.防御B.抗邪C.调节D.康复E.出汗28.血液的化生是在哪几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A.脾胃B.心C.肺D.肾E.肝29.化神之源是指:A.精B.气C.血D.津液E.以上都对30.气化的具体体现有:A.精血互化B.精化为气C.精化为髓D.津血互化E.津化为汗31.人体之精源于:A.肾精B.先天之精C.后天之精D.脏腑之精E.生殖之精32.神的具体体现有:A.眼神B.表情C.言语D.应答E.神志33.人身之三宝是指:A.精B.气C.血D.津液E.神34.“气随津脱”病理变化的形成原因包括:A.剧烈呕吐B.大量泄泻C.大量饮水D.过用发汗方法E.过用下法二、填空题1.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______,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保卫人体抗御外邪 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卫气)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卫气) 护卫全身肌表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举例说明
如肺司呼吸, 如肺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下降 吸清 入 出 呼浊 宣发 肃降
上升
气运动正常,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 气运动正常,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气机条畅 气运动失常,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 气运动失常 , 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 , 称 气机失调" 有多种表现形式: 为"气机失调",有多种表现形式: 气滞:气运动受阻,停留阻滞于局部. 气滞:气运动受阻,停留阻滞于局部.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气闭:气出入受阻,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 气闭:气出入受阻,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
宗气
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称为" 气海"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 称为 " 气海 " , 又名为膻 中. 宗气的生成, 宗气的生成 , 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 水谷之气; 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 水谷之气 ; 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 , 二者 相结合生成宗气. 相结合生成宗气. 宗气聚于胸中, 通过上出息道( 呼吸道) 宗气聚于胸中 , 通过上出息道 ( 呼吸道 ) , 贯注 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3. 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是气化过程发 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前提与条件. 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 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 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于生命 过程的始终. 过程的始终.
(六)营养作用
营养作用是指气具有营养全身, 营养作用是指气具有营养全身,为脏腑组织器 官提供必需营养物质的作用. 官提供必需营养物质的作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具有物质性. 具有物质性. 由水谷精气化生的营气和卫气, 由水谷精气化生的营气和卫气,具有营养全身 的作用. 的作用.
2.与邪相争 2.与邪相争,驱邪外出 与邪相争,
《类经疾病类》"正气不足,邪气有余,正不胜邪, 类经疾病类》 正气不足,邪气有余,正不胜邪, 病必留连不解……正气内强,则根本无害,逼邪外出, ……正气内强 病必留连不解……正气内强,则根本无害,逼邪外出, 则营卫渐平" 则营卫渐平"
(四)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血液,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血液,津液和精液等液 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其表现形式有: 其表现形式有: 1.固摄血液 1.固摄血液: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固 固摄血液: 摄作用才不会逸出脉外(脾气的统摄作用). 摄作用才不会逸出脉外(脾气的统摄作用). 2.固摄津液 2.固摄津液; 固摄津液; 津液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胃液, 津液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 3.固摄精液 肾气的封藏作用的体现). 3.固摄精液(肾气的封藏作用的体现). 固摄精液(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来源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精气 先天之气(元气) 先天之气(元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 水谷之气(谷气) 水谷之气(谷气) 自然界的清气 自然界的清气 后 天 之 气 生成来源
(二)气的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肾 生气之根
先后天之精 藏于肾中, 藏于肾中, 相互促进, 相互促进, 化生元气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徐雅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气 血 津液 气血津液关系 精 神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气
Hale Waihona Puke 中医学的气学说, 中医学的气学说 , 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 念 , 生成 , 分布 , 功能及其与脏腑 , 精 , 生成, 分布, 功能及其与脏腑, 血 , 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 , 与古代 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 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气 的 生 作用 理 功 能 作用 作用 气化作用 固摄作用
(一)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是具有活力的物质,对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是具有活力的物质, 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体现 的以下四个方面: 的以下四个方面: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元气)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元气) 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2.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2.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3.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3.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4.推动津液的生成, 4.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推动津液的生成
2.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 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 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 精化为气; 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 精化为气; 精与血同源互化; 精与血同源互化; 津液与血同源互化; 津液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化汗化尿 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 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 化精,化神等. 化精,化神等.
气的固摄作用减退 固摄血液的功能减退:各种出血证,如尿血, 固摄血液的功能减退:各种出血证,如尿血, 便血,崩漏,肌肤发斑等. 便血,崩漏,肌肤发斑等. 固摄津液的功能减退: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 固摄津液的功能减退: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 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 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 固摄精液功能减退:可见遗精,滑精或早泄. 固摄精液功能减退:可见遗精,滑精或早泄.
《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 邪客》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 司开合者也" 理,司开合者也"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一)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
脾胃 生气之源
肺 生气之主
脾胃相合, 肺为清虚之脏, 脾胃相合,接 肺为清虚之脏, 受容纳饮食, 主司呼吸, 受容纳饮食, 主司呼吸,吸 腐熟运化水谷, 清呼浊, 腐熟运化水谷, 清呼浊,在气 化生水谷精微 生成过程中重 之气 要
先天之精
肾为生气之根
元气
一身之气
宗气
后天之精
自然清气 水谷之气
肺为生气之主 脾为生气之源
(五)气化作用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 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 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 泄等等都属气化. 泄等等都属气化. 在中医学中, 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 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 谢过程, 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
(二)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元气,宗气,
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肾气的概念类同) .(与肾气的概念类同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肾气的概念类同) 组成与分布: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受后 组成与分布: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天精气的不断充养,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天精气的不断充养,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 一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一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二是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二是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
(一)气的运动 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入四种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 气运动的意义: 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仅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 各种生理活动, 各种生理活动,而且也只有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的功能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 的功能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
(二)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能温暖全身,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能温暖全身,是人体热量 的来源. 的来源. 气的温煦作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体现出来的 其生理意义: 其生理意义: 维持机体恒定的体温; 1. 维持机体恒定的体温; 2. 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的功能活动; 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的功能活动; 3. 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在气的温煦作用下 正常运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正常运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一)人身之气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气", 是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防御,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防御, 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生者 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为营 行于脉外为卫气; 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 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 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 经络之气. 气,经络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