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课件浅谈初中数学建模教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中点,P 是边 AC 上的一动点,则 PB+PE 的最小值为
;
(2)几何拓展:如图 2,△ABC 中,AB=2,∠BAC=30°,若在 AC、AB 上各
取一点 M、N 使 BM+MN 的值最小,求这个最小值 ;
A
B1wenku.baidu.com
C
E1
P
F
C
E M
A
N
B
B
(3)代数应用:求代数式 x2 1 (4 x)2 4 (0≤ x ≤4)的最小值。
实际问题 抽象 数学模型 求解 数学问题的解
(转化)
(运用数学知识、方法)
返回解释
(检验)
实际问题是复杂多变的,数学建模需要较多的探索性和创 造性,为适应21世纪数学课程改革,应加强应用性与创新 性,应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要求,我们开 展了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应用的研究和实践,目的是培养 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把学生从纯理论解题的题海 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 始终,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数学素质教育跃上一个新 的高度。
讲座课件浅谈初中数学建模教学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最大的变化和发展是应用,数学 几乎渗透到了所有学科领域。为了适应数学发展的潮流和未来 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 视数学建模教学。增加数学和其他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是世界数学教育的总趋势。我们在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中很 重视选用与物理、化学、生物、美学等知识相结合的跨学科问 题以及大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投资买卖、银行储蓄、测量、 乘车、运动等方面)的数学问题,参加数学建模小组的学生都认 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做纯数学题更有兴趣,他们认为 学科之间是不分界的,数学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 也不能和生活分离。“时时有数学,事事有数学”。
从以下五点阐述: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环节 三、选择适当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四、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五、有关开展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把所要研究的实验问题,通过数 学抽象构造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模型的研 究,使原问题获得解决的过程。其基本思路是:
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理念和 教学环节
1、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理念
(1)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 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进对数学的 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的科学精神。 (3)以数学建模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 会团结协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相互合作的工作能力。 (4)以数学建模方法为载体,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 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 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D
C
A
B
P
C1
E
例3:某汽车制造厂开发了一款新式电动汽车,计划一年生产安 装240辆。由于抽调不出足够的熟练工来完成新式电动车的安装, 工厂决定招聘一些新工厂,他们经过培训后上岗,也能独立进行 电动汽车的安装,工厂决定招聘一些新工人,他们经过培训后上 岗,也能独立进行电动汽车的安装。生产开始后,调研部门发现: 1名熟练工和2名新工人每月可安装8辆电动汽车;2名熟练工和3 名新工人每月可安装14辆电动汽车。 (1)每名熟练工和新工人每月分别可以安装多少辆电动汽车? (2)如果工厂招聘n(0<n<10)名新工人,使得招聘的新工人和抽 调的熟练工刚好能完成一年的安装任务,那么工厂有哪几种新工 人的招聘方案? (3)在(2)的条件下,工厂给安装电动汽车的每名熟练工每月 发2000元的工资,给每名新工人每月发1200元的工资,那么工 厂招聘多少名新工人,使新工人的数量多于熟练工,同时工厂每 月支出的工资总额W(元)尽可能的少?
某课题组在探究“泵站问题“时抽象出数学模型:
直线 l 同旁有两个定点 A、B,则在直线 l 上存在点 P,使 PA+PB 的值最小。
解法:作点 A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A′,连续 A′B,则 A′B 与直线 l 的交点即为 P,
且 PA+PB 的最小值为 A′B。
请利用上述模型解决下列问题:
(1)几何应用:如图 1,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的直角边长为 2,E 是斜边 AB
P P
模型应用:图1
D
图2
图3
P2
(1)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 AC上一动点。连结BD,由正方形对称性可知,B与D关于直线 AC对称。连结ED交AC于P,则PB+PE的最小值是 。
(2)如图2,⊙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 ∠AOC=60°,P是OB上一动点,求PA+PC的最小值;
例1:如图,三个相同的正方形, 求证:∠1+∠2+∠3=90°。
基本图形:
证明:
先证△ACD∽△BAD, 可得∠1=∠CAD , 由AF∥BE 可得∠2=∠FAC, 所以1+∠2=∠FAD=∠3=45° 所以∠1+∠2+∠3=90°
模型应用
以此问题为原型,可编拟如下一道应用问题:在距电 视塔底部100米,200米,300米的三处,观察电视塔 顶,测得的仰角之和为90°,那么电视塔高为多少?
(3)如图3,∠AOB=45°,P是∠AOB内一点,PO=10,Q、 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求△PQR周长的最小值。
分析:从知识上来看,本题是考查“利用轴对称的性质 和三角形三边关系”求一定条件下的两条线段和的最小 值。从过程来看,本题却是考查在掌握一种模型或模式 之后能否善于在变形中应用,而这种将变式或变形划归 为已有模型或模式的做法和能力,正是数学学习最为需 要的能力。综合这两方面看,本题有较好的效度、可推 广性和教育性。
只要有课本题的基础,就一定得出电视塔高为100米, 否则三个仰角之和要么大于90°,要么小于90°。
例2、条件:如图,A、B是直线同旁的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上确定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 方法:作点A关于直线的对称点A′,连结A′B交于点P, 则PA+PB=A′B的值最小(不必证明)。
P1
2、贯彻应用意识的课堂教学环节
五个基本环节是: ①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② 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导入学习课题 ③ 研究模型,形成数学知识 ④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享受成功喜悦 ⑤ 归纳总结,深化目标
三、选择适当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 建模思想
1.从课本中的数学出发,注重对课本原题的改变 2.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出发,强化应用意识 3.以社会热点问题出发,介绍建模方法 4.以活动为手段,培养建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