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
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
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
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
《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
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
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
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铿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
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
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的现代美国戏剧家奥尼尔,他的《安娜·桂丝蒂》的结尾也给水手一家留下一个“幸福的结局”。
他的《啊,荒野》更是“有情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这一公式的典型作品。
哪个作家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包括他自己呢?奥尼尔的家庭和爱情都很不幸,使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更强烈,便用戏剧表现出来。
堂·吉诃德对桑丘说“古往今来歌颂她们的诗人真有那些意中人吗?决不是的。
他们多半是捏造一个女人,找个题目来做诗,表示自己在恋爱,或者有资格恋爱。
”奥尼尔此剧应作如是观,他自己也这样说的“真实情况是,《啊,荒野》是对我从来不曾经历过的一种青年时代的怀恋。
”中西爱情剧既有喜剧,也有悲剧。
西方爱情喜剧的例子上面说过了,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中国爱情悲剧的例子。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纵览历史长河无论是在温柔含蓄的东方还是在热情奔放的西方,爱情都是一个神圣不容亵渎的存在。
人类总是对于这样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渴求,尽管伤痕累累却是乐此不疲。
可是对于爱情的追逐和态度中西方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杂性,长时间文化气息的熏陶使得我们中国人的爱情态度总是含蓄的,旖旎的。
而西方人那种开放热烈的爱情观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一起诞生的,开放是资本主义冒险性的基石,也是资本主义财富产生的源泉(资本主义建立所需的财富正是来自这一次又一次的冒险)。
所以这种文化和社会物质来源上的差异在爱情观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无题》中的那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国人对待爱情总是那么无奈,却又那么唯美。
动不动就让人泪流满面,揪心不断。
处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朦胧美。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
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虽是一首描写儿女私情的诗。
作者在诗中着力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了那种古代人那种半藏半露含蓄的爱情理念。
李商隐在表达那种埋于心底的相思之情时显得很含蓄,并没有西方人那中明朗和不顾一切。
汪静之以写爱情诗著名,他的诗集《蕙的风》以“放情地唱呵”的姿态,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曾引起轩然大波,几乎身败名裂。
汪静之的名句是“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责非难,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多么欣慰而胆寒”,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整个正统的价值体系中对爱情所持的态度,这也是中国主流文化传统所持的态度。
两部中西爱情绝唱
[4]邹自振.丽娘何如朱丽叶,不让莎翁有故材——《牡
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福州大学学报,2005(4).
一8一
万方数据
主.我想她一定会绝对服从我的旨意。印何况他们还有不可
逾越的封建世仇这一巨大的鸿沟。但是为了爱情,朱丽叶冲 破这一桎梏.不顾一切地和心爱的人结合,在教堂秘密结 婚。她是一个视爱情为人生之最的痴情女子,为了所爱的 人.她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放弃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甚至 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在罗密欧被放逐,她遭到父亲的逼婚 时,她仍然忠贞不渝的坚守爱情诺言,抱着斗争到底、宁死 不屈的决心来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最后,她和罗密欧双 双殉情而死。以此证明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他们的 死使两大家族幡然悔悟,化解世仇,握手言和。莎士比亚用
一一7一
万方数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文主义爱战胜封建世仇,表达了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必胜 的信心;同时,通过爱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婚姻观念和封建 贵族礼法。 杜丽娘和朱丽叶都是追求自由的斗士,都是封建婚姻 的叛逆者和自由幸福的追求者。她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 情生活道路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 笼、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汤显祖和莎 士比亚给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两个伟大的女性形象,为中外 文化艺术长廊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都是反封 建、争自由,二者都反对封建婚姻观念。这是相同的,但是二 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二者反抗的对象有所不同:《牡 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反抗的是封建伦理道德,是用“情”来 反抗“理”:而朱丽叶和罗密欧反抗的则是封建家族仇恨,用 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同家族仇恨相抗衡。其次,追求的途径不 同:《牡丹亭》是在梦幻的理想中反映现实,让虚构的杜丽娘 的鬼魂同封建礼教做斗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现实 中追求理想。这些差异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中西方不同的时 代背景和文化特色。 二、结局安排 《牡丹亭》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作为结局,而《罗
从爱情角度分析中西戏剧的差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
好 爱 情 的毁 灭 ”来 完 成 结 局 ;王 实 甫 用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抱有好感 , 只是 她 受 封 建 礼 教 的压 制 , 顾 虑 重 重 ,不 敢 彻 底 的结 局 ,为 自己 和 观 众 制 造 假 象 ,这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也 削 弱 了 背 叛 封 建 礼 法 。 她 总 是 若 进 若 退 地 探 索 着 获 得 爱 情 的途 径 , 作 品 的艺 术性 。 因 为 她 的 这 种 性 格 特 点 ,使 剧 情 变 得 十 分 复 杂 。 《 罗 密 欧 与 综 上 所述 ,张 生 和 崔 莺 莺 、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为 了获 得 各 朱 丽 叶 》里 的 朱 丽 叶 同样 身 处 规 制 之 中 ,但 她 却 勇 敢 地 捍 卫 自想 要 的 爱情 ,不 惜 与 封 建 势 力 、家 族 宗 亲 做 斗 争 ,尤 其 是 着 爱 情 ,她 的 身 上 充 满 了青 春 的活 力 和 朝 气 。朱 丽 叶是 这 部 张 、崔两 人 的 反抗 更 体 现 出 作 者 对 我 国几 千 年 封 建 教 条 的批 戏 剧 中最 有 个 性 的人 物 。通 过 这 一 女 性 形 象 ,使 人 们 看 到 勇 判 ,但 由 于 时 代 的 局 限 ,最 终 以完 美 的结 局 告 终 。通 过 对 比 敢 追 求 自 由理 想 的人 性 之 美 ,更 彰 显 了女 性 的人 格 魅 力 。 发 现 ,由 于 所 处 的 时 代 不 同 , 中西 方 戏 剧 在 情 节 设 计 、形 象 通 过 分 析 ,可 以看 出崔 莺 莺 与 朱 丽 叶在 性 格 上 有 着 很 大 构造 , 以及 观众 接受 心 理 等 方 面 有 所 不 同 。 但不能笼统地说 , 的不 同。 《 西厢记 》创作于元朝时期 ,这个 时期正处 于封建 中 国 戏 剧 不 如 西 方 戏 剧 。我 们 应 该 客 观 评 论 ,中 国古 典 戏 剧 势 力 的 笼 罩 之 下 , 因此 以崔 莺 莺 为 代 表 的女 性 被 戴 上 严 酷 的 作 为 我 国 艺 术 体 系 的 精 华 之 一 , 同时 也 是 中 国文 化 的一 个 重 封建枷锁 , 必 须 严 格 遵 守 三从 四德 。然 而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要 组 成 。 用 胡 适 的 话 说 ,我 们 应 该 通 过 比较 认 识 到 中 国 戏 剧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对比看中西方爱情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
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
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去跨越这些障碍,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当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
情之所起是一往而深。
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完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活动,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交叉点。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叶也毅然用短剑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和罗密欧拥抱着爱情一起升入天国。
中西方戏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戏剧比较研究——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悲剧为例“祝家有女初长成,乔扮男装上学堂…”一曲《梁祝》引得多少人潸然泪下,情不自禁,控诉社会的不公。
“宴会偶遇生情缘,怎知生在两仇家…”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又勾起多少人伤心回忆,情难自已,感叹命运的多舛。
一、两部作品相似或相同点世界上很少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民间流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却在故事的取材、情节和主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取材《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家喻户晓。
该故事起源于江南地区,曾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舞台上。
故事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其内容和精神已经跨越国界流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起源于五世纪的希腊短篇小说。
之后,在l 5 6 2年,英国的诗人Arthur Bruk写了长篇叙事诗Romeo and Juliet sorrow history,使故事传遍了整个欧洲。
l 594年至l 595年间,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根据这篇叙事诗写了Romeo and Juliet。
此后,该故事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深受大众喜爱。
(二)情节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的主题是靠情节的步步推进而表现出来的,这与喜剧的情节结构是不一样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从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英台抗婚、楼台相会、绝望殉情到双双化蝶;《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从二人一见钟情、热烈相恋、秘密结婚、流放外地、服药假死、服毒殉情到两家和解,故事的主题是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步步推进而表现出来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化蝶”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血染墓穴”并不就此结束,就如鲁迅先生曾经形象地对比过悲剧与喜剧,他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并引发观众去思考更多的闯题。
两部作品都描绘了相似的殉情情节:从自由恋爱,到家长的激烈反对,再到彼此相爱的双方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况之下的殉情选择,而且都是男方先亡,女方追随而去。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文献综述题目:《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戏。
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
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中西方文化ABSTRACT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of literature. Yuan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great British dramatist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love drama. A big reunion, a bloody; one is "affectionate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fragrant eliminate jade loss, Death Tomb; a classic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joy and sorrow among not only embodie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esthetic psychology writer drama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hing to find similarities Fang heart.Keywords:The West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compare; in Western culture目录前言 (1)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2)1. 主题思想 (2)2.情节安排 (2)3. 配角异同 (2)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4)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4)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4)3. 墙:毁灭和保存 (4)第三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6)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6)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6)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7)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7)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 (8)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8)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8)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8)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8)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前言《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l堂鲞壁窒团《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粱素芳摘要: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我国古典戏剧“双璧”——《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二人虽然都具有为追求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大胆叛逆的精神,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二人的爱情经历、过程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个性色彩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该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尤其是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1598年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完成了一部伟大传奇作品《牡丹亭》。
该剧演绎了贵族小姐杜丽娘为了追求“至情“的理想天地由生而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为情多”的凄美哀婉爱情故事。
据说,此剧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众多士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纷纷予以褒贬,无数女性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莫不为之倾倒,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因二者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
尽管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两位作家所处的年代、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两部作品在爱情描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一、创作主题不同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本质是有情,的,而人类的社会存在秩序又是不能无理的。
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法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始终无从避免,情、理、礼的斗争也始终伴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起,传统中的情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的严重束缚,要么受“礼”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使人的身心失去自由,感情受到压抑,人性遭到扭曲,而《西厢记》和《牡丹亭》则分别表现了“以情战礼”和“以情战理”的不同主题。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中西戏剧比较
戏剧艺术源远流长。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戏剧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等多位伟大的戏剧家。
我国戏剧的出现虽然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在13 世纪也已进入成熟期;元代杂剧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光耀百代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其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在元杂剧中可以说是一项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重要审美特征是讲究创造含蓄深远的艺术意境,文学作品要能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不同于西方讲究“形”的写实艺术风格,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传统特点。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戏剧艺术各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各具魅力。
例如,西方戏剧讲求场景效果,戏剧与剧场有着血肉关系;中国的传统戏剧并没有西方的剧场概念,只有戏台,而戏台是在“牵索为坪”,“随地作场”的广场上产生的。
“中国的戏曲舞台,基本上是一个空台,台上没有任何背景和道具,它除了一面做后台,其他三面都处于观众的包围之中。
因此,从根本上说,它只不过是表演场所的提高而已,实质上仍保留了民间戏乐即时即地演出的特征。
”(高琦华《中国戏台》)而西方戏剧从古希腊起就有巨大的石头舞台建筑,还有复杂的舞台机械装置,剧场建立在山坡上(而不是广场上),从而决定了西方戏剧的剧场性。
虽然后来的古罗马剧场是建造在平地上,但它四周围绕着长长的石砌围墙说明了它的剧场性;虽然它与中国戏台都是露天演出,却体现了中西戏剧本质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的戏剧虽然没有布景,大都采用虚拟的方法,但却能起到比实的布景更使人感到真实的效果。
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含蓄不露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充分的体现,这正是中国戏剧的魅力所在。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表现青年的爱情故事,两者都非常富于抒情性,但两剧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戏剧有明显的差异。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探讨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这两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角色塑造以及悲剧结局。
我们将深入分析两个故事中的核心元素,包括爱情、家庭、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以揭示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并导致最终的悲剧结局。
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对爱情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看待和处理爱情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冲突。
这种比较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爱情观念,也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为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和婚姻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之一,展现了东方爱情悲剧的独特魅力。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和再创作,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熟知的版本。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于书院,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等级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来自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
祝英台被迫嫁给马文才,而梁山伯则因情所困,最终忧郁而终。
在得知梁山伯的死讯后,祝英台选择了追随他而去,选择爱情而非生命,最终两人在墓中化作了蝴蝶,双飞双宿,永不分离。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和文化的悲剧。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对爱情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于忠贞、执着和牺牲的崇尚。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超越了生死,成为了永恒的象征。
与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然而,它们所揭示的爱情真谛和对人性的探索却是相通的。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爱情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东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中西方爱情绝唱的对比研究——《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异同之处
婚纱摄影中消费者最要在意的是费用问题,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
1化妆怎么收费?假睫毛多少钱?安瓶多少钱一瓶?你们会给我用几瓶?如果我不使用的话,是否可以?
2使用项链耳环收费么?
3使用假花收费么?使用真花怎么收费?是否为干净的?我可以使用几套?
4我相中其他款式的服装是否收费?多少钱?
5入册的照片是否为整幅?底片数据是否收费?给到手的是否为修整过的数据?购买套系外版权收费多少?是否洗出照片?多少寸?或者是购买多少张版权可以再入册?再入册每张照片多大?再做册子是否加钱?多少?
6.出外景的话车费谁出,去景点的门票费、拍摄费谁出,全天拍摄的话午餐费谁出,标准时多少。
7.拍摄不满意,重拍是否要收取额外费用等等。
/frame.asp
中西方爱情绝唱的对比研究——《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
密欧与朱丽叶》异同之处
作者:徐红艳, 马蕊, 张小倩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刊名:
山花
英文刊名:MOUNTAIN FLOWERS
年,卷(期):2010,(1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Zhang.Congy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2004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演讲录 2004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1987
4.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的重要创作 198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201014034.aspx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5287118b-49e9-4684-8c25-9e6800deaafe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1日。
试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之处——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
第1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Vo1 .2 4 No .1 J an . 2 O 1 5
2 O 1 5年 1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O l - 0 0 7 3 ・ 0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1 6 作者简历:张羽 ( 1 9 8 9 一) ,女,江苏南京人 ,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戏剧 与影视学 研究。
73
.
的仇人 , 在刚刚尝到了爱 情的甜 蜜之后 就立刻 品到 恨 的苦涩 ,两位 年轻人 的灵魂备受煎熬 。 ( 二 )对爱情 的表 达不 同 而在对爱情的表达上 , 两对 恋人 的表现也截然 不同 。梁…伯与祝英 台的表达是含蓄 的 、内敛 的, 祝英 台虽然在不 知不觉 中对梁 1 I l 伯产生 了爱 慕之 意, 然而在同窗三年期间却一直羞 于表达 , 直 到她 不得不下…回家 , 不知何 年何月才能再 与梁 I J I 伯相 见的时候 ,方才 暗中求助师母 ,又在 “ 十八相送” 之时六 次用语言委 婉地表达 了她对 梁 【 I l I " A 的倾慕 之心 , 希望能以此 暗示梁 1 l I 伯。 可是忠厚老实 的梁 …伯并 未明 白祝英 台 的心事 ,气 的祝英 台骂他是 “ 呆头鹅 ” 。然而在这 样的情 况下 ,她却仍然没有 公 开表达她 的爱慕 。 封建礼教中的 “ 男女授受不亲” “ 男女之大防”的观念 , 使得二人丧失 了在祝父指 亲之前 明确爱情关系的最佳 良机 。 而与梁祝二人 的含蓄不 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 爱情 的表达上既大胆又热烈 。 罗密欧在舞会上对朱 丽叶一见钟情后立刻主动邀请佳人共 舞 , 而朱 丽叶 月 夜花园中的一段心灵独 白, 言语亦是大胆直率热 烈 。这两个年轻人不顾家族仇恨 , 世俗看法 ,一见 钟情后就迅速敞开心扉 , 互诉爱慕之意。这种和梁 祝二人截然不 同的表达爱情的方式 ,是 1 5 世 纪末 西 方爆发 的文艺复兴运 动所提 倡 的人 文主义价值 观 的具体体现 。 ( 三) 捍卫爱情的行动差异 在捍卫爱情的行动上 , 梁祝 “ 为 自己的命运而抗 争所采取的行动往往是被动的、 极其可怜的, 甚或采 取 ‘ 忍’ 、‘ 让 ’的态度 以缓和矛盾而最终换来 自身爱 情的悲剧” 。 川 即便是在面对爱情留存的危机之时, 他 4 f ] - 人所做的也并不是商量对策放手为爱情一搏。 在 当时爱情婚姻只能听从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的伦理道 德价值观引导下 , 梁山伯无力为爱情做 出反抗 , 而只 能忧思成疾慢慢死去的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祝英 台身上虽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 但是她也并未能完全摆 脱 “ 男女授受不亲”的训言。他们之间的爱情是 “ 发 睛, 止乎礼义”的,我们也很难想象这二人能够冲 破礼教的藩篱 , 不顾反对 自由结合 , 即使他们早 已互 相表明心迹, 也不可能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不顾一 切私定终身。 他们的反叛是不完整的反叛 , 他们追求 自由恋爱的行为和礼法构成了对抗和冲突 , 最终转入 自我毁灭 ,以悲剧收场。 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却 为了捍卫爱情而采 取了积极行动。 为了守护 自己的幸福 , 朱丽叶不惜采 用撒谎 、 假死等手段, 而罗密欧也积极地回应了她的 行动。他l " f ] -人在道德伦理 和 自我之 中都选择 了 自 我, 任何阻碍爱情的成分都被抛弃 , 他们爱得纯粹而 热烈 ,丝毫不考虑其他 因素地反抗着所有反对力量 。 这种面对悲剧时和梁祝截然不同的抗争意识 , 显然和 中西方 的不同文化背景有分不开的关系。
从爱情观的角度看中西古典戏剧——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 罗 密欧 与朱丽 叶》 , 这两部剧各 自代表着 中西方古典戏剧 的爱情观 点, 因此纵观 两部作 品, 结合 中西文化的差异 , 可 以更好地 了解 中西爱情观 的异 同。
【 关键词 】 爱情;封建社会;死而复生;生而赴死
中图分类号 : J 8 O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6 ) 1 1 — 0 0 2 5 — 0 2
一
、
汤显 祖与莎士比亚
出戏 ,杜 丽 娘 沉 醉 于 与 柳 梦 梅 的欢 爱 之 中 ,在 “ 男 女 授 受 不
汤显 祖 ( 1 5 5 0 - - 1 6 1 6 ), 中 国 明代 戏 曲家 、文 学 家 。 字 亲 ” 的封 建 时 代 ,这 在 迂 父 迂 师 看 来 是 大 不 敬 的 ,但 在 汤 显 情 深 所 致 ” ,这 显 然 是 对 “ 存 天 理 ,灭 人 欲 ” 义 仍 ,号 海 若 、若 士 、清 远 道 人 。他 不 仅 在 古 文诗 词方 面颇 祖 看 来 这 是 “ 的 理 学 思 想 的极 大 抨 击 。 有 造 诣 ,而且 能研 习 天 文地 理 、善 于 医药 卜 筮 。 在 汤 显 祖 多 杜 柳 的爱 情 虽 发 乎 性 ,但 最 终 还 是 止 于 了理 。在 杜 丽 娘 方 面的成 就中 ,以戏 曲创作 为最 ,《 牡丹亭 》 是他 的代表作 , 也是他一生最得意 之作 ,他 曾言 “ 吾一生 四梦 ,得 意处 唯在 还 魂 之 后 ,杜 柳 的 爱 情 受 到 了封 建 家 庭 大 家 长 杜 宝 的反 对 , 《 牡 丹 》。 ”①
戏 曲最终还是 以最高统治者——皇帝 的干预 ,赐婚杜柳 ,才
《 牡丹亭 》全 名 《 牡丹亭还魂记 》,描写了杜丽娘 和柳 最 终 得 到 团 圆 的结 局 。这 些 现 象 ,无 外 乎 体 现 了作 者 依 然 对 梦 梅 的爱 情 故 事 ,故 事 改 编 于 明代 话 本 小 说 《 杜 丽 娘 慕 色 还 这 个 封 建社 会 最 高 统 治 者 充 满 幻 想 ,希 望 通 过 他 的 作 为 改 变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中西方戏剧中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永恒母题。
爱情剧有喜剧,也有悲剧。
喜剧的结局基本相同: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团圆。
悲剧结局则大不一样: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以男女主人公血淋淋地陈尸舞台作为结局,这往往是西方爱情悲剧的一大特征。
而中国的爱情悲剧,即使有情人真不成眷属,剧作者也会设法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幻想的方式让他们“团圆”起来。
同是爱情悲剧,为何结局各具特色这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民族欣赏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否紧密相关?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所在。
我国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孟称舜创作的《娇红记》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爱情悲剧。
两剧主题相同—都颂扬了男女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反对封建势力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但两剧的结局却不一样。
《娇红记》描写申纯和王娇娘为了追求自由婚姻,敢于同封建伦理和豪门贵族作斗争,最后双双殉情的悲剧。
但作者并不以此作结,为了歌颂他们“两人皆一而终,至于段身而不悔”的精神,作者让男女主人公“仙圆”,以“合家作结,坟上长满了花草,月儿照着墓顶的棠梨一对鸳鸯向九天展翅飞去”,一对情侣水远相伴相随。
不仅《娇红记》如此,其他的爱情悲剧如《长生殿》、《牡丹亭》、《梧桐雨》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以“团圆”结局收场。
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人民对善良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邪恶势力不甘屈服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一种不敢正视黑暗的、血淋淋的现实,以“团圆”结局来逃避现实,将矛盾冲突和谐化的心理倾向,这一弱点正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
梁漱溟先生在论及东方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这种精神是建筑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其基本特征是向内调适。
由于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便不可避免。
在严峻的自然面前人们只能千方百计地调整自己去顺应它,于膜拜中力争“天人合一”。
解读中西爱情悲剧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娴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却是每个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
在戏剧舞台上。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作为经典的爱情悲剧而熠熠生辉。
本文将其置放于各自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探究和体察。
对中西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踪溯源。
解读中西爱情悲剧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与家庭的关系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强调征服自然。
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民族性格含蓄、深沉。
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西方民族热情、奔敞,大胆追求世俗生活,注重享受生命。
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正是这种文化心态的不同,使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在感情的表达以及面对悲剧的抗争意识上呈现差异。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戏剧舞台上影响最大的是越剧版,其主人公表达爱情隐蔽而又含蓄:祝英台虽深爱着梁山伯,同窗三年却始终羞于启齿,直到“十八相送”才六次用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先煞费苦心地用各种比喻和暗示。
可憨厚的粱山伯偏偏不能理解,那边祝英台虽气得嗔他是“垛头鹅”。
仍然不敢公开真相,舞台上演的是“趣”,可情节发展上是丧失了明确两人爱情关系的最佳良机。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用最直接、最热情的语言来表达双方的爱情,炽热而义明确。
罗密欧在舞会上一见朱丽叶,就将其视为“天上明珠降落人间”,是“一位绝世的佳人”,主动邀请朱丽叶跳舞。
舞会散后,罗密欧“惜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来到朱的窗前诉说“朱丽叶就是太阳!那是我的意中人。
啊!那是我的爱!”朱丽叶在月夜花园中的心灵独自也大胆热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
我便不愿再姓凯普莱特”,并承诺将整个命运交托给罗,随他到天涯海角。
如此的直接、大胆的情感表白,势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从经过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待爱情表现得清醒、理智和成熟。
他们的爱情产生于朝夕相处,先相知后相爱,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待爱情可以蜕是狂热和无所顾忌的。
中西爱情剧比较
中西爱情剧比较
1.中西都有大量的爱情剧。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
作家同情、歌颂为追求自由恋爱而献身的男女,憎恨、谴责、控诉破坏爱情的恶势力,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从悲剧的角度去表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
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同样的观念。
所以,大多表现为“悲——欢——离——合(大团圆)”的公式。
西方的则为“悲——欢——离——亡”。
3.西方的爱情剧多侧重于两个人的爱情心理。
中国的爱情剧大多与国家、社会相联系,从更大的社会背景去描写爱情。
“后花园”与“阳台”中西戏剧古典爱情意象之比较
“后花园”与“阳台”中西戏剧古典爱情意象之比较
“后花园”和“阳台”都是中西戏剧中常见的古典爱情意象,两者
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背景和氛围。
后花园通常是皇家或贵族家庭的私人花园,通常有花香四溢、鸟语花香的浪漫氛围;而阳台则是一个城市住宅的常见元素,通常在高层建筑的顶层并且俯瞰城市,营造出一种古典浪漫的氛围。
2. 角色性格和行为。
在后花园中,男女主人公通常是皇室成员或贵族身份,身着华丽的服饰,言行举止考究,通常是经过一番权谋和争斗之后才能够在后花园中追求爱情;而在阳台中,男女主人公通常是平民百姓,身穿朴素的服饰,言行自然流畅,通常可以直接在阳台上表达爱意。
3. 爱情主题和情感表达。
后花园中的爱情主题通常是权利、地位和财富的追求,情感表达常常含蓄、不直接;而阳台中的爱情主题通常是纯真、浪漫和幸福的追求,情感表达则更加直接和情真意切。
综合来看,“后花园”和“阳台”作为中西戏剧中的古典爱情意象,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具有很强的浪漫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可以独立的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爱情观念和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
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
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
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
《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
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
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
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铿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
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
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的现代美国戏剧家奥尼尔,他的《安娜·桂丝蒂》的结尾也给水手一家留下一个“幸福的结局”。
他的《啊,荒野》更是“有情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这一公式的典型作品。
哪个作家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包括他自己呢?奥尼尔的家庭和爱情都很不幸,使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更强烈,便用戏剧表现出来。
堂·吉诃德对桑丘说“古往今来歌颂她们的诗人真有那些意中人吗?决不是的。
他们多半是捏造一个女人,找个题目来做诗,表示自己在恋爱,或者有资格恋爱。
”奥尼尔此剧应作如是观,他自己也这样说的“真实情况是,《啊,荒野》是对我从来不曾经历过的一种青年时代的怀恋。
”中西爱情剧既有喜剧,也有悲剧。
西方爱情喜剧的例子上面说过了,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中国爱情悲剧的例子。
马致远写《汉宫秋》,不顾历史事实,让王昭君投江死了。
孟称舜《娇红记》中王娇娘与申纯双双殉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那对也是。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与侯方域是各自出家。
黄图秘的传奇《雷峰塔》中的许仙与白娘子也不团圆。
中国戏曲百分九十以上的素材来自广义的短篇小说,《搜神记》中就有《紫玉》那样的爱情悲剧作品。
唐传奇中的《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长恨歌传》都是写爱情悲剧。
宋话本中的《碾玉观音》更是一篇爱情大悲剧。
如果把《诗经》中的《氓》、汉乐府的《焦仲卿妻》视为诗体短篇小说,写爱情悲剧的作品就更多了。
中国的古小说有爱情悲剧,中国的戏曲当然也有爱情悲剧,因为中国小说是戏曲的母胎。
中西爱情剧既有大团圆的,也有不团圆的,那么有没有共同性呢?有的。
中西喜剧从正面直接描写了剧作家“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中西悲剧则从反面间接表达了剧作家“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除了上述的例子外,中西爱情悲剧都有“合葬”的母题也是明证。
中西剧作家同情、歌颂追求真挚爱情的男女祝福他她们,谴责、鞭答破坏爱情的恶势力,这便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喜剧如此,悲剧亦如此。
中西爱情剧也还有各自鲜明的特性。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更多地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剧作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以歌颂为主。
《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恋爱,老夫人反对,在红娘帮助下他们冲破礼教约束,结为夫妇。
中途遭到拆散,以后张生高中,又奉旨团圆。
《倩女离魂》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爱为母阻挠文举被通进京赴考,倩女魂魄离开躯体,半路赶上文举,结为夫妇以后双双回家,梦魂仍入躯体,还是夫妻团圆。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梦中相恋,丽娘单思而死,魂儿与柳相爱,求柳掘墓开棺,使她复生,与柳结为夫妇。
这些都是以大团圆作结的典型例子。
我们的戏曲这徉写是有民族文化心理根据的。
孔子已提倡“中庸”,“中庸”就是中和之美,孔子说这是最高的美。
悲剧就是悲哀过头了,过了头就不好,“过犹不及”不符合中庸之道。
儒家不欣赏悲剧。
中国老百姓大体上也不欣赏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比王国维早三百年的李渔说得更彻底“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闽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为悲咽。
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优举世尽成弥勒佛。
度人秃笔始堪投。
”这是他的喜剧宣言,他还有一首诗《偶兴》是这个宣言的注脚,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痛快。
笠翁十种曲全是大团圆爱情喜剧。
元填的传奇《莺莺传》是悲剧,张生把莺莺抛弃了,莺莺嫁了人,谢绝见他。
但董解元、王实甫就把它改为喜剧,都反映民族心理。
中国大团圆的爱情剧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积极的,如《倩女离魂》、《墙头马上》、《牡丹亭》、《西厢记》,靠男女主角主要是女主角的努力赢得幸福。
中国文学有上上品的大团圆名作,北朝《木兰诗》堪称白眉。
《木兰诗》是可以作小说、戏剧看的,它先于戏曲,说它是积极倾向的喜剧的滥筋未尝不可。
但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不自由,男女爱情不幸者居多,剧作家要化悲为喜只有依靠浪漫主义手法。
《西厢记》中的一对,可以在梦中相会。
张生走了,他在梦中和莺莺相会,梦见莺莺追出城外,来到客栈,要与他“生则同寝,死则同穴”。
到了《倩女离魂》,就发展为女方灵魂与男方结为夫妇。
到《牡丹亭》,杜丽娘干脆死而复生,那位“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长生殿》中的明皇贵妃,在天上重圆嫦峨借月宫给他们成亲,所谓“天上夫妻,不比人世”非人世可比。
这种为追求纯真的爱情,梦中可以相会,魂儿可以离体,死可以复生,天上能相见的浪漫主义手法,是中国爱情剧一个常见的艺术特色。
剧作家的形象思维,有本土道教的土壤,也有西来印度佛教文学的助力,先开花于小说,后结果于戏剧。
西方的爱情剧不同,更多的是从悲剧角度去表现积极的爱情主题。
其震慑人心的写法是“悲一欢一离一死”,和中国的“合”差了一字。
《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一对双双死了。
《阴谋与爱情》那一对也是双双死了。
《欧那尼》那一对在新婚之夜双双自杀。
《费德尔》中的费德尔服毒自杀。
《茶花女》中的茶花女死在阿芒怀中。
《大雷雨》中的卡杰林娜跳伏尔加河死了。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奥赛罗与苔丝德梦娜全都死了。
这个“死”又绝大多数是自杀。
在西方的爱情剧中,情人魂儿离躯、死而复生的构思似乎是很罕见的,梦中相会的例子也少见。
何以如此呢?这和西方有个“二希”文化传统大有关系。
古希腊的“命运”观念是很强大的,不“死”不足以显示“命运”的威力,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是很有影响的,不“死”就不是如实写出亚氏以悲剧为“第一等”,以悲喜剧为“第二等”,亚氏的悲剧理论在一个长时期内是“独霸”,导向如此,剧作家不乐意写二流作品。
以后,希伯来文化进来了,不“死”不足以表现基督教“原罪说”,费德尔不是用“死”来向丈夫赎罪么?卡杰林娜不是受宗教压力跳进伏尔加河么?到了现代,弗洛依德的心理学说对戏剧家也有影响,弗洛依德的“里比多”与“原罪说”是相通的,情欲导致死亡,倒硬是“死”有应得了。
西方现代爱情悲剧的“乱伦”主题与此有大关系。
奥尼尔尤擅此道,其《愉树下的欲望》、《悲悼》三部曲就是典型例子。
受西方影响,中国现代爱情悲剧也出现同类主题,《雷雨》就是。
不过《雷雨》开了个头,却无人再敢问津,《雷雨》也就成为独一无二的“乱伦”爱情悲剧至今仍镇慑住中国观众的心。
中西爱情剧都有“情”与“理”的冲突。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属“情”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个人爱情利益应该服从国家民族利益的主题属“理”,这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中西爱情剧这两个永恒主题都有,但比较地说,西方的爱情剧侧重从个人利益角度去写爱情至上,这与西方个性解放思想很强大有关。
只有古罗马的悲剧,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者如伏尔泰一些悲剧强调个人爱情利益应服从国家民族利益。
中国儒教主张“克己复礼”,现代中国的思想主流也主张集体主义。
受其影响,中国古今的爱情剧中“理”胜“情”的主题比较突出。
在现代,郭沫若最擅于写这类爱情剧,王昭君和蔡文姬的爱情,是大义凛然的爱情,是以国家民族为重的爱情,是很有理性的爱情。
即使是卓文君的侍女红萧,也手刃她的爱人秦二,因为他是一个“奴才”,经不起威胁利诱,向文君之父告发了文君私奔的计划。
在古代戏曲中,明梁辰鱼的传奇《烷纱记》写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西施支持以国事为重的范蠡,说“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她同意将爱情放在一边,后又毅然入吴,帮助越王勾践一举灭吴。
清朝洪升的《长生殿》背景是安禄山之乱。
洪升一再称赞杨贵妃的死是“为国捐躯”。
孔尚任的《桃花扇》写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结尾极为警世。
法律师一声棒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恨,割他不断么”于是男女主角,一个山南,一个山北,各随师父出家。
出家是看破红尘,不好,但国破家亡,山河易主,而对国家民族的大悲剧,岂能沉溺于匹夫的不幸。
四个“那里”,真是警钟长鸣,给世间无数荡女痴男以震慑灵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