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显性化及知识流程研究
石油工程中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体系研究

石油工程中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体系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能源市场中,石油工程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的日益稀缺以及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创新体系已成为石油工程企业取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石油工程中的知识管理(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石油工程是一个高度复杂和技术密集型的领域,涵盖了地质勘探、钻井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
在石油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会产生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包括技术数据、经验教训、最佳实践、市场动态等。
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将这些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共享和应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降低项目风险,缩短项目周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流程1、知识的获取知识的获取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
在石油工程中,知识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内部的研发活动、工程项目实践、员工的经验和智慧,以及外部的学术研究、行业报告、专利文献等。
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渠道和机制,来收集和筛选这些有价值的知识。
2、知识的存储获取到的知识需要进行有效的存储,以便于后续的查询和使用。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通常会采用数据库、知识库、数据仓库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存储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分类、编码和标注,提高知识的可检索性和可用性。
3、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价值在于共享和应用。
企业需要建立开放的知识共享文化和机制,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举办技术研讨会、内部培训、知识社区等方式,促进知识的流通和传播。
4、知识的应用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创造价值。
企业需要将知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为员工提供便捷的知识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知识管理的挑战1、知识的隐性化在石油工程中,很多知识是隐性的,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例如员工的经验、直觉和判断力等。
如何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共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客户知识管理过程探析

客 户知 识 管理 过程探 析
周 晓宁 ( 子科技大学 电 管理学院)
摘 要 : 户 关 系管 理 和知 识 管理 都 是 当 前研 究热 点领 域 , 户 关 系 管理 客 客 系统的实施离不开知识 管理 的支持 ,本文从知识显性—— 隐性螺旋化转化 与发展 的规律入手 , 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流程 : 知识集约 , 知 识共享、 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通过客 户知识管理的流程 , 知识流动促进了 客户、 员工、 组织知识的刨新与丰富 , 产生了基于知识管理 的客户关系管理。 关 键 词 : 关 系 管理 ( R ) 知 识 管理 ( M ) 客 户知 识 客户 CM K
进 的查 询 方 式 , 供相 关人 员使 用 。 同时 企 业 的 正 常运 做 还 离 不开 外
部知识的利 用 , : 户信 息、 如 客 竞争对手的情况、 第三 方提供 的市场 调 查报告以及行业惯例 、 法规等 , 企业应将这 些显性 的知识及各种 企 业 的资 料 进行 收集 、 类和 整 理 , 立 知 识库 , 知识 的共 享和 应 分 建 为 用提供 知识 的基础。 32 知 识 共 享过 程 知识 共 享 包 括 : 业 内 部 知 识 的 的共 享 、 _ 企 客
户 与 企 业 的 知 识 共 享 、 业 与 客 户 的 互 动 学 习 , 工 利 用 知 识库 的 企 员 随着 社 会 的 进步 , 业 间 的竞 争 越 来 越 激 烈 , 统 的商 业 模 式 企 传 过 程 。 知识 共 享 的最 有 效 的 方法 是 建 立知 识 库 ,通 过 It n t x nr e/ — a E 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 , 企业 竞争由“ 产品为 中心 ” 转移到 了“ 以客户 t n tnen t 术 , r e/ tre 技 a I 使企 业 自身 的 知识 为企 业 内 部 员工 、 作 企 业 协 为中 心 ”客 户 对质 量 、 性化 和 价值 的要 求越 来 越 高 。因此 , 高 客 , 个 提 以及 参 与 电子 商 务 的顾 客 共 享。 户的 满 意度 和 忠诚 度 就成 了企业 获 得 竞争 优 势 的 关键 因素 。 此 基 在 33 知 识 应 用过 程 知识 应用 指 利 用 知 识 集 约 而成 的显 性 知 识 . 础上 , 户 关 系管 理 ( R ) 应运 而 生 了 。 客 CM 就 和知识转化后的隐性知识去解决 问题 , 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主要是 1 客 户 知识 应用分析型 C M,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 R 知识管理是-/对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的科学 , 7 持。主要体现在以下 四个方面 : 客户分析②异常分析③趋势分析 ① 本 文所讨论 的是 作 为企业知 识 网络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的知识 。包 括 : 和 预 测④ 客 户 服务 知 识 形成 。 11与客户有关的知识 。包括客户的性别、 . 年龄、 职业 、 收入、 教 331 客 户 分析 通 过 对 客 户知 识 的 分析 ,发 现客 户 的 需 求 , .. 调 育 状 况等 背 景知 识 , 以及 客户 的需 求 、 好 , 产 品 / 务 的 希 望等 。 偏 对 服 整企业战略, 实施 相应 的举 措 。 P OS系统 的客 户数 据 、 户信 息 、 户 数据 库 等通 常是 其 来 源 , 客 客 属于 332 异常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 ,为企业提供 了强有力 ._ 显性 知识 的范 畴 , 不具 有 竞 争性 。 的工 具 , 过决策树 、 通 神经 网络 、 类分析等方法对知识集 约而成 聚 12来 自于 客户的知识。指客户能够提供 的知识 , . 尤其是与企 的显性知识进行分析 , 捕捉 客户知识 中出现 的异常数据 , 及时为决 业 产 品服 务 相 关 的知 识 , 包括 使 用 产 品 / 务 的 方法 、 序 、 验 , 服 程 经 对 策者提供 异常信息 ,使企业对欺诈行为或客户购买额度 的变化做 产品 朋艮 的见解 、 务 评价 、 意见和建议 , 客户间的矛盾与协作等等 , 多 出 快速 反 应 。 属于 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存在于客户的头脑 中, 以获取和利用, 难 333 趋 势 分析 和 预 测 数 据 挖 掘 的工 具 还 为预 测 提 供 了有 效 . 是 客户 知识 管 理 实现 的难 点 。 的手段 , 用于评价生产计划 、 预测未来的销售量、 调整 营销策略和生 1 有 关 客 户环 境 的知 识 与观 点 , . 3 以及 客 户 的关 系 网 。 产计 划 。 2 客户 知识 管 理 334 客 户 服 务 支 持 知 识 挖 掘 过 程 客 户 服 务 支 持 是 C M 的 .. R 客 户 知 识 管理 是企 业 知 识 管 理 的 一 个 层面 , 目前 , 内外 还 没 国 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挖掘 技术 , 决策树、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遗 有 一 个统 一 的认 识 , 同的 学 者 有不 同的 观 点但 各种 观 点都 倾 向于 不 传算法等方法对显性化的有关客户及客户服务知识进行挖掘 , 经过 把“ 客户知识 的获取、 共享和利用” 视作客户知识 管理 的核心 , 管 而“ 筛选后加入知识库 , 帮助企业决 策。 理 客 户知 识 ” 为客 户 知识 管 理 的 本质 。 成 34知识创新过程 知识创新通常是建立在知识 的集约、共享 . 从知识转化的角度来看, 客户知识管理是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 和 应 用 的基 础 上 ,知 识 的应 用 过程 中有 助 于 人们 产生 思 想 的 火花 。 动 、 流 和学 习 , 取 、 交 获 整合 、 享和 利 用 客 户知 识 , 共 实现 知 识 增 值 与 人 们 在 知识 的 内化 过程 中往 往 会 得 到 新 的知 识 , 识 的 应 用和 共 享 知 价值转化 的活动, 其本质是通过客户知识管理流程对客户知识进行 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知识创新活动。 知识创新增加 了员工与企业知识 引导 和管 理 。 体 而 言 , 户 知 识 管理 指 通过 一 定 的 方式 、 具 客 手段 和技 的储 备 , 通过 知识 集 约 促 使 企 业 知 识 库 储 备 增 加 , 工 可 利 用 的 再 员 术, 搜集、 捕获客 户知识 , 之在企业内得 以共享、 使 应用 , 改变企业的 知识 增 加 , 同时 , 促 进 了 各 个 方 面 的 知 识 共 享 与 应 用 , 知 识 集 也 而 知识 存量 和 知 识 结 构 , 与 企 业 内 部 的 资 源 结 合 起 来 , 终 固 化于 并 最 约 、 享 与 应 用 又进 一步 促 进 了知 识 的创 新 , 而 使 企 业 的知 识 数 共 从 企业 的产 品和 服 务 中 ,实 现 客 户知 识 和 企 业 知识 的创 新 和增 值 、 客 量不断扩张 , 知识质量不断完善。知识管理就 是这样一个不断吐故 户与 企业 双 赢 的过 程 。 这 一过 程 中 , 户 作 为一 种 积极 的 因素 , 在 客 参 纳 新 的动 态 系统 , R 系 统 通 过 知 识 集 约 模 块 收 集 大量 的客 户 数 CM 与企 业价 值 的 创造 ; 而客 户 知识 通 过 不 断地 循环 流 动 , 实现 增值 。 据, 加工整理为显性知识 , 知识共享模块促进 了企业知识 的传递和 3 客 户知 识 管 理流 程 利用 , 增进 了员工的合作 , 促进 了知识创新, 而知识 刨新又增加了企 知识 分为显性 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在隐性和显性的转化 中, 业 知 识储 备 , 企业 知识 库 不 断 完 善 , 而 不 断 提 高 企 业预 测 客 户 使 从 螺旋转化 需 求 , 时满 足 客 户需 求 的 能力 。 实 中 , 断发 展 , 不 具体 来 讲 , 识 螺 旋 发 展体 现 为 四个 过 程 : 识 集 约 、 知 知 4 结束 语 知识 共 享 、 知识 应 用 和知 识 创新 。客 户 的知 识 管理 , 是 把 客 户知 识 就 在 当今竞争 目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 建立和维持客户关系成 为 纳入到知识循环体 系中, 加快知识集约、 共享 、 应用和创新四个过程 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的最重要基础, 企业构建 C M 系统势在必行 , R 而 之间的循环速率。扩张企业组织知识数量 , 同时, 保证循环有效 , 持 C M 系统又离不开知识管理 的支持 ,本文通过将知识管理和客户 R 续 改 善组 织 知 识质 量 、 使 企 业 知 识 不 断 成 熟 , 企 业 塑 造 成 知 识 促 把 关系管理结合起来 , 对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流程进行分析 , 希望对我 型 企业 , 高企 业 知 识 应 用 和 创 新 的能 力 , 而 更 有 效 地 预 测 和 满 提 从 国推 行 C M 系统所必须建立的知识管理系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R 足客户的需求 , 实现客户知识的增殖。 参 考 文献 : 31知识集约过程 知识集约指对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源进行收 . … ( A i Twa a知识管理精要——知识型客户关 系管理. 美) mr i n t 集、 索、 检 分类和整理的过程。既包括外部资源、 网络资源 , 也包括 内 [1t 2 ̄ 山季 客户知识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机 制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部知识。 R 系统所需要的内部知识范围很广 , C M 从企业前端的销售 2 06年 0 到企业的生产加工直至产品的库存和运输。这需要将各个方面的知 [】 3王战平 , 柯清
知识管理论文15篇(个人知识管理的浅论)

知识管理论文15篇个人知识管理的浅论知识管理论文摘要:知识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是9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近几年来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但国内大部分介绍知识管理的文章都把知识管理界定为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这就淡化了知识管理对传统企业的重要性和适用性,很不利于管理方法的提高。
其实,知识管理应该是指这样一种组织行为,即组织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对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传递和利用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管理管理论文管理知识管理论文:个人知识管理的浅论1、个人知识管理概述为何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咱们往往会有这样的阅历:昨天刚看过的1份症结资料,今天起草讲演时要用到,自己却怎样找也找不到,而不能不另起炉灶,进行痛苦的“立异工作”。
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的钻研讲演显示,知识工作者做的九0%的所谓“立异工作”是重复工作,由于这些知识已经经存在。
事实上,良多人都有这样1个感受:大部份东西从新起草比去寻觅这个已经存在的东西还省力气。
另外一份钻研讲演显示:知识工作者3分之1的时间用在了寻觅某些他们永久没有找到的信息上。
这些问题是为何呢?本人认为造成个人工作中效力低下的缘由是由于没有对于个人的知识进行成心识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
现今时期,信息的数量10分庞大,咱们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也很广泛,大部份工作是要去做那些立异性的工作而不可能去日复1日的重复某项流动或者操作,因而咱们每一个人工作都会用到各种知识,对于知识的数量以及质量请求很高,而咱们对于这些众多的知识没有或者者没法进行管理,最后造成工作的低效力。
正如比尔盖茨所言:“搜集、管理以及使用信息的方式,抉择了你的输赢。
”为何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德鲁克说过,没有人为你负责,除了了你自己,而你独一的资本就是知识。
这里我还需要补充1句就是,你独一的能力就是利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要使知识集中化、系统化、有序化,便于组织以及个人提取、应用以及同享,从而晋升组织或者个人的竞争能力,增进组织或者个人目标的达成。
工艺流程中的知识管理策略

工艺流程中的知识管理策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效的工艺流程管理至关重要。
而在工艺流程管理中,知识管理策略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工艺流程中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工艺流程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整个生产过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诀窍。
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优化这些流程,从而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工艺流程中知识的整理、分享和应用,员工能够更快地掌握最佳操作方法,减少错误和重复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保证产品质量准确的工艺知识能够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遵循严格的质量标准,降低次品率,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促进创新对现有工艺流程知识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能够为创新提供灵感和基础,推动企业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4、降低成本优化工艺流程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降低能源消耗和缩短生产周期,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工艺流程中知识的类型在工艺流程中,知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显性知识这是可以明确表达和记录的知识,如工艺流程图、操作手册、标准规范等。
2、隐性知识这类知识难以用文字或图表清晰表述,通常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如操作技巧、经验判断、直觉等。
3、结构化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知识,如数据库中的工艺参数、质量控制数据等。
4、非结构化知识如员工的工作笔记、会议记录、电子邮件等,这些知识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结构,但可能包含有价值的信息。
三、工艺流程中知识管理的挑战尽管知识管理在工艺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知识的获取和收集如何从员工那里获取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是一个难题。
员工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
2、知识的整合和分类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类,以便于查找和使用。
但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一过程往往较为困难。
流程再造的研究综述国外流程再造研究优缺点

流程再造的研究综述国外流程再造研究优缺点【、福州OA、SCM的关系比较;BPR与TQM比较;激进式改革和渐迸式改革比较等四个方面述评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比较研究文献。
二、主要的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比较研究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比较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业务流程再造本身的比较研究,主要有自身的理论发展和再造的方式比较;二是和其他理论的比较。
1.20世纪90年代BPR理论与21世纪BPR理论比较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自提出以来,就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由表1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的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概念、思考问题的角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关注的焦点、强调的重点、变革步伐、变革频率、方法工具和地域性等方面均有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见,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时间序列上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2.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比较再造的方式一直是业务流程再造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前期,哈默等人提倡激进式的变革方式,但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的反思,渐进式变革开始成为变革方式的另一重要选择。
如表2所示,激进式和渐进式变革在发起人、动因、方式、节奏、广度、风险和绩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故企业在选择变革方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和变革的目标等做出权变的选择。
3.BPR和CRM、福州OA、SCM的关系比较桂良车等(____)从功能模块、侧重点、目标等三个方面比较了业务流程再造与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福州OA)、供应链管理(SCM)的关系。
桂良车等(____)认为,BPR是福州OA的基础和前提,福州OA是BPR的工具和手段。
具体如表3所示。
4.BPR与TQM的比较大多数的文献认为,TQM是现有基础上的渐进式的改善,而BPR则是彻底的再造。
具体而言,如表4所示,两者在改进策略、变革方式、所需时间、参与方式、典型范围、IT作用、变革方式、变革的风险方面存在不同。
此外,还有学者就业务流程再造与工业工程、标杆管理、知识管理、公司重构、价值工程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概述

5.2 系统融合界面管理
(1) 企业信息门户与集成系统关系
四要素:内容、应用、人员、流程
企业管理层 企业信息门户
李健明、叶丹
软件评测组
记忆:联络人1名,ERP项 目组,各部门负责人或主 管人员各1名 汉普:李博士、申瑞东、 赵庭尉、陈冲
2002-9-3
P. 5
企业IT面临的问题(管理部门)
我知道应用信息技术是个重要的趋势,但企业内几乎没人说得 清信息技术怎样和企业的经营目标联系起来。该怎样做出信息技术 投资决策?信息化是否支撑经营目标
发展趋势和 标杆对比
IT战略的机遇
信息、技术分析
业务体系架构及IT策略具体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立共同 的远景
信息化战略规划实施方法论
业务体系 架构及IT
策略
IT解决方 案
架构
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
IT投资效 益与风险
评估
系统选型 与评估
最佳实践与变革管理
项目实施 与管理
IT资产管 理与绩效
评估
流程改进计划
组织体系重构
业务视角
技术视角
业务战略
我们的业务目 标是什么?
OOrrggaanniizzaattiioonn
Impact
业务流程
为实现业务目标,我 们需要怎么做?
Support
IT战略
IT能为业务创新 创造机遇吗?
Opportunity
IT系统
如何利用IT支持 业务目标?
流程管理的三个层次

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了解流程管理的层次;●熟知流程优化的调整方法;●明确常用的流程再造方案。
流程管理的三个层次一、流程规范流程规范又称为流程的显性化和固化,就是将现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将正在用的、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经验用流程图加流程说明文件的形式反映出来,促使员工形成一致性的理解。
在做流程的时候,只要问题找对了,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一半。
同一个流程、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做法及想法不同,因此,流程规范或流程固化是流程优化中工作量最大的一步。
所以说,做流程时要以事实为基准,避免掺杂个人主观意愿,呈现事物的原本状态。
二、流程优化流程优化是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发现不合理或不适应的环节、制度、规范、方法等,调整这些不适应的情形使之适应新的需要。
流程优化的调整方法一般有以下十个方面:1.理清程序流程是由活动构成的,流程优化时应理清各活动之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确认是否出现死循环,是否只有输入没有输出,责任部门是否确定等。
曾经有一家企业,技术部经理是全国劳动模范,在行业中首屈一指,被问及质量管理流程时,他认为自己已经做了20年的流程,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但是当他按照流程图加说明文件的方法重新绘制流程时,却发现理不清程序。
2.明确责任主体所谓明确责任主体,就是在泳道式流程图中明确流程负责人和各流程活动的责任部门,明确活动的具体程度,尽量避免使用“相关”“有关”的说法,以致流程出现问题时各部门及责任人相互推诿。
3.规范规范是对流程中逻辑不清楚、理解不一致、职责不清晰、概念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规范性描述,如标准名称词典。
此外,绘制流程图的图形符号也应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如活动用方框表示、子流程用方框两边加两个小箭线表示、存储符号用柱形等。
企业中应该有一套标准的描述问题的语言。
4.对流程环节提出明确要求所谓对流程环节提出明确要求,是指流程运行时达到流程的目的,执行活动明确需要达到的要求或后续需要改进提升的工作内容等。
管理成果心得体会3篇

管理成果心得体会3篇《成果管理》首次把战略一词应用到商业和管理中,并开创了对商业企业经济绩效的研究,迄今为止,大部分战略管理书籍阐述的问题几乎都源于本书。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管理成果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管理成果心得体会这两天,我又翻了一遍德鲁克的《成果管理》,感觉还是那么的有启发,书中包含了几个意思,我对其中几个特别有感触,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德鲁克说企业一切的需要都源自对外部顾客需要的满足,内部管理不产生绩效,绩效都来自于企业对外部机会的把握。
现在的企业那么注重销售,为什么?其实正是因为企业中最接近顾客需求与合作可能的非销售人员莫属。
在IBM有一个说法,叫商机管理,即所有部门的人都可以去见顾客,技术人员可以、财务人员也可以,因为不同部门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客户的不同需求,发现需求的确认需求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销售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把握外部机会的过程,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他论证了自己的另一个观点:企业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没有边界的。
举个例子说,百米跑一般来说成绩好比是13秒,如果你热身完毕拼尽全力跑完了结果是14秒,那么你就需要去分析为什么自己会慢于一般水平呢?后来从上到下分析了一遍后,你发现原来自己是因为穿了长裤阻力较大,于是你换上了更为贴身的运动裤然后再去尝试。
对于企业来说,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这样一个不断审时度势、扫清障碍的过程。
我们了解到一般企业是什么水平,或者我们以“目标”作为终极参照,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提炼总结,逐步扫清完成任务中间的障碍,成功也就会越来越近了,而这样一个过程的不断精进也会使得企业的能力跨越边界的束缚,达到“无边界”的状态。
此外,我最近在想,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否应该是尽可能降低绩效对人的依赖,而不仅仅是传统状态下我们所说的把人当做资源来看待最大限度的将绩效依附于人。
我们都知道,机器没有感情所以更好操控、IT系统也没有情绪的起伏,所以用简单的物理原理就可以管理,但人不同,人有感情,这就意味着人有起伏,有情绪起伏就很容易产生流动那么也就很不好控制。
国内外流程导向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流程导向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 具体战略安排和实施 ; 另一方面 , 具体的知识管理活
关研究进行综述 , 以期对该领域研究现状作较全面的 动以推动流程高效运作和流程目标实现为目的 。
描述 。
2 企业知识管理与流程的关系
1 企业知识管理中流程导向的含义
梅尔 ( Ronald Maier) 和瑞莫斯 ( Ulrich Remus) 从战
性知识需求) ”, 员工的“知识管理负担”没有减轻 。 ⑤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 2004 , 1(4) : 399 - 407 Maus H. Business Process - 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 2006 - 09 - 10] . http :/ / www. knowledgeboard. com/ doclibrary/ knowledgeboard/ vision-processes-dfki-378kb. pdf Dustdar S. Reconcil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 The Activity - 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roach. [ 2006 - 09 - 10] . http :/ / www. know- center. Tugraz. at/ previours/i - know04/ papers/ dustdar.pdf
人认为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是从动态角度对流程知识 出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
进行系统管理 , 将流程和知识整合起来 [5 ]。毛斯 ( Heiko 系 [13 ]。Injun Choi 等人认为知识产生于流程 ,通过对流
知识战略流程KSP方法

Organization
Process
Product
该步骤中,需要与公司高层进行充分地沟通,设定好业务环境的边界,同时为后面 KPI 的选择打好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织整体战略不清晰的时候,后面的步骤很难操作。 如果一个企业自己的方向还不够确定,其它的分析无疑是空中楼阁。这一步也可以与情景规 划 Scenario Planning 方法结合,以更好地理解组织未来的趋势及发展。
Diffusion 散度 扩 编码度Codification
High
K1 期望
Low
期望
K1’ K2’
K2
High 扩散度 Diffusion
步骤 6:制定行动计划 Formulate KM action plan
最后我们将根据上面分析的结果提出具体的建议行动(Action)。例如对于 K3 知识领域, 我们是否期望未来要通过努力来提高其掌握度?目前 K3 掌握度的水平基本上为零,未来的 期望要做到专家的级别。怎么才能实现这个跨越?于是我需要设计一些行动计划(Action)。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外来“空降兵”的方式使得 K3 掌握度 P 值提升,也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某 家公司的方式使得 K3 掌握度 P 值提升,也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学习及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来 提升 K3 掌握度 P 值。对 K3 编码度 C、扩散度 D 的分析同理可以进行。这样经过分析设计 出来的行动计划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执行的。
掌握度(Proficiency):是指组织对该知识的
最高掌握水平。我们需要培养出能够应用知
掌握度
识并付诸于行动的有能力的员工,因此提升 Proficiency
专业精通程度是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
流程如何评估流程管理的效果(纯指标,纯干货)

流程如何评估流程管理的效果(纯指标,纯⼲货)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流程管理,以期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受控程度,通过流程的优化提⾼⼯作效率、通过制度或规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流程化管理提⾼资源合理配置程度,快速实现管理复制。
企业如何评估流程管理的效果呢?实施流程管理的企业都很想知道效果如何。
虽然凭感觉也能说出个⼤概,但要准确评价,还得有量化指标才⾏。
对单个流程的评估可以随时随地进⾏,但对企业流程管理进⾏整体评价,则必须在企业实施流程管理⼀个阶段之后才能进⾏。
通常在项⽬完成⼀年后进⾏,否则,时间太短、没有数据⽀撑,则⽆法判断。
以下,我们从评估指标、评估⽅法、评估组织、评估结果分析这⼏个⽅⾯进⾏阐述。
评估指标评估流程管理的效果,需要从多⽅⾯考量,即评估指标。
⼀般⽽⾔,评估⼀项流程管理的效果,需要以下这些评估指标:1.流程意识普及程度2.流程图覆盖范围3.流程责任界定清晰度4.流程责任考核覆盖⾯5.违背流程事件发⽣量6.违背流程事件查处率7.⼯作⼀次完成准确率提⾼多少8.产品⼀次交检合格率提升多少9.采购到货准确率提⾼多少10.资⾦周转提⾼率11.⼈均产值增加量12.⼈均利润增加量13.⼈均等待时间减少量14.安全事故降低⽐率15.顾客投诉减少⽐率16.成本降低率17.其它本企业认为重要的指标评估⽅法毫⽆疑问,这是基于流程管理实践的评估,⽽不是针对流程设计的理论评估。
我们对实施流程管理的企业有⼀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必须建⽴与流程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并有专⼈负责流程运⾏的跟进与检查。
否则,没有相关数据的统计与积累,评估就⽆从谈起。
评估指标的1⾄7项,是流程管理企业所独有的,⽽8⾄17项则是所有企业正常经营必须统计的,实施流程管理的企业更需如此。
所有指标数据必须逐⽉统计,最后换算成年度指标,与上⼀年度进⾏⽐较。
其中,1⾄7项评估指标的采集与运⽤说明可参考以下⽅式:1、流程意识普及程度:权重10分。
针对全员考查。
科研院所有关GJB 9001C7.1.6条款“组织的知识”应用的探讨

科研院所有关GJB 9001C7.1.6条款“组织的知识”应用的探讨0 引言为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对科研院所知识管理的需要,确保科研院所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并考虑对于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GJB 9001C专门增加了7.1.6条款“组织的知识”。
基于新版标准对“组织知识”的要求,探索了知识管理的思路,包括识别、管理、保持和更新,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方法,实现科研院所科研数据信息和设计经验的有机融合,从而为提升科研人员研发设计能力,缩短研制周期,节约研发成本提供根本保障。
随着科研院所科研生产任务日益增多,科技研发创新活动对知识的海量、快捷和随机性需求等专业知识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院所现有的知识保障体系难以适应这种需求变化,现已成为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GJB 9001C“组织知识”条款的要求,对当前科研院所的知识管理思路开展研究。
1 知识含义在GB/T 23703.2—2010中明确了“知识”的含义,知识就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
注1:知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使个人的。
注2:知识可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
显性知识一般指科研院所的作业指导书、技术文档、质量文档、体系文件等文本中所蕴含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指的科研院所中的员工通过工作和学习积累的经验、诀窍、配方和特定的技能。
对科研院所来讲,需管理的知识主要指与产品和服务、体系运行和过程运行有关的知识,尤其是源于一线员工的科技研发经验。
2 知识来源对于科研院所来讲,科研人员及其经验是科研院所知识的基础,这些经验和知识的获取及分享可产生聚合效应,从而创造出新的或更新的知识。
科研院所的知识来源有2方面:(1)对原有知识的分类、梳理、汇总,例如将科研院所内部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主要是指科研院所原有的内部知识产权;从失败和成功经历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内部未固化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和共享;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结果;质量问题数据库等。
知识管理四种境界

知识管理四种境界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名知识管理系统厂商深蓝海域指出,这两种知识和显性化和隐性化之间可以形成4种组合,显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隐性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隐性化。
虽然隐性知识的两种组合对于知识管理来说是其中的难点,但是,显性知识的两种组合对于知识管理也同样重要。
企业中知识管理的过程是按照如下的发生顺序进行的,首先发生的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其次是显性知识显性化,第三是显性知识隐性化,最后是隐性知识隐性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把个人的工作经验、操作技巧和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总结、论文、成果、报告等形式进行呈现并传播的过程。
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进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作,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本身是需要进行专门训练才能够被掌握。
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问题的掌握深度不同,显性化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最终成果的也各不相同,但是,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企业内知识管理的第一步。
显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是知识再总结的过程,显性知识显性化是把已经显性化的知识针对个性化的需求再进行整合和呈现的过程。
由于企业中每个人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当前的显性知识并不能被所有的员工理解并掌握,显性知识显性化过程是知识再加工和再传递的过程。
写书的读后感就是显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同时,把从外界媒体看到的好文章在公司内的论坛里转贴也是显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显性知识显性化是企业内知识管理的第二布。
显性知识隐性化是企业中的个人将企业内公开转播的显性知识理解、消化并掌握的过程。
企业中存在这大量的管理体系、管理规定、内部制度、运作流程以及各种信息化系统,企业中的员工会根据工作需要要求掌握其中的某些内容,各种培训、讨论会和内部交流等都是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当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掌握了这些体系和系统后,才能够在企业内有效的开展工作。
隐性知识隐性化是最难的阶段,也是构成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环节。
由于当前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异常复杂,同时,企业里员工的个人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参差不齐,再加上目前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系统五花八门,要求每个员工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制度和系统本身就很困难,更别说熟练的运用了。
关于数学思维显性化的教学实践探索

名师论道关于数学思维显性化的教学实践探索□于蕾摘要: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数学思维方法和过程的可视化场景不清晰,本文提出了数学思维显性化的初中教学思路,分析了师生两方面对于思维显性化难以实现的原因,将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及思维方法通过图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知识网络图、解决一类问题模型图、分析流程图等手段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数学思维;显性化;网络图;模型图;流程图作者简介:于蕾,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教师。
(北京100097)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8-0013-02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思考 过程往往不可见,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答案,而忽视 答案的生成过程。
然而,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来源于 答案的累积,而来自于生成。
答案的累积只是增加学 生的感性答题经验,而不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解题能力,所以当题目或题型一变,学生便无法应对,因为 感性经验对不上号。
要提高教学效能,教师就必须将 强调答案转变为强调答案的生成过程,变依靠感性经 验答题为运用理性思考解题,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 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
“思维显性化”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及思维方法通过各种直观的方式 呈现出来。
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思维显性化”有以下两方面意义:一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 渡。
初中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用语言 讲述出来,难免会描述不清楚。
通过选择自己擅长的 方式形象地表述所思所想,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层层揭 示和展现出来,这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会起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二是便于分享和交流。
抽象的思维过程 既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被他人所理解。
通过直观 的方式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和思维方法呈现出来,便于在学生间进行分享和交流。
一、概念界定1.数学思维解释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人脑的基本活动形式,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活 动形式。
工作流程建设助力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

工作流程建设助力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作者:赵慧英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9期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知识的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认为将隐性知识与企业业务流程相结合,打造立体化业务流程,将有助于隐性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助力隐性知识显性化。
关键词业务流程隐性知识显性化相互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对知识的管理好坏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不易用语言表达、不易传播、不易编码等高度个性化且内隐于个体或组织的经验类知识。
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特点,隐性知识在转移、共享和创新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业务流程是指一个组织内部发生的某项业务从起始到完成,由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经多个环节协调共同完成的完整过程。
明确清晰的业务流程有助于企业更加高效地运行,也是企业以往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独具企业特色。
业务流程覆盖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承载了企业以往知识的精华。
因此隐性知识管理与企业工作业务流程相结合,有助于将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让企业员工共享。
奉继承认为,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即关注企业管理过程的知识化与管理实践的业务流程的融合。
以下从几个实际操作细节入手,详述如何将二者相结合,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第一,打造立体化业务流程。
很多企业的业务流程只是干巴巴的某项工作的操作步骤,即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立体化业务流程不仅要说明完成某项工作要经过几个步骤,更是要让员工明白如何将工作的每一步做得更好。
将员工长期以来积累的隐性知识填充在业务流程中,将知识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又将不断在工作中总结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填充在业务流程中,让业务流程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显性化及知识流程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全新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流程成为了企业管理运作的核心,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知识是当今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知识管理又是围绕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等一系列知识流程活动进行的,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取得这些知识流程核心活动之间的平衡。
因此,对知识流程分析与建模方法是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从知识获取入手,因为知识获取是一切知识管理研究活动的基础,尤其是隐性知识的
挖掘和利用,并利用知识含量定量描述岗位隐性知识在占整个知识结构的比重。
紧扣业务流程,给出一套完善、系统的知识流程分析、建模框架,以动态、直接的方式显示企业知识资源与业务流程的映射关系。
研究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方面,知识获取处于知识链的瓶颈位置,本文将给出一套完整的知识获取方法,特别是隐性知识获取方法,为知识流程分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研究知识流程建模方法,有了一套系统的知识流程分析框架做指导,组织能够更有效地将知识流程
研究成果应用于知识管理。
本文主要完成了一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现有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流程分析方法、知识含量的相关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优缺点,以此作为研究的依据。
2)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在组织内进行高效的知识创造、知识组织、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结构特征出发,解决如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
3)在充分挖掘组织内部知识资源的前提下,结合问卷调查,建立知识含量的
计算模型,定量分析组织内不同岗位知识资源中隐性知识的比重,根据不同岗位
知识含量特征,并结合实地调研,提出如何利用知识含量指导工资发放、权责制度、领导方式等管理问题。
4)建立知识流程建模方法,该方法需要能够体现知识资源在组织内的流动情况以及知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
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依据。
5)以一家电力设计研究院为背景,对本文所提出的隐形知识显性化、知识含量模型以及知识流程建模进行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