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之 土壤(讲义)
2017新课标 人教版高一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27
(2)气候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三、成土因素
3. 成土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及人类活动。
生物
是土壤有机 质的来源;
是最活跃的 因素。
营养物质促 进植物生长
二、土壤观察
2. 土壤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土壤剖面(森林)
枯枝落叶层 部分分解的 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 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和 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 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母质层:
巩固训练
“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土 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
B 此完成9~10题。
9.《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锄”的核心作用是( ) A.清除杂草 B.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 C.增加土壤透气性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20
2.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②能够生长植物的一定是土壤 ③
土壤矿物质的含量通常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④生物在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④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土壤,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壤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将学习土壤的形成、组成和类型等知识点。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开始,逐步展开对地球表层土壤的分析。
一、土壤的定义与形成土壤是由无机物、有机物、空气、水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地球表层的自然体系,是植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的时间。
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自岩石的机械破碎和化学风化,包括石英、长石、云母、蛭石等。
矿物质对土壤的肥力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残体、动物尸体和微生物的分解产物等。
有机质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结构。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水分除了对植物提供水分外,还能溶解和运输养分。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土壤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的供给。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因和发育过程,地理学家划分了多种类型的土壤。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土壤类型:1. 黄棕壤:黄棕壤是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
它呈现出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透水性,适合于农业生产。
2.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其呈现出红色或橙红色,富含铁、铝和有机质。
红壤肥力较高,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烟草等。
3. 黑土:黑土是在寒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黑土肥沃,适合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
4. 沙质土壤:沙质土壤的颗粒较大、透水性好,但保水和肥力较差。
沙质土壤主要分布在沙漠和沙地等地区。
5. 粘土土壤:粘土土壤的颗粒颗粒小,含有较高比例的粘土颗粒。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
4.垂直结构差异(1)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奁竞争。
(2)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殺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圭亶。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征构较热带雨林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丄•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垄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厠愚航植誠垂直分异利卡地帯性分布「防凤禹沙•-威少融地鋭的形般马廳B1决定植被类型八光原、降水、現■网斯节温差、增加議腾、澗节大气成分书馥性、碱性涉响植披类熨;肥力影响电肉丁理1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铁稀疏’侵边加剧木分充足・_植餓丰富潑諒水瓠坯含沙童「両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一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的植物生长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56.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土壤剖面构造①自然土壤k;..;-.-;:序净化空弋,美牝环境 涵养*源、保持水土,吸勾除尘,防风固沙 緊衙物种>维护生轴破坏丘菟侯交化-生态坏境总*-I 然灾番频发凸牧窖祥性锐减淀枳层■MMH■a =uurri1n1ra.仃机层以井斛和也卜榊的和机质为主⑷质层疑器盘强矿物质淋先.颜色较注第二节土壤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 、P 、Ca 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一、观察土壤 1. 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高一地理必修一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天然的、相对薄而不连续的物质覆盖层。
它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土壤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气候、岩石、地形、植被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岩石风化是土壤形成的首要因素。
当岩石暴露在地表时,受到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的影响,发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最终形成颗粒状的岩屑。
接着,生物作用也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渗透、微生物的活动等。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
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由植物残体和动物遗体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来,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中还包含着各种生物,如细菌、真菌、蚯蚓等,它们参与土壤的养分循环和分解作用。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沙土、粉土、壤土和黏土等。
沙土颗粒较大、排水性好,土壤肥力较低;粉土颗粒介于沙土和壤土之间,适合农作物生长;壤土颗粒较细、肥力较高;黏土颗粒最小,排水性较差。
四、土壤的功能土壤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其次,土壤还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各种土壤微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
此外,土壤还具有水文调节的功能,它可以吸收和储存水分,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和地表径流。
土壤还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和分解能力,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五、土壤保育与治理土壤保育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行动,它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壤保育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
合理耕作包括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
植被恢复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地表覆土层和改善土壤结构。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组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中,对土壤的形成、分类、特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相关的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母岩类型、生物活动和时间等。
在气候方面,温度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土壤的发育。
地形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山地的侵蚀作用会使得土壤层较薄,而平坦地区的土壤层相对较厚。
此外,母岩类型决定了土壤的矿物成分,不同的母岩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生物活动,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最后,时间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土壤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二、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质地、结构、层次和化学性质,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系统有土壤质地分类和土壤系列分类。
土壤质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壤中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的比例进行分类,如砂质土、黏土等。
土壤系列分类则是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和母岩类型进行分类,如棕壤、黄壤等。
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和分布,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包括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大小、结构、密度、孔隙度等,这些特性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根系的生长。
化学性质则涉及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土壤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土壤的生产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
四、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例如,通过轮作、施用有机肥料、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2023-2024学年5.2土壤(讲义)-【帮课堂】高一地理同步学与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023-2024学年5.2土壤(讲义)-【帮课堂】高一地理同步学与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 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 )2.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 )3. 土壤处于大气圈与水圈紧密结合的地带,空气和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 )4. 在土壤中,耕地土壤剖面最为复杂。
( )5. 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
红壤几乎遍布全省海拔500m~900m以下的丘陵山地,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
浙江省遍布丘陵山地的红壤,腐殖质少,肥力较低。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人类活动D.植被6.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很小一部分(一般情况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约为5%),但它在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森林土壤剖面及其被改造后的有机质含量变化。
图中③层颜色较浅,是因为()A.有机层——有机质分解多B.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多C.母岩层——风化碎屑物多D.淋溶层——矿物质淋失多7.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黑土地作为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呈下降趋势。
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温度低B.有机质多C.矿物质丰富D.土壤湿润9.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分布面积广,主要是因为该地气候()A.湿热B.干热C.冷湿D.干冷10.提高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的措施合理的是()A.施用化肥B.秸秆还田C.修建梯地D.治理污染11. 下列属于提高土壤肥力的合理做法是()A.合理使用农家肥B.大量施用化肥C.持续耕作D.海水灌溉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
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一): 土壤(学生版)
二、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三、气候与土壤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 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 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 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四、地形与土壤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 2021-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土壤是在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 作用下形成,并受人类活动影响。有些土壤命名是依据土壤的颜色。下图是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关系示意 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影响土壤形成的各自然要素中,决定土壤颜色的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甘肃省庆阳市 2021-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其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下图 示意红壤的性质及改良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红壤分布地区的植被( )
A.以常绿硬叶林为主
B.树形呈尖塔状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
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即学即练 1】
(2022 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一地理试题)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
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1.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2.天然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而森林、草原、荒漠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3.不同的植被,组成和特点不同,通常可根据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加以识别。
4.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
5.可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方面观察和识别土壤。
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7.土壤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意义重大,人类应合理利用土壤。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质类和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排名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植被知识清单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植被分类(1)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所谓植物群落是指一定地段的植物的总体。
3.植被与环境(1)植被发展过程:裸地→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
(2)植被与环境关系①光照:植物通过争夺阳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②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知识清单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环境与植被关系2.常绿阔叶林(1)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 土壤(第一课时)
探寻土壤颜色的秘密
青土
氧化亚铁
红壤
氧化铁
黄土
氧化钙
探寻土壤颜色的秘密
西:白土
北:黑土 中:黄土 南:红壤
中山公园社稷坛
东:青土
2.土壤质地
二、如何观察土壤
砂粒
不
土
矿 物
同
壤
粒
质 粒 径
粉粒
径
质
组 合
地
砂土 壤土
黏粒
黏土
活动4
观看实验,结合土壤粒径组合情况,推测哪一个样本渗水
最多,并说明原因。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 重、坚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3.土壤剖面构造
二、如何观察土壤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 犁底层
又称表土层或成熟土层,土质疏松, 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深。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 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颜色
褐色
土壤颗粒大小
以大颗粒为主
土壤易碎度
不易碎
土壤湿度
较小
生物情况
有较大的植物根系
制作人: 孙雪萍
制作时间: 2020年9月30日
二、如何观察土壤
黄土
黑土
1.土壤颜色
红壤
紫色土
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 特征之一。
探寻土壤颜色的秘密
黄土 褐土
黑土
红壤
紫色土
探寻土壤颜色的秘密
黑土
多
褐土
有机质
黄土
少
3.土壤剖面构造
二、如何观察土壤
(人教版2019必修1)2021年新高一地理暑假精品讲义-第13讲 土壤(学生版)
第13讲土壤【学习目标】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利用土壤的做法。
【基础知识】一、观察土壤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3.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具体比较如下:砂粒占优势,大孔隙所含的砂粒、粉粒、(3)判断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 )3.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4.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思考根据图中内容填空。
答案①腐殖质②成土母质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土壤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2.养护(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例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例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判断1.土壤与地表物质循环有关,与能量转化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一、考向讲解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及土壤剖面分层2.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4.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二、知识体系三、考点精讲1.土壤的概况(1)含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2)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肥力则由其构成所决定。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3)野外对土壤的观察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砾、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以森林土壤为例)土壤层特点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土壤层特点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腐殖质含量多时,使土壤颜色呈黑色。
含量少时,使土壤颜色呈暗灰色。
氧化铁在土壤中的氧化铁一般多为含水氧化铁,如褐铁矿,针铁矿等,这些矿物使土壤呈铁锈色和黄色。
石英,斜长石,方解石,高岭石,二氧化硅粉末,碳酸钙粉末等,它们都能使土壤呈白色。
氧化亚铁广泛出现在沼泽土,潜育土中,它使土壤具有蓝色或青灰色,如蓝铁矿,这类矿物为白色,但遇空气中的氧即很快变为青灰色。
除物质成分影响土壤颜色外,土壤的物理性状不同,也会使土色有所差别。
例如,土壤愈湿,颜色愈深,土壤愈细,颜色愈浅,光线愈暗,颜色愈深。
所以在比较土壤颜色时,必须注明条件。
(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2)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动植物残体+腐殖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3)气候: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
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
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4)地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化。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和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
6)人类活动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不合理利用土壤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肥力衰退、土壤沙化、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和土壤污染等。
(5)土壤的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为许多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的场所和营养;土壤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是珍贵的自然资源。
(6)土壤的养护1)目的: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2)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7)土壤分布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灰棕漠土灰漠土棕漠土青藏高原高山上红黄壤棕钙土栗钙土黑钙土灰黑土漂灰土暗棕壤黑土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N干旱类型土壤带湿润类型土壤带E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3)土壤的垂直分布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随山体海拔的增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最大降水高度)内递增而在超出该高程后递减,并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有规律更替,呈垂直分带的特性。
小结土壤的概况土壤分布:水平+垂直土壤养护:休、种、轮、施土壤的功能:生存空间、物质基础、自然资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6个土壤肥力: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土壤的含义:具有肥力典例(2020·江苏省高三期末)频繁的旱涝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称为水盐运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土壤表层相对含盐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A .河北B .新疆C .青海D .广东 2.该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 )A .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B .与蒸发量呈正相关C .与气温呈负相关D .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答案】1.A 2.A 【解析】1.据图可知,该区域的降水主要在7、8月份,故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为河北,A 对。
新疆位于西北地区,青海位于青藏高寒区,广东位于南方沿海地区,BCD 错。
故选A 。
2.根据上图可知,土壤表层含盐量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A 正确;地下水中的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聚集在土壤表层,随着降水而淋失,因而蒸发与降水差值越大,土壤含盐量越高,所以单纯跟蒸发量和降水量不呈正相关,BD 错;跟气温不呈负相关,C 错。
故选A 。
(2020·山西省高三三模)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A.黄泛区土壤最肥沃B.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C.故道土壤颗粒最大D.三个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速相同4.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土壤颗粒 B.土层深度 C.农业耕作D.泥沙沉积5.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是()A.合理使用化肥 B.实施免耕技术 C.推广秸秆还田D.改变耕作制度【答案】3.B 4.D 5.C【解析】3.读图可知,有机碳含量为其他区>故道区>黄泛区,A错误。
有机碳垂直变幅为:其他区>故道区>黄泛区,B正确。
受黄河泛滥影响,黄泛区的土壤颗粒最大,C错误。
读图可知,三个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速不同,D错误。
故选B。
4.从材料中可知,黄河泥沙是黄河下游陆地地貌类型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改变了地表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水平。
黄泛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沉积层厚度薄,黄河泥沙沉积是主要因素,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5.由材料可知,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其有机碳含量,C项正确。
合理使用化肥、实施免耕技术、改变耕作制度对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起作用不大,ABD错误。
故选C。
(2020·天津高三三模)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完成下面小题。
6.以下我国地形区中,富铝土分布最广泛的是()A.华北平原 B.东南丘陵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地7.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砖红壤B.燥红土C.红壤D.黄壤【答案】6.B 7.A【解析】6.依据图文信息,湿热的气候促使矿物不断分解更容易形成铝土矿,我国的华北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等地形区中,东南丘陵纬度较低,降水更丰富,气候较湿热,更容易形成铝土矿,故选B。
7.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
红壤、赤红壤相对砖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较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燥红土虽然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干燥,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
故选A。
(2020·浙江省高三一模)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完成下面小题。
8.潘帕斯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原因是()①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②地形平坦,地表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③冻土深厚,有机质淋溶作用较弱④草类茂盛,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①④9.潘帕斯草原的农业类型地域()A.生产规模大 B.专业化程度低 C.商品率低D.以牧羊为主【答案】8.C 9.A【解析】8.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帕斯草原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强,①错误;地形平坦,地表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中的养分不易流失,②正确;气候温暖,地下没有冻土层分布,因为降水较少,有机质淋溶作用较弱,③错误;草类茂盛,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④正确。
故选C。
9.潘帕斯草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以牧牛为主,生产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商品率高,A 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20·福建省高三二模)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诱发部分区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土壤环境质量改变,影响区域生态恢复和农业发展。
下图示意2011~2018年间受损点(受地质灾害破坏)和对照点(未受灾害破坏)的土壤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受损点的土壤()A.肥力提高 B.湿度增大C.更易风化D.趋于板结11.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A.降水 B.地形C.植被D.河流12.为修复受损地的土壤,首先要()A.植树造林种草 B.增施有机肥料 C.改变土体结构D.增加土壤水分【答案】10.D 11.C 12.C【解析】10.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土壤容重越大,土壤中有机质、水分、空气等含量就越低,因此土壤容重可用来估算土壤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图(1)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土壤容重明显升高,图(2)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受损点肥力下降、湿度下降、空气减少、不易风化,受损点土壤压实度上升,因此土壤趋于板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