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 高考历史常识
年号谥号庙号帝号国号尊号陵号
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
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
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和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
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是日本,另外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近似于年号。
中国、蒙古、越南和韩国已经全面废止年号,改用公元纪年。
年号始末综述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
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为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
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
另外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
以朝鲜为例,明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内部官方文书拒用清朝年号,改用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至于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者,与明郑一直采用永历年号,极为相似。
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
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
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
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
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
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
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
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
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
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
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
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中国的纪年,在汉武帝之前,只有年数,史家以王号纪年,鲁隐公元年等。
我国古代的国号及帝王的年号
我国古代的国号及帝王的年号、尊号、谥号和庙号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朝代和政权,出现过540多位君主、帝王。
各个朝代都有其国号,帝王生前有其尊号和年号,死后也有其谥号、庙号。
了解这方面知识,对认识历史文化很有帮助。
一、国号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即国家的名称或名号。
为表示新朝的“圣明”,每个开国之君都要定国号以彰其“明德”。
各朝代的建立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国号的确定也有各自的原因。
(一)以所封爵名定国号这种定国号的形式来自其创建人的爵位名称,而爵位往往又与某一地名相一致。
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他在平定天下以后,便以“汉”为国号。
三国时魏国的实际创建者曹操曾受封为魏王,其子曹丕先袭魏王爵位后建国,仍以魏为国号。
历史上类似的朝代最多,如晋、刘宋、梁、高齐、北周、隋、唐及后梁等国。
(二)以其发源地或特产名定国号夏、商、周、秦、孙吴、后晋和宋等朝代均以其发迹地为国号。
以特产为国号的朝代多见于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人所建的辽国。
“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镔铁之意,辽太祖的发迹地盛产镔铁,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在位时,改国号为辽。
金太祖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坏,”为显示其国比辽更坚强,便以金为国号。
(三)根据谶语或文意以及社会上流行的某种口号定国号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北京,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改蒙古国号为元,不久灭掉南宋统一了全国。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是依据元末社会上流传的“明王出世”这一口号,和他任起义军副元帅时制作的黄旗上所书“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两句话,确定其国号为明的,(四)以其他原因确定国号以建国者姓氏为国号: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
三家瓜分,于是建立了以这三家姓氏为国号的国家。
因尊崇某前朝国家而沿用其国号: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个周朝,其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礼、欲效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续长久,故而寄予厚望。
如武则天改唐为周均属此类。
二、帝王国君的年号、尊号、谥号、庙号年号是一种吉祥兴盛的象征,体现了在位帝王期盼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和兴旺发达的心愿。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shi四声)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我们在学习文史常识的时候,肯定学习过很多帝王的事迹,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有这么几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这些帝王的称呼都是按什么规则取的名呢?今天就让小马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庙号、谥号、年号。
一、庙号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皇上的名字,比如汉文帝、魏武帝、明成祖、清世祖等等,唐明皇、唐玄宗、开元、天宝这些又是什么呢?庙号,用于皇帝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最早出现于商朝。
西周时期就不再使用了,而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就直接把庙号和谥号废除了,原因在于秦始皇认为“庙号和谥号”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而到了西汉时期,就又重新恢复了庙号的使用。
与谥号不同是,庙号是君王独有的称号。
例如玄宗、世宗、世祖等都属于庙号。
这里有一个小常识,一般开国君主的庙号多用“祖”字,例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其庙号为“高祖”,是为“汉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为“高祖”,是为“唐高祖”,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庙号为“太祖”,是为“宋太祖”。
二、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或者一些有威望的人物在其死后,朝廷或者后人根据一生的行为和品行,所给予的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谥号大约在西周时期形成。
谥号又分为美谥、中谥、恶谥,其中美谥多表肯定,例如魏武帝的武,就有“刚彊直理、克定祸乱”等意,汉文帝的文,有“慈惠爱民、愍民惠礼”等意,汉景帝的景有“布义行刚”等意。
恶谥多表批评,例如隋炀帝的炀有“好内远礼、去礼远众”等意,商纣王的纣,有“残义损善”之意。
中谥多表同情,例如汉哀帝的哀,有“蚤孤短折、恭仁短折”之意,唐殇帝的殇,有“短折不成”之意。
这里有一个皇帝的谥号比较有意思,就是乾隆,乾隆皇帝的谥号为“纯”,即“纯皇帝”,乾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呢?显而易见是清朝的皇帝,那么乾隆皇帝的谥号连起来是什么呢?清纯皇帝。
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历史常识知识全搜索
又是一年备考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希望从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找到来年命题的一些蛛丝马迹,其实,不用多说,从2007年全国卷的谥号问题,2008年的"山之南,水之北"问题,2010年的五行相生相克,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历史常识知识值得高度关注!(一)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多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畅扬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至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二)纪年方法纵观我们所学的历史课本,纪年的方法主要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民国(国号)纪年,公元纪年四种,下面分别介绍:1、年号纪年法:上面已谈过,从略.2、干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①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4)历史文化常识必知
甲 子 甲 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申 甲 午 甲 辰 甲 寅
乙 丑 乙 亥 乙 酉 乙 未 乙 巳 乙 卯
丙 寅 丙 子 丙 戌 丙 申 丙 午 丙 辰
丁 卯 丁 丑 丁 亥 丁 酉 丁 未 丁 巳
戊 辰 戊 寅 戊 子 戊 戌 戊 申 戊 午
己 巳 己 卯 己 丑 己 亥 己 酉 己 未
庚 午 庚 辰 庚 寅 庚 子 庚 戌 庚 申
辛 未 辛 巳 辛 卯 辛 丑 辛 亥 辛 酉
壬 申 壬 午 壬 辰 壬 寅 壬 子 壬 戌
癸 酉 癸 未 癸 巳 癸 卯 癸 丑 癸 亥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请你根据干支纪年的方法推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应是 年 请你根据干支纪年的方法推算 戊戌变法发生于 年八国联军侵华应是 (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己亥年 庚子年 辛丑年 壬寅年
4.关于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 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 、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 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 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 朝代是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4.关于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 时代 秦汉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民国 现代 地方行政区划 郡、县(道)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郡、县二级制 道、州(郡、府)县三级制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县五级制 省、路、府、州(军)、县五级制 直隶州)、 )、县 散州)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 直隶厅、 )、县 散厅、 州)四级制 省、道、县三级制
(2007全国高考)皇帝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 全国高考) 全国高考 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尊号) B.汉武帝 (谥号) 秦始皇 尊号) 谥号) 秦始 汉 清康熙帝 年号) C.唐太宗 (庙号) D.清康熙帝(年号) 唐太宗 庙号) 唐太 答案: 答案:B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1.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历史上最长的谥号29个字,是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点
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点历史常识类的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的积累,借助文史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点一(一) 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
始于西汉,迄于清朝。
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
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
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一般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
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
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
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
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尊崇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
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到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点二(二) 姓氏来源我国姓氏繁多,《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
怎么区分庙号、谥号、年号?
怎么区分庙号、谥号、年号?庙号、谥号、年号:1、庙号:就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
最早的庙号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
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
庙号以“祖”为最尊,“宗”次之。
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明仁宗等。
2、谥号:就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谥号起自周朝,秦统一后中断,从汉至清则从未断绝,根据谥法: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
谥号用字一般都有褒、贬之意。
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都含褒扬之义;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则贬义;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却是哀怜之义。
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3、年号:就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
如唐太宗李世民以“贞观”为年号。
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所定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年号的作用,一是记载帝王的在位之年,二是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的“始元”;三是表示祈求福寿,如武则天身体不适,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四是表示吉祥,如汉武帝见到亮星改年号为“元光’;五是表示重大时事,如汉武帝首次登封泰山,改年号为“元封”。
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改年号,多者达十余个。
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怎样区分庙号、谥号、年号?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
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清两代。
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如嘉靖、崇祯、康熙、雍正、乾隆。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整理帝王权贵称号+年龄称谓+学校、教师称谓一、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二、年龄称谓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孟子·尽心上》齿龀·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2012高考历史专题十一-国学常识
典例 1 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到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
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
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②民国 26 年全面
抗战开始 ③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
④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庚子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4页,共35页。
第5页,共35页。
二、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 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 称为“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 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 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 简称“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 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专题十一 高考易考的十类国学 常识
一、中国古代四种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
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 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 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 春”。
第1页,共35页。
3.干支纪年法: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 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 最。”“辛亥”指公元 1911 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 《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第2页,共35页。
解析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 221 年,即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民国元年是 1912 年,全面抗战开始于 1937 年,1937 年是 民国 26 年;中国近代史始于 1840 年鸦片战争,1840 年是 庚子年。清入关后的清朝第二位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 罗·玄烨)出生于 1654 年,其康熙这一年号使用于 1661 -1722,康熙五十年是 1711 年,而其五十岁是 1703 年。 答案 C
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死的说法讲解
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称 呼他们的谥(shi)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 隋炀帝;
对于唐代以后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 庙号,例如唐太宗、宋高祖。明太祖;
到了清代,则一般称呼他们的年号,例如 “雍正帝、”“乾隆帝”、“光绪帝”。
年号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最早的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新君即位必 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以致有的皇帝只 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成祖年号 “永乐”、清世宗年号“雍正”;
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 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
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 武则天有17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 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 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 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谥号
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
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 性质的称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 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 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责,下 令废去对皇帝之谥。
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一直沿用 到清末。
文化常识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
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 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 庙号。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开国 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 祖、明太祖、辽太祖、金太祖等;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 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越到后来, 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一小时搞定高考历史文史常识
• 三、【姓氏起源】 • 对于考究其来历,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时候,氏是从
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 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 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 • ①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 • ②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 苏;晋国大夫毕万于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展禽(鲁孝公 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 • ③以官名为氏。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 称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 其孙乐祁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 ④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年号纪年法同时并用。 计算方法:
天干:(时间-3)÷10的余数就是十天干。 地支:(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十二地支。
(08海南历史,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 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 10.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11.古今地名 (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北京
•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白下--南京
• 临安、钱塘、武林--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2009年全国文综卷II,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 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庙号、谥号、年号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庙号、谥号、年号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庙号、谥号、年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庙号、谥号、年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
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
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
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
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1。
高考历史 历史常识
2012高考历史历史常识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的名号。
如高祖、太宗等。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概括性评价。
尊号:中国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尊号一般很长,多含溢美之词。
年号: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如贞观、开元等。
天干:在中国古代的立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地支:在中国古代的立法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称为“十二地支”。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如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温热为阳,寒冷为阴;明亮为阳,晦暗为阴等。
三才:指天、地、人。
四方:泛指地面的四个方向,即东、西、南、北。
五音:亦称“五声”,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艮卦代表山,巽卦代表风,兑卦代表泽。
九州:泛指中国,多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九锡: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中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代表最高礼遇。
禅让:指古代帝王让位给别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
冠礼:我国古代汉族男子的成年礼,表示可以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笄礼:我国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避讳: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不能直接称呼或书写皇帝或尊长的姓名,需要用意思相近的字或词来代替需要避讳的字或词。
八股文:中国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按习惯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 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 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 这样一世纪只有99年,变成公元1年~ 99年,以后的每个世纪仍 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 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 299 年,„„。 公元前一世纪为公元前99年~公元前1年„„ 。
二、 干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简称,其字如下: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 为一个数,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 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 亥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个循环。 干支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日纪时。 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干支纪年: 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酉政变 (1861年,同治帝),辛丑条约(1901年),辛亥革命(1911 年武昌起义)。历代皇帝庙号源自谥号、年号一览表(部分)年号
建元 建武
黄龙
黄初
太康
永初 天监
贞观 永徽 开宝
太平兴国
庆历
绍兴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 魏文帝、晋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 宋太祖、元世祖等。 明清时期则多称年号(明朝也常称庙号),如永乐帝(明成 祖)、康熙帝、嘉庆帝、光绪帝。
六、公元纪年 1、公元纪年的由来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 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纪年起算点(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XX年,在此以后的 时间称公元XX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 年)。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由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 公历一样,不必换算。
中华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
如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 年。反之,知道民国多少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便可得 出答案。
五、黄帝纪年 是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但黄帝是哪一年降生的,在文献 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 省政府也跟着使用。 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
【学以致用】 1、【2007年全国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2、(浙江温州四校2011届高三测试,5)从汉代起,皇帝都有 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皇帝地位的独尊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3、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杨康 名字来自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靖康”是指( ) A、河南开封 B、宋钦宗年号 C、宋徽宗庙号 D、宋徽宗谥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谥号”容易使“子议父、臣议 君”,故废除谥法与庙法。 汉代恢复谥法,唐宋为谥法发展时期,并打破了皇帝一、 二、三字谥号旧例,发展为四字及以上,多的达二十几字。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 成仁皇帝,23字。 非帝王者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欧阳修)、忠烈公(史可 法)等。
附: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
一、帝王纪年(帝号或年号纪年)
教材在叙述中国历史时,常常用象 “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 和“贞观时期”,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 概念,这种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 纪年方法,就是帝王纪年法。 西周至秦朝时期,采用帝号纪年,如 周宣王二年,鲁隐公元年、秦二世元年。 从汉武帝开始,皇帝有年号,采用年 号纪年。如开皇元年,贞观十三年,庆历 四年,顺治五年,乾隆三十年。
在封建时代,新皇帝登基一定要改变年号,称为“改 元”。同一皇帝在位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曾改元达11次,武 则天当政时改元达17次。
相反,明清两朝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后人常用年号 来称谓明清皇帝。如: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永乐帝(下同) 明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
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 如果年份是两位数,即1~99年,则为一世纪; 如果年份是三位数,即100~999年,则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 加1,就可得这一年所在世纪。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 6+1=7,故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 如果年份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 位数加1。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 公元19世纪内。 公元前也一样。(注意公元前的表示方法)
国号、年号、庙号、谥号
(附历史纪年法)
一、国号(朝代名称)
国号即国家或朝代名号。 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新上台的统治者总要变更国号,这也是 为了表示新朝的圣明。 一般来说国号大致有以下几个来由: ①由发迹地或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 如夏商周秦既是发迹地,又是部落名; 赵匡胤原为宋州节度使,“陈桥兵变”后,因发迹在宋州, 故国号曰“宋”。 ②根据发迹地的某种特产定国号: 如辽,“辽”的契丹语意为镔铁(精炼的铁),因耶律阿 保机发迹地产镔铁,即用为国号。 金朝亦如此,《金史· 太祖纪》载:“辽以镔铁为号,取其 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于是国号大金。”
④根据谶语或文义来定国号: 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热衷汉文化,至元八年(1271)即帝位, 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公布 国号为“大元”。
⑤以某种在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来定国号: 朱元璋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曾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 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故又称“光明教”。1368年朱元璋称帝, 国号“大明”。 ⑥按音韵通假、同音相代为国号: 如清朝,满族原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 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其子 皇太极即位后有入主中原之意,因金、汉是世仇,怕引起汉人 反对,故1636年改国号为“清”。清、金音近相通。
四、谥号
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 人死去以后,朝廷或其好友门生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 养,给予他们的带有评判性质的一种名号,称为“谥”或“谥 号”。 简单来说,就是XX王、XX公、XX帝(唐以前)。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如:秦穆公、晋文公;也 有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世祖、太宗发扬光大, 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 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 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业不足, 德宗、宁宗过于懦弱,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 文宗、武宗名褒实贬,(如唐文宗、明武宗,文武本为谥号) 穆宗、敬宗功过相当, 光宗、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由于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死后追尊的,所以皇帝在世时是 没有庙号和谥号的。电视剧中常常出现此类史实错误。 年号虽然是皇帝在世时就有的,但人们也不直接以年号称呼 当朝皇帝。在明清影视剧里,我们常见到以年号称呼在位的皇 帝,这是一种不恭敬的称呼,仅比直称皇帝名姓略强,只有对 皇帝不恭之人私下里如此称呼。 比如,我们称呼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呼爱新觉罗•弘历为乾 隆皇帝,都是皇帝死后人们对他的习惯称呼,皇帝在时,是没 人敢如此称呼的。(但用皇帝年号纪年表示时间时除外) 既然如此,那么当时的古人是如何称呼在位皇帝的呢? 称呼在位皇帝,背后称呼一般为皇上、皇帝、天子、今上、 主上、当今圣上、圣人、官家等,当面称呼则为皇上、陛下、 万岁等。
③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 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故统一天下后国号“汉”;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 “魏”; 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加之孙据吴地,史上曾有吴国, 故孙称帝后国号“吴”; 司马昭曾被封为“晋公”、“晋王”,其子司马炎称帝后国号 “晋”; 南朝宋、齐、梁、陈的建立者曾被封为“宋王”、“齐王”、 “梁王”、“陈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袭 用此封爵,称帝后建“随朝”,因随有走之义,恐不祥改为 “隋”; 李渊建唐前为“唐国公”;
二、年号
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是一种吉祥兴盛的象征,体现了在位 帝王期盼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和兴旺发达的心愿。 帝王有年号始于汉武帝。 年号一般用两字,如: 汉武帝—建元,汉元帝—竟宁,光武帝—建武,汉献帝—建安, 魏文帝—黄初,昭烈帝刘备—章武,后主刘禅—建兴,吴大帝孙 权—黄龙,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南朝梁武帝—天监, 隋文帝—开皇,隋炀帝—大业,唐太宗—贞观, 唐玄宗—开元, 宋太祖—开宝,宋仁宗—庆历,宋神宗—元丰, 宋高宗—绍兴, 元世祖—至元,明太祖—洪武等。 但也有用四字、六字的,如王莽“始建国”,武则天“万岁 通天”,宋太宗“太平兴国”,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等。
清世祖爱新觉罗· 福临,年号“顺治”——顺治帝(下同) 清圣祖爱新觉罗· 玄烨,年号“康熙” 清世宗爱新觉罗· 胤禛,年号“雍正” 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年号“乾隆” 清宣宗爱新觉罗· 旻宁,年号“道光” 清德宗爱新觉罗· 载湉,年号“光绪”
三、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专享的殊荣。 封建时代,大凡皇帝死后,新皇帝一定在供奉祖宗的太庙 为死去的皇帝立室奉祀,并特别立一个名号--庙号。 简单来说,就是XX祖、XX宗。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即汉高祖)、唐高祖、宋太 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唐高宗、宋仁宗、 明神宗等。 在隋朝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 武功和德行卓著的皇帝才能有庙号。如西汉12个皇帝有庙号的 不过是六七人而已。 但是到了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 每个皇帝一般都有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