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合集下载

88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88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答案:B

附赠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 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 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通过相关图文材料,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兴衰、政治制 度及经济文化成就。 4.结合相关材料,了解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民族 自豪感。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概念解析: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以前,以打制方法制 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后后到 约2000年前,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 代。
旧石器时代 石器
新石器时代石 器
新知讲解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距今70 万一20 万年前
距今约 170万年 前
(2)中国同日本、新罗等国的交流 ①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 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②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 法。2.以使节、商人、留学生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
1.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农。《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
3.佛教:吸收儒学精髓,渐趋本土化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









云 冈 石 窟
敦 煌 莫 高 窟
三教合一之三教图
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 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 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画中释氏跌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 装束的孔子相对。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可以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可以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能从不同种类的史料中提取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民族交融的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史料实证)。

对教材中提到的“三教合一”“灭佛”等事件能做出合理解释,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民族交融的原因、影响(历史解释)。

认识到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家国情怀)。

三、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是文化史的内容,属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阐述从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概况,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本课内容已经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历史(下)》第3课《盛唐气象》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有初步涉及。

高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且已经了解了有关于三国至隋唐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较深层次的问题探究上。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发展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五、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相结合。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科的实际情况,本课使用史料实证、图示法、讨论法、比较法、由浅入深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1.出示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胡旋舞、白居易长诗《胡旋女》,并进行简单描述:问:结合壁画和诗词,你能提取到怎样的历史关键词?2.总结:体现中外文化交融,展示舞蹈艺术高超,可一窥佛教文化的发达。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8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8页)

(二)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新课讲授
(三)儒学式微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相关史料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
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②唐朝: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 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步辇图》
新课讲授
2.艺术——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新课讲授
重点探讨 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 社会经济繁荣。
(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 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 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
新课讲授
魏晋玄学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3.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竹 林 七 贤 图
新课讲授
1.文学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人生哀伤与建功业交织
东汉末·建安文学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儒幸学甚中至积哉极,入歌世以,咏修志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从三国时期到隋唐五代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进入了大分裂与大统一交替出现的阶段,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发展特点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3.回顾上节课内容: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述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介绍曹魏政权对儒学的重视,蜀汉和吴国的文化特点。
2.讲述两晋时期的文化发展:阐述儒学、佛教、道教三者相互竞争的现象,以及南北朝文化的异同。
1.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掌握儒家、佛教、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3.了解这一时期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认识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小组合作完成特定任务,如制作文化发展时间轴、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2.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文化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曹魏政权,重视儒学,使得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两晋时期,儒学、佛教、道教三者相互竞争,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繁荣,北朝则注重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高中课件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高中课件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繁荣发展的高峰
文学发展
时空观念 文学自豪
A. 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 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B.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 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
初唐
——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论》
三武一宗灭佛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魏晋至唐灭
佛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 事生产;损害政府利益 表现:三武一宗之厄;范缜《神灭论》,针 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 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 进行抨击。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佛教的发展并未 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B. 佛教传入: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 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传教,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C. 道教兴起: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自西汉武帝以来就居正统地位的儒学
(2)佛教道教
慰大不 藉道适 ,理应 还不当 有能下 谁给社 ?人会
云,矫若惊龙”,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时期
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端正劲美、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 公权方折峻丽、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被称为“颜筋柳骨”。草书代表人物张旭、 怀素,书法豁达潇洒、真诚率意。
艺术创作——绘画
魏晋南北朝——成就斐然
——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中外交流——海纳百川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向秀、王戎。七人是当 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二、文学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一)文学
魏晋 南北 朝
建安文学 田园诗 骈文 民歌
曹操《观沧海》《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 庾信《哀江南赋》吴均《与朱元思书》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道教的发展
(1)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2)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在民间广泛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 响,主张“贵儒”和“遵道”。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 崇。
3、佛教的发展
(1)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马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隋唐时期: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韩愈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祖冲之
一、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目录
二、文学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三、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01列
四、中外交流,进入辉煌时期 二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 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特别提示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 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 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核唯
思考
为什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课件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课件


也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2)隋朝时期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3)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魏晋玄学
就思想言,其特色是易、老、庄的三玄之学代替了汉代的经学。
就行为言,其特色是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一种“任诞”的
风气。
——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一、思想:多元共生,融合发展。
1.多元共生:三教源流
(1)儒学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衰微
②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 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尊崇儒术
汉武帝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 确立,在统治 者大力提倡下 呈现繁盛之势。
二、文学艺术
(2)绘画艺术
时期
特点
东晋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 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 成为绘画主题
代表 顾恺之:“以形写神”,《女 史箴图》《洛神赋图》
“画圣”吴道子 吴带当风
(3)雕塑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 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道教是宗教流派,道教内容包罗万象, 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 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 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它劝人通 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 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2.融合发展: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趋向融合
儒 学
渐趋融合
但并未合为一体
莫高窟·《观无量寿经变》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➊教学目标一、能够从儒、佛、道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巩固,培养唯物史观二、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应,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三、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国家开放政策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➋教学过程设计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他们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2)佛教(外来传入后本土化)、道教(本土宗教)兴起,儒学受到挑战注:佛教在这一时期传播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不断有人反佛,如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反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2、隋唐至五代时期(1)佛教逐渐本土化,形成不同宗派,以禅宗影响最大(2)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先后两次灭佛(3)唐初道教盛行,奉老子为祖先,以道教为国教(4)“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吸收佛、道思想(5)唐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①韩愈“道统”思想:用儒家天命论和三纲五常反对佛教②李翱“性命之源”:主张人们言行都应以儒学为标准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又以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其所特有的慷概悲凉的风貌(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以偶句为主,常用四字句、六字句,讲究对仗和声律。

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仅作了解)(4)南北朝民歌:北方民歌《花木兰》(5)书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南朝书法秀美,北朝书法雄健;东晋王羲之以行书、草书渐长,被称为书圣(6)绘画:文人画出现;出现知名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以形写神)(7)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2、隋唐至五代时期(1)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2)楷书和草书流行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②草书:怀素、张旭(颠张狂素)(3)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三、科技1、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2、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4、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金刚经》)5、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6、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7、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著作《千金方》8、唐高宗时期编修《唐本草》,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续有印度、中亚高僧来华,传播佛教。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的文化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政治动荡与民族融合并存,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交织,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包容性。
4.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明白历史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场景,如战争、文化繁荣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
2.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模拟古代文化活动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3.通过讲述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如电影、电视剧中的三国故事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3.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文化特点奠定基础。
2.运用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述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使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四.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传入中国--异域文化的深远影响(“兼收并蓄”)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 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四. 中外文化交流
2、中国文明的外传--东亚文化圈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 (1)佛教文化的外传 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2)其他文化交流
二. 文学艺术
乐舞
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胡旋舞》节选
白居易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摇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 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 奔车轮缓旋风迟。
三. 科技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数学 祖冲之与圆周率
如果说秦汉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普世帝国”(与 罗马帝国很相似)的构建的话,
隋唐则在它的废墟之上建筑起第二个“普世帝国”及 其“普世秩序”。
——许倬云
28

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的第三次突破集中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这 一次的突破与前两次所不同的是,它既是中华文化内部 “僵化”和“转变”的结果,也是外来文化冲击的 产物。但是,外来文化并未征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是 被整合进中华文化体系之中,进而形成了新的中国文化。
• 随着文学的进步,文学批评也在魏晋 南北朝发展起来。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⑵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学新发展;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2、隋唐,儒学正统地位受严峻挑战
⑴隋朝:
⑵唐朝: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韩愈复兴儒学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佛教盛行原因: 1.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 2.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3.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中亚、印度高僧来华传教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法显、唐朝玄奘)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1.书法
(1)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
一、表现——文学艺术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摹本)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韩愈复兴儒学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⑵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学新发展;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2、隋唐,儒学正统地位受严峻挑战
(1)魏晋南北朝:取得新成果
一、表现——科技(数学、农学、医药学、地理学等)
(2)隋唐: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①南朝祖冲之精确的算出圆周率; ②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③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课件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课件
——庾信《哀江南赋序》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2.书法 “书圣”、“颜筋柳骨”
王羲之《姨母贴》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3.绘画
代表人物 •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 吴道子(“画圣”)
体裁分类 • 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融合中的冲突与碰撞 反对佛教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佛教:宠辱一身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字陀罗尼) 北齐废帝高殷(小字道人) 隋文帝杨坚(小字那罗延)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 则神灭也。”——范缜
“三武一宗灭佛”
融合中的冲突与碰撞
凉州词(其一)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新性格
“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的最 高处,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 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 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儒释道三教和谐地处于一殿之 中,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殿)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儒学独尊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法本内传》
白马寺
(清代)竹林七贤图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3)隋朝时期 儒家主张“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佛道发展
“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 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高祖武德八年下诏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 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 人。”——Thomas Merton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二单元 第八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二单元 第八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1.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 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 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 )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
在历史研究中,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文史互证”), 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史实,但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必须准确适度。
问 问题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有哪些?隋唐时期


哪些科技领先于世界?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数学 农学 自 主 医药学 学 习 地理学
四大发明
南朝: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后七位
忆昔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课 堂 练 习
A.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B.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 C.向西经青藏高原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D.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 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并提 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 唐高宗:《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 药典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精品课件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精品课件





3.其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知识拓展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例题2印度那烂陀寺培养了大量的佛学家,人才辈出。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题目立意本题以玄奘去天竺取经为依托,从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的角度考查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以及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2、隋唐,儒学正统地位受严峻挑战
⑴隋朝:
⑵唐朝: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韩愈复兴儒学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教义 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寄希望于来生
不太关注现实,精神寄托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⑵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学新发展;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优秀课件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优秀课件
二人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二、兼收并蓄的文化新成就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科技成就
时间
文学
书法
绘画
科技
魏晋 南北朝
(1)以曹操父子 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2)东晋陶渊明 田园诗 (3)南朝骈文 (4)南北朝民歌
东晋“书圣”王羲 之 隶书、草书、行 书、楷书等各种 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出现专职画家 代表:顾恺之 (“以形写神”, 《女史箴图》《洛 神赋图》)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西汉
儒学独尊
一、多元活跃的文化新格局
东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朝 唐朝
唐中期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 东汉末,道教产生
贵儒、尊道 魏晋玄学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
明成化帝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宗教:精神慰藉、情感宣泄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 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 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 人们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 平安。
观音菩萨形象由男性变为女性
佛教盛行的原因: 统治阶级的扶持;社会动荡,人民寻求寄托;佛教本身具有欺骗性, 宣扬来生幸福;经济利益驱使;佛教本土化。 危害: 广修寺庙,耗费财物;争夺劳动力,影响财政收入;威胁中央集权。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
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三、合和共生的交流新盛况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 (1)交往范围广(对外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广泛) (2)交往领域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 (3)交往渠道多(官方、民间、贸易、宗教等) (4)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教学设计6: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6: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目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领域儒佛道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

难点:三教合一;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特点、原因。

导入新课PPT展示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

教师旁白: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曾在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夜场上,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

它刷新了中国书法拍卖中单字价格最高的纪录,这幅书法只有41个字,折算下来平均每个字值750万元。

由此导入本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讲授新课一、儒、道、佛发展1、魏晋南北朝:A、道教:东汉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广泛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B、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C、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2、隋朝:儒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儒学为主,吸收佛道。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

儒学仍然是传统主流思想,地位稳定。

4、武则天:佛教发展。

5、抑佛运动: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占用劳力,影响财政。

进程——A、南朝无神论者范缜针对佛教称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提出精神肉体统一,神灭论。

B、北魏、北周及唐“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佛教受冲击。

6、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代表人物:韩愈。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5)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代表作: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陶渊明田园诗: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备课统编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备课统编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1 课时)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讲述从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概况,从而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信息,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变化特征。

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1.请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汉代儒学地位如何?原因何在?地位: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2.请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状况?除了儒学、道教与佛教之外,玄学是如何形成的?(1)儒学: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道教与佛教: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

(3)玄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

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P46 学思之 窗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2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 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3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人朝鲜和日本。朝鲜 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 影响。
隋 唐朝: 雕版印刷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书籍还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此为868 年唐朝印制的 《金刚经》卷子, 高23 厘 米, 宽843 厘米, 是世界上 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 雕版印刷品。它原藏于敦煌 藏经洞, 1899 年被发现, 现 存于大英图书馆。

北 西晋: 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
科技
《禹贡地域图》
P45 学思之窗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 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反映了贾思勰: 古代建筑成熟时期,隋朝李春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
特点: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 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 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 风格多样, 具有壮阔欢腾的 盛世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右图是三教合一图,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一。

大家思考一下,汉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是如何发展的?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成就还有哪些其它表现?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汉代儒学地位如何?原因何在?
自主学习
地位: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状况?除了儒学、道教与佛教之外,玄学是如何形成的?
自主学习
(1)儒学: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道教与佛教: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

(3)玄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

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

材料情境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隋唐时期三教发展的状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佛教的盛行又引发什么后果?
自主学习
(1)隋朝: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3)反佛与灭佛: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这一时期,不断有人出来反佛。

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

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统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图片情境
(4)儒学复兴: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何发展表现?
自主学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唐朝时期的文学又有哪些发展变化?
自主学习
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唐诗。

问题情境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从东汉到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历程如何?
合作探究
1、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3、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有何发展表现?
自主学习
1、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然。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有何发展表现?
自主学习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的科技有何发展成就?
自主学习
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图片情境
2、隋唐时期:隋唐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从汉代到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交流状况如何?
自主学习
(1)中国与中亚、印度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当时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2)中国与日本、新罗等国的交流:
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他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玄奘。

问题情境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唐朝时期还有哪些其他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
自主学习
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

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

图片情境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