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4课复习学案.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遂宁东辰荣兴国际学校高2016届第四期政治复习课堂学案03

(内容:第四课)

撰稿人:赖志荣 审稿人:周显聪

—、考点再现

1. 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考情分析

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世界的木质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物 质概

念、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知识点。

从试题类型看:题型以体观类、启示类、拾施类为主。选择题 往往以

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立足于信息的解读, 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心示类、措施类主观题考查为主。

三、知识点自主梳理

1. 自然界的物质性:P28世界观 方法论

2. 物质的含义特性:P29

3.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0

4. 世界的物质性:P30 世界观 方法论

5. 运动的含义:P31

6.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31 四、易混易错点

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纠错:

2、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纠错:

3、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纠错:

4、 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纠错: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纠错:

6、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纠错:

7、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纠错:

8、 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纠错:

9、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纠错:

10、 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纠错:

11、 规律有好坏的。 纠错:

12、 思维规律是主观的。纠错:

13、 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纠错:

14、 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纠错:

15、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规律。纠错:

五、跟踪训练

1. 面对人口、资源、坏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

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

( ) ①客观世界具有物质性②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无限性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气候变化是 有规律的

A. 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 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7.运动的特点:P32 &静止的含义、特点:P32 9.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 10. 规律的含义:P33 11. 规律的特点:P33世界观 方法论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3.城镇化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当地经济社

会发展的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4.在餐桌浪费现象严重、铺张奢糜之风盛行的今天,“光盘(吃光盘子中的食物)活动”引起全社会

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从唯物论角度,“光盘活动”引发关注体现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5.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Z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6.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近两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耍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稳屮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 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造成1 200多人受伤;次日凌晨,小行星2012DA14近距离与地球“擦肩而过”。陨石坠落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表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人在自然灾害而前是无能为力的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春节前后,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美国科学家建立了一个仿“月球温室”,通过水栽技术、矿物质营养液,不需使用土壤,用光纤将

太阳光输送给植物,成功种出了西红柿、花生、土豆等。研究人员计划在数年后将其发射到月球上,远程操控这个温室让其自动工作。这样,当宇航员到达月球时,食物或许就已经准备妥当了。这项科学研究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们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生长的规律②植物生长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可循③只要认识植物生长与周围事物的规律,就能为人类造福④人们只有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吋,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灣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吋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D本题考查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

12.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穷。以有吋有限奉无极之欲,而制

不生其间,则必暴殄而财乏用矣。”白居易的这一认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D.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13.(2013 ?豫南九校模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远的是()

A.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B.旋岚假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C.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4.(2013?北京卷?27题)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15.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这说明()

A.物质具有客观性

B.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C.物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

16.(2014年北京东城示范校模拟)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17.2013年9月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屮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材料体现了()

①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③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8.2013年9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 6%,涨幅连续冋落。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价格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说明()

A.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B.承认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C.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事物的绝对不运动状态

D.是否存在相对静止,在生活屮是没有意义的

19.关于运动有儿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20.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下列说法中属于这里所说的“常”的是()

A.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B.尽小者大,积微者著

C.金木水火土,天地君亲师

D.言必行,行必果

21.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护、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22.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物质世

界的客观性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般规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题号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23.材料一“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揭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其中GDP与污染水平两条曲线相交的C 点是这一关系的拐点。

材料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请简要回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唯物论依据。

24. (2014 ?枣庄一模)春节前后,浓浓雾霾覆盖屮国中东部地区,久久不能散去。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利用白然,又要尊重自然,与白然和谐相处。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

复习学案04参考答案

1、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

2、(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3、(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4、(注意:颠倒了二者)

5、(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6、(注意:规律是事物运动屮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8、(注: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9、(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10、(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11、(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2、(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3、(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4、(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跟踪练习

1解析A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这种客观实际,促使人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故①③两项正确,②④与材料无关。

2.解析B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解析A城镇化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等说明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即地理坏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A项正确。B、C> D三项与题T?无关。

4.解析A我国餐桌浪费现象严重、铺张奢靡Z风盛行,引发了光盘行动的倡议,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论原理,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

5?解析D该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绝対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故选D。

6.解析 C 飞矢不动,夸大了相对静止,否认了绝对运动。排除②。

7.解析B稳小求进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前进是运动,稳定是一种相对静止。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选项错误。C、D不符合题意。

&解析D自然灾害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预防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的破坏,③说法错误,故选D。

9.解析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规律,②说法错误,故该题选C。

10.解析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改造、创造和消灭;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故①错误;

②④正确;③说法不科学。

11.解析D本题考查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

12.解析A材料主要说的是人的无限欲望与物的有限性Z间存在矛盾,必须按“法制”即按规律办事, 因此选A。

B、D与材料不符。C错误,因为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3.解析B。“舟行洲不行”与“鸽飞阁不飞”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C、D均强调动中有静,静中

有动,故A、C、D不符合题意。B强调静止的相对性,故B符合题意。

14.解析Bo考查规律的知识,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家长使孩子超负荷,导致没学到东西,说明家长没有遵循孩子成才的客观规律,选项B符合题意;事物不存在矛盾,是错误的表述,排除A;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选项错误;D选项与题意无关。

15.解析:D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改变或创造物质,故D正确,B错误。材料强调人的能动性,A不符合题意;C错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6.解析:B “大脑越用越灵”是说大脑的使用、思考问题,强调的是运动,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B符合题意,故选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的发生,D观点错误;A、C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17.解析:B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等知识。货币政策属于意识的范畴,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的,③应选。既要有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有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④应选。

18.解析:A本题考查对相对静止的理解。材料中“涨幅连续回落”属于相对稳定和静止状态,故A 符合题意。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木方法,故B错误。哲学上讲的静止具有相对性,故C错误。D观点表述错误。

19.解析:A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故选A。

20.解析:B题意指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这里的“常”即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A项强调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C项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天地君亲师是中国民间祭祀的对彖;D项强调言出就必须要做,要做就要有结果,强调言行一致,坚守信用,均不合题意。B项强调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任何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都遵循的规律,正确。

21.解析:D漫画寓意在于经济活动屮不能忽视而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经济规律,D项正确, A、B项不合题意。对规律的尊重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C项说法错误。

22.解析:A人与自然的和谐凸显了对物质世界的尊重,故②正确。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故①正确。③没有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旨。④本身错误。

二、非选择题

23?答案(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这要求我们认识、利用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为前提。

(2)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经济社会建设必须从我国资源环境的实际出发,口觉遵循口然界客观规律。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自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解析问题要求回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唯物论依据,可以回答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按照这些要点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回答。难度较大。

24.解析要求运用规律的知识,可以从规律的特征、人与规律的关系上具体分析。对原理的表述要完整、准确,联系材料部分要体现雾霾天气的形成。

答案(1)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类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尊重自然,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类在社会发展屮,没有遵循自然规律,污染环境,引发雾霾天气,受到了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