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药理学简答,名词解释

一、简答题●1.●2对比吗啡与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的区别?●3.试述肝素与华法林(香豆素)的异同点?相同点:都具有抗凝作用;都可以防止血栓栓塞性的疾病;不良反应均易出血。
不同点:肝素口服无效,常静脉给药,起效快。
维持时间短,机制是激活和强化抗凝血酶Ⅲ,体内、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自发性出血用鱼精蛋白解救。
华法林口服有效,起效慢,维持时间长,机制是维生素K拮抗剂,只在体内有效,体外无效,自发性出血用维生素K解救。
●4试述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理作用:①抗炎②免疫抑制与抗过敏③抗毒④抗休克⑤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⑥其他作用有退热.中枢兴奋.促进消化等。
临床应用: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替代疗法)②严重感染③休克④治疗炎症及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眼科炎症;⑤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⑥血液病;⑦皮肤病。
不良反应:①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②诱发或加重感染②消化系统并发症④骨质疏松⑤延缓生长⑥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⑦反跳现象。
●5试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1.解热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均有效,但不降低正常体温。
机制:抑制丘脑下部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中枢调定点恢复正常,扩张体表血管,增加出汗而退热。
2.镇痛作用:对急性锐痛无效而对慢性钝痛有良效。
机制: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也可能抑制皮质下中枢的疼痛刺激。
其外周的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局部前列腺素(PG)的合成,降低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炎物质的敏感性。
3.抗炎、抗风湿作用:显著地抑制炎症渗出,减少红肿热痛。
机制:抑制炎症局部前列腺素(PG)的合成。
也可能与同时抑制某些细胞粘附分子的活性表达有关。
4.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减少,进而抑制TXA2的合成.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夷综合征。
●6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是什么?1)早期用药早期病灶内结核杆菌生长旺盛,对药物比较敏感。
《药理》

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2.药理学答: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3.药物答:药物是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4.药效动力学答: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5.药代动力学答:药效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的学科。
6.单选题7.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8.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9.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如何处置啊药物10.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是:《新修本草木》11.关于新药1期临床实验,以下叙述正确的是:药物的安全性,而不是药效12.有效临床药物:不一定具有药理活性13.多选题14.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包括: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研究药物的临床作用、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反应15.新药的来源包括:对已知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合成新型结构的化合物、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分离、应用生物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方法制备16.新药的临床研究是在动物上进行的实验,具体内容包括: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药动学研究、毒理研究17.关于新药的临床前主要药效学的研究,以下叙述正确的有:应采用体内、体外两种以上试验方法;至少一项是在整体的正常或病理动物模型上进行;应该针对针对新药的临床主要适应症18.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9.单选题20.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通过细胞膜的形式是:简答扩散21.酸化尿液,弱酸性药物:非解离型离子增多,重吸收增多22.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是:临床上苯巴比妥等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用弱酸性药物洗胃23.有关药物吸收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小肠摄取性药物运转与药物的吸收有关,而排性转运体与排泄有关,与吸收无关24.有关药物代谢的描述,错误的是:肝微粒体酶主要在肝脏,肾以及脑组织等组织无肝微粒体酶25.有关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错误的是:α1酸性糖蛋白主要与血浆中弱酸性物质结合26.可称为首关效应的是:口服普萘洛尔经肝脏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27.药物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药物排出体外28.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错误的是:首关效应大,生物利用度也大29.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0.影响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的因素是:肝肾功能31.某药物的t1/2为24小时,每天给药1次,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的时间应该是:7-8天32.药物吸收达到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药物的吸收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33.按照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等量间隔多次给药,血浆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取决于:半衰期34.多选题35.有关药物的肾排泄,正确的是:如果药物只经肾小球滤过无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球重吸收过程,并全部从尿排出,则药物排泄速率与肾小球滤过速率相等;药物在肾小球的的主动重吸收,主要在近曲肾小管进行;水溶性药物难以通过肾小球上皮细胞的类脂质膜,不易重吸收,易从尿中排出;多说弱酸弱碱性药物的肾排泄均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过程36.药物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透过细胞膜、向组织转运受阻、暂时失去药理活性37.关于细胞色素P450的描述正确的有:大量存在于干细胞内质网的脂质中、其特异性不高,能和催化学多不同结构的药物、其结构与血红蛋白相似38.下列关于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描述错误的是:每日总量不变,增加给药次数能提高坪值水平;增加每次给药剂量可缩短大道坪值时间39.药物消除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量被消除;其值与分布容积有关;其值与消除速率有关;其值与药物剂量大小有关40.药物消除半衰期的影响因素有:表观分布容积;药物消除率41.简答题42.什么是一级和零级动力学?各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发生灵机动力学?答:药物在某方式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的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治疗指数:TI)= LD50/ED50 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存活性的药物。
2.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
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4.抗菌后效应:去除细菌培养基内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5.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Pharmacokinetics: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7.T1/2:即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8.PAE:即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者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9.Bioavailability:即生物利用度,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A dverse reaction:即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效应。
11.T I:即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12.P lacebo:即安慰剂,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物质。
13.成瘾性:反复用药对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征。
14.首剂效应:部分病人首次服用哌唑嗪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晕厥等,称为首剂效应。
15.血浆半衰期: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6.受体拮抗药:对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简答题1.弱酸性药物(巴比妥)中毒,采用何措施加快药物排泄?碱化体液:可使肾小管内尿液PH值升高,弱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加,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应用利尿药:通过增加尿量加快药物排泄。
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对眼的作用:扩瞳,升血压,调节麻痹;松弛内脏平滑肌;对心脏的作用:加快心律,加快房室传导;对血管的作用:大剂量扩张血管;中枢兴奋作用。
药理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药理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的生化和生理效应(即药理作用)及产生生化和药理效应的机制(药物作用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3.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1、属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比不变,t1/2不变;2、血浆衰减规律的微分方程:dC/dt = -keC13、多数药物都按此规律消除;4、C的指数是1故又称一级动力消除:斜率=– ke/2.303直线的截距:logC0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1、属零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时间内(不论血浆浓度高低)消除恒定的量,t1/2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延长;2、零级动力学其微分方程式为:dC/dt= -kCo积分方程式:Ct= Co –k0t3、少数药物按此规律消除,4、血浆药物浓度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例如饮酒(苯妥英、水杨酸)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4.药效代谢动力学的四个参数:半衰期、生物利用度、消除率、表观分布容积。
5.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6.生物利用度: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量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的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7.消除率: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表观分布容积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量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此时的血浆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9.不良反应及其种类: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
10.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
11.后遗效应:停药后仍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过消除/首过代谢/首过效应):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壁,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3.Enzyme inducer (酶诱导剂):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4.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5.Vd(表观分布容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6.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稳态血浆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从而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血浆浓度7.Efficacay(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为最大值,也称效能。
8..Potency(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9.Withdrawal symptoms (停药症状):或称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精神和躯体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症状,这类病人停药时必须逐渐减量。
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副作用:指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3.三致反应:即致癌、致畸与致突变,属于慢性毒性范畴4.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5.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6.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的比值,一般来说,治疗指数越大的药物安全性越高7.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既有强大的亲和力又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如肾上腺激素是α和β受体的激动剂8.阻断剂:药物与受体结合虽有强大的亲和力,但几乎没有内在活性而且能阻断激动剂的作用,如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断剂9.首关效应:口服药物经胃肠粘膜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就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物效应下降的现象10.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1.耐受性:连续服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增加剂量才可保持原有药效12.耐药性:长期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后,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13.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14.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15.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16.抑菌药:是指仅能抑制微生物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等17.杀菌药:这类药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等18.二重感染:光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二、简答题1.阿托品的临床应用①解除平滑肌痉挛②抑制腺体分泌③用于眼科④缓慢性心率失常⑤抗体中毒的解救2.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①用于溺水麻醉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和心脏传导阻滞等所致的心脏骤停②过敏性休克是抢救青霉素等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③支气管哮喘④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3.地西泮的药理作用①抗焦虑作用②镇静催眠作用临床作为治疗失眠的首选药③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静脉注射地西泮是目前用于癫痫持续状态下的首选药④中枢性肌肉松弛4.吗啡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心血管系统---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静脉给药较大剂量可使卧位血压下降平滑肌---可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延缓产程,分娩妇女禁用、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加重支气管哮喘免疫抑制作用---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5.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作用机制: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对类风湿关节炎可迅速镇痛,目前仍是首选药影响血小板功能---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血栓性疾病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夷综合征6.抗心绞痛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①硝酸酯类:硝酸甘油②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③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④其他:卡维地洛7.一线降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①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②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⑤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8.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Ⅰ类钠通道阻断剂:Ⅰ 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
药理学知识点

药理学期末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出)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3.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
5.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6.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
7.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8.继发反应: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9.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
10.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的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
11.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首次通过肠壁细胞和肝脏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12.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胆汁排泄,在肠内再次吸收入血的过程。
13.生物利用度:用以描述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和速度,又称全身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制剂优劣的重要参数。
14.半衰期(t1/2)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15.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复接触后,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二、选择题和判断题1.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完全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拮抗药—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竞争性拮抗药—可逆、非竞争性拮抗药—不可逆)。
2.简单扩散口诀: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3.不良反应有(8个):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停药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
4.治疗指数(LD50/ED50)越大越安全。
5、冬眠合剂:氯丙嗪(降低体温)、异丙嗪(镇静)、哌替啶(镇痛)。
大学《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药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受体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高,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4、道光效应(首关效应):指某些口服药物经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再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小的现象。
5、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6、眼调节麻痹:因M受体被阻断,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体处扁平,屈光度降低,视近物,此现象称为调节麻痹。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药理学是(C)A。
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B。
研究药物效应动力学C。
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D.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的科学2、注射青霉素过敏,引起过敏性休克是(D)A.副作用B。
毒性反应C。
后遗效应D。
变态反应3、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D)A.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B。
药物进入胃肠道C。
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器官D。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4、下列易被转运的条件是(A)A.弱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 B.弱酸性药在碱性环境中C.弱碱性药在酸性环境中D.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型药5、药物在体内代谢和被机体排出体外称(D)A.解毒B。
灭活 C.消除D。
排泄E。
代谢6、M受体激动时,可使(C)A.骨骼肌兴奋 B.血管收缩,瞳孔放大C.心脏抑制,腺体分泌,胃肠平滑肌收缩D。
血压升高,眼压降低7、毛果芸香碱主要用于(D)A.肠胃痉挛B。
尿潴留 C.腹气胀D。
青光眼8、新斯的明最强的作用是(B)A.兴奋膀胱平滑肌B.兴奋骨骼肌C。
瞳孔缩小D。
腺体分泌增加9、氯解磷定可与阿托品合同治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最显著缓解症状是(C)A.中枢神经兴奋 B.视力模糊 C.骨骼肌震颤D。
血压下降10、阿托品对下列平滑肌明显松弛作用是(C)A.支气管 B.子宫 C.痉挛状态胃肠道 D.胆管11、肾上腺素与局麻药配伍目的主要是(D)A.防止过敏性休克 B.防止低血压C。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1.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2.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3.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4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5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19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药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问答

二.名词解释1.酶诱导剂P132.酶抑制剂P133.零级动力学P194.相对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5.副作用p306.停药反应p317.变态反应p318.量反应p329.半数有效量(ED<sub>50</sub>) p3210.治疗指数p3311.部分激动药p3512.pA<sub>2</sub>p3613.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状态14.习惯性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
15.戒断症状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
16.拮抗作用17.协同作用是指不同刺激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18.抗药性19.隐匿传导指来自心房的冲动到达房室结后,由于递减传导而隐没在房室结中,留下不应期,使后续冲动不能下传到心室。
20.钙介导的钙释放21.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做药物反跳现象。
22.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
23.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菌群间的生态平衡,使肠道内敏感菌株受到抑制而耐药菌株乘机繁殖,而造成的在感染。
24.生长比率P411五.问答题1.简述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P432.试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方式及分类。
3.试述传出神经所支配效应器的α<sub>1</sub>,α<sub>2</sub>,β<sub>1</sub>,β<sub>2</sub>受体主要分布部位及其效应。
4.试述胆碱受体阻断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
5.简述阿托品解救有机磷中毒疗效的特点。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_免费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治疗指数:TI)= LD50/ED50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药理学主要知识点

药理学主要知识点一、名词解释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可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生物利用度;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称为生物利用度。
首剂效应:首剂现象是指首次应用哌唑嗪等药物可引起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尤其在直立体位、饥饿、低钠时易发生。
首关消除:由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时即被转化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量称为安全范围。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敏感性过高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稳态血药浓度:按半衰期间隔重复给药5次,血药浓度达到相对平衡的稳态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相近。
耐药性:反复用药后,药物作用减弱或消失,需加大剂量才能产生作用,这种现象称耐药性。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血浆半衰期。
肝肠循环:有的药物经胆汁排泄,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血,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兴奋作用:药物使机体原有的生理功能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称为内在活性。
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耐受性:有些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必须应用较大剂量方可呈现治疗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耐受性。
常用量:大于最小有效量,小于极量,能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应用剂量。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极量:最大治疗量。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科学称为药效学。
药理学(已整合)

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药物导致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对病人的不利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2.作用强度:当两个或以上药物比较时,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一般采取50%效应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3.效能:即药物的最大效应,它是药物产生生理反应的能力。
4.配伍禁忌:是指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物理,化学的相互作用而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影响药物的使用。
5.快速耐受性:是指连续用药后短期内产生的药物反应性降低。
6.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7.耐受性:是指机体对长期应用的药物反应性降低。
8.生理依赖性:是指具有耐受性证据和停药症状。
9.药物滥用:是指无病情依据的大量长期用药。
10.依赖性:是指在长期应用某药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性或精神性依赖。
11.拮抗:是指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减弱。
12.协同:是指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13.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
14.胆碱受体激动药:能够激动胆碱受体,产生与乙酰胆碱类型作用的药物,称为胆碱受体激动药。
15.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可激动眼睫状肌m受体,使睫状肌的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而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近视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毛果芸香碱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16.交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17.防突变浓度:当用大于10的10次方CFU的细菌接种在含不同抗菌药物的琼脂平板上,没有细菌生长的平板中最低药物浓度,它同时抑制了敏感菌株和常规耐药突变菌株的生长,在此浓度上,细菌必须同时存在两种耐药机制或双酶突变才能生长,故MPU是指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是药物对突变菌株的MIC。
18.抗菌后效应: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段时间,浓度逐渐降低,低于MIC或全部清除后,细菌生长仍受持续抑制,反应药物对靶位的亲和力占据程度,并与药物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关,后效应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综合

名词解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的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引起患者不适的反应。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受体阻断药:对受体有很大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效能:当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加,此时的效应称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效价强度:效应性质相同的两个药物引起相等效应强度时的剂量。
极量:能够产生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的剂量,又称最大治疗量。
半数死亡量:引起一半实验动物死亡时的剂量。
首过消除:有些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和(或)增加其活性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合成减少和(或)减弱肝药酶活性的药物。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在小肠重新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
半衰期:体内的药物分布平衡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协同作用: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药理作用增强。
拮抗作用:联合用药时,药物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耐受性:某些个体需用高于常用量的药量才能出现药物效应。
抗生素:由于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物质。
抗菌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耐药性:抗菌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降低甚至消失。
简答题1.简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原理。
答:主要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3种途径进入机体,与胆碱酯酶(AChE)的酯解部位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AChE失去活性,从而导致体内乙酰胆碱(Ach)不能被水解而堆积,激动M和N胆碱受体引起一系列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的中毒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效价强度」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药物剂量或浓度,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一般采用50%效应量。
31.半数有效■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33.治疗指数:TI = LD50/ED50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其值愈大药物愈安全。或用LD1/ED99的比值。
34.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亲和力),用kD表示,单位为摩尔,KD越大,亲和力越小。
35.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能力,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效应的大小的性质用a表示,通 常0WaWl。
36.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37.部分激动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较弱(a<l)o与受体结合仅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与激动药物同
40.拮抗参数:表示竞争拮抗要的作用强度,其含义为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并用时,由于拮抗药的存在使加倍浓 度的激动药仅引起原浓度的激动药的反应水平,此时,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
丄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用拮抗药而造成手提的数目增加对激动剂的敏感性增强。
42.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10.首关消除:口服药物经胃肠吸收,先经门静脉通过肝脏再到达全身循环,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 胆汁排泄的量大,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11.肝药醇:存在于肝脏中催化药物代谢的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该系统中主要的酶是细胞色 素P450o
12.肝肠循环:有些药物能从肝脏主动转运至胆汁中,药物随胆汁到达十二指肠后,有些结合型的药物在肠中 受细菌,酶的水解,可被再吸收。
43.折返: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行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分为解剖性折返和 功能性折返。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44.复活时间」从药物对通道产生阻滞作用解除的时间,反映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强度。
45.治疗效果: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3.首次接触效应: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 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14药物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百分率不变恒比消除,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成 正比,血中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
时存在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O三:IX
38.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
39.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能与激动互相竞争与受体结合,降低亲和力,而不降低内在活性,可是 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增加激动剂的剂量,仍可使药理效应保持在原来但用时的水平。
7.稳态浓度: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当进入体内的药量和从体内消除的药量相等时所达到的稳 定状态,此时的血浆I啤牛
8. 前药: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其代谢中间产物具有药理活性发挥药5
9.离子障:分子状态(非解离型)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型的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 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4.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体。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
5.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 化规律。
6.新药:化学结构、药品组分、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还包括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 经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属新药范围。
20.最大效应:药理效应的极限,也称效能(efficacy).
21.■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22.质反应:如果药理反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称为质反应。
23.副作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6.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速度消除,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7.清除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的药物被机体清除。
18.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 液容积.
19.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24.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药物体内储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2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已降低至阈浓度下,残存的药理效应.
26.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
27.变态反应:是机体接受药物后所发生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2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与常人不同的现象。
46.不良反应:凡与药物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47.调节痉挛:动眼神经兴奋时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使睫状肌M受体兴奋,睫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 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楚远物,毛果芸香碱的这种作用称 为调节痉挛。
48.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遮光度降低,只适合 看远物,而不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模糊不清,即为调节麻痹。
《药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
1.药物:能査明或改变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
2.毒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3.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能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 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