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急症护理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送送至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对意识清醒的患者。

首先要进行精神安慰,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抢救。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诊室有关制度和环境。

3.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每日定时通风至少2次4.建立急症病历,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 次,连续3日,,体温在38.5℃以上者,每4小时1 次;体温正常后改为每日测1次。

5.严密观察神志、瞳孔、面色、脉象、舌脉、皮肤、汗出、四肢活动、二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发现病情突变时,立即给予应急对症处理,同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6.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7.在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各项操作按正规要求执行,作好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8. 抢救室各种抢救物品、器械应做到“四定一消毒”(定量、定点、定时检查、定人负责管理、按时消毒)。

9.随时检查各种导管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兵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色、味、性质,并做好记录。

10.根据病情,给予正确卧位。

对烦躁不安者宜加床挡或用约束带妥善固定,防止意外发生。

11.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各种相应标本送检。

12.对诊断未明的腹痛患者禁用止痛药。

13.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及传染病报告。

14.凡涉及法律、刑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5.手术患者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及药物过敏试验,做好记录,通知手术室。

16.凡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应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7.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

18.出院患者应予出院指导,床单位做好终末处理。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 8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 1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1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急症护理常规

第一章中医急症护理常规第一节一般护理常规(1)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送至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首先要进行心里安慰,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抢救。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诊室的有关制度和环境。

(3)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清洁、空气流通。

根据病情性质,调节温湿度。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建立急症病历,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次,连续3日,体温在37.5℃以上者,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正常后改为每日测一次。

(5)密切观察神志、瞳孔、面色、脉象、舌象、皮肤、汗出、四肢活动、二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发现病情突变时。

立即给予应急对症处理,同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6)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7)在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各项操作按正规要求执行,做好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8)抢救室各种抢救物品、器械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9)随时检查各种通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并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色、味、性质,并做好记录。

(10)根据病情给与正确卧位。

对烦躁不安者宜加床挡或约束带妥善固定,防止发生意外。

(11)疑是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各种相应标本送检。

(12)对诊断未明的腹痛患者禁用止痛药。

(13)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及传染病报告。

(14)凡涉及法律、刑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5)手术患者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及药物过敏试验,做好记录,通知手术室。

(16)凡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应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7)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

(18)出院患者应予出院指导,床单位做好终末处理。

第二节高热高热多由外感六淫,疫历之毒,饮食不节或不洁所致,现代临床上以体温身高在39℃以上为主征。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宜给流食或半流食。 2.重度中毒患者初期以静脉供给营养,后期给流食。 3. 昏迷者施鼻饲饮食。 4.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食 辛辣、油炸粗糙性食物,以利于食道、胃肠功能及受损粘膜恢 复。
用药护理
洗胃后汤药应冷服或偏凉服,以促进肠蠕 动,加速毒物经肠道排出。
并发症护理
1.肺水肿 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保持安静。 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保证供氧,湿化液可用20%-40%酒精以改善肺泡通 气,必要时面罩加压吸氧。 2.脑水肿 及时使用冰帽,以保护脑细胞。 注意观察神志、意识、瞳孔、血压等变化。 遵医嘱定时给予脱水及降颅压药物应用。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四次,连续三日。 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四次。 若体温39℃以上者,每四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三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意 外发生。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 应标本送检。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对诊断不明急腹痛患者禁止使用镇痛药物。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中医急症护理PPT医学课件

中医急症护理PPT医学课件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重要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在急症护理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寒证宜温,热证宜凉,阳虚宜补阳,阴虚宜养阴等。
辨证施护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以适应患者病情发展的需要。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适用于中医急症护理。扶正是指扶助正气,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病因和病理产物。
总结词
中医急症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急症患者而言,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中医急症护理通过采取一系列紧急护理措施,如急救技术、中医特色护理等,能够有效地稳定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同时,中医急症护理还能够针对不同病情和证候类型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结词
中医急症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脏腑、经络、气血的相互关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同时,中医急症护理还强调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和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详细描述
中医急症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急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在急症护理中,需要根据患者所处的环境和个体状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如对于高热患者,夏季宜给予清凉解暑的饮食和护理措施,冬季则宜给予温热的饮食和护理措施。
03
CHAPTER
中医急症护理技术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针灸护理是中医急症护理中的一种重要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和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急症情况下,针灸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中医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急症护理常规
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 (4)截肢术后防止大面积出血、防止创面感染。 • 3.用药护理:少尿期不宜输入库存血,如发现患者出现高血钾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并给予10%葡萄
糖酸钙50~100ml静推(速度要慢)或滴注。 • 4.饮食护理。 • (1)如患者休克改善,无禁食水的情况下,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以增加霉素排泄。 • (2)当受伤者不能及时送入医院,而肢体受压时间又超过45min时,可给患者饮服碱性饮料。 • (3)能进食者,要增加营养,给予高脂、高糖、低蛋白食物。 • 5.生活护理。 • (1)患者取平卧位,禁止抬高患肢,对肿胀的肢体不移动,减少活动。 • (2)高热患者降温后,如大量出汗,浸湿内衣、被褥应及时更换,室内温度适宜。 • (3)休克患者可出现皮肤冰冷潮湿、苍白等,此时不应给患者铺电热毯或热水袋,因其对机体复苏
疲劳、饮食不洁等病史,多伴寒战;而内伤发热起病多缓,病程长, 多无恶寒。热势情况: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定时发热 等。
• (三)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神志情况。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
目晕沉,食欲不振,面色无华,胸闷腹胀,大便秘结等,可出现休克、 肌红蛋白血症与肌红蛋白尿、高血钾症、酸中毒及氮质血症。
• (三)护理评估
• 1.生命体征状况。
• 2.伴随症状。
• 3.心理社会状况。
• 4.辩证:淤阻下焦、水湿潴留、气阴两虚、气血不足。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一、一般护理1.保持急诊室环境清洁,舒适,空气流通,并根据病证的性质调节好室内温、湿度,每日定时消毒。

2.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的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生,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建立急症病历,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三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体温在39℃以上者,每4小时测1次或遵医嘱。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三日后,每日测一次,危重患者随时测量。

4.在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各项操作按正规要求,做好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并观察分泌物、排泄物,随时检查各种导管是否通畅。

并每日记录大便一次。

6.介绍主管医生、护士。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

凡涉及到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8.及时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9.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使之对病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对转科、转院的危重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及终末消毒处理。

预防交叉感染。

13.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二、高热高热多由外感六淫、疫疠之毒、饮食不节或不洁等所致,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证,病位在表或在里。

西医学中的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均可参照本证护理。

(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执行。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一切刺激,表虚证不宜吹风,恶寒重者避风保暖。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急诊护理1.接诊和评估:及时接待患者,记录病史,了解患者主诉和病情变化,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紧急性。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心理护理:以温暖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减轻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4.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根据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准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

二、疼痛管理1.疼痛评估:通过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了解疼痛的特点,以便进行合理的疼痛管理。

2.疼痛缓解措施:根据病情和疼痛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非药物治疗,如冰敷、按摩、理疗等;同时可以给予必要的药物镇痛治疗。

3.定期复评: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复评,判断疼痛程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药物管理1.药品准备:根据医生的嘱咐,准备必要的中药和西药,确保药品的准备充足。

2.药品计量和给药:按照医嘱准确计量药品,并根据给药途径和药品性质进行给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理用药。

3.药品监测: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记录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四、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疾病指标监测: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疾病特点,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糖、血氧饱和度、电解质平衡等。

3.病情变化观察: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包括疼痛程度、精神状态、心理行为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

五、传染防控措施1.感染隔离:对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单人间隔离、戴口罩等,防止交叉感染。

2.洗手和消毒:护士要经常洗手,保持手的清洁,并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适当的手消毒。

3.废物处理:将医疗废物正确分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4.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总结: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

案例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中具有重要价 值,通过针灸、中药汤剂、耳穴压豆等手段 可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在 急性并发症发生时多由气血逆乱引发。针灸 治疗可选取太冲、三阴交等穴位平肝熄风, 中药汤剂可选用承气汤加减以泻热通腑,耳 穴压豆可选取胰胆、内分泌等穴位以调和气 血。
案例四:哮喘急性发作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中医护理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针灸、中药汤剂、穴位贴敷等手段可有 效缓解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哮喘的基本病机为痰饮内伏,遇诱 因引触而发作。针灸治疗可选取天突、膻中 等穴位止咳平喘,中药汤剂可选用射干麻黄 汤加减以宣肺平喘,穴位贴敷可选取肺俞、
增强信心
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反复的患者 ,应增强其信心,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05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案例分享
案例一: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中医护理在中风急性期具有显著效果,通过针灸、推拿、中 药汤剂等手段可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后遗症发生。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风 痰上扰。针灸治疗可选取太冲、太溪等穴位平肝熄风,推拿 治疗可选取风府、风池等穴位疏风通络,中药汤剂可选用天 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熄风,活血通络。
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适量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身 体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 动。
保持良好的作息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 夜和过度劳累,以保持身体健康。
急症的早期发现与干预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 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

急诊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

急诊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

急诊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咳嗽、咳痰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 8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 1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1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仰卧位,去枕,举颌仰额为。有呕吐者头偏向 一侧,以防窒息。随时吸出咽喉部分泌物及痰涎 中暑昏迷患者,应将其位置在阴凉通风的病室;烦躁不安者,加床挡或 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有义齿者应取下;抽搐者用牙垫或 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四肢厥冷者注意四肢保暖,严防冻伤、烫伤。伴有肢瘫者保持肢体功能 位,定时翻身 遵医嘱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护理。可用盐水或中药口腔护理;不能闭目者, 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护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 生。
二、 神 昏
神昏
因多种病症引起心脑受邪,窍络不通, 神明被蒙所致。以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为主 要临床表现。神昏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 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常见的症状之一。 病位在脑。昏迷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 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 ▪ 既往史、现病史和服药史 ▪ 生活方式、排泄情况 ▪ 心理社会状况 ▪ 辩证:闭证(闭阴、闭阳)、脱证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
一般护理常规
▪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 并立即通知医生。
▪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 急诊室环境
▪ 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湿温度。 ▪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 入院介绍
▪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健康指导
▪ 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 平素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 ▪ 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进食清谈、营养丰富、易消
化之食物,忌食肥甘、油腻、生冷、烟酒之品。保持大便通 畅 ▪ 积极防治有关的感染性疾病;加强原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 样硬化症、糖尿病等的治疗;避免药物中毒,预防中暑、烫 伤等意外 ▪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给药护理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解毒片、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 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三、中 风
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 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 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 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 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 护理。
护理评估
▪ 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 语言表达等情况
▪ 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 心理社会状况 ▪ 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
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 痰热腑实、气虚血淤、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 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强床栏保护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 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 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半神昏着参照神昏护理
护理评估
▪ 生命体征 ▪ 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 心理社会状况 ▪ 辩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护理要点
▪ 一般护理
▪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 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 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 对于实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 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及时变换体

▪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 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 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 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 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用温热开水 或热粥,以助汗出。
▪ 饮食护理
▪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 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 遵医嘱设专人护理,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面色、肢
温、汗出、二便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 救。
▪ 出现昏迷程度加深、高热、抽搐、呕吐、出血、黄疸等,立 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 遵医嘱给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
健康指导
▪ 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 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
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
油腻之品,忌烟酒。 ▪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 积极治疗原发病 ▪ 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 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 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 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 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 临证施护
▪ 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降温
▪ 饮食护理 ▪ 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 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
情志护理
患者若清醒之时,易产生恐惧、紧张、求生等心理变化,应为患者创 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临证(症)施护
气息急促、面色青紫、肢体抽搐者,应遵医嘱给予吸氧,随时吸出气道的 分泌物 神昏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治疗 脱证亡阳者,遵医嘱迅速给药,注意保暖 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遵医嘱针刺人中等穴 谵语狂躁、大便密结者,遵医嘱鼻饲中药通便,必要时灌肠 尿潴留者可按摩膀胱区或遵医嘱行导尿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