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一、古代文论的起源古代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初期,即先秦时期。
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文学创作、文学审美的相关讨论。
比如《诗经》中的《召南·草》篇就探讨了诗歌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歌的审美价值。
《楚辞》中的《九辩》篇则对文学创作的目的、功用进行了阐述。
二、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流派古代文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流派的变革。
先秦时期主要有儒家文论、道家文论和墨家文论。
儒家文论主张以文学来教化民众,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道家文论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墨家文论则提出了“扬善惩恶”和“以文害性”的思想,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
汉代以后,随着各个学派的兴起,古代文论也出现了多个流派。
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韩愈的《宋论》和刘长卿的《世说新语》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著作。
韩愈提出了“文章合道理”和“治人以文,而文以治世”等思想,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鼎盛时期。
陆游、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的文论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苏轼提出了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情实感和追求完美技巧的思想,对后世文论有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凭借着杂剧等新兴文体的兴起,古代文论开始涌现出新的理论思想。
李时中的《京本通俗小说传》、李渔的《笔记小说》等作品对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同时,王夫之、陈寅恪等学者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古代文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古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不仅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论中涉及到的文学创作、文学审美和文学教化等问题,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文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索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同时,研究古代文论也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文论的思考,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1、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2、王充的《论衡》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1.钟嵘:《诗品》。
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
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4.陆机:《文赋》。
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6.刘彦和:《文心》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2、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有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3、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首创“诗话”这种理论批评形式。
4、黄庭坚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并开创了江西诗派。
5、张炎:《词源》,宋代。
6、李清照的《词论》提倡婉约派,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8、司空图的诗论特别是《诗品》的主要思想是佛老哲学。
是唐代诗歌美学的总结。
9、“文道合一”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也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
10、皎然:《诗式》。
11、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1)文以载道。
(2)不平则鸣。
(3)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12、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1、李东阳:《麓堂诗话》集中体现了他的论诗主张,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2、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观点的是李梦阳。
3、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4、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创作成就最高的则是归有光。
5、明代万历时期文学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
李贽提倡“童心说”,是明代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明代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
6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富的话语资源,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学派,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1.《文心雕龙》:由刘勰创作,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艺术风格,对后来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六朝文学批评:六朝时期(220年-589年)的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音律、意境、辞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骈文、豪放、婉约等文风在批评中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3.唐代文学批评:唐代文学批评着重关注作者个性和创作功力。
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提倡志怪小说,同时强调诗歌应有崇高的品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4.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的实用性,提倡“经世致用”、“志怪”等文学风格。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更为务实的要求。
5.明清小说批评:明清时期的小说批评更加注重情节的张扬、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巅峰之作,对小说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了深刻见解。
6.经学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中不乏经学家的论著,强调文学应该符合儒家经典的教化功能,注重文章的经学内涵和儒家伦理观念。
这些话语资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人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
它们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历代文论
(五)中国古代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所以诗论发 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较迟。 (六)汉语修辞诗学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文论讲究炼字,炼句,声律说占有重要地位。 (七)由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文论重 教化,具体表现为创作上提倡诗言志,文学内容 政治化,伦理化,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没有形成 思潮。
《诗经》表明中国古人已经意识到用诗歌来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成为表达美和刺两种不同愿 望的方式。《诗经》已经开启了“言志”和“美刺” 两种文艺思想的先河。
稍晚于《诗经》的《国语》、《左传》中,记载了 周代统治者对诗歌讽谏作用的重视。 《国语· 周语上》记载了一件事,周厉王暴虐,国人 敢怒而不敢言,邵穆公规劝他说:“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 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关于诗言志的“志”的理解
1、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朱自清认为是作家 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诗言志辨》) 汉代赵岐解释为“心所念虑”(《孟子· 公孙丑》 注),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 学记》注), 都认为“志”是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 2、也指作者的感情。 《毛诗序》较早地把“情”引进“诗言志”的理 论之中,认为《诗经》是“吟咏情性”,“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班固:“书曰:‘诗言志,歌 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论衡· 自纪篇》)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 靡”,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显现出了 诗歌的抒情性特征。
晏婴在史伯后进一步阐述了和与同的关系。《左 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问晏婴和与同的关系, 晏婴对和与同作了详细阐述:
“和”包含三重意思: 一讲宇宙的普遍规律,万物都要呈相齐相 济的和谐状态。 二是讲君臣之间“可”、“否”的对立统 一,相反相成,才有和蔼政治。 三是讲艺术形式间的多代文论发展的源头,它不 仅具有初创期文论的固有特点,而且有初步确立 了我国文论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其理论内容已涉 及多方面方面的重要命题。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为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先秦诸子提到文学,也是泛指学术学问。 随着文学与学术的发展,特别是辞赋的兴盛,汉 儒已开始逐步将学术称为学,将文学称为文,或 仍以文学指称学术,而另以文章指称辞赋等文学 作品。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中国二、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
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气”说《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三、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价值观、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上,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独特的国情。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民族特色:
1.崇尚文学与道德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化作用,使人们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道德的启示。
文学被视为一种表达道德观念和传递价值观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娱乐。
2.儒家文学观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这种思想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评价标准,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人性、伦理和社会的反思。
3.注重审美与情感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既有深刻的思想,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审美不仅仅是形式的追求,更是通过艺术手法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手段。
4.崇尚典故和传统:古代文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借用古典典故,以传承传统文学的精华。
5.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认为文学应该对人的思想和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
6.注重修辞和意境:古代文论对于文学的审美追求注重修辞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其强调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的尊重、文学的教化作用等方面。
这些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具有浓厚国情的文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论
先秦1、诗言志“志”在先秦时一般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战国中期以后,泛指人的思想、意愿和情感等。
唐代孔颖达:“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诗言志”说的实质,就是把诗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显著的区别。
2、孔子的文艺观(“兴观群怨”说)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主要见诸《论语》,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第一,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与乐作为道德修养的辅助手段,而忽略其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作用。
第二,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第三,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
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思无邪”即“中和”之美,即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第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提出“兴观群怨”说,朱熹解释“兴”为“感发意志”、“托物兴辞”,“观”是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第五,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提出“辞达而已矣”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六,论雅乐与郑声。
反对郑声,提倡雅乐,崇尚雅正。
3、孟子的文艺思想(“知言养气”说)主要贡献在于“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意”是指读者之意。
提出“知言养气”说,即“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意思是,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真正有美而正的言辞。
4、庄子的文艺思想(“得意忘言”说)首先,崇尚自然、反对认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核心,提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其次,“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第三,“得意忘言”说及其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认为语言具有局限性,对后世“言有尽而意无穷”、“味外之旨”、“意在言外”等理论产生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是指在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讨论和研究。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词:文词是指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技巧。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词是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评价一个作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好的文词应该准确、通顺、形象生动,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文词还要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格律:格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韵律和节奏。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格律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格律要求诗歌的音韵协调,表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在诗歌的表达上起到加强语感和审美效果的作用。
格律通常有平仄、押韵等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都是不同的格律形式。
3. 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表示和表达抽象的意象和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作家可以以简洁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感。
在《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作品中,还详细讨论了象征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和思考的氛围和感受。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被看作是一首作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鉴别一首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意境要求作品能够通过字里行间的意象、语言、氛围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思索。
5. 修辞:修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修辞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手法,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来让作品更加生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被看作是汉语文言表达能力的高度体现。
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意象、才情、典故等等。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思想,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古代文论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2、古代文学理论家的思想体系3、古代文学家的创作经验论二、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背景1、儒家文化2、道家文化3、佛家文化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1、类比式思维2、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3、直觉妙悟式思维四、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1、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本的文学化。
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片断的文论。
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明清的小说(含戏剧)评点。
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2、话语言说方式的诗意性比兴的方式、骈偶的散体方式、清虚、含蕴、诗意、审美性的语言风格3、文论范畴的归纳性中国古代文论多以范畴来总结文学的创作的审美经验,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格调、肌理等。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她的诗性灵动与逻辑抽象的统一,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审美经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灵活的手法。
本章思考题1、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谈一谈作家的思维方式。
2、谈一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
3、中国古代文论理论形态是如何表现的?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一、先秦思想文化先秦思想想文化主要指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二、先秦文化与文论之关系先秦礼乐之“乐”,并不是指单纯的音乐,而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总称。
先秦的诗歌理论脱胎于乐论,后随着诗歌从乐舞中剥离出来。
与礼乐制度相关的文论在诸子间展开辩论,焦点就在于对礼乐的肯定与否。
墨家对礼乐完全持否定态度。
墨家从狭隘的功利主义观念出发,反对礼乐,提出“非乐”的主张。
法家虽没有完全否定文艺,但将文艺视为无用之物,认为文艺是供消遣的玩物。
三、先秦文论概况文学观念的起源:第一、最早“文”的含义是修饰之义。
第二、由广义的“文”过度到文化之“文”的关键式人物是孔子。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注重立言:中国古代文论注重读者在文艺作品中寻找“立言”的价值和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文艺作品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
文学理论家们认为,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必须是具有普遍性和历史传统的。
2. 概括明确:中国古代文论的语言简练、概念明确,注重内容的表达和价值的传递。
文学理论家们往往采用简单的词语和短语来描述文学作品,使理论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这种明确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吸引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 重视情感:中国古代文论重视情感的表达和描绘。
文学理论家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只有当作品情感深刻、真实并富有情趣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因此,在文学理论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4. 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历代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文艺作品被认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而作品中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则是推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发扬。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讲:先秦1、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辞达与文质,尽善尽美】◆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
其实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感染人;“观”,指诗歌内容可以再现生活现实,让人们认识社会风俗和面貌;“群”指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提高思想修养;“怨”指人们可以借助诗歌,怨刺上政,表达民意。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源头,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孔子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兴”要受到“礼”的规范;“观”主要针对统治者;“群”主要局限于统治者之间;“怨”要讲究“怨而不怒”,中和平庸。
【《毛诗序》的“讽谏”说,曹丕《典论·论文》中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2、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说】(1)以意逆志: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提出的,是一种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
“是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视为得之。
”意思是解诗的人,不要因为文饰而影响对其辞意的理解,不要因为表面的辞意而影响对其思想感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思想体验区追溯诗人的志,才是正确的方法。
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不要拘泥于作品中个别的文辞,不要受制于词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意志去理解作品其中的含义。
(2)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文学创作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3)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关于文学的一些理论。
分为几种,一种是系统的理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第三种是诗话、词话之类,比如《沧浪诗话》,《六一诗话》,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写作方。
在古代有很多很多著名的诗话,如袁枚《随园诗话》,对于诗话的研究成为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还有《文章流别论》,《诗品》,《文赋》,一些关于文学当中的其中一问题的专著。
还有人用诗歌的方式来评论诗,也是古代文论的内容。
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
延伸阅读议论文论证特点议论文论证特点:1、准确、严密;2、概括性和简洁性;3、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代文论是什么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大学中文系有古代文论这个专业,是属于文艺理论教研室的。
一种是系统的理论,这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但有很厉害的专著,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即人关于文学的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包括《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文赋》、《朱子文治论》等文学批评著作。
以下是对这些经典的简要介绍:
1. 《文心雕龙》:南朝齐时的刘勰所著,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包括对于文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创作方法等内容。
2. 《齐民要术》:南朝宋时的贾思勰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农业和经济论著,也涉及到文学方面的内容,对古代文学的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3. 《文赋》:唐代文学家杨凝式所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赋和诗的理论著作之一,系统地探讨了赋的艺术特点、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等。
4. 《朱子文治论》:宋代朱熹所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部权威的理论著作,论述了文学的价值、创作的方法、文字的修辞等内容,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成都有重要的贡献,对后来的文论著作和文学创作具有广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一、学科分类
二、本书目标
三、研究方法——阐释学
四、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
五、阐释视角
第一章先秦文论
概述:先秦文论概观
✧一、孔子之前的早期文论观
✧二、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
✧三、道家文化本身的诗意性
孔子之前的早期文论观
《诗经》中的作诗动机:
(一)抒发愁闷之情
《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二)讽刺、讽谏
✧《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陈风·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夫:那人。
讯,告诫。
)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訩。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家父,人名。
讻,凶恶。
讹,化,改变。
)
✧《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王呀,正因为我要爱你,所以写作此诗,对您进行规劝。
)
(三)赞颂美好
✧《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这些诗歌创作观念,后来被概括、发展为“言志”说和“美刺”说。
✧《尚书·尧典》“诗言志”
✧帝曰:“夔!命汝典乐,敎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
(正直而温和,宽宏而严肃,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
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
第一节孔子诗论
✧一、孔子的诗歌功能论
✧二、功能分类
✧三、孔子诗歌功能论的形成原因
✧四、孔子诗歌功能论的目的
✧五、孔子对诗歌的新阐发
一、孔子的诗歌功能论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2、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4、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
5、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二、功能分类
✧修身功能
✧言辞功能
✧交往功能
✧政治功能
兴于诗;诗可以兴
兴的联想作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子曰:“绘
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孔子的解读方式:从《诗》的本义中,通过情感诱发,领悟、引申出道德意义。
文论意义:“兴于诗”包含着对诗歌抒情性特征的确认,也包含着灵感、想像、体验等内涵~~感兴、兴象、兴会
✧“兴”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深刻揭示了诗(艺术)应以个别的、有限的形象自由地、
主动地引起人们比这形象本身更为广阔的联想,并使人们在情感心理上受到感染和教育。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所谓“兴”,就是诗歌对人的灵魂起一种净化的作用(“荡涤浊心”),也就是对人的精
神从总体上起一种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变为一个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三、孔子诗歌多功能论的形成原因
✧孔子的文化身份:
政治家
在野士人
思想家
西周文化专家
四、孔子诗歌多功能论的目的
✧孔子的修身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要将人改造成为能够自觉承担沟通上下、整合社会、
使天下有序化的意识形态的人:在君主,要做到仁民爱物、博施济众;在士君子,要做到对上匡正君主,对下教化百姓;在百姓,则要做到安分守己、敬畏师长。
五、孔子对诗歌功能的新阐发
✧孔子赋予诗歌的新功能—修身(道德修养)
原因:士人身份的认同与塑造~~立法者
✧孔子对诗歌原有功能的忽略与强调
忽略沟通人神关系的功能
强调“可以怨”的功能
第二节孟子诗论
✧一、孟子的哲学思想
✧二、知人论世
✧三、以意逆志
✧四、知言养气
一、哲学思想
✧大丈夫:无所畏惧的勇武精神
✧存心养性:注重心灵的自我锤炼、自我提升
✧人性本善
二、知人论世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
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诗歌解释学
✧交友之道;平等对话
三、以意逆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
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子·万章上》)
✧“文”指文采修饰,“辞”是言辞;
✧“意”指说诗者的见解(“心意”);
✧“志”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平等对话的具体方式
✧强调对话的有效性
四、知言养气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
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
✧(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
辞知其所穷。
”
✧养气,道德人格的修养;
✧知言,对言辞的判断力。
孔孟比较
✧如果说孔子重“礼”说明他在为人的心灵立法的同时更侧重于为社会立法,即重建社
会价值秩序;
✧那么孟子重“存心养性”或“养气”则说明他在试图为社会立法的同时更偏重于为人的
心灵立法,即建构人格境界以及实现之途。
✧这种转变实际上反映了士人阶层面对日益动荡的社会状况的忧虑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