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2篇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dd0f3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f.png)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2篇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2篇篇一:北京移动LTEBookRRU应用情况汇报北京移动LTE BookRRU 3235e应用情况汇报一、产品规格:BookRRU规格:体积/重量: 4L / 4.5kg 【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频段: 2575~2635MHz【Band38/41,可三载波扩容】载波: 3*20 MHz发射功率: 2*10 W 【覆盖50~100米路段优选】天线增益: 10 dBi供电: AC 【交流供电、安装方便】天馈模式:内置 / 外置二、BooKRRU应用情况:北京移动城一分公司51、53网格应用,从测试情况来看,效果良好:RSRP、SINR等均明显提升。
【站点1】站名:朝阳新族大厦HL;覆盖路段:朝阳秀水南街BookRRU建设前该路段的覆盖情况:2016-9-2华为保密信息,未经授权禁止扩散第1页, 共5页RSRP: SINR:速率:BookRRU建设后该路段RSRP(覆盖图、做主服小区图)、SINR、速率情况:安装效果:RSRP: SINR:速率:2016-9-2华为保密信息,未经授权禁止扩散第2页, 共5页【站点2】站名:朝阳劲松七区713号楼HL、覆盖路段:劲松南路靠近2环路方向 BookRRU建设前该路段RSRP、SINR、速率情况RSRP: SINR:速率:BookRRU建设后该路段RSRP(覆盖图、做主服小区图)、SINR、速率情况安装效果:2016-9-2华为保密信息,未经授权禁止扩散第3页, 共5页RSRP: SINR:速率:【站点3】站名:朝阳垂杨柳南里;覆盖路段:广和街与朝阳垂杨柳中街交叉口处 BookRRU建设前该路段RSRP(覆盖图、做主服小区图)、SINR、速率情况 RSRP:SINR:2016-9-2华为保密信息,未经授权禁止扩散第4页, 共5页速率:BookRRU建设后该路段RSRP、SINR、速率情况: RSRP: SINR:速率:三、结论:1,BookRRU具有安装方便、隐蔽,不易激起民扰的特点;2,BookRRU对50~100米路段弱覆盖具有明显改善效果;3,BookRRU跟普通宏站之间切换顺畅,精准控制覆盖。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5fff955dd3383c4ba4cd29c.png)
目录第一章设计目的 (1)第二章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2)2.1设计要求 (2)2.2 设计指标 (2)第三章设计内容 (3)3.1 语音测试—TEMS测试 (3)3.1.1 TEMS语音测试前准备 (4)3.1.2 进行测试 (4)3。
1.3测试数据的回放和处理 (5)3.1。
4 测试文件导出 (6)3。
1。
5测试数据统计 (7)3.2 优化调整方案 (8)第四章本课程设计改进和建议 (9)第五章总结 (10)参考文献 (11)附录 (12)第一章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练习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与组网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设计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也从第1代逐渐演进到了第4代(4G)。
国内各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运营企业目前都已提供第3代(3G)的移动通信网络,并且移动通信应用规模在世界上位于前列,通过本课程设计要了解GSM无线网络的原理和功能,无线网络优化的原理,无线网络结构调整及频率优化,网络的测试方法及其指标,要通过数据证明本课题所得出的理论分析、网络结构调整和GSM无线参数的提取的正确性,并进一步说明了网络优化工作对各大运营商的重要性。
第二章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2.1设计要求在对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分析和研究后,常常会涉及到天馈系统的调整、基站的调测、频率规划的调整、系统参数的调整、话务均衡以及增加一些微蜂窝等优化方案实施活动.(1)对移动通信网络熟悉。
(2)要求优化方案正确合理。
(3)方案能解决一些问题。
(4)设计报告内容的正确性、全面性、逻辑性等。
2.2 设计指标对正式投入运行的GSM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或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取最佳效益,同时也对GSM网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482b294b35eefdc8d333a0.png)
移动通信社会调查报告GSM网络优化班级电1005-1班姓名赵聪蕾学号 20102571一、调查目的学习移动通信这门课程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技能。
我选择了GSM网络优化这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对正式投入运行的GSM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或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取最佳效益,同时也对GSM网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GSM网络基本原理1.GSM系统结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分交换部分和无线部分。
其中交换部分和PSTN网很类似,而无线部分是GSM网络特有的由于无线特有的移动行,复杂性,以及传播条件恶劣所带来的衰落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无线通信的质量,所以无线部分是优化的重点对象。
一套完整的GSM蜂窝系统主要由:MS(移动台),BSS(基站子系统),NSS(交换网络子系统),OSS(操作支持子系统),这四大部分组成,GSM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GSM 系统结构2.GSM网络组成分为交换系统(SS)和基站系统(BSS)。
另外,所有对网络的维护操作管理(OMC)是通过网管设备来完成的。
2.1 交换系统基本组成:MSC:Mobile services Switching Center,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负责呼叫建立(也包括鉴权程序,呼叫控制,监视和计费。
短信发送。
GMSC:Gateway MSC,关口MSC。
主要用为移动网络和其他网络的接口局。
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拜访位置寄存器。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b0794f74693daef5ef73db4.png)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系别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提交日期 2011年?月??日目录一、设计目的(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 (1)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1)三、设计内容 (1)3.1 GSM网络分析(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 (1)3.1.1 GSM网络基本原理 (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 (1)3.1.2 GSM网络分析 (1)3.2 优化调整方案 (1)四、本设计改进和建议 (2)五、总结(感想和心得等) (2)六、主要参考文献 (2)附录 (2)一、设计目的(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可以围绕为了熟悉××课程,学习××软件的使用,以及锻炼××能力、掌握××知识等方面展开讲述。
(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对你所设计课题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结合设计任务书中内容阐述,你所做设计有什么意义,用到哪些主要参数指标)三、设计内容主要包含的内容:1、对正式投入运行的GSM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或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取最佳效益,同时也对GSM网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2、优化调整方案在对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分析和研究后,常常会涉及到天馈系统的调整、基站的调测、频率规划的调整、系统参数的调整、话务均衡以及增加一些微蜂窝等优化方案实施活动。
(1)天馈系统调整(2)基站调测(3)频率规划调整(4)参数调整(5)话务均衡(6)利用微蜂窝完善网络3.1 GSM网络分析(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3.1.1 … (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3.3.2 …3.2优化调整方案四、本设计改进建议五、总结(感想和心得等)六、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是按照毕业论文对参考文献的标准列出)例:[1]易跃春. 风力发电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市场分析[J]. 国际电力,2004,(10):54-59[2]迟永宁. 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的稳定性问题研究[D]. 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3]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GWEC). Global wind 2006 report. Brussels,Belgium:2007[4]欧洲风能协会/国际绿色和平,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中国.风力12:关于2020年风电达到世界电力总量的12%的蓝图[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附录关于格式说明1.目录:请用自动生成目录,不会的同学请问百度问人。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0afe620650e52ea54189828.png)
井冈山大学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日期:井冈山大学电信学院【摘要】随着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覆盖最优化问题也亟需解决。
本次实践课程就是通过软件模拟,对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网络规划,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包括覆盖功率、载干比以及传播损耗的考虑,进行基站的配置。
实践学习中,采用Atoll软件,实现GSM900的网络规划,在学习中利用理论知识,以便实现配置最优化。
【关键字】网络规划基站配置最优化【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networks, network coverage optimization problem should be solved. This practical course is through software simulation, a specific area of network planning, in the case of certain conditions, including coverage of power, carrier to interference ratio and transmission loss considerations, the base station configuration. Learning in practice, we use the Atoll software, to achieve GSM900 network planning, the use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learning to achieve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Keywords】base station configurations to optimize network planning目录1、课程设计要求 (3)2、设计原理 (4)2.1 软件特性 (4)2.2 Atoll的功能介绍 (4)2.2.1 通用功能 (4)2.2.2 GSM功能 (5)2.2.3 其它功能 (5)3、设计步骤 (5)3.1、项目建立 (5)3.2 参数配置 (6)3.3 基站放置 (10)3.4 生成图表 (12)4、结果分析 (12)4.1 信号覆盖 (12)4.2 干扰强度 (14)5、心得体会 (15)红色字体是基本框架,这个要求大家都要这么写1 课程设计要求请在下列的规划区域范围内进行GSM900基站规划布点,并利用Atoll软件进行自动频率规划(每基站按6载波配置:1BCCH+5TCH,BCCH频点范围为1-24,TCH为25-95)以及覆盖仿真,使得在该范围内满足以下指标要求:Best severing cell:覆盖电平大于-90dbm的覆盖面积大于99.9%,大于-80dbm电平覆盖面积大于99%;Worst interference:C/I大于等于9db的面积必须大于99%, C/I大于等于12db的面积必须大于97%。
通信工程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学生用)
![通信工程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学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3e9da955bceb19e8b9f6ba1a.png)
西安科技大学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分析与研究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004班姓名:范琳琳学号:1007020404成绩:姓名:王维学号:1007020409 成绩:姓名:何盼盼学号:1007020414成绩:姓名:聂沛学号:1007020418成绩:姓名:李洋学号:1007020423成绩:设计时间:审阅教师:西安科技大学通信通信学院目录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1)1.设计任务 (3)1.1设计提示 (3)1.2设计要求 (3)2. 方案设计与论证 (3)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3)2.1.1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1G) (4)2.1.2第二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2G) (4)2.1.3第三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3G) (4)2.2切换的目的及技术 (5)2.2.1切换的目的 (5)2.2.2切换实现的技术 (5)2.3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技术及参数分析 (6)2.3.1 GSM 系统 (6)2.3.2 IS-95窄带CDMA系统 (10)2.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技术及参数分析 (11)2.4.1 WCDMA的切换技术 (11)2.4.2 CDMA2000的切换技术 (12)2.4.3 TD-SCDMA的切换技术 (15)2.4.4 WiMAX系统的切换技术 (17)2.5 4G网络切换的简单介绍 (18)2.6 三种3G标准切换技术的分析比较 (19)2.7 硬切换、软切换与接力切换的相互比较 (20)2.7.1硬切换和接力切换的区别: (20)2.7.2硬切换与软切换的区别: (20)2.7.3接力切换和软切换的比较 (20)3.分析与总结 (21)参考文献: (21)1.设计任务1.1设计提示1、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规划和设计中,无线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居于中心地位,对系统的整体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切换是无线资源管理功能中重要一部分,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容量和服务质量,同时也是蜂窝移动系统所独有的功能和关键特征。
3g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3g移动通信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45c55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1.png)
3g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3G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传输、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
2. 了解3G移动通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与2G、4G等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3. 熟悉3G移动通信的主要应用领域,如视频通话、高速上网和数据传输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3G移动通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优化网络设置、提高通信质量等。
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掌握3G移动通信设备的调试与维护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形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3G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在3G移动通信领域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使其认识到3G移动通信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通信基础,对3G移动通信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3G移动通信基本原理:介绍3G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关键技术、信号传输及网络架构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与2G、4G等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3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讲解3G移动通信技术在视频通话、高速上网、数据传输等方面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3G移动通信设备调试与维护:教授3G移动通信设备的调试方法、维护技巧和故障排查,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0c89b60242a8956bece474.png)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Simulink的仿真设计摘要:本次设计的是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主要利用了Matlab/Simulink对直接序列扩频系统进行仿真,并详细的分析了仿真结果。
首先介绍直接序列扩频的系统原理,然后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仿真,设计误码率分析模块部分,再对前后扩频解扩频谱波形比较及收发误码率进行分析,最后对设计完成的系统加入干扰源,完成对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分析。
关键词:直接序列扩频;扩频通信;Matlab/Simulink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2 课程设计的总体介绍 (1)1.3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1.4 Simulink的简介 (2)第二章直接序列扩频原理 (3)2.1 扩频通信的定义及原理 (3)2.2 直接序列扩频定义及原理 (3)2.3 PN序列生成与作用 (4)第三章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仿真设计 (6)3.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发射机的设计 (6)3.2 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的仿真 (6)3.3 基于Simulink的接收机仿真设计 (10)第四章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12)第五章结束语 (18)参考文献 (18)第一章绪论1.1 课题背景及意义扩展频谱通信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其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以及频谱利用率高、多址通信等诸多优点为人们所认识,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了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
扩频通信,即(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扩展频谱通信,它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同被誉为进入信息时代的三大高技术通信传输方式。
扩频通信是将待传送的信息数据被伪随机编码(扩频序列:Spread Sequence)调制,实现频谱扩展后再传输;接收端则采用相同的编码进行解调及相关处理,恢复原始信息数据。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d320e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2.png)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班级:专业:姓名:学号:班内序号:一、实验目的........................................................................................................................... .. (2)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2、网管操作实验 (2)二、实验设备........................................................................................................................... .. (3)三、实验内容........................................................................................................................... .. (3)1、TD_SCDMA系统认识 (3)2、硬件认知........................................................................................................................... ..32.1移动通信设备......................................................3 2.2 RNC设备认知.............................................................................................................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6 2.4 LMT-B软件................................................................................................................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 (8)四、实验总结........................................................................................................................... (17)一、实验目的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了解机柜结构b)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c)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b)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c)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2、网管操作实验a)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二、实验设备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三、实验内容1、TD_SCDMA系统认识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bd57f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68.png)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日新月异。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加深对移动通信技术原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
具体要求包括:1、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无线信道、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多址接入等。
2、选择合适的技术和算法,设计系统的架构和模块功能。
3、使用相关软件或工具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
4、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如误码率、吞吐量、频谱效率等,并分析影响性能的因素。
5、提出优化方案,提高系统性能。
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和传输网络等部分组成。
无线信道是移动通信中信号传输的媒介,具有多径衰落、多普勒频移等特性。
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影响,采用了多种技术,如分集接收、均衡、纠错编码等。
调制解调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模拟信号,以及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常用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等。
多址接入技术用于多个用户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常见的有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等。
四、系统设计与实现1、系统架构设计基于对移动通信系统原理的理解,设计了一个包括发送端、无线信道和接收端的简单系统架构。
发送端包括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等模块;接收端包括解调、信道解码、信源解码等模块。
2、模块功能实现信源编码采用了高效的压缩算法,以减少数据量。
信道编码选用了具有较强纠错能力的卷积码或 Turbo 码。
调制方式选择了 QPSK 或 16QAM 等,根据系统要求和信道条件进行调整。
3、软件工具选择使用了 MATLAB 作为主要的建模和仿真工具,利用其强大的通信工具箱和信号处理功能。
五、系统性能评估1、误码率分析通过改变信道条件(如信噪比),仿真得到系统的误码率曲线。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751df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2.png)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技术实现的移动设备间的通信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和掌握,设计一门移动通信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种高质量的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1. 引言移动通信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
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设计一门系统全面、实用性强的移动通信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3)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能够使用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
3. 课程内容(1)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和原理a.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分类b. 信号传输和调制技术c. 射频传输原理和频谱分析d. 移动通信中的时隙分配和协议设计(2)移动通信系统和网络a.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b. GSM和CDMA等主要移动通信标准c.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和拓扑设计d. 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和安全防护(3)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a.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b. 物联网的意义和发展趋势c. 物联网中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案例d. 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中的移动通信应用(4)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a. 5G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应用b.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中的移动通信技术c. 移动通信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应用d.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前景和挑战4. 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移动通信的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3)实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使学生亲自体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工作原理。
(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的思路。
5. 课程评估(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05cb75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a.png)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在当今社会,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档旨在介绍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设计目标、设计方法、实施过程以及结果分析等。
2. 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实践提升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2.1 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2.2 能够使用相应的软件工具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建模和仿真;2.3 能够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并提出优化方案。
3. 设计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施:3.1 理论学习: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3.2 实验实践:学生通过设计、搭建和测试移动通信系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3 数据分析: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评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4. 实施过程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系统需求分析:根据实验目标和要求,确定设计所需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4.2 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3 系统搭建和测试:按照设计方案,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并进行相关功能和性能测试;4.4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4.5 优化方案提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方案,并进行实施和测试。
5. 结果分析在本课程设计中,通过实施上述步骤,得出了以下结果:5.1 实现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移动通信系统,满足了设计目标中的要求;5.2 通过对系统性能的评估,分析了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5.3 经过改进和优化,系统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 附件6.1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图纸;6.2 移动通信系统测试数据记录表;6.3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分析报告。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0be8d45a8102d277a22f51.png)
《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课程设计报告院系:X X X专业:X X X班级:X X X姓名:X X X学号:X X X指导老师:X X X前言虽然现今移动通信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但是在未来移动通信技术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并且那是的移动通信与现在的也许不是一个可比的层次。
在这里我描述了在我的理解中以及在我的意念中未来的移动通信的发展模式和在这样模式中可能会用到的关键技术。
第一章主要讲了移动通行的概念、特征以及移动通信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与应用,第二章主要讲了在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三种模式即4G技术的无线接入、光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
现今可以说3G 技术已经相当成熟,4G已在研发阶段,那么不久4G技术必然会取代3G技术而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
现今光通信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但如今还没有把光通信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未来三网融合是必然的,那时光通信才算趋于比较理想的应用。
在现今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物联网也必定能再未来和互联网拥有等同或者更甚的重要性。
在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未来移动通信中可能应用到得主要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在现在已经有所应用但是在未来必将发展的更为成熟的。
由于本人是初次写此类课程设计,在编辑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逻辑、构架、知识点含糊等诸多问题,还请老师谅解。
目录第一章移动通信的概述 (1)1. 1 移动通信的概念 (1)1.2 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2)1.3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及系统构成 (4)第二章移动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与应用 (7)2. 1 4G技术的无线接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2光通信技术 (8)2.3物联网技术 (9)第三章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1)3.1无线信道的特点 (11)3.2 MIMO与OFDM系统地基本原理 (13)3.3分布式天线系统 (16)3.4多用户分集技术 (18)3.5分层覆盖网络结构 (18)致谢 (21)参考文献 (22)第一章移动通信的概述1.1移动通信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需求日益迫切,对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f0e452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8.png)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该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关于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本文将介绍关于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的一些重要信息。
一、课程设计目标和背景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该课程会涉及到移动通信的基础概念、技术和应用,以及与移动通信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方式,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移动通信中的实际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学习移动通信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和进展,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同时,移动通信课程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和探索新技术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方法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课程中通常会涉及以下内容:1.移动通信的基础概念和原理;2.移动通信中使用的技术和协议;3.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部分;4.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输和调制技术;5.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和保护机制;6.移动通信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课程教学方法通常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实际操作和测试移动通信系统,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和应用。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通常采用综合考核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成果、论文等;2.期中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通过上述几种考试方式的综合评估,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最终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课程成绩。
数字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数字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49950f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0.png)
数字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数字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2. 学会分析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了解不同移动通信标准的差异;3. 掌握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了解影响通信质量的因素。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出现的问题;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移动通信信号测试;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和热情,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3.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了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字移动通信概述:介绍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系统组成及分类,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数字移动通信原理:讲解数字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等,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3.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分析GSM、CDMA、TD-SCDMA、4G/5G等不同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使学生了解各类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4. 数字移动通信设备与测试:介绍常见的移动通信设备及其功能,教授移动通信信号测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移动通信课程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655b6727284b73f2425063.png)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GSM网络测试及数据分析系别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13年11月19日目录一、设计目的 (1)二、设计要求和指标 (2)三、设计内容 (3)3.1GSM网络分析 (3)3.1.1GSM网络基本原理 (3)3.1.2GSM网络分析 (3)3.2优化调整方案 (6)四、TEMS测试 (7)五、总结 (11)六、主要参考文献 (12)附录1: (13)附录2: (14)一、设计目的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课程。
本课程设计练习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与组网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设计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设计要求和指标对正式投入运行的GSM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或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取最佳效益,同时也对GSM网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对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分析和研究后,常常会涉及到天馈系统的调整、基站的调测、频率规划的调整、系统参数的调整、话务均衡以及增加一些微蜂窝等优化方案实施活动。
1、天馈系统调整2、基站调测3、频率规划调整4、参数调整5、话务均衡6、利用微蜂窝完善网络三、设计内容3.1GSM网络分析3.1.1GSM网络基本原理在GSM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室内覆盖的主要方法-设计直放站或建立微蜂窝。
直放站以其灵活简易的特点成为解决简单问题的重要方式。
直放站不需要基站设备和传输设备,安装简便灵活,设备型号也丰富多样,在移动通信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蜂窝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小、传输功率低以及安装方便灵活等,可以作为宏蜂窝的补充和延伸。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4abb0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e.png)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背景移动通信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物联网的兴起,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培养具有较好的移动通信技能和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大学开设了移动通信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2.能够熟练应用移动通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3.具备移动通信设计能力,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三、课程重难点课程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基础知识——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架构和协议规范,掌握数字信号处理和调制解调技术等。
2.技术实践——通过实验、案例分析和项目设计等方式,全面掌握移动通信的应用和设计技术。
3.设计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演练,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以专题讲座和讲解案例的形式,系统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为学生的技能培养做好理论准备。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移动通信实践中技术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项目设计——通过开展课程设计、实践演练和项目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设计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进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如下:第一讲移动通信概述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的标准和规范1.3 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和技术架构第二讲数字信号处理技术2.1 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2 数字信号处理和模拟信号处理的区别2.3 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第三讲无线传播和天线设计3.1 无线传播和天线基础3.2 无线传播的模型和数字用途3.3 天线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四讲移动通信协议和标准4.1 移动通信协议与标准的概述4.23GPP 标准的特点和应用4.3 LTE 标准的基础和原理第五讲移动通信安全技术5.1 移动通信安全的基本概念5.2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技术第六讲移动通信终端设备6.1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构成和功能6.2 终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第七讲移动通信应用7.1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和特点7.2 移动通信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应用第八讲移动通信设计8.1 移动通信设计的思路和方法8.2 移动通信设计项目开发流程六、教材和参考书目本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如下:教材:《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参考书目:1. 《移动通信技术导论》2. 《移动通信原理》3. 《通信电子技术导论》4. 《通信原理》七、课程评估为了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运用能力,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和设计项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科技大学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基于MATLAB的GMSK系统的设计仿真1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1.1课程设计的任务(1)掌握GMSK的原理和Simulink仿真基本方法;(2)熟悉MATLAB的编程技术,并熟练掌握其编程技术(3)能采用MATLAB实现对GMSK调制解调的原理性仿真,给出GMSK编码调制,以及接收端进行解调的详细过程及分析,以此来更深入理解GMSK的调制解调过程(4)熟练掌握GMSK,MSK信号的调制解调基本原理1.2 课程设计的要求(1)观察基带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观察已调信号频谱图。
(3)改变BT参数,分析调制性能和BT参数的关系。
(4)与MSK系统的对比。
1.3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原理GMSK系统主要由信号产生模块、信号调制模块、信道、信号解调模块、误码率计算模块组成。
在图形观察方面还包含频谱仪、示波器和眼图绘制模块。
本系统由信号产生模块产生一个二进制序列,再经过调制器进行调制,之后便将调制信号送入信道,经过解调器解调得到解调信号。
为计算系统误码率,则在调制器后加一误码率计算模块,计算误码率。
图1.3系统原理框图GMSK原理图:调制原理图如图1,图中滤波器是高斯低通滤波器,它的输出直接对VCO进行调制,以保持已调包络恒定和相位连续]2[。
图1 GMSK调制原理图为了使输出频谱密集,前段滤波器必须具有以下待性:1.窄带和尖锐的截止特性,以抑制FM调制器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分量;2.脉冲响应过冲量小,以防止FM调制器瞬时频偏过大;3.保持滤波器输出脉冲响应曲线下面积对应pi/2的相移。
调制指数为1/2。
前置滤波器以高斯型最能满足上述条件,这也是高斯滤波器最小移频键控(GMSK)的由来]1[。
GMSK本是MSK的一种,而MSK又是是FSK的一种,因此,GMSK检波也可以采用FSK检波器,即包络检波及同步检波。
而GMSK还可以采用时延检波,但每种检波器的误码率不同。
我们在构建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后,利用计算机仿真作为分析手段,对在不同的通信环境下设计方案的误码性能进行定量分析,用来对各调制,解调方案性能进行评估。
由于GMSK信号具有良好的频潜效率、以及恒包络性质,因而广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由于带外辐射低因而具有很好的频谱利用率,其恒包络的特性使得其能够使用功率效率高的C类放大器。
这些优良的特性使其作为一种高效的数字调制方案被广泛的运用于多种通信系统和标准之中。
如上所述,GMSK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从本世纪80年代提出该技术以来,广大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针对其调制解调方案的研究。
GMSK非相干解调原理图如图2,图中是采用FM鉴频器(斜率鉴频器或相位鉴频2[。
器)再加判别电路,实现GMSK数据的解调输出]2 GMSK系统设计2.1 信号发生模块因为GMSK信号只需满足非归零数字信号即可,本设计中选用(Bernoulli Binary Generator)来产生一个二进制序列作为输入信号。
图3 GMSK信号产生器该模块的参数设计这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其中probability of a zero 设置为0.5表示产生的二进制序列中0出现的概率为0.5;Initial seed 为61表示随机数种子为61;sample time为1/1000表示抽样时间即每个符号的持续时为0.001s。
当仿真时间固定时,可以通过改变sample time参数来改变码元个数。
例如仿真时间为10s,若sample time 为1/1000,则码元个数为10000]3[。
如图4所示。
图4 Bernoulli Binary Generator参数设置2.2 调制解调模块图5 GMSK调制解调模块GMSK Modulator Baseband为GMSK基带调制模块,其input type参数设为Bit表示表示模块的输入信号时二进制信号(0或1)。
BT product为0.3表示带宽和码元宽度的乘积。
其中B是高斯低通滤波器的归一化3dB带宽,T是码元长度。
当B·T=∞时,GMSK调制信号就变成MSK调制信号。
BT=0.3是GSM采用的调制方式。
Plush length 则是脉冲长度即GMSK调制器中高斯低通滤波器的周期,设为4。
Symbol prehistory表示GMSK调制器在仿真开始前的输入符号,设为1。
Phase offset 设为0,表示GMSK 基带调制信号的初始相位为0。
Sample per symbol为1表示每一个输入符号对应的GMSK 调制器产生的输出信号的抽样点数为1。
AWGN Channel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模块,高斯白噪声信道的Mode参数(操作模式)设置为Signal to noise(SNR),表示信道模块是根据信噪比SNR确定高斯白噪声的功率,这时需要确定两个参数:信噪比和周期。
而将SNR参数设为一个变量xSNR是为了在m文件中编程,计算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改变SNR即改变信道信噪比。
GMSK Demodulator Baseband是GMSK基带解调器。
其前六项参数与GMSK调制器相同,并设置的值也相同。
最后一项为回溯长度Traceback Length,设为变量Tracebacklength,在m文件通过改变其值,可以观察回溯长度对调制性能的影响。
GMSK Modulator Baseband为GMSK基带调制模块,其input type参数设为Bit表示表示模块的输入信号时二进制信号(0或1)。
BT product为0.3表示带宽和码元宽度的乘积。
其中B是高斯低通滤波器的归一化3dB带宽,T是码元长度。
当B·T=∞时,GMSK 调制信号就变成MSK调制信号。
BT=0.3是GSM采用的调制方式。
Plush length则是脉冲长度即GMSK调制器中高斯低通滤波器的周期,设为4。
Symbol prehistory表示GMSK 调制器在仿真开始前的输入符号,设为1。
Phase offset 设为0,表示GMSK基带调制信号的初始相位为0。
Sample per symbol为1表示每一个输入符号对应的GMSK调制器产生的输出信号的抽样点数为1]3[。
如图6所示。
AWGN Channel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模块,高斯白噪声信道的Mode参数设置为Signal to noise(SNR),表示信道模块是根据信噪比SNR确定高斯白噪声的功率,这时需要确定两个参数:信噪比和周期。
而将SNR参数设为一个变量xSNR是为了在m文件中编程,计算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改变SNR即改变信道信噪比。
如图7所示。
GMSK Demodulator Baseband是GMSK基带解调器。
其前六项参数与GMSK调制器相同,并设置的值也相同。
最后一项为回溯长度Traceback Length,设为变量Tracebacklength,在m文件通过改变其值,可以观察回溯长度对调制性能的影响。
如图8所示。
图6 GMSK Modulator Baseband参数设置图7 AWGN Channel参数设置图8 GMSK Demodulator Baseband参数设置2.3 误码率计算模块图9 误码率计算模块Receive dely(接收端时延)设置为回溯长度加一,表示接收端输入的数据滞后发送端数据TracebackLength+1个输入数据;putation delay(计算时延)设为0,表示错误率统计模块不忽略最初的任何输入数据。
putation mode(计算模式)设置为Entire frame(帧计算模块),表示错误率统计模块对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Output data(输出数据)设为workspace,表示竟统计数据输出到工作区。
Variable name (变量名)则是设置m 文件中要返回的参数的名称,设为xErrorRate。
如图10所示。
图10 Error Rate Calculation参数设置2.4 波形观察模块2.4.1调制、解调信号观察模块因为GMSK调制信号是一个复合信号,所以只用示波器(Scope)无法观察到调制波形,所以在调制信号和示波器间加一转换模块plex to magnitude-angle将调制信号分别在幅度和相角两方面来观察。
图11调制信号观察模块将plex to magnitude-angleoutput的output参数设为magnitude and angle,表示同时输出调制信号的幅度和相角。
示波器scope1的number of axes 为2表明有纵坐标个数为2;time range表示时间轴的显示X围,设为auto,表示时间轴的显示X围为整个仿真时间段。
Tick Tabels 设为bottom axis only时,只显示各个纵坐标以及最下面的横坐标的标签]3[。
如图12所示。
图12 plex to Magnitude-Angle参数设置图13 解调信号观察模块2.4.2 调制信号频谱观察模块图14 GMSK调制信号频谱观察模块设置了坐标Y的X围为0到7,X的X围为[-F S,F S],Amplitude scaling表示幅度计算,选择一般模式即以V为单位进行计算。
但Y坐标标记Y-axis title设为magnitude,dB转换为dB形式。
如图15所示。
2.4.3眼图观察模块图16 GMSK调制解调信号眼图观察模块Offset(sample)参数表示MATLAB在开始绘制眼图之前应该忽略的抽样点的个数。
Symbols per trace表示每径符号数,每条曲线即成为一个“径”。
Traces displayed 则是要显示的径数。
New traces per display 是每次重新显示的径的数目。
如图17所示。
图17 Discrete-Time Eye Diagram Scope参数设置2.4.4星座图观察模块图18 GMSK调制解调星座图观察模块星座图展示了信号在空间的排列分步,即在噪声环境下信号之间的最小距离。
2.4.5 GMSK系统设计仿真模型图整个系统主要包括五大模块:随机信号发生模块、GMSK调制模块、信道、GMSK 解调模块、误码率统计模块。
图19 GMSK系统设计仿真模型图3 GMSK系统与MSK系统的性能比较3.1 MSK系统设计最小频移键控(MSK)是恒定包络调制技术,是2FSK的改进调制方式,它具有波形连续,相位稳定,带宽最小并且严格正交的特点。
以下是MSK各个系统的模块介绍。
其参数设置参照GMSK参数设置]4[。
3.1.4 MSK系统设计仿真模型图图23 MSK系统设计仿真模型图3.2 GMSK系统设计图24 GMSK系统设计图3.3 GMSK调制仿真误码性能的M文件代码图25 GMSK调制仿真误码性能的M文件3.4 GMSK系统与MSK系统的性能比较的M文件代码图26 GMSK系统与MSK系统的性能比较的M文件4 GMSK系统仿真4.1 仿真调试过程中主要通过MATLAB自带的Help功能来进行调试,在Help中查找所需函数的定义及形式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