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文本(2003-11-1)

合集下载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分区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

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目的和意义水环境功能区划不同于水资源保护规划,也不同于国土整治中的水域功能划分,而是根据水域环境污染状况、水环境承受能力(环境容量)、环境保护目标而确定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对实现各种环境目标的排污削减量的优化分配,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控制污染源排放,落实水环境保护政策,为实现水环境保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我省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意义十分重大,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在水上,落实在陆上,将环境管理目标落实到具体水域和污染源,为陆上的污染源管理、产业布局的优化提供了决策基础。

它是水环境分级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石,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

第二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当代和后代人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及动植物正常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的原则应以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为优先保护对象。

禁止向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排放污水,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它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排放量,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

三、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当地表水作为地下饮用水源地的补给水,或地质结构造成明显渗漏时,应考虑对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影响,防止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污染,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陆上污染源进行统筹考虑,保护地下水水质。

四、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的原则划分水环境功能区时不得降低现状水质对应的使用功能。

对于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尚好但尚未开发的地区,确因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降低水体现状功能时,应论证降低水质要求是否影响该区未来水环境质量提高要求,并做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必要性说明。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财预 〔2017〕 1188号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财预 〔2017〕 1188号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正文:----------------------------------------------------------------------------------------------------------------------------------------------------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各市、县(区)财政局:为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根据财政部《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预〔2017〕126号),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现予印发。

安徽省财政厅2017年8月25日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第一条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中央财政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为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根据财政部《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预〔2017〕12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转移支付支持范围包括: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域。

2.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淮河中游湿地洪水调蓄重要区、皖江湿地洪水调蓄重要区。

3.《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4.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范围内的地区。

第三条转移支付资金按以下原则进行分配: 1.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选取客观因素进行公式化分配,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和分配结果公开透明。

2.重点突出,分类处理。

逐步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综合考虑生态类型、财力水平、贫困状况等因素,对转移支付对象实施分类补助,体现差异、突出重点。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目的和意义水环境功能区划不同于水资源保护规划,也不同于国土整治中的水域功能划分,而是根据水域环境污染状况、水环境承受能力(环境容量)、环境保护目标而确定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对实现各种环境目标的排污削减量的优化分配,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控制污染源排放,落实水环境保护政策,为实现水环境保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我省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意义十分重大,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在水上,落实在陆上,将环境管理目标落实到具体水域和污染源,为陆上的污染源管理、产业布局的优化提供了决策基础。

它是水环境分级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石,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

第二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当代和后代人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及动植物正常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的原则应以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为优先保护对象。

禁止向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排放污水,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它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排放量,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

三、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当地表水作为地下饮用水源地的补给水,或地质结构造成明显渗漏时,应考虑对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影响,防止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污染,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陆上污染源进行统筹考虑,保护地下水水质。

四、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的原则划分水环境功能区时不得降低现状水质对应的使用功能。

对于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尚好但尚未开发的地区,确因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降低水体现状功能时,应论证降低水质要求是否影响该区未来水环境质量提高要求,并做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必要性说明。

安徽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文本附表、用途分区、自然地理分区参考、图件制图、图纸内容要求

安徽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文本附表、用途分区、自然地理分区参考、图件制图、图纸内容要求

附录A 规划文本附表表A.1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一览表注:(1)约束性指标为必选指标,预期性指标可部分选取或自行增加。

(2)备注为*的指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可不统计。

(3)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将部分预期性指标调整为约束性指标。

A.1.1指标分类按指标性质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是为实现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预期,规划期内努力实现或不突破的指标。

A.1.2指标涵义1、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指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面积。

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2、用水总量:全年各类用水量的总和,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

3、耕地保有量:指区域内的耕地总面积。

4、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实施特殊保护的耕地面积。

5、建设用地总面积:指区域内的建设用地面积。

6、镇(乡)村建设用地面积:指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和村庄居民点的建设用地总面积。

7、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是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涉及城市、建制镇以及各类开发区等。

8、林地保有量:指行政辖区内的林地面积,包括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面积,含迹地。

详细分类应与《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规定的林地保持一致。

9、湿地面积:指红树林地,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滩涂等面积。

10、新增生态修复面积:指年内水土流失、沙化治理、国土综合整治、矿山修复、石漠化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累计面积,重叠区域不重复计算。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1 —目录序言 (7)第一章规划背景 (9)第一节自然状况 (9)第二节国土综合评价 (10)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12)第四节面临趋势 (13)第二章指导思想 (14)第一节开发原则 (14)第二节重大关系 (15)第三章目标和任务 (17)第一节战略目标 (17)第二节战略任务 (18)第三节主体功能区划分 (20)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4)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24)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6)第三节国家重点开发区域 (28)第四节省重点开发区域 (34)—2 —第五节重点开发城镇 (39)第五章农产品主产区 (39)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40)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41)第三节管制原则 (43)第四节国家农产品主产区 (43)第六章重点生态功能区 (46)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46)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47)第三节管制原则 (49)第四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50)第五节省重点生态功能区 (50)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51)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与基本特征 (52)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54)第三节管制原则 (56)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7)第一节开发布局和利用原则 (57)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8)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9)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61)第九章区域政策 (63)—3 —第一节财政政策 (63)第二节投资政策 (64)第三节产业政策 (65)第四节土地政策 (65)第五节农业政策 (66)第六节人口政策 (67)第七节环境政策 (68)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70)第十章绩效评价 (70)第一节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71)第二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7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 (72)第一节省政府相关部门职责 (72)第二节市县人民政府职责 (74)第三节做好规划的监测、评估和宣传工作 (75)附件:1.省重点开发城镇名录 (77)2.省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8)3.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成果图 (88)4.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14)—4 —序言安徽历史悠久,地处华东腹地,跨江近海,承东启西,地腴物阜,气候宜人,交通便捷。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

目录1总则 (1)1.1目的和意义 (1)1.2水功能区划的原则 (1)1.3水功能区划的依据和标准 (2)1.4水功能区划分的范围和水平年 (2)1.5水功能区划水质管理目标 (6)1.6水功能区划的分级与分类 (6)1.6.1一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1.6.2二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2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9)2.1自然环境 (9)2.1.1地形地貌 (9)2.1.2气象水文 (9)2.1.3土壤植被 (10)2.1.4矿产旅游资源 (11)2.1.5河流湖泊与水土流失情况 (11)2.2社会经济和发展 (1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3.1水资源量 (13)3.1.1全省水资源总量 (13)3.1.2199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 (14)3.2水资源供需现状 (14)3.2.1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14)3.2.2供水量 (14)3.2.3用水量 (14)3.2.4水资源利用概况 (14)3.3全省水资源供需预测 (15)3.3.1需水量预测 (15)3.3.2供需平衡分析 (15)4 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 (17)4.1 水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17)4.2 水质现状评价 (17)4.3 入河废污水排放量 (18)4.4 水污染损害 (19)4.4.1 淮河流域 (19)5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 (20)5.1水功能区划程序和方法 (20)5.2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概况 (22)6淮河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28)6.1淮河干流 (28)6.1.1缓冲区 (28)6.1.2开发利用区 (28)6.2淮河支流 (29)6.2.1洪河 (29)6.2.2谷河 (29)6.2.3颍河水系 (30)6.2.4西淝河 (30)6.2.5茨淮新河 (31)6.2.6黑茨河 (31)6.2.7芡河 (31)6.2.8涡河水系 (31)6.2.9史河 (32)6.2.10史河灌区总干渠 (32)6.2.11沣河 (32)6.2.12汲河 (33)6.2.13淠河 (33)6.2.14淠河灌区总干渠 (33)6.2.15濠河 (34)6.2.16池河 (34)6.3洪泽湖水系 (34)6.3.1怀洪新河 (34)6.3.2浍河 (34)6.3.3新沱河 (35)6.3.4新汴河 (35)6.3.5沱河 (35)6.3.6萧濉新河 (36)6.3.7新濉河 (36)6.3.8奎河 (36)6.4入江水道 (36)6.4.1白塔河 (36)6.5湖泊 (37)6.5.1八里湖 (37)6.5.3四方湖 (37)6.5.4沱湖 (37)6.5.5天井湖 (38)6.5.6城西湖 (38)6.5.7城东湖 (38)6.5.8东淝河瓦埠湖 (38)6.5.9高塘湖 (38)6.5.10天河湖 (39)6.5.11女山湖 (39)6.5.12七里湖 (39)6.6大型水库 (39)6.6.1佛子岭磨子潭水库 (40)6.6.2响洪甸水库 (40)6.6.3梅山水库 (40)7淮河流域二级功能区划 (41)7.1淮河干流 (41)7.1.1淮河干流阜阳六安滁州开发利用区 (41)7.2淮河支流 (42)7.2.1谷河阜南开发利用区 (42)7.2.2颍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3泉河临泉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4西淝河(上段)利辛开发利用区 (43)7.2.5西淝河(下段)凤台开发利用区 (44)7.2.6茨淮新河阜阳怀远开发利用区 (44)7.2.7黑茨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4)7.2.8涡河亳州怀远开发利用区 (45)7.2.9小洪河亳州开发利用区 (45)7.2.10史河金寨开发利用区 (45)7.2.11史河总干渠金寨开发利用区 (46)7.2.12沣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3汲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4淠河东源霍山裕安开发利用区 (46)7.2.15淠河六安霍邱寿县开发利用区 (47)7.2.16淠河总干渠六安合肥开发利用区 (47)7.2.17濠河凤阳开发利用区 (47)7.2.18池河定远明光开发利用区 (48)7.3洪泽湖水系 (48)7.3.1浍河濉溪固镇开发利用区 (48)7.3.2新沱河濉溪埇桥开发利用区 (48)7.3.3新汴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4沱河埇桥固镇开发利用区 (49)7.3.5萧濉新河淮北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6新濉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50)7.4入江水道 (50)7.4.1白塔河天长开发利用区 (50)7.5湖泊 (50)7.5.1八里湖颍上开发利用区 (50)7.5.2焦岗湖凤台颍上开发利用区 (51)7.5.3四方湖怀远开发利用区 (51)7.5.4天井湖五河开发利用区 (51)7.5.5高塘湖淮南滁州合肥开发利用区 (51)7.5.6天河湖蚌埠开发利用区 (52)7.5.7女山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7.5.8七里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8长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53)8.1长江下游干流 (53)8.1.1保护区 (53)8.1.2缓冲区 (54)8.1.3保留区 (54)8.1.4开发利用区 (55)8.2长江支流 (56)8.2.1皖河 (56)8.2.2裕溪河 (56)8.2.3西河 (57)8.2.4得胜河 (57)8.2.5滁河 (57)8.2.6前河 (58)8.2.7秋浦河 (58)8.2.8九华河 (58)8.2.9青通河 (58)8.2.10青弋江水阳江水系 (58)8.3环巢湖支流 (60)8.3.1杭埠河 (60)8.3.2丰乐水 (60)8.3.3杭埠河灌区干渠 (61)8.3.4派河 (61)8.3.5十五里河 (61)8.3.7柘皋河 (62)8.3.8双桥河 (62)8.3.9兆河 (62)8.3.10白石天河 (62)8.4鄱阳湖水系 (62)8.4.1阊江 (62)8.5湖泊 (63)8.5.1华阳河湖群 (63)8.5.2武昌湖 (63)8.5.3菜子湖 (63)8.5.4巢湖 (64)8.5.5升金湖 (64)8.5.6南漪湖 (65)8.6大型水库 (65)8.6.1花凉亭水库 (65)8.6.2龙河口水库 (65)8.6.3董铺水库 (65)8.6.4大房郢水库 (66)8.6.5黄栗树水库 (66)8.6.6沙河集水库 (66)8.6.7陈村水库 (66)8.6.8港口湾水库 (66)9长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67)9.1长江下游干流 (67)9.1.1长江左岸安庆开发利用区 (67)9.1.2长江左岸无为二坝裕溪口开发利用区 (67)9.1.3长江右岸池州开发利用区 (68)9.1.4长江右岸铜陵开发利用区 (68)9.1.5长江右岸芜湖开发利用区 (68)9.1.6长江右岸马鞍山开发利用区 (69)9.2长江支流 (70)9.2.1裕溪河居巢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2西河无为开发利用区 (70)9.2.3得胜河含山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4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0)9.2.5襄河全椒开发利用区 (71)9.2.6清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1)9.2.7来安河来安开发利用区 (71)9.2.9漳河南陵开发利用区 (72)9.2.10青弋江泾县芜湖开发利用区 (72)9.2.11西津河东津河宁国开发利用区 (72)9.2.12水阳江宣城开发利用区 (73)9.2.13水阳江当涂开发利用区 (73)9.3环巢湖支流 (74)9.3.1杭埠河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2丰乐河肥西舒城开发利用区 (74)9.3.3舒庐干渠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4杭北干渠舒城金安开发利用区 (74)9.3.5十五里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6南淝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7店埠河肥东开发利用区 (75)9.3.8柘皋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9双桥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10兆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3.11白石天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4湖泊 (77)9.4.1华阳河湖群宿松开发利用区 (77)9.4.2武昌湖望江开发利用区 (77)9.4.3巢湖合肥开发利用区 (77)9.4.4巢湖中庙开发利用区 (77)9.4.5巢湖巢湖市开发利用区 (78)9.4.6南漪湖宣州郎溪开发利用区 (78)10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79)10.1新安江干流 (79)10.1.1保留区 (79)10.1.2缓冲区 (79)10.1.3开发利用区 (79)10.2新安江支流 (80)10.2.1率水 (80)10.2.2横江 (80)10.3练江 (81)10.3.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1)10.3.2扬之水 (81)10.3.3丰乐水 (81)10.3.4富资水 (82)10.3.5布射水 (82)11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83)11.1新安江干流 (83)11.1.1新安江屯溪开发利用区 (83)11.1.2新安江歙县深渡开发利用区 (83)11.2率水 (84)11.2.1率水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3横江 (84)11.3.1横江休宁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4练江 (84)11.4.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4)11.5扬之水 (85)11.5.1扬之水绩溪开发利用区 (85)11.5.2扬之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5)11.6丰乐水 (85)11.6.1丰乐水徽州开发利用区 (85)11.7富资水 (86)11.7.1富资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6)12管理与建议 (87)12.1管理措施 (87)12.2建议 (87)附件 (88)1总则1.1目的和意义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8.22•【字号】皖政[2003]56号•【施行日期】2003.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皖政[2003]56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批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二00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二00三年八月)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结构、阶段性过剩;农村经济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以及世界农业发展的关联度增强,城乡经济互补趋势明显;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农产品市场空间扩大。

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新形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加快结构调整,根本是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

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条件、品种、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方面。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土壤、气候等资源条件适宜于多种农产品生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通江达海,紧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农业优势明显。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是我省适应入世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是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现实途径。

下面,根据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07)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07)
冰川后退雪线上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控制水污染减轻水污染负荷严格限制导致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的产业发展土壤保持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和石漠化危害严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农村替代能源严格资源开发的生态监管严禁陡坡垦殖和过度放牧严禁乱砍滥伐树木防风固沙过度放牧草地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发展圈养牧业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严禁过度放牧樵采开荒限制经济开发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破坏和破碎化严重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濒危物种增加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禁止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经济开发加强外来物种入侵控制禁止滥捕乱洪水调蓄湿地萎缩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建立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退田还湖发展避洪经济严禁围垦湖泊湿地禁止在行滞洪区建立永久性设施和居民点农产品提供农田侵占土壤肥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
பைடு நூலகம்
规划相衔接。 (4)分级区划原则: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应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
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宏观管理的需要出发,进行大尺度范围划分。省级 生态功能区划应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相衔接,在区划尺度上应更能满 足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微观管理的需要。
3.目标 (1)分析全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问题、生态敏感 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全国生态功能 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保护 目标,划定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2)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 统模式,分析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提出生态保 护主要方向。 (3)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 态保护的关系。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皖政〔〕82号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皖政〔〕82号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皖政〔2013〕82号序言安徽历史悠久,地处华东腹地,跨江近海,承东启西,地腴物阜,气候宜人,交通便捷。

勤劳的安徽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突飞猛进,江淮大地熠熠生辉。

为了促进安徽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编制《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举措,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推动皖江、皖北、皖南和皖西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规划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并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本规划是指导安徽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和远景蓝图,是全省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长远,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监测评估结果,对规划内容作适时调整与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安徽地处长江下游,距东海约300公里,位于东经114°52′—119°39 ′、北纬29°23′—34°39′之间,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

全省辖16个设区市,包括62个县(市)、43个市辖区。

——地形地貌。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南北迥异,复杂多样,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地势坦荡辽阔,江淮丘陵岗丘逶迤曲折,沿江平原河湖交错、平畴沃野,皖西、皖南山区层峦叠嶂。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4-
( 3)面积不减少:生态保护红线区边界保持相对固定,区域面 积规模不可随意减少。
( 4)责任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区的林地、草地、湿地、荒漠 等自然生态系统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管理, 各级地方政府 和相关主管部门对红线区共同履行监管职责。 5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原则 5.1 强制性原则根据 《环境保护法》 规定,应在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开展地面调查, 明确生态保护红线 地块分布范围, 勘定生态红线边界走向和实地拐点坐标, 核定生态保 护红线边界。 调查生态保护红线区各类基础信息, 形成生态保护红线 勘测定界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勘界文本和登记表等。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流程参见图 1。
-7-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3-
4.2 基本特征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其属性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1)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维系国家和区域生态 安全的底线,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区域。 ( 2)空间不可替代性: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定性,其 保护对象和空间边界相对固定。 ( 3)经济社会支撑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标是在保护 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同时, 实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作 用。 ( 4)管理严格性: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空间保护线,应 实施最为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 ( 5)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框架:生态保护红线区是保障国家和地 方生态安全的基本空间要素,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组分。
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负面生态效应 的区域。
生态脆弱区: 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 抵抗外在干扰和 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 区域。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曹玉红;曹卫东【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07(23)11【摘要】在"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沿江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安徽沿江地区得以快速发展.合理划定区域生态功能区,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GIS技术为支撑,从自然生态约束分区评价着手,以安徽沿江41个县市为基本单元,选择山地、水网、湿地、水环境容量等指标进行生态功能差异评价,经聚类归并以及兼顾功能区的完整连片,将安徽沿江地区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功能区、14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安徽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对科学有效地管理安徽沿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和治理策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安徽沿江地区提供了研究支撑.【总页数】5页(P1007-1011)【作者】曹玉红;曹卫东【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相关文献】1.安徽省沿江地区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J], 孙明明;杜建国;吴礼彬;赵先超;王利民;高曙光;陈静静2.安徽省沿江地区老年居民尿液金属水平与高血压的关联研究 [J], 牛庆山;钟琦;吴华兵;张驰;黄芬3.安徽省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评估方法 [J], 岳伟;陈曦;刘瑞娜;姚卫平;陈春秋;马洪管;蒋跃林4.安徽省沿江地区直播油菜磷肥效应研究 [J], 武际;张祥明;胡润;许征宇;张晓玲;郭熙盛;鲁剑巍5.安徽省沿江地区直播油菜钾肥效应研究 [J], 武际;胡润;张祥明;许征宇;张晓玲;郭熙盛;鲁剑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第一节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概况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29°22′~34°40′,东经114°53′~119°30′,国土面积13.96×104km2。

东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接中原腹地,处于华北与华南之间过渡地带。

行政区划上,全省辖17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61个县,省会为合肥市。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横贯本省,省域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纬向过渡特征。

由于地形由东部平原过渡到西部丘陵山区,海洋气候影响趋弱,也表现出一定的经向过渡性。

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纵向和横向过渡渐替,形成了本省具有显著特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形地貌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和江南(皖南)三个区域。

地形由平原、山区、丘陵相间排列,自北向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区。

安徽省淮北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淮河和长江之间分布最广的是岗、冲相间的波状起伏地,间有较高的低山、残丘及小面积的滨湖平原;大别山区位于江淮之间西南部,海拔多在500~1000m,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m,位于霍山县境内;长江沿岸平原介于江淮低山丘陵和皖南低山丘陵之间,依长江走向,呈狭长带状。

铜陵以西平原狭窄,以东平原开阔,沿江平原残存有低山丘陵;皖南丘陵山区分布有三条明显的山地丘陵带,海拔一般都在400~1000m,少数1000~1500m以上,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m,是全省最高峰。

三、气候安徽省处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风、冻、霜、雹等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1)降水:全省常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大,最北部750mm,江淮之间1000-1200mm,江南局部可达2000mm以上,黄山和大别山区是全省降雨中心。

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均较大,常有洪涝干旱灾害发生。

(2)热量: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14~16℃,由北向南逐渐增高,≥10℃年积温4600~5300℃,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天数180-240天,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太阳辐射量丰富,≥0℃的辐射总量4185~5023MJ/m2。

(4)干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干燥度约0.6-1.2。

四、水文水系安徽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6.71×104km2,长江流域面积6.60×104km2,新安江流域面积0.65×104km2。

全年平均入境水量8585.38×108m3,出境水量9129.47×108m3;年平均降水总量1585×108m3,其中648×108m3形成河川径流。

现有水库4238座,总库容149×108m3,涵闸7588座。

五、土壤安徽省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土壤类型及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红壤、黄壤、水稻土、石灰(岩)土、紫色土、草甸土、沼泽土等。

全省土壤南北地带性分布明显,山地具有垂直性地带分布特征。

六、生物安徽省的自然生态系统属于亚热带至暖温带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淮河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植被从北到南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全省有维管束植物3645种,其中蕨类253种,裸子植物72种,被子植物3320种左右。

全省已知野生脊椎动物(不包括鱼类)共557种,其中两栖类39种,爬行类68种,鸟类354种,兽类96种。

在野生脊椎动物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1种,省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03种。

安徽省农业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或三熟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水稻、麦类、豆类、高粱、薯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麻类、烟草、茶叶、瓜果和蔬菜类为主,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等。

七、矿产资源分布及资源特征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矿种较为齐全,主要矿种储藏分布比较集中。

已探明的矿产主要包括多种金属矿、非金属矿和地壳能源矿等。

全省已发现有用矿产138种,其中能源矿产9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2种,各类矿石年产量1.94x108t。

已探明矿种中有50多种矿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次,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为安徽省五大优势矿产,全省矿产中除石灰岩外,主要集中分布在两大片,即“两淮”地区的煤,沿江地区的铁、铜、硫、明矾石及其他伴生金属矿种。

八、生态系统产品产品提供是生态系统重要服务功能之一。

安徽省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粮食、油料、麻类、药材、棉花、糖料、烟叶、蔬菜以及畜禽产品等,2002年全省有关产品产量为:粮食2765×104t,棉花35.3×104t,油料282.3×1044t,糖料31.4×104t,烤烟3.1×104t,茶叶4.8×104t,水果819.3×104t,采伐木材263.0×104m3;肉类总产量341×104t,禽蛋产量115.3×104t,水产品产量162×104t。

同时全省农村生活用能的68.9%来自于薪柴和秸秆,约2634.8×104t。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的旅游产品提供主要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以“两山一湖”为代表的皖南旅游区是全省旅游产品的重点。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一、人口安徽省人口总数为620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8%,居全国第8位,但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45%,人口密度为446人/km2,城市及淮北平原地区密度高,山区密度低。

全省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7.8︰100,城镇化水平29.3%。

安徽省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汉族人口占99.3%,少数民族占0.7%。

二、经济2002年全省GDP为3569×108元,第一产业增加值773.1×108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2×108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7×108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1.7:43.5:34.8,人均GDP 5623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251元/人,年财政收入346.7×108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1.4×108元,财政支出454.2×108元。

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3.3×10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8.7×108元。

三、社会发展到2002年底,全省小城镇数量2969个,其中建制镇955个,农村集镇2014个。

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4.6万人,普通高校62所,在校生33万人,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769所,在校生63.2万人。

普通中学3819所,在校生401.1万人,小学22718所,在校学生687.5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2.5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

全省2002年末共有卫生机构7089个,医院、卫生院296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9个,妇幼卫生机构110个,共有床位11.7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8万人。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2.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736.5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2%。

农民人均纯收入2118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75.8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5%。

第三章生态系统空间特征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安徽省自然本底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多样,虽然近年来局部地区和部分生态要素有所好转,但总体上全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第一节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安徽省生态系统类型,按照生境和生物种群构成特征可分为森林、草地、湿地、水域、农田、城市等类型。

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丛等,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天然林基本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保护;淮北平原地区自然地带性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目前仅在局部地区残存有以栓皮栎、槲栎、槲树、平基槭、五角枫及朴树等为优势种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以侧柏为建群种的暖温带针叶林,其它地区均为农作物和其它人工植被。

江淮丘陵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但目前林被结构已面貌全非,仅在皖东丘陵地区尚保存有一些含有常绿灌木(如小叶女贞、胡颓子、竹叶椒等)的落叶阔叶林,绝大大部分地区原生植被已被农作物替代;长江沿江平原地区原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本无残存,均已被农作物和人工马尾松、杉木林等代替。

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分布的特点是常绿阔叶树种种类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群落组成、结构及区系成分等由北向南趋于复杂。

天然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是由长江、淮河等河流水系及巢湖等湖泊湿地组成,加上其他多种人工湿地,全省现有湿地29188.0km2,占省国土面积的21.0%。

分布于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和山间盆地的水稻田以及水库、池塘、人工沟渠、人工湖泊等占湿地总面积76.3%。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群落比较单调,生态过程受人为调控。

安徽省草地生态系统面积较小,总面积为8385.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主要有稀树草地、灌丛草地、洲滩草地和林旁、路旁、岸边草地等,主要草本群落有白羊草草丛,白茅草草丛,黄背草草丛,金茅、荩草草丛,芒草草丛,大油芒草草丛,沼源草草丛。

农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仅耕地就有595.77×104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2.5%。

根据环境条件、群落结构和生态过程的差异,可以分为淮北平原旱作农业生态系统、江淮丘陵水旱轮作农业生态系统、江淮南部和沿江、江南水田生态系统,以及各地兼有的园地农业生态系统和粮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园地又分为菜园、果园、茶园、桑园、药园等。

近年来果园和药材园地面积增加,江淮之间和沿江地区双季稻面积有所减少,油料、瓜、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趋于多样化。

安徽省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及平原地区。

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生态系统规模迅速膨胀,且不断复杂化;城市生态系统植被由原先较单一的乔木树种,逐渐向乔、灌、草结合转变,同时,大量引进省外或国外的种类或品种替代了本地乡土植物;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废物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压力加重,农村居民点及小城镇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