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课件 08地下水系统

合集下载

9 八章地下水系统

9 八章地下水系统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一、系统的概念1.系统,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说法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如,一个完整健康的人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由管呼吸的部分(呼吸分系统)、管血液循环的部分(循环分系统),管消化、运动、思维的等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少哪一部分都不行,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人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某一部分则是一个子系统,如消化系统。

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才能学习、工作、生活、生存,才具有特定的功能,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地下水主要是由含水介质和流动的水组合而成,各种各样的含水介质和大、小规模不同的水流,通过一定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具备着补给—径流——排泄功能。

所以地下水以及含水介质、隔水地层等也构成一个系统,称为地下水系统。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然就分不出这个系统那个系统了。

但这种相对独立并非绝缘,它必然与外界发生联系,要接受环境物质、能量、信息,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输入”。

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通过系统内部的转换处理,再向环境物质、能量、信息。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是通过输入来完成的,这种环境对系统的输入作用也称为“激励”。

系统受到激励以后,由于它本身特有的结构、功能,会通过系统内部的变换以输出的形式作用于环境,这种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称为“响应”。

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

变换是系统特定功能的体现,是对输入(激励)的应对,输出(响应)是系统变换的结果。

系统对环境激励的应对变换情况,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所谓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系统的结构不同,对相同的输入(激励)会产生不同的输出(响应)效果。

例如,两个在相同环境里生活、工作的人,其衣、食、住、行等情况相同,但也会由于构成这两人的结构不同,而对环境所产生的输出(响应)也会不一样。

再如,相同的气候条件,相同的降雨条件,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性、结构、构造、地貌、分布范围以及包气带特征等要素的不同,所产生的泉水流量、地下水水位变化各不一样。

专门水文地质学PPT课件(共12章)第一章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

专门水文地质学PPT课件(共12章)第一章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
水有关的资源、环境、地下水危害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 地下水资源的特性是——
(1)系统性; (2)可恢复性; (3)调节性。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考虑两方面因素
▪ 地下水自身的特性 (贮水与运动)
▪ 从供水的要求——持续而均衡地供应一定的水量
❖ 含水系统—有着两类水量:
流 量
输出—利用
流 量
地下水库 —储存
时间
时间
地下水库——调蓄补给量
思考题:比较两含水层的供水意义
补给区
5 、探讨现代新技术方法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介绍遥感及GIS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同位素技术解决地下水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最新 地下水模拟软件的特点及应用技术。
《专门文地质学》内容-使用教材
➢ 地下水资源调查技术方法(1-6) ➢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7-8) ➢ 地下水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9-10) ➢ 矿床水文地质及地下热水的调查评价(11-15) ➢ 探讨现代新技术方法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16)
3000
industrial use domestic use
2000
1000
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2020
Year
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
地球上的水资源
中国的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地下水系统
——水资源概况
中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
人均径流量(立方米/人)
▪ 图示条件:比较哪个含水系统更优??
❖ 一个恢复性很差的含水系统,其规模再大,储备水量 再多,也会被用完(枯竭)——而“无以为继”。 因此,可恢复性是供水水源的必需条件。

专门水文地质学 08 地下水水量评价

专门水文地质学 08 地下水水量评价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再结合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来选择一种, 最好是几种计算方法并用,以便相互验证。下面将区域和局域 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概述
水量均衡法
开采试验法 补偿疏干法 回归分析法
水均衡法
水均衡法也称为水量平衡法,是全面研究某一地区 (均衡区)在一定时间段(均衡期)内的地下水的补给量、 储存量和消耗量之间的数量转化关系,通过平衡计算,评 价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它是根据物质(质量)守恒定律 和物质转化原理分析地下水循环过程,计算地下水量。实 际上,它不仅是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方法主要类型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它又是其他类型计算与评价方法的指导思 想与验证的依据。
补给量 天然补给量 开采补给量
排泄量 天然排泄量 允许开采量
储存量 容积储存量 弹性储存量
天然补给量
• 天然补给量:在开采扰动以前,在天然条件下存在的补给 量,包括:垂向补给和侧向补给两个方面。
入渗量 流入量
流入量
越流量
蒸发量
流出量 流出量
开采补给量
• 开采补给量: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夺取过来的额外补给量。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原则
(2)以丰补欠,调节平衡的原则。含水层具有强大的调蓄功 能,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蒸发损失。在旱 季或旱年,可借用储存量来满足开采;到雨季或丰水年, 又可将借用的储存量补偿回来。这样开采,在旱年可能出 现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而到丰水年又可以回升,从而达 到多年平衡。利用这一原则,必须注意区域水资源综合平 衡,合理截取雨洪水,以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D级:①初步查明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②初步圈定可能富水地段;③概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地 下水允许开采量。提交的成果精度要求一般为1:20万或1: 5万的比例尺。

《地下水系统》课件

《地下水系统》课件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它们对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如开采利用、污染排放等也会对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导致地下水动态变化。
03
CHAPTER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工业废水
农业污水
生活污水
固体废弃物
01
02
03
04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石油、化工、制药等行业的废水。
详细描述
VS
未来地下水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技术创新
详细描述
未来地下水系统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利用地球物理学、水文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地下水系统的形成、演化、循环和演化机制。同时,随着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技术的发展,将为地下水系统的监测、模拟和保护提供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技术手段。
《地下水系统》ppt课件
目录
地下水系统概述地下水循环系统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地下水系统研究展望
01
CHAPTER
地下水系统概述
总结词
地下水的定义、特性与分类
详细描述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层中的水,具有不透明、不易流动、分布广泛等特点。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
总结词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功能与特点
详细描述
地下水系统是由地下水及其赋存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含水层、隔水层、地下水流场等。地下水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提供人类饮用水源等功能,同时其流动和循环也影响着地表水的水质和水量。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与问题
总结词
全球范围内,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水源。然而,由于过度开采、污染等问题,许多地方的地下水资源面临枯竭和污染的风险。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2024年水文地质学课件-(含)

2024年水文地质学课件-(含)

水文地质学课件-(含附件)水文地质学课件一、引言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涉及到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动、化学成分以及与岩石、土壤等地质体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质学对于理解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本课件旨在介绍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2.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而隔水层则是指不能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和性质对于地下水的流动和储存具有重要影响。

3.地下水流动: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重力、压力差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其流动速度较慢,通常以米/天或米/年为单位。

4.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循环是指地下水从地表水体、降水等水源进入地下,经过流动、储存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返回地表水体的循环过程。

地下水循环对于维持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地下水勘探:地下水勘探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试验等方法,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性质和储量等信息。

地下水勘探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地下水模拟:地下水模拟是指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模拟地下水的流动、传输和化学反应等过程。

地下水模拟可以帮助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指通过监测井、水位计、水质分析等手段,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温等参数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

地下水监测可以帮助了解地下水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四、水文地质学的应用1.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水文地质学可以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包括确定水源的位置和储量、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优化水资源配置等。

2.环境保护和治理:水文地质学可以帮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废物处置场的选择和管理等。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赋存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赋存
湿润气候(补给丰富)及地形切割强烈(利于径流)的地区,有 利于潜水的径流排泄,往往形成含盐量不高的淡水。
干旱气候下,由细颗粒组成的盆地平原,潜水的蒸发排泄为主, 常形成含盐高的咸水。
④易污染 ⑤埋藏浅,易于开发,重要水源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6)水文地质剖面图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6)水文地质剖面图
2)补给
3)排泄:
①径流排泄
②蒸发排泄 4)动态变化 潜水与大气圈及地表水圈的密切联系性,潜水与大气 圈及地表水圈的联系通道是包气带,影响包气带水分的因
素都影响潜水。气象、水文因素对潜水影响显著。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5)潜水特征
①没有隔水顶板,具有自由的水面
②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常常一致 ③潜水的水位、水量、水质等动态 变化与气象水文、地形等因素密切 相关,动态变化明显。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3.1.2 饱水带 特征:
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 饱水带中的水体是连续分布的,能够传递静水压力, 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连续运动。 饱含水 渗透性 岩层 不透水层 隔水层 透水层 含水层
饱水带岩层按其透过和给出水的能力,可分为含水层 和隔水层。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3.2 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含水层、隔水层概念的相对性(岩层渗透性能的相对性) ①利用地下水的工作——供水水源(需要水量) A)在利用地下水供水时,某一岩层能够给出的水量 较小,对于水源丰沛、需水量很大的地区,由于远不能满 足供水需求,而被视为隔水层;
B)在水资源匮乏、需水量较小的地区,就可以被视 为含水层。
一方面,滞留地表坡流,有利于降水入渗;另一方面, 植物蒸腾消耗包气带水。 ④人类活动:灌溉、人工抽取地下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之影响地下水的因素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之影响地下水的因素课件
水质相互影响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质相互影响 ,地表水中污染物可通过渗透作 用进入地下水,反之亦然。
地下水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生态系统支持
地下水是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水源, 如湿地、河流、湖泊等,地下水的补 给对这些生态系统的维持至关重要。
生态平衡影响
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土壤湿度、植 被生长等,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 平衡。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水文地质学基础之影 响地下水的因素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 影响地下水的因素 • 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 • 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 物可能通过渗透等方式进入地下水 ,造成污染。
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和扩张可能导致地下水被 过度开采,同时城市污水和垃圾处 理不当也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
补给关系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的渗透 ,如雨水、河水等,地表水通过 土壤和岩石的渗透作用补给地下 水。
地下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影响地下水位
降雨量、蒸发量等气候因素会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进 而影响地下水位。

8.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流系统解析

8.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流系统解析
砂槽模拟直观多级水流系统
局部水流系统—5个;中间水流系统—1个;区域水流系统—1 个
稳定二维流模拟——稳定降水,3个定高程的汇(排泄),多级水流系统
8.5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整体性(系统性):二者都属于地下水系统。 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存在于同一
含水系统中的水是个统一的整体,在含水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 加入(补给)或排出(排泄)水量,其影响均将波及整个含水 层系统。含水系统是一个独立而统一的水均衡单元,是一个三 维系统;可用于研究水量乃至盐量和热量的均衡,边界属于地 质零通量边界,为隔水边界,是不变的。
国内使用“地下水系统”术语相当普遍。但是不同使用者赋予的 内涵不尽相同。因此,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尽可能采用定义明确的 “地下水含水系统”及“地下水流系统”这两个术语。
8.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系统是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统一。 地下水含水系统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边界圈闭的、由含水层和 相对隔水层组合而成的、内部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赋存地下水的 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 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8.4地下水流动系统
介质场中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规 律:两种或更多个的地下水流动系 统时,它们所占据的空间大小取决 于两个因素: ① 势能梯度(I),等于源汇的势 差除以源汇的水平距离,I越大,其 地下水所占据的空间亦大; ② 介质渗透系数(K),渗透性好, 发育于其中的流动系统所占据的空 间就大。
8.4地下水流动系统
8.4地下水流动系统
(2)水化学特征:在地下水流动系统中任意一点的水质取决于: ①输入水质; ②流程; ③流速; ④流程上遇到的物质及其可迁移性; ⑤流程上经受的各种水化学作用。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课件第9章 地下水流动系统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课件第9章 地下水流动系统

图4-5 地下水平行和垂直岩层界面流动时的流网
3 流网的用途
>>流网能集中反映渗流场地下水运动的水动力特征,因此对流网 的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运动方向及补排关系。
>>流网的研究对水文地质计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流网特征的分析还可以确定渗流场的边界性质。 >>精确的流网可用来计算渗流区的渗流速度、渗流量以及区内任 意点的水力坡度。对于不稳定的流场,可以分别作出不同时间的流 网图,即可用来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也可求得各渗流要素随 时间的变化。 >>利用流网还可以追踪污染物质的运移;根据某些矿体溶于水中 的标志成份的浓度分布,结合流网分析,可以确定深埋于地下的盲 矿体的位置。
第九章 地下水流动系统
第一节 流网 第二节 地下水径流 第三节 地下水流动系统
第一节 流网(Flow net)
>>流网——渗流场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 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流网包括: 剖面流网、 平面流网。
>>精确地绘制定量流网需要充分掌握有关的边界条件及 参数,但在实测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也可徒手绘制定性流 网(信手流网)。
K1 a2
a1
K2 图4-6 地下水流线折射现象
>>当K1≠K2时,若a1=0°,则a2=0°;若a1=90°,则a2=90 °。 也就是说,当水流平行或垂直岩层界面时,流线不发生折射而仍然 平行或垂直于岩层界面流动(图4-5) 。因此,只有当0°<a<90°时 ,才有折射现象产生。
K1
K2
K1
K2
由上可知,潜水的径流速度,不仅关系着地下水的水量, 而且,对水质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径流强度的不同往往表 现为水质的变化;反之,根据水质情况也可以分析径流强度。

《水文地质》课件

《水文地质》课件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水文地质的基本 概念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 的学科,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 于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中。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未来的 重要方向。
地下水运动规律
地下水循环
描述地下水在地球 中的循环方式
地下水排泄
解释地下水的排泄 方式
01 矿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在矿区中的流动特点
02 矿产开采影响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03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的影 响
矿产开采活动可能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紧缺,地 下水质污染等问题。矿产开采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较大,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合理控制,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学习方法
结合理论与实 践
多进行案例分析
加强动手能力
多进行田野调查和 实验
评估方式
课堂测验
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作业与实验报告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参考书目
《水文地质学》
深入了解水文地质 领域的理论知识
《水文地质与 水文地质工程》
应用水文地质知识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 02
第2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 04
第4章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
岩溶地质特点
岩溶地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其特点包括岩溶溶蚀作用 强烈、地下水流动通道复杂等。岩溶地质景观丰富多样,例 如溶洞、溶岩地貌等,对地下水运动有重要影响。
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
溶蚀作用影响
溶蚀作用形成的裂 隙是地下水流动通

水文特性
地下水水位波动大, 水质多变
能够运用水文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2024)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2024)

01
02
03
04
水均衡法
通过计算区域水均衡要素,评 估地下水资源量。
解析法
利用数学物理方程描述地下水 运动,通过解析解计算资源量

数值法
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地 下水运动过程,评估资源量。
综合法
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考虑地质 、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综
合评价。
2024/1/29
16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定义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运动 、化学和物理性质及其与周围环 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预测 性。
4
水文地质学研究意义
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
为水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水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利用。
工程地质问题
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预测和防治 工程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问题
物探
2024/1/29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法、磁 法、重力法等,间接推断地下水的分
布和埋藏条件。
钻探
利用钻探设备向地下钻进,获取岩芯 、水样等资料,揭示地下水的赋存状 态。
化探
通过采集和分析地下水、地表水、土 壤和岩石等样品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 物,了解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1
水文地质图编制和成果表达
2024/1/29
8
地下水循环过程
01
02
03
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 水等通过包气带下渗,成 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2024/1/29
地下水的径流
在重力作用下,地下水由 高处向低处流动,形成地 下径流。
地下水的排泄
通过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方式排泄到地表或大气 中。

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讲义PPT98页

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讲义PPT98页
变的储存量。 最大与最小储存量之差称为暂时储存量(调节储量)。 地下水径流微弱地区,暂时储存量数量几乎接近补给量,可将它作为允
许开采量。 一般情况下,计算允许开采量时不能考虑永久储存量。如果动用了它,
就会出现区域地下水位逐年持续下降的趋势,导致地下水源枯竭。
(二)储存量
注意3:
如果永久储存量很大(如含水层厚度大、分布又广的大型贮水构造), 每年适当动用一部分永久储存量,使其在100年或50年内总的水位降深 不超过取水设备的最大允许降深也是可以的。 例如,美国得克萨斯州高平原地下水源地,主要是消耗静储量来维持开 采,据计算,可持续开采40—50年。
7.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发育均具有系统性,但表现形式 不同。
地表水系统性表现为在一定流域范围内,由主河道与一系列 支流组成的河网系统。
地下水赋存于岩石空隙之中,其系统性表现为:岩石中的空 隙都必然在岩体的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相互连通,岩体 内相互连通的空隙及其中具有水力联系的水便构成一个系统 (含水系统)。
二、我国地下水资源分类方案 (二)储存量
指储存在单元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又指地下水在 补给与排泄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层(或含水系统) 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
(二)储存量
在潜水含水层中,储存量的变化主要反映为水体积的改 变,称为体(容)积储存量,可用下式计算:
W = μ ·F ·h 式中:W—地下水的储存量(m3);
100200300400500100深23248650衡53218550衡54201650邑42216633景30206650景34207651滏阳新河江江河清凉江省界600700深15232300钻孔编号地面标高m钻孔深度m咸水顶底界面含水层组界线1020km水平比例尺118衡水市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组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滹沱河冲积区全淡水区有咸水区蒸发排泄垂直补给蒸发排泄山区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流系统越流交换浅部垂直循环水流亚系统深部区域循环水流亚系统咸水体浅层淡水扩散混合淡水前第四系含水岩组深层淡水山区漳卫河冲积平原区有咸水区垂直补给衡水地区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框架衡水市浅层地下水动力环境演化故城深州安平饶阳武强阜城武邑衡水冀州枣强景县a1961年流场b1975年流场故城深州安平饶阳武强阜城武邑衡水冀州枣强景县衡水市浅层地下水动力环境演化故城1814冀州枣强景县阜城武邑衡水武强深州安平饶阳c1990年流场d2002年流场故城深州安平饶阳武强阜城武邑衡水冀州枣强景县19801980年后不均匀开采改变局部地下水径流方向年后不均匀开采改变局部地下水径流方向水位呈整体下降趋势水位呈整体下降趋势1975197520002000全区平均累全区平均累计下降计下降66

矿井水文地质PPT课件

矿井水文地质PPT课件
水通过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处于连续不断地循环运动的过 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内陆循环、海陆循环、海洋循环。
水的循环示意图
➢ 水循环意义 a.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地进行着
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b.使大气 降水、地表水、 地下水、土壤 水之间相互转 化,使水资源 形成不断更新 的统一系统。
➢ 老窑积水与其它水源无联系时,短期突出易于疏干;老窑一 般位于浅部,若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则造成稳定的充水水源 危害较大;
➢ 老窑一般深度部大,但查清位置较困难,准确位置无法查清, 又无人敢下去查;
➢ 老窑积水长期处于停滞,一般酸性大,腐蚀性强,别是高速 运转中的水泵叶轮,由于水的冲击和摩擦,腐蚀损坏得更快。
除此而外,还有其它人为因素的导水通道; 如:未封好的钻孔
二、地下水的动态观测
地下水埋藏在地下,始终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和变化主要表现在 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方面。
从事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人员,要经常的、全面的对矿区各水文地质观测点 进行观测,掌握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分析矿井水的变化,观察内容包括:水位观测, 水量观测,水温和水质观测。
❖ 断层水:断层破碎带,常是地下水良好聚集场所和通道
➢ 断层水对矿井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巷道揭露或由采掘活动破坏了围岩 的隔水性能造成断层带的水涌入井下; ➢ 断层水主要特点:其静储量不大,但往往与地表水、高压强含水层沟 通,对矿井生产造成巨大威胁; ➢ 断层有时使煤层与富水性很强的岩溶水对口相接;或者由于间层的存 在碰坏了岩层的完整性,因而降低了岩层的强度,这些常是矿井水文地质 条件复杂化; ➢ 也有的断层破碎带内充填了许多破碎的柔性岩石(如粘土岩)、煤粉、 断层泥等,也可能起隔水作用。因此对断层的透水性质应作具体分析。如 果在矿井中有许多条断层,断层的交叉处是最容易发生透水事故的位置, 应特别注意。

水文地质学第8章3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第8章3PPT课件
T r2*
-----雅各布公式
泰斯公式的近似表达式为雅各布公式,其近似程度作如下分
析:当 u0.1时,泰斯公式和雅各布公式计算结果误差
5%;当 u0.05时,误差 2%;当 u0.01时,误差
0.25% 。
例:有一凿于宽阔承压含水层中的完整井,井径0.305m,
出水量2700m3/d,含水层厚度M=30m,渗透系数
§8-7 地下水非稳定井流公式
一、承压水完整井非稳定流公式---泰斯公式 1、泰斯公式的假定条件:
(1)单井位于含水层中央,井径无限小,定流量抽水 (如下图示);
(2)含水层均质、等厚、各向同性,水平埋藏且无限延伸; (3)无垂向水量交换,无侧向补给; (4)渗流符合达西定律; (5)抽水前水头面水平,水头为H0。抽水后形成以井轴
把 u
r2 * 4Tt
代入: H t 4 Q T1 ter4 2 T *t s t4 Q T1 ter4 2 T *t
水头下降速度是时间t与距离r的函数,对于同一时间t,近
井轴处的下降快,远离井轴处的下降速度慢。r一定时,
当t足够大时,u r 2 *
4Tt
0, r 2 *
1
e 4 Tt
W(u)值可由表中查得,根据泰斯公式就可求出承压含水 层中单井抽水时任一时刻t,距离抽水井r处的水头降深值s。
从W(u)的级数展开式可看出,当u值足够小时,级数第三项
以后的各项数值都非常小,W(u)可用级数的前两项近似表示。
W (u ) 0 .57 l7 n u 2 l1 n .7 8ln 1 1
为对称的降落漏斗; (6)含水层和水都具有弹性。
M
无越流承压井流示意剖面图
方程推导:根据水均衡原理:Q1-Q2=ΔV---------------(1)

地下水基础—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基础—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1 地下水系统
8.1.2 地下水系统的涵义
地下水系统之所以用“系统”一词来刻画,是因为除了它 本身所特有的物质表现形式外,它还具有广义“系统”的全部 属性和特征,而且可以采用系统思想加以考察,采用各种具体 的系统分析方法描述、分析和处理。
目前,地下水系统的定义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有:
>>美国地调所水资源处的拉夫尔•C•海斯认为:地下水系统是指 从潜水面到岩石裂隙带底面的这一部分地壳,即作为地下水赋存 和运动的场所,由含水层(地下水运动的通道)和围闭层(阻碍 地下水运动)所组成。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1 地下水系统 8.2 地下水含水系统 8.3 地下水流动系统 8.4 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8.1 地下水系统
系统论在20世纪40年代由贝塔朗菲提出,在20世纪50~ 60年代应用系统工程解决复杂问题取得重大成功后,系统思 想与系统方法广泛地渗入到各学科领域,当然也渗入到水文 地质领域。
地下水系统的形成、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是受环境 支配的。在一定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地下水系统,必有与 环境的作用相适应的结构以及受环境的输入输出作用而 表现出一定的活动和行为。
要研究地下水系统,首先要区分哪些是系统的内部要素, 哪些是地下水系统的外部要素——环境要素。地下水系统内 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即称为边界。
有时,地下水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构成系统 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从 空间上,不易将系统划分为补、径、排三个子系统。但从 功能和作用而言,仍是三个子系统构成的。
>>在研究工作中,又常将地下水系统划分为地下水含水 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
根据含水介质的不同,将地下水系统划分为岩溶水子 系统、裂隙水子系统、孔隙水子系统;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08地下水系统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08地下水系统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8.1 系统概念本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 )提出一般系统论以来,特别是本世纪50—60年代应用系统工程解决复杂问题取得重大成功以来,系统思想与系统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各学科领域。

简单地说,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是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不同的人对系统所下的定义各有侧重。

目前国内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系统乃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钱学森等,1978〕。

系统方法认为,不应当将系统理解为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应将其理解为诸要素以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并共同行动的整体。

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便是系统的结构。

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系统理解为“有结构的集合”。

以分析为主的近代自然科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方法是:将所研究的事物精细地分析为各个互不关联的独立部分,分别加以研究,把各部分研究结果之和,作为对所研究事物整体的认识。

这样做实质上是将研究对象当作诸要素简单累加而成的集合,而没有将其如实地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个系统,不仅内部诸要素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还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系统接受环境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入,经过系统的变换,再向环境产生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出(图8—1)。

图8—1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也称之为激励,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之为响应(图8—2)。

图8—2 系统的激励和响应环境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这种变换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例如,在同等降水条件下,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层、构造、地貌乃至分布范围大小不同,泉流量的变化各不相同。

再如,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以同种方式开采同样数量的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降低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一方面,分析系统输入与输出(激励与响应)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了解系统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系统概述一、系统概念的提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系统论系统概念系统思想与方法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是:把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二、系统相关概念(钱学森,1978年)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便是系统的结构。

系统方法认为:不应当将系统理解为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应将其理解为诸要素以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并共同行动的整体。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广泛1+1=21+1>21+1<2三、系统与环境一个系统不仅内部各个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且整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即系统接受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然后经过系统变换,再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

即系统与环境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之为激励;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之为响应;环境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这种变换取决于系统的结构:S=f(I,O)(INPUT,OUTPUT)在此提供了一种研究系统内部结构的方法,即通过输入、输出研究系统内部结构例如,在同等降水条件下,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层、构造、地貌乃至分布范围大小不同,泉流量的变化各不相同。

系统分析的意义:一方面,分析系统输入与输出(激励与响应)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了解系统结构;另一方面,对系统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激励——响应”关系。

再如,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以同种方式开采同样数量的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降低也有很大差别。

HS W ∆⋅⋅=μ四、系统分类1)按照自然属性: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2)按照物质属性: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3)按照运动属性: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4)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5)按照反馈的属性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影响系统的输入时,称该系统具有“反馈”。

增强原输入作用的反馈称为“正反馈”,削弱原输入作用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8.2 地下水系统概念它是系统思想与方法渗入水文地质领域的结果;它是水文地质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自然系统,是水循环系统的子系统,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8.2.1 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1)初期(40~50年代左右及以前):“找水”问题,人们仅注意对井周附近地下水的研究。

2)中期(60~70年代):对地下水的研究开始转向整个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并以含水层作为研究单元。

3)后期(80~90年代):井群集中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往往波及到多个含水层及其间的弱透水层,出现了“含水系统”的概念。

后来,为了解决海水入侵以及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与溶质运移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概念。

8.2.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弱透水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含水系统简单的流动系统(A )区域流动系统(B r )中间流动系统(B i )局部流动系统(B 1)流动系统ⅠⅡ复杂的流动系统(B )级次性1B iB 1B r B A强烈人工开采影响下,整个含水系统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流线指向盆地中心的辐辏式地下水流动系统,原来的流动系统全都消失了。

由于强烈的势场变化,流线普遍穿越了相对隔水层。

不过,无论人为影响加强到什么程度,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发育范围,不会超越大的含水系统的边界。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发育于近代构造沉降的堆积盆地之中,其边界通常为不透水的坚硬基岩。

含水系统内部一般不存在完全隔水的岩层,仅有粘土亚粘土层等构成的相对隔水层,并包含若干由相对隔水层分隔开的含水层。

含水层之间既可以通过“天窗”,也可以通过相对隔水层越流产生广泛的水力联系。

同一含水系统中,各部分的水力联系程度不同。

山前洪积平原多由粗颗粒的卵砾石构成,极少粘性土层,水力联系较好。

远离沉积物源区的冲积湖积平原,粘性土层比例较大,水力联系减弱。

并且,愈往深部,水流途径愈长,需要穿越的粘性土层愈多,水力联系更为减弱。

基岩构成的含水系统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之中,或是褶皱,或是断层。

固结良好的基岩往往包含有厚而稳定的泥质岩层,构成隔水层。

一个独立的含水层就构成一个含水系统(图b)岩相变化导致隔水层尖灭(图c)导水断层使若干含水层发生联系时(图d),则数个含水层构成一个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各部分的水力联系不同)另一方面,同一个含水层由于构造原因也可以构成一个以上的含水系统(图b、c)。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8.4.1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概念的发展传统概念的河间地块流网图8.4 地下水流动系统8.4.1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概念的发展传统概念:忽视地下水的垂向运动,把地下水流动看作平面二维的运动。

①回避地下分水岭两侧流线向对立方向水平流动的矛盾而只表示了河间地块的一侧。

②为了避免流线在排泄区上抬,有意使河谷谷底切穿隔水底板(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很少的例外),且保持较高的河水位。

8.4.1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概念的发展 第一个明确指出地下水存在垂直运动——赫伯特(1940年),他指出: 排泄区的流线是指向地下水面的,为上升水流; 在补给区,流线离开地下水面,呈下降水流; 只有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流线才是水平的。

1963年,托特以独特的形式发展了赫伯特的理论。

传统概念:忽视地下水的垂向运动,把地下水流动看作平面二维的运动。

数值模拟:模拟二维及三维各项异性非均匀介质中的地下水稳定与非稳定流动。

8.4.2 地下水流动系统将水量、水质、水温各方面的表现联系在一起,纳入地下水空间与时间连续演变的有序结构之中,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地下水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它与环境之间联系的完整图景。

地下水流网势场及介质场的分析渗流场化学场温度场地下水流动系统工具基础一、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单源单汇)地下水在流动消耗机械能以克服粘滞性摩擦驱动水运动的主要能量:重力势能重力势能来源:地下水的补给(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重力势能加诸于地下水)地形低洼处,地下水面达到或接近地表,地下水位的抬升增加地下水排泄(转化为大气水与地表水),从而阻止地下水位不断抬高。

因此,地形低洼处通常是低势区——势汇。

地形高处,地下水位持续抬升,重力势能积累,构成势源。

通常情况下地形控制着重力势能的分布1963年,托特以独特的形式发展了赫伯特的理论。

静止水体中,各处水头相等。

流动水体中:势源处流线下降,沿着流线方向,愈来愈多的机械能消耗于粘滞性摩擦,在垂直断面上自上而下水头愈来愈低,任一点的水头均小于静水压力。

在势汇处,正好相反。

在中间地带,流线呈水平延伸,垂直断面各点水头均相等,并正好等于静水压力。

在非“承压”条件下,地下水可以由低处流向高处?势能包括位能与变形能(压能)两部分。

地下水在向下流动时,除了释放势能以克服粘滞性摩擦外,还将一部分势能以压能形式(通过压缩水的体积)储存起来。

而在作上升运动时,则又通过水的体积膨胀,将以压能形式储存的势能释放出来以作功。

在作水平流动时,由于上游的水头高度总要比下游高一些,因而也是通过水的体积膨胀释放势能的。

即使是潜水,在其上升水流部分同样是“承压”的,水头可以高出静力压力,只要有合适的地形条件,同样可以打成自流井(8—10b)。

从某种意义上说,潜水也是“承压”的。

潜水与承压水不同之处在于含水层顶面是否承压。

承压含水层的顶部是承压的,潜水含水层的顶部不承压(不承受大气压强以外的附加压强)。

一、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多级次)高度:a>b>c两个流动系统:a→b,a→c???:b→c同一介质场中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发育规律,同一介质场中存在两个或更多的地下水流动系统时,它们所占据的空间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a)势能梯度(I),等于源汇的势差除以源汇的水平距离。

势能梯度愈大的流动系统占据的空间也愈大,反之亦然;b)介质渗透性(K),透水性愈好,发育于其中的流动系统所占据的空间也愈大。

a ba 表示在透水性均一的介质场中势能梯度相等的两个地下水流动系统在空间上平分秋色。

b 表示在均一介质场中势能梯度较大的流动系统占据较大范围。

c dc 表示两个势能梯度相等的流动系统发育于不均一介质场中,发育于透水性较好的介质中的流动系统占据了较大空间。

d 则表明,在与b其它条件相同,但降低了隔水底板后出现了区域流动系统。

区域流动系统与局部流动系统的发育状况也取决于两者的势能梯度。

ee 表示区域性地形坡度不大而局部地形起伏大时,只发育局部流动系统。

ff 则表示局部地形起伏较小时,既发育局部流动系统,也发育区域流动系统。

g但是,如果地形条件不变,介质场的透水性良好时,则只发育区域系统(图 g )。

在一些岩溶发育地区,我们所看到的正是如此。

在各级流动系统中,补给区的水量通过中间区输向排泄区因此,以中间区为标准,补给区是水分不足区,地表水稀少,地下水埋藏深度大,土壤含水量低,多分布耐旱植物;排泄区是水分过剩区,地下水埋深浅,土壤含水量高,多沼泽、湿地与泉,多喜水植物。

在干旱区则出现盐渍地,多分布耐盐植物。

在岩层透水性特别良好的岩溶发育区,这种水分分布不均匀现象尤为突出。

二、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当缺乏水质资料,但已了解地质自然地理条件时,可以根据背景条件勾划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轮廓,对水质进行预测,有目的取样分析。

当水质资料不够完整时,可以利用零星的水化学资料,根据地下水流动系统,由已知推测未知。

水量与地下水流动的信息转瞬即逝,本身是无法保持的,但是这两者都间接地体现在地下水水化学上。

所以,根据地下水的水化学场,我们可以回溯历史上的地下水流动系统。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与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

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则主要呈水平分带。

传统的水文地质观点: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看作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

其中的水质是比较均一的。

其实,同一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可以分属于不同的流动系统或不同级次流动系统,水动力特征不同,水化学特征自然也不相同。

不同流动系统水流相向汇流处——水动力圈闭带与相背分流处——准滞流带,恰好是流束膨胀,流速迟缓之处,有利于各种溶解物、悬浮物、乳状物质、胶体物质在此积聚。

在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发生的主要化学作用也不同(图8—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