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学(第7章)
食用菌栽培学电子教案
食用菌栽培学电子教案第一章:食用菌概述1.1 食用菌的定义与分类1.2 食用菌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第二章:食用菌的生长条件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2 食用菌的培养基质2.3 食用菌的环境因素第三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3.1 菌种的制作与保存3.2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3.3 食用菌的出菇管理第四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4.1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4.2 食用菌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4.3 绿色防治方法的应用第五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5.1 食用菌的保鲜方法5.2 食用菌的加工方法5.3 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推广第六章:食用菌的遗传育种6.1 食用菌遗传育种的意义与方法6.2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技术途径6.3 食用菌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第七章:食用菌的生理代谢7.1 食用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7.2 食用菌的氮素代谢7.3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八章:食用菌的环境污染与防治8.1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8.2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监测与调控8.3 环保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第九章:食用菌的产业化生产9.1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概述9.2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9.3 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第十章:食用菌的科研与产业发展10.1 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进展10.2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重点解析重点章节解析:第一章:食用菌概述1.1 食用菌的定义与分类1.2 食用菌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第二章:食用菌的生长条件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2 食用菌的培养基质2.3 食用菌的环境因素第三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3.1 菌种的制作与保存3.2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3.3 食用菌的出菇管理第四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4.1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4.2 食用菌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4.3 绿色防治方法的应用第五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5.1 食用菌的保鲜方法5.2 食用菌的加工方法5.3 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推广第六章:食用菌的遗传育种6.1 食用菌遗传育种的意义与方法6.2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技术途径6.3 食用菌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第七章:食用菌的生理代谢7.1 食用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7.2 食用菌的氮素代谢7.3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八章:食用菌的环境污染与防治8.1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8.2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监测与调控8.3 环保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第九章:食用菌的产业化生产9.1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概述9.2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9.3 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第十章:食用菌的科研与产业发展10.1 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进展10.2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难点章节解析:第二章:食用菌的生长条件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2 食用菌的培养基质2.3 食用菌的环境因素第四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4.1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4.2 食用菌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4.3 绿色防治方法的应用第七章:食用菌的生理代谢7.1 食用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7.2 食用菌的氮素代谢7.3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八章:食用菌的环境污染与防治8.1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8.2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监测与调控8.3 环保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第十章:食用菌的科研与产业发展10.1 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进展10.2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这些章节涵盖了食用菌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52360课程名称:食用菌栽培学/Edible Mushroom Cultivation学时:54 (理论36,实验18)学分:2.5适用专业:园艺开课学期:3开课部门:生科院先修课程:微生物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食用菌栽培学》,杨新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食用菌栽培学主要研究大型真菌可供人类食用的真菌,主要任务是研究其生命活动规律、栽培技术和利用方法,目的是生产更多更好的食用菌产品,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掌握食用菌栽培常用使用技术,为今后从事食用菌生产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绪论 2第一章食用菌的形态 2第二章食用菌的分类 2第三章食用菌的营养生理 2第四章食用菌的生态 2第五章食用菌的消毒与灭菌 2第六章食用菌的菌种生产 4第七章平菇栽培 4第八章香菇栽培 4第九章双孢蘑菇栽培 4第十章草菇栽培 3 第十一章金针菇栽培 3 第十二章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学好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五、教学内容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食用菌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食用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第三节发展食用的意义、食用菌的发展前景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食用菌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用菌的概念难点:广义食用菌与狭义食用菌的区别4、教学建议根据标本讲授。
第一章食用菌的形态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形态结构与分类地位第二节生理及生态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食用菌的生物学知识,生理及生态特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用菌的形态和分类地位,生长的环境条件难点: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4、教学建议重点讲述食用菌的形态和生长条件。
第二章食用菌的分类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食用菌的形态结构第二节食用菌的分类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食用菌的形态结构3、教学重点难点食用菌的形态结构4、教学建议重点讲述食用菌的形态和结构。
第七章 食用菌菌种生产
返回本节
返回本章
高压
手提式灭菌锅
卧 式 灭 菌 锅
(四)菌种保藏设备
保藏母种:冰箱(4℃)左右 保藏原种、栽培种: 远离污染源 贮 低温(4~8℃) 藏 干燥、通风、遮光 室 用前要严格消毒杀虫 地面常撒石灰粉
返回本节
(五)菌种厂的布局
根据菌种生产流程合理设置
仓库
配料室
灭菌室
接种室
门 口
晒料场 栽培棚 办公室
返回本节
思考、讨论题
1.栽培时为何不用母种作菌种? 2.母种扩成原种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使用接种箱? 4.菌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课外学习资源
1.黄毅.食用菌栽培.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8 2.中国食用菌菌种网
返回本节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用菌杂志. 云南:《中国食用菌》编辑部 2004.1~6, 2005.1~6 2.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第6章.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张金霞.食用菌生产技术.第4~8章.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4.黄毅.食用菌栽培.第二版.上册.第4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张松.食用菌学.第6章.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中国食用菌菌种网 7.中国食用菌信息网 /
概念 用液体基质培养的菌种 2.液体 设备、工艺较复杂 菌种 菌龄短而一致 特点 发酵率高 易老化和自溶
返回本节
生 长 势 的 区 别
液体菌种
固体菌种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第二节 食用菌制种的条件
一、菌种生产程序
四大步骤
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返回本节
二、制种设备
一、制培养基设备 二、灭菌设备 三、接种设备 四、培养设备 五、保藏设备 六、菌种厂布局
1340036《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大纲
GDOU-B-11-213课程简介课程简介:我国食用菌的自然资源,人工栽培历史、产量水平、营养价值及我国食用菌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我国发展食用菌的广阔前景。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史及食用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管理方法。
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基本操作技术:制种程序及设备仪器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各级菌种的制作方法,菌种质量检查及选育和保藏等。
介绍蘑菇、香菇、平菇、木耳、草菇等等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和技术。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植保、植科、园艺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其目的是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能掌握食用菌栽培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要求掌握食用菌栽培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制种技术,实践学会多种具有代表性的食用菌栽培技术。
期未考查为评分依据。
三、面向专业:植保、植科、园艺等专业四、先修课程:微生物学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讲授内容,涉及微生物学知识;在“微生物学”课程学习后再开课为宜。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第一章概论(1学时)第一节食用菌的基本概念食用菌(edible fungi) (A)、蘑菇(mushroom)(A)第二节食用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C)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第三节发展食用的意义、食用菌的发展前景(C)第二章食用菌的生物学知识(3学时)第一节形态结构与分类地位食用菌的一般形态结构与主要识别特征(A):伞菌子实体结构:菌盖、菌褶(或菌孔)、菌柄、菌环、菌托、孢子印等;营养体:菌丝与菌丝体特征;孢子:有性孢子与无性孢子;特殊组织化形体一子座、菌索、菌核。
分类地位及主要种类(A):子囊菌::块菌(Tuber)、羊肚菌(Morchella)、冬虫夏草(Cordyceps)、担子菌:1.层菌纲:有隔担子菌纲:担子分隔。
代表种:银耳、木耳;无隔担子纲:担子无隔。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食用菌:指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具有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大型真菌,通称蘑菇。
(注:食用菌只是在生长的某一个时期可以食用,食用菌也并不是说整个个体都可以食用)2:约有95%的食用菌属于担子菌门,少数属于子囊菌门3: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它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丰富城乡的菜篮子结构,还可以变废为宝,扩展就业渠道。
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分类1:子实体:指含有或产生孢子的菌丝组织体,由成熟的次生菌丝扭结分化而成。
2:菌丝体:管状的丝状物即菌丝积聚成的菌丝群。
(菌丝前端不断的生长,分支并交织形成的菌丝群,主要吸收水分和养料,属于营养器官)3:菌丝体按形成过程划分: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初生菌丝:刚从担孢子萌发出的菌丝,属于单核菌丝。
菌丝细,分支少,生长慢,生长期短,一般不结实。
次生菌丝:初生菌丝经双核化过程形成的异核的双核菌丝。
粗壮,分支多,生长快多有锁状联合现象,生理成熟时形成子实体,生长期长。
三生菌丝:是已组织化的构成子实体的双核菌丝。
4:菌组织:许多真菌尤其是高等真菌在生活史的某些阶段为了适应外界不良的环境条件,菌丝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的疏松或紧密交织的结构。
(属于菌丝体的特殊形态,主要是为了适应不良环境或利于繁殖才出现这种特殊形态)5:伞菌的组成部分:(由上到下的结构顺序)菌盖、菌褶或菌管(有些少数是菌管)、菌环、菌柄、菌托。
一般来说共有的结构为菌盖、菌褶和菌柄,只有部分食用菌有菌环和菌托,其中同时有菌环和菌托的为毒蘑菇。
①菌环:内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上的单层或双层环状膜②菌托:外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基部发育成的杯状、苞状或环圈状的构造6:伞菌的生活史(课本65面):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从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用示意图表示伞菌的生活史(课本11面笔记)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次生菌丝的顶孢核配→担子(2n)→减数分裂产生担孢子(n)7:孢子印:担孢子无色或浅色,成熟的子实体不断的释放出的孢子堆积起来出现的菌褶形印成为孢子印。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食用菌栽培学(英文):Edible Mushroom Cultivation课程编号:12371093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我国食用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工栽培历史悠久,且我国是农林业大国,具有丰富的原材料。
可见,我国发展食用菌的广阔前景。
本课程主要介绍——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史及食用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管理方法;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基本操作技术:制种程序及设备仪器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各级菌种的制作方法,菌种质量检查及选育和保藏等;介绍蘑菇、香菇、平菇、木耳、草菇等等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属于应用微生物范畴,技术性强,是农林业与生物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食用菌栽培相关知识,掌握食用菌各级菌种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学会制作各级菌种的基本、技能。
掌握主要食用菌栽培技术,以便在今后实践中运用于新产业的开拓。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简要介绍食用菌的概念、种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及在我国农林业生产中的位置及现状。
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掌握食用菌及食用菌学的概念;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了解我国发展食用菌的有利条件。
广义食用菌与狭义食用菌的区别是本章内容的难点。
第一节概述(0.5学时)一、食用菌的概念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三、食用菌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第二节中国古代食用菌发展简史(0.5学时)一、发展简史二、早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三节食用菌生产的现状及展望(0.5学时)一、国内外食用菌生产的性质和地位二、展望与思考第四节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0.5学时)一、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地位二、食用菌栽培学的任务三、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基本要求作业与思考题:(1)谈谈你对食用菌的基本认识。
食用菌栽培学
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食用菌(edible fungi)食用菌是供人类食用或药用的具有显著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常称为菇类、耳类和其它药用真菌。
食用菌不是分类学名词,在分类上属菌物界、真菌门、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及腹菌纲,少数属子囊菌亚门的盘菌纲。
有毒的大型真菌常称毒蘑菇。
在已知10万多种真菌中大约有一万种是肉质大型真菌,在30多属的2000多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中,仅80多种在实验室进行了栽培,目前世界人工栽培不过20多种,而我国也只有10多种。
(一)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食用菌栽培学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发展,丰富和完善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运用微生物学、园艺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阐明各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并解决食用菌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基础理论和技术措施,以满足人们对增加多种营养、调整食物结构的需要。
第二节发展食用菌栽培的意义和作用一.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大多数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既可食用又可药用,被称为“保健食品”或“第三食品(动物、植物)。
营养价值食用菌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齐全,人们所需八种氨基酸在食用菌中都存在,是一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所不能比拟的。
药用价值由于食用菌含有一些特定的酶类、多糖蛋白、生物碱、有机酸等多种具有药理作用的物质,而被应用临床。
如猴头菇不仅能治疗慢性胃炎,还可以治疗胃癌、直肠癌和食道癌,香菇多糖用于治疗肝炎和肿瘤有很好的效果,双孢菇制成片剂或糖浆用于临床,对肝炎和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达81%以上,金针菇对儿童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有益,故有“增智菇”的美称。
金针菇含有多糖,具有抗癌效果,经常食用可防治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等疾病。
(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发展食用菌生产对于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在食用菌集中产区,食用菌产值在多种经营中的比重约占50%左右。
食用菌栽培学第7章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第一节 概述 一、名称及分类地位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别名白木耳、 雪耳。 分类地位: 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ae) 银耳目(Tremellales) 银耳科(Tremellaceae)、 银耳属(tremella)。• 5. 酸碱度(pH值)
• 银耳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pH5.2-7.2, 以pH5.2-5.8适宜。
(三)生物因子
银耳是一种木腐菌,但自身酶解能力弱; 同时银耳又是一种速生菌,在其发菌期需 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两点决定了银耳菌 种必须有香灰菌伴生。
银耳和伴生菌的关系,据杨新美的调查研 究,银耳子实体的产生,经常(78%)与“香灰” 菌(贵州俗称)伴生,其学名初步监定为绿粘帚 霉(Gliodadium virens),其有性世代为炭团菌属 的一种(Hypoxylon sp.)。
第四节 代料栽培 一、工艺流程 拌料 装袋 灭菌 冷却 接种 发菌管理 拱布通风 撕掉胶布 割膜扩口 出耳管理 成耳采收 二、技术要点
1.菌种制作
• 银耳菌种分离:在耳基或接种部位周边取材,在 硅胶干燥器中放置2-3个月,取小块放在PDA培 养基上,22-25℃培养10-15天 • 香灰菌种分离:在远离耳基或接种部位周边取材, 取小块基质移于PDA培养基中, 25℃培养5-7天, 培养基颜色变黑者即为香灰菌 • 原理:银耳菌丝耐旱,生长慢;香灰菌丝生长快,不 耐旱,产生黑色素
• 碳源:银耳可以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
半乳糖、纤维二糖、乙醇、醋酸钠,碳源:银 耳可以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半乳糖、 纤维二糖、乙醇、醋酸钠,而不能利用乳糖、 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纤维素和可溶性淀 粉。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食用菌栽培学(英文):Edible Mushroom Cultivation课程编号:12371093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我国食用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工栽培历史悠久,且我国是农林业大国,具有丰富的原材料。
可见,我国发展食用菌的广阔前景。
本课程主要介绍——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史及食用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管理方法;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基本操作技术:制种程序及设备仪器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各级菌种的制作方法,菌种质量检查及选育和保藏等;介绍蘑菇、香菇、平菇、木耳、草菇等等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属于应用微生物范畴,技术性强,是农林业与生物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食用菌栽培相关知识,掌握食用菌各级菌种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学会制作各级菌种的基本、技能。
掌握主要食用菌栽培技术,以便在今后实践中运用于新产业的开拓。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简要介绍食用菌的概念、种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及在我国农林业生产中的位置及现状。
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掌握食用菌及食用菌学的概念;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了解我国发展食用菌的有利条件。
广义食用菌与狭义食用菌的区别是本章内容的难点。
第一节概述(0.5学时)一、食用菌的概念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三、食用菌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第二节中国古代食用菌发展简史(0.5学时)一、发展简史二、早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三节食用菌生产的现状及展望(0.5学时)一、国内外食用菌生产的性质和地位二、展望与思考第四节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0.5学时)一、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地位二、食用菌栽培学的任务三、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基本要求作业与思考题:(1)谈谈你对食用菌的基本认识。
《食用菌栽培学》教案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一、生理生态的基本概念
二、营养物质
三、营养特点
四、生长与发育
1、生活史
2、生长
3、发育
五、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营养
2、温度
3、水分和湿度
4、氧气和二氧化碳
5、光照
6、酸碱度
7、生物因子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名 称
第三章食用菌制种及菌种保藏
目 的
要 求
掌握食用菌菌种扩繁和保藏方法,了解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方法
三、生长发育的条件10分
四、栽培技术
(一)菇房设计5分
(二)菌种繁育5分
(三)栽培技术20分
5、接菌
(1)无菌室准备
(2)接菌
6、培养
四、菌种保藏
五、菌种复壮
理论讲授
名 称
第四章食用菌生产方式及工艺
目 的
要 求
掌握国内外主要生产方式及特征,掌握国内外几种主要生产方式的工艺流程及生产标准
重 点
难 点
重点:国内外几种主要栽培方式及各工艺标准
难点:理解各生产模式间的差别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难点:香菇的转色技术及催蕾和催花技术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学时
第一节产业生态与市场分析
一、概述
(一)价值
(二)产业动态
二、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生物学基础
一、形态特征
二、子实体分化
三、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
第三节栽培技术
一、香菇露地栽培技术
(一)特点
(二)季节、场地选择
(三)配料、拌料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
2.湿度 菌丝生长期要求的空气湿度是60%- 70%;子实体生长期需要的空气湿度是80%-95%。
三、酸碱度
种类 双孢菇 鸡腿菇 香菇 平菇 金针菇 灵芝
几种食用菌对酸碱度的要求
适宜生长pH
最适生长pH
6.0-8.0
6.8-7.2
6.0-8.0
6.8-7.2
4.0-7.5
4.0-6.5
5.0-6.5
食用菌在营养类型上属于异养型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中 的碳素营养。单糖、双糖、低分子醇类和有机酸可被直接吸 收,淀粉、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高分子碳源,经菌丝分 泌的胞外酶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碳化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在食用菌生产中常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豆芽、 马铃薯等简单糖类;木屑、玉米芯、棉籽壳、麦秸、稻草等农 林产品下脚料。
少数食用菌属于子囊菌,分别属于6个科。 绝大多数食用菌和广泛栽培的食用菌都是担子菌
纲,在我国的40个科,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群,即 耳类、非褶菌类、伞菌类和腹菌类。
第四节 食用菌的营养生理
一、食用菌的营养 1.碳源
碳源:凡用于构成细胞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 质,统称为碳源。碳源的主要作用是构成细胞物质和提供生长 发育所需的能量。碳源是食用菌需求量最大的营养源。
野生菇 0.6吨
其它菇类 13.7吨
出口鲜品1.5万吨, 干品1500吨,
罐头和盐渍品1.2万吨。
生产现状
菌种优化、专业化生产 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 反季节栽培、周年生产 人工控制光、温、湿等因子 代用料栽培为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一、为人类提供理想的健康食品 1.食用价值 2.药用价值 3.经济价值
初生菌丝(单核菌丝)生长时期短,纤细,
食用菌栽培学
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篇:食用菌栽培学1、食用菌的概念是什么?食用菌是能够形成大型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给人们食用或药用的一类大型真菌。
2、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1)发展食用菌产业,将秸秆进行合理地利用,不但提高其生物利用率,而且对杜绝秸秆焚烧、保护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发展食用菌产业,从食用菌中获取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减少养殖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物利用率,具有很高的生态环保价值3、说出10中常见食用菌平菇、香菇、金针菇、草菇、金耳、银耳、猴头菇、黑木耳、灵芝、双孢蘑菇。
4、食用菌发展潜力?有营养价值:(1)蛋白质含量一般占实体湿种的1.75~3.63%,平均值为3.5%。
(2)通常栽培的食用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中氨基酸,各种食用菌中赖氨酸含量都很高。
(3)脂类常见食用菌的粗脂肪含量占其比重1.1%~8.0%,平均值4%。
(4)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5)核酸食用菌的和酸含量为2.7%~4.1%。
有药用价值:(1)抗癌作用(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临床上对心肌梗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对肝脏的作用:香菇多糖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抗炎作用(5)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刺猴头菌对中枢抑制剂有协同作用,对中枢兴奋剂有对抗作用,安络小皮伞有较好的镇痛作用(6)抗病毒作用5、食用菌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矿物质6、食用菌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有哪些?最适生长温度,湿度:食用菌在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
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0%~90%。
氧气与二氧化碳:食用菌是好气性、异养生物,即好氧性菌类,因此氧与二氧化碳的浓度也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
食用菌再分解基质获取营养物质的过程中,需要吸进氧气,排除代谢产物二氧化碳。
光线:食用菌细胞内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需要直射光。
根据子实体形成时期对光线的要求,一般食用菌可分为喜光型、厌光型和中间型。
食用菌栽培技术
黑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
67
侧耳属(广义的平菇)
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68
肺形 侧 耳
亚侧耳
69
菌核侧耳
黄白侧耳
70
紫孢侧耳
裂皮侧耳
71
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
72
金针菇 (Flammulina
velutipes)
香菇 13.4~18.5 大白菜 1.1 稻米 8.5
平菇 10.5~30.4 菠菜
1.8 玉米 8.5
草菇 25.9~30.1 黄瓜
0.8 高粱 9.5
返回本 节
表绪2 部分食用菌维生素的含量(mg/kg鲜品)
菌类
VB1
VB2
维生素
VB3
VC
VD原
双孢菇 1.6
0.7
48.0
131.9 1240.0
食用菌转化 优质菌体蛋白
返回本 节
2.不争人地力、效快益高
人争粮
不与
粮争地 地争肥
农争时
食用菌
生效快
生长期短 理想短、平、快项目
效益高: 投入产出比一般为1:2
返回本 节
如7500 kg稻草/hm2土地 3750kg鲜平菇 约含75kg优质蛋白质 约合1065kg大米的蛋白质含量
每亩秸草生产食用菌的产值 约是粮食的2倍
此外,还有较多的核酸和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 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PP(烟酸)、 维生素C(抗坏血酸)和维生素D元 (麦角甾醇)。
其矿质含量也较丰富,尤其含磷质较多,不仅滋 补脑力,而且有调节人体生 理机能的功效。
菌课件7章-平菇栽培
平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传统 中医认为平菇具有舒筋活血、健 胃补脾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腰腿 疼痛、手足麻木等症状。
2023
PART 02
平菇的生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性
REPORTING
平菇的形态特征
菌盖
平菇的菌盖通常呈扁平状,边缘内 卷,表面光滑或具有细毛。颜色多 样,包括白色、灰色、浅褐色等。
菌柄
菌柄呈圆柱状,中生或偏生, 有时有分枝。颜色与菌盖相近 。
平菇栽培的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显著
平菇栽培周期短,产量高,市场 前景广阔,能够为农民带来可观
的经济收益。
促进就业
平菇栽培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从 种植、管理到采收都需要劳动力, 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问题。
产业链延伸
平菇栽培可以与深加工、销售等环 节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 一步提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接种操作
灭菌后的栽培袋冷却至30℃左右时进 行接种。接种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将 菌种均匀地接入栽培袋中,并轻轻压 实。
发菌管理
将接种后的栽培袋放入发菌室内进行发菌 管理。发菌期间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和通风条件,促进菌丝快速生长。定期检 查发菌情况,及时处理污染和异常情况。
2023
PART 04
平菇的出菇管理
化学防治: 使用百菌清、多 菌灵等药剂进行喷洒,注意药 剂的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
性。
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虫害种类: 平菇常见的虫害包括菇蝇、线虫、螨虫等。
物理防治: 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菇蝇,定期检查并清 理出菇房内的虫害。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使用敌百虫、乐果等药剂进行喷洒或熏蒸, 注意药剂的安全使用浓度。
食用菌栽培技术辅导5
食用菌栽培技术辅导5第七章食用菌产品的储藏及加工1.什么是食用菌加工食用菌加工:将原料加工成保存时间长、运输方便、味道鲜美、有利于食用的各种新产品的过程和方法。
2.食用菌产品的加工对象⑴食用菌子实体⑵液体或固体培养的菌丝体⑶子实体下脚料3.食用菌加工的重要性⑴延长食用菌产品的保存期食用菌子实体的含水量一般为90%左右,菇体肉质柔软,采收后难于长期存放。
因为采收后菇体细胞逐步死亡,附着在菇体表面的各种微生物开始生长繁殖。
由于菇体水分和营养条件都很好,所以会很快引起食用菌子实体腐烂。
另外,子实体内的酶活动,会使菇体改变颜色,使原来的自然色泽变成红棕色、褐色或黑色,降低食用菌的商品价值。
因此,采收的鲜菇在没有特殊处理和特殊设备的条件下,一般只能保存2~7天。
菇农生产的食用菌,采收后若不能及时销售完,如何保存,这是广大菇农经常碰到的现实问题。
通过食用菌加工的办法,把食用菌加工成干菇,制成罐头,腌渍成各种腌渍品、酱渍品,制成各种饮料、蜜饯、酒类、膏汁、冲剂等制品,能保存较长时间而不变质。
这些产品有的渗透压很高,如腌渍品、蜜饯类、膏汁类等,有的水分含量很低,如干菇、冲剂等,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或产品密封严格,微生物不能侵入,如罐头类产品。
⑵增加食用菌产品的种类通过不同的科学加工方法,不但可以使食用菌延长保存期,防止腐烂变质,而且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使同一品种的原料变成多种形式的系列产品,大大丰富了食用菌的制品种类。
如银耳采收后通过科学加工,可制成银耳软糖、银耳方块茶糖、银耳汽水、银耳晶、银耳奶晶、速溶银耳精等产品;猴头菇原料,可加工制成猴头蜜酒、猴头补酒、猴头果酒、猴头啤酒、猴头饮料、猴头露、猴头晶、猴头软糖、猴头菌片、灵芝猴头复配胶囊等。
双孢蘑菇、香菇、平菇、木耳、茯苓、灵芝等许多食用菌,都可加工开发成各种营养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疗效食品等品种,使以食用菌为原料的产品琳琅满目,丰富和繁荣食品市场。
食用菌栽培学第7章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银耳可以在没有其伴生菌存在时,照样完成其 生活史(徐碧如),但在两菌混合的情况下,银 耳子实体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 杨新美、谢宝贵(1989)报道,银耳及其伴生菌 在木材降解中具有显著的酶协同作用。据测定, 在银耳及其伴生菌的胞外纤维素酶系中各组分 的活性差别显著而可以互补,而且表现出明显的 协同作用。
二 栽培季节:原则上以当地气温稳定在15-18℃便 可栽培,尤以20-26℃和相对湿度70%以上的天气为 最理想。
三 场地选择: 银耳的栽培场地包括发菌场和栽 培场。 发菌场以坐北朝南、空气流通、靠近水源、七成荫 蔽、土质肥沃、夹杂砂砾的缓坡地最适宜。 栽培场地因气候情况或栽培季节,及资金投入等而 定。
银耳Tremella lutescens Fr.
二分布 :吉林、山西、江苏、浙江、安
徽、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等地。
三、生长习性
春秋生于栓皮栎、麻栎、蒙古栎、袍栎、杨、 柳、桑、榆、拟赤杨、千年桐、悬铃木、杜英、乌桕 等阔叶树枯木或倒木上。
可人工栽培
之后细胞纵向分隔,形成4个单核细胞为下担子;随后,下担 子的上端产生乳头状突起,并继续伸长成细长臂状,为上担子, 并分别长出4个孢子梗,先端逐渐膨大成球状;
与此同时,下担子中4个核向上移动,进入小梗顶端的球状体 中.核移入后,孢子梗与担孢子之间产生分隔,形成新的担孢 子.成熟后,从小梗上弹射下来,又开始新的一代。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一) 子实体:子实体胶质,新鲜时纯白色、 半透明,耳基黄色或黄褐色,由3-10多枚波 曲的瓣片组成,鸡冠形或菊花形,大小不一, 4-25cm。干后角质,硬币脆,白色或米黄色, 体积强烈收缩,子实层生于整个瓣片的表面。
食用菌栽培课件整理版
琼脂20g、蘑菇堆肥(干)100~200g,水 1000ml。 • 适用于培养蘑菇的菌种,菌丝生长健壮不 易衰老。
下一页
配方
3.改良PDA培养基(Ⅱ)
• 马铃薯(去皮)250g、葡萄糖20g、琼脂17g、麦芽 糖10g、α—萘乙酸5mg,水1000ml。
一级菌常用的化学试剂 commonly
used chemical ingredient
1.葡萄糖(C6H12O6) 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由淀粉 水解制得。是生物体最重要的一种单糖秘 组成的糖。常用作碳源,用量1~2%左右
2.蔗糖(C12H22O11) 纯品无色结晶,呈大的单斜晶形,味甜, 易溶于水。从甘蔗或甜菜中榨取。能被生 物消解成等分子的葡萄糖、果糖。是制种 中常用的碳源,用量1~2%
书籍。
返回
一级菌种配方设计ingredient
design
一级菌种培养基的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1天然的有机物质 如马铃薯、豆粉、玉米粉、堆肥、
稻草松汁、豆芽等。
• 应选择新鲜无霉变无虫蛀无变质的优质材料,为食用菌提 供全面的营养。
2可溶性的有机物质 如麦芽浸汁、酵母浸膏、蛋白 胨、蔗糖、葡萄糖等。
• 适合培养木耳,其菌丝生长密集,粗壮、整齐、 丰满,经连续转接菌丝体不易衰退。
下一页
配方
11.玉米粉、蔗糖培养基 • 玉米粉40g、葡萄糖10g、琼脂18~20g、
水1000ml。 • 适合大多数食用菌Fra bibliotek生长发育,尤其是金
针菇。 12.米糠煎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 米糠5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0.3g、
食用菌栽培技术作业指导书
食用菌栽培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食用菌概述 (3)1.1 食用菌的分类与分布 (3)1.2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经济意义 (4)第2章食用菌生物学特性 (5)2.1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5)2.1.1 菌丝体 (5)2.1.2 子实体 (5)2.1.3 孢子 (5)2.2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 (5)2.2.1 菌丝体生长 (5)2.2.2 子实体分化 (5)2.2.3 孢子产生与传播 (5)2.3 食用菌的生活条件与生长要素 (5)2.3.1 温度 (6)2.3.2 湿度 (6)2.3.3 光照 (6)2.3.4 空气 (6)2.3.5 营养 (6)第3章食用菌菌种选育与繁殖 (6)3.1 菌种选育方法 (6)3.1.1 菌种来源与筛选 (6)3.1.2 菌种选育流程 (6)3.2 菌种繁殖技术 (6)3.2.1 母种繁殖 (6)3.2.2 原种繁殖 (7)3.2.3 栽培种繁殖 (7)3.3 菌种保藏与管理 (7)3.3.1 菌种保藏 (7)3.3.2 菌种管理 (7)第4章食用菌栽培原料与设施 (7)4.1 栽培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7)4.1.1 原料的选择 (7)4.1.2 原料的处理 (8)4.2 栽培设施的要求与布局 (8)4.2.1 设施要求 (8)4.2.2 设施布局 (8)4.3 栽培环境的调控 (8)4.3.1 温度调控 (8)4.3.2 湿度调控 (8)4.3.3 通风与光照 (8)第5章食用菌栽培技术 (9)5.1.1 选材与处理 (9)5.1.2 菌种选择与接种 (9)5.1.3 栽培管理 (9)5.2 袋料栽培技术 (9)5.2.1 配制培养料 (9)5.2.2 装袋与灭菌 (9)5.2.3 菌种接种与培养 (9)5.3 床栽与箱栽技术 (9)5.3.1 床栽技术 (9)5.3.2 箱栽技术 (10)5.3.3 栽培管理 (10)第6章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10)6.1 病虫害类型与发生原因 (10)6.1.1 病害类型 (10)6.1.2 虫害类型 (10)6.1.3 发生原因 (10)6.2 病虫害防治方法 (10)6.2.1 农业防治 (10)6.2.2 物理防治 (11)6.2.3 生物防治 (11)6.3 农药使用规范与注意事项 (11)6.3.1 农药选择 (11)6.3.2 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11)第7章食用菌采收与加工 (11)7.1 采收时期与标准 (11)7.1.1 采收时期 (11)7.1.2 采收标准 (11)7.2 采收方法与注意事项 (11)7.2.1 采收方法 (12)7.2.2 注意事项 (12)7.3 食用菌加工技术 (12)7.3.1 清洗 (12)7.3.2 切割 (12)7.3.3 烫漂 (12)7.3.4 冷却 (12)7.3.5 装袋 (12)7.3.6 冷藏 (12)7.3.7 加工 (12)第8章食用菌栽培模式与优化 (12)8.1 常见栽培模式分析 (12)8.1.1 室内栽培模式 (13)8.1.2 大棚栽培模式 (13)8.1.3 林下栽培模式 (13)8.2.1 品种选择与搭配 (13)8.2.2 栽培基质优化 (13)8.2.3 环境因子调控 (13)8.2.4 病虫害防治 (13)8.3 创新栽培模式摸索 (13)8.3.1 工厂化栽培 (13)8.3.2 资源循环利用 (14)8.3.3 互联网食用菌栽培 (14)8.3.4 休闲观光与食用菌栽培相结合 (14)第9章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4)9.1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14)9.1.1 生产规模 (14)9.1.2 产区分布 (14)9.1.3 技术水平 (14)9.1.4 市场与消费 (14)9.2 国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经验 (14)9.2.1 美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14)9.2.2 日本食用菌产业现状 (15)9.2.3 欧洲食用菌产业现状 (15)9.3 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15)9.3.1 发展趋势 (15)9.3.2 发展对策 (15)第10章食用菌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5)10.1 食用菌市场分析 (15)10.1.1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15)10.1.2 消费者需求分析 (15)10.1.3 竞争态势分析 (15)10.2 营销策略与渠道 (16)10.2.1 产品策略 (16)10.2.2 价格策略 (16)10.2.3 渠道策略 (16)10.2.4 促销策略 (16)10.3 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 (16)10.3.1 品牌定位 (16)10.3.2 品牌形象设计 (16)10.3.3 品牌推广策略 (16)10.3.4 品牌维护与管理 (16)第1章食用菌概述1.1 食用菌的分类与分布食用菌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真菌,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食用菌栽培》课程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用菌栽培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食用菌栽培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园艺、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之一。
它是在近代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的基础上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
其目的就是研究食用菌高产的理论和栽培技术。
具体来说,要研究食用菌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和解决食用菌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从而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1).基本知识:掌握食用菌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了解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2).基本理论:理解食用菌的生长与发育规律,掌握食用菌的制种与栽培的理论,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3).基本技能:掌握食用菌栽培学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及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食用菌的制种技术与主要菇种的栽培技术。
三、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生理生态、制种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
由于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需要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在讲授内容时一定要讲清基本概念,通过习题、实验、实习掌握食用菌的制种与栽培技术。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因此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教学实习相结合,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等手段或应用多媒体教学,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课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栽培食用菌。
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食用菌栽培学的定义,食用菌栽培学的内容和任务;食用菌栽培的意义;(2)食用菌栽培的发展及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种类、比例、水分、pH适宜; 保持无菌状态。
返回本节
(二)培养基的类型
原料 来源
天然:天然有机物 合成:已知成分的化学药品 半合成:?
类 型
液体:营养液 状态 固体:天然固体原料 固体 固化:加1.5%~2%琼脂 表面 斜面培养基 形状 平板培养基
返回本节
特性
条状
属天然植物多糖 融点96℃以上 凝点40 ℃以下 冷水中不溶 透明度好、粘着力强 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一、制培养基设备 二、灭菌设备 三、接种设备 四、培养设备 五、保藏设备 六、菌种厂布局
返回本章
第三节 菌种培养基
一、概述 (一)概念及要求 (二)培养基的类型 二、各级菌种的培养基 (一)母种培养基 (二)原种、栽培种培养基 三、培养基的灭菌
返回本章
一、培养基的概述
(一)概念及要求 概念
要 求 人工配制的适于菌种生长 的营养基质
传代次数勿太多
返回本节
转管
返回本节
三、原种、栽培种的接种
接 原 种
用接种耙取蚕豆大母种 放于瓶中料面上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接 栽 培 种
用接种匙(镊、铲)取枣大原种 放于袋的两端或瓶中料面上
表面老菌丝及 老种块勿接入
返回本节
栽培种接 种
返回本节
菌种培养
(一)培养条件 场所清洁 空气清新 空气湿度 60%~70%
第七章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菌种概述 菌种生产设备 菌种培养基 接种
第一节 菌种概述
一、菌种概念 二、菌种类型 三、菌种生产程序
返回本章
一、菌种概念
菌种 来历 野生菌驯化 原菌株改良 生物技术创新
基本 要求 优良 菌株 野生 担孢子或子囊孢子 栽培 扩大繁殖后的纯次生菌丝体
光线暗
温度约25℃
返回本节
技术环节
1.母种 培养 及时挑拣污染管 分离的母种要纯化→出菇试验 →使用 控制菌龄(即将长满斜面) 培养时间5~10天
返回本节
母种培养
返回本节
原种 栽培种 的培养
培养时间:约30天
勿堆放过挤 及时挑拣污染瓶(袋) 栽培种的菌袋缺氧时可刺孔增氧 控制菌龄(菌丝长满后7~10天使用)
返回本节
五、菌种保藏设备
保藏母种:冰箱(4℃)左右 保藏原种、栽培种: 远离污染源 贮 低温(4~8℃) 藏 干燥、通风、遮光 室 用前要严格消毒杀虫 地面常撒石灰粉
返回本节
六、菌种厂的布局
根据菌种生产流程合理设置
仓库
配料室
灭菌室
接种室
门 口
晒料场 栽培棚 办公室
培养室
返回本节
第二节 主要生产设备
返回本章
一、制培养基设备
(一)原料处理设备
铡 草 机
切片粉碎两用机
粉 碎 机
返回本节
拌料机
返回本节
(二)培养基分装设备 装袋机
返回本节
装瓶机
挖瓶机
返回本节
菌种袋
颈圈
返回本节
菌种瓶
返回本节
二、灭菌设备
高 外锅:装水 压 内锅:装物(有壁管) 安全阀 锅 锅盖 排气阀 压力表
返回本节
常压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刺孔点
返回本节
好母种
退化母种
返回本节
出菇试验
栽培
出菇快 产量高 品质好 抗逆性强
返回本节
产生原基
返回本节
污染
黄 水
返回本节
作业题
1.设计菌种厂的依据是什么? 2. 怎样防止菌种的衰退? 3.怎样判断菌种的衰退? 4.自然基质保藏法是怎样进行的?有何优缺点?
思考、讨论题
1.栽培时为何不用母种作菌种? 2.母种扩成原种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使用接种箱? 4.菌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返回本节
生 长 势 的 区 别
液体菌种
固体菌种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三、菌种生产程序
四大步骤
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返回本节
第一节 菌种概述
一、菌种概念 二、菌种类型 三、菌种生产程序
返回本章
第二节 主要生产设备
一、制培养基设备 二、灭菌设备 三、接种设备 四、培养设备 五、保藏设备 六、菌种厂布局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3.超净工作台
使一定工作区达到相对无菌、无尘状态的电器
双人
单 人
返回本节
4.接种工具
要求:前端为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
环 枪 匙 钩 铲
返回本节
针 接种 镊 耙
四、菌种培养没备
1.培养箱 培养少量菌种的恒温电器(20~40℃)
返回本节
2.培养室
培养大量菌种的恒温房 光线暗 密闭好、通风性强 要求 能升温、降温(空调机) 有培养架
返回本节
三、接种设备
(一)接种环境
1. 接 特 简易、利移动 种 点 对人体低害 效果好、工效低 箱
要 密闭性好 求
喷雾 用 法 清洁、放物品→ 消毒 熏蒸 紫外灯
返回本节
紫外灯 操作孔 观察窗
返回本节
2.接种室
高2.2~2.5m 缓冲间:2~3m2 要求 面积7~9m2 接种间:5~6m2 6个面平滑 两门错开、平拉式 顶装紫外灯 清洁→物品放缓冲间→消毒 使用 →移物至接种间→ 喷消毒液 → 10min 后接种→消毒液清洁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2.二级种(原种)
将母种扩大至粗放培养基上 概念 形成的菌种
大口瓶、较粗放的 培养环境 概况 液体或固体培养基 用途 扩大栽培种 特点 菌丝较多而壮、适应性较强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3.三级种(栽培种)
将原种扩大至粗放培养基上 概念 形成的菌种
菌种袋、较粗放的 培养环境 概况 液体或固体培养基
返回本节
粉状
返回本节
二、各级菌种的培养基
(一)母种培养基
1.通用配方
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
PDA
琼脂15~20g、水1000m1
2.配制过程
返回本节
制马铃 薯滤液
煮沸20min,取定量滤液 滤液沸时加入,融后加余料 10%NaOH或HCL
勿污管口,控制装量 准备灭菌
返回本节
融化琼脂 调解pH 分装试管
返回本节
20~30min
母基灭菌与摆斜面
返回本节
(二)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灭菌
高压灭菌
1.5kg/cm2(152kpa、128.1℃) 灭菌1~2h
返回本节
常压灭菌 100℃灭菌10h左右→再闷12h 要求 攻头、控中、保尾
返回本节
第四节 菌种的接种
一、无菌操作 二、母种的接种
(一)分离法 1.组织分离 2.孢子分离 (二)转管法
返回本节
返回本章
扩大 繁殖
用于 生产
实行纯培养 不含任何杂菌
返回本节
二、菌种类型
保藏用种 目的 实验用种 生产用种 一级菌种 级别 二级菌种 三级菌种 状态:固体菌种、液体菌种
返回本节
按
(一)级别不同的菌种
1.一级种(母种) 用分离法首次得到的 概念 纯次生菌丝体
概况
培养环境 试管、斜面培养基
扩大原种 用途 再生母种 保藏用种 特点 菌丝弱而少、不可直接栽培
用途
栽培生产
特点 菌丝多而壮、适应性强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生产总过程
子实体 母种
栽培
原种
栽培种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二)状态不同的菌种
1.固体 菌种
概念 用固体基质培养的菌种 设备、工艺简单 特点 菌龄长而不一 发酵率较低
概念 用液体基质培养的菌种 2.液体 设备、工艺较复杂 菌种 菌龄短而一致 特点 发酵率高 易老化和自溶
三、原种、栽培种的接种
返回本章
概念:菌种移至新培养基上的过程 接种 关键:无菌操作
一、无菌操作
概念 在严格消毒灭菌条件下进行的操作 接种环境消毒灭菌 酒精棉球消毒双手 要点 开启的管口、瓶口靠近灯焰 拔出的棉塞勿触及任何地方 必 动作快,接种时间勿太长 备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将母种移入新的过程 概念 过程 注意 接种环取绿豆粒大母种 移入新斜面中部 种块勿太大 原老种块勿再接入
颗粒洗净,1%石灰水泡胀 文火煮沸15~20min 晾至无明水后拌入余料
pH:一般为8.0左右 调pH 原种培养基装大口瓶 与分装 栽培种培养基装菌种袋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栽培种的装袋
返回本节
三、培养基的灭菌
(一)母种培养基的灭菌 灭菌与摆斜面 1kg/cm2(103kpa、121℃) 摆斜面 无菌检验 约30℃条件下→空白培养2~3天
扎捆
返回本节
(二)原种、栽培种培养基 1.种类
(1)棉籽壳培养基
配方(%)
主料 辅料 棉籽壳87,麦麸10 白糖1,石灰1,过磷酸钙1
配制
棉壳、麦麸干混 余料溶于水后浇入主料 清水翻拌至含水量
返回本节
(2)颗粒培养基
主料 麦粒、玉米粒等98.5% 配方(%) 辅料 石膏粉1%,碳酸钙0.5%
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