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级中药士临床药学专业药物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初级中药士临床药学专业药物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临床药学专业药物毒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20题,每题1分共计20分)1、特异质反应:A、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B、是一类免疫反应C、是用药者先天性遗传异常引起的D、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完全不同E、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2、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有:A、非共价键结合B、氢键吸引C、电子转移D、共价键结合E、以上全是3、下列分子中,哪些通常不是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A、ATPB、脂质C、核酸D、蛋白质E、DNA4、关于药物,不正确的描述是:A、药物剂量过大,会发生毒性反应B、蓄积过多,也会发生毒性反应C、新药上市前需要做临床前研究D、新药上市前需要做临床研究E、获取新药生产上市证书后,就是绝对安全的。

5、药物引起的氧化溶血常见情况不包括:A、服用“氧化性”药物如非那西汀B、出现异常血红蛋白MC、出现异常血红蛋白HD、服用氰化物和硫化氢E、有G-6-PD缺乏的个体,应用伯氨喹等药物6、药物引起自身免疫的典型疾病是:A、药物源性狼疮B、哮喘C、过敏性皮炎D、荨麻疹E、溶血性贫血7、同化类激素损伤肝脏血管引起:A、脂肪肝B、肝肿瘤C、胆汁淤积D、肝紫癜E、肝硬化8、大鼠长期致癌试验的实验期限通常为:A、3个月B、半年C、1年D、2年E、3年9、通常认为不致畸时的指数为:A、<100B、<50C、<10D、10-100E、以上都不对10、体细胞突变的最严重的后果是:A、传给下一代B、细胞死亡C、隐性改变D、癌症E、显性改变11、常见的肾毒性药物不包括:A、对乙酰氨基酚B、头孢噻吩C、庆大霉素D、青霉素E、妥布霉素12、容易引起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II型细胞磷质代谢障碍的药物是:A、胺碘酮B、博来霉素C、呋喃妥因D、马利兰E、利多卡因13、以下引起药物性哮喘的药物致病机制叙述错误的是:A、对花生四烯酸环氧酶通路抑制B、特异性抗体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C、β受体激动剂D、对咽喉、气管的直接刺激E、对呼吸道平滑肌上迷走神经张力的直接影响14、氯丙嗪引起溢乳-闭经综合症的机制是:A、催乳素分泌减少B、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乙酰胆碱受体C、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多巴胺受体D、激动结节-漏斗通路的乙酰胆碱受体E、激动结节-漏斗通路的多巴胺受体15、利血平引起精神抑郁的机制是:A、阻断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β受体B、阻断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α受体C、激动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α受体D、使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的神经递质耗竭E、激动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β受体16、异烟肼常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可服用下列药物中的哪种进行防治:A、维生素B2B、维生素B6C、维生素CD、维生素EE、以上都不是17、首次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可能出现:A、砜综合征B、超敏反应综合征C、氨苯砜综合征D、红人综合征E、DRESS综合征18、皮质类固醇全身使用可导致的最常见眼毒性作用是:A、角膜着色B、变态反应C、白内障D、青光眼E、视神经萎缩19、吗啡药物依赖性的特征是:A、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身体依赖性B、有身体依赖性没有精神依赖性C、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耐受性D、有身体依赖性没有耐受性E、有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20、下面哪组中药所含有的毒性成份为生物碱类:A、乌头碱、马钱子B、苦杏仁、桃仁C、万年青、夹竹桃D、巴豆、大黄E、砒霜、雄黄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慢性毒性一般多损害肝、肾、骨髓和等。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药物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

LD50半数致死量,即能够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浓度或者剂量。

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半数有效量,即能使50%动物治疗有效的的药物浓度。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通常TI大的药物比TI值小的药物更安全。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ED95~LD5或者ED99~LD1之间的距离。

该值越大越好毒物:(toxicant):通常是指人工制造的有毒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者生物类药物。

毒素(toxin):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如蛇毒、箭蛙毒、砒霜等。

靶部位(target site):机体吸收药物后,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毒性效应强弱和呈连续性增减的量变的反应。

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的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

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

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反应。

迟发性毒性作用(delayed toxicity)毒性作用在给药很久以后才出现。

如母亲为了防止流产服用了己烯雌酚,胎儿在子宫内接触到了药物,女婴可能在20~30年后患阴道癌。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概念题1. 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药物吸收通过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

进入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2.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

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3. 染色体畸变: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4. 毒性:毒性是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高的药物以极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的一定损害,甚至死亡;毒性低的药物则需较大剂量才能呈现毒性,药物的毒性除与剂量有关外,还与接触的方式与途径 ( 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与时间分布 ( 一次给药,多次给药 ) 有关。

5. 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6. 绝对致死量 (LD100) 或绝对致死浓度 (LC10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7. 致畸作用临界期:胚胎对药物致畸最敏感是器官形成期,在此时期之前及后则敏感性均较差,如超过一定的时期,则失去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仅仅引起胚胎或胎儿死亡无致畸。

能感受致畸物的作用并发生特异缺陷的整个时期称致畸作用临界期。

8. 可靠安全系数:是指肯定无害量与肯定有效量之比值。

9. 半数致死量 (LD50) 或半数致死浓度 (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 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10. 药物致敏原:具有致敏作用的药物称为药物致敏原或药物致敏物。

11. 秋水仙效应:在秋水仙碱、长春新碱等的作用后,微管蛋白的聚合受到抑制,细胞停止于中期细胞,此时珠染色体往往过度凝缩。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专业:药学 20 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药物毒理学【1176】 A卷大作业满分:100分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1、试述新药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

(40分)2、为何现有药物毒理学评价手段尚不能完全排除新药进入临床时的风险?(20分)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0分)答:(1)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新药研究早期主要用治疗指数来衡量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至少大于10,才有进一步作其它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价值。

(2)为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剂量设置提供依据:一般而言,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高剂量,都是根据急性毒性资料为依据而设置的。

由于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中,有价值的是最低无毒剂量,因此参考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缓急、持续时间的长短作全面考虑很有价值。

(3)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在新药临床前急性毒性试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毒理学信息,如毒性反应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等,就可以为该药物进一步安全性和临床上尽早识别和处理人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4)其它: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值的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

此外,复方制剂新药研究时,用以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

4、试述微核试验的原理及首选细胞。

(20分)5、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0分)答:(1)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又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深组织缺氧。

高浓度的CO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贫血性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中的铁离子可发生化学氧化,失去一个电子从二价变为三价,结果血红素的颜色从绿棕色变为黑色,这种带三价铁的Hb称为高铁血红蛋白(MetHb)。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名著常识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

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

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6、““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8、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某某蒲松龄。

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9、《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X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X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曹操:故意试探X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X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讲课稿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讲课稿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医科大学2024年12月药物毒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卷

医科大学2024年12月药物毒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卷

中国医科大学2024年12月《药物毒理学》作业考核试题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1.药物依赖性又称为:()A.耐受性B.精神依赖性C.药物成瘾性D.身体依赖性E.戒断症状答案:C2.出现药源性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长期大量应用以下哪种药物()A.氯丙嗪B.胺碘酮C.锂剂D.糖皮质激素E.吗啡答案:D3.临床上常见的药源性闭经溢乳综合征是由于药物损伤了以下哪个内分泌器官所致()A.下丘脑B.垂体C.甲状腺D.肾上腺E.性腺答案:B4.药物引起角膜损伤主要表现为:()A.色素沉积B.炎症C.水肿D.剥离E.折光障碍答案:A5.眼用药刺激性实验,眼刺激反应评分的总分值是6分,则该药物对眼的刺激强度是:()A.无刺激B.轻度刺激C.中度刺激D.强度刺激答案:B6.以下属于啮齿类动物的是:()A.小鼠B.犬C.猴D.家兔答案:A7.可引起过敏性心肌炎的药物不包括:()A.青霉素B.阿霉素C.保泰松D.吲哚美辛E.金霉素答案:B8.多柔比星引起周围神经节细胞选择性损伤的机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抑制DNA转录B.影响DNA回旋酶C.影响拓扑异构酶D.抑制mRNA翻译E.嵌入双链DNA中,影响DNA功能,阻止DNA复制和RNA转录答案:E9.药物(毒物)在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是:()A.肾B.肠道C.乳汁D.肺E.胆汁答案:A10.下列药物中,最易引起色视障碍的是:()A.氯丙嗪B.糖皮质激素C.吗啡D.洋地黄毒苷E.阿司匹林答案:D11.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药物不包括:()A.甲基多巴B.维生素DC.肼屈嗪D.异烟肼E.氟烷答案:B12.乙胺丁醇引起的药源性视神经炎与影响下列哪种离子的代谢有关()A.铁离子B.锌离子C.钙离子D.钠离子E.钾离子答案:B13.下列哪种药物为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A.纳洛酮B.丁丙诺啡C.美沙酮D.可乐定E.洛非西定答案:A14.关于药物导致的Ⅲ型变态反应,描述正确的是:()A.该型过敏反应也与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有关B.此型一般与免疫复合物疾病无关C.最常累及的靶部位是位于肺泡组织间隙、淋巴管、关节和肾脏的血管内皮D.免疫病理学包括补体活化及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关节和肾小球沉积E.临床特征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并伴有紫癜和(或)荨麻疹答案:B15.砒霜的化学成分为:()A.硫化砷B.三氧化二砷C.氯化汞D.氧化铅E.碳酸钙答案:B16.长期应用以下哪种药物易导致甲减()A.氯丙嗪B.吗啡C.奎尼丁D.锂剂E.普萘洛尔答案:D17.为降低乙胺丁醇对视神经的损害,可服用下列哪种药物A.维生素AB.维生素B2C.维生素B6D.维生素CE.维生素D答案:C18.常见的含有植物毒蛋白类的药材有:()A.苍耳子、巴豆B.相思子、天南星C.狼毒、蟾蜍D.寻骨风、巴豆E.夹竹桃、万年青答案:A19.遗传毒性中生物体对DNA损伤的修复方式不包括:()A.核苷酸切除修复B.错配碱基修复C.蛋白质切除修复D.碱基切除修复答案:C20.以下哪个药害事件促成了美国FDA的成立A.沙利度胺事件B.二甘醇磺胺酏剂事件C.苯丙醇胺事件D.西立伐他汀事件答案:B二、主观填空题(共7 道试题,共20 分)21.光敏性皮炎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____反应,另一种是____反应。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微核2.治疗指数及意义3.支气管激发试验4.毒物二、简答(每小题20分,共60分)1.为什么要做代谢活化试验,简述其原理。

2.解热镇痛药对肾脏毒性作用的作用机制3.肺脏对药物毒性易感的原因药物毒理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微核答:微核,也叫卫星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2.治疗指数及意义答:治疗指数(TI) :药物 LD50/ED50 的比值,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数。

意义:TI 较大不能完全说明药物的安全性较大(ED95 与 LD5 之间的距离较大药越安全 ) 考虑到表达治疗作用的量效曲线和表达致死作用的量效曲线的位置关系。

3.支气管激发试验答:支气管激发试验系用某种刺激,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再用肺功能做指标,判定支气管狭窄的程度,从而用于测定气道高反应性(AHR)。

4.毒物答: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二、简答1.为什么要做代谢活化试验,简述其原理答:原因:化学物质本身无毒或毒性较低,但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形成的代谢产物比母体物质增大,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原理:S9 代谢活化系统:经诱导的大鼠肝脏匀浆,离心后所得上清即为 S9 上清液,再向其中加入一些辅助因子,如辅酶 II、6磷酸葡萄糖、K+/Mg2+ 等,组成混合液,从而构成还原型辅酶 II 再生系统。

S9 的成分主要是混合功能氧化酶,大多数化合物在体内经过其代谢。

2.解热镇痛药对肾脏毒性作用的作用机制答:①解热镇痛药或其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时,引起肾内小血管、肾小管、肾间质的慢性损害。

②抑制 PGE2 的产生,导致髓质血管收缩,使间质细胞缺血。

3.肺脏对药物毒性易感的原因答:①是与外界有很大的接触表面②肺的血流量大,不经呼吸道吸收的药物,也可随血液到达肺部;③在肺组织中氧的浓度极高,肺脏又能使一些药物代谢转化成活性物质。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标准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标准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答案一、概念1. 剂量:剂量的概念相当广泛,可指给予机体药物的量或与机体各部位接触药物的量,也可指药物被吸收入机体的量、或药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等。

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如g/kg体重,mg/kg体重。

2.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都是毒物。

3.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药物吸收通过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

进入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4.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

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5. 染色体畸变: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6.致畸指数:为一种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与最小致畸量的比值,是表示一种化学物质的致畸强度指标。

建议致畸指数在10以下定为不致畸,10 ~ 100为致畸,100以上为强致畸。

7. 非临床研究:指在实验条件下,用实验系统进行的各种毒性试验,包括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各种刺激性试验、依赖性试验及与评价药品安全性的其他毒性试验。

8.脂水分配系数或称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脂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药物的水溶性与脂(油) 溶性间的平衡,也就是药物对水相与脂(油) 相的亲和力的总和,其平衡常数称之为脂水分配系数或称油水分配系数。

9.突变: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传学变化,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表型变异为不可逆的。

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其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药理毒理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药理毒理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药理毒理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A. 50%B. 25%C. 75%D. 10%答案:A2. 药物的疗效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通常遵循:A. 线性关系B. 指数关系C. 对数关系D. S型曲线关系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A. 副作用B. 毒性作用C. 过敏反应D. 治疗作用答案:D4.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A.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B.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C. 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全身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D. 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答案:C5. 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包括:A. 半衰期B. 血药浓度C. 药物剂量D. 药物的疗效答案:A6. 以下哪个是药物的毒理学研究范畴?A. 药物的合成B. 药物的临床应用C. 药物的毒副作用D. 药物的剂型设计答案:C7. 药物的耐受性是指:A. 药物的稳定性B. 药物的安全性C. 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减弱D. 药物的疗效增强答案:C8. 药物的依赖性是指:A. 药物的耐受性B. 药物的疗效C. 机体对药物的长期需要D. 药物的副作用答案:C9. 药物的代谢主要发生在:A. 肝脏B. 肾脏C. 心脏D. 肺答案:A10. 药物的排泄主要通过:A. 尿液B. 汗液C. 粪便D. 呼吸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药物的_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

答案:稳态时间2. 药物的_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大效应的剂量。

答案:最大剂量3. 药物的_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大效应的时间。

答案:起效时间4. 药物的_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小效应的剂量。

答案:最小剂量5. 药物的_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大效应的时间。

答案:达峰时间6. 药物的_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浓度的剂量。

答案:稳态剂量7. 药物的_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大效应的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概念题1. 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药物吸收通过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

进入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2.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

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3. 染色体畸变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4. 毒性毒性是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高的药物以极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的一定损害甚至死亡毒性低的药物则需较大剂量才能呈现毒性药物的毒性除与剂量有关外还与接触的方式与途径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与时间分布一次给药多次给药有关。

5. 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6. 绝对致死量LD100 或绝对致死浓度LC10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7. 致畸作用临界期胚胎对药物致畸最敏感是器官形成期在此时期之前及后则敏感性均较差如超过一定的时期则失去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仅仅引起胚胎或胎儿死亡无致畸。

能感受致畸物的作用并发生特异缺陷的整个时期称致畸作用临界期。

8. 可靠安全系数是指肯定无害量与肯定有效量之比值。

9. 半数致死量LD50 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10. 药物致敏原具有致敏作用的药物称为药物致敏原或药物致敏物。

11. 秋水仙效应在秋水仙碱、长春新碱等的作用后微管蛋白的聚合受到抑制细胞停止于中期细胞此时珠染色体往往过度凝缩。

由于细胞可不经过后期即进入分裂间期于是可能出现多倍体。

12. 最小致死量MLD 或最小致死浓度MLC系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3. 最小有作用剂量是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亦可称为中毒阈剂量。

14. 长期毒性作用带是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15. 急性毒作用带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或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

16. 支气管激发试验:大气道周围分布支气管平滑肌有助于肺的膨胀和收缩维持气道的张力和直径支气管平滑肌的张力由自主神经系统调节气管和大支气管处存在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反射性收缩。

支气管激发试验即以这种气道反应现象为理论依据是检测人或动物对一定量乙酰胆碱样药物敏感性。

二、填空题1 药物引起的肾小球病理损害中最常见的是膜性肾小球肾炎。

2 胃肠壁对药物的吸收方式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少数是通过主动转运。

3正常情况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微核的检出率小鼠为4‰ 左右大鼠为2‰ 左右。

如遇致突变物质微核的检出率可显著增加。

4 长期服用某药物后出现咖啡色呕吐物提示该药物可能引起了胃部出血/胃血液潴留/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四种答案均可答下消化道出血不给分。

5口服降血糖药物最重要的毒性作用是低血糖反应。

6 动物实验时肺含水量/含水量/含水百分比的测定通常用于定量分析肺水肿的程度。

答肺干重与湿重差亦可7Ames试验菌株鉴定实验包括①细菌基因型鉴定②自发回变数测定③对鉴别性致突变物的反应。

8关于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大体可分为肝细胞毒作用和特异体质性反应两方面后者又可分药物过敏反应和药物代谢异常两方面。

9. 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类型约占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一半以上。

10. 在各种可引起此种肾脏损害的药物中以氨基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环孢霉素A和造影剂引起的最常见。

11. Ames试验菌株鉴定实验中细菌基因型鉴定包括①组氨酸营养缺陷鉴定组氨酸需求试验②深租糙型rfa鉴定结晶紫抑菌试验③uvrB缺失的鉴定紫外线敏感试验④R因子的鉴定抗生素抗生试验。

12. 在内分泌腺中肾上腺皮质是一个对药物最为敏感的腺体。

13. 检测某种药物对胰岛β细胞的干扰作用检测指标以血糖最为重要。

14. 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其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15. 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包括①一般生殖毒性试验②围产期试验③致畸试验。

16. 真性肝脏毒物又可根据其作用机理将其分为直接和间接肝脏毒物。

17. 经染色后能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到的突变是染色体畸变不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的突变是基因突变。

18. 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19. 药物可对机体的生理、生化、免疫、神经或其它系统产生损害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紊乱有些实验动物虽可幸免于致死性毒效应但可能出现上述系统不可逆的损伤即产生非致死性毒性反应。

20. 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21. 药物微粒主要通过拦截、碰撞、沉降、扩散作用沉积。

22. 早期死亡较多继之有所减少然后又出现大批死亡这种现象叫“双峰”死亡现象。

23. 急性毒作用带Zac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

24. 凡能引起生物体发生突变的药物称为致突变物。

可分为直接致突变物和间接致突变物两类。

25. 长期毒性作用带Zch是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三、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不用改正。

1. 氨基苷类抗生素是肾毒性最大的一类抗生素。

肾毒性与用药时间剂量有关一般于用药57天起病70天时最强。

√ 2. 肝脂肪含量测定是目前广泛使用的较为敏感的检查肝损害的重要方法被称作肝毒性的生物标记。

× 3. 口服的药物在胃内的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可被崩解、分散、和溶解。

但由于胃缺乏绒毛故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弱碱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

× 4. 微粒沉积到呼吸道前其大小可能发生变化。

√ 5. 测定动物体液免疫功能的方法包括溶血空斑实验、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测定和DHRs等。

×DHRs属细胞免疫测定方法。

6恢复期观察一般不超过28天。

√ 7卤素有强烈的吸光子效应。

在药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

√ 8. 经口给药的急性毒性试验常选家兔是由于家兔的盲肠较长。

× 9芳香族药物中引入羟基后由于极性增强而减小了毒性。

× 10不同性别的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各品种的雌雄动物间毒性的性别差异已被证实这与内分泌有关。

一般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敏感。

√ 11. 甾体类避孕药直接作用于卵巢而抑制排卵。

× 12肝损害时胆碱酯酶CHE活性降低。

√ 13长期毒性试验总的原则是二种动物、三个剂量即应至少在两种动物体上进行兼顾雌雄性别。

剂量至少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剂量组应能充分反映药物的毒性而低剂量组不出现毒性反应。

√ 14. 药物通过结肠的速度较快并且结肠中分泌液量小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 15 突变的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 16一个很陡的斜率斜率大表明毒性反应性质较严重毒性作用出现得迅速或吸收速率较大反之较平坦的量—效曲线斜率小则反应了安全范围较大。

√ 17了解斜率的大小在比较同系列化合物时显得更为重要两个药物可能有一个完全相同或相近的LD50 值但斜率却可以不同因此在相同的剂量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毒理学特征而具平行量—效曲线的两药尽管LD50 不同但却可能表现出相近的毒性作用机制、药动学特征和相似的预后。

√ 18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陷人群要慎用伯氨喹啉、磺胺类等氧化类药物。

√ 19 作用量积蓄及功能性蓄积均可用化学方法检测出。

20. 镇痛剂肾炎属于急性间质性肾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21. 用光镜观察是确定肝损害的传统方法现以被其他方法代替。

× 22. 现有药物毒理学评价手段可完全排除新药进入临床时的风险。

× 23. 能引起生物体发生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小则此药物的毒性愈小反之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大则此药物的毒性愈大。

× 24. 根据病因学将肝脏毒物分为真性和体质依赖性。

真性即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大小无直接关系。

× 25. 四氯化碳是公认的典型的肝脏毒物毒性较强对各种实验动物和人均能造成肝损害常以它的毒性指数来比较其它肝脏毒物的毒性。

√ 四、简答题1.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原理答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是利用隐性基因在伴性遗传中的交叉遗传特征而设计的。

雄蝇的X染色体传给F1代雌蝇F1代雌蝇为杂合性不表达F1代雌蝇将此基因传给F2代雄蝇因此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能在F2代半合子雄蝇中表达出来。

如果亲代雄性果蝇接受药物后X染色体上出现隐性致死性突变则在F1代雄蝇中不表达但在F2代雄蝇中有一半果蝇接受了这个已经发生突变的X染色体结果F2代雄蝇数目比雌蝇少了一半因此可据此推断致死突变的存在。

2 影响新药毒性试验实验动物的外界因素有哪些答外界因素有饲料、环境、温度与湿度、对动物的料理、季节及照明节律等。

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对所试药物的毒性反应。

3 长期毒性试验的总原则答长期毒性试验总的原则是二种动物、三个剂量即应至少在两种动物体上进行兼顾雌雄性别。

剂量至少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剂量组应能充分反映药物的毒性而低剂量组不出现毒性反应。

同时设一溶剂或赋型剂对照组或已知药物毒性对照组。

实验动物应是年轻健康、来源清楚的最为理想的是选用与人类代谢相似、对药物敏感的动物。

在数量上应能满足试验终止后统计学处理的要求并备有部分动物供停药后观察其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拟用途径相一致。

观察指标应能反应实验动物功能及结构的完整性是否受到损害。

对于一般毒性症状应定期细致地进行观察必要时进行中期血液生化检查但中期检查不必过于频繁以免影响实验动物的正常活动规律。

4. 使用药物后血中白细胞数减少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药物抑制白细胞的生成答不一定。

血中白细胞数取决于下列各种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骨髓内粒细胞的生成能力、有效储备量、释放至血液的速度、血中破坏程度、流动细胞与血管壁聚集细胞之间的比例以及组织中所需白细胞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