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知识点

合集下载

石壕吏课文笔记

石壕吏课文笔记

石壕吏课文笔记(原创版)目录1.石壕吏课文概述2.石壕吏课文的历史背景3.石壕吏课文的主要内容4.石壕吏课文的艺术特点5.石壕吏课文的现实意义正文【石壕吏课文概述】《石壕吏》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

这首诗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石壕吏这个微小的官吏在战乱中所经历的种种困苦和艰难。

全诗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石壕吏课文的历史背景】唐代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浩劫,持续了八年之久。

这场战乱使得原本繁荣昌盛的唐朝急转直下,社会秩序混乱,民生疾苦。

杜甫身经乱世,他的许多诗作都反映了这场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石壕吏课文的主要内容】《石壕吏》讲述了石壕吏这个微小官吏在战乱中的生活。

他原本是一个忠厚老实、勤勉尽责的官吏,然而战乱让他失去了家园和亲人。

在流离失所的过程中,他不仅要忍受饥饿和寒冷,还要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尽管如此,石壕吏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努力为百姓服务。

这首诗通过石壕吏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

【石壕吏课文的艺术特点】《石壕吏》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运用了写实的手法,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出战乱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战乱的残酷。

其次,杜甫通过对比手法,将石壕吏的忠诚与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吏进行对比,使得石壕吏的形象更加鲜明。

最后,杜甫通过石壕吏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石壕吏课文的现实意义】《石壕吏》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破坏,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维护稳定。

同时,石壕吏的形象也告诉我们,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要坚守信念,忠诚于职守,为人民服务。

杜甫《石壕吏》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杜甫《石壕吏》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犹得:还能够。

(完整版)《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石壕吏》知识点总结《石壕吏》知识点总结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石壕吏课文笔记

石壕吏课文笔记

石壕吏课文笔记一、介绍石壕吏的背景和主题《石壕吏》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中期官僚腐败、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通过一个小镇吏员的家庭悲剧,展现了当时官逼民反的严酷局面。

诗中以石壕吏为代表的小吏阶层,成为官僚体制压迫民众的工具,而诗人的同情之心和责任感,使得他毅然揭示了这个时代的黑暗面。

二、分析石壕吏的人物形象1.石壕吏:诗中的主角,一个典型的基层小吏。

他忠诚于朝廷,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但同时也展现出贪婪、残忍的一面。

在压迫百姓时,他毫不留情,甚至导致了一个家庭的破碎。

石壕吏的形象揭示了当时官僚体制的腐化与道德沦丧。

2.老妇人:石壕吏的邻居,一个勤劳、善良的家庭主妇。

她在诗中充当了受害者的角色,被石壕吏逼得走投无路,最终离乡背井。

老妇人的形象代表了受压迫的底层民众,突显了诗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3.诗人:杜甫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他对石壕吏的所作所为表示愤慨,对老妇人的遭遇表示同情。

诗人的形象体现了作品中的道德立场,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三、探讨石壕吏的艺术特点1.叙事手法:杜甫采用叙事诗的形式,以真实、客观的笔触描绘了石壕吏的家庭悲剧。

通过详细叙述事件经过,展现了官逼民反的现实,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官僚腐败对民众的压迫。

2.语言特点: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细节描绘,形象地展现了石壕吏的贪婪和残忍。

同时,诗人以真挚的情感描绘老妇人的悲惨遭遇,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结构布局:诗篇以石壕吏为主线,串联起老妇人和诗人这两个角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情节推进中,诗人巧妙地揭示了官僚体制的黑暗面,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四、总结石壕吏的现实意义《石壕吏》创作于唐朝中期,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杜甫通过这首诗,揭示了这个时代的弊端,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教训,认识到反腐倡廉、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教学文稿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教学文稿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石壕吏》知识点总结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石壕吏翻译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石壕吏翻译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石壕吏翻译【—之石壕吏翻译】,《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史浩礼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官员们多么愤怒啊!女人哭的时候何必麻烦呢!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是漫长的,声音是沉默的,像闻啜泣和吞咽。

黎明时分,我将看到未来,独自向老人告别。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人翻墙逃跑了,老妇人走到门口检查。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见老妇人站出来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叶城服役了。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如果活着的人一次只活一天,死去的人就再也活不过来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孙女,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

她进进出出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为合阳的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当我黎明离开时,我只和那位老人说了声再见。

(这位老妇人因服兵役而被捕)总结: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知识点

石壕吏知识点

石壕吏知识点《石壕吏》知识点《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村征兵事件,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以下是关于《石壕吏》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背景知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持续七年多的战乱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战争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国家的统治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杜甫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许多诗作都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

《石壕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诗歌内容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时分,诗人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夜晚来抓人服役。

“暮”“夜”两个时间词,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吓得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去应对官吏。

这里展现了百姓对官吏的恐惧。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呼喊是多么凶狠,老妇的啼哭是多么悲苦!通过“怒”和“苦”的对比,突出了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无奈。

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情况: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您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这一段老妇的陈述,令人心酸,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破坏。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这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感受到老妇被带走后的凄凉。

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了,诗人上路前行,只和老翁告别。

“独”字表现了老翁的孤独和凄凉。

石壕吏课文笔记

石壕吏课文笔记

石壕吏课文笔记摘要:一、前言- 介绍石壕吏课文笔记的背景和意义二、石壕吏的内容概述- 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 故事发展及主要情节三、石壕吏的艺术特点- 人物塑造- 情节设计- 语言风格四、石壕吏的主题思想-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达的道德观念五、石壕吏的历史价值- 作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典范-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六、总结- 回顾石壕吏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强调学习石壕吏的意义正文:一、前言石壕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作品,它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传达了深刻的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石壕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石壕吏的内容概述石壕吏讲述了唐朝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期间,石壕村的一户农家在战乱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

故事围绕石壕村的吏员石壕和农民张老汉一家展开,通过描绘他们在战乱中的遭遇,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故事中,石壕和张老汉的儿子壮丁参加了郭子仪的军队,最终壮丁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石壕也因救助伤员而受伤。

三、石壕吏的艺术特点1.人物塑造:石壕吏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如石壕忠诚正直,一心为民;张老汉忍辱负重,深明大义;壮丁勇敢无畏,忠诚报国。

2.情节设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既有战争场面的宏大描绘,又有家庭生活的细腻刻画,两者相互映衬,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3.语言风格:石壕吏的语言简练生动,既有唐诗的优美,又有口语的亲切,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石壕吏的主题思想1.反映的社会现实: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生活状况,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2.表达的道德观念:作品强调了忠诚、勇敢、仁爱、孝顺等传统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石壕吏的历史价值1.作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典范:石壕吏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石壕吏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其艺术手法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资料:石壕吏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资料:石壕吏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资料:石壕吏合理的总结,合理的归纳,对于考试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下文为大家推荐了七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资料,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戍妪咽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悲愤沉郁)有了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资料,大家感觉是不是方便了很多,那么大家就要及时关注本网站了。

石壕吏的课堂笔记

石壕吏的课堂笔记

石壕吏的课堂笔记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探查。

差吏吼得是多么狂暴啊!老妇人的啼哭是多么凄苦啊!注释:【暮】日落时分;【投】投宿;【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一何】多么。

原文: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翻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防守了。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求生,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家里再也没有成年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随你连夜回营。

赶快到河阳服役,还能为士卒准备早餐。

注释:【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吏)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且】暂且;【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去】离去;【完裙】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应】响应;【犹】还;【晨炊】早饭。

原文: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得同老翁一人告别。

注释:【绝】断绝;【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石壕吏字词解释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石壕吏字词解释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石壕吏字词解释
【—之石壕吏字词解释】,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1.黄昏:在晚上。

2、投:投宿。

3.官员:官员,低级官员,这里指的是抓壮汉的仆人。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结束(Yú):结束;翻过来。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喊:说,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愤怒:愤怒、凶猛、粗暴,这里指的是凶猛。

10、啼:哭啼。

30.下降:疲软。

31.请晚上从官员那里回来:请让我晚上和你一起回去。

请:请求。

跟着,跟着。

32、应:响应。

33.合阳: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唐代官兵在这里与叛军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裘德:是的。

得到:是的。

36、备:准备。

37.早间烹饪:早餐。

38、夜久:夜深了。

39.切断:切断;住手。

40、如:好像,仿佛。

结语:《诗豪里》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

它写了一个故事,派官员到石浩村在夜间抓人征兵,年迈多年的老妇人也因服役而被捕。

它揭示了官员的残酷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并深切同情安史起义中人民的苦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知识点
本文是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知识点
一、课文简介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二、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戍妪咽
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悲愤沉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