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翻译
茅盾翻译思想
![茅盾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4221bef121dd36a32d826d.png)
矛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思想
茅盾简介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 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 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 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 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 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 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 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茅盾的文学翻译标准及方法探析
![茅盾的文学翻译标准及方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1c10cf4028915f804dc231.png)
引入 翻译理 论后 的第 一位探讨者 茅盾认为 . 对 于文 学作 品 的翻 译 . 仅仅 要求 用 明 白畅达 的译 文 忠 实地
传达 原 作 的 内容 是 不够 的 , 成功 的 翻译 是要 让读 者
会 召 开 的第 一届 全 国文 学翻 译工 作会 议 上 , 茅盾 作 了 《 为发 展 文学 翻译 事 业 和提 高 翻译 质 量 而奋 斗 》
第2 2卷
重 庆 电子 工 程 职 业 学院 学报
本 文拟 分析 茅盾 的文 学翻 译理 论及 方 法 , 并传 达其对促 进译 学理 论的研 究和 翻译 工作 的积极 意 义。
关键 词 : 茅盾 ; 文 学翻译 ; 翻 译标 准 ;翻译 方法 中图分类 号 : H0 5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5 7 8 7 ( 2 0 1 3 ) 0 4 — 0 0 9 6 — 0 3 在 通过 原语 同译语 文本 、 语言 表达 、 转 换 的 比较 , 最 终 达 到最 大 限度 的 、 理 想 的译 文这 一 目的 一 贯 重 视 翻译 活 动 的茅 盾 . 十分 重视 译 文 的质量 他 认 为 在文 学作 品的翻译 中 . 最 重要 的是要 反 映该作 品的
然 不是 单 纯技术 性 的语 言 外形 的变 异 . 而是 要 求译
逝世 已有 三 十余 年 了 .而研 究 茅盾 的 翻译 理论 , 包 括他 的翻 译 标 准 、 翻译 方法 等 . 对促 进译 学 理 论 的
研究 和翻译 工作 的发 展仍具 有积 极意 义
1 翻 译 标 准 1 . 1“ 神韵”
者通 过 原作 的语 言 外形 , 深 刻地 体会 了原作 者 的艺 术创 造 的过 程 . 把握 住原 作 的精 神 。 在 自己的思 想 、 感情 、 生 活 体 验 中找 到 最 适 合 的 印证 , 然 后运 用 适 合 于原 作 风格 的 文学语 言 , 把 原作 的 内容 与形 式 正 确 无遗 地 再现 出来 这样 的 翻译 过程 , 是 把译 者 与 原作合 二 为一 . 好 像 原作 者用 另外 一 国 文字 写 自己 的作 品 这样 的翻译 既需 要译 者发挥 工作上 的创 造 性. 又要 完 全 忠 实 于原 作 的意 图 . 好 像 一 个 演 员 必
茅盾翻译思想
![茅盾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e02318783d049649b665813.png)
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茅盾在翻译方面虽较注意“意译”以保留原作的神 韵,但也是提倡“直译”的。他严格地区别了“直译” 与“死译”,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 不是‘直译’的”。所谓“直译”,必须包括两个方 面内容:一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一是“能保留 原文的情调和风格”。当时一些人大力提倡“直 译”,即“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是还它一个什么 面目。”就这一问题,茅盾认为“直译法”并不是万 能的翻译法,如译诗,还应以“意译为主”。一九八 ○年茅盾对“直译法”做了总结性的论述:“我以为 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 多,一个也不少。因为中西文结构的不同,这种‘字 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不是‘直译’而 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目 的,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譬如原作的文字是朴素的, 译文却成了浓艳,原作的文字是生硬的,译文却成了 流利;要是有了这种情形,即使译得意思上没有错误, 可是实际上也是歪曲了原作。
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的翻译 关于翻译标准的问题,在茅盾早期的翻译理论中没有专门地提 出来,只是在讨论译诗及翻译的方法时才涉及到这个问题,不 过问题提得也不明确,范围只囿于“神韵”与“形貌”的关系。 一九五四年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之际,茅盾才系统地提出 了翻译标准的问题。他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 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 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 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 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 强烈的感情。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 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 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也就是说,翻译不仅要做到“形 似”,更主要的是要做到“神似”;不仅要把握住原著的语言 外形,而且要深刻地理解原著精神,然后用适合于原著风格的 文学语言,把原著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译者必 须在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各方面与原作者合二为一,用另一 种文字进行再创作。由此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艺术的创 造性的翻译”。一九八○年他又重申这个观点:“翻译既需要 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 译 的 最 高 的 要 求 ”
茅盾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茅盾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cd0a48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8.png)
原文:《子夜》节选茅盾夫《子夜》者,盖以都市为背景,描绘都市生活之纷繁复杂,而尤以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矛盾为核心。
彼时我国正值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故此小说之作,亦欲借笔端抒发民情,以警醒世人。
昔者,资本家以金钱为命脉,垄断市场,操控物价,乃致工人生活困苦,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工人阶级,亦非等闲之辈,彼等团结一心,以罢工为武器,与资本家抗争。
然资本家势力雄厚,手段狠辣,工人阶级虽英勇顽强,终难敌其锋芒。
是时,小说中有一人物,名曰吴荪甫,乃资本家之典型。
吴荪甫经营纺织业,富甲一方,然其内心亦充满矛盾。
一方面,他欲借助金钱之力,掌控市场,获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深知工人阶级之苦难,心中愧疚不已。
于是,他试图以改良手段,调和劳资关系,以求自保。
吴荪甫之妻,林佩瑶,亦为小说中一重要人物。
林佩瑶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却因丈夫之事业而深陷其中。
她深知丈夫之苦,亦为工人阶级之困境而担忧。
于是,她与丈夫共同商讨,寻求解决之道。
然世事无常,吴荪甫之事业遭遇危机,资本家内部矛盾激化,工人阶级亦因生活所迫,反抗情绪愈发强烈。
此时,吴荪甫与林佩瑶陷入两难境地,不知如何是好。
译文:《子夜》节选茅盾《子夜》这部作品,是以都市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生活的纷繁复杂,特别是以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为核心。
那时候,我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因此这部小说的创作,也是希望通过笔触来表达民情,以此来警示世人。
过去,资本家以金钱为生命线,垄断市场,操控物价,导致工人生活困苦,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工人阶级,并非软弱可欺,他们团结一致,以罢工为武器,与资本家抗争。
然而,资本家势力强大,手段毒辣,工人阶级虽然英勇顽强,最终还是难以抵挡他们的锋芒。
在这个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吴荪甫,他是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吴荪甫经营纺织业,富可敌国,但他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想要利用金钱的力量,掌控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深知工人阶级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愧疚。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8841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c.png)
茅盾的翻译方法
1 信、达、雅
2 信任
3 即兴
保持信、达、雅三者平衡, 语言通畅,表达准确,文 化内蕴充实,体现翻译的 完美效果。
始终信任原著,忠实于原 著,力求传达出原著艺术 精华。
遇到释义困难或无法用词 典解决的问题,要有即兴 应变的能力,拓展自己的 思路和语言能力。
茅盾的翻译实践
长篇小说翻译
《红楼梦》、《花腔曲》等, 准确表达原著意境和风格,得 到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散文译介
从《法句经》到《旧事重提》, 提出了“原书法意顺”的翻译方法, 为对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作出 了贡献。
传统戏曲译介
担任《三国演义》的戏曲翻译 工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 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茅盾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茅盾的翻译理论》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茅盾的翻译理论,并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践阐释他对翻译界的重 要贡献。欢迎学习并体验这段历史。
茅盾的翻译理论概述
背景
茅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跨足了中国文学、文化、历史、艺术和社会等领域。
特点
以写作、翻译、文化阐释、对外交流为一体,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境界,为中外
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茅盾的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翻译教学
茅盾的翻译理论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和示范作用。
翻译实践
茅盾的翻译实践表明,翻译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对 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传承经典
茅盾翻译理论对中外文化交 流和认知产权保护具有重大 意义,有助于传承经典文化。
影响
他极大推动了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当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2026b91ccc7931b765ce1569.png)
便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新文化运动前 , 茅盾便在《 学生杂 他已经去 了东京 。他在东京主要搜集 了其过去发表 的一些翻译 文 志》 出版其第一篇文章《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 。第二年 , 他又翻译了 学 , 其中包括《 六个欧洲文学家》 等关于弱小 民族文学 的论述 。归国 《 衣》 、 《 住》 等, 2 O世纪 2 0年代是茅盾硕果 累累的年代 , 他的著译主 后 , 茅盾翻译 了俄 国作家丹青科的《 文凭》 , 并参 加了左翼作家联盟 。
细 阅读 。从 这里可以看出 , 在茅盾幼年便接受到科学知识 的熏 陶。 其中就包括《 她们 的儿子》 等优 秀国外文学作品。当时 , 茅盾受到国 在其 父亲的遗嘱 中提到要让茅盾学 习工程学 , 而 由于他 的数 学并 民党反动派 的追捕 , 叶圣 陶代理《 小说 月刊》 主编职务 , 发表了茅盾 不好 , 再加上 当时的社会环境 , 茅盾 的母 亲陈爱珠非常喜欢文学 , 的译 著《 她们的儿子》 , 茅盾用 的是“ 方壁 ” 的名字 , 叶圣陶一看便 知
d a n g 。 a n we n h u a
j 塞
口 河南 工程学 院 张韶 华
摘
要
茅盾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作 家、 翻译 家。他通过 自己的翻 要包括科学 、 妇女问题及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当时 , 茅盾与郑振 译 向中国读者传达 了新 文艺的宗 旨与价值 , 有 着巨大的历 铎 、 许地山等人在北京筹划组建文学研究会 , 他说“ 将文艺作为娱乐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bd67320ddccda38366baf33.png)
3. “此无故不翻”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 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 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 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 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 “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 “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 译,等等。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 和精神。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 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 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 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 “智慧”意思差不多,但有着 轻重之分。
“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 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 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 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 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 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 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 为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 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白杨礼赞翻译
![白杨礼赞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c5769c19ec3d5bbfd0a745f.png)
【翻译】茅盾《白杨礼赞》英译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战胜自然的结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精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想不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茅盾与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翻译批评
![茅盾与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翻译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c717a32e0722192e4536f60f.png)
译批 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
L 键 词 J 盾; 夭 茅 现代性: 文学翻 批评 译 翻译批评在我国古已有之,从汉代到晚清约有一千六百多年的 漫长历史。我国传统翻译批评以言意、形神、文质等作为讨论译经 和从事批评的基础生发了一系列范畴,偏重从直觉与经验上对译经 批评的 总结,某些具体研 究和论述有 其可取之处。但今天看来,其 翻译批评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常以诗话、词话பைடு நூலகம்评点等不
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随笔代替论文,鉴赏与批评不分、基本
马成芳
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
1文学翻译批评正式的提出 .
阅读 “ 五四”时期有关文学翻译研究的文章几乎全是作者对文 学翻译的感言 ,称不上是文学翻译批评 ,因而在文学翻译界没有 引 起多大的反响。 查 11- 12 年 问的现代文学报 刊, 细 98 90 我们惊异地 发现能算得上较规范的文学翻译批评的文章仅有茅盾的 < 译书的批 评》和郑振铎的 < 译文学书的三个 问题》 同一时期其他 的文学翻 ,而 译批评文章均停留在旧式浮想、感言和印象的评点之列。12 年代 90
2 0 年 09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汉文综合版 )
J i0 9第 2 卷第 四期 u. 0 2 8
总第 6 0期
茅盾与2 世纪早期中国 0 文学翻译批评 事实不清、缺少理论系统性等问题,因而很难归入科学研究的学术
论文之列 。在传统 的翻译实践活动 中不 乏有 明智的经验之谈 ,但始 终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翻译批评理论 。近代 以来,翻译批评把镜 头 聚焦在文学翻译上 ,从晚清开始对大量 外国文学作 了积极介绍 。文 学翻译的兴盛推动 了研究方 向发展 ,从 而大大加速 了中国文学翻译 ( 兰化四中 甘肃兰州 706 ) 3 00 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文学翻译批评走上 “ 现代性 ”的道路上 , L 腧 要 J 茅盾不 仅在文学翻 译方丽 成就卓著。 在开拓现代 而且 文学翻 茅盾在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现代 性化进程中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 。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1]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1]](https://img.taocdn.com/s3/m/7096a6f2f90f76c661371a41.png)
行了直言反驳, 他指出,“看不懂的译文是 解与主张。 茅盾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有 想
‘死译’的文字,而不是直译的。 ”因为直译 极大的贡献。 他吸取了前人翻译见解中的
的原则“并不在‘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 合理因素,并加以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
不少。 ”直译要求“必须就其在文中的意义寻 文学翻译思想, 为我们的文学翻译留下了
韵基础上的意译。 总之,茅盾对文学翻译总 产为我国的文学翻译研究更好的服务。 LT
的原则是忠于原著,表达原著的精神。
四、文学作品的转译、重译和复译 对文学作品是直接从原作翻译好还是 转译好,茅盾人为,原则上应以直接翻译为 主,但有些时候对有些作品还是需要转译。 他认为“有些弱小民族的作品,他们的文字 懂的人很少,那就只能依靠转译。 一位德文 程度很高的人未始不可从德文转译西班牙 的作品, 而一位法文程度还有疑问的人勉 强从法文去译意大利的作品倒是冒险。 ” 关于复译, 茅盾本着 “批评与自我批 评”的精神积极赞成“复译”。 他认为复译不 是一种浪费, 而是一种补救:“如果真要为 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 要的手段, 而且主张复译又是必要的救 济。 ”当然,茅盾绝不主张无意义的重复,他 所赞成的复译和抢译、滥译是不同的。 茅盾 提倡的是认真的、积极的好上加好的复译。 80年代, 他又强调指出重译的重要性,
句调能和原作相近的精神, 那么译者译时 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
未尝注意与神韵的一致, 或者神韵已在其 实的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他认为,
中了”。 在同一篇文章中,茅盾还就如何才 译者必须从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去找到符合
能尽量准确地翻译单字与句调等问题逐个 风格的语言,如果没有现成的,那就要求“翻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3cd58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7.png)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茅盾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在中
国近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他的翻译工作,对于影响中
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从欧洲引进很多精彩的文学,
这些作品被称为“茅盾作品”。
其中有一些被认为具有深远意义,有
助于塑造中国的文学风格,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茅盾的翻译活动开始于1927年,他翻译的作品来自多种欧洲文学,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学作品。
茅盾翻译的文学
作品展示了欧洲的多元文化,为中国提供了欧洲文学的多元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文学和欧洲文学之间的交流。
从茅盾翻译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把欧洲文学带入中国,并在原作
基础上做出了大量的创新,使欧洲文学更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
这对
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茅盾翻译的许多作品也都
是政治性质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主要着眼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不仅
仅是单纯翻译。
茅盾从其翻译作品中引入了欧洲文学的新想法,他刻苦钻研,采
取了独特的方法,以满足中国读者的实际需要,但同时又不能失去原
作的主题和精神。
他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
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28f40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68.png)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茅盾,历史上著名的中国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翻译任务宽泛,表现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有助于将现代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促进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茅盾的翻译活动”的三方面: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形式和翻译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是翻译的目的。
茅盾的翻译活动旨在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高中国文学水平。
他曾说过:“学习外国文学,是为了理解外国史地,使我们可以以自己较高的水平去进行国际文学文化交流,以便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因此,他把翻译当做一种研究外国文学的途径,在翻译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平衡之道,以此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是翻译的形式。
茅盾的翻译活动只有最贴切地将外国文学译入中文,中国文学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充分的认可。
他曾说:“一个文学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国文学的消化和吸收,离不开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
”因此,他对翻译的追求是以中西文化的共融为前提的。
他不仅把外国文学翻译出来,还以自己的评论激活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是翻译的实践。
茅盾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翻译活动,使翻译活动的发展更加全面。
他不但自己翻译,还组织和指导学生翻译,甚至发起翻译比赛。
通过比赛,不仅提高了翻译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对翻译工作的热忱和信心。
同时,他也使翻译活动更加团队化,增强了翻译者之间的交流。
他不断推动翻译活动的发展,充分发挥翻译工作的重要作用,增进外国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总之,茅盾的翻译活动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文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结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用中西文化的共融的方式激活文学的发展,使翻译活动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正是因为茅盾的翻译活动,中西文化开始融合,激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热潮,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翻译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80fe8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4.png)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翻译
北方有一种好树,挺拔正直如长矛。
这句话出自《题白杨图》是近现代诗人茅盾于1943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白杨礼赞》发表后,现代画家沈逸千根据《白杨礼赞》的意境,画了一幅白杨图。
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了上面这首格律诗。
《题白杨图》原文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题白杨图》译文
北方有一种好树,挺拔正直如长矛。
每个叶子都很团结,每个枝条都力争上游。
羞与树中的贵族为伍,甘愿同榆树、枣树为伴。
诗人画家都推崇白杨的风骨,都愿意同心协力抗击敌人!
- 1 -。
文学大师茅盾的翻译事业与成就
![文学大师茅盾的翻译事业与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3deea5e6aeaad1f346933f43.png)
: 3 余年 的译述活动中 ,茅盾的翻译 译者的外语水平相 当有限, 长达 0 因此许多翻译过 文学原著 中 ,有许多是描写底层人物 如水 翻译的取 手 、 夫 、 氓形 象 的基 本 生 活 情 景 的 , 农 流 由于 : 品包括小说 、 诗歌 、 戏剧 、 散文 , 涉及 政 来 的作品水平是不敢令人恭维的 , 还 f 、 哲学 、 科普 、 社会 、 问题等诸多题材 , 舍泥沙俱下 , 女性 通常带有极大的幼稚 I 生和盲 目 这 些 底 层人 物 的 言语 非 常特 别 , 多 译 者 难 许 对 伺 跨度由古希腊罗马到二 战之后 , 地域跨 性 ,特别是 缺乏对西 方一 流作 家作 品的介 以运用汉语来 准确表 达原作 中的含 义 , 他 . 、 西欧 东欧 、 以及中东地 区, 美洲 近两百万 绍。对此 , 为了充当读者们了解西方文学的 此 ,茅盾倡导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和挖掘 ,
、
翻译了大量优秀外文作品
茅盾不是一位坐而论道 的空谈者 , 而是 之交开始 , 由于当时国人 的思想尚未摆脱 但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 的固有思维观念 , 译 于从 日常语言和传统汉语 中提炼和挖掘适 位 追求个人理想的身体力行者 。 从早期 的 “
:
介科普读物到后期的译介苏俄文学作品 , 者对外国文学的认识还属井底之蛙 , 再加上 合表达西方文学作品的词句 。比如, 在西方
与
等
文 师 盾 生
国
他起先进入上海商务 印
茅盾也是主张直译 而反对意译的 , 他 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 茅盾 的文学 翻译注意力转 向了苏俄文学 和 导者 , 先后翻译大量有关世界民族 认为汉语存在一些语言组织上 的缺 陷和不 作, 随着 “ 四” 五 运动及 弱小民族文学 , 新 文化运 动 的兴起 , 他 的文学作 品, 比如《 百货商店》 《 、战争 中的威 足 ,很有 必要 吸引和借鉴 印欧语 系的句法 致力于 向中国民众翻译 尔珂》《 、工人绥惠略夫》《 、世界的火灾》 《 、医 形态 。 但是 , 茅盾认为直译并非简单机 械的 和介绍优秀 的外国文学 生 》涉及 的作家包括左拉 、 , 安徒生 、 梅特林 “ 字对 字” 句 对句” 而是 应该 根据汉语 和“ ,
自相茅盾文言文翻译
![自相茅盾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4eb897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b.png)
昔者,有智者曰:“自相茅盾,言辞之病也。
”夫言辞者,人心之表也。
人心者,情性之主也。
情性者,人生之根也。
是以言辞之病,即情性之失,人生之弊也。
何谓自相茅盾?盖言辞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若自相矛盾,则理不立,情不真。
是以言辞自相茅盾,如草木无根,水火不容,终无以成器。
昔者,有士人,好辩论,每与人论及经史子集,必自相茅盾。
或曰:“五经为圣贤之书,孔子所传,岂可轻视?”士人应曰:“然,五经诚圣贤之书,然非孔子所传。
孔子生于春秋,而五经成于战国,岂得谓孔子所传?”问者愕然,士人笑曰:“此自相茅盾也。
”又有士人,好诗词,每吟咏间,必自相茅盾。
或曰:“诗以言志,词以言情,各有所长。
”士人应曰:“然,诗言志,词言情,固也。
然诗亦言情,词亦言志,又何异?”问者茫然,士人复笑曰:“此自相茅盾也。
”夫自相茅盾,非独言辞之病,亦心性之弊。
心性不明,则言辞失序;言辞失序,则事理不立。
是以自相茅盾之人,其心性必有所蔽,其言行必有所偏。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信者,言辞之基;果者,言行之准。
自相茅盾者,言不信,行不果,是以人皆恶之。
是以君子慎言,慎行,以避自相茅盾之病。
古有贤者,曰:“言辞者,心之镜也。
”是以君子自省,自戒,自勉,以求言辞之纯,心性之正。
夫自相茅盾,言辞之病,心性之蔽,君子宜深察之,以修其身,齐其家,治国,平天下。
夫自相茅盾,如镜之有垢,水之有波,非一日之患,亦非一日之除。
君子当勤于修身,慎于言行,以去其病,显其真。
如此,则自相茅盾之病,可除;心性之蔽,可破;人生之途,可通。
故曰:自相茅盾,言辞之病,心性之蔽,人生之弊也。
君子当慎言慎行,修心养性,以去其病,显其真,达其道。
如是,则人生无憾,天下太平。
茅盾翻译理论
![茅盾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bdffb4bc850ad02de804185.png)
《工人绥惠略夫》 工人绥惠略夫》 《战争中的威尔珂》 战争中的威尔珂》 《医生》 医生》 《 《 的 · 》
茅 盾 主 要 翻 译 作 品
》
茅盾的译文特色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继承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继承 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 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 认为文学 翻译的要旨在于传“神”。茅盾倡导的“艺术创造 翻译的要旨在于传“ 茅盾倡导的“ 性翻译” 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重要意义。 性翻译”论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 具有重要意义。 茅盾是最早提出“句调神韵 的论者,这对文学译本 句调神韵”说 茅盾是最早提出 句调神韵 说的论者 这对文学译本 的语言运用提出更高标准。语汇、 的语言运用提出更高标准。语汇、语句和语段在构 成文学作品的形貌的同时,也形成了作品特有的神韵 成文学作品的形貌的同时 也形成了作品特有的神韵 ,“一篇文章如有简短的句调和音调单纯的字,则其神 韵大都是古朴;句调长而挺,单字的音调也简短而响 则其神韵大都属于雄壮。 ( 亮的,则其神韵大都属于雄壮。”(《译文学书方法 的讨论》 也就是说,语汇 语句在文章中,就像绘 语汇、 的讨论》)也就是说 语汇、语句在文章中 就像绘 画中的线条与色彩,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 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 画中的线条与色彩 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
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曾任中华人民共和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失掉组织联系。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失掉组织联系 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 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 年起计算党龄。 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 年起计算党龄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与翻译
![茅盾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6819ea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2.png)
茅盾与翻译
于启宏
【期刊名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4(24)1
【摘要】商务印书馆提供的译业条件,1917年至1927年茅盾译业的第一阶段,视界宽广、兼收并蓄的翻译方针,对写实主义的客观介绍和主观倾向,在20世纪30年代的‘翻译年'中,茅盾的翻译理论和批评,翻译价值论.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于启宏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普希金与茅盾翻译人生及翻译观之比较 [J], 韩波
2.基于语料库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英译本翻译共性研究 [J], 葛永莉
3.茅盾翻译观之我见 [J], 窦婉霞
4.郭沫若与茅盾翻译思想之比较 [J], 储银娟
5.民国时期书信作品的流传与翻译——以茅盾译作为中心的考察 [J], 陆志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茅盾的译文:是冬天哪; 天气冷,风是尖溜溜 的;可是屋子里关得紧 紧儿的,是暖和的, 那雪球花儿呢,这时 也躺在尾子里;就是躺 在雪泥土下面的那个 球根儿里。
Translation by naturalization
T E X T
例二King Morus graciously patted old Marciz on the shoulders 茅盾的译文:皇帝圣眷隆重地拍着老那齐的肩膀。 汤真的译文:摩罗斯国王恩宠地拍拍那齐士老头的肩膀。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拍拍臣子的肩膀意味着皇帝对臣子的 恩宠。茅盾把“graciously”译成“圣眷隆重地”比“恩宠地" 带有更浓的中国文化,能够让中国人民和中国儿童接受和理解。
•Novels
Hong, 《虹》 Hong [Rainbow] (1930) Ziye, 《子夜》 ZiYe [Midnight] (1933) 《獻給詩人節》 XianGeiShiRenJie [Giving to the poet festival] (1946)
•Theories
《茅盾近作》 MaoDunJinZuo [The recent works of Mao Dun] (1980) 《茅盾論創作》 MaoDunLunChuangZuo [Mao Dun's Comment on Creativity] (1980)
Thank you !
Drama script
Qingming Qianhou, 《清明前後》 QianMingQianHou [Front and rear Pure Brightness] (1945)
Translation
話劇《俄羅斯問題》(Modern drama "Russian Question") (1946) 中篇小說《團的兒子》(Novelette "Group's Sons") (1946)
she went into the forest weeping bitterly.The snow lay deep,and there wasn't human footprint to be seen,Marus? a wandered about for a long time, turtored by hunger and trembing with cold. She begged God to take her from the world.
1
2
3
Use of the vernacular
• It was winter-time;the air was cold,the wind was sharp,but within the colsed doors it was warm and comfortable ,and within the colsed door lay the flower;it lay in the bulb under the snowcovered earth.
The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actice
•Short stories
Wild Rose(《野薔薇》 Ye Qiangwei (1929) The Smoke and Cloud Collection《煙雲集》 Yanyunji (1937)
part 3
Mao Du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children
•Use of the vernacular
•Translation by naturalization •Adap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 used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 Translation mus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have introduced systematic Translator must be researchers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of creative
Part 2 Mao dun
Choice of translation objects
Pushkin
On the translation and retranslation
On the impact of the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exchang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riginal works
• Essays
《蘇聯見聞錄》 SuLianJianWenLu [Travelling Diary of USSR] (1948) 《雜談蘇聯》 JiTanSuLian [Talks on USSR] (1949)
Mao Dun and Moder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Part 1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his lifetime
His translation thought
Mao'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ao Dun and Moder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His translation thoughts
The early years of the "charm" Art of creative translation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of the new solution
• Translation theory
As a found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ao Dun has not only distinguished work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but also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opening up moder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which tak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Mao Dun promoted a big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to the modern one, applied Taine s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special theory of moder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le Waihona Puke •Novellas•Disillusion《幻滅》 Huanmie (1928) •Three people walkingSan Ren Xing, 《三人行》 Sanrenxing (1931) •The Shop Of the Lin Family《林家铺子》 Linjia Puzi (1932) •Spring Silkworms and Other Stories, 《春蚕》 Chuncan (1956) •Autumn Harvest《秋收》 QiuShou
茅盾的译文:可怜的玛罗希咖悲悲戚戚的啼哭着,在山脚边慢慢儿地 爬。四面都是深到几尺的雪,没有一星人迹,也没有野兽的脚印。 玛罗希咖向前慢慢的爬,又冷又饿,没有一点儿气力。“住在天上 的好上帝呀,”她祷告,“请你快来带我去,免得多受苦呀!’原文 只简单的描述糟糕的天气情况和玛罗希伽的情况,但茅盾却详细而 生动地描述了玛罗希咖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译文更加突出玛西罗咖 的善良和海良娜的邪恶。
T E X T
例三:原文:“We great you, great king,Morus!” 茅盾的译文:“我皇万岁,伟大的摩罗斯皇帝。” 汤真的译文:“向伟大的摩罗斯国王陛下致敬!” 我们可以看出茅盾的译文更接近中国文化,能够让中国人民和 儿童所接受。
Adap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 used
Mao Dun
M ao Dun (July 4, 1896–March 27, 1981) was the pen name of Shen Dehong (Shen Yanbing), a 20th century Chinese novelist, cultural critic, and journalist. He was also the Minister of Culture of China from 1949 to 1965. He is currently renowned as one of the best realist novelist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He died on M arch 27, 1981 (aged 84) in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