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优质课教案

崇雅中学高中部语文组李焕送

课程目标:

知识和能力:掌握对联基本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明确对联基本特征,组织小组讨论拟写对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之一对联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对联基本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

对联拟写对策——拆合法

教学方法:

1.观察探究法。通过细心观察几副普通对联提问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

2.讨论法。通过拟写对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片1)课题《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

一、导入:

对联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自从04年全国各省高考卷不约而同考对联之后,对联教学备受重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

(幻灯片2)对联欣赏,说说下列对联在哪些场合可以看到:

①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②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③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④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二、提问,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1 学生观察以上对联,自主学习课本129页表达交流活动《珠联璧合觅佳趣》相关知识,

想想要成为一副对联,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2 (幻灯片3)对联的基本知识

①上下联字数相等

②上下联用字不重复

③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依此类推。

④上下联平仄要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⑤上下联内容要相联:从上下联表达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认识对联的基本特点是不足够的,重要的是运用对联的知识学习怎样拟写对联。

三学习对联拟写对策

(幻灯片4)拟写对联的对策——拆合法

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如“扫千年旧习”,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

立(建)——一代(百岁、万载)——新风正对

除(革、去)——百岁(一代、万载)——恶俗(丑行)反对又如“祖国江山好”分三段对之:家乡——风景——美(大地——气象——新)

(幻灯片5)总结拟写对联的要点:

①把握对联的基本特征

②善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如由花朵想到美人(相似),由“旧习”想到“新风”(相反),由自然想到社会人生(具体与抽象)。

想象: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生命。

③利用传统的对联口诀: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四争联活动牛刀小试

(幻灯片6)(一)请给以下地名配对

乌龙潭总统府莫愁湖凤凰台

麒麟门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

(幻灯片7)(二)评改对联

1、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2、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后:

(幻灯片8)(三)补充对联

1.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_________________,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2. 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幻灯片9)(四)对联试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写在黑板上。看哪组对得最多,对得最好)

蚕吐丝——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杜丽夺首金,扬威雅典——

刘禹锡石头城上思故国——

——一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

五小结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六(幻灯片10)作业(参考书本130页,任选一项或多项开展活动)

1 拟写对联:试为学校大门、课室门、学校饭堂、图书馆拟一副对联。

2 从古典诗、词、曲作品中收集对联。

3 以课文为基础,适当向课外拓展,拟写对联。例如:朱自清夜赏《荷塘月色》

黄河浪力赞《故乡榕树》

(从作业中推选出佳对张贴在教室学习园地,同学们投票选出“最受欢迎对联冠军、亚军、桂军”)

教学总结:

本教案用于广东版必修3 第129页“表达交流活动”《珠联璧合觅佳趣》。在学习了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后,学生对诗词格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自从04年全国各省高考卷不约而同考对联之后,对联教学备受重视。结合新课改注重“表达与交流”的精神,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对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之一对联的兴趣,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由于高一的学生首次正式在课堂上接触对联,而以往的经验使他们认为对对联是一件较难的事情,所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本教案注重了授予学生拟写对联的实用方法——拆合法,并把传统的对联口诀写在拟写对联之前,让学生树立对对联的信心。同时在活动中注重题目的难易程度,讲练结合,四大题目“给地名配对,评改对联,补充对联,对联试拟”先易后难,按照一定的梯度进行,让学生尝试“可做到”的乐趣。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题目(四)对联试拟活动中,个别学生能够联系课本所学诗词,对出较有水平的对联,如“白居易浔阳江头忆琵琶”“李太白古蜀道中叹朝廷”等等。一些学生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对教师所出上联表示质疑,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发现。

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教学总结

此课是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课(粤教版必修3 第129页《珠联璧合觅佳趣》)。在学习了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后,学生对诗词格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自从04年全国各省高考卷不约而同考对联之后,对联教学备受重视。必修课程目标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条线索进行描述,尤其强调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因此,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对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之一对联的兴趣,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传统文化之瑰宝。学生除了可以通过古诗文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外,还可以通过对联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

对联虽然常见,但学生对如何写对联却感到陌生,由于高一的学生首次正式在课堂上接触对联,而以往的经验使他们认为对对联是一件较难的事情,所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初步学习拟写较简单的对联。为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在课堂开始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对联,提问在生活中那些场合可看见这些对联。“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欣赏了几副常见的对联,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对对联的兴趣也表现出来了。这时,结合课本,教师提问对联的基本知识(要成为一副对联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好地总结出了“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词性相同”“上下联结构相对应”“上下联平仄要和谐”等特点。教师适当的地补充“上下联内容要相联”(正对、反对、串对)的知识。

认识对联的基本特点是不足够的,重要的是运用对联的知识学习怎样拟写对联。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落在如何拟写对联上。拟写对联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介绍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是很关键的,因此我向学生推荐了拆合法。并把传统的对联口诀写在拟写对联之前,让学生树立对对联的信心。同时在征联活动中注重题目的难易程度,讲练

结合,四大题目“给地名配对,评改对联,补充对联,对联试拟”先易后难,按照一定的梯度进行,让学生尝试“可做到”的乐趣。“给地名配对,评改对联”难度较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巩固了对联的基本知识,为下面的对联试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补充对联”环节既考查了学生的对联知识,又回顾了以往的文学常识。

在征联活动四个活动环节中,第四环节“对联试拟”是重点,也是难点,是综合考查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程度。在六副对联“蚕吐丝——”“家中世界小——”“冬去山清水秀——”“杜丽夺首金,扬威雅典——”“刘禹锡石头城上思故国——”“———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中,前三副学生对得工整到味,能对出如“蜂酿蜜”“春来鸟语花香”等文雅的下联。在第四副对联中,很多同学想到了刘翔,对出了“刘翔创佳绩,声震全球”的下联,而在“刘禹锡石头城上思故国”则有不少学生联系到了第四单元刚学的李白、白居易、辛弃疾等文学大家。需指出的是,在“———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这副对联中,没有一个学生能对出上联,而此对联是一副悬挂在我校教学楼两侧,用来激励高三学子的对联。“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生对生活的漠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举步维艰,是语文素养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征联活动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男女同学各为一组,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出你组认为的佳对,看谁写得最好,写得最多),激发了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为培养学生运用课本所学的知识拓展教学内容的能力,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归并,使新旧知识融合,相互渗透,我特意设计了“刘禹锡石头城上思故国——”这副对联,个别学生能够联系课本所学诗词,对出较有水平的对联,如“白居易浔阳江头忆琵琶”“李太白古蜀道中叹朝廷”等等。一些学生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对教师所出上联表示质疑,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发现。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珍宝,唐诗宋词中不乏名联句,在学习了古典诗歌单元后,我尝试着将对联引进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以增强学习的趣味,加大知识的含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对联》教学设计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欣赏对联,积累名家名联。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尝试写作对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魅力。 2、点燃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进一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精髓的愿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对对联的基本常识已有所掌握,但初中时对联的学习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历史渊源没有专门的研究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对联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拟写对联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谜语竞猜 一、谜语竞猜入情境 活动1、猜谜游戏 (1)课件展示谜面:包容万里江山五湖四海事, 登临十方百姓万户千家门。打一文学体裁,谜底为对联。 导入: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特点?如

何张贴?以及如何尝试写作简单的对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2)本节课我们将达成的学习目标:(投影)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初步培养写作对联的能力。 活动2【讲授】认识对联 二、总结特点识对联 活动2、考场情景再现: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现场,主考官史学家陈寅恪的国文试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考官,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投影: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韩退之) 从经典对联试题中我们发现对对子应该从字数、词性和内容上去“对”。搜寻一些身边常见常用的对联来全面归纳对联的特点。 “对”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音韵和谐; “联”内容关联:指上下联的内容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 课件展示:常见常用对联 目标:指导学生通过抢答对联类型积累对联知识。 材料:多媒体设备 过程: 1、根据刚才所看到的常见常用对联说说对联的特点 2、小组活动:全班学生分6个小组,选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关于对联的起源、种类、基本知识等问题。 3、微课展示明确: 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走进对联、认识对联教学设计王小华2

《走近对联、认识对联》 阿荣旗第二小学王小华 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3、简单尝试对对子。 4、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学习对联的乐趣,激发学习对联的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接触过的对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3分) 师:同学们都喜欢故事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好,那请做好,听我慢慢道来。(老师讲故事) 师:这就是流芳千古的对联佳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接触对联(5分)

1、总结对联特点 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副对联,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多媒体出示) 学生总结,教师相机板书(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相和,仄起平落) 2、根据对联特点,做简单练习。 师:了解了对联的特点,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我说上半句,你来对下半句,我信心吗?),好,请接题。 七上----(八下)风和----(日丽)牛头——马面山青——(水秀)绿油油——(金灿灿)…… 师:刚才我们进行的是两个字的词语接龙,下面老师增加一点难度,你们想挑战吗?那好,请接题。 声东击西——(走南闯北争先恐后翻天覆地取长补短……) 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不慌不忙——(自作自受、自由自在、……) 师小结:其实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古代文人小时侯做得最多的功课,叫对对子。 三、走进对联(3分) (1)古人专门给这些对子编了一本书叫《声律启蒙》,我们读一读其中的内容: “千对百,两对三,塞北对江南。山村对海岛,旷野对平原,花烂漫,月婵娟,草木对山川。” “明对暗,户对窗,大海对长江。龙飞对凤舞,微雨对斜阳。深院落,小池塘。水色对山光,白浪花千朵,青天雁一行。” (2)自由朗读、指名读。 四、认识对联 我们在小学阶段,也曾经接触过一些对联,看同学们能否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让我们大家欣赏欣赏 学生试背,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对联。

春联 公开课教案

春联 导入: 同学们春节快要到了,伴随着这欢快的旋律和喜庆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春节的热闹气氛。 1、过新年呀,贴春联是非常重要的习俗。关于春联,你了解多少呢?(指名说)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4课春联2、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相信这些词一定难不倒你们 课件出示词语:和学程单一 气氛卷教学生字“添”(齐读) 你能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说一句有关春联的话吗? 3、读准了词语,才能读好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春联的哪些知识?学习时间2分钟。 谁来告诉我,课文介绍了关于春联的哪些知识? 根据回答板书:内容丰富、讲究对仗、开卷有益 4、春联的一大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多彩,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那几幅春联,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我们先快速默读课文用直线把他们画出来吧! 你划到了哪些?一句句出示,齐读,出示学程单三 5、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我们先来看这一副 齐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哪两个字让你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什么绿了?什么红了?

一“绿”、一“红”为我们展现了无限美好的春光:我们来看,【课件】春风徐徐,杨柳青青,小草绿了,河水绿了,桃花开了,杏花开了……到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多么美丽的春光啊,咱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课件】同学们我们抓住关键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读懂春联,用相同的方法,也来说说这四副春联吧!。出示:提供句式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6、(教师总结)【课件】春联有的描绘美丽的春光,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课件】有的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课件】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课件】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你能记住这些春联吗?自己试着填一填。 在这四副春联中,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是——,描绘美丽的春光的是——,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是——,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是——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填空) 7、总结:同学们,【课件】这些春联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但是表达的都是人们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营造了新年欢乐祥和的气氛。 8、春联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它的形式也非常具有特点!现在,我们就来揣摩揣摩,体会体会,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读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课件】 9、教师宣读答案。【课件】春联上下联讲究“对仗”。这“对仗”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字数相等”:上联7个字,下联也必须是——;上联是5个字,下联也只能是——。【课件】另外就是“词类相当”:春联中总是把同一种类型的词作对。课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告诉我们

《对联》教学设计的范文

《对联》教学设计的范文 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 读文识字,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1~2课时。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 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 (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

联”、“六畜”、“财”、“茂盛”、“风调雨顺”,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爆”、“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扩词。(当学生说到“爆炸”时,老师相机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远离爆炸,渗透安全教育。) “稻米”、“六畜”,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猜猜进行理解:“稻米”还可以叫什么?“六畜”指农民伯伯饲养的六种牲口,请孩子们猜一猜有哪些。(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轻松理解了难点词的意思) “茂盛”:结合窗外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进行说话练习。 (2)词语(四字词、三字词教学)。 过渡:对联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藏在灯笼里,孩子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将四字词、三字词分别放入灯笼里让学生认读,在读中体会含义) “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 【教学设想】 1、本节课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一个组长,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来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采用这种教学新模式意在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2、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声《对春联》来创设对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学情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联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但是学生对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加上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以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对联艺术,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过程与方法: 学会欣赏对联,赏析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相声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与传统对话,任思绪飞扬,共同走过一段文化之旅。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马季、郭敦儒两位老先生表演的相声——《对春联》。 二、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展示对联(从观看的相声《对春联》中选取) (1)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小学《对联》教学设计

《有趣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来历、作用,了解有趣的对联及背后的故事。 2、对对联产生喜爱的感情,乐于习作。 3、展示自己收集的有趣的对联,交流对联背后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趣的对联及背后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趣的对联。 教师准备有趣的对联、PPT。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中写到,正月初一这天,人们要放鞭炮,还要干什么?(贴春联)板书:春联 二、对联的来历。 1、对联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板书:来历 2、学生交流。

3、幻灯片出示幻灯片的来历。 古代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五代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4、有些春联很有趣,如 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爆竹鞭儿叭叭紧赶羊儿辞旧岁。 下联:春雷鼓声隆隆恭迎金猴送新禧。 你搜集了哪些有趣春联,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5、教师出示有趣的春联。 有一年新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字的人暗地揭走了。临近除夕,他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头。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招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 (出示) 上联:福无双至今朝至 下联:祸不单行昨夜行 三、对联的特征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吗。那请大家说说我们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幻灯片)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我们看一段看短片,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播放周星驰主演《唐伯虎点秋香》片

《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意在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读读、想想、猜猜、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识字、学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点 读文识字,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 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 (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联”、“六畜”、“财”、“茂盛”、“风调雨顺”,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并进行简单的写作。 二、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解对联的知识并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你知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句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二、通过具体的事例了解对偶的特点。 1、对字:天——地风——雪海——山新——旧日——月 2、对词:千山南北庆贺枝头月白 3、对词组:写文章、弹吉他、花果山、挂羊头、吹胡子、蚕吞丝、镜中花、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渴掘井——亡羊补牢、望梅止渴——亡羊补牢、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4、给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 5、总结写作对联的要求: ①、上下联字数要相等;②、上下联词组要相同;③、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或相对;④、上下联句法要一致;⑤、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⑥、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三、巩固知识:你能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练习写作对联: 声声慢——步步高

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骄傲者只论人非——谦虚者常想己过 网上天地宽——家中世界小 六七八九——二三四五 五、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有条理地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六、学习了对联知识,你能以对联的形式为你的朋友送上祝福吗? 1、岁月峥嵘须奋斗,年华潇洒莫蹉跎 2、沐浴晨风问一问,今天该怎么努力;脚踏夕阳想一想,今天进步了没有。 七、作业: 1、收集优秀对联,丰富写作素材。 2、作文训练 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①、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 ②、总体构思条理要清晰,言之有序。 ③、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言之有情。 ④、字数不少于400字。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常识,会欣赏对联; 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相关对联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讲解课)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二、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提问,检查预习) 1.何谓对联? 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载,五代后蜀主孟昶题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1 3、第一副对联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初中语文_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通过诊断病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边啃骨头,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然后两人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骨(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 对联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奇哉!妙也。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 1、对联,也叫_楹联_、_对子_、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由上联__和_下联_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仄_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_声; 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_竖向__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_不加_(填“加”或“不加”)标点符号; 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右_边,下联在_左_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二)对联的起源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辟邪的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作为辟邪用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三)名联赏析 (PPT展示名联及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片段欣赏) 三、读你千遍不厌倦——分析对联 (1)学生诊断病联,提炼特征 ①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②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爹满门 ③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 下联: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 通过三副对联得出对联基本特征:字数相对词性相同语境相似用字不重复 (3)音律规则: 平对仄,仄对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举例说明: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的音律规则: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对联课试讲教案

大家好,这节课阳先生想讲一些关于对联的小知识,对中华对联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适当做一点笔记。由于阳先生的对联水平有限,只是带着对中华文化的一腔热情才站在这里讲对联,所以有些知识点可能不入主流,会出现一些偏差。学习这门课不能让你成为一代对联奇才,但是能让你感受到对联的独特魅力,了解对联的基础知识,探究对联里的一些趣味故事。因为阳先生实在是害怕误人子弟,所以如果有什么错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多多指正。下面进入正题!!! 1.什么是对联? 1)先讲个小故事: 我生活中有一些学中文的同事,有人问他们爱好什么,他们会说:爱好文学。再深入一点,便说“爱好诗歌”。往往在此时,提问者的第一反应是觉厉,然后是膜拜,最后是“啊呀,我喜欢徐志摩和顾城,你喜欢哪位”——在逼格瞬间爆表的情况下,谈话得以在友好融洽中进行,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有鉴于此,每当有人问我爱好什么,我便说:爱好对联。在我以为,这个答案出来一定会颠倒众生,被满屏的赞所淹没。 事与愿违。我得到的回应是,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啊!你会对联啊,那我出个句子你对看看!”说罢摇头晃脑地吟出一句“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然后还加上一句:“这可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哦!”他们说这话时容光焕发,脸上充满了智慧的光辉。 我惶恐不安,连声告罪,退出这尴尬的谈话。于是一个装逼失败的典型案例就此诞生,我声名远播,经久不衰。(摘自知乎对联专栏:小聪明与大智慧) 这就是生活中喜欢诗歌与喜欢对联的孩子受到的不同待遇(论这个世界文艺风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了啊,诗歌文艺,难道对联就成了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种文艺风尽失逼格全无尽是晒智商的烂句了吗?不行,我要为对联平反) 2)对联的起源 很久以前,广大劳动人民为了在劳累的劳动中寻找乐趣,于是便有了每句字数相同、音韵爽口流畅的民歌与古体诗,后来唐代诗歌的兴起,使得一大波文艺到了极致的文人骚客更加注重平仄音律,注重各种格式与规则——促进了格律的发展;然后因为五代后主孟昶的一声轻吼: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对联艺术一发不可收拾,流传、演变、发展、完善。从之前单一的春联、桃符等低端的小玩物逐渐发展到了现在雅俗共赏的一门文学艺术。 2.学对联,先从兴趣培养开始 我相信很多人对对联的兴趣是从哪些技巧联、绝对、巧对开始的,就像上面那位说“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哥们一样。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能提起大家对对联的浓厚兴趣。但是我想说的是,对联并不完全是上面那种玩弄回文的小聪明,学对联才不是只要知道几幅巧对就行了的,那些技巧联在明眼人眼中只是小儿科,只是在抖机灵。 但是我还是想先从技巧联开始说起,因为只有大家对对联有兴趣了才能学好,但是大家不要想着拿这些技巧联去那些对联高手面前卖弄,因为在很多对联大牛眼里,这些只是俗套的下品,他们可能会狠狠的鄙视你。 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山在建房建在山中(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工整的对句,不服来辩)(摘自网络)2)出句:少帅戒烟,张学良也(网友:一笑寂然) 对句:大臣出塞,霍去病哉(网友:飞扬跋扈)

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对联授课教师:清华中学陈向阳 授课班级:高一(9)授课时间:2015年12月22日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对联的一般知识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讲授对联的一般知识 (2)欣赏古今名联 (3)同伴互助对对联 (4)训练对联常见题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赏对联、对对联,让学生喜欢对联,从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联的欣赏与拟写 教学难点::如何围绕话题(主题)出联、对联 教法设计: 1. 以情启智法 2. 广开言路法 3. 欣赏启迪法 4. 同伴互助法 教学步骤: 一.情感先行以情诱智 通过几副对联,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对联的学习中来。 二.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说对联) (一)检查学生捜集对联的情况,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而概括对联的特点。 学生说,教师板书: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对仗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形式美

3.句式相同节奏相协 4.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关联5.语意相关意境统一 (二)选取几副典型的对联,提示学生从上下联表达内容的关系来分析其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说出对联的类别(按上下联表达内容的关系来分) 1. 上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2 . 横眉冷对千夫指 3. 满招损 下联: 人情练达即文章俯首甘为孺子牛谦受益 教师板书: 正对相互补充 反对矛盾对立 串对语意连贯 再出示三副对联,让学生判断各属于哪一类对联。 (三)教师作过渡性提示: 对联,看起来只是两句话,但其中蕴含的学问很多。 对联中有历史,对联中有哲理,对联中有修辞。 提问: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你能不能举出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对联? 学生回答: 学生甲…… 学生乙…… 学生丙…… 教师小结…… 三.欣赏名联启迪思维(赏对联) 选取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夸张、拟人、顶真等修辞手法的对联供学生欣赏:稻草扎秧父抱子司马懿闻香回马 竹篮提笋母怀儿诸葛亮见机出山 黑发不知勤学早将军额上能跑马 白首方悔读书迟宰相肚里可撑船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腊梅吐芳迎红日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绿柳展枝舞春风 四.出联对联同伴互助(对对联) 同桌之间,相互出联对联,互考互学,用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达到共同提高以及和谐关系的目的。 要求及提示: 1.不能出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现成的句子。

《对联天地》公开课教案

《对联天地》公开课教案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它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它,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艰巨而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能力目标: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 对联。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对联等)。 2、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3、选出女主持人一名。 四、活动过程: 1、由律诗导入对联 2、对联历史介绍(学生多媒体展示) 3、对联特点: 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仄起平收)。 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竖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4、学生表演对联小品——《秀才斗财主》。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从前有个贪财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有个秀才去应征。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财主赖账不给钱。于是在开张之日秀才到场,摇头晃脑地把对联念成: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人多病,少财富。”在众人哄笑之际,财主气坏了。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 5、古对联欣赏。(学生介绍)

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优质课教案 崇雅中学高中部语文组李焕送 课程目标: 知识和能力:掌握对联基本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明确对联基本特征,组织小组讨论拟写对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之一对联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对联基本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 对联拟写对策——拆合法 教学方法: 1.观察探究法。通过细心观察几副普通对联提问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 2.讨论法。通过拟写对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片1)课题《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 一、导入: 对联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自从04年全国各省高考卷不约而同考对联之后,对联教学备受重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 (幻灯片2)对联欣赏,说说下列对联在哪些场合可以看到: ①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②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③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④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二、提问,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1 学生观察以上对联,自主学习课本129页表达交流活动《珠联璧合觅佳趣》相关知识,

想想要成为一副对联,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2 (幻灯片3)对联的基本知识 ①上下联字数相等 ②上下联用字不重复 ③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依此类推。 ④上下联平仄要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⑤上下联内容要相联:从上下联表达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认识对联的基本特点是不足够的,重要的是运用对联的知识学习怎样拟写对联。 三学习对联拟写对策 (幻灯片4)拟写对联的对策——拆合法 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如“扫千年旧习”,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 立(建)——一代(百岁、万载)——新风正对 除(革、去)——百岁(一代、万载)——恶俗(丑行)反对又如“祖国江山好”分三段对之:家乡——风景——美(大地——气象——新) (幻灯片5)总结拟写对联的要点: ①把握对联的基本特征 ②善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如由花朵想到美人(相似),由“旧习”想到“新风”(相反),由自然想到社会人生(具体与抽象)。 想象: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生命。 ③利用传统的对联口诀: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四争联活动牛刀小试 (幻灯片6)(一)请给以下地名配对 乌龙潭总统府莫愁湖凤凰台 麒麟门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 (幻灯片7)(二)评改对联 1、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2、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奇妙的对联 优秀教案

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范性。 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赏析法、联系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了解对联 1、什么是对联呢?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2、对联的特点: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学生总结对联的第一个特点: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是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袁世凯去世时,有人为他提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华民国万岁”,从规则上来看,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这是不规范的,可是这幅对联的不规范恰好暗含了一种寓意,你能看出来吗?师:这其实是暗示了对袁世凯的批评,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齐(起)中国人民,是中国人民的罪人。

对联教学设计PPT

对联教学设计PPT 对联教学设计PPT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以及对联的发展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美,尝试写作一些简单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把握对联的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尝试拟写对联 赏析法、讨论法、合作学习 二课时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那么你们猜谜底是什么呢?确切点说是春联。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特点?如何写作张贴?以及如何尝试写作简单的对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对联的奇妙世界来探索! 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 孔明笑答:请出题。 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

鸡.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长得丑。便曰: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亮笑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 瑜大怒,欲反目。鲁肃忙劝曰: 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言罢,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 对联的含义: 对联广义上属于诗的范畴,它是书写或是均、镌刻并且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一种最短的文字表达形式,可以说,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好诗。它是用上下两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结构而组成的一种汉语言艺术和装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练和艺术化的反映。 正所谓对联是: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成联! 对联的起源:《宋史?世家?西蜀》记载:后蜀主孟昶令

最新走进对联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走进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二、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1、起源: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东海里有一个神鬼出没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shén shū )、郁垒(yù lǜ)。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2、发展:到了唐以后,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尉迟敬德)。 3、再发展: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