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湿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方剂学-祛湿剂139页PPT

方剂学-祛湿剂139页PPT
方剂学祛湿剂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方剂学10祛湿剂 PPT课件

方剂学10祛湿剂 PPT课件

方剂学课件
第二节 清热祛湿
Formulae that Clear Heat and Eliminate Dampness
茵陈蒿汤
Oriental Wormwood Decoction
Eight Rectification Powder
八 正 散
2018/10/5
方剂学课件
9
本方以一身俱黄,黄
色鲜明,小便不利,苔黄
2018/10/5 方剂学课件 2
二、适用范围
祛湿剂功能化湿利水,通淋泻浊, 温化水湿,故本类方剂适用于表湿或里湿 所致的水肿、淋浊、痰饮、泄泻、癃闭、 湿浊不化等水湿病证。
2018/10/5
方剂学课件
3
三、分类
化湿和胃 清热祛湿
利水渗湿
温化水湿
祛湿化浊
2018/10/5 方剂学课件 4
四、组方大法 湿邪在上在表者,以发汗祛湿药为主,微汗以解之; 湿邪在下在里者,以利湿药为主,利水以祛湿;
2018/10/5
方剂学课件
18
气化失常 小便不利 脾水 溢于肌肤 肢体浮肿 肾气 四肢重痛 阳内 虚停 湿邪下注 腹痛不利 苔白脉沉
发阴 汗随 太阳 过伤
身 颤 动 筋脉失养 振振欲倒
温 阳 利 水 护 阴

附子:温肾暖土助阳
茯苓:健脾渗湿利水 臣 白术:健脾燥湿制水
生姜:宣散水气 佐 敛阴护阴 芍药 缓急止痛 利 小 便
五苓散
Five-Herb Powder with Poria
2018/10Biblioteka 5方剂学课件131.蓄水证 2.水湿内停 3.痰饮
2018/10/5 方剂学课件 14
太阳表邪未解:头痛发热

方剂学-祛湿剂 ppt课件

方剂学-祛湿剂  ppt课件

甘草 炒,三十两
【用法】


ppt课件
9
·平胃散·
【主治】湿滞脾胃证。
湿困脾胃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食少 胃气上逆:呕吐恶心 湿性重滞:肢体倦怠,嗜卧 湿邪下注:常多自利或便溏 湿盛之象:苔白腻,脉缓
【病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
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ppt课件
10
【方解】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
ppt课件
19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ppt课件
4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用法】
ppt课件
25
·三仁汤·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
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脉弦细而濡。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7、衍化方: · 不换金正气散 · 柴平汤
8、病例分析: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精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精PPT课件
2、清热祛湿—湿热两清—中下焦—湿热病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二妙散.
3、利水渗湿—利尿祛湿——下焦——水湿壅盛证。 代表方: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猪苓汤。
4、温化水湿—温阳祛湿——中下焦——阳虚水湿病证。 代表方:苓桂术甘、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5、祛风胜湿——辛散除湿——中下——风湿病证。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四、临床应用:
❖ 1、原则:水湿痰饮病要方,小便不利必备症。 ❖ 2、现代:急性肾炎,急性肠胃炎、尿潴留、
脑积水、肺气肿、肺心病。 ❖ 3、附方:
① 茵陈五苓散。 ② 胃苓汤。
五、比较:
五苓散 为甘淡利水 泽泻二苓配术桂,具有利水
之剂,治小 化气(兼表兼温)作用,主
便不利之证 治膀胱气化不利,脾失健运
重用滑石 清利湿热
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 清热祛湿
黄芩 清热燥湿
石菖蒲、白蔻仁、藿香
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浊,行气醒脾
连翘、贝母、射干、薄荷 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木通
利尿通淋,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配伍作用:本方利水渗湿、清热解毒、芳香化
浊, 三法具备,主次分明,疗效甚佳。
三、应用: 1、对于夏令暑湿季节最为适宜。 2、现代医学用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胆囊炎、 急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
症见:尿频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 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湿热蕴积下焦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四、作用特点:利尿通淋,力强效速,且降火泻热。
萹蓄.瞿麦 清利湿热,利水通淋 木通.车前 相须为用,力强效速
滑石.栀子
} 大黄
合(栀子)泄热降火,导热下行。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湿、热、瘀)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蒿18g--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祛湿剂·
茵臣: 栀子9g--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陈佐:大黄6g--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腑, 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藿 陈三农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气,寒热,胸膈饱闷, 香 头疼眩晕,恶心,脉数而洪。用藿香正气散加厚朴、 正 槟榔、羌活、防风、苏叶。一剂而寒热退,头不疼。 气 减去羌、苏、防风,加草豆蔻、半夏、枳壳,恶心胀 散 闷发热俱愈。
《续名医类案》卷6
【病例分析】
•李××,女,36岁。
藿•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2天。

湿邪下注 常多自利或便溏
在·祛在湿剂· 体天 为为 阴湿 ,, 在在 脏地 为为 脾土 。;
【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祛湿剂·
平 君: 苍术-- 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苦辛温燥 胃 臣: 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二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
香正•病史:患痛回者散家素后(具有即体胃感用炎恶药,寒不时,详有发)腹热一胀,次,头,纳痛病差,未。周好昨身转天酸,外痛今出,晨应自并酬服见,头胸

腹痞满胀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头痛加剧,

微恶风寒,大便二次,如水样,舌淡,苔白腻,脉
浮弦。
•分析 辨证: 治法: 选方: 处方: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剂学祛湿剂.课件

方剂学祛湿剂.课件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湿重于热证
湿热并重证
热重于湿
者选何方?
充斥三焦 湿热中阻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
本方提要
羌活、茵陈蒿共为君药,故 有疏风清热利湿之功,常用于 治疗风湿热痹证。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 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
主治 原书:太阳蓄水证
治法?
病机 表邪不解 (头痛发热,苔白脉浮)
状类阴虚潮热,乃湿阻热伏之象。 病虽迁延多日,邪仍留恋卫气。以三仁 汤加减:苦杏仁、白蔻仁(后下)、半 夏、厚朴6g,茯苓、淡竹叶各9g, 薏苡 仁12g, 六一散(包)15g,黄芩6g。共服 7剂后病愈。
泄泻
某男,56岁。患慢性结肠炎10多年, 此次因天热食甜瓜发病,腹痛泄泻,每 日稀便6~7次,无里急后重。胃脘满闷, 恶心,尿黄少,灼热不畅,脉濡,苔白 腻。检查:糊状便,沉渣中有少许白细 胞。证属胃肠湿热,湿重于热,升降失 司,清浊不分。
数年来,历医数人,屡用中西药治 疗皆罔效。用硝、黄类泻下,可暂得一解 ,但停药旋即如故。用黑芝麻、蜂蜜、猪 板油类润下,则便秘有增无减。
诊见:舌上满布腻苔色微黄,脉濡。 证属湿阻气滞,治宜宣通气机,化湿清热 。
拟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12g,白蔻 仁10g,薏苡仁30g,厚朴、半夏、通草各 12g,白术10g,茯苓12g,枳实12g,滑石 12g。
主治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立法 温阳利水,兼以缓急舒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 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 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 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 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方剂学课件 9.祛湿剂

方剂学课件 9.祛湿剂

2、实脾散: ①温阳健脾力强—附、姜、苓、术、姜、枣、草。 ②偏治脾—众多治脾药,故称实脾散。 ③行气燥化水湿—厚、瓜、香、槟、果(苓术姜) 附、姜:温阳健脾 苓、术:健脾燥利水湿 瓜、厚、香、槟、果:温化寒湿,行气和中。 草、姜. 枣:调和药性。
(二)主治:
1、真—肾不化气,水气泛滥—A、偏肾 B 、水湿较轻。水肿,尿少,下利 少,腹痛,肢重,苔白滑,脉沉。 2、实—脾不制水,寒湿阻滞—A、偏脾 B、湿重气滞。水肿重,尿短少,便 溏,胸腹胀满,苔厚腻,脉沉迟。
第四节 温化水湿剂 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
一、主治:痰饮
上犯清宫

清阳不升
脾阳不足

脉弦滑
不能制水
聚湿停饮
胸胁
胸胁胀满
苔白滑
上凌心肺
二、治法:
心悸、短气而咳
温 温阳化饮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 脾能制水,脾虚不能制水
2013-8-6

健脾利水

3、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方剂学
三、方解: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l 利水渗湿 温阳化饮 健脾燥湿 益气和中 渗利 温化 培土 祛湿化饮
真武汤 实脾散
一、共性



1、组成:苓、术、附、姜 2、作用:温阳健脾利水(脾肾双温) 3、主治:脾肾阳虚水肿—腰以下肿甚,
小便不利,大便溏、肢冷、舌 白、脉沉(按之凹陷不起)。
二、区别:(一)作用

1、真武汤: ①作用较单纯—专于温阳利水。 ②作用平和—药少力缓。 温阳—仅附子、无干姜、肉桂配伍。 利水—仅芍药、茯苓、无猪、泽。 ③偏治肾—君以附子、善入少阴,配白芍。 附子:温肾暖脾,助阳祛寒。 苓术:健脾和中,燥利水湿。 生姜:助附温阳,温散水湿。 白芍:利水、缓急、敛阴舒筋。

方剂学课件9祛湿剂-PPT精选文档

方剂学课件9祛湿剂-PPT精选文档
《续名医类案》 一、作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二、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 身热倦怠,肢体酸楚
湿蒙清阳,阻滞气机
湿热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胸闷腹胀
苔厚腻
上呕下泻, 脉滑数
热毒上壅
湿热下注膀胱
2019/3/7
咽颐肿痛,口渴
小便短赤,淋浊 身目发黄
课件 25
热为湿遏,不得发越
辨证要点:身热困倦,口渴尿赤,咽痛身黄,舌苔
茵陈蒿汤《伤寒论》
一、组方—重用茵陈(现量:30-60克)
二、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巩膜发黄) 黄如橘色鲜明,腹微满,
三黄 身黄(皮肤发黄) 口中渴,小便不利,苔
尿黄(小便色赤) 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热不得外越,湿不
得下泄,湿热交蒸而致。 治法: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三、临床应用:
1、原则:有表无表皆可,以湿轻为宜。 3、剂型:丸、片、茶散、水、口服液、胶囊。
2、四时寒湿感冒良方 —尤夏月阴暑感冒之要方。
4、现代:急性肠胃炎,胃肠型感冒。
四、治泄方比较
痛泻要方------扶土抑木------肝旺脾虚痛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补脾渗湿------气虚挟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涩肠温补------久泻伤脾标重 藿香正气------化湿调气------外寒里湿之泻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甘草:调药和中
三、主治—湿滞中焦证
1、病机:湿阻中焦,围困脾阳,运化

失常(特点:湿重) 2、主症:脘腹胀满、身重酸痛、怠惰 嗜睡,苔厚白腻,脉象濡缓 (食少呕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本方亦主治:(属湿滞脾胃之证) · 呕吐恶心,嗳气吞酸;
·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 常多自利;
· 平胃散·
4、临证加减: · 兼食滞者加神曲、麦芽; · 兼便秘者,加枳实、槟榔; · 寒湿者,加干姜、肉桂; · 湿热者,加黄连、黄芩。 5、现代应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 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证属湿滞脾胃者。
· 三仁汤·
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 配伍要点:
· 本分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 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 ,中焦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 为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类专业本科教学课件
祛 湿 剂
方剂学教研室
一、概念: 组成:以祛湿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治证:水湿病证。
水湿病分类: 外湿: 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 热,脉濡。(解表剂) 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内湿: 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 厚朴配陈皮:相须为用,加强下气降 逆,消胀除满之功。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要点:本方以化苦燥药配伍行气药,以“苦 辛芳香温燥”为特点,其中苦降辛开能消胀除满 ,芳香化浊能醒脾和胃,温中燥湿能健脾助运。
· 平胃散·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之基本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脘腹胀满,食少体倦,苔白腻而厚。
配伍要点:本方组方特点有二:
一是表里双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 寒,又有苦温化湿药和行气药燥湿理气和中。 二是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 祛邪;又健脾补中以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扶 正以助祛邪。
【运用】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藿香正气散·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 平胃散·
【组成】
苍术
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
厚朴
陈皮
去粗皮,姜汁制,炒香,三斤二两
去白,三斤二两
甘草
炒,三十两
【用法】
苍 术
· 平胃散·
【主治】湿滞脾胃证。
湿困脾胃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食少 胃气上逆:呕吐恶心 湿性重滞:肢体倦怠,嗜卧 湿邪下注:常多自利或便溏 湿盛之象:苔白腻,脉缓
【病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
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三禁”:禁“汗”、“下”、“润”。
· 三仁汤·
【方解】
君:杏仁 — 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 — 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 — 甘淡,渗利下焦湿热。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 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 适用于湿热诸证。 —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
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 平胃散·
【方解】 君:苍术 — 芳化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臣:厚朴 —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苍术配厚朴:苍术为燥湿健脾之要药, 厚朴行气化湿,助苍术以加强健脾燥 湿之力。
· 平胃散·
佐:陈皮 — 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4、温化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
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三、使用注意:
1、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故阴亏,体虚、 孕妇应慎用。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 3、要注意病因及涉及的脏腑灵活运用。
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于水土服者。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镇痛、抗菌
、抗过敏等作用。 6、类方比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7、病例分析:
三仁汤
《温病条辨》
· 三仁汤·
【组成】
杏仁 竹叶
五钱
二钱
飞滑石
白蔻仁
六钱
二钱
白通草 生薏仁
二钱
六钱
厚朴
半夏
二钱
五钱
【用法】
· 三仁汤·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脉弦细而濡。
半夏曲 苦桔梗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二两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湿滞于中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藿香正气散·
【方解】 君:藿香 — 辛温散寒,解表化湿; —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 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苔白腻。
3、临证加减: ·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 · 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
· 藿香正气散·
4、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 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厚朴 燥湿和胃止呕, 行气化湿除满。
·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 平胃散·
6、现代研究:
· 健胃、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
· 解痉,镇痛,抗胃溃疡; · 抗细菌、真菌,抗病毒。 7、衍化方: · 不换金正气散
· 柴平汤
8、病例分析: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藿香正气散·
【组成】
藿香
紫苏 厚朴
去土,三两 一两 二两
白芷
茯苓 白术 甘草
一两 去皮,一两 二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