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学校名称:井陉矿区实验中学
教师姓名:王丽霞
参赛活动标题:识别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指导思想:(1)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疫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2)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是预防艾滋病的治本之策。(3)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新世纪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也是最容易受HIV侵害的群体,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和有责任感的行为,是提高中华民族未来整体素质的希望。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医学、流行病学、生命科学、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性病读本、社会学等。
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内容为艾滋病专题讲座中的第四课,之前学生已经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了理论上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从人们日常的行为来分析,学生更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的方法
教学目标:1、日常生活不会传播艾滋病:2、那些行为是传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3、如何判断生活中是否存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本教案适合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班级大小:中学,40人
教学材料清单:多媒体、卡片
教学活动步骤:
一、导入新课:
“民意调查”: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是被媒体广泛关注的艾滋病村,据官方统计,全村3000多人口中,20%-30%被查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假如现在我们班上转来一名文楼村的学生小红,你们谁愿意和她成为同桌,一起学习,一起玩呢?
引言: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就艾滋病的传播而言,人们的日常行为有些是危险的,但也有些是不危险的。
(设计意图: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引出教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区别各种行为的危险程度:
(1)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易导致艾滋病的传播?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10人)。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将学生交流的行为进行简要板书)
(2)理解:什么是高危、低危和无危行为?
师生共同总结:“高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危险(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
(3)将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行为卡分到各组。
(4)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表2,学生讨论后将表中的行为进行分类。
(5)指导各小组代表交流分类情况。
(6)通过多媒体展示表3,纠正板书中理解错误的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先自己找出危险行为,教师再展示表2,这样才不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
2、纠正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蚊子叮咬会令人传播艾滋病。
误区二:咳嗽、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
误区三:和别人共用牙刷不会传播艾滋病。
师生总结,强调:
(1)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在蚊子体内不能存活,艾滋病病毒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传播,叮咬了艾滋病感染者的蚊子口器上的病毒数量非常少,不足以感染它叮咬的下一个人。
(2)在唾液病毒的含量非常少,不足以传播。
(3)任何用具,只要是共用的、能刺破皮肤,又不能保证严格消毒,都有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
(4)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毒。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毒,所以没有必要对正常交往恐惧。
(设计意图:认识误区是从学生的交流中获知的,必须让学生对这些误区全面了解,才不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3、“化危为安”: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从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对刚才的每一种行为我们都要建立在“可能存在”的基础上,要时刻做出最安全的选择。
只要我们谨慎从事,危险程度是可以转换的,以下的行为可能存在危险,你们如何将这些事化危为安呢?
(1)我去医院看病,医生建议输液,我该怎么办?
(2)有同学流鼻血了,我手上也有伤口,我该怎么办?
(3)小张邀小王去穿耳,小王应该怎么办?
(4)明天学校安排参观艾滋病防治机构,要与艾滋病人见面了,我心里会怎么想?我要参加吗?
师生总结,强调:
(1)坚持安全注射:我们应积极寻求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注射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并要求医生当面拆开注射器包装,使用后当面销毁。(2)坚持安全处理伤口:
1)在替他人处理伤口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伤口,需要接触伤口时应戴上医用手套,废弃物应及时处理并消毒。处理完以后应用肥皂水洗手。
2)立即将伤员送至医院或校医室
(3)慎用血液及血制品。用于穿耳、纹身等和任何其他可刺破皮肤的器具都需要消毒处理后才可使用,并最好不要穿耳、纹身等。不要与别人共用剃刀或刀片等
(4)克服心理障碍,我们已经了解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毒的,所以要尽自己的。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将高危行为转为低危或无危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小结:
1.再进行一次“民意调查”
2.结语:我们已经知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学习、吃饭、购物、握手、拥抱等等,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所以,我们应当适当地给予艾滋病患者关怀。有时候他(她)们可能只需要我们一个善意的微笑,或是伸出我们温暖的双手,给他们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设计意图:知识总结,情感升华。)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的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民意调查”和“化危为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联系生活实际,重点分析日常行为的危险度,并从较深层次上让学生重新理解某些认识误区,从而萌发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同情和关怀。若在课堂上能请来本地区的艾滋病病人,对学生的触动相信会更大,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