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复习资料

(注:水平有限,本资料仅供参考)

一.整体把握

(一).当代文学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文学、政治共存)

2、第二阶段:1967—1976,文革文学(政治淹没文学)

3、第三阶段:1980年代文学(文学挣脱政治控制,反思文化大革命)

4、第四阶段:1990年之后的文学(当下文学,文学受商品经济影响,相对多样化)(二)。当代文学的演变流程

十七年的革命叙事——文革时期的英雄叙事——1980年代的精英叙事——19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叙事(多元性)

(三)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总结:十七年文学在为政治服务的同时追求艺术的个性与审美自觉: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共存,文学作品追求政治上功用性,尽量不放弃艺术性。

文艺批判运动

(1)。1950—1951对电影《武训传》

(2)。1954—1955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唯心主义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4)。1951年,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等的批评

(5).批判丁玲,陈企霞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

(四)文革时期的文学思潮

总结:文革时期的高度“一体化”的文化运作机制(革命样板戏)

文学措施:

1、极端政治化的文艺方针。“黑”八论,继续革命、绝对纯化。

2、极端不自由的创作原则: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三结合(领导出思想、群众除生活、作家出技巧)主题先行论。

3、鼓励大批判式的文艺批评。

八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杜鹃山》《海港》《龙江颂》。

(五)1980年代文学思潮

总结:1980年代是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中间阶段,此阶段文学承上启下。引进西方的技巧与观念。

1.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与争鸣:抨击文革,歌颂改革、反思建国后的政策。(既有变化的层面又有其内在的延续性)。从“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2)现实主义的争论: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在辨析中达成共识,从而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复苏的导向。

2.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1)1980年代前后,是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介时期。从1978年到1982年,在全国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的文章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海明威等逐渐

被文艺界熟悉。

(2)1982年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争论焦点集中在西方现代派产生的原因,对西方现代派的价值重估等问题上。(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3.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引入和运用。

•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围绕“人的主体性”进行研究。

•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六)1990年代文学思潮

总结: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再过分看重文学干预社会的效应(文学的影响力),文学创作从一体化的文化运作机制中解脱出来,文学自身的艺术特质便决定了其鲜明的“个人化”色彩,又受制于商品经济。

1.新写实思潮在小说领域形成文学创作思潮。

2.关于新状态及其他新现象的争论

3.关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话题。

二.当代诗歌

(一)50,60年代时期诗歌

1.新生活的颂歌

•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热烈明朗的调子与绚丽多彩的着色相统一。基调热烈明朗。

•直抒胸怀与触物生情式的表现手法。“大我”抒情主人公(郭小川)、触物生情(闻捷)。•语言的率直平实,常有政治术语出现。

2.政治抒情诗盛行:

•关注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抒发饱满的政治激情。

•从一草一木中挖掘政治意义和革命内涵。

•比兴、托物言志手法。

3.50年代诗坛主力是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娇、严辰等。

(1)郭小川:《致大海》、《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特点:•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术的时期,郭小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索人生真谛。

•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也是郭小川的创作特色。

(2)闻捷:•《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复仇的火焰》是闻捷叙事诗的代表作。

(二)文革时期诗歌

文革时期的诗歌:个人吟唱、集体放歌。当时公开发表的几乎都是后者,抒发更多的是假、大、空的政治豪情,艺术内涵丧失殆尽,流传下来得很少,我们也就不讲了。

个人吟唱也有不少,但在当时并没有公开流传,所以影响不大。

(三)1980年代诗歌

1.“归来者”诗群。

(1)他们因各种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在拨乱反正中得以平反,于是重又写作,被称为“归来”。代表作家有艾青、曾卓、牛汉、辛笛、陈敬容、邵燕祥、昌耀等。“归来”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历史反思与艺术的个性化方面,为诗歌发展做出了探索。

(2)代表诗歌作品:艾青《光的赞歌》《鱼化石》、《盆景》,牛汉《华南虎》,曾卓《悬崖边

的树》,杜运燮《秋》。

(3)特点:借用自然景象暗示内心情感、认识,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愫的契合度含蓄、富有包孕性。

2.朦胧诗派

(1)80年代诗坛,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具诗学价值的是朦胧诗。孕育于在食指影响下,以多多和北岛等为主要成员的白洋淀诗派。1978年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杂志,是这些青年诗人发表探索性新诗的主要阵地。

(2)朦胧诗总体特征:(1)对人的价值、人性的关注。

(2)用意象化的语言表现世界。

(3)崇高的精神追求。

(4)运用直觉和意象。

3.“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人)

(1)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后,涌现出了第三代诗人

(2)第三代诗人在90年代分化成一南一北相互对抗的两个诗歌阵营。

一.是以“燕园诗人”海子、骆一禾、西川为代表的广大的校园诗人。

二.是各地社会上的民间诗人群落。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四川的“蛮汉主义”、“非非主义”和“新传统主义”等。这种民间群落,自办诗刊,名称繁多的现象,被称为“美丽的混乱”

(3)代表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韩东《有关大雁塔》《山民》《你见过大海》,于坚《尚义街六号》

(4)总体特征:语言: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

对象:描写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

追求: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

(5)价值意义:这种口语写作既针对文革时期压制个体生命的官方话语,也针对朦胧诗式的精英独白话语。把一直遭受忽视的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真实的个体生命状态直接推到前台。(四)1990年代诗歌

1.基本状况:多元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风貌。

(1)、外在生存环境艰难:无实用性、娱乐性,有启迪性、审美性、心灵性。

(2)、诗人队伍广泛分流:有人坚守诗歌,有人转写散文,有人不再写诗。

(3)、诗歌格局多元并举:诗意、崇高,白话、日常。

2.重要诗人诗作:李瑛《纤道》、张新泉《一灯如豆》、《各就各位》《人生在世》、《鸟落民间》叶延滨《说不清》韩作荣《无言三章》

3.评价:1990年代以来,诗歌的成就比以前更大、探索更多,但阅读的人更少,社会影响更小,更寂寞。物质、功利的时代,诗意、浪漫没有存在的空间。

三.当代小说

(一)50.60年代小说

1.小说的题材分类

•农业题材—歌颂党的农村政策《创业史》《三里湾》

•革命历史题材—歌颂革命理想《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

特点: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言情、武侠等通俗小说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讽刺、幽默小说的价值地位受到怀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