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核磁共振波谱法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 例:外磁场 B0=4.69T (特斯拉,法定计量单位) • 1H 的共振频率为
H 0 2.6810 s 4.69 2 2 3.14
8 1 1
2.001510 s 200.15 MHz
8
1
(1s 1Hz)
1

放在外磁场 B0=2.35T =100MHz
13C 19F ,31P 6 9 15 。
(3)I为整数即质量数为偶数,电荷数为奇数的核,有自旋 现象,研究较少。如14N7。
实践证明,核自旋与核的质量数,质 子数和中子数有关
质量数为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 偶数 为偶数 数为0
质量数为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 偶数 为奇数 数为1,2,3 自旋量子 原子序数 质量数为 数为 为奇或偶 1/2,3/2,5/ 奇数 数 2 无自旋
12C ,32S 6 1 16O , 6 8
有自旋
14N 7
有自旋
1H , 13C 1 6 19F ,31P 9 1 5
2、核磁矩u
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正 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 在自旋时产生磁矩,磁矩的 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核磁 矩和核自旋角动量P都是矢 量,方向相互平行,且磁矩随 角动量的增加成正比地增加 =P
—磁旋比,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磁旋比,对某
元素是定值。是磁性核的一个特征常数。 P为普朗克常数。
• 例:H原子H=2.68×108T-1· S-1(特[斯拉]-1 · 秒-1) C13核的C =6.73×107 T-1· S-1
核的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与核的自旋量
子数 I 的关系如下:
• (2)对自旋量子数I=1/2的不同核来说,若同时 放入一固定磁场中,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磁 矩的大小, 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 也大;反之,则小。例:13C的共振频率为: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4
功能:参与消除肾及膀胱功能的损耗。
2-amino-3-phenyl-propanoic acid
HSQC of Phenylalanine
甲硫氨酸(Methionine, Met, M)
功能:参与组成血红蛋白、组织与血清,有 促进脾脏、胰脏及淋巴的功能。
2-amino-4-methylsulfanyl-butanoic acid
3-甲基组氨酸(3-Methylhistidine)
HSQC of 3-Methylhistidine
丙酮酸(Pyruvate)
HSQC of Pyruvate
乳酸(Lactate)
COSY of Lactate
HSQC of Lactate
柠檬酸(Citrate)
HSQC of Citrate
甲胺(Methylamine)
HSQC of Methylamine
二甲胺(DMA, Dimethylamine)
HSQC of DMA
二甲基甘氨酸(DMG, Dimethylglycine)
HSQC of DMG
三甲胺(TMA, Trimethylamine)
COSY of TMA
葡萄糖(Glucose)
HSQC of Glucose
胆碱(Choline)
HSQC of Choline
磷酸胆碱(Phosphorycholine)
HSQC of Phosphorycholine
甘油磷酸胆碱(Glycerophosphorycholine)
HSQC of Glycerophosphorycholine
TOCSY of Tyrosine
HSQC of Tyrosine
丝氨酸(Serine, Ser, S)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解释下列名词(1)屏蔽效应和去屏蔽效应屏蔽效应: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这种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加磁场的现象称为~。

去屏蔽效应:当次级磁场的磁力线与外磁场一致时,使得处于此空间的质子实受外磁场强度增加,这种效应为~。

(不定)(2)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又称为自旋-自旋偶合。

自旋分裂是由自旋偶合引起共振峰分裂的现象,又称为自旋-自旋分裂。

(3)化学位移和偶合常数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当自旋体系存在自旋-自旋偶合时,核磁共振谱线发生分裂。

由分裂所产生的裂距反映了相互偶合作用的强弱,称为偶合常数。

(4)化学等价核和磁等价核在核磁共振谱中,有相同化学环境的核具有相同的化学位移,这种有相同化学位移的核称为化学等价。

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相同)与分子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组核为磁等价核。

2、略3、为什么强照射波照射样品,会使NMR信号消失,而UV与IR吸收光谱法则不消失?4、为什么用δ值表示峰位,而不用共振频率的绝对值表示?为什么核的共振频率与仪器的磁场强度有关,而偶合常数与磁场强度无关?由于屏蔽常数很小,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相差很小,要精确测量其绝对值较困难,并且屏蔽作用引起的化学位移的大小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在磁场强度不同的仪器中测量的数据也不同,因此,用共振频率的相差值来表示化学位移,符合为δ。

有两种表达P286。

因为核磁矩在外磁场中产生能级分裂,高能级与低能级的能量差随着外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跃迁时所吸收的能量增大。

根据ν=γ·Ho/2π可知,核磁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由于原子核间的自旋偶合起源于磁核间的干扰,是通过成键电子传递的,所以偶合常数的大小只与偶合核间距离、角度、电子云密度有关,与外磁场强度无关。

【2024版】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2024版】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样品:纯度高,固体样品和粘度大液体样品必须溶解。
溶剂:氘代试剂(CDCl3,C6D6,CD3OD,CD3COCD3, C5D5N)
标准:四甲基硅烷 (CH3)4Si ,缩写:TMS 优点:信号简单,且在高场,其他信号在低场, 值为正值;沸
点低(26.5oC),利于回收样品;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惰性 实验方法:内标法、外标法
❖氢核在外磁场中的2个自旋状态,用自旋磁量子数ms表示。
E
ms= -
1 2
零磁场
ΔE
ΔE

h 2π
B0
ms= +
1 2
B0
B
B为外磁场强度,核的磁旋比γ是物质的特征常数。
核的回旋和核磁共振
当一个原子核的核磁 矩处于磁场BO中, 由于核自身的旋转, 而外磁场又力求它取 向于磁场方向,在这 两种力的作用下,核 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 磁场的方向进行回旋, 这种运动称为 Larmor进动。
讨论:
(1)磁场固定时( B0一定),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也大; 反之,则小。
(2)同样的核(一定),外加磁场B0越大,共振频率越大。 (3)若共振频率一定, 越大, B0越小。
例:外磁场B0=4.69T(特斯拉,法定计量单位) 1H 和13C的共振 频率为
2. I=1 或 I>0的原子核: I=1 :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 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 I=1/2的原子核:1H,13C,19F,31P

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法-2013秋

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法-2013秋
1950年前后,W.G Proctor等发现化学位移和自 旋偶合现象,开拓了NMR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脉冲傅立叶 变换核磁共振方法和仪器得以实现和推广,引起 该领域的革命性进步。
现代NMR技术特点
更高灵敏度和分辨率,300、400…,1000MHz 超导NMR 谱仪;
苯环的磁各向异性
δ≈7.3
H
H
H
H
H
H
H
-2.99
H
H
H
H
H
H
H
H H
9.28
H H
双键和叁键的磁各向异性
δ=5.25
δ=2.88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3.氢键的去屏蔽效应
氢键的形成能使羟基或其它基团上的氢 核的δ值明显增大,氢键起到了相当于去屏蔽 的作用。由于影响氢键形成的因素很多,所 以羟基和氨基上的氢核δ值都有一个较大的变 化范围。
n+1规律只适用于I=1/2,且△ν/J >10 的初级谱。 对于其它I≠1/2,该规律可改为2nI+1。
n+1规律示例—偶合常数相等
2-溴丙烷的NMR谱
n+1规律示例-偶合常数不等
δc
δb
Jac Jbc
Hb Hc
Jab Jbc
Ha
δa
CN
Jac Jab
丙稀腈三个氢的自旋分裂图
偶合常数
自旋-自旋偶合时核磁共振谱线发生分裂, 产生的裂距反映了相互偶合作用的强弱, 称为偶合常数,单位为赫兹。对简单偶合
(Δ /J>10),峰裂距 即偶合常数。高级偶 合 (Δ /J<10),n+1律不再适合,偶合常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振实验时,所用的磁强强度越高,发生核磁共振所
需的射频频率也越高。
讨论:
(1)磁场固定时( B0一定),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也大; 反之,则小。 (2)同样的核(一定),外加磁场B0越大,共振频率越大。 (3)若共振频率一定, 越大, B0越小。 例:外磁场B0=4.69T(特斯拉,法定计量单位) 1H 和13C的共振 频率为
样品,溶剂CDCl3, CD2Cl2, THF, etc.
当B = B0 +δB,使ν恰好等于照射样品的固定无线电波
频率ν0,样品中的氢原子核发生自旋能级跃迁。 B0 为核磁共振仪电磁铁的磁场强度,δB为扫描线圈产
生的磁场增量,5-10mG· min-1。
要满足核磁共振条件,可通过二种方法来实现
1. I=0 的原子核O(16);C(12);S(32)等 ,无自旋, 无磁性,称为非磁性核,这类核不会发生核磁共振。不产生 共振吸收。
2. I=1 或 I>0的原子核: I=1 :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 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频率扫描(扫频):固定磁场强度,改变射频频率 磁场扫描(扫场):固定射频频率,改变磁场强度 各种核的共振条件不同,如:在1.4092特斯拉的磁场,各 种核的共振频率为:
1H 13C 19F 31P
60.000 15.086 56.444 24.288
MHZ MHZ MHZ MHZ
磁场强度 0.9400 特斯拉 1.4092 2.3500 4.7000 7.1000 11.7500

14核磁共振波谱法

14核磁共振波谱法

磁矩( magnetic moment):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也具有磁矩,用
符号表示
= P
P = h I (I 1) 2
-磁旋比(magnetogyric ratio)或旋磁比(gyromagnetic ratio)
的大小也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I = 0时, 0,因此没有自旋的核也 没有磁矩,不会产生NMR信号。I > 0的核,因为有自旋,有核磁矩,才能产 生NMR信号。
化学位移:因核所处化学环境改变而引起共振条件(核的共振频 率或磁场强度)变化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7.3.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1)用频率表示化学位移
=样-标
v样、v标为样品中氢核与标准物中氢核的共振频率
根据共振方程式
v 2
H0 (1 )
同一种质子,H0不同,则v不同:
如 CH3CCl2CH2Cl
原子核按 I 的数值分为以下三类(I取决于质量数与原子序数):
质量数 原子序数
偶数
偶数
I
NMR信号 电荷分布
0

均匀
(1)
偶数
奇数 1, 2, …

1/2 奇数 奇数或偶数 3/2, 5/2,

有 有
(1) 类如 I=0, 12C、16O、32S等 (2) 类如
I=1;2H、6Li、14N I=2;58Co I=3;10B (3) 类如 I=1/2;1H、13C、15N、19F、31P I=3/2;11B、33S、35CI、37CI、79Br、81Br等 I=5/2;17O、27AI等 I=7/2、9/2 等
John B. Fenn 1/4 of the prize USA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Richmond, VA, USA

第十四章核磁讲解

第十四章核磁讲解

2. 表示方法
样 标 106 106, = H样 H标 106


H标
试样 : 试样的共振吸收频率
标准 : 标样四甲基硅烷的共振吸收频率
采用相对值的原因:
•绝对值不易测得;
•对于同一核,H0不同时,ν不同,不便于比较,采 用相对值δ与H0无关。
二、化学位移
(一)核自旋能级分裂
m=-1/2
m=1/2
核磁矩的能量与μz和外磁场强度H0有关:
高能自旋态与低能自旋态的能量之差
E

E2

E1

h 2
H0
高低自旋态能量的差值(△ E ) 与外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二)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 进动
z
Larmor方程:
θ


2
H0
0
陀螺的进动
①外加磁场H0↑, ↑ ② ↑, ↑
共振,共振峰出现在高场(右端)
例:C6H5CH2CH3
(高频)
H0=1.4092T


2
(1 )H0
(低频)
C6H5 60000438Hz
CH2
CH3
60000216Hz 60000126Hz
TMS 60MHz
10 9.0
(低场)
8.0 7.0
6.0 5.0
ν0 固定
4.0 3.0 2.0
100106 Hz
横座标用δ表示,TMS的δ=0 (最右端), 向左增大
二、化学位移
3. 常用标准物:TMS —— (CH3)4Si ① 12个H化学环境相同,单峰
②最大(屏蔽大,δ=0),出现在最低频

分析化学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析化学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可采用多道发射 机同时发射多种频率,使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核 同时共振,再采用多道接收装置同时得到所有的 共振信息。例如,在100MHz共振仪中,质子共振 信号化学位移范围为10时,相当于1000Hz;若扫 描速度为2Hz∙s1,则连续波核磁共振仪需500s才 能扫完全谱。而在具有1000个频率间隔1Hz的发射 机和接收机同时工作时,只要1s即可扫完全谱。 显然,后者可大大提高分析速度和灵敏度。
仪器分析
图14-4
原子核的进动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与外加磁场强度(H0)的 进动频率(
关系用Larmor方程来说明:
H0 2

—— 磁旋比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1H 的
2.67519 10 T S
8 -1
-1
H0 = 1.4092 T (Tesla)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脉冲傅里叶变换共振仪是用一个强的射频,以脉冲 方式(一个脉冲中同时包含了一定范围的各种频率 的电磁辐射)将样品中所有化学环境不同的同类核 同时激发,发生共振,同时接收信号。而试样中每 种核都对脉冲中单个频率产生吸收。为了恢复平衡, 各个核通过各种方式驰豫,在接受器中可以得到一 个随时间逐步衰减的信号,称自由感应衰减( FID) 信号,经过傅里叶变换转换成一般的核磁共振图谱。 脉冲傅里叶变换共振实验脉冲时间短,每次脉冲的 时间间隔一般仅为几秒。许多在连续波仪器上无法 做到的测试可以在脉冲傅里叶变换共振仪上完成。
弛豫过程所需的时间用半衰期 T1 表示,
T1 是高能态寿命和弛豫效率的量度,T1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特定性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能够吸收具有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发生共振现象的现象。

该方法通过检测不同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于原子核中的自旋(Spin)性质。

自旋是描述原子核内部的一种性质,可以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

在没有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朝向是随机的。

然而,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排列在不同能级上。

这些能级之间存在能量差,当这些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等于外加电磁波的能量时,原子核就会发生共振吸收。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基本构造包括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探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磁场系统用来产生强磁场,常见强磁场有永磁磁体、超导磁体等。

射频系统则用来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共振吸收。

探测系统用来接收样品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计算机系统则用来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在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时,首先将样品放置于磁场中,样品中的原子核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并分裂为不同能级。

接下来,通过调节射频系统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发生共振吸收。

这时,探测系统会接收样品发出的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最后,计算机系统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学处理,生成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是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主要结果,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波谱图中的共振信号对应于不同原子核的吸收峰,其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可以帮助确定样品中的不同官能团或基团。

同时,共振信号的相对积分面积可以提供定量分析所需的信息。

总体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法通过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现象,能够提供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它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3)炔H
炔氢 H = 2.88
3. 氢键的影响
形成氢键,↑。
形成氢键后,核外电子云密度↓ 屏蔽效应减弱
—OH —NH2 —COOH
能形成H键,高,且变化范围较宽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1芳H(78)﹥烯H(5)﹥炔H(3)﹥烷H ) C
2C—C—H﹥C—CH2—C﹥C—CH3 C
3 RCOOH(1012)﹥RCHO(9-10)﹥ArOH﹥ ROH≈RNH2
对同一核,在H0不同时,不同,不便于比较; 采用相对值, 与H无关,便于比较。
例:
将CH3Br放在H0 1.4902T,CH3 60MHz 162Hz, TMS 60MHz
(60MHz 162106 60MHz) 106 2.70( ppm)
60MHz
再将CH3Br放在H0 2.3487T,CH3 100MHz 270Hz, TMS 100MHz
(100MHz 270106 100MHz) 106 2.70( ppm)
100MHz
3. 标准物(=0)
四甲基硅烷
CH3 H3C Si CH3
选择TMS作为内标物的原因
CH3
(TMS)
a. 12个H核的化学环境相同,产生单峰;
b. 该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出现在谱图的最右端;
c. 易溶于有机溶剂且惰性。
NMR谱图:右端低频(高场),左端高频(低场)。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
1. 化学位移 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 H核的共振频率不同,此现象称为化 学位移。
2. 化学位移表示
样 标 106( ppm) 标

H标
H样 106( ppm)
H标
用相对值表示化学位移的原因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化学技术,它通过对样品中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辐射作用下的共振现象进行研究,从而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及其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 原子核的磁矩。

在外加磁场中,原子核会产生磁矩,这是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

原子核的磁矩可以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即原子核自身带有一个自旋角动量,从而产生磁矩。

在外加磁场中,原子核的磁矩会发生取向,而不同原子核的磁矩大小和取向会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

2. 核磁共振现象。

当样品置于外加磁场中,并且受到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这种共振现象会导致原子核的磁矩发生瞬时的翻转,当射频辐射停止时,原子核会释放吸收的能量。

核磁共振现象的频率和强度与原子核的化学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可以用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3. 核磁共振波谱图。

通过对样品施加不同的外加磁场强度和射频辐射频率,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通常以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为横坐标,以吸收峰的强度为纵坐标。

化学位移反映了原子核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会出现在不同的化学位移位置上;吸收峰的强度则反映了样品中不同类型原子核的相对丰度。

4. 应用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化学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鉴定化合物的纯度,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等。

在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核磁共振波谱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法凭借其高分辨率、非破坏性、对样品数量要求低等优点,成为了化学分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和应用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来解决化学和生物领域的问题,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新方法、新技术如二维核磁共振谱(2D-NMR) 等不停涌现和完善,使NMR波谱在化学、医药、 生物学和物理化学等领域应用愈为广泛。
第4页
第二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1.、自原旋子分核类自旋
原子核含有质量并带正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在 自旋时产生磁矩,磁矩方向可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核 磁矩和核自旋角动量P都是矢量,方向相互平行。核自旋特 征用自旋量子数I来描述,核自旋按I为零、半整数及整数分 为三种类型:
屏蔽效应越强,即值越大, 共振信号越在高场出现。
核磁共振波谱法
CH3CH2Cl
第28页
化学位移:
chemical shift
屏蔽作用使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 大外磁场强度(相对于裸露氢核), 来抵消屏蔽影响。
因为屏蔽效应存在,不 一样化学环境氢核共振频率 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化学 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为了防止溶剂本身信号干扰!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4页
16.3 化学位移
屏蔽效应 化学位移表示 化学位移影响原因 不一样类别质子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5页
实现核磁共振要满足特定核共振条件:
2
H0
同一个核,磁旋比相同。固定
了磁场强度,全部1H必定含有相
同共振频率。在NMR波谱上就
只有一个吸收信号。
第11页
2.共振吸收条件
核有自旋(磁性核)
v0 = v: 照射频率等于核进动频率
吸收电磁波能量E等于ΔE,即: E = hv0 =ΔE
代入式 E = E2 - E1 =
h 2
H0
得:
0
2
H0
当v0 =v时,照射电磁波就与核磁矩发生作用,使处于低 能级核吸收电磁波能量跃迁到高能级,核磁矩对H0取向发生 倒转。这种现象叫做核磁共振。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

标准物
~ 有机溶剂时常用四13甲C 基m硅g烷(TMS)
重水时 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扫描范围 足够的谱带宽度
19
➢ 当电磁辐射的 0= 时, 产生共振吸收
H
02
0
E
无磁场
1
m =-
2
1
m =+
外加磁场
2
I=1/2核的能级分裂
1 2
H0
❖ 屏蔽效应 ❖ 屏蔽常数 ❖ 化学位移
20
环内 =-2.99 环外 =9.28
十八碳环壬烯C18H18
1 2
H0
27
苯环
正屏蔽区
负屏蔽区
=7.27
负屏蔽 (向左,低场)
H0
正屏蔽 (向右,高场)
1 2
H0
28
双键
负屏蔽区
负屏蔽 峰左移
H0
正屏蔽区
烯氢的质子处于负屏蔽区, 左移(4.5-5.7)
乙烯氢 5.25
29
叁键
正屏蔽 峰右移
炔氢的质子处于正屏蔽区, 右移 例如:乙炔氢 2.88,乙烯氢 5.25
n
2 3.1 4 1.3 8 10 300
1.0000099
低能态的核仅比高能态核多十万分之一 强射频波照射,吸收饱和,NMR信号消失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14
三、自旋弛豫
非辐射途径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T-半衰期(驰豫过程所需时间)
两种形式: 1.自旋-晶格弛豫(纵向驰豫) T1 2.自旋-自旋弛豫(横向驰豫) T2
自旋感应产生核磁矩( µ)
µ= P ❖磁旋比 是原子核的特征常数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2
第三节 化学位移
一、屏蔽效应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共振条件:
0 = H0 / (2 )
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 加磁场的现象称为屏蔽效应
H =(1- )H0
σ称为屏蔽常数


2
(1 )H0
23
讨论
①在H0一定时(扫频),屏蔽常数σ大的氢核,进 动频率ν小,共振峰(共振吸收峰)出现在核磁共 振谱的低频端(右端);反之,出现在高频端(左 端)。
在氢核附近有电负性(吸电子作用)较大的原子 成基团时,则氢核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抗磁屏蔽 减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O-H,

低场
-C-H,

高场
26
2.磁各向异性或称远程屏蔽效 是化学键,尤其是π 键产生的感应磁场,
其强度及正负具有方向性,使在分子中所 处的空间位置不同的质子,所受的屏蔽作 用不同,导致不同区域内的质子移向高场 和低场的现象。
12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组成:磁铁、探头、射频发生器、射频接收器、
扫描发生器、信号放大及记录仪 磁铁:产生一个恒定的、均匀的磁场。磁场强度
增加,灵敏度增加。
永久磁铁:提供0.7046T(30MHz)或1.4092T(60MHz)
的场强。特点是稳定,耗电少,不需冷却,但对室 温的变化敏感,因此必须将其置于恒温槽内,再置 于金属箱内进行磁屏蔽。恒温槽不能断电,否则要 将温度升到规定指标要2~3天。
(2)双键(C=O及C=C): 双键的π电子形成结面, 结面电子在外加磁场诱导 下形成电子环流,从而产 生感应磁场。双键上下为 两个锥形的屏蔽区,双键 平面上为去屏蔽区
29
(3)叁键:碳—碳叁键的π电子 以键轴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共四 块电子云),在外磁场诱导下, π电子可以形成绕键轴的电子环 流,从而产生感应磁场。在键轴 方向上下为正屏蔽区;与键轴垂 直方向为负屏蔽区,与双键的磁 各向异性的方向相差90。。炔氢 有一定的酸性,其外围电子云密 度较低,但它处于三键的正屏蔽 区。故其化学位移δ值小于烯氢

【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经典习题

【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经典习题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经典习题1.试对照结构指出图14-1上各个峰的归属。

解:δ1.2 三重峰 3H-CH2-CH3δ2.0 单峰 3H-CO-CH3δ4.0 四重峰 2H-O-CH2-CH3δ6.8~7.6 4H-C6H4-δ9.8 单峰 1H-NH-图14-1 例题1的1H-NMR谱2.由下述1H-NMR图谱,进行波谱解析,给出未知物的分子结构及自旋系统。

(1)已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H10O,1H-NMR谱如图14-2所示。

图14-2 C4H10O的 1H-NMR谱解:u=(2+2×4-10)/2=0δ1.13 三重峰 6H -CH2-CH3(2个)δ3.38 四重峰 4H -O-CH2-CH3(2个)可能结构式为:CH3-CH2-O-CH2-CH3自旋系统:2个A2X3(2)已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9H12,1H-NMR谱如图14-3所示。

图14-3 C9H12的1H-NMR谱解:u=(2+2×9-12)/2=4δ1.22 二重峰 3H -CH-CH3δ2.83 七重峰 1H -CH-(CH3)2δ7.09 单峰 5H C6H5-可能结构式为:自旋系统:A6X,A5(3)已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0H10Br2O,1H-NMR谱如图14-4所示。

图14-4 C10H10Br2O的1H-NMR谱解:u=(2+2×10-12)/2=5δa 2.42 单峰 3H -CO-CH3δb 4.88 双峰 1Hδc 5.33 双峰 1Hδd 7.35 单峰 5H C6H5-可能结构式为:自旋系统:A5、AB、A33.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8H12O4,NMR图谱如图14-6所示,δa=1.31(三重峰,)δb=4.19(四重峰),δc=6.71(单峰),Jab=7Hz,峰面积积分值比a:b:c=3:2:1,试推断其结构式。

图14-6 C8H12O4的氢核磁共振谱解:(1)计算不饱和度u=(2+2×8-1)/2=3(2)由积分值比计算氢分布:a:b:c=3:2:1分子式有12个H,可知分子具有对称结构为a:b:c=6H:4H:2H(3)偶合系统(ab)为一级偶合A2X3系统(二个质子的四重峰与三个质子的二重峰)(4)根据δa=1.31,δb=4.19及偶合系统可以推测有-CH2CH3存在,并均向低场移动,故为-OCH2CH3型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MHZ vch3 v样-v标=134H Z
vCh2 240H Z
100MHZ vch3 v样-v标=223H Z
v 400H
Ch 2
Z
图:(a)在60MHZ和(b)100MHZ仪器测定的 1,2,2三氯丙烷的1H NMR谱
(2)用位移常数表示化学位移
= v样-v标
v标
10 6
"for hi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
—即谱线宽度与驰豫时间成反比
—取决于T1,T2中的最小者
脉冲NMR
7.3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7.3.1 化学位移的产生
核磁共振的条件
2
H0
核磁共振的频率不仅取决于磁旋比和外磁场强度H0
,还受核周围化学环境的影响。
1H核实际感受的磁场HN=H0-H0=H0(1-) -屏蔽常数(shielding constant)
7.2.2 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量子力学观点,能量吸收)
无外磁场时 — 核自旋取向 任意 有外磁场时 — 核自旋取向数 2I + 1
m-原子核的磁量子数,对应于外磁场作用下核自旋的取向 或能级,其值等于 I、I-1、 I-2、 -I,m只能取 2I+1 个值。 如,I=1/2,则m= +1/2, -1/2
核磁共振波谱(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核磁共振波谱
概述 NMR原理
基本原理 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自旋偶合与裂分
NMR谱仪 NMR实验技术及应用
1H-NMR
核磁共振波谱法(定义)
当用频率为兆赫数量级、波长约0.6~ 10m, 能量很低的电磁波照射分子时,能使磁性的原 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磁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 产生吸收信号,进而获得有关化合物分子结构 信息的方法。
如1H核, H0=1.4092T时, 1H= 2H0H=0 =142.60.97T53×110H7×= 610.400M92H/2Z= 60 MHZ
(核磁共
宏观磁化矢量(Magnetization)
宏观磁化矢量(宏观磁化强度Mz)的进动和章动
章动(nutation)— 宏观磁化矢量在脉冲作用下的运动
Kurt Wüthrich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ürich, Switzerlan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b.1912 d. 1997.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1(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ology of 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化学位移:因核所处化学环境改变而引起共振条件(核的共振频 率或磁场强度)变化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7.3.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1)用频率表示化学位移
=样-标
v样、v标为样品中氢核与标准物中氢核的共振频率
根据共振方程式
v 2
H0 (1 )
同一种质子,H0不同,则v不同:
如 CH3CCl2CH2Cl
h E=h = ΔE = 2 H0

2
H0
-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
(ω=γH0)
讨论:
ω=γH0
(1) 对于不同的原子核,磁旋比不同,若固定H0,则共振频率不
同,如 H0=1.4092T 1H = 60.0 MHZ
13C= 15.1 MHZ
(2)对于同一种原子核, 一定,共振频率随外加磁场H0而改变
不均匀 (2) 均匀
不均匀 (3)
◇ NMR研究的对象是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只有第(2)、(3) 类原子核是NMR研究的对象。
◇ 第(2)、(3)类原子核又分为两种情况: ① I = 1/2的原子核,电荷均匀分布于原子核表面, NMR谱 线窄,最宜于NMR检测。 ②I >1/2的原子核,电荷在原子核表面呈非均匀分布, NMR 谱线加宽,不利于NMR检测。
在外加磁场H0中处于不同自旋状态(即不同取向)的核 具有不同的磁矩 和能量 E
当核磁矩的方向和磁场方向一致时,核处于低能级 E=-H0; 当核磁矩的方向和磁场方向相反时,核处于高能级 E=H0
H0
(核磁距)
(核磁距)
E2= HH0 E1= -HH0
核的进动
•磁能级与外磁场强度的关系
对于1H核,I=
Richard R. Ernst Switzerland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b. 1933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分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电磁辐射区域划分
7.1 概述-NMR技术发展简介
技术发展 ➢ 194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F. Bloch和哈佛大学E.M. Pucell分别观测 到NMR信号; ➢ 1950年 --- 发现化学位移和偶合现象; ➢ 1951年--- Arnold 发现乙醇的NMR信号,及与结构的关系; ➢ 1953年--- Varian公司试制了第一台NMR仪器; ➢ 1970s --- PFT-NMR发展成熟,魔角旋转技术、固体核磁、二维核 磁、核磁成像等; ➢ 近年来--- 3D,多维NMR技术发展,可用于DNA、多肽、蛋白的结 构解析;
磁矩( magnetic moment):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也具有磁矩,用
符号表示
= P
P = h I (I 1) 2
-磁旋比(magnetogyric ratio)或旋磁比(gyromagnetic ratio)
的大小也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I = 0时, 0,因此没有自旋的核也 没有磁矩,不会产生NMR信号。I > 0的核,因为有自旋,有核磁矩,才能产 生NMR信号。
1 2
,只有两种取向m=+
1 2
,m=-
1 2
1
m=+ 2
E1HH0
m = -12
E2=HH0
E=E2-E1= HH0- (HH0)=2 HH0
(I=1/2)
=2
h 2
I
H0
=2 h 2
1 2
H0=
h
2
H0
对于特定的原子核(即 一定时),ΔE只与外加磁场H0有关;外加磁场 增大时, ΔE也增大;当H0为零时,ΔE=0,即当外磁场消失时,便不再 有能级分裂。
Koichi Tanaka 1/4 of the prize Japan Shimadzu Corp. Kyoto, Japan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s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Paul C. Lauterbur 1/2 of the prize US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IL, USA b. 1929
Sir Peter Mansfield 1/2 of the prize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School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Nottingham, United Kingdom b. 1933
John B. Fenn 1/4 of the prize USA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Richmond, VA, USA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3(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1H核的共振频率 v H H N H H0 (1 ) 2 2
1H核周围相邻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吸电子能力越弱,核周围 的电子云密度越大,核受到的屏蔽作用越大,核实际受到的 外加磁场降低的越多,如果要维持原子核共振需要频率,则 外加磁场强度必须增加的越多,共振峰出现在较高磁场;反 之相邻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吸电子能力越强,电子屏蔽效应越 小,核实受磁场强度HN越大, 共振峰出现在较低磁场。
7.2.4 核自旋的驰豫
高能态的核自旋通过外辐射途径把多余的能量给予环境或其它低能
态的核,这个过程称为“弛豫”即:自旋核由M→M0的过程
—自旋晶格驰豫(纵向弛豫):核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体系能量降低
而逐渐趋于平衡。又称纵向驰豫。速率1/T1,T1为自旋晶格驰豫时间。
✓ T1越小,纵向弛豫效率愈高,愈利于NMR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