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地科二班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5)城市腹地:一般指与某城市地理位置接近,或与某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而作为原材料、产品供应基地或重要销售市场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答:第一、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品要远远高于乡村,我国在五个统筹中就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口素质的差异,城镇人口受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于乡村;第三、基础设施的差距,比如医院、学校等机构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第四、生活环境的差距,这个乡村要优于城市,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奔着乡村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去的。
城市地理学
7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
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 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 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 市规模。 对于城市内的个别企业和消费者来说, 这种经济和不经济均属外部经济,而外部 经济效果是通过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对 于个别企业而言,外部的规模经济可分为 两个层次来考虑,第一级层次为区域经济, 第二级层次为城市经济。
第二节 城市地域
大都市区的性质
城市功能地域
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 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 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 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 组合。
第二节 城市地域
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
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 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大都市区的核心, 大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 续建成区外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 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而城市化地区是 不包括乡村地域的。 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 随时间而有变化,大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 合,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收集。
19
一、城市首位律
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 市的集中程度
20
一、城市首位律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 出4城市指数和ll城市指数。
4城市指数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2P1/(P2+P2+…+P11) –P1,P2,…,P11为城市按规中的集中: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二)城市金字塔的K值
K=下一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上一等级规模的城市数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PPT课件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的解释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变化) 理论内涵:位序一规模分布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首位分布则是社会不均衡发 展造成的: 理论应用: -个国家或区域,经济起飞前(均衡状态) ,是位序一规模分布:经济 大发展过程中( 非均衡状态) ,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 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将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2.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规模分布 理论内涵:传统观点认为, 经济力量是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因素:然而许多 人越来越支持政治和文化因素是城市体系的决定因素。 理论应用: 1)工业化早期阶段,区位选择受经营欲望的强烈影响,企业倾向于直接接 近政府权力中心,首都(府)人口集中程度高: 2)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首都的政治作用不断增强,首都的首位度增加; 3)社会主义国家多首位分布,非社会主义国家多位序一规模分布: 4)政府控制越强的国家,企业紧靠权力中心布济发达的国家或那些面积 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出现。2)相反,只有少数几个力量 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首位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 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 的国家。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的解释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尽管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共同性的发现,原因就是 这些研究在样本、研究方案设计度量和分析技术等方面都缺乏可比性。至少在目 前把城市规模分布归为首位分布与位序-规模分布两大类的前提框架下,不能一概 而论地说首位度大一定不合理,首位度小就一定合理。人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城市规 模分布形成的机制。
03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城市地理学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 粮食剩余,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形成的根本动力: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3、城市起源地 、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2、近代城市 、
1)资本主义世界的城市-工业城市 资本主义世界的城市- 工业革命与工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旧城更新与改建 新大陆上的格状城市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殖民城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3、现代城市 、
1)城市问题加剧 ) 2)卫星城-分散主义的对策 )卫星城- 理论基础: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理论基础:霍华德的花园城市。 概念: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与市区联系密切。 概念: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与市区联系密切。 发展:三代卫星城:卧城、工业城镇、综合性城镇。 发展:三代卫星城:卧城、工业城镇、综合性城镇。 优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优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卫星城的实质:卫星城在经济技术联系、财政金融联系、 卫星城的实质:卫星城在经济技术联系、财政金融联系、就业联 系等方面与母城联系不密切,故实际功效不显著, 系等方面与母城联系不密切,故实际功效不显著,多为独立于母 城的小城镇。 城的小城镇。 发展不理想的原因:户籍制度, 发展不理想的原因:户籍制度,缺乏鼓励人们向卫星城定居 的优惠政策。 的优惠政策。 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来自母城的限制和来自子城的限制不利于卫星城 发展。 发展。 5)不同类型城市 中心地方型城市,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中心地方型城市,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以某种专门 职能为主的城市 为主的城市。 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主要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两种方法,由于人口资料容易获得,同时人口集聚又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于是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在城市和区域分析中,如何解释和确定城市的规模分布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对此,各国学者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理论模式有: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即首位城市分布律。
这是对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城镇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早期的概括。
(一)首位城市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规模最大的领导城市。
早在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他分析了51个国家规模前3位的城市,发现有28个国家的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是第二大城市的2倍以上,有18个国家在3倍以上(伦敦为利物浦的7倍;哥本哈根为奥尔胡斯的10倍;墨西哥城为瓜达拉哈拉的5倍),他总结道:在一个国家发展初期,某个城市由于具有固有的优势得到持续发展,起先成为经济中心,以后又以可以发挥政治中心的职能而成为都城,最终导致该城市拥有最优越的社会服务、最多的就业机会和最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大量人口,使之成为规模上的首位城市。
杰斐逊也认为上述现象虽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例外:①由集聚过程中大体同步的几个区域组成的国家,可能存在几个首位城市(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意大利的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米兰均为首位城市);②由原先几个分裂部分组成的国家,在其统一前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社区中心)】。
第七章 城市布局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二节 城市职能与分类 第三节 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 第四节 城市体系 作业
表7-1 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阶 段 起止 时间 动 力 速度 规模 主体 功能
军政强,经 薄,对区作 用有限
区位
灌好河 岸、交 便沿海
地域 形态结构
坚固城墙,市 政中心,周围 辐射无明显分 区
代表 城市
罗马 开封 长安
(五)发展规律-拉平“S”曲线
城 市 化 水 平 90 饱和点
70 成熟点
E D
城市化达20%,速度加快 70%,速度趋慢
(%)
41 29 20 加快点 3
古代城市发展阶段
C B A
1800 19501980 年份
0
(六)世界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⑴起步早:英最先产业革命,城市化发展最早,1851第 一个城市>乡村人口国家
处,提高不了种地效益,收入增长慢,消费上不去。投资 乏力,消费不旺
与其说是农业落后,拖工业后腿,不如说城市化滞后,影 响农业,连累了工业
现在,意识到这点,加快城市化,缩小与工业化差距
表7-4 解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
年份
1949 1954 1978
城市化(%)
10.6 15.6 17.9
1980
1990 1995 2000
黑龙江 上 江 海 苏
第七章 城市佈局
序言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职能与分类
– 一、城市职能与性质 – 二、城市分类
第三节 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 第四节 城市体系 作业
二、城市分类
(一)城市规模分类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号:(2)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3)学分/学时:3/48(4)先修课程: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5)适应专业:城市规划(6)课程简介: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一方面,它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另一方面,它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是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
这门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①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城市规模分布;②掌握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职能分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③了解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城市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时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2)分析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3)介绍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4)分析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2、教学要求【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三节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汇报⼈⽬录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12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增长速度的变化3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4PART.1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贝⾥:把中国列⼊对数正态分布类型(1960)严重敏、宁越敏(1980)许学强(1982、1993)王法辉(1989)和陈勇等(1993)研究的⽅法不同,侧重点不⼀样,但取得了⼏点共识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许学强得到的结果如下:结论:q<1由r看出负相关q变⼩,⼈⼝规模变⼤,往均衡⽅向发展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定时段城市规模分布的趋势(⼏点共识):改⾰开放以来我国⾼位序⼤城市⼈⼝增长加快,(Pi变⼤)⾸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42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q<1)1在绝⼤多数情况下,我国⾼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城市的实际规模⽐它们的理论规模偏⼩,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以后,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益均衡,(q变⼩)但各时期的波动很⼤。
3PART.2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集中发展阶段1960年以前2.分散阶段1960—1980年3.“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1980—1990年4.基本稳定时期1990年代以来城市⼈⼝统计⼝径是⾮农业⼈⼝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特⼤城市数量增加、⽐重上升,地位加强,⽽中⼩城市⽐重下降;⼤城市、特⼤城市中等城市⼩城市加强削弱削弱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2、20世纪60、70年代⼤城市、尤其是特⼤城市地位下降,中等城市增长最明显,⼩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原因:1)搞“三线”建设,⼤城市⼈⼝“下放”农村,⼤城市和特⼤城市的地位受到削弱。
2)“⽂⾰”动乱市镇的建制⼯作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在晋升为中等城市的同时,没有新的⼩城市递补。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
3、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4、4城市指数:S=P1/(P2+P3+P4) 11城市指数:S=P1/(P2+ P3+…+P11)P1,P2……P11指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则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
若把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变化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则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金字塔图)三、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研究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广泛使用的公式:P i=P1﹒R i-q 或:lgP i=lgP1-qlgR iP i:第i位城市人口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 i :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城市位序图)(城市规模的位序图)四、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1、位序—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的城市规模分布。
接近于直线。
2、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成明显折线,有规模等级的缺失。
3、过渡类型(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图)五、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P171-172第二节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特点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类型(位序—规模分布),没有很高的城市首位度。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升高。
4、我国高位序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得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60年代以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2、60s和70s: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中等城市增长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1946年英语国家第一本城市地理学的教科书《城市地理学》出版;二、中国80年代中期大部分大学开设此课程;三、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四、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内容广泛,但重点是: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地理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简述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研究阶段和内容我国在解放初期对此无研究,在80年代开始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重要阶段:1).80年代初:前期集中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乡村城市化类型,后期则转为对转移效果的分析、评述及新发展;2).80年代中期以后:侧重于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其变化研究,包括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类型、迁移构成、迁移原因等方面。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城乡界线:城市辖区——行政区=城市实体——建成区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有自己的行政管辖范围,而行政管辖范围与城市实体相一致的情况很少见。
于是不同的城市地域类型城乡界线不一致。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6)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捷夫模式是 q=1 时的特例。对( 6 )式作对数变 换:lgPi=lgP1-qlgRi (7)
三、位序—规模法则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模式
Pi=P1·Ri-q„ =P1/Riq
(6)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在分析中发现,38个国家中有: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
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 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图7—5)。
图 贝 里 的 城 市 人 口 规 模 分 布 的 几 种 类 型
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 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 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
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 等等。
§7.3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11城市指数
S=2P1/(P2+P2+„+P11) P1 , P2 ,„, P11 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 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
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 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七章
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掌握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认识中国城市发展的方针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省区级差异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认识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是和用什么方法、指标来衡量城市规模结构或规模分布特点联系在一起的。
一城市首位律这是马克·杰斐逊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
城市首位度: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就是城市首位度。
S2=P1/P2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首位分布。
二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S4=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S11=2P1/(P2+P3+P4+…+P11)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一个国家或区域当首位度指数达到何值时,才能认为是首位型分布呢?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是:S2>2,S4、S11>1 属于首位型分布2<S2<4 属于中度首位分布S2>4 属于高度首位分布首位比——最大城市人口占区域内城市人口的比重。
首位比=P1/P三城市金字塔在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域空间里,总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镇居民点。
把它们按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的规律性存在,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小的城市等级,城镇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常常就是首位城市)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 公式四:将(3)式P=P1/(R )两端取对数, 变换为
q
lg P = lg P1- q lg R
( 4)
• (4)式为一条形如 y = a - bx的直线方 程。其中, a为截距,b为斜率。 • 由斜率q的大小变化,有如下图示:
lg P = lg P1- q lg R
方程图示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二、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三、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
四、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 • • • 城市规模的金字塔结构 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的首位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金字塔式结构
• 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内,规模等级越大的城镇 数目越少,规模等级越小的城镇数目越多。 • 城镇的规模等级与城镇的数目成显著的反向 关系,这一普遍性现象,称城市规模的金字 塔式分布。 • 金字塔式城镇规模结构原理,常常是判断一 个国家或地区城镇规模结构是否正常的依据。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 公式一:
P*R=K
(1)
P :城镇人口规模; R :按照人口规 模排列的城镇位次;K:常数。
• 公式一是1913年奥尔巴克研究5个欧洲国 家和美国的城市时,给出的关系式。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 公式二:令(1)式P*R=K中的K=P1, 则有:
( 2) P1是按照人口规模排列的首位城镇人口规模。 • 根据(2)式有:第2位城镇的人口是首位城镇 人口的1/2,第10位城镇人口是首位城镇人口的 1/10,等。 • 公式二是1949年捷夫研究经济发达国家城市时, 给出的公式。捷夫模式作为城市规模分布的一 种理想状态,而被广泛的接受。
城市地理学7—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英国100—14—13,伦敦(820.4 万人)7 倍于利物浦 (117.8 万人);
丹麦100—11—9,哥本哈根(84.3 万人)9 倍于奥尔胡斯 (91 万人);
奥地利100—8—6,维也纳(187.4 万人)12 倍于格拉茨 (15.3 万人);
墨西哥 100—18—13,墨西哥城(102.9 万人)5 倍于瓜达 拉哈拉(18.4 万人)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 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
▪ 城市规模是城市的一种很重要的综合性特点。 ▪ 城市规模常常体现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一国或一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镇规模分布 有没有某种规律性?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包括:城市首位律、城 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
一、城市首位律 (Law of the Primate City)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早在1939年
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现象:他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
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 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 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 影响。
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 (2)
罗特卡的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
1936年在辛格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 (3)
二、城市金字塔
1、现象: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按规模大小 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 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 而变动的关系图。
不同城市规模组之间城市数量的差率可以用 每一规模级城市数与它上一规模级城市数相除的 积(K 值)来表示。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ppt课件
3.44新缰 2.73贵州
1.36宁夏 1.33四川
PPT课件
欠发达地区不足以 支撑和需要较多数量 的大城市。由于制造 业发展水平低,大部 分城镇规模小,但其 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 高等级,制造业和高 等服务业集中布局于 中心城市,所以城市 首位度高。
次分布。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
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
的分布特征。
PPT课件
5
第一节 城市规模理论
❖ 一、城市首位律 ❖ 二、城市金字塔 ❖ 三、位序—规模法则
PPT课件
6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PPT课件
7
典型例子(20世纪30年代): ❖ 英国100-14-13
1985 324
21
31
94
178
1990 467
31
28
117
291
1995 640
32
43
191
374
2000 663
40
54
217
352
2008 655
122
118
151
264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城市规模有大有小,其原因是什么?
❖ 内因: 1、地形因素;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能源资源因素; 4、基础设施的经济实力; 5、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
。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
社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6年辛格(H.W.Singer)进一步提出了一般公式:
lgRi = lgK-qlgPi 即PiqRi=K (q:指数)
(二)位序—规模法则
1949年捷夫(G.K.Zipf)综合杰斐逊和奥尔巴克关于规模分布的模
式,提出了著名的“位序—规模法则”,其数学表达式为:
(Pr:第r组城市的人口; R:人口为Pr的城市的位序) 这样,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
贝里用以上分类结果,检验了两种假设:
检验了城市规模分布与城市化水平之间 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检验了城市规模分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 水平的关系,结果使两者没有相关性。
以色列从建国前的1922、1931、1944年, 到建国后的1959年,城市规模分布由陡峭曲折 向逐渐平缓转变,城市等级体系在不断完善。
⑶过渡类型分布(Ⅲ):①领土广,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4
个);②领土广,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欠发达的国家(6个)
贝利关于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几种类型(一)
贝利关于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几种类型(二)
贝利关于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几种类型(三)
贝里还将城市规模分布的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阶
段,即从首位分布→过渡形态→位序—规模分布。
蒙特利尔(法语社区中心)〙。
(二)首位度指数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称为
“首位度”。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为“首位分 布”。 1.首位度(二城市指数) S2=P1/P2 (由杰斐逊提出的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指标) 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
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全。
杰斐逊也认为上述现象虽是普遍存在的,但也 有例外:
①由集聚过程中大体同步的几个区域组成的国
家,可能存在几个首位城市(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 塞罗那;意大利的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米
兰均为首位城市);
②由原先几个分裂部分组成的国家,在其统一 前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
位城市分布〘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
以前;
③回归线的斜率不断 变大,人口分布集中的
力量一直起主导作用。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一般将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位序—规模
分布和过渡型三种类型。
1960年贝里选择38个国家2万人以上的城市,来研究城市规模
分布与国家历史、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结果为:
⑴位序—规模(对数正态)分布 (Ⅰ):①经济高度发达,
春和吉林)等省区3个指数值都很低,二城市指数远不到2,四和 十一城市指数都不到甚至远低于1;而青海、湖北、陕西、广东、 云南、苏沪等省区城市人口集中在首位城市的特征最明显,3种 城市指数都很高;辽宁、黑龙江、江苏、湖南等省二城市指数 都大于2,但因有多个大中城市发育,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 数却比较低。
第三位城市足最大城市人口的1/3,依次类推。这样的位序—规模分
布的图解点表示在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就成为一条直线。假如一个 国家有很强的首位度,则城市规模分布曲线就明显偏离位序—规模 法则,表现在强大的首位城市以下,缺少中间等级的城市,而小城 市相对丰富,在曲线的后一段又接近位序—规模法则。
城市位序—规模律用算术级或对数级表示示意图
由此可见城市规模分布可通过y=a+bx形式的一元线 性回归进行拟合(其中a、b均为回归系数),该回归线在 直角坐标系中表现为对数曲线;在双对数坐标系中表现 为直线,这里a为回归线的截距,它可以是首位城市的人 口规模的对数(a=lgP1),也可以通过回归分析得到(a≠lgP1, 即a采用首位城市的理论规模的对数值)。
③50~100万人规模级的城市向特大城市级的晋升也很明显,相
对来说20~50万人级城市向50~100万人级的递补较慢。 ④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人口一度呈下降—徘徊—低速增长的过
程已经扭转,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接近北京,非
农业人口突破了700万人大关。
上述城市规模等级“头轻脚重”的金字塔
中国各省区二、四、十一城市指数值(1989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按1989年的资抖,浙江的二城市指数为2,
四和十一城市指数接近于1,最接近于理想状态;凡是具有双中
心或准双中心格局的省区,如河北(石家庄和唐山)、山东(济南 和青岛)、广西(南宁和柳州)、四川(重庆和成都)、安徽(合肥和
淮南)、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河南(郑州和洛阳)、吉林(长
的双对数曲线接近直线,并随时间的推移以同
样的斜率往外平移,这说明在160年漫长的时 间里,美国城市体系始终以位序—规模分布形 式稳定发展,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类型转换。
美 国 ~ 年 城 市 位 序 规 模 分 布
1790 1950
—
特点:
①各年回归的相关 系数(r)都很高,回归高 度显著,规模分布符合 位序—规模分布类型; ②高位次城市人口不 断 增 加 , 特 别 是 1975年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更能全面地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它们共同的特点在 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比例关系。 〙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对照1980年和1990年小国10万人以上设市城市的城市金塔,可 以发现许多变化: 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市镇建制工作一度停顿,到八十年 代恢复了正常,小城市数量增加非常快,如果考虑到10万人以下的 城市和建制镇,甚至有过速增长之感。 ②小城市因人口增长较快(包含了统计口径变化的因素),小城市 向中等城市的晋级很明显。
杰斐逊城市指数50年变化比较
在上表中的44个国家中,最大城市为第二位城市人 口2倍以上的原来有26个,50年后是27个,数量几乎没
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原来高达3倍以上的18个国家中,
只剩下9个;原来在2倍和3倍之间的8个国家中,只剩5 个。许多国家或上或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极端是阿 富汗、伊朗、智利、秘鲁等国,另一个极端是中国、巴 西。原来一、二位城市相差并不大的意大利、西班牙、 南非、印度、加拿大差距明显拉开了。因此,各个国家 的变化原因虽然可以清楚地解释,却很难总结出普遍性 的规律。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学习目标:掌握城市规模分布的相关理论。 了解如何解释城市的规模分布。知道中国的 城市规模分布的特征和发展政策的变化。 学习重点: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的城 市规模分布。 学习难点: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 (一)首位城市
首位城市是指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 距,吸引了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
b为回归线的斜率(b=-q):
①当∣b|=q=1时,为有规则的序列分布,即等级
规模分布(捷夫模式); ②当∣b|=q>1时,为首位分布,城市人口集中,
城镇体系中以大城市为主,中小不够发育;
③当∣b|=q<1时,为序列分布,城市人口分散, 城镇体系中大城市不突出,中小城市发达; ④当∣b|=q=0时,所有城市人口数相等; ⑤当∣b|=q=∞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
家(如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城市化历史短的国家;过去有单一出口 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等);
②位序—规模分布: 是多种力量在很长时间内相互作用的结
果,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力量只能产生微小的随机的作用,产生 于因素复杂的国家(如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悠久的国家;面积
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等)。
型结构,是专指城市数量随规模级变化的一般规
律。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结构也可以用类似 的方法来分析,但并不存在随规模级而呈“头轻 脚重”的递变规律。
中国各规模及城市人口比重与城市数比重 结构的比较(1990年)
三、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一)对城市规模位序的探讨
最早对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进行探索的是奥尔巴克 (F.Auerbach),他在1913年对欧洲5国和美国城市规模分布后发现 了城市规模等级的金字塔型分布规律——区域内的城市是按人口规 模呈由大到小、由少到多有规律的序列分布,符合
中 国 各 省 区 的 城 市 首 位 度 年
(1989 )
4.首位城市比
S= P1/∑Pi
(首位城市人口数与城镇人口总数之比) 一般来说,首位分布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城镇 体系规模分布形式,往往是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 体系的规模分布特点。(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 低,区域差异大,首位度大;发达国家,首位度一 般较低,但面积较小的发达国家也有例外)
对回归线进行多年对比,可以反映城镇 体系的位序变化和发展趋势: ①a变动反映高位次城市,特别是首位
城市的变化趋势;
②∣b|变大,说明城镇规模分布中,集
中的力量>分散的力量;∣b|变小,说明城
镇规模分布中,集中的力量<分散的力量。
梅登(C.H.Madden)利用1790—1950年美国
城市人口资料分析,发现各年的城市规模分布
各部门综合发展的国家(7个);②城市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水平不
高的国家(6个)〘一般为大于平均规模的国家,或城市发展历史悠
久的国家,或经济、政治上复杂的国家〙
⑵首位分布(Ⅱ) :①经济发达而经济部门极端专门化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