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整理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01 英文翻译
03 临床主要
目录
02 的分类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 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 节炎、红斑狼疮、皮肤真菌病、膜肾球肾炎、炎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等。
以环孢素(环孢菌素、环孢菌素A、山地明、赛斯平、环孢多肽A、环孢灵(Cy-A、Cs-A)、新出地明 (Neoral)和他克莫司为代表,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阻断免疫活性细胞的白细胞介素 2(IL-2) 的效应环节,干扰细胞活化,其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具有相对特异性。CsA和FK506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其余药 物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它们主要的副作用是具有肾毒性;
临床主要
环孢菌素 他克莫司
雷帕霉素 霉酚酸酯
环磷酰胺
咪唑立宾
芬戈莫德 (fingolimod)
七十年代后期瑞士的Borel发现了一种从霉菌酵解产物里提取的一种只含11个氨基酸的环形多肽,取名为环 孢素(CsA),可以有效地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反应和增生。对T细胞,尤其是TH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而对其他的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抗器官移植排斥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用于自身免疫病的 治疗,因此是一种具有很高临床使用价值的免疫抑制剂。经10年的临床试验应用研究证实其抗排斥反应作用较其 他药物强而且副作用小的多。故于八十年代末被批准正式注册投入市场应用。CsA近20年的临床应用显示了神奇 的效果,使得除小肠移植外,肝、肾、心及心/肺、胰移植的病人/移植物一年存活率达70-85%,而在此之前仅 30-50%。CsA相关性神经毒性症状的发生率大约为10-28%,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种较为重要的因素。轻度以头痛、 肢体震颤、感觉障碍等多见,中度以视力障碍为主。CsA相关神经毒性的重症表现发生率极低。
常用免疫制剂
RBC (1012/L) 3.99 3.78 2.25 1.65 1.49 1.76 2.77 2.75 2.86
HGB (g/L) 116 110 71 57 51 59 91 88 93
PLT (109/L) 232 256 384 101 111 207 375 446 243
WBC (109/L) 9.18 9.78 3.98 0.97 1.09 1.91 8.97 4.72 5.36
患 者 2 , 女 , 56 岁 , 55kg. 诊断为: “ANCA相关性血管炎,慢 性肾脏病 ( CKD4 期) 、肾 性 高血压 、肾性贫血 ” 。 自 2016.05.11 开始使用硫 唑 嘌 呤 片 ( 100mg, po, qd),用至9.18。
时间 4.13 5.11 7.13 9.19 9.22 9.26 9.29 10.05 10.11
慢性肾衰竭患者(即肾小球滤过率<25mL/min)中,MMF最大剂量不应超过2g/d。 治疗剂量的MPA不被透析清除。
骁悉纸质版说明书(更新至2015.12.01) 米芙纸质版说明书(更新至2014.12.04) 赛可平纸质版说明书(更新至2015.03.13)
13
CNI
药物基因多态性 基因 名称 基因型 58CYP3A5*3 (G>A) GG GA AA
常用免疫抑制剂
1
常用免疫制剂
环磷酰胺
环孢素
他克莫司
西罗莫司
1959
1968 1983
1984
1994
1995
1997
1999
硫唑嘌呤
咪唑立宾
吗替麦考酚酯
利妥昔单抗
2
免疫抑制剂机制
药物名称 糖皮质激素 作用靶点/机制 作用于mRNA 的转录 在T细胞分化周期中的 作用位点 G→ G0, G0→ G1
常用免疫抑制剂
常用免疫抑制剂一、激素类药物主要为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和强的松(prednisolone),前者在术后近期及急性排斥时静脉注射,以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后者为术后口服维持。
作用机制: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均有影响,主要是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也阻碍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破坏淋巴细胞,使外周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并损伤浆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缓解变态反应对人体的损害。
副作用:骨质疏松、溃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二、细胞毒类药物1.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依木兰,Imuran)作用机制:主要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
对T细胞的抑制较明显,并可抑制两类母细胞,故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但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副作用:抑制骨髓使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感染等。
2.霉酚酯酸(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商品名:骁悉CellCept)作用机制:特异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抗体形成和细胞毒T细胞的分化。
副作用:1)消化道不适:食道炎、胃炎、腹痛、腹泻和消化道出血。
2)血液: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三、钙调素抑制剂1.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A)作用机制:可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
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
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副作用:多毛、震颤、胃肠道不适、齿龈增生以及肝、肾毒性;亦可见乏力、厌食、四肢感觉异常、高血压、闭经及抽搐发作等。
2.普乐可复(Prograf),又称FK506或他克莫司(tacrolimus)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同,主要是抑制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作用于T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基因的产生(对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的mRNA转录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抑制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但不影响抑制型T细胞的活化。
免疫抑制剂的种类
免疫抑制剂的种类
免疫抑制剂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五类:
(1)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增殖,特别是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的增殖,在高浓度时可使淋巴细胞溶解;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活性;抑制补体的活性。
常用药物如强的松等。
(2)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ALG),进入人体后即可与淋巴细胞结合,在吞噬细胞及补体参与下,使淋巴细胞被吞噬或溶解,从而导致外周
血中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该制剂是用人淋巴细胞免疫动物后,从血清
中提取丙种球蛋白制成的。
ALG常与肾上腺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
联合使用,用来抑制同种异体脏器移植病人的移植排斥反应,以达到
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保存脏器的功能。
(3)烷化剂,可与细胞中的DNA形成交联,破坏DNA的结构及功能,使
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停止分裂繁殖甚至死亡。
如环磷酰胺(CP)和硫
唑嘌呤。
(4)抗代谢药物,可通过对参与代谢的酶的竞争,干扰DNA的合成,阻
止细胞(包括淋巴细胞)的分裂繁殖。
如巯基嘌呤,可缓延病变过程,
但不能根除疾病。
(5)中药免疫抑制剂。
中药中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药物,多能抑
制免疫应答,对改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有一定效果。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护理免疫抑制剂定义是一类通过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而使组织损伤得以减轻的化学或生物物质。
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目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免疫抑制剂的分类1、钙调素抑制剂类:环孢菌素CsA类、他克莫司(FK506)2、抗代谢类:硫唑嘌呤、霉酚酸脂(MMF)3、激素类:甲强龙、醋酸泼尼松4、生物制剂:抗T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免疫抑制剂用药原则1、预防性用药:环孢素A、FK506、霉酚酸脂(MMF)等。
2、治疗/逆转急性排斥反应(救治用药):MP(甲基强的松龙)、ALG或ATG、霉酚酸脂(MMF)、FK506等。
3、诱导性用药(因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出现延迟肾功能、高危病人、二次移植、环孢素肾毒性病人):ATG、ALG等。
4、二联: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三联: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环孢素A(新山地明)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FK506(他克莫司)常用免疫抑制剂1、环孢素(CsA):新山地明(进口)田可、赛斯平(国产)作用机理属于钙神经蛋白抑制剂,可以选择性抑制免疫应答,通过破坏使T 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的表达,阻断参与排斥反应的体液和细胞效应机制,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
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新山地明受进食和昼夜节律的影响较山地明小,所以服药时间不必将用餐考虑在内。
环孢素A依靠胆汁排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症或严重胃肠功能障碍都会影响环保素A的吸收和代谢。
只有极少部分药物经肾脏排出,且不能经透析去除,所以对于肾脏功能不全者和需透析治疗的患者,均不需调整药物浓度。
副作用(1)肾毒性:血清肌酐、尿素氮增高;肾功能损害。
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移植肾损害很难鉴别。
且发生肾损害时,血药浓度可能正常,甚至偏低。
(2)接近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肝脏毒性,其发生率与用药量密切相关。
常用免疫抑制药物毒副作用
环孢素A的毒副作用(一)
肾脏毒性类型: ◆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 急性可逆性移植肾功能损害 ◆ 急性移植肾血管病变 ◆ 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的慢性肾病
环孢素A的毒副作用(二)
◆ 肝脏毒性发生率为49%,及用药密切相关.约5%合并胆囊结石 ◆ 神经毒性发生率约为20%,表现为震颤,手足烧灼,头疼精神症状,视力障碍,
OKT3的毒副作用
由于OKT3及T淋巴细胞结合并进行抗原的调整,使T淋巴细胞释放出以肿瘤 坏死因子为主的各种细胞因子,由此产生的副反应包括: · 发热 · 寒战 · 胸闷、憋气 · 腹泻 以上副反应严重者可有危及生命的急性肺水肿的发生,这些副反应多发生 在用药的第1-3天,用药后的30-60分钟.
骁悉减少毒性药物产生的费用
减少了药物并发症的治疗费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肝损, 感染,骨质疏松等)。
◆ 降血压药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
+
?
* 毒性报道主要来自于临床经验和发表的数据. † 可能加剧CsA 的肾毒性. ‡ 高血脂的毒性产生在sirolimus和CsA联合时会加剧. TMA = 血栓性微小血管病变 Adapted from Danovitch GM. Transplant Rev. 2000;14:65-81; Vanrenterghem Y.
常用免疫抑制药物 的毒副作用
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 类固醇激素 ◆ 骁悉(MMF) ◆ 硫唑嘌呤 ◆ 环孢素(CSA) ◆ FK506 ◆ 抗体类药物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副作用及护理要点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副作用及护理要点免疫抑制剂是一类用于调节、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异常活跃的疾病。
诸如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等都可以通过应用免疫抑制剂来减轻症状。
但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和并发症,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护理要点尤其重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关键环节,减轻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界侵袭的一种保护机制,但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激活,引起炎症、组织破坏等不良反应,这时就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
免疫抑制剂具有以下几种作用机制:1. 抑制T细胞活性:T细胞是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
2. 抑制B细胞活性: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B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抗体的产生。
3. 抑制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释放和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组织损伤。
除了上述的作用机制外,免疫抑制剂还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其他的分子和细胞,比如抑制浆细胞等。
然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会产生副作用。
由于免疫抑制剂减弱了免疫系统的功能,患者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和严重性增加。
另外,免疫抑制剂还可能引发胃肠道病变、肝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皮肤病变等副作用。
特别是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患上恶性肿瘤的风险也会增加。
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护理要点尤为重要。
以下是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的护理要点:1. 个体化护理计划: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步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用药剂量等,制定专门的护理计划,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2. 监测感染情况: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患者易感染,特别是严重的病原体感染。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并及时采取措施,如联合用药、调整剂量等。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PPT课件
•
中重度复发者,抗-TNF制剂和(或)免疫调节剂
[EL1a, RG B]
•
•
频繁复发者,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的方案
抗-TNF制剂或免疫调节剂治疗前,部分病人可考虑
手术治疗 [EL5, RG D]
小肠广泛性活动性克罗恩病
• 全身应用皮质激素加巯基嘌呤或MTX [EL5, RG D]
•
•
中重度复发者,抗-TNF制剂和(或)AZA [EL5, RG D]
Early
Infliximab
5-ASAs
AZA/6-MP
Oral steroids
Late
Data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Crohn’s disease only
?
Therapeutic Pyramid for Active UC
Severe Surgery Cyclosporine Infliximab Infliximab Systemic Corticosteriods Oral Steroids Topical Steroids AZA/6-MP
•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
• 甲氨喋呤(Methotrexate, MTX)
• 新型
• 环孢素(cycloporine,CsA) • 他可莫司(Tacrolimus)
• 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
硫代嘌呤
• 6-巯嘌呤(6-MP) • 硫唑嘌呤(AZA) • 起效缓慢,多需2-3个月以上 • 往往合用激素和生物制剂 • 诱导T细胞凋亡,抑制过强的T细胞免疫反应
• 对肿瘤发生的影响:长期服用有潜在的导致继发性肿瘤的危险
免疫抑制剂-汇总1
作用机制
*环磷酰胺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 生成活性代谢产物磷酰胺氮芥。 *通过与DNA交联阻止DNA链分离,抑制合成新的DNA; 少数与RNA交联而破坏细胞的转录与翻译过程; 对细胞周期S期作用最明显。 *阻断淋巴母细胞生长发育,阻断T、B淋巴细胞分化, 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
用法用量
• 口服给药:一日2-4mg/kg,连用10-14日,停用1-2周后重复给药。 • 静脉滴注 • 持续性治疗:一日3-6mg/kg(120-240mg/m2)。 • 间断性治疗:一次10-15mg/kg(400-600mg/m2),每2-5日1次。 • 大剂量间断性治疗和大剂量冲击治疗(如骨髓移植前冲击):一次20-
• (5)局部用药:用于眼病和皮肤病,可用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等。
注意事项
•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免疫性疾病时要遵循“足量、足疗程、缓慢减量、 长期维持”的原则,要遵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加、减剂量、缩短疗程 、骤然停药。骤然停药易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如恶心、呕吐、 乏力、低血压、低血糖等;减量过快容易使病情反复,前功尽弃;用药 期间应定期门诊复查,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同时监测血压、血糖、血 脂、电解质等。
环磷酰胺
概述
环磷酰胺属于氮芥类烷化剂;是一种细胞毒 性药物 • 20世纪60年代环磷酰胺用于治疗血管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70年 代用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环磷酰胺在上述治疗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其相关的毒副作用限制其长期应用。
适应症
• 肾病综合征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急进性肾炎 • IgA肾病 •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病 • 狼疮性肾炎 • 原发性小血管炎
•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方法及疗程宜根据病人、病情、 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特点来制订。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一、免疫抑制剂目前发现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化学制剂用于免疫抑制治疗的化学制剂大部分来源于抗肿瘤物,主要有烷化剂和抗代谢药二大类。
1.烷化剂常用的烷化剂包括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破坏DNA的结构,从而阻断其复制,导致细胞死亡,因此处于增殖中的细胞对烷化剂比较敏感。
T、B细胞被抗原活化后,进入增殖、分化阶段,对烷化剂的作用也较敏感,因此可以达到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在烷化剂中,环磷酰胺的毒性较小,应用最广,它对B细胞有很强抑制作用,因此在适当剂量下可以明显抑制抗体的产生。
T细胞的不同亚类对环磷酰胺的敏感性不同,TS细胞较敏感,TH细胞稍差。
目前环磷酰胺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2.抗代谢药用于免疫抑制的抗代谢药主要有嘌呤和嘧啶的类似物,以及叶酸拮抗剂二大类。
前者如硫唑嘌呤,主要通过于干扰DNA复制而起作用;后者有氨甲蝶呤等,主要通过干扰蛋白质合成起作用。
硫唑嘌呤对淋巴细胞作用有较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因此在器官移植中应用较多。
(二)激素许多激素都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对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B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抗炎及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和治疗。
在器官移植中,糖皮质激素也是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三)真菌代谢产物70年代后期起,陆续发现一些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选择性较好的强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有环孢素A和FK-506。
它们的临床应用极大推动了器官移植的发展。
1.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 CsA是从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只含11个氨基酸的环形多肽。
对T细胞,尤其是TH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其他的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抗器官移植排斥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因此是一种具有很高临床使用价值的免疫抑制剂。
常用免疫抑制剂方案
常用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第一节常用免疫抑制药的临床应用一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临床用法1口服用药临床口服环孢素A一般分为胶囊和口服液两种剂型,同等量服用后,两者的生物效应及药代动力学方面完全相同,两者的临床用量一样,服用胶囊更为方便。
口服环孢素A口服液为50ml/瓶(100mg/ml),常用牛奶、果汁等稀释后或将药液滴在面包内服用,但不要用葡萄汁、柚汁稀释,不可用热的或冰冷的流质稀释药液。
一般服药的时间及方法要固定,以免影响药物吸收的稳定性。
过去用的环孢素A是常用型环孢素,服用后吸收的稳定性较差,生物利用度相对较差,国内常用的有山地明(Sandimmun,瑞士)、赛斯平(Cyspin,杭州华东制药),近年来,根据微乳剂能降低药代动力学变异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微乳化环孢素A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主要有新山地明(Sandimmun Neoral,德国诺华公司)、新赛斯平(Neocyspin,杭州华东制药),与常用型环孢素A相比,微乳化环孢素A的平均生物利用度提高20~30%,具有更好的环孢素药物暴露(AUC)和剂量的线性关系,吸收相对稳定,受同时进餐及昼夜节律的影响减小。
两0种剂型的用法、用量是一致的,从常用型环孢素A转换为微乳化环孢素A时,起始剂量不变,转换后4~7天内应开始监测环孢素的谷浓度,2个月内还需对临床安全性指标如血清肌苷和血压进行监测(每周一次),如果环孢素的谷浓度超出安全浓度范围之外,并且/或者临床指标发生变化如血清肌苷超过基础值的20~30%,则必须及时调整剂量。
同一厂家、同一剂型(如同为微乳化环孢素)的胶囊和口服液之间的转换则不必增加监测。
CsA的口服用量在各个肾移植中心有差别,国外用量较大,开始剂量多为10~12mg/kg/d,1个月后为8~10 mg/kg/d,1年后5~6 mg/kg/d,3年后维持剂量为3~5 mg/kg/d;国内用量较小,开始剂量多为8~10 mg/kg/d,1个月后6~8 mg/kg/d,1年后3~4 mg/kg/d,3年后维持剂量为2~3 mg/kg/d。
常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机理
•
•
免疫抑制作用
T细胞
√引起T细胞减少
B细胞 能抑制B细胞的增殖;
T细胞再分布至骨髓 促进未成熟和活化T细胞凋 亡
√抑制T细胞的抗原递呈
大剂量时抑制抗体的产生、 促进抗体降解;
对B细胞的作用相对较弱
抑制巨噬细胞合成IL-1 抑制MHC II类抗原的表达
√抑制T细胞的活化
抑制IL-2的合成和作用 抑制IL-3、4、6和干扰素 等
此外,还有IL-3、4、5、6,IFN-γ , TGF-β , GM-CSF, CTLA-4, FasL, CD40L 等
静止T细胞
活化T细胞
T细胞增殖、分化
T细胞活化中IL-2的作用
T细胞活化的信号通路
•
其中在T细胞活化的第三信号传导过程中,其中一条是控制细胞周期和 分裂所必需的“雷帕霉素敏感通路”——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的活化,可激活细胞核内的周期素/周期素依赖 性蛋白激酶复合体酶,从而诱导T细胞从G1期进入DNA合成的S期。 TOR的活化是T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的必经之路。
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概念
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 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凋亡进而表现出 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识别“自己(self)”与“非己(nonself)”,并清除 “非己” 。 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特异性免疫应答(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MYCOPHENOLATE MOFETIL,MMF)
吗替麦考酚酸酯
概述
抗代谢免疫抑制剂,嘌呤拮抗剂; 1896年Cosio在青霉培养物中描述了霉酚酸;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和注意事项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和注意事项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其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免疫反应,从而减少或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靶向治疗药物。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控制炎症反应和免疫介导的疾病。
然而,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易感染、激素依赖、高血压等。
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遵循逐渐减少剂量和定期监测体征的原则。
2.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和森立曲普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性来减少免疫反应。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毒性。
此外,免疫抑制剂还可能导致增加感染和肿瘤风险,因此需要加强个人卫生、预防接种和定期进行体检。
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类针对免疫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如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免疫介导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在使用靶向治疗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等。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与医生密切合作: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确定剂量和疗程。
在使用药物期间,定期回访医生,并告知他们任何疗效或副作用的变化。
2.遵循用药规定: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药方法进行。
不得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不良反应。
3.注重个人卫生:免疫抑制剂可能会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和定期接种疫苗等。
4.定期检查: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等,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或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减弱或阻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外来抗原的攻击。
免疫抑制剂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移植器官排斥反应的预防: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免疫系统对移植组织的攻击,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雷帕霉素等。
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免疫抑制剂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例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
3. 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用于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
某些化疗药物也具有免疫抑制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感染和其他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IBD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02
IBD治疗中免疫抑制 剂的应用
IBD治疗原则及策略
01
02
03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 变部位、严重程度以及合 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综合性治疗
采用药物治疗、营养支持 、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 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长期管理
建立长期随访制度,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降低复发 风险。
实验室指标改善
如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炎症 指标的下降,以及血红蛋白、白蛋 白等营养指标的改善。
安全性评估指标及方法
不良事件发生率
记录并分析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 剂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如感
染、恶心、呕吐等。
实验室安全性指标
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 规等指标,评估免疫抑制剂对机
体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
免疫抑制剂在IBD治疗中的地位
一线治疗药物
对于中重度IBD患者,免 疫抑制剂是一线治疗药物 ,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 并发症。
维持治疗
免疫抑制剂可用于维持治 疗,减少复发风险,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联合用药
免疫抑制剂可与其他药物 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副作用。
不同类型IBD的免疫抑制剂选择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中重度或难治性IBD患者,需根据患者病情、 年龄、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个体化治疗
不同患者对免疫抑制剂的反应存在差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副作用监测
免疫抑制剂可能引发感染、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应定期监测患者的 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知识普及
他克莫司
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阻止活化T细胞核转 录因子去磷酸化和易位,从而阻止各种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发挥免疫抑制作 用。
免疫抑制剂整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选择(网上搜集,感谢同行)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分为四大类:即非甾类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
NSAIDs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症状,但关节炎症和破坏仍可发生或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经诊断即开始DMARDs治疗。
推荐首选常用的如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羟氯喹。
视病情可单用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DMARDs联合治疗。
一般对单用一种DMARDs 疗效不好,或进展性、预后不良和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采用机理不同的DMARDs联合治疗。
联合用药时,其不良反应不一定比单一用药多。
联合用药时,可适当减少其中每种药物的剂量,如MTX可选用7.5mg ~25mg/周和柳氮磺吡啶1.0~3.0g/日。
目前常用的联合方案有:① MTX+柳氮磺吡啶;② MTX+羟氯喹(或氯喹);③ MTX+青霉胺;④ MTX+金诺芬;⑤ MTX+硫唑嘌呤;⑥柳氮磺吡啶+羟氯喹.国内还可采用MTX和植物药(如雷公藤、青藤碱和白芍总甙)联合治疗。
如患者对MTX不能耐受,可改用来氟米特或其他DMARDs。
⑴ NSAIDs 通过抑制环氧化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热、消肿作用。
由于NSAIDs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故可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佳,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肾脏不良反应:肾灌注量减少,出现水钠潴留、高血钾、血尿、蛋白尿、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发生肾坏死致肾功能不全。
NSAIDs还可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损害等,少数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皮疹、哮喘),以及耳鸣、听力下降,无菌性脑膜炎等。
应强调,NSAIDs虽能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但不能改变病程和预防关节破坏,故必须与DMARDs联合应用。
⑵DMARDs 该类药物较NSAIDs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药。
免疫抑制疗法中哪些常见的药物
免疫抑制疗法中哪些常见的药物免疫抑制疗法中常见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增殖和抗代谢药、抗体类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主要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这些药物对细胞免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抑制器官移植排异反应。
然而,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等。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是另一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包括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
这些药物能够与钙调磷酸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同时也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然而,长期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肾毒性、高血压等。
抗增殖和抗代谢药也是常见的免疫抑制剂,主要包括西罗莫司、霉酚酸酯、硫唑嘌呤等。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细胞代谢和增殖过程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然而,长期使用抗增殖和抗代谢药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
抗体类也是免疫抑制剂的一种,主要包括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莫罗单抗、巴利昔单抗等。
这些药物通过与淋巴细胞结合并抑制其功能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然而,抗体类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除了上述药物外,还有一些其他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多苷等,也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物的疗效和适用范围不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同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和并发症,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免疫疗法是一种复杂的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时,应由专业的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选择(网上搜集,感谢同行)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分为四大类:即非甾类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
NSAIDs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症状,但关节炎症和破坏仍可发生或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经诊断即开始DMARDs治疗。
推荐首选常用的如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羟氯喹。
视病情可单用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DMARDs联合治疗。
一般对单用一种DMARDs 疗效不好,或进展性、预后不良和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采用机理不同的DMARDs联合治疗。
联合用药时,其不良反应不一定比单一用药多。
联合用药时,可适当减少其中每种药物的剂量,如MTX可选用7.5mg ~25mg/周和柳氮磺吡啶1.0~3.0g/日。
目前常用的联合方案有:① MTX+柳氮磺吡啶;② MTX+羟氯喹(或氯喹);③ MTX+青霉胺;④ MTX+金诺芬;⑤ MTX+硫唑嘌呤;⑥柳氮磺吡啶+羟氯喹.国内还可采用MTX和植物药(如雷公藤、青藤碱和白芍总甙)联合治疗。
如患者对MTX不能耐受,可改用来氟米特或其他DMARDs。
⑴ NSAIDs 通过抑制环氧化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热、消肿作用。
由于NSAIDs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故可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佳,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肾脏不良反应:肾灌注量减少,出现水钠潴留、高血钾、血尿、蛋白尿、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发生肾坏死致肾功能不全。
NSAIDs还可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损害等,少数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皮疹、哮喘),以及耳鸣、听力下降,无菌性脑膜炎等。
应强调,NSAIDs虽能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但不能改变病程和预防关节破坏,故必须与DMARDs联合应用。
⑵DMARDs 该类药物较NSAIDs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药。
它虽不具备即刻止痛和抗炎作用,但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目前尚不清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首选何种DMARDs。
从疗效和费用等考虑,一般首选甲氨蝶呤,并将它作为联合治疗的基本药物。
①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口服、肌注或静注均有效。
口服60%吸收,每日给药可导致明显的骨髓抑制和毒性作用,故多采用每周一次给药。
常用剂量为7.5~25mg/周,个别重症患者可以酌情加大剂量。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口炎、腹泻、脱发、皮疹,少数出现骨髓抑制,听力损害和肺间质变。
也可引起流产、畸胎和影响生育力。
②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一般服用4~8周后起效。
从小剂量逐渐加量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使用方法:每日250~500mg开始,之后每周增加500mg,直至每日2.0克,如疗效不明显可增至每日3.0克,如4个月内无明显疗效,应改变治疗方案。
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皮疹、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和可逆性精子减少,偶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③来氟米特(leflunomide, LEF):剂量为10~20mg/日治疗。
主要不良反应有腹泻、瘙痒、高血压、肝酶增高、皮疹、脱发和一过性白细胞下降等,服药初期应定期查肝功能和白细胞。
因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服。
由于来氟米特和MTX两种药是通过不同环节抑制细胞增殖,故二者合用有协同作用。
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④抗疟药(antimalarials ):有氯喹(250mg/片)和羟氯喹(100mg/片)两种。
该药起效慢,服用后3~4个月疗效达高峰,至少连服6个月后才宣布无效,有效后可减量维持。
用法为:氯喹250mg /日,羟氯喹200~400mg /日。
本药有蓄积作用,易沉淀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而致失明,服药半年左右应查眼底。
另外,为防止心肌损害,用药前后应查心电图,有窦房结功能不全,心率缓慢,传导阻滞等心脏病患者应禁用。
其他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疼、皮疹、瘙痒和耳鸣等。
⑤青霉胺:250~500mg /日,口服,见效后可逐渐减至维持量250mg /日。
青霉胺不良反应较多,长期大剂量可出现肾损害(包括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和骨髓抑制等,如及时停药多数能恢复。
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皮疹、口腔溃疡、嗅觉丧失、淋巴结肿大、关节痛、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天疱疮等。
治疗期间应定期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⑥金诺芬(auranofin):为口服金制剂,初始剂量为3mg/日,2周后增至6mg/日维持治疗。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瘙痒、皮炎、舌炎和口炎,其他有肝、肾损伤、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还可出现外周神经炎和脑病。
为避免不良反应,应定期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⑦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口服后50%吸收。
常用剂量1~2 mg/公斤/日,一般100mg/日,维持量为50mg/日。
不良反应有脱发,皮疹,骨髓抑制(包括血小板减少、贫血),胃肠反应有恶心、呕吐,可有肝损害,胰腺炎,致畸,长期应用致癌。
⑧环孢素(cyclosporin,Cs):与其他免疫制剂相比,Cs的主要优点为无骨髓抑制作用,用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剂量3~5mg/公斤/日,维持量是2~3mg/公斤/日。
Cs的主要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肝肾毒性、神经系统损害、继发感染、肿瘤以及胃肠道反应、齿龈增生、多毛等。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均与剂量和血药浓度有关。
服药期间应查血常规、血肌酐和血压等。
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C):较少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在多种药物治疗难以缓解病情的特殊情况下,可酌情试用。
⑶皮质激素能迅速减轻关节疼痛、肿胀,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或伴有心、肺、眼和神经系统等器官受累的重症患者,可给予短效激素,其剂量依病情严重程度而调整。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每日泼尼松10mg或等效其他激素)可缓解多数患者的症状,并作为DMARDs起效前的“桥梁”作用,或NSAIDs疗效不满意时的短期措施,必须纠正单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倾向,用激素时应同时服用DMARDs。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以防止骨质疏松。
⑷植物药制剂①雷公藤多甙:30~60mg /日,分3次饭后服。
主要不良反应是性腺抑制,导致精子生成减少男性不育和女性闭经。
雷公藤还可以引起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有骨髓抑制作用,出现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并有可逆性肝酶升高和血肌酐清除率下降,其他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色素沉着、口腔溃疡、指甲变软、脱发、口干、心悸、胸闷、头疼、失眠等。
②白芍总甙:常用剂量为600mg,每日2~3次。
毒副作用小,其不良反应有大便次数增多,轻度腹痛,纳差等。
肾病综合征患者常用免疫抑制剂角灿武药理学濮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免疫抑制剂大部分来源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抗肿瘤药物。
(1)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强的松龙(2)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环孢菌素A、他克莫司、霉酚酸酯(3)抗代谢物,如硫唑嘌呤、甲氨喋呤(4)烷化剂类,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主要是破坏DNA的结构,阻断其复制,导致细胞死亡,在烷化剂中,环磷酰胺的毒性较小,应用最广。
(5)多克隆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主要药物及应用一、皮质激素类药物根据其血浆半衰期分短、中、长效三类。
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长效激素包括:地塞米松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选用中效激素。
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通过弥散作用进入靶细胞内,与其细胞内受体相结合形成类固醇-受体复合物,然后以二聚体的活性形式作为基因转录的激活因子,与DNA上特异序列(激素应答元件)相结合,发挥其调控基因转录作用,增加mRNA的生成,合成相应的蛋白质(绝大多数是活性酶蛋白),生理剂量时可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参与调节糖、蛋白质、脂肪、核酸的代谢,并有一定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保钠排钾,但作用较弱;大剂量或超生理水平时,则产生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GCS有快速、强大而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感染性、物理性、化学性、免疫性及无菌性炎症。
GCS可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减轻渗出和水肿,又抑制白血细胞的浸润和吞噬,而减轻炎症症状。
2、免疫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诱导淋巴细胞DNA 降解,影响淋巴细胞的物质代谢,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使血中淋巴细胞减少,移行至其他组织,小剂量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抗体生成减少;3、抗毒素作用。
4、抗休克作用。
5、其它作用: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时可使血小板增多,并提高凝血因子I的浓度,从而缩短凝血时间。
另外,糖皮质激素还具有减轻结缔组织的病理性增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等作用。
计量换算(mg):可的松25=氢化可的松20=强的松5=强的松龙5=甲强龙4=地塞米松0.75常用药物(一)、强的松(泼尼松)【药动学】本药为人工合成中效类糖皮质激素,需在肝脏内代谢转化为强的松龙才有药理活性。
【应用】主要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互作用】1、与维生素E或维生素K合用,可增强本药的抗炎效应,减轻停药后的反跳现象;与维生素C合用可防治本类药物引起的皮下出血反应;与维生素A合用可消除本类药物所致的创面愈合迟缓,但也影响本类药物的抗炎效应。
2、与制酸药合用,可减少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的吸收。
(二)、泼尼松龙【应用】主要应用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
【药动学】为人工合成中效类糖皮质激素,口服极易吸收,肌内注射时其磷酸盐易吸收而醋酸酯混悬液吸收缓慢。
【给药说明】本药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无需经肝脏转化,可用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二、烷化剂类(氮芥类)(一)环磷酰胺环磷酰胺是一种抗肿瘤药,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性质类似于氮芥,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是目前应用的各种免疫抑制剂中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
【临床应用】1、广谱抗肿瘤药物;2、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1.使用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可以治疗一些类型的肾小球肾病;2.肾病综合症的儿童口服环磷酰胺每日2~3mg/kg,连服8周,联合一周期的皮质激素治疗,用于复发疾病;3.在皮质激素疗法中联合环磷酰胺,可缓解局部肾小球硬化症的进展和稳定;4.口服环磷酰胺有助于膜性肾病患者进展性疾病的稳定。
而且有可能比苯丁酸氮芥有更好的耐受性;5.环磷酰胺联合甲泼尼松龙用于进展性肾小球肾炎;6.还可应用于对其它药物反应失败的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6.通过抑制B细胞功能,环磷酰胺对于控制血管炎这类疾病的抗体介导的全身性并发症最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