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形象的历史流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Vol. 33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1 ────────── 收稿日期:2011-03-15

作者简介:王文才(1962-),男,河北卢龙人,硕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40-

柳下惠形象的历史流变

王文才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柳下惠的形象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演变,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并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典范。这既有其历史原因,也体现了古人对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追求。

关键词:柳下惠;形象;自我完善 中图分类号: 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4-0040-04

The Historical Flowing De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Liu Xia-hui

WANG Wen-cai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image of Liu Xiahui has evolved and become a role model of morality as the times elapsed ,which has resulted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ors and reflected the ancients' pursuit of self-improvement.

Key words: Liu Xia-hui; image; self-perfection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有的一开始就定型,更多的则是在后人的评论中一步步丰满起来,柳下惠属于后者。

一、先秦时期的柳下惠形象

“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谓食邑柳下,谥曰惠”[1],他是鲁孝公的后代,其父“无骇,公子展之孙也,故为展氏”[2]。主要活动在鲁庄公到鲁文公时期。

《左传》中柳下惠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鲁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率兵进犯鲁国北部边境,“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展喜以巧妙的外交辞令使齐孝公罢兵。既然是在大敌当前展喜“受命”于展禽,说明柳下惠的外交辞令有过人之处。至于展禽是如何与展喜密谋策划,对展喜出行有多大帮助,并没有明确交代,可以说他只是个幕后英雄。第二次是鲁文公二年,假孔子之口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左传》中的柳下惠:有才能、擅长外交,不被重用,是一位怀才不遇之人。

《国语》中的柳下惠形象要略微清晰一些。《国语·鲁语上》

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

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祟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 鲁国是处在大国夹缝中的弱国,若想求得生存机会,只能小心翼翼,朝夕伺候,春秋奉献。即便如此,仍有可能招来战争的屠戮,更何况“为小而崇”?柳下惠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让其弟乙喜“以膏沐犒师”,并取得成功。由此可见柳下惠处理现实问题的清醒与理性。

此外,《鲁语上》还记载,有海鸟落在鲁东门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祀,遭到柳下惠的批评:“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上古时人们对祭祀极端重视,祭祀的对象也十分明确。尽管他们的祭祀活动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迷信成分,但柳下惠所列举的这四种人于国于民无疑都是有益的,是值得后人铭记在心并为之祈祷与祝福的。这也说明,柳下惠心目中想着国家、人民,凡是为国为民立下不朽功勋的,就应该为后人所景仰、怀念。对

王文才:柳下惠形象的历史流变

-41-

臧文仲的批评“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问,非智也”,很有道理。

在后人为鲁僖公和鲁闵公谁为昭、谁为穆这个问题发生争论时,柳下惠第三次出现,发表了他对逆顺的认识。这段记述告诉我们:柳下惠是一个做事很讲原则的人。

总之,《国语》中的柳下惠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不惧权势,敢于直接批评居高位者的错误做法,讲原则,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论语·卫灵公》中,柳下惠是一位有才有德的贤者。“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3,p165]孔子为什么称柳下惠是贤者,《论语·微子》能给予回答:柳下惠为师士,多次被罢免,有人劝他离开鲁国,他回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不仅如此,柳下惠还能够在“降志辱身”的情况下,仍能“言中伦,行中虑”[3,p197]。即使降低自己意志,屈辱自己身份,还能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丝毫不因此而放任或消颓。若非贤达,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孟子》有关柳下惠的议论最为集中、充分。《公孙丑下》写道:“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4,p232]《万章下》又写道:“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4,p314]“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4,p329]“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4,p233] 《孟子》里的柳下惠是一个温柔敦厚、和蔼可亲、与人为善之士。无论什么样的国君,他都能侍奉;无论什么样的处境,他都能安处;无论什么样的人,他都能交往。他踏踏实实践履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怨愤、不悲悯,正直坦荡、宽容大度,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绝不玷污人格的高洁。但在表面随和的同时,柳下惠却“不以三公易其介”,内里有不可移易的原则,“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孟子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承认他是道德楷模。

但是,孟子对柳下惠也有微词,《万章下》称:“柳下惠不恭。……不恭,君子不由也。”[4,p84]孟子认为柳下惠的行为流于简放,缺少礼法所强调的恭敬,这是他的欠缺。

二、两汉时期的柳下惠形象

柳下惠的形象到汉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1. 他的“三黜而不去”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列女传·柳下惠妻》载:

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妻曰:“无乃渎乎?君子有二耻:国无道而贵,耻也;

国有道而贱,耻也。今当乱世,三黜而不去,亦近耻也。”柳下惠曰“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为彼,我为我,彼虽裸裎,安能污我?”油油然与之处,仕于下位。

文中的柳下惠把做官看作是拯救百姓的一种手段和机会,不计较个人待遇厚薄、职位高低。他三次遭贬谪而不肯离去,即使身居卑位,也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个形象较之先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成为一个忧国忧民、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仁者。

2. 他“坐怀不乱”的道德持守得到强调 《毛诗注疏》卷十九叙述了如下故事:

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5,p456]

毛诗传人认为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境界一般人不可能达到。这是因为,越是在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对人道德操守的考验也就越严格。柳下惠在这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定力。由此也可以看出,柳下惠完美的道德在汉代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柳下惠形象

《三国志·魏志》中,柳下惠两次被提到,均未涉及他的坐怀不乱。卷二十提到他的“闻伐国而有忧色”,反对出兵,卷二十一是刘廙和哥哥刘望之的一段谈话:“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尘于内,则宜模范蠡迁化于外。坐而自绝于时,殆不可也”。魏晋史书中常见到“柳下惠则可,吾则不可”的说法,说明当时柳下惠已被悬置,成为人们只可仰望、不可仿效的榜样。

文人作品中,提到柳下惠的也不少,这时的柳下惠已由先前的道德楷模一变而为“直道不遇”的典型,如嵇康的《卜疑集》曰:“时移俗易,好贵慕名,臧文不让位于柳季,公孙不归美于董生。”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也说:“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故籧、宁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嵇康<言志>》:“柳下善直道,孙登庶知人。”这些作品是为柳下惠鸣不平,认为他遭逢乱世,再加上被别人挤压,因此,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有时又把他视为安时处顺的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言“柳下惠東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

四、唐宋时期的柳下惠形象

唐宋时关注柳下惠的学者多了起来,柳下惠声望日隆,但也受到了比较严苛的道德检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