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历史学述评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史学理论;客观性;真实性 [摘要]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历史学的研究范型就经历了许多方向性的转变,后现代史学理论在近30年的兴起给传统历史学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其所主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已经对历史学的思想与实践提出了重要的修正,其比较激烈的主张甚至威胁到了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础,这就引起一些史家的批评和反弹。不过,不管是赞成或是反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学的影响还是在日益扩大,不容我们视而不见,我们应该既接受它的挑战和批判,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对其偏激之处提出质疑,抵制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史学理论;客观性;真实性

自从19世纪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历史学的研究范型就经历了许多方向性的转变,特别是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历史学研究范型已经经历了诸如“社会科学化的转折”和“计量化的转型”等阶段,但不管怎么样的转变,还是有没有改变的东西——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实证主义和理性分析的现代主义特征依然是史家的最后立场。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后,一切都不再一样了,逐渐开始勃兴的后现代主义对史家只有用实证分析和理性分析才是历史认识之路的取径开始了质疑。当然,这个质疑并不只限于历史研究领域,它几乎已经扩展到所有的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赢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共鸣,并渗透到了每一学术领域,向强大的正统观念发起了挑————————————————

实际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一直是世界学术界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关于它的争论也占据了“全世界众多学科中的文化和知识活动领域”[1],众多学者、理论家们各抒己见;由于后现代主义派别林立、学说各异,以至对“后现代主义”这一词的定义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看法,安克斯密特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种你可能采纳抑或拒绝的理论观点。它有时更像是一个术语,我们用它来特指当代的学术思潮,就如‘启蒙运动’或者‘浪漫主义’”;又认为:“与其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理性论证,不如说是一种经历着的事物。”[4]“它一直处于运动之中,变化之中。”[2]而按照伊格尔顿的说法,“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复杂和范围广泛的术语,它已经被用来涵盖从某些建筑风格到某些哲学观点的一切事物。它同时是一种文化,一种理论,一种普遍敏感性和一个历史时期。”[9]而美国学者哈维则说,后现代主义“与其说它是一系列观念,不如说是一种需要阐明的历史状况。”[10]但按照大卫一格里芬的解释,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11]而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12]其它的说法还有很多,可见,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本身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后现代理论或立场,就是在后现代主义者内部,其观点也可能是相互冲突的③,“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可能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13]。“后现代主义者常常以拒绝定义后现代为荣。后现代主义之不可定义是因为若要对其定义就要屈服于现代主义的逻辑,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想要避免的。于是要理解后现代就要采用此种或彼种后现代主义视角,在这些视角下探索一个定义似乎就不再是必需的了。”[14]事实上,甚至被

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一些人,他也可能会否定人们对他这样的指谓,如一向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大宗师的德里达就否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④;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大概是美国哲学家罗蒂,他宁愿称自己为新实用主义者,而避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baltimoreandlondon: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3.

②参看黄进兴《“历史若文学’的再思考——海登·怀特与历史语艺论》一文注释24,第87页。

③参看《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2页。还可参看elizabethdeedsermarth的“sequeltohistory”(转见thepostmodemhistoryreader,52)等。

④参看张一兵《德里达:我不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载《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第67—74页。

别人把他同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①;但“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他们的思想比他们自己更好地说明了他们谓何,当然这也说明后现代主义其实也是一个方便的标签,可以为人所随意使用②。

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perezzagorin“rejoindertopostmodernist”一文注释3,historyandtheory39(2000),202.

②参看indefenceofhistory第222页注释6。

③可参看《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第245页。

⑤参看r.t.汪《转向语言学:1960—1975年的历史与理论和<历史与理论&》,陈新译,见《哲学译丛》1999年第3和第4期。

⑥参看re-thinkinghistory,39.

⑦参看re-thinkinghistory,57—61.

⑧参看ankersmit,“replytoprofessorzagorin,”historyandtheory29(1999),276—296.又见re-thinkinghistory,60.

⑨参看rethinkinghistory,47—57.

⑩参看ankersmit,“historiographyandpostmodemism”,137—153.

而不是作品中记载的所谓事实①。历史写作与文学、艺术一样,有一种隐藏的、模糊的意味,需要读者去揣摩,与其说历史是一门科学,毋宁说它是文学更为合适——“现代文学理论有必要成为关于历史、历史意识、历史话语和历史书写的一门理论。”[16]文本具有多层次性与矛盾性②;文本产生后,不仅是与它和外在世界的关系无关,而且也与文本的作者无关,即所谓“文本之外一无所有”(“thereisnothingoutsidethetext”);必须对文本进行解构,这时候作者的意图已经不再重要了,起作用的完全只是文本,而不是它产生于其中的语境,这样就取消了文本作者的权威性。运用到历史学上,就意味着归根到底每一部史著都仅只是一部文学著作③,是纯粹由语言符号所拼凑出的“历史”图像,不仅无法分判其中的真实与

“历史就是由认识论、虚构成分,也不能表示什么经验意义。历史只不过是西方的迷思(myth),

方法论和意识形态所构成。认识论说明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过去,过去与历史(历史书写)之间的断裂是本体论形式的,也就是说,在终极上是没有任何认识论的办法可以弥补的,史家虽然已经设计了各种严格的工作方法以求减少作为解释的历史学家的影响力,又努力多方面推广这些严格的方法,预想如果每个人都遵照这些方法,那么这么一组关键领域的技巧、概念、管理和程序将会使历史研究走向客观性。可是方法论有多种,所谓的这些关键概念也是近来的和片面的建构,我认为我们所见到的差别就摆在那里,因为历史在根本上是存在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