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合集下载

日、德两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日、德两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寓意 于 物 , ”创 作者 通 过 艺术 创 作 ,寄 托着 自己浓 郁 的 审美 价值 和 审美 理想 。这些 旅 游文 化 艺术 ,给 游 客 留下 的是对 历 史无 穷 的追
的 行 为 道 德规 范 。一 个 人 的 思 想行 为 如 果 符 合 一定 的 社 会道 德规 范 ,就 那 善 就美 ,否 则 就 恶 就丑 。旅 游 工 作者 的心 灵 美 就是 要 做 到 爱 国 、 正 直 、诚 实 , 不 做 有 辱 国 格 、 人 格 之 事 。“富 贵 不 能
染 物 进 入土 壤 ,产 生 土 壤 环 境 现 存 的 或 潜 在 的恶 化 ,对 生 物 、水 的防 治工作 ,并制 定 了一系 列 的法律 、法规 和 环境 标准 以进 行 土壤 体、 空 气 和 人体 健 康 产 生 危 害 或 可 能 有 危 害 的现 象 。 目前 , 日益 污 染 的 监 测 、控 制 与 治 理 。 严 峻 的土壤 污染 形 势对 世界 各 国 国 民健 康 构成 了潜 在威 胁 ,成为 了
举 止 、仪表 、仪容 、礼节 、礼仪 和风度 等等 都应达 到美 的要 求。
的人 , 都象 一块 淤 泥 !” “ 人不 是美 丽 了才 可 爱 ,而是 可爱 了才
0 制 定 了 《 壤 污 染 防治 对策 法 》 2年 土 ,对土 我 国土壤污 染的现状 并借 鉴 国外 立法经 验对我 国土壤污 染防治 具有重 标 。 日本环 境 省 于 2 0


日、 镶 两 国 土 壤 污 染 防 治 立 法
1 日本 、
特 征 。又如 ,誉 满 海 内外 的 四川 蓬 溪 宝 梵寺 壁 画 ,画 家 以道 劲深 法 颇 多 。 古 希 腊 美 学 家 柏 拉 图 称 :“ 、 节 奏 好 、 和 谐 , 都 由 美

如何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

如何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

如何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土壤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它为农作物提供养分,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土壤环境面临着诸多风险,如污染、退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生态安全,也关乎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至关重要。

要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首先需要加强对土壤污染源头的管控。

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促使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对于已经造成污染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进行治理和修复。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应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此外,加强对农膜的回收和处理,防止其在土壤中残留,也是保护土壤的重要措施。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是防控土壤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土壤污染的程度、范围和风险进行评估,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在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理和修复技术。

常见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物理修复如客土法、换土法等,适用于污染程度较重的土壤;化学修复如化学淋洗、化学氧化还原等,能快速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生物修复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单一或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和修复。

提高公众的土壤环境保护意识也是防控土壤环境风险的关键。

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和防控的重要性,引导公众养成爱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垃圾的随意丢弃,合理处理废旧电池等有害物品,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

浅谈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03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水平。
0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
土壤淋洗
利用清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表面活性剂对土壤 中的污染物进行溶解,然后通过 收集系统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
出来。
土壤置换
将污染土壤挖出,用未污染的土 壤进行置换,以降低土壤中污染
物的浓度。
热解吸
利用高温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从 土壤中解吸出来,再通过冷凝等
培养良好习惯
合理分类垃圾,减少一次性塑 料制品使用,保护土地资源。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失败原因分析
失败的案例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不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所致。这些因素导致 土壤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出现恶化的趋势。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未来土壤污染防治的趋势
01
02
03
04
持续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网络 ,定期评估土壤质量,为防治
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创新引领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发,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污染治理效
率和效果。
政策法规完善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 规,严格落实责任,加大违法
惩处力度。
多元共治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土壤污染防 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
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对政府和企业的建议
政府
加强监管力度,严格审批建设项目, 确保企业合法合规排放;加大投入, 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科研和治理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企业
自觉履行环保责任,严格控制污染物 排放;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清洁生产 技术和工艺;积极参与土壤污染治理 和修复工作。

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胡冰涛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之一,引起了全人类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开创出了独具特色的环境治理之路。

从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矛盾以及欧盟的高标准所带来的壁垒问题,到同属亚洲国家的理念及实施策略,再到欠发达国家的安全保障措施,通过介绍这一系列典型事件或政策,由点及面地对环境实情进行分析,从而引起我们对生态环境更深层次的思考。

[]国际环境问题的现状 国际环境问题是指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国际环境问题是人类作用的结果,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

废物转移扩散——环境正义缺失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全面发展,发达国家控制环境污染的法规趋于严格,环境污染治理的费用升高,一些污染强度大的企业迫切想要摆脱当前经济和环境污染困境,开始寻求境外处置废物的途径。

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廉、法律不严格、废物处理简单,工业国家便把垃圾污染转移到了缺乏监控和处置手段的发展中国家。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舶来的有害物质处理费用低至每吨5~50美元,诱使发达国家频繁输出有害物质,而世界上最富有的十个国家就曾把亿吨的有害物质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这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正义的缺失,使得污染范围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逐渐蔓延全世界。

生态服务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现存的生物以及陆地、海洋、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都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沃、保护海岸线、降解污染物等。

但如今生物的多样性正在发生巨大改变,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海洋陆地生物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掠夺以及外来生物的入侵等。

在过去的时间段里,全世界约有12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被开垦为耕地,80%的濒危鸟类和濒危哺乳动物的栖息地遭到大幅度削减。

此外,生物多样性减少还会使人类的食物供应、木材来源、医药制作、能源开采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干扰了水流量的调整、水质的自身净化以及碳和营养物质的循环等。

我国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国外治理经验借鉴

我国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国外治理经验借鉴

一、中国生态环境损失报告“工地要找黄沙,大风自会送来”。

北京某建筑工地一位民工脱口而出的这句顺口溜是对3月20日那场强沙尘暴的生动写照。

这场遮天蔽日的沙尘风暴再次拉响了刺耳的生态环境警报。

尽管沙尘暴导致的能见度只有100米,但远在万米开外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透过细细的电话线传导给记者的声音还是颇为清晰的。

他在阿尔及利亚电视上看到了中国的沙尘暴,一回国就与记者通电话,他几乎是用愤怒的口气评价说:这都是野蛮生产付出的代价。

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分析,由于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不断呈上升的态势。

据估算:中国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而到了1993年损失就上升到约1085.1亿元,占GNP的3.16%。

1997年统计,仅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 8%。

尽管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生态破坏与自身的生态环境脆弱有关,但牛文元却不这么看。

他觉得更多的是人为的破坏所造成的。

他分析说,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一直以煤烟型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在1999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太原市,而太原正是典型的煤炭主产区。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

落后的生产工艺致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导致城市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

垃圾处理方式的落后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尴尬局面。

原始愚昧的农业生产方式使4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

统计表明,我国北方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80年代14次,到了90年代已达23次。

而从去年至今已发生6次。

近年来,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超过全国耕地净减面积。

我国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国外治理经验借鉴

我国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国外治理经验借鉴

我国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国外治理经验借鉴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情况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我国需要学习国外的治理经验,借鉴成功的案例,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首先,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例如,欧洲国家实施了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标准,并建立了严格的监测体系。

此外,一些国家还采取了环境税收和排污许可制度等经济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减少或防止污染物排放。

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措施,实施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对企业的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的健康。

其次,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近年来,欧洲国家在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一些国家建立了线上监测体系,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污染事件。

另外,一些国家还提供了经济激励手段,鼓励农业、工业和家庭减少污水排放,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

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水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的水环境保护体系。

最后,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一些国家在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例如,德国通过制定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土壤修复管理规范,在土壤污染防控和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此外,一些国家还开展了土壤污染地块的调查和清理工作,采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恢复受污染的土壤功能。

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制定土壤污染防控和修复的管理规范,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保护土壤资源,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需要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学习成功的案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2024年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1. 污染类型与分布我国农田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农药残留污染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以镉、铅、汞等为主,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地区及矿区周边;有机物污染以石油烃、多环芳烃等为主,主要分布在油田、化工区等地区;农药残留污染则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

2. 污染程度与危害目前,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程度呈加重趋势,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此外,土壤污染还可能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恶化,降低土地生产力,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田土壤污染成因分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通过排放、泄漏等方式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2. 农业生产活动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积累。

3. 生活垃圾与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污染物通过雨水冲刷、地下渗透等方式进入农田土壤。

四、防治对策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土壤污染行为。

同时,制定农田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政策措施,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2. 推广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的污染。

3.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工业排放标准,加大对工业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防止工业污染物对农田土壤的污染。

4. 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对已受污染的农田土壤,实施土壤修复工程,采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技术手段,降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恢复土壤生产力。

《2024年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篇一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一、引言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然而,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探讨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提出防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1. 土壤污染概况我国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最主要的问题,尤其是铅、汞、镉等元素的超标。

这些污染物往往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生活垃圾等。

2. 污染原因分析(1)工业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2)农业活动: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导致土壤中残留大量有害物质。

此外,农膜的广泛使用也对土壤造成“白色污染”。

(3)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电池等物质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污染。

三、防治对策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防治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

(2)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企业和个人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2. 加强源头控制(1)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确保其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

(2)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

(3)提高农膜的回收利用率,减少“白色污染”。

3. 推进土壤修复治理(1)对已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治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降低污染物含量。

(2)建立土壤修复示范工程,推广成功的修复技术和模式。

4. 加强监测与评估(1)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

(2)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手段。

四、结论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严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源头控制、推进土壤修复治理和加强监测与评估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污染程度,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土壤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

土壤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
研发先进的土壤污染评估技术
加大对土壤污染评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评估 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制定治理方案提供技 术支持。
强化信息共享与数据互通
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 与数据互通,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法
物理修复技术
利用物理手段,如隔离、挥发、过滤等,去除污染物,实现土壤的净 化。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影响农产品质量
被污染的土壤生产的农产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 体健康造成危害。
破坏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会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和土壤酶活性,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影响经济发展
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 效益,同时也会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污染的区域分布与特点
区域分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土壤污染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地 区、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和交通 干线附近。
特点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 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 等特点。
03
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
制定严格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明确土 壤污染的标准和处罚措施,为土壤污染治理 提供法律保障。
化学修复技术
通过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中和等,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 性物质,降低土壤污染程度。
生物修复技术
利用生物降解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将其从土壤中去除。 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
联合修复技术
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对土壤进行综合治理,提高修复 效果。
04
成功案例分享与经验借鉴
02
土壤污染现状分析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本经验及借鉴价值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本经验及借鉴价值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本经验及借鉴价值德国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先行者和标杆国家,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这些经验不仅对德国自身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对其他国家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就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本经验及其借鉴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环保法律法规健全,执法严格德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相当健全,从环境影响评价、土壤保护、水质保护到垃圾处理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并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处罚。

德国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执法,一旦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就会依法追究责任。

这样的严格执法不仅强化了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有效地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2. 注重环保宣教和意识培养德国非常注重环保宣教和意识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各类环保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树立环保意识。

德国还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手段,不断加强环保理念的普及和培养,使公众对环保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 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资源回收利用德国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资源回收利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各种节能环保技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

德国建立了高效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通过分类回收、再利用和再生产等环节,实现了废弃物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德国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对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这使得德国在环境问题的掌控和治理方面拥有了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手段。

1. 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各国可以根据德国的经验,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健全环保执法体系,提高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2. 环保宣教和意识培养工作能够引起其他国家的重视,各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

土壤污染防治法学习心得体会

土壤污染防治法学习心得体会

土壤污染防治法学习心得体会引言土壤污染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污染,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研究,特此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研究内容在研究土壤污染防治法时,我主要了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土壤污染的概念和影响:了解了土壤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能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慢性危害,因此对土壤污染进行防治至关重要。

2. 土壤污染的评估和监测:研究了土壤污染的评估方法和监测技术,明确了如何准确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如何监测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评估和监测是制定有效防治策略的基础。

3. 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框架:研究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相关规定,了解了国家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要求和标准。

同时,也了解了国际上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些典型案例,有助于借鉴和提升我国的防治工作。

4. 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探讨了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和相关技术。

包括土壤修复技术、污染源控制、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措施和技术对于减少土壤污染和恢复受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心得体会通过研究土壤污染防治法,我对土壤污染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了解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我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土壤污染防治法是保护土壤环境的重要法律工具,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对该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提升监测评估技术水平:土壤污染的评估和监测是制定有效防治策略的关键,需要不断提升监测评估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有助于更精确地判断土壤污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加强污染源控制和减少排放:控制和减少污染源是防治土壤污染的根本措施。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和管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输送到土壤中的可能。

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范文

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范文土壤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是当务之急。

本文基于当前土壤污染形势,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以下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一、加强土壤监测与评价1.建立健全土壤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排查和监测工作,实施土壤质量评价。

2.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建立土壤监测档案,定期发布土壤质量状况报告。

3.加强对农田土壤的监测和评价,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加强土壤修复与治理1.开展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探索土壤修复材料和技术。

2.开展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加强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治理。

3.提高土壤修复效率,确保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土壤保护与管理1.加强土壤资源保护管理,建立健全土壤资源管理政策体系。

2.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推动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3.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检查,有效防止非法占用耕地和破坏耕地行为。

四、加强政府监管与产业协同1.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2.加强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明确责任分工。

3.实施产业准入制度,规范生产排放行为,推动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加强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1.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知识普及,引导公众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2.鼓励公众参与土壤环境保护活动,促进社会共治。

3.加强对土壤环境保护成果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1.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2.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

3.加强与邻国的环保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跨境土壤污染问题。

在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只有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才能保障土壤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内外土壤污染修复典型案例

国内外土壤污染修复典型案例

国内外土壤污染修复典型案例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和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修复技术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内外土壤污染修复的典型案例。

一、国外案例(一)美国超级基金场地——拉夫运河(Love Canal)拉夫运河位于美国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市附近。

20 世纪 40 年代,一家化学公司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填埋在运河中。

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地居民陆续出现健康问题,如癌症、出生缺陷等。

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促使美国政府采取行动。

美国政府通过“超级基金”法案,对拉夫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修复工作包括清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建设隔离设施、对污染土壤进行固化和稳定化处理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拉夫运河的土壤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周边环境逐渐改善。

(二)日本神通川流域镉污染修复神通川流域曾是日本著名的“痛痛病”发生地。

由于上游矿山开采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流和土壤,导致当地居民长期摄入镉而患病。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修复,包括禁止在污染区域种植水稻、对受污染的农田进行客土法修复(即覆盖一层未受污染的土壤)、推广低镉积累的农作物品种等。

此外,还加强了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减少镉的排放。

经过长期的努力,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镉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国内案例(一)湖南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土壤修复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化工基地,长期的工业生产导致该区域土壤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为了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对污染企业进行关停搬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采用化学淋洗、固化稳定化、植物修复等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

同时,加强对修复过程的监管和监测,确保修复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经过多年的努力,清水塘工业区的土壤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土壤污染对环境、农田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综述1. 土壤环境保护法土壤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以土壤保护为主题的立法。

该法规定了土壤保护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和管理措施。

它要求减少和防治土壤污染源,开展土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并强调生态修复和监测评估的重要性。

然而,尽管土壤环境保护法在法规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执行和执法力度上仍存在不足。

2. 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土壤污染的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土壤管理、监测评估、污染源控制、修复治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它明确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对严重的土壤污染行为进行了法律制裁。

然而,条例的实施情况也面临诸多挑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测手段制约了其有效性。

二、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的评估与展望1. 有效性评估土壤污染防治法规至今已经实施多年,一些研究机构对其进行了评估。

研究发现,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环境质量,减少了污染排放。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监测手段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强等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加强法律和行政手段的配套措施。

2. 发展方向展望在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的发展方向上,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考虑。

首先,应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管控,特别是工业和农业活动等重点领域。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监测评估、修复治理和污染防控等方面。

此外,应提高相关法规的实施力度,提升执法效果。

三、国际经验借鉴1. 欧盟土壤保护指令欧盟土壤保护指令是欧洲国家进行土壤保护的重要法规。

该指令要求成员国建立土壤保护策略和监测网络,控制土壤污染源,进行修复和复肥工作。

欧盟的土壤保护指令体系相对完善,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耕作层土壤剥离及国际经验借鉴

耕作层土壤剥离及国际经验借鉴

耕作层土壤剥离及国际经验借鉴一、什么是耕作层?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耕作层土壤保护利用制度,201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推广,并将“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写进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逐步走向全面实施。

耕作层是经长期自然演化及耕作培肥形成的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优质表层土,该层土作物根系密集,养分含量较丰富,是耕地的精华部分,一般为耕地表层30厘米左右的优质土壤。

据有关资料报道,自然形成1厘米厚土壤需要200年,1厘米厚耕作层土壤则需要200至400年。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耕作层作为农业生产之基,粮食生产之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弥足珍贵。

二、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再利用是什么?“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始终是政府和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

正因如此,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又被称为“抢救耕地”工程,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工作的要求。

这项工作怎么做?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是指建设用地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以便于符合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求,通过经济、技术、行政等各方面的对策来优化地力,改善生态环境,以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简单地说就是“移土培肥”,即对优质的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然后将沃土“搬家”,运送到异地“安家”,通过补充耕地项目让被建设占用的耕地在异地“重生”,原有耕地土壤较为贫瘠的,也可通过耕作层再利用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

耕作层是耕地的精华,耕作层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保障,失去了耕作层,将永久地失去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

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对于有效补充耕地,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大规模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时间较短,配套建设依然尚不健全。

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土壤污染是目前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减少土壤污染的风险,需要制定全面的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以下是一个示例,说明了如何从源头管控、提高治理能力、加强监测与评估以及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一、加强源头管控源头管控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通过严格控制和管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来避免土壤污染的发生。

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对污染物的排放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2. 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监管,确保其生产过程中的排放符合标准要求;3. 制定和推行环境税收政策,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经济惩罚,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采用清洁生产技术;4. 鼓励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避免农业活动对土壤的污染;5. 强化水资源保护措施,减少水污染对土壤的影响,避免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渗入土壤。

二、提高土壤污染治理能力除了源头管控外,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提高污染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具体措施如下:1. 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机构,完善治理政策和法规,明确责任和权限;2. 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开展土壤修复工作,恢复受污染土壤的功能;3. 促进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与升级,提高治理效果和治理速度;4. 加强污染源溯源和追责,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5. 鼓励企业和机构投入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高治理的覆盖面和效果。

三、加强土壤监测与评估土壤监测与评估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1. 建立完善的土壤监测网络,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壤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污染问题;2. 提高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水平,推动监测手段的自动化和精准化;3. 加强土壤污染的评估和风险评估工作,确定污染状况和风险程度;4. 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土壤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发布,提高信息透明度;5. 制定土壤监测与评估结果的应用标准和指南,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澳大利亚土壤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澳大利亚土壤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澳大利亚土壤污染治理经验借鉴作者:暂无来源:《世界环境》 2018年第3期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大陆,拥有769万平方公里土地,但总人口仅接近北京。

其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澳大利亚只有6%的土地为耕地——除此之外都是岩石、沙地和旱地,无法耕作。

因此,保护这一小部分有机土壤和营养物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4万年来,澳洲的土著部落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而西方人及其农耕方式仅在2个世纪前才进入这片大陆。

不久前,澳洲还拥有着地球上最为纯净的土壤。

即便是现在,面对于大量的田地,澳大利亚人仍然控制化肥等化学品的用量。

然而,就像世界各地所做的一样,他们也向土地添加丰富的补充物质。

在介绍现代工业对传统的影响时,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一样说不出所以然。

不过,澳大利亚在许多方面被称为“幸运之国”,因为该国有机会以优秀的方式去研究、理解和管理现代农业。

这一优势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人类聚居区周边的土地,遭受到最严重的污染,且这些污染往往与农业无关。

生活在消费主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中,每个家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排出的各类固液废物影响附近的土壤。

由工业行为导致的污染更为糟糕。

被机场消防演习污染的地面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演习中的“泡沫”不经意间被冲到相邻的土地上。

此外,城镇附近的高价值农田也被化工企业盯上:农民购买农药以获取更高的产量,但他们并不清楚农药的风险。

20世纪80年代左右,人们才开始制定法律,禁用最有害的化学制剂,并对其他制剂进行管制。

“ 幸运之国”这一标签最初源于唐纳德·霍恩(Donald Horne)于1964年出版的同名书籍。

澳大利亚的幸运之处在于,其成立之时便采用了完备的英式公务员制度和司法体系。

这意味着,当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后,澳大利亚政府能很快采取行动,实施立法并启动纠错流程。

澳大利亚农村生活的另一个特点是,农民和相关公职人员之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及外国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及外国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及外国立法对我国的启示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严重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污染,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本文将从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和外国立法对我国的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1.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依靠《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

这些法律法规虽然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在监管、处罚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2.监管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管部门主要为环保部门,但由于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土壤污染治理不够重视,导致一些企业对于土壤污染问题存在侥幸心理,严重影响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效果。

3.缺乏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

目前我国对于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薄弱,虽然有一些土壤修复项目在进行,但整体水平还需提高,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修复技术体系。

二、外国立法对我国的启示1.规划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壤保护法、土壤污染治理法、土壤修复法等,形成了规范全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应该借鉴其经验,加快完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2.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

发达国家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强了监管和处罚力度,建立了严格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处罚机制,对于违法企业和个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我国应该学习其做法,加强土壤污染的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减少违法行为。

3.加大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应用。

发达国家在土壤修复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并且积极应用了各种先进的修复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我国应该加大对于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修复技术水平,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修复技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国际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综合分析

国际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综合分析

国际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综合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问题逐渐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于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旨在对国际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在国际范围内,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多种修复方法和技术体系。

这些技术大致可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等几大类。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挖掘换土、热解析、电动修复等,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或分离土壤中的污染物化学修复技术则利用化学试剂与污染物发生反应,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如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土壤淋洗等生物修复技术则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的代谢活动降解或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如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联合修复技术则是将上述两种或多种技术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国际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智能化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修复材料和技术的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法规政策的完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也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环保要求和更高的技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国际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成功案例以及存在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动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实现土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研究背景:污染场地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因生产活动、不当处理废物等行为而遭受了严重的土壤污染。

这些污染场地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且深远的影响,也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直接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土斯有民,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开发、利用、保护好土壤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数据,全国16%的土壤环境超标,其中,一些地方土壤污染严重,工矿业废弃地和农业耕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重点区域八大类土地(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和干线公路两侧)均有相当程度的污染,“毒土”“毒地”等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威胁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预防、控制和修复,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土壤污染成因,借鉴国际经验,探求国内土壤污染防治途径。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土壤环境也迅速恶化,污染呈现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六大特征,表现出由点到片,由城到乡,由单一到复合等发展态势。

造成我国土壤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源禀赋低。

我国土地资源具有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且质量不高、环境压力大等特点。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43%,我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

除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珠江中下游平原与汉江平原、成都平原外,耕地质量不高,无法耕种的中度、重度污染耕地有5000万亩,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后备资源开发存在生态难题。

二是土地污染源多面广量大。

土壤是各类污染物的最终归属。

我国30多年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土地成为了一个“大垃圾箱”。

工业“三废”排放,使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并积累于土壤。

全国有11.23万座矿山,1.2万座尾矿库,每年60万吨石油跑冒滴漏,固体废物堆放占地面积达200多万亩,有害废水污灌污染耕地3250多万亩,有害废气随雨水沉降到土壤中。

农业生产存在“农药、化肥依赖症”,化肥产量和使用量占世界1/3以上,非降解农膜残留量达12万吨,“白色污染”严重,导致土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尚无针对土壤污染的专门法。

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虽对土壤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仍缺乏细则。

虽然不少地方专门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的规范性文件,但没有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法律体系,约束力和系统性不够。

四是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有60类共3246种土壤,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降雨量、地下水埋深等影响基准推导的重要参数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及正在修订的土壤质量标准有60多个,在数量上比较少,管理也不明晰,分属于10多个不同部门。

此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于1995年实施,2009年开始修订,至今仍在修订过程中,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标准等级全国采用统一的标准值,没有区分土壤背景值的差异。

此外,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环境质量,从人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Soil Pollution Control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文/陈亮土壤污染防治的国际经验及借鉴摘 要 我国目前土壤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呈现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等特征,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重要威胁,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了发达国家治理土壤污染的经验,并提出了深化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土壤污染;污染防治;国际经验开发、利用、保护好土壤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DOI:10.14026/ki.0253-9705.2015.15.006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3 No. 15 2015体健康和生态风险的角度考虑不够;主要针对农业用地,对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考虑不够。

五是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不足。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技术落后,尚未形成全面的监测体系,部分地方能力有限,难以精准掌握各地区土壤污染的状况。

六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薄弱。

由于污染土壤面积大,污染程度深浅不一,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对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和工艺要求极高。

国内市场上现有的修复技术往往手段单一,科技含量低且修复成本非常高,修复设备与药剂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七是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缺口大。

国外的绿地建设中,土壤费占总投入的50%。

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中仅有3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修复污染土壤,且主要是对城市投入,对农业生态环保投入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需求。

八是土壤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长期以来多部门分散治土,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造成权利义务失衡和权力横向分割的弊端。

虽然2013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中提出:“建立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但仅靠部际协调机制难以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常常会因部门利益影响工作效率。

九是土壤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是一种“看不见的污染”,公众土壤污染防治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往往将土地利用的功利性和经济性摆在第一位,忽略土地本身的生命支撑价值、生态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历史价值。

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环境污染表现淡漠,也缺乏依法维权意识,只要环境污染没有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产生活,大多采取漠视的态度,增加了土壤环境保护的成本。

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经验建立综合防治的法律体系西方国家普遍将土壤作为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来进行立法保护,形成了从基本法到综合性法律再到专项立法的三层法律体系,用以调整和规范各类生产、生活活动。

美国从危险废物管理着手开展立法,颁布《土壤保护法》《资源保护回收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超级基金法”)和《小企业责任免除和棕地复兴法案》(“棕色地块法”)等法律法规,在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区、农田保护、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污染场地修复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加强对水、化学品等污染的控制和立法。

德国制定《联邦土壤保护法》《区域规划法案》《建设条例》等,对土壤污染清除和修复、土地开发、限制绿色地带开发作出规定。

日本通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土壤污染对策法》为农用地以及“城市型”土壤污染的治理提供了专门法律保障,而《大气污染防治法》《二噁英类物质特别对策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审查规制法》《肥料取缔法》《矿山保安法》等外围法则从不同途径为土壤切断了污染源。

法国虽没有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但修改和完善现有的工业法、废物法和民法,规定土壤污染者的相关责任,达到土壤污染防治目的。

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预防发达国家将土壤环境风险评估贯穿土壤环境管理全过程,指导污染土壤的环境调查与监测,确定土壤污染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值得关注。

英国认为预防土壤风险与修复污染土壤同等重要,建立了污染土壤暴露风险评估导则,率先提出污染地块可持续修复管理框架。

德国一方面重点排查了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土壤并进行了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了重点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

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基于风险评估,划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制定土壤的环境质量标准。

美国颁布旨在保护生态受体安全的《土壤生态筛选导则》以及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筛选导则》,此外还制定污染土壤初始修复目标值,许多州据此制订各自的土壤质量标准。

英国在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原则制定土壤指标值。

加拿大则以其保护生态土壤质量指导值和我国长期以来多部门分散治土,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

保护人体健康土壤质量指导值两者中的最低值作为最终土壤质量指导值。

荷兰在《荷兰土壤质量法令》中设立了土壤修复的目标值、干预值及部分污染物造成土壤严重污染的指示值。

日本在制订土壤环境标准时,特别设立浸出液标准。

全面准确开展土壤监测西方国家普遍深入开展土壤调查,尤其是利用高光谱遥感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新技术进行土壤监测与评价,摸清底数,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欧盟实施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设计欧盟范围内可比的监测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评价土壤现状的资料参考中心,对国家级土壤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统一管理。

德国根据土地用途对全国土壤实施监测,了解土壤特性变化,以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共设立监测点800多个,并建立污染土壤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

法国建立污染土地的数据库,信息包含现存的污染地和已被修复的污染地。

美国相关部门向用户免费提供很多土壤基础信息,例如分辨率低于30米的遥感资料,从而为新技术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分类治理的防治措施根据土壤的不同功能,西方国家坚持区别对待,积极推动土壤污染分类整治和管理。

美国防治土壤污染关注范围从农业用地逐渐扩大到工业用地,通过一系列法律及修正案对“棕色地块”进行有效治理。

建立危害分级系统,根据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和土壤4种污染迁移途径来评估场地的污染状况,有针对性地治理。

德国通过一套颜色指标体系明确土壤治理要求,分别用绿线、黄线和红线表示应采取预防恶化、发出警告或必须清理的措施。

日本和韩国在土壤污染调查、整治责任承担、费用负担、管制方式等具体制度中,对“农业型”土壤污染和“城镇工矿型”土壤污染区别对待。

俄罗斯在《关于安全使用化学杀虫除莠剂和农业化学制品法》中针对农业生产施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剂的控制与监督管理做出详细规定。

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国外土壤修复主要采用两大方法(原位及异位)和五类技术(工程措施、物理修复、化学/物化修复、农业生态修复和生物修复)。

1982—2005年,美国超级基金一共进行了997个土壤修复项目,采用异位修复的项目约占53%,固化/稳定化及焚烧占异位修复项目的69%,土壤蒸汽抽提占原位修复项目的53%。

欧洲各国因工业历史和污染类型不同,污染场地特征不同,土壤修复技术也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采用原位及异位修复技术的比例相当。

目前,绿色修复技术既可降低修复行动的环境足迹及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又使修复行为的净环境收益最大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污染者付费”基础上的市场运作在政府提供专项治理资金的同时,激励社会资本加大土壤治理投入。

美国通过征收专业税,建立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土壤修复“超级基金”,由其兜底全国范围内污染场地的修复。

英国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实行等级责任制:最初向土地排污的企业、个人或知情并容许排污发生的人为第一级;当前土地所有者、业主为第二级;土壤污染治理责任由第一级承担,但无法找出原始污染者时由第二级承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