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初中部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
初中部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保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调查、宣传、实践等活动。
3.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环保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环保主题,分组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活动方案。
(2)实践活动:学生按照讨论的方案进行环保调查、宣传、实践等活动。
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3)成果展示: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照片、视频、感悟等资料进行整理,进行成果展示。
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五、教学资源:1. 环保知识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环保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
2. 实践活动器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器材,如相机、录音笔等。
3. 成果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平台,如班级黑板报、学校网站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环保意识。
2. 鼓励学生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4. 定期组织类似的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综上所述,本教案以环保为主题,通过讲解环保知识、组织实践活动、展示成果等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02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标准范本(5篇)
202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标准范本一、工作思路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
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
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
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
进一步学习____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方式的转型是研究性课程的背景;学习生命的回归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取向;学习自由的追求是研究性性学习课程的理想境界。
(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个体、小组、班集体亲历亲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实践探究,体验、表现和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标准(3篇)
第1篇一、前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了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标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公民意识。
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1.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科技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4. 艺术欣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5. 体育与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6.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四、教学原则1.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综合性原则:整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 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开放性原则:拓宽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教学组织1. 教学时间: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不少于2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小组合作、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
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六、教学实施1. 教师职责(1)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2)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职责(1)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初中部综合实践课教案模板
初中部综合实践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题:探索科学奥秘2. 教学资源:实验室、实验器材、科学书籍、网络资源等3. 教学过程: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科学奥秘。
3. 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1.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室、实验器材、科学书籍、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探究主题。
2. 活动实施:(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探究目标和方法。
(3)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究。
(4)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5)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探究过程和成果。
3. 活动总结:(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探究过程和成果。
(2)学生评价彼此的探究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3)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变化:通过分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问题提出、解决过程,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程度、交流效果,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学生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意表现、环保行为,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与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涵盖了生活、自然、社会等多个领域,旨在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探究、制作、服务、体验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质。
三、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开放生成。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自身成长需求出发,选择适合的活动主题,并在实践过程中动态调整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方式等。
同时,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多样性和活动成果。
四、课程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该突出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并避免简单地将评价归纳为分数或等级。
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
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果。
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经验、整体认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阶段目标:1.价值体认:通过参与各类活动,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和对XXX的感情。
2.责任担当:通过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手工设计和数字作品制作,初步掌握基本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研究和生活。
初中阶段目标:1.价值体认:通过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形成国家认同和热爱XXX,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估标准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估标准
简介
本文档旨在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评估标准,以确保
这些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目标。
评估标准
以下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估标准:
1. 教学目标:课程应明确设定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
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
2. 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应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能够激发
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 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实践等,以提供学生多样化的研究体验。
4. 学生参与:课程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包括个人和团体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教师评估:教师应及时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采用多种评估
方法,包括考试、作业、项目报告等。
6. 学生评估:学生应参与对课程的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
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课程反馈和建议。
7. 教育资源:课程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等,以提供学生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8. 教学效果:课程应追踪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评估课
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
总结
以上评估标准将有助于确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达到
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
教师和学校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设计、
实施和评估课程的有效性,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优秀17篇】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优秀17篇】教学过程1一、责任意识的感知阶段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2一、活动主题“探索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智慧”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活动时间xx四、活动地点学校教室、校园、社区等。
五、活动准备1. 教师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故事等,制作成课件。
2. 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剪刀、胶水、毛笔、墨汁等。
3. 联系社区或文化机构,安排参观和实践活动。
4.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六、活动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呢?”引导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知识讲解(1)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古典文学等。
(2)结合具体事例,讲解传统文化的。
价值和意义,如传统节日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民间艺术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技艺可以传承民族智慧等。
3. 实践活动(1)传统节日体验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该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制作传统节日的手工艺品,如春节的剪纸、对联,中秋节的月饼等。
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2)民间艺术欣赏与创作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或邀请民间艺人到校表演,如剪纸、刺绣、泥塑等。
让学生学习一种民间艺术,如剪纸、绘画等,创作自己的作品。
举办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3)传统技艺学习选择一种传统技艺,如茶艺、陶艺、木工等,邀请专业人士到校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如泡茶、制作陶器、制作木制品等。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
2024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范例(二篇)
2024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范例一、指导思想概述本课程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致力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
课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围绕“实践、创新、发展”的核心线索,致力于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实践中体验,探究中创新,从而拓展知识与技能,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艰苦奋斗、创新探索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探索实际问题和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成长为具有良好素养和能力的现代中学生。
二、课程实施原则阐释1. 主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现实主题为中心,通过问题的形式实施。
这种课程形式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界限,实现了优势互补,突出了主题性特征。
2. 生活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避免学术性、学问化,转而选择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如家庭、环境、健康、交通、文化和城市建设等,以实现学校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 开放性原则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应该是开放的,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4. 全面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既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实施细节(一)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活动,丰富其知识储备;在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兴趣,培养其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精神,构建团队合作意识。
(二)课程内容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应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旨在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经验和素材,以及在整体背景中形成的态度和情感。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文化领域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出发,包括思维能力的培养、读书习惯的养成、社会问题的认识、想象力与鉴赏力的提升、劳动与技术活动、信息搜集、身心健康促进和个人才华展示等方面。
初一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一阶段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
为了让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全面发展,本设计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要求;(2)掌握基本的实践活动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制作等;(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等领域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
三、教学内容1. 主题一:科学探究(1)观察与记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2)实验探究: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科学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主题二:技术应用(1)信息技术: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了解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手工制作: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3)模型制作:制作科技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主题三:社会调查(1)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进行调查,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访谈调查:进行访谈,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 主题四:艺术欣赏(1)音乐欣赏: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了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美术鉴赏: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是指对综合实践课程所应具备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和规范。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示例:一、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内容1. 科技创新与实践:包括科技创新思维方法、科技创新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等内容。
2. 创意与设计:包括创意思维方法、创意设计过程等内容。
3. 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包括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社会实践的参与与反思等内容。
4. 信息获取与处理:包括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整理和信息呈现等内容。
5. 交流与合作:包括团队合作、沟通技巧、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内容。
6. 社会责任与道德观念:包括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设计和引导学生面临实际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和实施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4. 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和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和地区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实践、体验和探究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和自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5、合作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6、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自主管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7-9年级)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 (3)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4)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5)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7)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6)二、7-9年级的具体目标 (6)第三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 (9)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9)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与组织 (36)第四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39)一、实施的基本要求 (27)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与组织形式 (43)三、教师的有效指导 (46)第五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评价 (47)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47)二、评价的方式 (48)三、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 (49)第六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50)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50)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 (50)三、教师培训 (51)第一部分前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_劳动技术
“家政”领域是指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的锻炼,如烹饪、洗涤、家电的使用、保养和维修,,财物的管理和使用等,掌握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生活学习的乐趣,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学习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第二、学会使用家电,了解家电保养、维修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
第三、通过调查、讨论、设计、购物等活动形成初步的勤俭持家的理材意识。
“家政”学习领域旨在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与亲身体验,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劳动技术学习的实际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职业引导]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职业引导”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比较、测试等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逐渐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志向和创业意识。
3是否知道图纸上具体符号的意义,并根据图纸进行评价和制作。
4是否能用语言或图形描述表现作品的设计思路。
5是否了解种植、养殖的一般方法和现代的农业生产的状况。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逐步形成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和各级的生活态度。在强化基本技术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动手又动脑的技术学习的兴趣,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探究、反思与创造;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素养、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适时、适量、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创业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对这门课程的要求和指导,旨在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实践技能培养:包括手工制作、实验操作、调研方法等;2. 创新实践:通过创意设计、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学科融合: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5. 综合实践项目:开展综合实践项目,如科技展览、文化艺术展示等。
三、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1. 实践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 项目驱动: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践案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5.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四、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1. 实践成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2. 过程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 个人评价: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个人素质;4. 团队评价: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和协作能力;5. 反思评价:评估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初中综合实践和教案
初中综合实践和教案一、活动主题:环保手工制作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活动时间:2课时四、活动过程:1. 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环保数据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发他们对环保的思考。
(2)讲解:教师讲解环保手工制作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如何进行创作。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环保手工制作,可以利用废旧物品、纸张等材料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环保理念。
2. 第二课时:(1)回顾: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学生的创作成果。
(2)讲解:教师讲解如何将环保手工制作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
(3)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环保手工制作项目。
每组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环保手工制作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是否主动投入到环保手工制作中。
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的作品创意、制作工艺和环保理念的体现。
3. 团队协作:观察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能够与团队成员良好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活动总结: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整理)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一、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具体目标是:(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
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
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l.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三、实施建议(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1.2. 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指导 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同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2024年中学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
2024年中学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一、引言中学综合实践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介绍2024年中学综合实践课的活动方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一:社会调查与报告撰写社会调查与报告撰写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可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报告要包括问题的背景、目的、方法、调查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制定调查方案、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二:科技创新项目设计四、活动三: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工作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工作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学生将与当地的社区组织合作,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如敬老院探望、环境保护宣传、义务劳动等。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亲身体验社会工作、感受别人的需要,并培养乐于助人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五、活动四:创业实践和商业模拟创业实践和商业模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有效方式。
学生将组成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创业项目,并进行商业模拟实践。
他们需要制定商业计划书、进行市场调研、进行营销推广和财务管理等。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学习创意产生、商业运作和风险管理等技能,培养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活动五:学科竞赛和科学探究学科竞赛和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学科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将有机会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物理实验等,并进行科学探究和研究项目。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总结综合实践课的活动方案涵盖了社会调查与报告撰写、科技创新项目设计、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工作、创业实践和商业模拟以及学科竞赛和科学探究等内容。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方式的转型是研究性课程的背景;学习生命的回归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取向;学习自由的追求是研究性性学习课程的理想境界。
(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个体、小组、班集体亲历亲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实践探究,体验、表现和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参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表现形态。
学生的兴趣是探索活动的起点。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广泛、灵活、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活动课程。
(二)-------------------- 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研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
通过运用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通过学习规则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运用概念与规则即运用科学知识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个性特长,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培养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
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以过程评价为尺度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过程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运用,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像科学研究人员那样注重研究课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因此衡量评价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以正面评价、积极鼓励为主,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
三、课程设计思路《研究性学习(义务阶段)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面面向学生完整的学习和生活领域,采用课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课程形态,利用课内课外各种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质疑研究、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的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的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性的提高。
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注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使素质教育得以具体呈现,促进理想的教育生态的逐步形成。
(一)阶段目标7—一9年级通过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研究的内容分丰富,呈现的是开放型学习态势。
凡是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均可作为学生研究的领域。
突破原有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给学生提供的是更多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渠道。
但是,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是起始年级,需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所以有必要开设“研究性学习指导课”。
研究性学习指导课一般设在初一年级,分别利用一个学年进行。
每个星期安排1—2节课。
可以按照目标分层、内容、主题分层方式进行。
指导的内容一般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其意义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3、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流程4、如何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5、如何成立课题组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6、实验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7、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8、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小论文9、如何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10、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收获一、什么是研究学习[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
既有相对独立的实体课程形态,又是一种渗透在学校教育一切活动中非实体学习方式。
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是实滋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需要。
(2)、认识研究性学习与个人经验、课内外各种资源和形式的整合活动。
(3)、意识到研究性学习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活动建议](1)、学生阅读《14岁小姑娘讲美国教育》一文《初中生做研究课题》、《作业模拟未来生活》、《问题多学分多》等文章。
(2)、上网查阅或到图书室借阅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性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
(2)培养兴趣,从课内外学习、校内外活动中去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探究。
[活动建议]教师提供或上网查阅学习研究性学习案例。
三、研究性学习实话的一般流程[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性学习展开的三个主要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施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2)了解问题情景阶段的知识背景准备、选题立项、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滋阶段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以及交流表达阶段的展示汇报研究成果、总结、反思、提髙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3)感受研究性学习就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
[活动建议]列举自然、社会、生活中一些事物和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能提出探究性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四、如何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内容标准](1)明确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指导如何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能科学合理地选择设计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可行的研究课题。
[活动建议](1)教师提供研究范围及相关课题目录,比如:八、观察超自然、鼓励学生交观察结果自行设计,记录在案。
B、动手制作演示教具并进行实验。
C、实地测量家居、校园面积。
D、社会环境、家庭消费、社区管理等调查。
E、对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进行比较评论。
F、研讨、自编、自演英语童话剧、语文课本剧等。
(学生自由选择)(2)学生选题后召开课题评审会。
五、如何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内容标准](1)明确成立课题组的目的意义和组织形式,了解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了解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活动建议](1)从个人专题中进行筛选,确立专题。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讨论课题组分工及个人的工作计划。
六、课题实验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内容标准](1)了解课题实验“开题报告、方案评议;修正方案,实滋研究,阶段小结,检查分析;完成实验,形成结论;成果展示,总结提高”等主要步骤。
(2)明确实施研究中常用的“观察、调查、文献检索与搜集、模拟、实验、研讨”等方法。
(3)注意研究活动中的渐进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培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意识、自律意识和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建议](1)进行开题报告模拟训练。
(2)利用观察、调查等方法进行专题探究。
七、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内容标准](1)了解搜集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分析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
(2)能通过访谈、查阅书刊杂志、调查问卷、上网等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筛选和整合。
[活动建议](1)在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整合的练习。
(2)请指导老师辅导A、如何访谈;B、如何录音、摄像;C、如何设计问卷调查提纲;D、如何查阅文献资料。
(3)交流获取资源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
八、如何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和小论文[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结题报告和论文的基本特点、格式和一般写法。
(2)设计《形成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表》。
(3)介绍几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案例、小论文等。
九、如何展示研究性学习的体会与收获[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性学习项目完成以后的交流研讨是研究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辩论会、展览会、演讲会、出墙报、编小报、制作网页等都是展示活动的形式。
(2)能够客观地分析、辩证地对待活动中的成绩和失误,能正确对待他人的建议,正确认识自己。
(3)学会表达、沟通、欣赏与分享。
[活动建议](1)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经验交流会。
(2)将有关成果通过墙报、展板、案例汇编等形式展示。
、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收获[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主要内容。
(2)明确过程评价、自我评价、激励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掌握档案评价、操作评价、答辩会等具体做法。
(3)学会从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层面上全面的评价,总结、反思和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
[活动建议](1)自行设计《研究性学习结题评价表》。
(2)对某一活动方案或已完成的课题写一份评价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