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调理脾胃辨治中风
![调理脾胃辨治中风](https://img.taocdn.com/s3/m/4c26921b4431b90d6c85c742.png)
3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O .26CHI NA FO 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中医中药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亡率、致残率很高。
常常遗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肢体机能长期难以恢复而形成终身残疾。
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到脾胃的异常变化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通过调理脾胃机能,对纠正“偏枯”效果甚佳。
现论述如下。
1气化失常、升降逆乱历来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因风、火、虚、瘀导致心、肝、肾受病。
而临床我们认识到脾胃机能的失调,在本病发生、发展中作用重要。
《内经》提到“中气不足,头为之苦倾”。
《素问.通祥虚实论篇》也提到“……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就明确指出饮食不当、恣食不节为本病之诱因。
而造成的脾胃气化失常、升降逆乱、津液不循常道则为其发病机理。
脾胃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在物质代谢中有着重要地位。
脾为阴脏,其气主升,升则精气才能上输;胃为阳腑,其气主降,降则糟粕得以下行。
二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升降相因,出入有序则可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水谷精微生化精.津的正常转变功能。
若脾胃受损,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之气不能敖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痰浊之物不能排出则阻滞经络,蒙蔽清窍。
故凡素体肥胖、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或忧思郁结伤脾者使脾气化失常,升降逆乱皆可患本病。
2脾虚为本、痰瘀为标脾胃之气机升降失调,是脾不能运化水谷胃不能游溢精气,使湿浊内盛,酿液生痰,阻滞经络,阻碍血行,蒙蔽清窍而发“偏枯、仆击”。
痰阻经络,血行不畅,筋脉失荣则导致肢体不遂、麻木不仁、语言不利、舌强语蹇、肢软无力。
脾胃之气经久不复,则脉络鼓动无力;生化之源不充足,则营血难以充盈。
究其原因,其根本机理在于脾胃虚损致使气机升降失常,其脾虚为本,痰瘀为标。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9b00afea910ef12d2af9e792.png)
3 讨论
脑 梗死是 临床 中较 常见 的脑 血管疾病 ,一般 随着 年龄 的 增长 , 发 病率有 逐渐增 高现象 , 且近几 年研 究发 现 , 其 发病 正 逐 步年轻化[ 4 1 。 其主要有血 栓形成及栓塞 两类 [ 5 1 , 目前认为高血
J o u na r l o f Ne u r o l o g y , 2 0 1 2, 2 1 ( 2 ) : 3 3 2 — 3 3 9 .
( 5 ) : 5 1 6 — 5 1 8 .
压, 冠 心病 , 糖 尿病 , 肥胖 , 高血脂 等疾病 与脑 梗死 的发病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 , 是导 致血栓形成 的主要原 因。 脑梗死 对患者危 害 极大, 因患者多伴 有生活不能 自理 , 容易 出现 肺部感染 , 压疮 , 肌 肉萎缩 , 精神 系统损害等 问题 , 长期 的护 理也给 整个 家庭 正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3 )
从 脾 胃论 中风病 的病 机及 诊 治
韩 国杰
( 林州市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管理委员会 , 河南 林州 4 5 6 5 5 0 )
常生活带来极 大的负面影 响。 对于脑梗死 的治疗 , 临床 中最好
的方 法 是早期 溶 栓 , 但是 , 现实 中大 部分 患者 都错 过溶 栓 的 最佳 时机 ; 当然 , 对于大 部分 医院而 言 , 溶栓 治疗也 并未 真正
有 统计 学意义( P < 0 . 0 5 ) 。结论 中风病 多由脾 胃功能失调 、 气
化 失常等所导致 , 根据 中风 病的发病机制 , 进行 中医辨证 治疗 , 能够有 效提 高治疗效果。
【 关键 词 】中风病
脾胃 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总结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a6e09c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8.png)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总结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风的病因病机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病机:基本病机一一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一一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
病机六端一一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病理因素一一风、火、痰、瘀。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本虚一一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血逆乱。
轻者一一风痰横窜经络而为中经络;重者一一肝阳肝风夹痰夹火上闭清窍而为中脏腑。
轻重之间的转化往往发生在疾病的初发阶段,且变化迅速,与预后密切相关。
中风的诊断依据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中风的辨证论治风痰入络证候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骞,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稀莶草。
加减:1.语言不清一一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
2.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一一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风阳上扰证候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骞,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苓、山栀、牛膝。
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治疗观察
![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治疗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7e519b11b7360b4c2e3f64b7.png)
采用 t 检验 ,计数 资料采用 检验 , P < O . 0 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
【 关键词 】 中风病
病机
诊治
脾胃
意义 。 2 结 果
近年来 中风患病 人数 明显 增加 ,不 仅使患 者生活 质量下 降, 同时社会及家庭 负担 均明显上升 , 因此深入 中风病机研究 ,
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 。 中医学研 究显示 , 脾 胃
脾 胃出现 问题 , 则气 血紊 乱 , 引起 中风 。 脾 主气 , 为人体气之 源 ,
■ 0固回圈岔目固回回
从脾 胃论 中风 病 病 机及 治 疗 观 察
薛安 刚
( 陕县第一人 民医 院, 河南 陕县 4 7 2 1 O 0 )
【 摘要 】目的
从脾 胃角度 对 中 风病病机进 行分析 ,并探
患者 同时冲服朱砂 1 g ; ③气血虚弱者采用补气活 血方 治疗 : 黄
芪3 0 g , 当归 、 党参 各 2 0 g , 防风 、 陈皮、 钩藤 、 炙甘草 、 焦 白术各 1 5 g , 升麻 、 柴胡各 1 0 g , 每天 1 剂, 清水煎 至 2 0 0 ~ 3 0 0 mL , 2次
2 . 1 经 过积极治疗后 , 2 组 患者均有一定程度康复 ,观察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明显高于参考组( P < 0 . 0 5 ) 。见表 1 。
表 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比较 例( %)
失调时 , 有痰生 成 , 血 液流通受 阻 , 最终 导致 中风形成 , 笔 者将 我院收治 的 9 2 例 中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从脾 胃角度对其
病机进行 分析 , 并给予患者不 同治疗方法 , 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治疗分析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bbda380b4c2e3f572763b7.png)
枢纽部位 , 有着重要作用。 胃为 阳腑 , 气 主降, 降则糟粕下行 ; 脾
为 阴脏 , 主升 , 升则精气上输 。脾 胃结合 , 协调发挥作用 才能使
得生化精 、 津代谢及转换功能正 常维持 。一旦脾 胃受损 , 则升
[ 2 】 蒋筱 , 纪东. 中 风证从脾胃论治的治法探讨 时珍国医国药 , 2 0 1 1 , 2 2
用 的接骨药 , 该方 由寒水 石 、 银朱、 代赭 石、 麝香 、 熊胆 、 牛黄 、 白
【 2 ] 樊 飞, 王煜 巍 , 贾连军 , 等. D H S 、 P F N与 F H R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 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 , 2 0 1 2 , 1 9 ( 4 ) : 1 9 — 2 Z
[ 4 】 王伟. 蒙药制剂规范[ M 】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2 0 0 7 : 1 2 — 1 8 .
【 5 】 巴根那 . 蒙医方剂学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2 0 0 7 : 3 3 2 — 3 3 3 .
( 收稿 日 期: 2 0 1 4 - 0 2 — 2 0 )
1 2 g , 炙甘草 6 g 。 肌肤麻木患者加红花、 当归 、 全虫 ; 呕吐患者加
中风发生 ,采用相应 中医对证 治疗能够减轻神经功 能缺损 , 减
代赭石、 竹茹 , 清水煎服 , 每天 1 剂。
【 关键词 】中风病
脾胃 病机
治疗
1> 7 0 %。 吞
( 1 1 ) : 2 7 4 8 — 2 7 4 9 .
[ 3 】 过伟峰 . 基 于病机研 究出血性 中风证候 诊断方法 『 J 1 . 南京 中医药 大
学学报 , 2 0 1 3 , 2 9 ( 1 ) : 1 - 4 .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4aaabc2eeefdc8d376ee32ae.png)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作者:赵云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19期【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方法本次研究的50例中风患者对其采用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通过脾胃论治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同时,患者在治疗前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59±5.58)分,治疗后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6±3.48)分,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中风;脾胃论治;病机;诊治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42中风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也称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在医学界中,中风是与冠心病、癌症并列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
本院为探讨治疗中风患者的有效手段,在本组研究中,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与中华神经科学会所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相符。
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9.51±8.55)岁;病程9~31 d,平均病程(16.58±2.13)d;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失禁、面部僵硬症状,且睡眠质量较差,舌苔白滑,偶有头晕或者头痛感;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50例中风患者均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具体药方如下:①健脾化痰法:白术和石决明各15 g,钩藤12 g,夜交藤和半夏各9 g,天麻、甘草、茯苓与陈皮各6 g,大黄3 g,以清水煎服, 1剂/d,分早晚2次口服;②补气活血法:黄芪30 g,当归、党参各20 g,陈皮、焦白术、钩藤、炙甘草和防风各15 g,升麻、柴胡各10 g,以水煎服,取汁200~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 1剂/d;③通腑泻下法:钩藤、金瓜蒌各30 g,菊花24 g,石菖蒲15 g,杜仲、黄岑和黄连各12 g,姜竹茹、栀子各10 g, 1剂/d,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 3~4次/d口服。
从脾胃论治探讨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从脾胃论治探讨中风病病机及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406a2c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e.png)
从脾胃论治探讨中风病病机及诊治方爱娟【摘要】目的从脾胃的健康状况来追溯中风的病机,并得出诊治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35例中风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对35例中风患者采用脾胃辨证治疗: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后,效果显著,其症状也不再反复.结论中风的发生与脾胃机能的失调、气化失常和气机升降逆乱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关系,脾胃论治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中风预防、救治和预后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采用脾胃论治,对患者同时采用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和豁痰开窍等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减轻了中风后遗症.【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07【总页数】2页(P1427-1428)【关键词】中风;薄厥;从脾胃论;诊治【作者】方爱娟【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濮阳 4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风是多发病,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
此病来势汹汹,病情凶险,一旦患上就很难治愈。
若机体脾胃失调,就会生痰,导致经络不通,血液不流通,从而引发中风。
中风与脾虚有关,脾虚以生痰为标志。
为了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减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我院对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35例中风患者,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2岁,平均61.9岁;患病时间9~14天。
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其症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睡眠质量差,大小便偶尔失禁,便秘,面部僵硬,时感头晕、头痛、浑身乏力,舌头僵硬、暗红、厚、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滑等。
1.2 治疗方法①生痰,阻碍经络机体活动,是中风的标志。
采用健脾化痰法,可以抑制生痰,调理脾,通经活络。
处方:夜交藤9g,大黄3g,天麻6g,茯苓9g,陈皮6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法半夏9g,白术15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给患者服用。
中医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ce594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b.png)
中医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中风的发生主要因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以致肝阳暴张,或痰热内生,或气虚痰湿,引起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导致血瘀脑脉或血溢脉外。
一、病因1.内伤积损年老体弱,正气自虚,或久病迁延,或恣情纵欲,劳逸失度,损伤五脏之气阴,气虚则无力运血,脑脉瘀滞;阴虚则不能制阳,内风动越,而致本病发生。
张景岳《景岳全书·非风》指出:“此证多见猝倒,猝倒多由昏愦。
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2.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阳暴张,内风动越,或心火暴甚,风火相扇,血随气逆,引起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血溢脉外或血瘀脑脉,而发为中风,以暴怒引发本病者为多见。
3.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或饮酒过度,伤及脾胃,酿生痰热,痰瘀互阻,积热生风,导致脑脉瘀滞而发中风。
张山雷《中风斛诠·论昏瞀猝仆之中风无一非内因之风》谓:“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猝然而发,如有物击使之仆者,故仆击而特著其病源、名以膏粱之疾。
4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恣情纵欲,耗气伤阴,致使阳气暴张,气血上逆,阻清窍,而致血瘀脑脉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
或房劳伤肾,肾水不济,引动心火,阳亢风动而致中风。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
二、病机1.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于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如遇到烦劳、恼怒、房事不节或醉酒饱食等诱因,阴阳严重失调,气血发生逆乱而致卒中。
2.按中风的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3.中经络之证,病位较浅,每因风痰瘀阻滞经脉,或肝风夹痰,横窜经络,气血不能养机体,则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仅见口舌歪斜,或伴见半身不遂等症状。
若风阳痰火蒙蔽清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之证,病位较深。
试论脾虚血亏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病机
![试论脾虚血亏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2adc78d833d4b14e8524685a.png)
接 人脑 的经脉 。《 枢 ・ 脉 篇 》日: 足 阳明 胃之 灵 经 “ 脉 , …, 发际 , … 循 至额 颅 ; 支 者 … … , 膈 属 胃络 其 下
目前 , 中风 后遗症 的病 机认 识虽 未统 一 , 对 但不
外乎 本虚标 实 , 多认 为此 症属 虚实 夹杂证 , 虚多为 其
关键词 脾虚血亏 中风后遗症
补脾养血
活血通络
1 2 1 经络循行 直 接 人 脑 的经 脉 有 足太 阳膀 胱 . .
经、 足厥 阴肝 经 、 脉 ; 太 阴脾经 、 阳明 胃经为间 督 足 足
中风后 遗症 是 临床 常 见 病 , 者 常用 补 脾 养血 笔 法 治疗该病 。现 就 中风 后遗症 病 机 、 治法探讨 如下 。
中风后 遗症期 其脑 络有死 血 、 顽痰 留滞 , 影响气
身, 莫贵于此” 《 ;灵枢 ・ 五癃津液别论》 “ 曰:五谷之 津液, 和合而为膏者 , 内渗 于骨空 , 补益脑髓” 《 ; 素 问 ・ 刺禁论 》 :脏 有要 害 , 可 不察 。肝 生 于左 , 云 “ 不
肺 藏于 右 , 部 于 表 , 心 …… 脾 为 之 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 之 市 ” 胃 。 “ ” 使 就是指 “ 五脏 佐 使 ”, 明脾 胃纳 化水 谷 , 说 为五
气机升降之枢纽 。倘若脾不能升清、 胃不能降浊, 则
是缠绵难愈的疾患, 其病机关键是脾虚血亏 , 脑络郁
滞。中医认为, 至虚 之处 , “ 便是 留邪之地 ” 。具体
到中风后 遗症则 是 脑 络失 荣 , 消 髓 减 , 阻脑 络 。 脑 瘀 从 以下几 方面论 述 。
血运 行 , 络失 于润 养 , 一 步形 成 瘀 血 , 而使 脑 脑 进 从 络 痹阻 , 如 《 枢 ・经 脉 篇 》 : 足 阳 明 之 别 正 灵 说 “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9fe1ee026c85ec3a87c2c5e5.png)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摘要】目的探讨从脾胃的重要治疗方法治疗中风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患者84例,将患者以随机盲分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中,治愈13例(30.95%)、有效26例(61.90%)、无效3例(7.14%)、总有效率92.86%,相比于对照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
结论中风多肝阳较旺,突因外感风寒,内夹腑实而至脾胃升降失司,引起肝阳陡升而中风。
用三化汤,以升脾之羌活与降胃之承气并用,脾胃升降得复,诸症自然缓解。
桂枝人参汤结合康复训练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脾胃论;中风病;病机;诊治《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治风大都责之于肝。
中风,宋代之前原指外中风邪而言,故用药不忌辛温。
金、元以后,出现“非风类中”之说,清代叶天士举出“肝阳化风”的理论,于是许多人都认为此症乃水亏木旺、上实下虚所致[1]。
张伯龙倡议于前,张山雷鼓吹于后,视小续命汤、三化汤为中风鸩毒。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偏见。
因为肝的功能与脾胃的升降有密切相关,所以治疗中风不可忽视脾胃的证象。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患者84例,排除意识不清、轻度吞咽障碍、全身营养状况较差、病程低于30 d的吞咽障碍的患者。
患者男49例,女35例;年龄41~82岁,平均(64.2±14.9)岁;病程2个月至2年,平均4.8个月;既往积分(6.81±3.31),并发症积分(9.22±3.02);脑出血15例,脑梗死69例。
将患者以随机盲分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积分、并发症积分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与诊治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与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4be5652ea5e9856a561260e6.png)
方药 : 脾益气 汤合 四神丸加 减 , 健 补骨脂 1 、 肉豆蔻 0g 煨
5g五味子 5 、 、 人参 3 、 白术 1 、 g 炒 g 0g茯苓 1 、 0g吴茱萸 5 。脱 g 肛者加黄芪 1 , 0g 炙升麻 5g升 提中气 , , 久泻不止者加 赤石脂
2 结果
见 表 1 。
表 1 2组患者疗效 比较 例( %l
愈1 4例( 7 4 , 3 . %)好转 2 (4 5 , 8 0例 5 . %)无效 3 (.1 , o 例 81%) 总有
效 率 为 9 . % ; 对 照 组 治 愈 5例 19 8 (35% ) 好 转 1 1.1 , 2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李 晓斌 , 2 】 薛雅娟 , 刘淑霞 . 运用顾 护脾 胃法治疗 中风 经验 [. 中 J广西 1
医药 , 0 , ()4—3 2 9 3 4 :24 . 0 2
f 刘玉梅. 3 ] 平肝和中降气法治疗中风后顽 固性 呃逆 3 例临床观察[ . 8 J 】
实用 中医内科杂志,0 12 ( )6 — 6 2 1 ,5 7 :3 6 . ( 收稿 日期 :0 2 0 - 8 2 1— 2 0 )
(24 %)无效 2 例 (4 5 , 3. 4 , 0 5 . %)总有效率为 4 . %, 0 5 5 2组总有效 9 率比较 具有 显著性差异( l .1。 尸 o0 ) 结论 中风患者的发病 多因 < 为肝阳较旺 , 当突然感 受风寒时 , 胃发 生失调 , 脾 引起肝 阳上升 而 出现 中风 。采 用 中药降低肝 阳亢进以及提 升脾 胃的元气 , 使 能脾 胃升降得 以恢复 , 状得到缓解。 症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e1263afc0066f5335b8121d7.png)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发表时间:2015-08-12T10:16:35.3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作者:武天生[导读] 康复锻炼联合中药在中风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效果显著。
武天生(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论中风病病机以及诊治。
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随机划分为两组,两组均线实施康复锻炼,对照组35例在康复锻炼基础上联合使用神经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在康复锻炼基础上结合采用中药治疗,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7%)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1.4%),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复锻炼联合中药在中风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中风病机;诊治【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330-02中风为一种老年患者的多发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
临床应在明确疾病发病病因后,及时采取措施诊断以及治疗,提高临床预后[1]。
本次研究中,分析研究中风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并积极采取措施治疗,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总结分析我院从2013年6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65例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为(59±0.8)岁,平均病史为(7.6±2.3)个月,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60±1.3)岁,平均病史为(7.5±2.2)个月。
入院后患者均经临床检查以及诊断,符合中风患者的确诊标准,脑梗死30例,脑出血35例,无意识不清、肝肾功能障碍、营养状况差、吞咽困难等疾病。
脾胃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
![脾胃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e12fe6401f69e314332942f.png)
1 . 2 方 法
两 组 患 者在 入 院 后均 进 行 为期 半 个 月 的康 复锻 炼,包括呼吸控制 、表情肌控制、吞咽及进食训练等,
所有训练每天进行 1 次,每训练一周休息1 天。对照组患
此 基础 上 进 行 中药 治疗 。 中药 的处 方 如 下 。
2 结
果
经 过 治疗 ,对 照 组 和观 察 组 的 患者病 情 均 有好 满 意度调查 中,观察组 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 照组 ,差
中风病 ,又称为脑 卒 中,有 缺血性脑卒 中和 出血 行健脾化痰 : 白术 、石决 明各 1 5 g ,钩藤 1 2 g ,半夏 、
性脑卒 中两种类型 ,是 中老年脑 血管系统 的多发病及 茯 苓 、夜 交藤各9 g ,天麻 、甘草 、陈皮各6 g ,大黄
常见病 [ 1 】 。该病 的特 征是 发病率 高、致残 率高 、死亡 3 g 。以水煎服 ,l  ̄ J l / d 。
选取 中风患者8 0 例 ,随
机 分 为观 察 组 与对 照 组 ,各 4 0 例 , 两 组 患者 均进 行 康 复锻 炼 ,对 照 组 在 此 基础 上 进 行 传 统 的 西 药 治 疗 ,观 察
组在此基础上进行 中药治疗 ,将 两组 患者 的疗 效进 行观 察和对比 。结果
提 高疗效 ,患者 的临床 症状得到 明显 改善 ,值得推广和运 用。
龄 、职 业、病情等 一般资料对 比 ,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1 . 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 以S P S S 1 8 . 0 软件进 行分析 ,计量 资料
以“ 2 - I - s ”表示 ,采用f 检验 ;计数 资料采用 检验 ,
以P <0 .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ae257bee580216fc710afd7c.png)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摘要目的探究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中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7±3.3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78±5.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脾胃虚弱是引发中风病的主要病机,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予以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脾胃论;中风病;病机与诊治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一旦发病,容易产生并发症,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风病原则。
现选取本院收治的44例中风患者,就脾胃论分析其发病机制,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中风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中风诊断标准。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7.48±6.79)岁,病程8~30 d,平均病程(15.79±2.57)d。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舌头僵硬、面部僵硬及大小便失禁症状,且伴有睡眠质量差、舌苔白滑、头晕、头痛和便秘等症状。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
补气活血法药方成分:黄芪30 g,党参、当归各20 g,炙甘草、钩藤、陈皮、防风和焦白术各15 g,柴胡、升麻各10 g,水煎服,1剂/d,早晚各服用1次,共200~300 ml;通腑泻下法药方成分:金瓜蒌、钩藤各30 g,菊花24 g,15 g石菖蒲,黄连、黄岑、杜仲各12 g,栀子、姜竹茹各10 g,1剂/d,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分3~4次口服。
试述中风从脾胃论治
![试述中风从脾胃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3cda948a8956bec0975e33a.png)
4 否 定 之 否 定规 律
特别强调在实 践时不 要盲从 , 不要 简单地 “ 复制 ” 人的经验 。 他 对于学习和工作 中遇到 的问题采用 辩证 思维 的方式 进行 分析
和 探 索 , 就 是 创 新 思 维 。实 践 证 明 , 国在 医 学 上 的 新 成 就 , 这 我
如胰岛素的人工合 成、 刺麻 醉、 指再植 、 针 断 小夹板 治疗 骨折 、 大面积烧伤 、 肿瘤的防治 , 以及 中医对 疑难 杂症 的奇效等 , 都是
我们这时就可告知 患者食用 冷流 质 , 可补充 能量 , 起到止 既 又
血减轻疼痛的作 用 , 这样就能正确解 决处理这对矛盾。 22 促进 矛盾转 化和发 展 : . 主要 矛盾 和次要 矛盾 的关 系是 动
式前进 , 医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就会更好 的指导工作。
综上所述 , 我们 认为 医学 生 学 习 自然 辩 证 法 是 必 要 和 有 益
此 , 习 和掌 握 辩 证 法 医学 生 可 提 高 医学 生 认 识 能 力 , 好 地 学 更
掌 握 医疗 技 术 , 提 高 服 务 治 疗 和 医疗 水平 的有 效 措 施 。 是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bbd3a15ff00bed5b9f31d70.png)
从脾胃论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根据脾胃论治疗中风的机制。
方法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综合性的康复锻炼,对照组患者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传统的神经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康复锻炼的同时给予中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愈13例,好转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中,治愈5例,好转1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45.7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从脾胃论方面治疗中风,可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风;脾胃;诊治中风是中老年人脑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的发病比较急,病情比较重,并且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当患者体内的脾胃产生失调时,会导致痰的生成,从而造成患者的血液流通不畅,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5例中风患者从脾胃论方面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0例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中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中风的诊断,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观察组: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50~78岁,平均(61.78±10.39)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7.98±1.12)个月;其中20例患者为脑出血,15例患者为脑梗死。
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48~76岁,平均(60.34±9.54)岁;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8.52±1.46)个月;其中19例患者为脑出血,16例患者为脑梗死。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患者伴有便秘或者偶尔发生大小便失禁;患者伴有明显的面部僵硬;患者有时会感到明显的头晕、头痛等情况;患者的舌僵硬、色暗红、并且明显厚、胖、大,舌头边缘有明显的齿痕;患者的舌苔白滑等。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临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临床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52d1d9e9aef8941ea76e05e2.png)
( 河 南省直机关第二 门诊部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中图分类 号:1 1 2 5 5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4 )1 7 . 0 0 9 9 . 0 2 证 型:B G
【 摘
要1 目的:研究 中医从脾 胃论 中风 的发 病机制及 中医治疗效果 。方 法:将 9 6例 中风 患者 均分 为 2组进行 比较 分析 。
具体 数值 见 表 2 。
3 讨
论
优 于 采 用 苯 磺 酸 氨 氯 地 平 片 进 行 治 疗 的 对 照 组 患者 的 , P < 0 . 0 5 ,该研究结果同余军及徐风芹学者在 《 清眩降压汤治疗
肝。 肾阴虚 肝 阳 上 亢 型 高 血 压 病 的 观 察 》 中研 究 结 果 较 为 相 似 [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r e s e a r c h s  ̄ o k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9 6 p a t i e n t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作用:生杜仲成分具有补肝肾作用;生地成分具有清热凉血作
用;夜交藤成分具有养心 、通络、安神及祛风 等作用 ;桑叶成 分具有抗炎及降血压等作用;菊花成分具有疏风、清热及解毒 等作用 , 诸成分合用可较好降低 患者血压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综上所述 , 清 眩降压汤可 显著 改善肝 肾阴虚肝 阳上 亢型 高血压
病 患 者 的 临 床 症 状 ,提 高患 者 生 活 质 量 。如本 次研 究 中 ,采 用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cef0b2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3.png)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1. 概述中风病是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是阻塞所导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风病又称为"中风"、"卒中",其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与人体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2. 病因病机2.1 病因中风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情志内伤: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导致脾胃损伤,湿痰内生。
3. 劳累过度:劳力、劳神过度,耗气伤血。
4. 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易于发病。
2.2 病机中风病的病机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 气血失调:气机逆乱,血行不畅,导致脑脉瘀阻或破裂。
2. 风痰阻络:湿痰内生,与气逆相合,形成风痰,阻滞经络。
3. 脑脉瘀阻:脑脉瘀阻导致脑部缺氧,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4. 窍闭神昏:脑脉瘀阻,脑窍闭塞,导致意识丧失。
3.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1.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2.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3. 言语不利,或不语。
4. 伴有头痛、眩晕、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4. 鉴别诊断中风病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1. 痫病:痫病发作时伴有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发作后的意识恢复情况。
2. 昏迷:昏迷病因多样,需根据伴随症状、病史等进行鉴别。
3. 偏头痛:偏头痛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头痛的部位、性质及发作规律。
5. 治疗中风病的治疗原则为: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5.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根据病情分为以下几类:1.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用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
2. 祛风通络药:如独活、牛膝、桂枝等,用于祛风通络,缓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3. 醒脑开窍药:如石菖蒲、远志、茯神等,用于醒脑开窍,改善意识障碍。
浅谈中风与肺脾的相关性
![浅谈中风与肺脾的相关性](https://img.taocdn.com/s3/m/e99ec71ba1c7aa00b42acbb3.png)
浅谈中风与肺脾的相关性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中风的病因病机为虚、痰、瘀。
气虚是本,痰浊、血瘀是标,故中风多呈本虚标实之候,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
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笔者试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探求中风病病机。
标签:肺脾失常;中风中风的病因病机为虚、痰、瘀。
气虚是本,痰浊、血瘀是标,故中风多呈本虚标实之候[1]。
痰、瘀即是其他病因产生的病理结产物,也是致病的原因,兼有病因和病机两个方面的意义。
上述病因病机都与肺脾相关。
1 肺脾失常是中风的主要病机脾肺失常也影响脏腑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脏腑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又可进一步影响肺脾运行,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1.1 肺脾失常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中医认为人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
肺脾失调不但伤及脏腑本身,而且使机体气机升降失常,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从而引发或加重中风。
肺主一身之气,为气之本,主宣发肃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二者是人身气之根本,共同维持气机之升降。
肺主一身之气,具有吸清呼浊的功能,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脾化生的谷精、谷气和津液,依赖于肺气的宣降而输布全身;肺主气的功能也需要依靠脾之运化完成。
只有在肺脾两脏的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一身之气的正常生成。
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肺之宣發肃降、布散精气与津液以濡润其他脏腑,同时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营养濡润全身。
气机壅滞、逆乱首先责之于肺脾。
1.2 肺脾失常,气机逆乱,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瘀肺脾失常会造成脏腑气机的紊乱,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影响血液、津液的输布和运行,长久则生痰,进一步影响血脉运行。
另外,气郁亦可化热化火,以致生痰。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28c23c6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e.png)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杜来福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2(27)6
【摘要】目的探讨中风病的脾胃论发病机制和对症治疗.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中风患者,从气化失常、升降逆乱;脾虚为本、痰瘀为标;培植脾土、畅利中焦等脾胃机能失调方面,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并制
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结果服用9剂后,患者精神较前有所好转,身体较前有力.舌
质淡红,舌体恢复正常,苔白腻较前有所好转,脉弦.继续服用10剂后,患者可以拄拐杖行走,食欲增加,语言明显流利.服用一个月后,患者可以独立行走,精神饱满,言语清晰.经过相应治疗后,40例中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没有出现任何严重后遗症,治愈率达
到100.0%.结论对于中风患者,给予脾胃辨证中医治疗,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而且
不良反应少.
【总页数】2页(P1139-1140)
【作者】杜来福
【作者单位】河南省正阳县中医院心脑科,正阳4636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2.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3.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4.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5.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
机及临床诊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方法本次研究的50例中风患者对其采用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通过脾胃论治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同时,患者在治疗前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59±5.58)分,治疗后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6±3.48)分,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风和患者脾胃机能失调、气机升降逆乱与气化失常息息相关,而脾胃论治可谓是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中风各个阶段均需采取脾胃论治,并对患者应用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等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中风后遗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关键词中风;脾胃论治;病机;诊治
中风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也称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在医学界中,中风是与冠心病、癌症并列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
本院为探讨治疗中风患者的有效手段,在本组研究中,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与中华神经科学会所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相符。
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9.51±8.55)岁;病程9~31 d,平均病程(16.58±
2.13)d;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失禁、面部僵硬症状,且睡眠质量较差,舌苔白滑,偶有头晕或者头痛感;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50例中风患者均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具体药方如下:①健脾化痰法:白术和石决明各15 g,钩藤12 g,夜交藤和半夏各9 g,天麻、甘草、茯苓与陈皮各6 g,大黄3 g,以清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口服;②补气活血法:黄芪30 g,当归、党参各20 g,陈皮、焦白术、钩藤、炙甘草和防风各15 g,升麻、柴胡各10 g,以水煎服,取汁200~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剂/d;③通腑泻下法:钩藤、金瓜蒌各30 g,菊花24 g,石菖蒲15 g,杜仲、黄岑和黄连各12 g,姜竹茹、栀子各10 g,1剂/d,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3~4次/d口服。
1. 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共计4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①治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91%~100%;②显
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71%~90%;③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46%~70%;④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4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患者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59±5.58)分;治疗后,患者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6±
3.48)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5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x-±s,分)
时间神经功能缺损平均分值
治疗前 24.59±5.58
治疗后9.16±3.48
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P<0.05
2. 2 患者临床治疗情况50例中风患者通过脾胃论治后,治愈45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3 讨论
中风在《内径》中属于“薄厥”、“大厥”和“仆击”范畴[3]。
从脾胃的角度论中风病病机:脾胃位居中焦,连下通上,是气机升降的中枢之地,因而患者气血升降逆乱和脾胃机能失常为中风病重要病机。
而依据《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所言:“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可见脾是产生痰的根源,痰浊淤积于内,阻滞脑络,最终导致患者神识不清。
同时,痰浊还能阻碍患者气机,导致其气滞血瘀,久而久之就会化成虚火。
由于患者脾胃升降失调,同时气血升降逆乱,致使痰携瘀、风、火阻滞于患者舌本脉络,导致患者言语蹇涩;流窜于肢体经络,则痹阻患者血脉,使其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同时,痰浊等会蒙蔽患者心神,导致患者出现神志障碍症状。
高粘血症、高血压患者中风发病率较高,而健脾化痰法通常应用于中风预防中,使用白术、半夏、天麻等药物,可有效帮助健脾化痰,预防中风;通腑泻下法通常用于中风痰热证治疗中,中风痰热证即为中风急性期,处于火升气升、血随气走状态,容易致使患者脑络中血液外溢;而气火升腾、血热火盛又会导致瘀血,血瘀于血脉中,可导致血脉运行不畅,最终又加重出血。
而
采取通腑泻下法治疗,可凉血化瘀止血,并配合熄风开窍、潜阳平肝等疗法,在中风痰热证中有显著疗效。
而补气活血法通常应用于中风恢复期,《灵枢·五味篇》中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可见,血为气帅,机体中气是否旺盛,同人的营养是否丰富、先天精气是否充足和脾、肾、肺功能是否正常相关。
如果人体脾胃虚弱,气虚致使气血瘀滞,痹阻脉络,导致肢体乏力,甚至半身不遂、手足水肿。
因而最宜使用补气活血法,帮助患者通经活络。
综上所述,以脾胃论治中风,使用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效果显著,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来福.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 光明中医,2012,27(6):1139-1140.
[2] 杨军伟.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与诊治.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81-3082.
[3] 苏秋彦.从脾胃论治探讨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