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 王龙

合集下载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之我见福泉市仙桥乡梁家铺小学封艳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开设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转变教学观念对把握本课程的实质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课后练习,这曾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特别是像我们这些农村学校由于受条件限制,大都采用老师读、学生听,教师硬灌,学生死记,轻导行的弊端。

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

尤其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各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因此,以往思品课的观念着重在传统品德教育上的道,现在显然走不通了。

针对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科目的三大基本特点: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来看,我们确实应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此,本人浅谈两年来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树立的新观念、新原则及新改进的教学方法如下: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1、教师观。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其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在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降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信息,与时俱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学生观。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所在。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政治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政治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为了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小学思想品德课应该在借鉴和吸收传统的方法之精华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又合乎德育目的性,德育规律性的新思路、新方法,来提高德育的实效,迎接时代的挑战。

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一、思品课教学要强化德育实践,重视实践体验。

在思想品德开设至今的十几年中,已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无一不是围绕书本、课堂和教师这个中心,为课时目标服务。

因此,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依赖于每周40分钟一节的思想品德课,已难以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

“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的呼声时有所闻。

每当大家在追寻根源时,不少教师总把它归咎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感叹社会大环境中不尽如人意的东西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的冲击和负面效应,却较少地从自已身上思考问题,很少从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教学模式上去寻找原因。

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从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教学的模式上寻找突破口,应该考虑由“道德认知”移向“道德实践”,力求学生认知与践行之间的同步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把思想品德教学的形式,由学校移向社会实践。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念和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其运用策略为:①、预习课文,初步感知目标;②、在具体相应的场景中接受体验;③、学生反馈与教师点拨、指导;④、学生践行。

如:《尊重老人》、《做热爱劳动的好少年》等课的教学,我在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把学生带到附近的“孤寡老人”家中去实践,为老人们做好事,在劳动过程中,在了解老人们的心理感受的基础上,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乐趣,我再予以恰当的点拨,并和学生一起制订出以后践行的具体计划和要求。

我觉得这样教学,学生能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024年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三篇)

2024年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三篇)

2024年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2024年,对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这一年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教师的角色更加重要。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榜样的角色。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育技巧,以便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思维引导。

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其次,教材的更新和优化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需要了解新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

教材应该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应对现实中的问题。

同时,教材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第三,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实践与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活动等,让学生能够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社会道德、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此外,评价方式也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考试和测验,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如作品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同时,评价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最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也是关键。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资源。

政府应该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支持和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先进的教育设施。

学校和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课教育。

综上所述,2024年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该注重教师的角色、教材的更新和优化、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的是要尊重儿童,引导儿童的发展。

儿童是处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儿童的生活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儿童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等与成人的生活是等价的,因此教育就必须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尊重其个体的独特性。

《新课标》认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作为教师只有采用“蹲下来”看的姿态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尊重他们喜怒哀乐等感受,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教学活动才能有效、高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一、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它还认为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因此,品德课应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简而言之,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成丰富的实践,而学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自是不言而喻。

二、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

例如:过“母亲节”时,指导学生过母亲节时,应为母亲做些什么,怎样爱自己的母亲,让学生了懂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教育,提高思想觉悟。

新时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

新时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

新时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发表时间:2018-10-15T14:24:54.5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5期作者:苑龙双[导读] 在应试教育即分数决定升学的大背景下,大家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越来越淡漠。

山东省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262300一直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虽说是国家课程,但因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该课程没有纳入学科素养检测之中,尤其是小升初考试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其最终结果导致学生上《品德与社会》课消极应付,学习积极性不高,品社教师也无所适从。

久而久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形同虚设,国家课程甚至还不如地方课程。

国家设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原本是让学生从小了解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可是,在应试教育即分数决定升学的大背景下,大家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越来越淡漠。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品德与社会》课程没有纳入小学学科素养检测(不考试),学校、家长、学生不重视的客观因素,也与品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消极对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有关。

社会在变,人的思想期望达成的目标也在变,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那就应该从改变自身开始。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如何在新形势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新审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地位,重新审定教材内容的编写首先,学校要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要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纳入学生素质教育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

“育人先育德”,从学校领导、教导处、班主任到品社任课教师都要重视品社课程的教学。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效果纳入学生素养检测的重要内容,检测手段可以灵活多样,检测内容不一定很多,但一定要有所体现,真正让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学生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

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心得

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心得

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心得在2024学年的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孩子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我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首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许多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述一件具有争议的事件时,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辩论能力。

其次,我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课堂上,我经常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学会了彼此倾听和尊重,学会了合作和分工,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一次班会活动中,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共同策划并承担一个公益活动。

他们需要集思广益,协商分工,并最终共同完成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团结合作,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和公益意识。

另外,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中,我会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和辩论的活动,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和实践一些社交技巧和沟通方法。

例如,在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课程中,我会让学生们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场景下进行对话。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学会与人交往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和参与一些实际问题和事件。

例如,在学习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时,我组织学生们参观附近的环保中心,并参与一些环保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到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有些学生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训练。

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将会采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让品德课走向生活商州城关二小李学英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

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真正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1、角色扮演。

例如:在讲《世界科技的今天》一课时,我让同学扮演了不同的机器人。

学生很乐意地扮演了不同角色的机器人,表演的是惟妙惟肖。

通过表演不同的机器人,不同的功能都体现了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热情很高,记忆幽深。

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

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里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小学思品教学之我见

小学思品教学之我见

小学思品教学之我见宣汉县上峡学校陈华课程改革给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现行的思想品德教学日益符合时代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人们对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念及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一直在寻找最佳结合点。

关于如何既贯彻新课改理念,又要收到教学实效,作为长期兼职小学品德教学的我来说,曾经面临过迷惘与困惑,走了不少弯路,在失败与痛苦中反思、再实践,最终收获了新课改的点滴成功。

现已积累了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一、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性正确把握新课改的内涵使其产生教学实效,对于刚兼教的我来说实在有点困难。

许多乡村一线兼职教师当时和我有同样的认识:新课改追求“新”,“新”体现在语言上就是避免古板、严肃、“一言堂”,教师可以用无限制的时代感演讲语言充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以期达到学生情绪高涨,形成热情高涨的课堂局面,那便是新课改了!那时的我,常把我们这个时代人的新鲜、大胆、感性化语言大量地运用到课堂上。

每学期的满意度测评,显示出我的极高的满意度,竟然自己肯定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模式。

但是经过两个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答题情况的反馈:我所教的学生在答题时,明显口语化现象严重,不能牢牢抓住问题的中心导致得分不高。

原来,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地追随我的口语化讲述,却没有把基础的知识进行升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夹杂口语,不能准确地表述问题的答案。

经过多次听课、反思之后,我逐渐认识到:我的“个性化”语言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但也传递给了学生感性化的答题语言组织思路,同时由于自己把一些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课堂环节上,学生分不清重难点答题时抓不住问题的中心。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不断调整,尽力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当讲到重难点时做到“泼时如土”,讲到无关紧要的环节时又“惜时如金”。

一节课偶尔用几句幽默、时代化语言激发一下学生情趣,尽力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构建课堂知识框架。

比起原先粗俗、浅薄与课堂知识联系不大的语言或肢体动作,显然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理性升华,有力地保证了课堂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 王龙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   王龙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王龙小学思想品德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

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

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

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

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

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

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二、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

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

“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之我见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之我见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宣汉县双河镇小学王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榜样示范,贴近生活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

学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他们都会模仿。

而教师与他们朝夕相处,所以就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教师应作为学生最具体的看得见的活教材,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许学生做的,教师决不能做。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

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心得

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心得

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心得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评价与奖惩措施等方面。

通过这些心得,希望能够为未来的思品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思品教学,五年级,心得,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一、引言思品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4学年是我担任五年级思品教师的第一年,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以期对未来的思品教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我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和校园的各种活动中,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种方式的灵活运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学习效果也更好。

例如,在讨论环节中,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在实践环节中,我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公益活动的意义,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1.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尽量选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探讨道德问题时,我会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思考人物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目的。

2.育人活动的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注重整合育人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并理解教学的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4年4月总第313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之我见吴军(兴和县兴隆小学,内蒙古乌兰察布013650)教学实践摘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以活动形式呈现。

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领者,应关注学生个休差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灵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生动而精彩。

本文就如何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做出阐述。

关健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精彩呈现新课标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

刚开始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总感觉新教材好看不好教,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从何教起。

开始把品德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后来校领导为我创造了多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去年,我又参加了国培计划,获得了与专家、同行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

结合本校课改要求,我以“六步教学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以丰富儿童生活经验和增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实践中构建基石,在反思中领悟真谛,在坚持中收获超越,在务实中品尝硕果,不断摸索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之路。

一、研读教材,关注学生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

教材只是给执教者提供了教学的话题和素材,其中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因地、因时、因儿童不同而不同。

因此,我不仅研读了大纲,而且细心研究了教材,首先仔细阅读单元目标和单元设想,了解单元教学目标;再通过单元的每一课,知道各课之间的联系;接着再细品全文,抓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我还根据实际情况突破重难点,使教学有实效。

品德与社会课程能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对学生的收集能力和展示能力进行引导,及时给予评价,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整合。

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是为学生营造了更多的合作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之我见发布时间:2021-09-06T05:20:40.07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7月下作者:金赛智[导读] 小学思品教学是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小学思品教学能够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激发同学们的主体意识,促使同学们真正进入课堂,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明辨是非。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小学金赛智摘要:小学思品教学是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小学思品教学能够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激发同学们的主体意识,促使同学们真正进入课堂,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明辨是非。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品教学;教学方法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

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2024年思品老师个人教学课程反思心得体会

2024年思品老师个人教学课程反思心得体会

2024年思品老师个人教学课程反思心得体会2024年已经过去了,回首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我不禁对自己的教学取得的成效感到欣喜和满足。

一年来,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素养。

下面是我个人对2024年个人教学课程的反思心得体会,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和借鉴。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注重了思辨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思品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丰富的思想和哲学理论,更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例如,在研讨封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时,我选取了“孝道”和“友谊”这两个普遍存在于学生身边的话题,通过对这两个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积极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联系到具体的案例和实践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辩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手段,我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再次,在教学评价上,我注重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的结合。

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写作任务,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同时,我还注重个性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能够自由发挥和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生的作文评价中,我注重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创造力,而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准确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这样的评价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024年思想品德教学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思想品德教学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思想品德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我深感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思考和总结了一些体会和心得,现将其分享如下。

首先,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学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标。

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让学生在思维、道德和情感上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思想品德教育要以培养良好习惯为重点。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能够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早起、勤洗漱、爱整洁、守时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引导学生做到习惯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我会在班级里设置榜样,表彰那些习惯良好、品德高尚的学生,使其他学生看到好榜样,从而主动学习借鉴,自觉培养良好习惯。

第三,思想品德教育要关注道德规范的教育。

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和底线,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教育过程中,我注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合理、积极、健康的道德规范。

我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讲案例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好人好事、什么是坏人坏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付诸实践。

第四,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体验,加强和他人的情感交流,培养友善、善良、宽容和感恩的情感品质。

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的乐趣,引导他们从小事情做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第五,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创新与实践。

创新和实践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024年思想品德教学心得(2篇)

2024年思想品德教学心得(2篇)

2024年思想品德教学心得从事九年级思品教学多年,感慨颇多,,酸甜苦辣皆俱全.思想品德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等等方面,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

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

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一.政治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直有这种说话法:“不会教书的教政治”,这就造成一些地方一些人对思品课的另眼相看,但是我认为,上思品课入门容易,但是要上好,上精,能让学生沉着参加中考,并且自己的课堂魅力能征服学生就是一件难事。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

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时时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

帮助她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

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

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

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____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效果。

2024年思想品德教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思想品德教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思想品德教学心得体会思想品德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

在这里,我将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并关心每一个学生,注重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品德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讨论课堂上,我会提出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认识并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还可以在讨论中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其次,思想品德教育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主、合作和创新。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现代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倾听和尊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和意义。

例如,在课堂上,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道德规范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他人的需求。

另外,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将相关的思想品德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也能学到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我会选取一些充满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品德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公平和正义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王龙
发表时间:2013-07-15T15:00:32.857Z 来源:《教育与发展》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龙[导读]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
河北省衡水市康复街小学王龙
一、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 “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

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

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

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

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

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

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二、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

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

“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

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

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

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