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PPT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4.女性主义翻译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本意义 阐释的不同,并由此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使性别分析范畴 在翻译领域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她们认为,女性特有的语言感 知力、经验和内心情感有时不是男性能够觉察到的,或是根本不 想察觉,或是潜意识中不知不觉陷人了男性中心的思维陷阱中, 从而对女性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应 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 了新的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3.女性主义翻译打破传统的“作者/原文-译者/译文”的两元 对立模式,认为译文是原文的后续的生命(afterlife),提倡原文译文的共生共荣。原文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话,译文也 不再是机械的摹仿和拷贝,而是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它得以 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为原文开启了一 个更加广阔的,料想不到的存续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1.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家都坚持翻译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为 其性别身份建构创造条件。(Simon, 1996: 8)女性主义翻译理 论并非来源于文本内部的翻译问题的讨论,而是源于一种文化研 究对翻译现象的关注,它的理论主张与其说是翻译理论,还不如 说是一种文化策略或政治实践。其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评 判好译文的标准和规则,而是通过译文的生产,在知识的传播、 转移中建构女性主体的身份诗学。
2.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写前言与注脚在弗洛图看来是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 操作,这一技巧包括解释原文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勾 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旨在凸显译者的 女人身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主义身份及其在意义 的创造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的作用。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执教于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翻译理论家,文 化专家 Works: 《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1996)是她的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 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的 学术性专著。《语言的交流》、《分裂城市中的间奏 曲:翻译蒙特利尔》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文学研究,探讨作为政治与文学运 动的女性主义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Main Points
翻译和女性从传统上看,都处于弱势和低等位置,译者是作者的侍 女,女人是男人的侍女。这一不平等的伙伴关系及其象征意义,催 生了翻译与女性思潮的关联。 女性差异的三个阶段: ①本质主义阶段:在本质上存在“女性的现实性”,与父权相对 ②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的建构主义模式, 女性的现实性通过社会产生 ③女性的差异由种族、阶级和民族等文化压力形成
Main points
劳丽· 钱伯伦认为,17世纪法语中的“不忠的 美人”这句关于翻译的隐喻表明,正如父权体 制下身居社会等级底层的女性,翻译在文学等 级秩序中也备受歧视。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忠 实是翻译的第一要旨。但是,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背离原作的行为却屡屡发生。钱伯伦认为, 对文学等级中原作身份和原创性的争夺制约了 翻译的忠实性。
翻译可能将原文乔装改扮(masquerade),使原 作者失去其权威性或者身份。 mask: Noun:1)a cover or partial cover for the face used for disguise; 2)sth. that serves to conceal or disguise: pretense , cloak 3)sth.that conceals from view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背景
• 上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兴起,这次运动的目的旨在打破社会中 性别歧视、男性占主导,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二战的 发展,除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外,此时兴起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 女性主义等主要一些流派。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 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 的发展。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 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 运而生。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翻译目的 简言之,女性主义翻译目的是让语言为女性说话,使女性显现于语言 之中,延展女性的话语权。她们提倡通过操纵译文而彰显女性。魁北 克女性主义翻译者B.Godard(1990)公然提倡操纵—“女性主义译者 肯定其关键作用,以没完没了的反复阅读和反复写作为乐,炫耀她对 文本操纵的迹象。”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三)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传统译论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占主导地位,译作 是派生的,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女性主义翻译者认为,译文与原文 是平等互补的共生关系,译文与原文享有同等的地位。典型的说法是 译文是原文的后起生命(afterlife),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五)女性主义翻译实践 20 世纪上半叶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由女性翻译的。俄罗斯文学中的经 典著作最初主要是由女性翻译家嘎尔奈特翻译成英语的,她60 卷的翻 译著作包括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果戈理 的作品。德国的情况也相似,主要的文学著作也是由女性来翻译的。 此外,《很悲伤的老虎》(Tres Tristes Tigres)的译者、女性主义者勒 雯与作者安方特紧密合作,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作品。在自己的女 性主义项目中,勒雯对安方特德作品进行了改写、操纵和“叛逆”。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PPT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忠实
忠实既不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的,而是 对写作方案(writing project)而言的。作者和 译者都必须承认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双方合 力挖掘原文的意义,将其以全新的面貌在目的 语文化中创作出来,延续原作的生命力。 翻译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无限的文 本链和话语链中的意义的不断延伸。这样,翻 译就如同彰显了译者主体性的写作行为,是特 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改写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2.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突破性与局限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运动 是如何产生的?
女性主义运动为什 么介入翻译研究的?
该书立足于北美翻译界, 探究了 20世纪后 30年代中,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文 化语境之下, 性别研究对翻译实践与翻译 理论的影响。
翻译的政治(翻译的实质)
女性主义运动 政治目的:男女平等
政治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意图的学术研究;女性译者从一开始 就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并未完全遵循世俗和传统对于译者的要求——忠实,而是通 过翻译这一媒介改变文本的原有意义,加入个人的政治宣言。(Flotow, 1997)
男性 女性
父权制的社会等级
写作 翻译
父权文化的文学等级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文化 专 家 , 执 教 于 加 拿 大 康 考 迪 亚 大 学 (Concordia University),任法语系教授。《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 份和 传播的政治 》(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1996)是她的 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 主义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ⅱ. Criticism What such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equivalency ignores is the extreme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meaning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co-textual (formal) and contextual( 上 下 文 ) relationships.
Here, translation theory rejoins feminist textual theory( 女 性 主 义 文 本 理 论 ) in emphasizing the polyphony(多音)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n that it foregrounds the self-reflexive elements( 自 省 元 素 ) of the translator’s/rewriter’s discourse and flaunts its work, its texuality(文本性).
Quotation The repetition of the words of others, quotation can only be the simulacraphantasm(幻象) in the Platonic system of mimesis (模仿), the impure form(不纯形式) and not the icon-copy(图像拷贝), or the pure form, a resemblance and not the truth(1979: 125).
Ⅲ. Feminist Translation
ⅰ.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In translation theory, pragmatics understands the translator to be an active reader first before becoming a writer. ⅱ.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The result, according to Octavio Paz, is ‘translations of translations of translations…Every translation, up to a certain point, is an invention and as such it constitutes a unique text’ (Bassnett-McGuire, 1980: 38) …It is not transparent with respect to the original’ but as ‘transformation’ works upon the original to decentre it (Meschonnic, 1973: 307; my translation).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1罗曼·雅科布逊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5 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1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2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3凯瑟琳娜·莱丝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4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5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12 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13 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14 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5 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16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17 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18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19 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28.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29.埃尔斯·维埃拉解放卡利班们——论食人说与哈罗德·德·坎波斯的超越/越界性创造诗学第八章苏东学派翻译理论30.安德烈·费奥多罗夫翻译理论的任务31.吉维·加切奇拉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原则32.吉里·列维翻译是一个作选择的过程33.安娜·丽洛娃翻译研究的范畴6Roman Jakobson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of Translation”布拉格语言学派创始人罗曼·雅科布逊1959年发表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首先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学,他把语言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三分法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西克苏的两极对立(两元对立)
Main Points
翻译和女性从传统上看,都处于弱势和低等位置, 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是男人的侍女。潮的关联。
女性差异的三个阶段:
①本质主义阶段:在本质上存在“女性的现实 性”,与父权相对
②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 的建构主义模式,女性的现实性通过社会产生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1996)是她的重要译学理论
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主义视角下 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语言的交流》、《分裂 城市中的间奏曲:翻译蒙特利尔》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文学研究,探讨作为政治与文学运 动的女性主义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3)advoc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problem of skills and transfer, but also a problem of politics, culture, ideology, etc. 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 “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
立场) 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 (性别与翻译的
隐喻) Luise von Flotow路易斯·冯·弗罗托(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批评)
Sherry Simon雪莉·西蒙
执教于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翻译理论家,文化 专家
Works: 《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
“女”字甲骨文
(委、安、婉、奴)
Feminist translation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弗洛图总结了女性翻译家常用的三 种翻译策略: • 增补(supplementing) • 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 劫持 (hijacking)。
1.增补或者补偿
表现了译者主动介入文本的行 为,一般的翻译者也常使用,但 女性主义译者更注重于补偿原文 表述性别意义,如HuMan 中用大 写的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 主义;《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的前面补上Sisters,即 属“增补” 。
• 为什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会如此 兴盛? • 为什么对传统翻译观造成了巨大 冲击与挑战呢?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质又是什 么呢?
一、女性和翻译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
• 性别角度: • 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化中的 女性形象一直被扭曲被歧视。 可以说,在男女两性的阶层 中,女性一直是被动服从的, 是应该依附于男人,忠实于 男人的。
• 3、女性主义翻译打破传统的“作 者原文一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 式,认为译文是原文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和原文共生共荣。原文 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话,译 文也不再是机械的摹仿和拷贝,而 是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它得以在 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 者群体,为原文开启了一个更加广 阔的,料想不到的存续空间。
• 翻译角度
• 长久以来,翻译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 无论译者在传译的过程中多么努力接近 原文,与原文“等同”仍然是一种理想, 翻译由此被认为是必然存有缺陷,要么 不及要么则过。翻译与原文相比,地位 也一直处于第二等,是拷贝的拷贝,不似 的模仿。
• 联系: 翻译的这一处境与“女性”在 自身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形成了 某种同构。两者在各自的从属 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 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则低于 男人。翻译话语中的性别隐喻 更加促使女性与翻译结下了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其他论文文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精品源自生物科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
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
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
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
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
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作者:谢天振编者:谢天振•市场价:¥40.00•卓越价:¥35.20为您节省:4.80元(88折)•VIP 价:¥34.20 SVIP价:¥33.50•全场购物免配送费!•现在有货。
•)目录前言第一章语言学派翻译理论1.罗曼·雅科布逊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5.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7.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8.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9.凯瑟琳娜·莱斯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10.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11.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12.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13.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14.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5.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16.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17.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第五章解构学派翻译理论18.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19.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28.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29.埃尔斯·维埃拉解放卡利班们——论食人说与哈罗德·德·坎波斯的超越/越界性创造诗学第八章苏东学派翻译理论30.安德烈·费奥多罗夫翻译理论的任务31.吉维·加切奇拉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原则32.吉里·列维翻译是一个作选择的过程33.安娜·丽洛娃翻译研究的范畴Translation Theory(2007-09-29 14:13:41)标签:学习公社translationenglishtheoryTranslation TheoryBy Juan Daniel Pérez VallejoTranslation teacher,University of Cd. Del Carmen, Campeche, MexicoThe study of proper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is termed as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theory, based on a solid foundation on understanding of how languages work, translation theory recognizes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encode meaning in differing forms, yet guides translators to find appropriate ways of preserving meaning, while us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forms of each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ory includes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ng figurative language, dealing with lexical mismatches, rhetorical questions, inclusion of cohesion markers, and many other topics crucial to good translation. Basically there are two competing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In one,the predominant purpose is to express as exactly as possible the full force and meaning of everyword and turn of phrase in the original, and in the other the predominant purpose is to produce a result that does not read like a translation at all, but rather moves in its new dress with the same ease as in its native rendering. In the hands of a good translator neither of these two approaches can ever be entirely ignored. Conventio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order to perform their job successfully, translators should meet three important requirements; they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the target languagethe subject matterBased on this premise, the translator discovers the meaning behind the form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does his best to produce the same mean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 using the forms and structur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onsequently, what is supposed to change is the form and the code and what should remain unchanged is the meaning and the message. (Larson, 1984)One of the earliest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set of major rules or principles to be referred to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as made by French translator and humanist Étienne Dolet, who in 1540 f ormulated the follow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La Manière de Bien Traduire d’une Langue en Aultre"), usually regarded as providing rules of thumb for the practicing translator:The translator should understand perfectly the content and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whom he is translating. The principal way to reach it is reading all the sentences or the text completely so that you can give the idea that you want to sa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ecaus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is technique is translating the message as clearly and natural as possible. If the translation is for different countries besides Mexico, the translator should use the cultural words of that country. For example if he/she has to translate ”She is unloyal with her husband” in this country it can be translated as “Ella le pone los cuernos” but in Peru it can be translated as “Ella le pone los cachos”. In this case it is really important the cultural words because if the translator does not use them correctly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misunderstood.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a perfect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from which he is translating and an equally excellent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into which he is translating. At this point the translator must have a wide knowledge in both languages for getting the equivalenc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ecause the deficiency of the knowledge of both languages will result in a translation without logic and sense. For example if you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Are you interested in sports?” as “¿Estás interesado en deportes?” the translation is wrong since the idea of this question in English is “¿Practicas algún deporte?”The translator should avoid the tendency to translate word by word, because doing so is to destro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and to ruin the beauty of the expression_r. This point is very important and one of which if it is translated literally it can transmit another meaning or understanding in the translation.For example in the sentence.- “In this war we have to do or die”, if we translate literally “En esta guerra tenemos que hacer o morir” the message is unclear. The idea is, (.) “En esta guerra tenemos que vencer o morir.”The translator should employ the forms of speech in common usage.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people to whom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ddressed and use words that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Example. “They use a sling to lift the pipes” if the translation is to be read by specialists we would translate it “Utilizan una esling a para levantar la tubería”. If the text is to be read by people who are not specialists we would rather translate it “Utilizan una cadena de suspension para levantar los tubos”.Flip to Text Version La Trobe UniversityHarry Aveling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1.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There is a continuity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from Ancient Greece, Rome, the Middle Ages, through to the Renaissance, the Reform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early European nation states. The central language of scholars and other readers was Latin, while the core of this tradition was classicalliterature and Judeo-Christianity. There was a profusion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acts throughout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 and this must have involved an abundance of linguistic transactions. Nevertheless, Lefevere"s words provide an accurate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position of the subjects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such a culture, translations were not primarily read for information or the mediation of the foreign text. They were produced and read as exercises, first pedagogical exercises, and later on, as exercises in cultural appropriation - in the conscious and controlled usurpation of authority." (Lefevere 1990: 16).2. German Romanticism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second, more philosophical and less empirical, formation began to open within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 theory (Munday 2001: 27). This formation was connected, in one direction, with the rise of philology as a university discipline, and in another with the literary movement of Romanticism. Philology provided a range of new and exotic texts and allowed the experts to produce translations aimed primarily at other experts, not the general culture of which these scholars were a part (Lefevere 1990: 22). Romanticism exalted the translator "as a creative genius in his own right, in touch with the genius of his original and enriching th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into which he is translating" (Bassnett-McGuire 1980: 65). The stress on both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the translator as being artists was not part of traditional discourse formations.3. The Early and Middle Twentieth CenturyDiscussion in English of translation theory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tinued to be dominated by the themes of Victorian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literalness, archaizing, pedantry and the production of a text of second-rate literary merit for an elite minority" (Bassnett-McGuire 1980: 73). In his list of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area of translation theory, Steiner recognises only the names of Dryden, Quine and Pound among English-speakers. Quine and Pound both belong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challenged the dominant discourse. Willard V. Quine (b. 1908), a major American philosopher, wrote on "the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with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Quine 1960). Ezra Pound (1885-1972) was a poet and critic. Ronnie Apter has argued that Pound made three major innovations to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and int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he discarded the Victorian pseudo-archaic translation diction; he regarded each translation as a necessarily limited criticism of the original poem; and he regarded good translations as new poems in their own right" (Apter 1987: 3).More radical, and more decisive, developments in translation theory took place in Europe. These begin with the Russian Formalist movement, whichfocused on the "what makes literary texts different from other texts, what makes them new, creative, innovative" (Gentzler 1993: 79). One of their answers was that literary texts rely on a process of "defamiliarisation", using language in new and strikingly different ways from ordinary speech. This led the Formalist to focus on "surfac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to analyse them to learn what determines literary status" (Gentzler 1993: 79). In so doing, they began the search for descriptive rules, which would help scholars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not normative rules, in order to study and assess the work of other translators (Bell 1991: 12). Their work was extended and refined by the Prague school of linguistics, founded by Roman Jakobson, who had earlier worked in Moscow. In his essay "On the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1959), Jakobson expanded traditional discourse of "equivalence" into the theme of "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In so doing, he argued that words should be seen within their (arbitrary) semiotic context, and that "the grammatical pattern of a language (as opposed to its lexical stock) determines those aspects of each experience that must be expressed in the given language" (Venuti 2000: 114).4. Translation StudiesThree factors worked to limit this sharp focus on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as the major form of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The first was the questioning of Chomsky"s linguistic theories by linguists themselves. The second was the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new and dynamic fields within linguistics, such as "discourse analysis, text 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prototype semantics, and other assorted wonders" (Pym 1992: 184). These "wonders" took in prior fields such as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and American cultural anthropology,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and parallel developments in philosoph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ie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machine transl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deas of socio-semiotics as developed within French structuralist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ought (Nida 2001: 110). The sense increased that: "Language is not the proble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e…" (Lefevere 1990: 26). This has led to a separ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r some translation scholars, indeed, it has seemed that "strictly linguistic theories have been superseded, [as] translation has come to be considered in its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context" (Woodsworth 1998: 100).Basic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TheoryI.Translation1.Definition1)The definition in the old daysl“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各种理论构成了多元的格局。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翻译被人们从多个视角进行描述,其中最醒目的当属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与翻译的结合,并最终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思路,推动着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新的多元体系下迅速发展。
然而,迄今为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就我国而言,翻译界直到2000年才开始接触到该理论,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很有必要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从而使其尽快地融入到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当中。
基于此,本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我国对其研究的不足,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有关于该理论的探讨,从而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在多元体系中的发展。
一产生:女性主义与翻译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有机结合,而此二者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在历史上翻译和女性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前者被认为是鹦鹉学舌、“传话筒”,译文是有缺陷的,必须对原文亦步亦趋绝对忠实,后者被看做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第二性”,因而是男性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遵守“三纲五常”,服从于男性;在18世纪的西方,女性没有话语权,她们没有参与写作活动的权利,更没有任意发表言论的自由,因此,翻译曾一度成为女性接触外界、表达自我的唯一窗口;此外,人们还经常把翻译比作女性,认为翻译就像女性一样“漂亮的不忠诚,忠诚的不漂亮”,对翻译与女性的评判仅停留在两个层面,即其外表和对男性(原文)的忠实与服从。
另一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之下,翻译向着文化这个更加宽广的文化领域进军,为翻译与女性主义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空前高涨,女性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女性的“第二性”、“他者”地位,争取女性的话语权,就要彻底结构男权话语从而颠覆男权社会。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4、女性主义翻译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 所导致的对原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并由 此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使性别分析范 畴在翻译领域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她们 认为,女性特有的语言感知力、经验和内 心情感有时不是男性能够觉察到的,或是 根本不想察觉,或是潜意识中不知不觉陷 人了男性中心的思维陷阱中,从而对女性 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 释,所以应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 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了新的 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 及相关问题
• 女性和翻译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 • 女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 女性主义翻译观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质
引言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蓬
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
面。翻译研究逐渐自成体系,成为一门具
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学科在众多的翻译理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 论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 者争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 极广的概念。
• 现代女性主义源于美国,经历了两大高潮(刘 军平,2004):
•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这 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 权、选举权以及受教育权。
女性与翻译的共性:
• 女性和翻译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被 边缘化和受冷遇的地位。翻译被视 为非创作性的次等品具有了衍生的、 女性的特征。一些人士索性将评判 女性的标准和翻译标准结合起来。
译者在传统女性角色中获得 • 结了果自:己的印镜,而女性也在译者
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喻像,两者互 相纠结,有了难以分割的关系, 同时也使两者后来结合并形成女 性主义翻译理论成为可能。
代表人物:路易斯·梵·弗洛图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用大写的 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
《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 的前面补 上
Sisters,即属“增补”。
2.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写前言与注脚在弗洛图看来是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
操作,这一技巧包括解释原文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勾
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旨在凸显译者的
从而对女性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应
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
了新的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主要致力于:
l)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2)从语言上对原文本进行解构,消除男性主义中心。消除翻译研 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3)分析翻译作品中不同性别的语言的处理及其意识形态。
苏 姗 妮
·
德
·
洛
特
宾
尼
尔
·
哈
伍
德
Susanne·De·Lotbiniere · Harwood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激进派代表人
物,拒绝翻译男性作者作品,如若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也会将
其中的阳性词汇主观地改为女性主义词汇。代表作有《双语人》
The Body Bilingual.提出:“要使翻译实践深受女性主义意识的影
女人身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主义身份及其在意义
的创造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的作用。
3.劫持(hijacking)
女性主义译者往往对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女性主义意 图的文本进行挪用。比如在原文采用全称阳性词的 地方,在译文中却变成了包含阳性和阴性一起的词。
如 hystory 从希腊语词根 hyst“子宫” +story 创造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注与前言) Highjacking (劫持)
hystory(Mary Daly从希腊语词根hyst“子 宫”+story创造出来,意为“女性的历史”) (注:与history相对的词不是herstory
曾在《当代文学》(Contemporary Literary), 《国际小说》(Fiction International ),《符 号》(Signs)以及艾伦·华伦·弗里德曼等人主 编的《贝克特的翻译和翻译贝克特》发表过论 文
《性别和翻译的隐喻学》发表后立刻成为女性 翻译研究和性别研究中的经典代表作
有关女性的比喻
钱伯伦认为,翻译通常是以性别程式化和性别 中的权利话语之间的关系呈现。
“不忠的美女”不仅是对翻译的贬低,也是对 女性的贬低。归根结底,它是将翻译看作是男 女之间的婚姻契约,妻子和译文必须忠实于原 配,否则就罪责难逃,而丈夫则不受此契约的 约束
译者——男性 译本——女性
从词汇层面看男性的主导地位
Mistress情人、小蜜 Mister先生
Dog
Bitch母狗
Call boy 仆佣
Call girl 应召女郎
Cook
Chef
Histroy、they、man、mankind、 freshman、chairman
女性忠实的悖论
Menagerie :les belles infidelles(不忠的美 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 (信雅) 翻译=婚姻 原文(丈夫、父亲或作者)+译 文(女性)=忠实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Representatives Sherry Simon 雪莉·西蒙 (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Lori Chamberlain 劳丽·钱伯伦 (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拉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 的理论化)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传统译论中,原作与原作 者在创作方面是独立的、主动的、自由的。译 作和译者依赖于原作和原作者,在翻译中不能 发挥,因而是依赖的,被动的。
女性主义翻译观:超越作者和译者的生理性别,男 女应赋予同样地创造力,淡化男女身份有利于男女 的平等身份。女人可以成功的诠释、翻译男性的作 品,男人同样可以采纳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点。
合从事翻译。
西克苏的两极对立(两元对立)
主动╱被动 太阳╱月亮 文化╱自然
讲述╱写作 说话╱文字 高╱低
白天╱黑夜
思想总是通过对立来起作用。 通过二元的、有等级区分 的对立而产生。
源于:男与女这一基本对立,从这里获得灵感。
西克苏的两极对立(两元对立)
男性
女性
主体、自我、独立、主动 客体、他者、依赖性、被动性
2)sth. that serves to conceal or disguise: pretense , cloak
3)sth.that conceals from view
诗词——最女性化的艺术形式
阐释一首情诗的含义要依据作者的性别而定
106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126首十四行诗,其中 有十几首是写个一个神秘的女人(Dark Lady),有30多首是写个一位神秘男人(Fair Lord) 的。
主观性、理性、事实、逻辑、 客观性、情感、价值、非逻辑、阴
阳刚
柔
秩序、确定性、可预见性、 无序、模糊性、不可预见性、服从
自由、智力
性
精神、抽象、突变性、自由、 肉体、具体、连续性、必然、体力 智力
文化、文明、掠夺性、生产 自然、原始、被掠夺性、生殖
(production)、公共性
(reproduction)、私人性
从这种角度看,女性译者的工作因此不仅仅是 翻译,而是一种写作和对话。
翻译可能将原文乔装改扮(masquerade),使原 作者失去其权威性或者身份。
mask:
Noun:1)a cover or partial cover for the face used for disguise;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保持女性特有价值的同时, 反对以所谓平等的借口将女性变为男性。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从翻译研究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以及翻译与 性别内在联系来看,女性主义触发翻译研 究的反思是必然的。
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Ménage有一 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èles”,即翻译像 女人一样,漂亮的翻译不忠实,道破了潜 藏在西方译论中的双重歧视,也反映了文 学等级系统中与社会等级体系中翻译与女 人劣等的地位。
中西方男权思想的体现
西方:
亚里士多德:女性之所以为女性,是由于缺乏某种优良品 质
毕达哥拉斯: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 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
奥古斯丁:女人并不是上帝完整的形象,只有与男人的头 脑结合,女人才是上帝的影像。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代:
《周易》中把”乾“比作阳性、男性、主动的,把坤比作 阴性、女性、被动的
power(父权).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西方女性主义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分 化成两派:英美女性主义Anglo-American Feminism和法国新女性主义French New Feminism。前者更注重文学批评,特别是对经 典文本的颠覆;后者将视线投射在语言学、符 号学、心理分析等理论方面。
Main points
劳丽·钱伯伦认为,17世纪法语中的“不忠的 美人”这句关于翻译的隐喻表明,正如父权体 制下身居社会等级底层的女性,翻译在文学等 级秩序中也备受歧视。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忠 实是翻译的第一要旨。但是,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背离原作的行为却屡屡发生。钱伯伦认为, 对文学等级中原作身份和原创性的争夺制约了 翻译的忠实性。
(2)redef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to make them enjoy equal status. 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 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3)advoc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problem of
法国新女性主义批评借鉴解构主义理论,将妇 女问题的症结归结于语言。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根据德里达的二元对立逻辑批判,新女性主义质疑 了西方传统中将男女割裂、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或 菲勒斯phallogocentrism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女性被“她者”化,或边缘化。这种封闭的话语体 系巩固着男性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反过来进一步制 造并维护男性的话语。新女性主义者认为用这种话 语书写的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女性 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即一种基于女性的主体意识得 以凸显。
翻译危机=婚姻危机
西蒙认为,女性主义译者挑战了传统文本意 义生成的方式,意识到决定意义的作用和责 任,会利用各种翻译策略彰显女性语言,为 女性说话,使人们对女性翻译过程引起注意。
Lori Chamberlain 劳丽·钱伯伦
(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美国翻译家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
目前在美国南加州开办律师事务所
女性的现实性通过社会产生 ③女性的差异由种族、阶级和民族等文化压力形成
Main Points
Eg:“I am a translation because I am a woman”
女性主义就是要揭示这样一个扭曲的建构过程, 即用忠实与不忠实来看待女性和翻译。
人们习惯于用“不忠实的美人”的隐喻来看待 翻译,规定翻译与女性的角色。在有些国家里, 甚至认为男性天生适合从事创作,女性天生适
The study purpose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1)eliminates discriminations against women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消除翻译研究和翻 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 论批评)
Sherry Simon雪莉·西蒙
执教于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翻译理论家,文 化专家
Works: 《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1996)是她的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 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的 学术性专著。《语言的交流》、《分裂城市中的间奏 曲:翻译蒙特利尔》
skills and transfer, but also a problem of politics,
culture, ideology, etc.
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
“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从女性主义翻译者具体的翻译策略来看,弗罗托 总结出如下三种做法:
苏曼和他的太太
纳克索斯的回声和性别面具
纳克索斯的回声(Echo of Narcissus) 纳克索斯是爱恋自己的影子而憔悴致死的希腊
美少年,死后变成了水仙花,又指自恋,自我 陶醉 借以说明翻译在传统上被人们理解为一种机械 性的行为。
钱伯伦认为,女性主义的回声不是沉默的回声, 而应该是掷地有声的回响,女性译者所要做的 就是颠覆文本,以不忠实对不忠实(infidelity against infidelity),即抵制没有反映女性作者 心声的作品,让有偏见的男人沉默无声,给作 品中女性人物以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