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名称解释作文_杂志文摘.doc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名称解释作文_杂志文摘.doc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名称解释作文_杂志文摘:中国古代常见官职名称解释古代常见官职名称【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

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

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

故称任人。

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

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

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

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

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

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

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

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

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

管军事的官。

司寇——官名。

管理刑狱纠察的官。

虞——官名。

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

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

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

将军——官名。

春秋时晋卿的称号。

尉——官名。

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

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

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

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

中国历代官职及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历代官职及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历代官职及历代官职解释中央职官: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

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

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

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

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

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

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司,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r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r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r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r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r卫尉,掌管宫廷警卫?r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亦称“三公”(又称“三司”)。

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正式建立起来。

到了东汉,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力削弱,只能办理一些例行公事。

东汉末,曹操为了掌握大权,自任丞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官职。

古今官职对照大全

古今官职对照大全

古今官职对照大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古代官职体系是怎样的?我们常常听说哪位官至“大夫”、“兵部尚书”,但是并不明白究竟是何官职。

今天就让我们来普及一下古今官职对照。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古代官职及解释

古代官职及解释

古代官职及解释近来古装戏特别受大家的欢迎,但是里面的官职太过于多,像什么太守,刺史,太尉啊,一些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可能就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下面就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官职及解释,欢迎阅读古代官职及解释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

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

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

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

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

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

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

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

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

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

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

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古代官职名解释

古代官职名解释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

”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

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古代官衔级别注解

古代官衔级别注解

古代官衔级别注解【威武大将军】唐代最高领兵之统帅。

【银青光禄大夫】隋炀帝以九大夫和“八尉”构成本阶,九大夫即: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光禄大夫,正二品;右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孔目】从九品,文职京官,有满洲孔目、翰林院孔目。

【副使】地方行政副职官员。

【通判】官名。

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官衔有从五品、正五品、正六品(文)等。

【朝散大夫】文散官名。

隋始置。

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宋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

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

后定为第十八阶。

金仍从五品。

元升为从四品。

明废。

【御史中丞】御史是古代一个官衔,秩千石。

考察四方文书计簿,按劾公卿章奏。

唐朝、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相当于今天最高检察院的副院长。

【游奕使】主巡营、防遏事宜。

唐宋时代的一种军职。

官衔未定制。

【营田使】县以下的负责部门的官员。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总管】各级行政中行使后勤的官员,品衔无定制,有四品至九品。

【文耆】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

【秘书郎】官名。

魏晋时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

或称秘书郎中。

唐代曾改称兰台郎。

历代多另设校书郎,校勘典籍,以秘书郎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务。

【尚书】官名。

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

宋代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中侍大夫】官阶名。

宋政和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七阶为中侍大夫,以代旧官景福殿使。

金为宦官第三阶,从四品下。

明为宽慰官第二阶,从四品。

【通直郎】文散官名。

隋始置。

唐、宋为文官第十七阶,唐从六品下,宋从六品。

【翰林院侍书】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

侍书正九品。

【教谕】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

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各朝代的官职体系有所不同,以下为你列举部分古代官职名称和品级:
-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 刺史:汉武帝时设置,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 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顾问委员会常委。

-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若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官职的信息,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中国古代官职之详解

中国古代官职之详解

中国古代官职之详解润斋禧琴—、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司,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1.三司九卿【三司】三司又叫“三公”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周时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司。

秦、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司,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司徒】、【丞相】、【大司徒】主管行政。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有时称相国,简称“相”,常与宰相通称。

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称秉承君主旨意、主宰全国政务、权高势重的人为“宰相”。

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丞相是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一般只设一个丞相。

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而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

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执政者为宰相。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

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设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明永乐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

洪武十二年以后废除,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清雍正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司马】、【太尉】、【大司马】主管军政。

战国时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秦至宋均有设置太尉,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为全国军政首脑,。

汉代称大司马,掌管军事。

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后来历代也多沿用太尉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文言文学习有帮助)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文言文学习有帮助)

【转】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

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

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

故称任人。

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

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

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

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

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

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

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

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

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

管军事的官。

司寇——官名。

管理刑狱纠察的官。

虞——官名。

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

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

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

将军——官名。

春秋时晋卿的称号。

尉——官名。

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

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

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

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

中国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历代官职解释中国历代官职解释亚相在汉代,若缺丞相,常以御史大夫递升。

唐以后常称御史大夫为亚相。

清代亦用作协办大学士的别称。

戍商代之官,见于甲骨文,是一种镇守边地之官。

其所驻之防地营寨亦称戍。

后世称防守边疆为戍边。

后稷古代掌农事之官。

相传周族之祖先名“弃”者即任过农官,称为“后稷”。

以后被尊为农业之神。

行人《周礼》“秋官”之属有大行人,掌管接待宾客之礼仪;又有小行人,职位稍低。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至秦设“典客”,以接待远方的宾客。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

隋唐以后,鸿胪寺卿以赞导礼仪为职,已与大行人之职不同。

明设行人司,虽取《周礼》“行人”之名,而性质不同。

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

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

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

至清废。

行台东汉以后,中央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习惯上遂以中央政府为“台”。

东晋以后,中央官称“台官”,中央军称台军。

因此,设于大行政区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机构,即称“行台”。

多因军事关系而临时处置。

若任职的人权位特重,则称大行台。

唐以后渐废。

至金、元时,因辖境辽阔,于各地区分设“行台”。

元代设11个行中书省(行省)及“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等,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

行走即入值办事之意。

清制,临时调充某项职务而尚未给以正式官衔者,即称在某处或某官上“行走”,如御前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南书房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之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称额外派充之官为“行走”,如参事上行走,秘书上行走之类。

行省原为中央派出的高级机构,以后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

南宋、金时已有行省之称。

《金史·百官志》说:“熙宗天会十五年罢刘豫,置行台尚书省于汴”。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你部门的领导在古代叫什么?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你部门的领导在古代叫什么?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你部门的领导在古代叫什么?你部门的领导在古代叫什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一看!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古代40个官职名称+最全官职变动词语

古代40个官职名称+最全官职变动词语

古代40个官职名称+最全官职变动词语文言文在记叙人物生平事迹时常涉及到官职的变动。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世上最全文言官职常识及例句,掌握了这些常识,对于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生平、语境和文段翻译都有非常大的帮助!40个官职名称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古代官职及其注解

古代官职及其注解

古代官职及其注解推荐文章古代官职及其职务热度:守望先锋死神该怎么玩及其背景故事热度:守望先锋死神怎么玩好及其大招思路热度:守望先锋怎么杀死神及其克制英雄热度: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热度: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古代官职及其注解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官职及其注解丞相与内阁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

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约的作用。

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

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

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

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

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

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

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六部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

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

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

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

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

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

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邢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

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中国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历代官职解释』转运使官名。

始置于唐代,初称“水陆发运使”,管理洛阳、长安间的粮米运输事务。

后设“江淮转运使”,掌江南各道的水陆转运;“诸道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的转输和出纳,由宰相及盐铁使等官兼领。

宋初为集中财权、改置专职的“都转运使”、“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有检察地方官吏的权力。

其后职掌扩大,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事务,成为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

辽、金亦于诸路设转运使,金代另于京城设“都转运使”,以掌管钱谷的征收、转运和仓库出纳。

元、明、清有“都转盐运使”,是专管盐务的长官。

驿丞明清之制,各州县设有驿站之地,均设驿丞。

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不入品。

供奉在皇帝左右供职者的称呼。

唐初有“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等名。

唐玄宗时设“翰林供奉”,专备宫中应制而设。

宋代“东、西头供奉官”为武官阶官,“内东、西头供奉官”为内侍(宦官)阶官,仅用以表示品级,无实际职掌。

清代称“南书房行走”为“内廷供奉”。

供事清代中枢机关低级职员的一种。

大体上指不属于各正式编制的人员。

服务至一定年限可以正式补用为低级官吏。

帮办清代后期,中央及地方临时机构中主管官的副职,资格比会办略次。

勃极烈金初官号。

乌古迺(公元1021—1072年)时开始设官,官长皆称“勃极烈”,即女真语治理众人之意。

最高总管称“都勃极烈”,类似汉制中的冢宰。

其次是“■版勃极烈”;以下是“国伦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等于国相。

此外还有胡鲁(统领官)移赉(第三位)、阿买(治理城邑的官)、乙室(迎迓官)、扎失哈(守官署的官)、昃(阴阳官)、迭(倅贰官)等勃极烈。

金熙宗时废,清代改译“贝勒”,但已成为爵位的名称,与金代不同。

按察使官名。

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

开元二十年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

中国古代官名详解大全(48个)

中国古代官名详解大全(48个)

中国古代官名详解大全(48个)1.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2.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属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督都督诸路军马。

”3.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地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4.爵位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刘基封诚义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5.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文言文常见官职名

文言文常见官职名

文言文常见官职名
以下是一些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名,以及他们的现代职务对应关系:
1. 太守: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3.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

4. 太尉: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 越骑校尉: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 尚书令:上承君主,下接百官,是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官员。

11.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首相。

12.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于丞相,主要负责监察工作,相当于现代的审计长或监察长。

古代官职名称解说

古代官职名称解说

古代官职名称解说古代官职名称解说中央官职:丞相(相国):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

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

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

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

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

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

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

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

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

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

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

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古代常见官名及官职调动专用词汇

古代常见官名及官职调动专用词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古代常见官名及官职调动专用词汇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

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

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

故称任人。

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

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

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

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

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

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

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

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

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

管军事的官。

司寇——官名。

管理刑狱纠察的官。

虞——官名。

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

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

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

将军——官名。

春秋时晋卿的称号。

尉——官名。

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

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

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

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

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屈景三氏贵族的官,屈原任此职。

天子——古代君主的称号;君权神授,故称天子。

皇帝——封建君主元首秦王开始古城秦始皇。

皇太子——封建社会皇帝指定的继承人。

一般为嫡长子。

皇后——指皇帝正妻。

昭仪——封建帝王嫔妃称号。

美人——帝王妃嫔。

妃——古时贵族配偶;后来帝王妾;太子妻王妻。

贵妃——妃子等级称号。

贵人——妃嫔称号。

才人——妃嫔称号。

公主——帝王诸侯之女称号。

三公——古代中央军、政、监察最高职官周代为司马、司徒、司空。

也叫三司。

也有说是太师、太傅、太保。

丞相——官名。

百官之长。

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宰相——辅佐皇帝政务之臣。

大司徒——官名。

西汉哀帝刘欣废丞相立大司徒与大司马、司空并称为三公。

东汉时称司徒。

御史大夫——官名。

秦汉时官职次于丞相的官职掌管监察副丞相。

御史——官名。

国君秘书。

送往迎来。

太尉——官名中央军事首脑;与丞相御史合称三公。

校尉——官名位于将军之下的武官。

衙内——唐代警卫官,后称官府子弟为衙内。

三省——隋唐时代官名。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合称,位于三公三师之下为最高政务机构。

中枢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博士——官名。

汉武帝时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转掌经学传授,与今天的教授相似。

精通某种技术的官职。

主簿——官名,典领文书办理常务。

九品——古代官吏等级。

始于魏晋,从一品到九品共九等从北魏时每品分正从,从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公分处三十个等次,唐宋文职与北魏同。

武职自三品起分上下。

隋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界之为清代知县为正七品。

知府为从四品。

六部——封建中央机构合称系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

执掌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事宜,副职为吏部侍郎。

户部——官署名。

执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之事,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礼部——官署名。

六部之一;执掌礼仪、祭祀、贡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礼部侍郎。

兵部——官署名。

六部之一。

执掌全国无官司全选、兵籍、军械、军机政令,长官为兵部尚书,副职为兵部侍郎。

刑部——官署名,六部之一。

执掌国家法律,刑狱、长官为刑部尚书,副职为刑部侍郎。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

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

长官为工部尚书,副职为工部侍郎。

大学士——官名。

自唐到清历代多设此职,唯权职不一。

中堂——宰相的别称。

军机处——官署名。

清代辅佐皇帝政务机构。

钦差大臣——官名。

明清时凡由皇帝亲自派遣外出办专项大事的人员皆以此称呼。

锦衣卫——官署名。

原为明代护卫皇宫的亲兵,后演化成镇压异己的特务组织。

东厂——官署名。

明宪宗朱见深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以外增设的组织用太监汪直提督。

管带——官名。

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舰长亦用此称呼。

(待续)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

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图书馆馆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